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比较研究摘要: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我现在压力挺大的,一个是找工作,一个是毕业论文,都很愁.刚考了公务员,也不.关键词:心理,论文类别:论文报告来源:牛档搜索(Niudown.COM)本文系牛档搜索(Niudown.COM)根据用户的指令自动搜索的结果,文中内涉及到的资料均来自互联网,用于学习交流经验,作品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牛档搜索(Niudown.COM)赞成本文的内容或立场,牛档搜索(Niudown.COM)不对其付相应的法律责任!25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比较研究以南京某大学为例 社会学专业学生 曹春燕指导教师 魏 丰摘要:通过对南京市某高校的调查,对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进行探讨。调查发现当今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在就业前途、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群体在心理压力的结构上具有趋同性,但是在压力的感知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压力感要小于本科生,但是在就业前途这个维度上研究生的压力感要比本科生大;从应对方式上来说,研究生比本科生相对更健康积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造成两个群体在心理压力方面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原因,并就如何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Taking a University in Nanjing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Cao ChunyanTutor Wei FengAbstract: To prob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investigation of a university in Nanjing had been carried out. The survey found that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s fairly widespread in todays university students. It mainly came from occupation and the future, educ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other issues.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have similarities on the structure of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but they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pressure. In general, graduate students have less sense of the pressure than undergraduates, but on the dimension of the future they have heavier pressure.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undergraduates and graduates coping style that the graduate group is healthier and more positive. On the foundation of investigation, we inquired the reasons of the two group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area of psychological pressur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ease th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of university students.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coping style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同龄人更多。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0%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0%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0%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文献回顾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1936 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 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 1956 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2这与我国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 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4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数量相比,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显得不够。张月娟等研究发现,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是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5陈江波研究发现,研究生压力由八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学习任务等。6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7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学者们各有所执,没有形成普遍观点。(2)从性别角度讲, 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8 (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9 (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更健康。10现有的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但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不去寻求专业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对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还需要学者们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种学科介入,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停留在个体的微观层面,缺乏社会学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析。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对于大学校园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群体的压力也缺乏探讨。