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1 - 内容摘要 1997 年刑法修订时新增设了帮助毁灭证据罪。 它是指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 情节严 重的行为。该罪的设立,为及时有效的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提供了有力的法律 保障。然而,由于立法上的不明确性和受传统刑事理论的影响,在司法实务中,如何正 确地理解帮助毁灭证据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和准确认定该罪, 尤其是为刑事案件当事人湮 灭罪证、 罪迹的行为是构成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证据罪是一个疑难而且经常引发争议的 问题。 本文结合贺某某等帮助毁灭证据一案对帮助毁灭证据罪的认定过程中所产生的相 关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案由:即本文所分析的案例为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帮助毁灭证 据案。 第二部分介绍了贺某某等帮助毁灭证据案的基本案情。 第三部分是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本案的定性问题。几名被告人的行为到 底是构成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证据罪。 第四部分陈述了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分歧意见:公诉机关认为,本案被告 人帮助犯罪嫌疑人将其涉嫌犯罪的证据予以变更改造的行为属于“包庇”行为,而“包 庇” 行为本身就包括了为帮助犯罪人逃避法律追究而帮助其毁灭罪证、 罪迹的行为在内, 因而涉嫌构成包庇罪;而审判机关则认为,在帮助毁灭证据罪设立之后,包庇罪的范围 有所减小,原先不其恰当地解释在包庇罪中的帮助毁灭罪迹、罪证的行为显然应当是帮 助毁灭证据罪的题中之义。故而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应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此部分为本文论述的重点。 在本部分中,笔者首先就本案处理上的分歧意见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阐释:分 歧意见的产生既有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所致疏漏的立法原因, 也有法律概念的模糊性与客 观行为表现形式复杂性的矛盾所产生的原因。 接下来笔者重点论述了对帮助毁灭证据罪 的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理解,其具体包括: “帮助”的界定, “当事人”范围的厘定, “毁灭证据”的界定及本罪犯罪故意的认定和犯罪目的的考量。之后,笔者还详细论述 了帮助毁灭证据罪与包庇罪之间的界限问题。在这一部分中,笔者认为,既然新刑法设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立了帮助毁灭证据罪,那么原来被包含于“包庇”行为之中的帮助犯罪人毁灭证据的行 为应从包庇行为中独立分离出来。在司法实务中,对帮助犯罪人毁灭罪证、罪迹的行为 应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最后,笔者对本文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从符合犯罪构成四 要件的角度分别进行阐述,并最终认为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应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关键词:帮助毁灭证据罪;当事人;包庇罪;认定 - 1 - abstractabstract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is a new crime of 1997 criminal law amendment. it is to help the parties to destroy evidence, if the circumstances are serious behavi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is crime provides a powerful legal protection for timely and effectively striking crime and maintaining public order. however, because of the ambiguity of legislation and by the traditional criminal theory, in judicial practice,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especially for the acts of helping the criminal litigant destroy and forge evidence exactly constitute a crime of shielding or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is a difficult and often cause controversial issue in judicial practice.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use a case of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to discuss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ocess of cognizance of the crime of falsifying evidence .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name of case : the cited case states details of a case that the people, luo jing, qin jianguo, jiang hong helped to destroy the evidence.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basic situation of the cited case. the third part is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the focus of controversy in this case is the case of qualitative problem. the defendants conduct is constituted crime of shielding or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at all .