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从 1947 年 10 月 10 日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实施到 1953 年春,除部分少数民族 地区外,我国广大乡村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这场以土改为旗号的革命运动对农村的经 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与共产党人之前所领导的几次 土改运动不同,这段时期的土改发生在建国前后,是以颁布全国性的法律以及通过广泛 设立的人民法庭来推进的,它也因此被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本文从传统帝国向现代民 族国家的转型的视角出发,选取 1947 年到 1953 年的土地革命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地 革命在往农村输入国家观念和渗透国家权力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本文除引论、结论部分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国家缺位的传统乡村的政治结构展开分析,在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 模式下,士绅阶层在国家与乡村的公共领域扮演着重要的沟通中介角色;然而,随着西 方列强的入侵,中国被强行拉入了现代化的进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随 之建立起来的民国政府并未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传统的政治-道德秩序 受到了严重削弱,士绅权威遭受到多方面的冲击。民国政府推行一系列县政改革,重建 保甲制度,试图完成对乡村的治理,这样一种以经纪模式为运作特点的保甲体制没能实 现对乡村的整合,反而致使国家陷入“政权扩张的内卷化”困境,削弱了国家在乡村的 权威。 第二部分,对共产党人的革命道路与革命技艺展开深入研究。如何建立现代民族国 家,实现政治救国是当时各类政治力量的首要任务。共产党人的革命任务就是把农民从 封建、宗族等形形色色的身份束缚中解放出来,革命必然要推翻乡村的传统政治格局。 因此,土改运动的开展离不开共产党人革命技艺的施展,通过发动“诉苦” 、下派工作 队和采用运动式治理模式,不仅实现了动员和联合农民,而且有效传播了国家观念。共 产党人将革命正义与农民的朴素道德实现了有效结合, 通过在每个村庄开展的土改运动 实现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融洽合流,帮助国家与农民实现“合谋” ,为新国家的权威奠 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从“教育农民是严重问题”这一问题出发,教育农民的实质便在于输入 2 一种现代国家观念。首先,共产党人有效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成功向乡村输 入阶级斗争思想,通过划分阶级使广大农民感受到国家的存在,国家观念以一种巧妙的 方式传播开来。其次,通过运用法律来动员群众进行土改,积极发挥人民法庭的政治功 能: 法庭审判不仅展现了国家暴力的强制性, 同时也宣示了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成为了国家权力彩排的最佳场所。最后,通过完善农会组织,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干部队 伍,建立以基层政权和党组织为核心的权力文化网络,国家权力和国家观念得到了进一 步传播。 本文的结论倡导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使命来看待共产党人领导的土地革命, 20 世纪的中国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的全面崩溃,依靠国 家推进模式的转型缺乏稳定的政治制度和民众较为认可的统治权威, 中国的国家转型难 以通过改良来完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依赖抽象的法律机制将所有公民团结在一起,而 实现这一任务的前提便是将民众从以往的地域、家族、文化传统等“枷锁”中解放出来。 本文从“送国下乡”这一研究视角对土地革命进行深度分析,肯定了土地革命在传播国 家权力和导入国家观念方面所做的贡献。 关键词:土地革命;合法性基础;阶级划分;土改法庭;国家观念;乡村权力文化 网络 1 abstract except for some minority areas, the majority of universal rural area in china experienced a revolutionary movement named “land reform” from oct. 10th, 1947 to the spring of 1953, with the promulgation of outline land law of china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is movement has played a profound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and political structures of rural areas. however, different from some previous land reform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pc, this land reform taking place around the time of the founding of prc has been marked as a modern movement because its development was depended on the enactment of a national law and the widely establishment of peoples courts. on the basis of such land reform data from 1947 to 1953,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land reform during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concept popularization and national power penetration in rural areas from the transitional perspective from traditional empire to modern national state. three parts will b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part, analysis of political structure in traditional rural areas with the vacancy of nation will be explored that the gentry clas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intermediary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public area of the natio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country - social dualism mode; however, with the invasion of western powers, china was forced into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despite overthrow of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thanks to the revolution of 1911, china hadnt become a modern national state