本课题通过对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研究来对现有研究作一个系统补充,以期完善现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一)概念界定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采用刘克善的定义,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共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 所以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心理压力的来源、压力感的大小、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应对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二)资料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法本次调查选取的南京某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有代表性。总体为该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学历层次为分层属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层次样本由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第一阶段,以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区分别抽取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床号为1、3的两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2.访谈法本研究将另外采取访谈法,选取10个个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别5名,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压力上的异同。(三)资料分析方法1.描述性统计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2.个案编码分析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组为学生学历层次编码,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用“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实施过程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10位大学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的197名大学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学生12人,大二学生37人,大三学生43人,大四学生8人 ;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类66人(33.5%),大农类89人(45.2%),管理类42人(21.3%)。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类别频数 百分比(%)学历本科生10050.8研究生9749.2性别男9146.2女10653.8学科文史类6633.5大农类8945.2管理类4221.3三、调查结果(一)总体状况1.心理压力的大小表2 目前的心理压力大小频数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压力比较大一般压力很小完全没有压力总计98794521974.61.0100.04.648.896.599.0100.0100.0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9名同学感觉“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87名同学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感较大的同学比例(48.8%)接近一半,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的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极少数学生(3.5%)认为自己压力很小或者完全没有压力。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已成为新的心理高压人群。2.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按顺序依次为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33.7%)、学业问题(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8.8%)、家庭与经济问题(12.5%)、异性交往问题(7.4%)、其他(4.4%)。其中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今大学生的三项主要来源。表3 心理压力来源频次分布表选择次数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学业问题133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0718.8异性交往问题427.4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19233.7家庭与经济问题7112.5其他问题254.4总计570100.0从表4可以看出,67.0%的学生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前途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这和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两群体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从表4中发现,78.4%的研究生都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列为最主要的心理来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业问题当成最大心理压力来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本人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当初选择读研这条路时,是为了逃避大四的就业压力,在短短两三年的读研期间,他们不得不考虑出路问题,因为无处可逃,读完研仍需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处于第二位的学业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9.7%)中的选择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5.9%)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本科生(40.8%),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个体逐渐成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少的人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烦恼。表4 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前三项排名第一位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第二位学业问题第三位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本科生5656.0%3131.3%4040.8%研究生7678.4%2729.7%2225.9%总计13267.0%5830.5%6233.9%3.具体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经统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均值约为1.76(在0-5分范围内),本科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89,研究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61。