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d the main disagre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trial: the prosecution of the case holds that, the action of helping the suspect making the criminal evidence to change transformation belongs to shield, and shield behavior is included for helping criminals escape legal punishment and help him destroy incriminating evidence, therefore it is suspected to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shielding; and the judicial trial institution insists that it is suspected to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the evidence.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and forge evidence, the range of crime of shielding has been reduced, it is not properly explained in the cover-up of the crime of shielding, the behavior of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obviously should be covered up by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so the conduct of the defendant shall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the fifth part i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art is the emphasis of this paper.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analyzes and states reasons of causing the different views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the case : the disagreements caused by both legal regulations due to careless legislative reasons, also the contradictions arising from the fuzziness of legal concept and complexion of objective behavior. then the author focus on re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element and the subjective element of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and forge evidence, specifically include: the defi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helping”, the definition of “parties scope”, the definition of “destroy evidence”,understanding and cognizance of criminal intent of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and the cognizance and consideration of objective crime motive. after tha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boundaries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and the crime of shielding in detail. in this section,the author thinks that, since the new criminal law have set up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 then the activities of helping offenders destroy or falsify evidence originally contained in shield activities should be independently separated from the shield behavior.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as to the behavior of helping offenders to destroy or forge the evidence, it shall be deemed to be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and forge evidence. final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and analyses the cited case. expounding the problem form the view of according with the constitutive elements of crime. and the author ultimately believes that the defendants conduct in the cited case should constitute 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 key words:the crime of helping to destroy evidence;the