w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but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and moral order were seriously weakened, and the authoritative gentry class suffered shocks from many aspects. the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ment tried to achieve the rural governance by means of a series of county government reform and reestablishment of bao-jia system (a neighborhood administrative system organized on the basis of households by which the kmt regime enforced its rule at the primary level). however,such bao-jia system with brokerage model as its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 failed to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areas, on the contrary, it weakened the authority of the state in the rural areas and induced the country falling into a dilemma of “involution of political power expansion . in the second part, revolutionary roads and skills of cpc will be further explored. the 2 prior task for various political powers at that time was to save the nation by politics and found a modern national state. the revolutionary task for cpc was to liberate peasants from feudal, clan and other kinds of shackles, and which is destined to overthrow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pattern of villages. therefore, the revolutionary skills employed by cpc, such as launching “air ones grievance movement”, sending work teams to roots level and adopting campaign-style governance model, are cru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form, through which not only the peasants were mobilized and united but also the national concept was disseminated effectively. the basis of the authority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new china due to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revolutionary justice and peasantssimple morality by cpc and the realization of “conspiracy”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peasants with the help of cpc via harmonious consolidation of 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al depending on the land reform developed in every village, in the third part, a proposal that the essence of peasant education is to transmit a modern national concept will be introduced regarding to the issue of “it is important to educate peasants”. first, with the illumination of the marxist class theory, cpc adopted an ingenious way to disseminate the national concept through introducing ideology of class struggle in villages successfully and making the majority of peasants feel the presence of the state through class division. second, cpc operates law to mobilize people to carry out land reform and encourages peoples courts to function actively and politically. the court trial becomes the best place to rehearse the state power, since it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mandatory of state violence, but also declares the rational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countrys existence. third, cpc further disseminate the state power and the national concept by improving peasant organizations, cultivating loyal cadres and establishing power culture network symbolized with grassroots authorities and party organizations . in conclus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look at the land revolution led by cp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building the modern nation state. the primary problem faced by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is that political, economic , social , and cultural systems were collapsed completely, as a result, it is impossible to fin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via improvement because such transformation depending on the advancement by the state is lack of a stable political system and a governing authority acknowledged by the public. countries in the modern sense shall unite all citizens relying on abstract legal mechanism, and the premise of that is to which can be achieved with the 3 premise of liberating people from various past “shackles” such as region,family, cultural tradition etc. 