总的来说,本科生的压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项具体压力事件中,“亲人过世”带来的压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给人的感觉都是灰暗的、悲伤的、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面对亲人过世这样的事件一时总无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给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尤其大,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因措手不及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理智对待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除此,专业的就业前景(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3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6)、人生的意义(2.09)这几项的压力感都相对较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产生相对较小的压力感。社交与人际关系虽然是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下列出的几个具体事件产生的压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认为是一大突出问题的异性交往问题带来的压力感也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随着当今大学生的观念日益开放,已普遍抛弃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能正确看待异性交往,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异性交往问题。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种恋爱动机下,尝试恋爱的情况越来越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有压力,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对待。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异性交往引发的高压力感仍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异性交往问题下列出的几项具体事件中,研究生的总体压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在这些事项上感到的压力要小于本科生。表5 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具体事件本科生研究生总体学业问题期末考试1.900.851.38英语四六级2.221.391.81考研1.921.241.58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相处1.200.801.01与宿舍成员的相处1.080.690.89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1.170.941.06异性交往问题失恋1.551.381.47暗恋1.230.781.01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2.773.01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22.962.94家庭与经济问题家庭经济状况1.511.631.57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472.222.35其他问题亲人过世3.293.503.38丢失财物1.491.031.27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42.582.56人生的意义2.311.862.09事实上,访谈的内容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现在当然有压力啊,最大就是学业啊。我们课多得要死,痛苦啊。还有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上学期还好了,但这学期开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烦人的。”(BC1Q2)“学业压力挺大的,考研的时候感到压力最大,这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BCQ2)“有压力,但是不是特别大,和本科时候比没很大变化,现在主要是就业方面的压力。前途未卜的感觉。学业方面比本科时还轻松一些,没什么压力。”(YC7Q2 )“人际方面也有些,不过是很轻微的,有些小摩擦一两天就没事的。”(YC8Q2)研究生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心态明显比本科生从容。但是在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压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就业压力挺大的,当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觉得读个硕士挺不错的,但是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就业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担心。”(YC10Q3)“压力肯定是有的,还比较大,还有一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看当初的同学现在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自己还一无所有”(YC8Q3)(二)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我们发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胃口不好、烦躁、焦虑、感到孤独苦闷、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数学生因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处于轻度及轻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中度甚至偏重、严重水平。这说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了那些少数。表6 面对压力的主要身心表现频次分布表(%)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头痛、头昏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2.01.5健忘,记忆力下降27.457.910.73.01.0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31.53.6肠胃不适,感到恶心、胃口不好4.11.0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感到孤独苦闷32.042.618.83.03.6烦躁、焦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32.042.618.83.03.6对事物提不起兴趣21.353.8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38.61.0想结束自己的生命80.810.65.02.61.0心理压力作为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不同的人由于心理调适能力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压力来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体或心理反应,这些症状若较轻微,持续时间较短,则属于正常的心理应激,不会给身体或心理造成伤害,但若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较为严重,就很有可能引发心理疾患损害身体健康了。对于“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项处于中度水平以上的学生虽然所占比例不大,只有8.6%(见表6),却很值得注意,这些人的心理压力如果一直得不到排解长期积压在心里,很可能就会导致悲剧的发生。(三)应对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39.0%的本科生倾向于经常和总是采用“听其自然”的方式,而只有26.8%的研究生这样选择做。“用无所谓的态度掩饰内心感受”,(见表7)本科生中有23.0%的人倾向于经常和总是这两个选项,而研究生的比例只有11.3%。而倾向于采用暴饮暴食、抽烟或借酒消愁的同学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 表7 用无所谓的态度来掩饰内心感受的应对方式的列联表分析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本科生1616.0%2525.0%3636.0%2222.0%11.0%研究生1212.4%3839.2%3637.1%88.2%33.1%总计2814.2%6332.0%7236.5%3015.2%42.0%45.4%的同学不会或者很少把不快埋在心底,压抑自己;28.9%的同学有时会这样,15.7%的同学会经常或总是压抑自己。