parties;the crime of shielding;cognizance - 1 - 目录 引言引言1 一、一、案由案由2 二、基本案情二、基本案情 2 三、三、争议焦点争议焦点3 四、分歧意见四、分歧意见3 (一) 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包庇罪3 (二) 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3 五、研究结论五、研究结论 4 (一)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4 (二)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客观方面的认定5 (三)帮助毁灭证据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 12 (四)帮助毁灭证据罪与包庇罪的界限 14 (五) 本案被告人行为应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 1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8 致致 谢谢 20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1 - 引 言 在 1997 年刑法修订之前的司法实务中,对于帮助刑事案件当事人毁灭罪证、罪迹 的行为一直是按包庇罪来处理的。当帮助毁灭证据罪被现行刑法创设之后,如何理解和 适用此罪,尤其是对于帮助犯罪的人毁灭证据的行为性质认定的问题上,理论上分歧较 大,实务中做法不一。有的主张包庇罪与帮助毁灭证据罪之间是法条竞合的关系,由于 帮助毁灭证据罪属于特殊法条,按照特殊法优先适用于普通法的原则,应以帮助毁灭证 据罪定罪处罚;有的认为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与包庇行为之间是吸收关系,最终应按包 庇罪来处理;还有的认为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与包庇行为是两种独立的行为,应实行数 罪并罚。这就出现了“同一行为,不同定性”的情况。而又由于我国刑法对帮助毁灭证 据罪和包庇罪设定了不同的法定刑,包庇罪的法定最高刑为十年有期徒刑,而帮助毁灭 证据罪的法定最高刑仅为三年有期徒刑。两罪在量刑上存在着的差异,使“同一行为, 不同定性”的情况不但违背了罪刑均衡原则,而且对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是一种严 重的削弱。 应该说,由于立法上存在的漏洞及法律概念的模糊性和学理解释的多样性等原因, 使得帮助毁灭证据罪的认定问题显得有些混乱复杂, 影响着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贯彻实 施。 为了正确认定帮助毁灭证据罪, 统一司法实践中的做法, 实现罪刑均衡和实质正义, 本文结合贺某某等帮助毁灭证据一案对帮助毁灭证据罪的认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 - 一、案由 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帮助毁灭证据案 1 二、基本案情 被告人贺某某,男,36 岁,江苏省常州市人,初中文化,无业;1991 年 10 月因盗 窃被处以行政拘留 10 天;1996 年 12 月因犯流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 年;1997 年 6 月 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8 年,2005 年 5 月刑满释放;因涉嫌包庇罪于 2006 年 3 月 18 日被逮捕。 被告人罗某,男,24 岁,辽宁省沈阳市人,初中文化,无业。1995 年因妨害公务 被处以行政拘留 15 天;1995 年 11 月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6 年,2000 年 7 月刑 满释放;因涉嫌包庇罪于 2006 年 2 月 22 日被逮捕。 被告人秦某某,男,31 岁,北京市人,初中文化,原北京云龙园信息咨询有限责任 公司司机;因涉嫌包庇罪于 2006 年 3 月 4 日被逮捕。 被告人姜某,女,20 岁,内蒙古包头市人,小学文化,农民;因涉嫌包庇罪于 2006 年 3 月 4 日被逮捕。 2005 年 8 月间,于某某(绑架罪犯罪嫌疑人,另案处理)纠集董某某、王某等 10 余人,驾车先后到沈阳市和平区、皇姑区和大东区等地,冒充警察持枪绑架外国来华投 资商人,勒索赎金 100 余万元人民币,其中 40 万元是人质家属从工商银行调出的连号 百元面值的新版人民币。 2005 年 9 月间,于某某找到了其朋友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等人,在沈阳市 和平区某一建筑工地附近其暂住处内对贺某某等人说: “我现在有点钱花不完,都是新 钱,请你们帮忙花一下,你们每花一百元返回八十元给我即可。 ” 于某某随即将携带背 包里的 40 万元连号的百元面值人民币倒在地上,在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帮助 清点后,于某某拿出其中的 20 万元交给了贺某某等人。后在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2 月期间,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在沈阳市和平区、铁西区、于洪区等地,以购买 1 案例来源: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2006)和刑初字第 153 号刑事判决书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3 - 商品、衣物及乘坐出租车等方式,将这笔连号的人民币兑换成零钱后交给了于某某。为 此,贺某某获赃款物价值 8000 元,罗某获赃款物价值 6000 元,秦某某和姜某各获赃款 物价值 10000 元。贺某某、罗某、秦某某、姜某作案后被分别抓获归案,犯罪嫌疑人于 某某仍在逃,尚未被抓捕归案。 三、争议焦点 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本案的定性问题, 四被告人行为是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还是包 庇罪。 四、分歧意见 在处理本案过程中,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意见: (一)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包庇罪 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检察院认为, 本案被告人帮助犯罪嫌疑人于某某将其涉嫌犯罪的 证据予以变更改造的行为属于“包庇”行为,涉嫌构成包庇罪。