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tribution of land reform in the popularization of state power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national concept through a deep analysis on land reform from the aspect of “sending national concept to rural areas”. keywords: land revolution ; legitimacy foundation ; class division ; land reform court ;national concept; power culture network in villages 4 1 目目 录录 引引 论论 . 1 一、背景:现代革命的中国语境背景:现代革命的中国语境 . 6 (一)国家缺位的传统乡村 . 6 (二)转型时期的乡村危机 . 9 二、革新:革命道路与革命技艺革新:革命道路与革命技艺 . 12 (一)共产党人的革命战略 . 12 (二)土改运动中的革命技艺 . 15 (三)如何构建新的国家权威 . 18 三、重塑:现代国家理念的渗入重塑:现代国家理念的渗入 . 25 (一)阶级划分中的国家隐喻 . 25 (二)土改法庭的政治功能 . 27 (三)重建乡村权力文化网络 . 30 结结 论论 . 3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6 2 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1 引 论 (一)选题来源 1.从现代民族国家说开去 中国乡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却难以发现“国家”概念,这主要是由历史上占支 配地位的“天下观念”所造成的。春秋时代,诸国林立,引起了人们对统一“天下”的 向往, “天下”观念应时而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这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几千年 来的中国,所以支配人心者,只是一个天下观念” ,1在这样一种华夏中心主义世界观的 支配下,便有了所谓“内诸夏而外夷狄”之说,2此种说法严格区分内外族群的界限, 重视华夏“中国”与“夷狄”的区分,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看似接近,其实不过是“天 下”观念另一种形式的体现。 在这样一种“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就是世界,其他国家只是“四夷” 。王朝国 家以天命的名义进行统治,是一家一族之天下,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始终没有形成,国家 意识尚未觉醒,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更无从谈起。正如张君劢所言: “养成民族意识 之环境,缺然不备。 ”3在“天下”思想支配下,历史上的中国与其说是个“国家” , 不如说是一个“天下” 。美国学者白鲁恂(lucian w.pye)巧妙地总结为: “中国是伪装 成国家的文明” (a civilization pretending to be a state) 。 4历来的中国所代表的是一个近乎 文明开化的“世界” ,而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国家观念仅存在于人们的政治道 德心理层面,古老的帝国通过政治礼仪与社会习俗来获得人们的认同。 那么,什么才是现代民族国家呢?它区别于传统社会的王朝国家,从本质上看,现 代民族国家就是以民族对国家的认同为基础的主权国家。民族国家的内涵相当丰富,那 些体现民族国家的本质并且将民族国家与其他国家形态区分开来的内容, 则构成了民族 1张君劢: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下卷,北平再生杂志社 1935 年版,第 11 页。转引自陈先初: “从民族意识之培养 到民族国家之建立张君劢关于中国问题的民族主义思考” ,船山学刊,2007 年第 4 期。 2公羊传成公十五年 3张君劢: 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下卷,北平再生杂志社 1935 年版,第 68 页。转引自陈先初: “从民族意识之培养 到民族国家之建立张君劢关于中国问题的民族主义思考” , 船山学刊 ,2007 年第 4 期。 4强世功: 中国香港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 22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国家的基本特征。首先,民族国家是主权国家,是确保民族国家独立的前提;其次,民 族国家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统一的国家,集中表现为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最后,民 族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它应该具有人民性。5概而言之,所谓现代民族国家,便是要求 在固定的疆域内享有至高无上的主权,建立贯穿全国境内各个角落的行政体系,其主权 具有深厚的合法性基础,国民对国家保持忠贞不渝的认同。 纵观各国发展历史,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无不是一个漫长的建构过程。西欧乃现代民 族国家的发源地,王朝国家先是摆脱教会控制,消除贵族领主的割据,然后通过资产阶 级政治革命,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共和国,完成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中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显得更为复杂, 晚清政府受挫于正在进行现代化的日本军 事力量,西方列强纷纷入侵,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良方,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 致力于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政治救国是当时摆在国人面前最大的任务,要想走出外敌入侵的困境,要想走上现代化 的康庄大道,就必须实现对整个中国的政治资源的最大整合。而这一切都为革命指向了 更崇高的彼岸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2.为何教育农民是严重问题 中国作为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 如何获取农民的支持以及如何动员农民参加 革命显得非常重要。早在革命初期,毛泽东就敏锐地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 问题,192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进一步论述了农民问题的 重要性。农民问题对于革命的重要性不辩自明,然而,往往被大家所忽视的,也是毛泽 东等共产党人所强调的: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6对于中共领导者而言,农民作为 革命的同盟军,是获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依靠力量,但革命似乎有更高的价值追求:革命 应该是一个使农民接受教育的过程,通过革命促进农民觉悟。正如毛泽东所言: “开一 万个法政学校,能不能在这样短时间内普及政治教育于穷乡僻壤的男女老少,像现在农 会所做的政治教育一样呢?我想不能吧。 ”7 究竟应该如何来解读“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样一个命题呢?难道仅仅是因为 农民思想落后不敢革命, 或者是培养农民对共产党的忠诚教育吗?