会有责怪别人、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平这些想法的同学很少。大多数人都有转移注意力的方式,访谈资料显示,借运动或者娱乐来缓解不快,跑步、打球、逛街、上网等都是常用的方式。“我会去上网啊,找以前的老同学聊聊天。或者去逛街什么的。买买东西shopping一下了。”(BC1Q5)“和同学打球算一个,运动过后出身汗的感觉很爽。”(BC4Q5)“通常给我男朋友打电话,和他讲一通,心里就舒服多没什么事了。再么,就找人逛逛街啦,买买东西,心情也会变好。”(YC7Q5)“一般都找好朋友倾诉一下,或者恋人,不会埋在心底,压抑自己的,也会去做做运动,跑跑步流点汗,这样也会轻松不少。”(YC7Q5)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多数人面对心理压力时的应对方式是比较积极健康的,但有部分同学的应对方式并不健康,他们有的压抑自己的情绪,有的消极逃避,也有很多人倾向于内省,不会去寻求别人的帮助。这值得人们重视。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都是解决问题,40.6%的同学会经常冷静思考且努力寻找解决方法(见表8),但是两个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这点上,研究生(43.3%)的比例要高于本科生(38.0%)。从逃避、合理化、压抑等几种应对方式上看,就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应对方式比大学生的更积极。这有可能跟研究生的平均年龄更大一些有关。在青少年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应对行为也不断的发生变化,成熟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等的使用频率在增多,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如“逃避”等应对方式的使用在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大学生生活阅历较浅,社会生活经验较匮乏,对社会、他人、自我的认知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思维方法较片面、主观,而研究生与之相比,生活阅历更深,社会生活经验更丰富。“和以前比,觉得自己的承受能力更强了些,可能是因为对现实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吧。”(YC7Q2) “我觉得研究生和本科生时很不一样,想的更多更深,比本科生顾虑的东西也要多一些。”(YC10Q2)表8 冷静思考且努力寻找解决方法的列联表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总是本科生22.0%1414.0%4646.0%3434.0%44.0%研究生22.1%99.3%4445.4%3536.1%77.2%总计42.0%2311.7%9045.7%6935.0%115.6%对于“去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这个方式,81.2%的同学选择“从不”,占了绝大多数,而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曾经尝试过这种方式。在197个被调查者中,只有一名同学表示“总是”采用这种方式。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感到排斥,不少学生认为寻求辅导就是心理有病,从而对心理咨询敬而远之。“没想过去心理辅导中心这种地方。自己又没什么心理问题,干嘛去那里呀。其实我感觉心理医生是比较可怕的,不习惯对陌生人说出心里的秘密,好像自己完全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一样,太没安全感了。”(BC1Q6) 还有的同学虽然考虑过去进行心理咨询,但是对这种陌生的方式最终仍因不了解而望而止步。“说真的,我还真的考虑过,但结果还是没去。可能还是对这种方式太陌生了。再说,也未必真的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所以只是有想法没有去行动实施。” (BC4Q6)当然可能很多人并没有什么严重的情况,他们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去通过这种方式排解压力。 “我觉得不需要去那种地方啊,情况不是严重,又不是那种对生活绝望的人,绝对没有自杀倾向。有那种念头的是少数人,这些人更有必要去进行专业的治疗和辅导吧。如果我真的遇到严重得不行的情况,也许会考虑一下。”(BC2Q6) “没想过去什么辅导中心,没到那种程度啊。另外对心理辅导咨询不是很了解啦,也不知会有啥帮助。”(BC5Q6)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把来辅导中心求助当成一种解压方式,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认为原因很多。“应该说大部分人的问题并不是严重的,他可以自己排解,有朋友、家人,他就觉得完全不必要到这里来,除非真的很苦恼,没有人能帮助他,可能才会考虑来这边吧。另一方面,是大家的惯性思维模式,因此很少有人会把这当成一种排解心理压力的方式,多数人也根本意识不到其实还有这么一种方式。”(附录D)其实未必是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才有必要去心理咨询,我们可以试着把它看成其他普通的方式就跟聊天、逛街、娱乐一样轻松。朋友能分担,未必能指引,而专业人士经验丰富,他们可以引导我们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或许更有效的方法去自己解开心中的疑难问题。通过调查结果,以及自身的一些体会,笔者感觉到现在学生对心理咨询与辅导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还未对大多数的同学有什么帮助。有些学生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长期承受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学校及其相关部门应该在广大学生中加强心理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使这种方式能够被更广泛的同学接纳和采用。 (四)求助模式当承受心理压力时,首先寻求帮助的对象是知心朋友(43.7%)、恋人(18.8%)、父母(18.8%),最不喜欢寻求帮助的对象是专业人员、亲戚、老师或辅导员,另外,不找任何人的占10.7%。表9 承受心理压力时首先寻求帮助的人父母家人亲戚恋人知心朋友熟悉的老师辅导员同学专业人员不找任何人本科生1717.0%11.0%1717.0%4747.0%33.0%33.0%11.0%1111.0%研究生2020.6%22.1%2020.6%3940.2%22.1%33.1%11.0%1010.3%总计3718.8%31.5%3718.8%8643.7%52.5%63.0%21.0%2110.7%朋友、恋人、父母都是自己熟悉亲近的人,当遇到事情有心理压力首先想到向他们寻求帮助也很正常,而老师、专业人员等与自己接触不多,比较陌生, 一般第一时间也不会想到去向他们求助。在这点上,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调查结果显示,在 “遇到压力时曾经得到的安慰和关心来源”这个问题上,只有3.6%的人回答“无任何来源”这一选项,绝大多数的同学(96.4%)都有获得关心的渠道。我们可以看到(见表10),选择朋友的有166人次,占总回答次数的28.5%,位居第一;选择父母的有139人次,占总回答次数的23.9%,位居第二;选择同学的有105人次,占总回答次数的18.0%;选择恋人的有80人次,占总回答次数的13.7%,以上四种选项一共占回答次数的84.1%,这几项是大学生遇到压力时获得安慰和关心的主要来源。而亲戚、老师、官方组织或半官方组织(如党团组织)、非官方组织(如社团、宗教组织)都是很少被选择到的。这说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的覆盖面还是比较窄的,都集中在身边和自己熟悉亲近的人。表10 大学生得到关心和安慰的来源选择次数 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恋人父母朋友亲戚同学老师官方组织或半官方组织(如党团组织)非官方组织(如社团、宗教组织)8013916639105464313.723.928.56.718.0总计582100.0四、分析与讨论(一)心理压力的普遍性与结构趋同性调查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承受着较大的压力。结构上的趋同性表现在这两个群体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都集中于就业前途,学业、社交与人际关系等问题,两个群体对这几项压力源的严重程度的排序也是一致的。