主要理由有:毁灭证据 是指使证据从物质形态上消失, 本案被告人将连号的百元面值新币兑换成零钱的行为不 属于“毁灭证据” ;即便认定帮助他人毁灭证据,但其在帮助于某某毁灭绑架犯罪的证 据时,于某某并未被抓获归案,不属于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故不能认定本案被告 人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包庇罪中的“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包庇”包括为包庇犯 罪的人而帮助其毁灭犯罪证据的行为在内, 帮助犯罪人毁灭犯罪证据仅是包庇犯罪人的 一种行为方式而已,因此四被告人的行为应认定为包庇罪。 (二)认为被告人的行为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沈阳市和平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 本案被告人明知犯罪嫌疑人于某某携带的巨额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4 - 连号现金系非法所得,仍帮助其将该笔连号现金兑换成零钱的行为,应该以帮助毁灭证 据罪定罪量刑。主要理由:于某某所携带的连号百元面值巨额新币,是认定于某某构成 绑架犯罪的重要证据。本案被告人在明知于某某所携带的连号新币系非法所得,仍帮助 其将之兑换成零钱,由此改变了该证据的原始形态,使其部分丧失了认定于某某犯绑架 罪的证明力;再者,虽然侦查机关的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启动的正式标志,但不能因侦 查机关是否立案而转移对帮助犯罪的人实施的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定性。同样的行为 因刑事诉讼的启动与否而给予不同的定性,在道理上是说不通的;最后, “明知是犯罪 的人而作假证明包庇”不应再包括帮助刑事案件当事人毁灭证据的行为。故被告人的行 为属于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而且属于情节严重,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 五、研究结论 对本案被告人的行为到底该定何罪,有必要先弄清楚实务中产生不同意见的原因。 只有就帮助毁灭证据罪的主客观要件及其与包庇罪的区分问题作出准确的理解, 然后才 能准确把握贺某某等人的行为究竟符合哪个罪的成立条件,从而正确地处理本案。 (一)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 1.刑法规定的不明确性 “无论立法者多么睿智和理性, 他们都不可能像万能的上帝那样全知全能地洞察立 法所要解决的一切问题,也不可能基于形式逻辑的完备性和语言文字的明确性,而使法 律文本的表述变的逻辑自足和完美无缺。 ” 2况且刑法对于帮助毁灭证据罪与包庇罪的罪 状描述并不够明确。根据刑法第 307 条第 2 款的规定,帮助毁灭证据罪是指帮助诉 讼中的当事人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第 310 条的规定,包庇罪是指 明知是犯罪的人而弄虚作假, 公然向司法机关作假证明以帮助犯罪的人逃避刑事处罚的 行为。刑法对两罪的规定采用的是简单罪状,而简单罪状的缺陷之一便是对该罪的外延 与内涵界定不清晰。司法实践中之所以会出现同一行为不同定性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 刑法条文规定的模糊性。例如,在帮助毁灭证据罪中, “当事人”的范围就容易引起争 2 张志明: 法律解释操作分析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 年版,第 2 页。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5 - 议, “帮助”一词客观上存在着多种混乱的学理解释, “毁灭”是否包含“隐匿” ;在包 庇罪中何谓“作假证明包庇” ,其是否包含了帮助刑事案件当事人毁灭证据的情况等, 刑法条文对这些内容规定的比较模糊,都没有予以明确。此外,刑法理论界对二罪所作 出的不同学理解释也严重影响了司法实践中对帮助毁灭证据罪与包庇罪两罪的认定。 2.概念的模糊性和客观行为表现形式的复杂性的矛盾 概念是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 ” 3法律是 生活的艺术。法律和法学理论虽源于生活但却高于生活。法律和法学理论属于一种事先 塑造并反映生活事实的一种观念模型,这种模型的产生就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使社 会生活更加和谐有序。但是法律规范一经产生,便有脱离事物本身而独立发展的倾向, 逐渐上升发展成为一种形而上的理论。 当生活中诸多的不利于人类幸福发展和社会秩序 稳定的危害行为被立法者加以分析、整合并归类之后,立法者就以刑事违法性的形式开 列出一个犯罪清单: “即立法者首先对现实中诸多类型化的危害行为的共同特征进 行提炼、分析,之后在抽象思维的指引下通过归纳推理将这些共同特征以符号化的概念 系统表述出来,体现在法条中就是成立犯罪的最起码的、最基本的条件性叙述,由此而 建立起一种类型化的犯罪构成或构成要件的标准或模型。 ” 4 将形态迥异、五花八门的事实原型通过抽象的理论思维上升为“类型化”的标准 齐整而完备的法律规范, 使它服务于人类维持秩序、 伸张正义和实现发展的特定目的, 这是现代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结晶。但是,由于人类自身认识的局限性和受到所处时 代的物质生活文化条件的制约, 立法者通过抽象思维所得到的反映生活事实的 “类型化” 标准必然带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而现实生活又是纷繁复杂的。因而将法律规范 应用于生活中“类型化”的危害行为时,出现矛盾和困惑便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二)帮助毁灭证据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1.“帮助”的界定 首先,本罪中的“帮助”是一种实行行为,此处“帮助”的含义不同于共同犯罪中 3 吕叔湘主编: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235 页。 4 冯亚东,胡东飞: “犯罪构成模型论” , 法学研究 ,2004 年第 1 期,第 6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6 - 的“帮助犯” 。刑法条文使用“帮助”一词,主要是为了表明当事人实施毁灭自己涉诉 案件中的证据不构成本罪,同时也表明行为人是为“当事人”毁灭证据。因为行为人毁 灭自己案件的证据完全是出于自我保护的人性本能, 由于缺乏期待可能性而不被认为是 犯罪。但期待可能性对于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是存在的,所以法律所禁止的只是当事人 以外的其他人实施的毁灭证据的行为。