显然不能仅仅从文本 5周平: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载政治学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6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 毛泽东选集 (第 4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477 页。 7毛泽东: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毛泽东选集 (第 1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34 页。 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3 上去理解, 正如前文所述, 应该从国家转型的历史背景出发。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以及帝国主义采取海外殖民运动,西欧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不仅深 刻地影响着西欧的其他国家,而且快速地扩展到全世界。近代发展起来的世界政治格局 体系, 是建立在民族国家的基础之上的, 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家演变和国家建设的典型。 8随着近代化发展起来的全球化浪潮,也恰恰证明了现代民族国家是其逻辑前提,为了 避免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被淘汰,各国纷纷把民族国家作为自己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目 标。 传统的中华帝国是历史文化联系基础上的人群共同体,其基本属性是文化属性;现 代民族是由国家整合而成并取得国家形式的民族共同体,基本属性是政治属性。现代性 政治要求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在国际上建立形式平等基础上的新型国际关系,这种国际 关系以相互承认国家主权为前提;在国内则把传统的“帝国”与“臣民”关系重构为现 代“国家”与“公民”的关系。9现代主权国家建构的前提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即 把个人从封建的、家族的、庄园的、民族的等形形色色的身份束缚中解放出来,然后通 过社会契约构成现代主权国家,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近代以来,中国政治的根本 任务就是实现从传统的皇权体制向现代主权国家体制的转型。10 现代性的本质是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而这个本质的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完 成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正是促成这一使命完成的重要桥梁。面对从 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巨大历史挑战,为了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过渡,必须推 翻以往的乡村权力网络, 将权力统一收归国家, 革命与传统必然产生激烈的碰撞; 同时, 革命还应具有启蒙意义,这种启蒙意义对于中国的现代性而言便是一种“国家”意识的 觉醒。 因此, 本文正是从中国国家转型的背景出发, 试图探究: 教育农民的初衷是什么? 利用什么来教育农民?以及教育农民的落脚点在何处? (二)研究综述 土地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的一场最广泛、最深刻、最成功的社会动员,对 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虽然其已经慢慢离我们远去, 8周平: “对民族国家的再认识” ,载政治学研究 ,2009 年第 4 期。 9孟庆涛: “现代性视野下的革命与宪法” ,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年,第 17 页。 10强世功: 中国香港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年版,第 184-18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但是在当今中国仍可见其忽隐忽现的的影迹,我们有必要审慎回顾那一段尘封的历史。 不了解过去,我们就难以面对未来,土地改革也因此成为了学界研究的富矿。半个多世 纪以来,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丰硕的成果。 历史学界关于土地革命进行宏观研究著作居多,如杜润生主编的中国的土地改 革 ,该书对土地改革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将其意义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废除了封建 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二是激发了农民的革命和劳动积极性,支援了革 命战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三是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村的购买力;四是摧毁 了地主阶级的反动统治,巩固了革命政权,农民真正成了农村的主人;五是掀起了学习 文化的热潮,促进了农村的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11成汉昌也认为,近代中国的土地制 度是一种极度落后和腐朽的制度,亟需改变,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民主化、工业化、 独立、 统一和富强提供了基础。 土地改革也有力地配合了当时全国各地进行的抗美援朝、 镇压反革命、 “三反” 、 “五反” 、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等运动,有利于巩固新中国人民民 主政权。12在中国史学界,可以说自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史大论战以后,革命史学 曾成为编史学的主流范式,革命成为近代史的中心事件,大多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 度肯定了土地革命的积极作用。13 另外一些学者则选取一些村庄作为研究对象。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 命纪实通过记述亲身见闻的方式,将土地改革描绘成世代受经济盘剥和文化压迫的农 民翻身求解放的史诗性事件,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毛主席领导下的伟大的土改和 整党运动,生动记录了张庄人民打碎封建枷锁,获得翻身解放的曲折过程,凸显了土地 改革的积极意义和伟大业功绩。14柯鲁克夫妇在其十里店一个中国村庄的群众运 动一书中翔实而生动地描绘了工作队深入发动农民的过程,反映了落实党的土地政策 后,翻身农民的欢乐情绪,报道了消除左的割封建尾巴运动的全过程,以及整党后党员 干部和群众的崭新面貌。15弗里曼、毕克伟和塞尔登在其合著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 国家一书中对中国的土改提出了质疑:土地改革及其后的集体化不但没有解放农民, 11杜润生: 中国的土地改革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年版。 12成汉昌: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 世纪前半期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4 年版。 