造成这种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原因与整个社会的宏观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社会转型期,新世纪的大学生要经历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文化的多元化和异质化往往使人们无所适从,从而承受着越来越多的客观环境挤压力。12从微观方面的就业环境看,这几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生源的大幅增长造成高校毕业生高存量、高膨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虽然还未走入社会,但是这个问题几乎从一进学校就困扰了他们。过去的天之骄子日益贬值,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们的求职愈来愈像一场场精彩的演出,从妆容到服饰到言辞精心准备着,大量的竞争者每次需使出浑身解数希望被对方看中,毕业生中有一句流行的问候语“卖了吗?”,玩笑话中也透出找工作的辛酸和苦楚。而扩招使得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情况不再,因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轻松以对。学业问题作为大学生主要的压力来源之一是符合现实情况的,即使外部社会变迁再快,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他们仍不能忽视自己的学生身份,这个角色要求他们修完并通过各项规定课程才能合格毕业。大学课程与中学相比要多得多,但学习环境又有很大差别,很宽松,没有人强制地管束,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放松自己,到考试的时候面对如此繁重的课程又头疼不已。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压力。对于研究生来说,平时的科研任务以及最后的毕业论文也是一项不小的压力。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也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由于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性格、个人爱好各不相同,这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同时在交往知识和技能上又存在不足,造成了大学生既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困惑,由此产生压力。埃里克森提出著名的人生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的八阶段理论,他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人的整个一生,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问题。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数处于成年早期,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处于该阶段的人是在家人之外寻求情感归属对象的时候,包括与同性朋友建立友谊、与异性谈恋爱,若情感无归属,不能与他人正常交流,就会处在痛苦的孤独之中,由此造成心理压力。 (二)心理压力感知程度与应对方式的差异性1.社会化程度 本科生和研究生对压力的感知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压力感要小于本科生。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在不断的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适应性越来越强,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好,随着个体心理日益成熟,个人的情绪会渐趋平稳,而且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自控性。 首先,从整体上看,研究生的平均年龄比本科生更大一些,研究生人群在年龄上已经是成人,再没有人把他当成孩子,当成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看待,加入到研究生行列就意味着已经开始脱离大学生涯,开始迈向社会生活了。尽管不在职场上,但也算是半个社会人了。因为那些选择去工作的同龄人,已经开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因此研究生肩上有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相对于本科生,他们能更成熟与理智地对待和处理生活问题,对社会的适应性更好。其次,从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来说,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有全面的升值。无论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还是日积月累的待人处世经验,他们都比本科生更有优势,与社会的接触和联系也更密切,更加老练,研究生拥有更成熟的自我,对日常生活中的学业问题以及社交人际关系感到的压力比本科生要小,而面对心理压力他们也更加淡定从容,应对方式更加积极成熟。2.角色期望 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在社会舞台上,人们并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他需要按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而人类社会纷繁复杂,特别是现代社会中,社会分工细化,人与外界的交往面扩大,会造成角色的多重性和复杂性,很多时候个体往往要扮演多个不同角色。13本科生生活相对简单,身份较单一,而研究生中有相当多的人身兼多重角色,如学生、工作人员、儿女甚至更多,各角色往往有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要求和期望,难免会顾此失彼。如果不能协调好各角色之间的关系,那么心理压力在所难免。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个体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和期望,也会随着个人所担负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有所变化。14有时候压力就是来自于期望。 研究生作为高学历高文化层次人群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和推崇,社会外部尤其家庭本身对他们的期望值都相对比较高;可另一方面,研究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学生身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社会上没有切实的地位,所谓的尊重和推崇带有一定的虚构性。15并不具有现实意义,而外界较高的期望落在研究生肩上,就容易使他们形成不小的心理压力。对于研究生群体自身来说,他们经过考研、读研这一过程的艰辛跋涉,在体力、脑力、经济上付出了较高的代价,在就业投入上比本科生多,而且学历层次更高了,自然期望着更丰厚的回报。他们对未来的职业抱有很大的期望,并且对自身的期望大多高于本科时期,这样会比本科生更容易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如今的就业形式比较严峻,一旦觉得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就会怀疑当初的选择,自我怀疑。因此,在就业前途这个维度上,研究生的压力感就要比本科生大。这和上文的结论并不矛盾。到目前为止,大多数高校都很关注大学本科生的就业问题,没有注意到一方面要承担繁重的学业与科研工作、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经济、就业等社会问题的研究生其实更需要这方面指导,这是需要有关方面重视的地方。 3.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对心理压力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很多实证研究证明朋友、邻居、同事、配偶、父母的支持能增加个体的正向情感,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克服困难的能力是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并不是说社交圈越大就越好,普勒斯曼认为,社交圈的大小与寂寞无关,不论接触多少人,只要有亲密的朋友就不会感到寂寞。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压力。