实际来说,帮助的行为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从司法实践中看, “帮助”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帮助者为当事人毁灭证 据积极地出谋划策,为其毁灭证据进行心理动员;二是行为人主动教唆诉讼活动当事人 毁灭罪证、 罪迹; 三是行为人被动接受当事人的教唆后独自实施的毁灭证据的实行行为; 四是帮助者与当事人共同实施的毁灭证据的行为。 在此,还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当事人教唆他人帮助自己毁灭证据的行为。当事 人的教唆行为能否认定其成立帮助毁灭证据罪的教唆犯呢?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说, 当 事人毁灭自己案件中的证据,往往是其前涉诉行为的自然延伸,由于缺乏期待可能性而 不按犯罪来处理。但是,对于当事人教唆他人帮助自己毁灭罪证的行为是否应该处罚的 问题,刑法理论界存在肯定说与否定说之争。肯定说认为这种教唆行为应该处罚。其处 罚的根据在于责任共犯说,即行为人引诱他人至责任与刑罚中或者说使正犯堕落,所以 对共犯应予处罚。这种情况下,行为人教唆他人为自己毁灭证据,引诱他人犯罪甚至受 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应当作为共犯处罚。然而它却忽视了违法性的理论,教唆他人毁灭 自己的犯罪证据的行为已被包含地评价于已完成的实行行为中。否定说认为,这种教唆 行为不应当处罚。其理论根基在于惹起说,即因果共犯说。它认为共犯通过介入正犯行 为而间接侵害了法益。正犯与共犯侵害法益的样态不一致。教唆他人毁灭自己的犯罪证 据的行为,正犯引起了法益侵害,共犯教唆他人侵害自己的法益,而侵害自己的法益的 行为又缺乏可罚行,故上述中的情形排除了共犯的可罚行。笔者认为,共犯应当还是不 应当处罚,其实探讨的是惩罚犯罪的根据问题。在刑法理论上有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 值之分。从结果无价值角度看,这种教唆行为因不具有法益侵害性,客观上存在违法性 阻却事由而排除了可罚性。从行为无价值的角度看,该行为从社会相当性的方面看,符 合社会上的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自己毁灭自己的证据与自己教唆他人毁灭自己的证据不 具有可罚性。当然这里所谓的可罚性并非绝对的听之任之,放任不管,而是将其评价在 先前的犯罪行为中,成为量刑的一种依据。因此,笔者赞同否定说,即当事人教唆他人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7 - 帮助自己毁灭罪证的行为不应给予处罚。当然,此时的被教唆者却具有期待适法行为之 可能性,因而被教唆者的行为仍可以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因此,本案中,四被告人受 于某某的唆使帮助其毁灭证据的情形,并不影响对四被告人行为性质的认定。 其次,就“帮助”的前提条件而言,笔者认为,被帮助者实施的是否为犯罪行为并 不影响对帮助行为的认定。主要理由是:其一,诉讼的提起,并不必然都源于违法犯罪 行为。由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和各自价值观念不一致的矛盾所产生的争议、纠纷或者冲 突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上生活中的纠纷还包括民事和行政方面的。生活中,纠纷的产生 既可能源于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是与违法犯罪行为性质不同的民事纠纷和行政纠纷; 其二,刑法并没有对本罪中的帮助对象“当事人”的范围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所以,本罪中的被帮助者应作广义上理解,即是说,本罪的成立并不必然地要求帮助者 必须明知被帮助人是犯罪人, 只要有证据显示帮助者可能知道被帮助人将涉及诉讼而成 为当事人即可。因此,本案中贺某某等人有关于某某没有明确告知其赃款的来源从而不 知道帮助对象是犯罪人因而不构成犯罪的辩解,是不能成立的。 2.“当事人”范围的厘定 根据刑法第 307 条第 2 款的规定,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帮助对象为“当事人” 。 因此,如何厘定“当事人”的范围,是认定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是否构成帮助毁灭证据 罪的一个重要前提。 依据诉讼法及其理论,不同诉讼中的当事人的具体范围是不同的。所以,实践中需 要根据不同诉讼类型确定各类案件中“当事人”的具体范围。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在 刑事诉讼中处于被追诉的地位, 同案件事实及判决结果具有直接利害关系而参加刑事诉 讼的参与人。 ”5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当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诉人、犯罪嫌 疑人、被告人及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 “民 事争议发生以后,拥有民事诉权,并以自己的名义要求人民法院行使司法裁判权,确认 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并受裁判拘束的人。狭义上,它仅指原告和被告;广义上,除了原 告和被告之外,还包括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 。6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是指“因具体行政 行为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在诉讼中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并受法院裁判拘 5 潘牧天主编: 刑事诉讼法学 ,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8 页。 6 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年版,第 11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8 - 束的人。狭义上,它指的是诉讼中的原告和被告;广义上,它还包括共同诉讼人及诉讼 中的第三人” 。7 由于刑法对本罪中当事人的范围没有作出明确的限制性规定, 对此, 应作广义理解。 所以,应当认定本罪中“当事人”是指一切有可能成为诉讼当事人的人。实际来说,刑 法将本罪列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的“妨害司法罪”一节当中,这就说明了其所 侵犯的法益是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秩序。 