13还可参见温锐: 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研究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张永泉、赵泉均: 中国土地改革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 ; 成汉昌: 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20 世纪前半期 (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4 年版) ; 李小平: 中央苏区土地改革史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孔永松: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史 (江西人民 出版社 1987 年版) ;赵效民: 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 (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 ;罗平汉: 土地改革运动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董志凯、陈廷煊: 土地改革史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 。 14美韩丁: 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韩倞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年版。 15加柯鲁克夫妇: 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 ,龚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 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5 给贫苦农民以权力,反而将乡村中的权力交给了地痞和懒汉,即是说,革命并不意味着 被压迫者对压迫阶级的胜利,而是使中国社会的不良分子得以掌权,且使潜存于中国文 化中的恶劣习性与态度泛滥成灾。16 除了从史学的角度对土改进行考察外,不少学者深入社区,开展广泛的实证调研, 从政治社会学的角度进行微观研究,取得了不少优秀的成果。黄宗智在大量乡村经验证 据的基础上还原土改前乡村的社会阶级状况,很多证据显示有的村庄没有在村地主,因 此,当革命政党的宏观阶级矛盾分析转化为村庄层面的阶级斗争的行动过程中,革命表 述与社会现实之间出现了错位。 17张小军在研究福建阳村土改时,从土地的象征资本化、 划阶级的象征权力、群众运动的象征生产和乡民阶级的习性等四个角度,描述阶级从象 征生产到制度实现的过程。18方慧容在其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 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一文中考察了西村农民土改记忆,提出“无事件境”的 概念来描述传统农民感知世界的方式,并探讨了调查研究权力对农民大众记忆的重塑。 19郭于华、孙立平在其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机制一文中认为诉苦是中国 革命中重塑普通民众国家观念的一种重要机制, 其作用在于运用诉苦运动中形成和创造 的种种 “技术”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苦难提取出来,与国家、社会话语相联系,通过“归 因”等办法建立旧的消极国家形象,通过翻身意识建立新的积极国家形象。20正如吉登 斯所言,现代性指社会生活和组织模式,某些现代社会的组织形式并不能简单地从此前 的历史时期里找得到,如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形成。21中国的土地革命发生在传统帝 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代背景下,从以上研究综述来看,很少有人从这一视角来分 析土地革命。本文正是从转型背景出发,分析土地革命与国家建构之间的关系,探讨共 产党人如何通过革命往乡村输入国家权力和国家观念以及获得农民认可等诸多问题。 希 望本文能为研究土地革命提供一种新视角。 16美弗里曼、毕克伟、塞尔登: 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 ,陶鹤山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17黄宗智: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 ,载美黄宗智主编: 中 国乡村研究 (第 2 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 18张小军: “阳村土改中的阶级划分与象征资本” ,载美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 (第 2 辑) ,北京:商务印书 馆,2003 年版。 19方慧容: “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土地改革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 ,北京大学硕士论文,1997 年。 无事件境”这一概念, “意指一种特殊的事件记忆心理” 。 “它的基本含义是重复事件序列中的各种事件,不但由于高 重复率导致事件记忆上难免的事件间各种细节的互涵和交迭,并且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种状况中的村民,在心里上 也“无意”将这些众多的重复性事件理解为分立有界的事件” 。 20郭于华、孙立平: “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的形成机制” , 中国学术 ,2002 年第 4 期。 21英安东尼吉登斯: 现代性的后果 ,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一、背景:现代革命的中国语境 (一)国家缺位的传统乡村 中国的传统国家形态,常常被概括为“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帝国” ,这一说法,大体 上可以适用于从中央到州县衙门的一套官僚体系,至于州县以下,则是另一番情形。按 照清代官方规章,地方上负责治安和税收的,皆为不拿薪水、由地方提名、经官府认可 的半官半民的保甲和里甲人员。22帝国所拥有的皇权似乎是有限的,它难以覆盖到整个 中国,对于广大乡村而言,皇权“在人民实际生活上看,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 是无为的” 。23在这样一种“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式下,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秩序和 力量:一种是以“官制”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模式使得传统中国的治理结构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其 上层是中央政府,并设置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官制系统;其底层是地方性的管制单位,由 族长、乡绅或地方名流掌握。这种治理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两种情况的结合:文化、意识 形态的统一与管辖区域实际治理权的“分离” 。在基层社会,地方权威控制着地方区域 的内部事务,他们并不经由官方授权,也不具备官方身份,而且很少与中央权威发生关 系,这在事实上限制了中央权威进入基层治理。 在这样的体制下, 传统中国事实上有着两种互不干扰的秩序中心。 一个是官制领域, 以国家权威为中心,对于具体社会而言,它的整合意义多是文化象征性的;而另一个则 更具有实质性,因为它承担着实际的管辖权力,这就是地方体中的权威。温铁军先生将 其对传统乡村社会的认识概括为: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 理,伦理造乡绅” , 24虽然对于这样的一个概括的精准性还存在一些争议,但是它在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秩序建构的整体脉络。 国家政治制度为广泛的社会整合提供的基础主 要是文化意义上的,而事实上的政治整合则是在地方体的层次上完成,并且由地方权威 充任。25 22李怀印: “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县之实例” ,载美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 (第 1 辑) ,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65 页。 