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其实我们更应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16本研究发现,压力大小与关系密切的知心朋友数目成负相关,Kendalls相关系数-0.201,这个相关系数在0.01的水平上是显著的。与知心朋友的沟通和交流能缓解心理压力,但是本科生在这方面做得不如研究生,很多人沉浸于自己的内心或者虚幻世界。很多研究也表明,大学本科生人际关系问题频繁发生,宿舍关系淡漠、师生关系淡漠,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人际关系资源。1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群体在知心朋友数目这个变量上,回答“一个都没有”的明显少于本科生。通过访谈以及平时的接触观察,笔者发现研究生大多有着较稳定和持续的支持系统,更擅长向他人袒露自我,从朋友、恋人那里获得安慰。在是否有良好的人际支持系统以及能否积极利用人际支持系统问题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群体有一定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也能解释两个群体压力感的差异性。(三)对策与建议大学生心理压力问题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的合作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以下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建议: 1.个人:正确认识和面对压力,学会放松自己,解决问题心理压力并不可怕,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关键是弄清楚压力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也要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自己学会用各种方式如运动娱乐等活动去释放、调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利用人际支持给自己分忧解压。2.家庭: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联系父母应该是子女最重要、最信任的人,但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盼和关怀往往给学生带来隐性的压力,所以在家庭中应该尽量营造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加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关于和鼓励,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让其体会到家庭的温暖。3.学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发挥心理辅导作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转变观念,树立平等的工作信念,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朋友,尊重信任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相关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积极作用。在工作实际中,应注意区别对待,对本科生、研究生不同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教育,同时重视对个别心理压力较大的学生的帮助和疏导工作。4.社会: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和就业环境创造和谐、平等、宽容的社会生活氛围,使大学生能很好地与社会融入,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就业方面。政府与社会不仅要为青年提供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且有责任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五、结语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着比较大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在就业前途、学业、人际关系等问题上。本科生与研究生群体在心理压力的结构上具有趋同性,但是在对压力的感知程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总体而言,研究生的压力感要小于本科生,但是在就业前途这个维度上研究生的压力感要比本科生大;另一方面,从应对方式上来说,研究生群体也比本科生相对而言更健康积极。就大学本科生、研究生这两个群体而言,以往的研究对研究生的关注不如对大学生关注那么多。当前本科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己经引起了校方的重视,而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针对性地根据研究生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是套用成形的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是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的。致谢非常感谢魏丰老师对本人的悉心指导,她有着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不断督促启发我,并且不辞辛苦地对本文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完善。同时也感谢班主任屈勇老师及全系其他各位老师四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关怀!此外,还要感谢在操作过程中帮助我一同分发问卷的各位朋友;最后,感谢接受本次调查的200名大学生,有他们的积极配合才能使我的调查研究能够顺利进行!参考文献:1 刘克善.心理压力的涵义与特性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24(1):102-106. 2 Murphy M.C,Archer J.Stressors on the College Campus:A Comparison of 1985 and 1993J.Journal of Colleg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面向2025年的银行零售业务数字化营销转型:金融科技与移动支付研究报告
- 2025 小刀电动车经销合同
- 2025年成人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与平台运营中的学习效果与学员学习成果应用路径研究报告
- 2025房屋买卖合同授权书模板
- 农业生物技术在种业创新中的应用突破:2025年行业分析报告
- 2025年智能电网下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性能评估报告
- 2025合同法规定:合同解除的条件与程序
- 2025-2030年全球风电设备市场技术创新与市场前景报告
- 2025年中国个人急救箱(IFAK)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前景机遇研判报告
- 镍的特点和作用
- 2025江苏南京市麒麟科创园所属企业部分招聘8人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人教版 2025-2026 学年度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 8 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创新教学设计
- 烧烫伤应急预案
- 2025-2026学年沪教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农药使用技术原理
- 退伍留疆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湖南长沙血液中心招聘真题
- 铁路局连接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及答案
-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第1课时(学习任务单)语文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 对外工程管理办法
- 护理疑难病例讨论的目的与实施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