23费孝通: 乡土中国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第 63 页。 24秦晖: “传统中华帝国的乡村基层控制:汉唐间的乡村组织” ,载美黄宗智主编: 中国乡村研究 (第 1 辑) ,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 2 页。 25地方权威的权力来源与三个要素相关财富、学位及其在地方体中的公共身份,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地方精英 现代性视域中的土地革命(1947-1953) 7 然而, “国家-社会”的二元模式绝非截然对立分开,士绅阶层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 沟通中介角色。张仲礼将士绅集团划分为上层绅士和下层绅士, “上层绅士”包括官吏、 进士、举人和贡生, “下层绅士”则指各类生员。26瞿同祖则将士绅阶层划分为“官绅” 与“学绅” 。27对于乡村而言,主要是指“下层绅士”和“学绅” ,尽管对于士绅的分类 存在不同的认识,但都认可这种政治权威身份的逻辑前提是以皇权为根基的功名体系, 享有权威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利益。中国古代历来就有以政治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的传 统,只有财富与政治权力联结起来时,人们才能确保其自身和家庭的安宁。在这样的环 境下,乡村精英迫切希望成为士绅的一分子或者向其靠拢。 一方面,乡绅代表通过实际参与基层公共事务,获得权威的同时也获取了利益;另 一方面,代表皇权的官吏制度依赖乡绅来管理和控制社会,又通过科举制吸收其加入官 制系统。乡绅深受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思想上依附国家权威,政治上恪守对帝国的忠 诚,他们是儒家纲常的卫道士与推行者。由于这种士绅权威来源上的皇权与乡村社会的 二元性,使士绅成为了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结构性的统治“衔接点” ,乡绅成为了帝国 与乡村良性互动的桥梁。乡村士绅在参与基层秩序建设和道德教化上扮演了积极的角 色,如参与家规族约、乡约和乡谕制度的制定,积极开办书院、私塾和义学等教育事业, 举办和管理慈善组织,在祭祀祖先和神灵的仪式时隐性地执行教化职能。因此,乡绅几 乎垄断了全部知识和道德的教化渠道,足以构建一个稳定而又相对和谐的乡村秩序。 自 15、16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变动历程,其中儒学的转移是一 个十分复杂且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的急剧增长,而科举名额(包括贡生、举人和进士) 并未与人口的递增而相应增长,士人获取功名的机会越来越小;同时,资本主义萌芽的 产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商人的队伍逐渐扩大。当时便流行“士而成功也十之一,贾而 成功也十之九”的说法,28弃儒就贾的现象蔚然成风,尽管其为儒学转向提供了一个重 要渠道,却使得士与商的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商人的地位有所提升,士商实现了较为和 谐的合流:一方面儒生大批地参见了商人的行列,另一方面则是商人通过财富也可以跑 通过参与地方学务、地方共产、地方公务来获取公共威望和权威。参见张静: 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0-21 页。 26张仲礼: 中国绅士 ,李荣昌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年版,第 6 页。 27“绅”仅指政府官员(第一集团) ,而“士”仅指有功名或学衔而尚未入仕者(第二集团) 。在官吏与非官吏之间存 在区别,所以就有了“官绅”与“学绅”的区别。参见瞿同祖: 清代地方政府 ,范忠信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90-291 页。 28参见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 (合肥:黄山书社,一九八五年) ,页二五一。转引自余英时: 士 与中国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65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进儒生的阵营。29 这项看似美好的合流运动在晚清时期却遭受了极大的挑战。随着西方列强入侵,通 过科举制度塑造中华帝国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政治统治秩序逐渐瓦解,加之为了增加收 入,清政府在通过科举取士的“正途”以外开辟了纳捐取得绅士身份的“异途” ,体制 外的精英只得通过“庇护网络结构” (如同乡、亲属、师生等)成为官员的随员、食客、 幕僚等,或者成为包税人或“讼师” ,寄生于沟通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领域。又随着手工 业和商业的迅速发展, 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了一种交易, 商人通过纳捐购得绅士的头衔, 而传统的绅士亦随着洋务运动而大规模地投身于商业、工业等经济领域,因此形成了绅 商阶层。 社会变迁引发了绅士阶层的分裂,即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绅士阶层分裂为“正途”与 “异途” ;分裂为传统知识分子(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维护统治权威)和新式知识分子 (留学而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敢于批评国家)30;分裂为维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南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不动产租赁合同的签署细节
- 公务员面试落泪面试题及答案
- 红狮集团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类型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磕巴 上岸面试题及答案
- 国家铁路集团秋招笔试题及答案
-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秋招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假设面试题及答案
- 工业自动化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办公室文员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6月江苏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属国有企业招聘素质测试(初试)笔试考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贵州毕节市金沙县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及笔试历年备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2卷
- 福建省厦门市大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五年规划解读
- 分期购车的合同范本
- 2025至2030废旧手机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箱变移位施工合同协议
- 智启氢程: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运动训练》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2026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生物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