而司法实践中的纠纷本来就分为民事纠纷和刑 事纠纷及行政事务纠纷,相应地便会产生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因此,认为 本罪“当事人”的范围包括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的当事人便是顺理成章的 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当事人的范围,在本罪中究竟如何界 定,刑法理论鲜有讨论。有学者指出其“具体包括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和有独立 请求权的第三人。 ”8即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不是本罪中的当事人。笔者认为,应当根 据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否参加诉讼的不同情形来确定其是否为本罪中的当事人。 如 果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于申请或被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则其应视为“当事人” ,否 则,就不应视为 “当事人” 。具体理由为:第一,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及其相关理 论并没有将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排除在当事人范围之外。虽然民事诉讼法将第三 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行政诉讼法也仿照民 事诉讼法设立了第三人制度,但民事诉讼法学及行政诉讼法学理论均认为,只要是“第 三人” ,就应当属于当事人范围。第二,参加诉讼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虽不具有与 原告和被告完全相同的诉讼地位,但其却有着相对独立的诉讼地位。无独立请求权的第 三人如果参加诉讼的话,则其通常情况下要辅助本诉的一方对抗另一方。无独立请求权 的第三人可以自己的名义参加诉讼,并独立行使诉讼权利,承担诉讼义务,不受其他当 事人的制约。所以,对于帮助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只要情节 严重, 就应当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 第三,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并非必然参加诉讼。 “由于不存在法律上同本诉的直接联系,无独立请求权人属于附加到本诉中,并因为存 在其他间接的法律关系而同本诉产生一定牵连性, 这也就决定了其在本诉中辅助和附属 7 沈福俊、邹荣主编: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第 414 页。 8 邓又天主编: 刑法释义与司法适用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597 页。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9 - 的诉讼地位。 ”9其不参加诉讼并不影响他人之间诉讼的进行。所以,以此类对象是否参 加诉讼作为区分其能否成为本罪中“当事人”的界限,是合适的。 综上所述, “当事人”的范围不仅仅包括刑事犯罪人,还应包括只要有可能涉及诉 讼而成为当事人的人。对于已经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当然包括在 上述当事人之列,帮助其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应当定帮助毁灭证据罪。但本案被告 人贺某某等人帮助于某某毁灭罪证的行为, 则是发生在于某某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司法 机关尚未立案侦查以前。那么,于某某是否属于帮助毁灭证据罪中所说的当事人,以及 能否认定贺某某等人的行为就是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呢?认为本案应按包庇罪来处理 的观点认为,帮助毁灭证据罪中的帮助对象是“当事人” 。而“当事人”应该作为诉讼 概念来理解, 刑法第 307 条第 2 款虽然没有像第 306 条那样明确的规定辩护人、诉 讼代理人帮助犯罪的人毁灭证据的行为必须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才能构成辩护人、 诉 讼代理人毁灭证据罪,但当其使用了“当事人”这一概念时就暗含了上述意思。笔者认 为,这种观点有待商榷。理由是:第一, “当事人”的确是个诉讼概念。但这并不表明 刑事诉讼是帮助毁灭证据行为存在的唯一空间。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同样也会出 现帮助毁灭证据行为的。刑法第 307 条第 2 款所使用的“当事人”的概念,仅是为了明 确帮助毁灭证据的对象范围,即明确帮助哪些人毁灭证据才能构成帮助毁灭证据罪。在 刑事诉讼正式启动之前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 必然属于将来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第二, 虽然侦查机关的立案程序是刑事诉讼启动的正式标志, 但不能因侦查机关是否立案而转 移对帮助犯罪人实施的毁灭、伪造证据行为的定性。不能对侦查机关立案前帮助犯罪的 人毁灭证据的定包庇罪,而对立案后帮助犯罪的人毁灭证据的定帮助毁灭证据罪,否则 有违罪刑法定原则并且不利于打击犯罪。可见,那种认为对帮助犯罪的人毁灭犯罪证据 的行为, 是定包庇罪还是帮助毁灭证据罪主要看相应的行为是否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 的观点,是既没有刑法条文依据,也没有充分的逻辑道理的。 3.“毁灭证据”的界定 刑法理论通说认为,毁灭证据,是指“使证据从物质形态上消灭,如将物证抛入大 海,将书证烧毁等行为。 ”10这种观点是从物质形态的角度去理解“毁灭”证据的。尽管 9 同注 6,第 131 页。 10周到鸾、张军主编: 刑法罪名精释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年版,第 599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0 - 对“毁灭”一词的含义,权威词典解释为“摧毁消灭” ,11但笔者认为从证据存在的形态 和毁灭证据的方式角度,应把“毁灭”证据分为物质形态上的毁灭证据和价值形态上的 毁灭证据,后者如对磁盘上的犯罪数据和信息进行删改等。当然物质形态上的毁灭证据 同时也就包含着价值形态上的毁灭证据。 但价值形态上的毁灭证据不一定会改变证据的 物质形态。证据的意义在于其对查明案件真相的证明力而不在于证据本身的表现形式。 法律对证据进行保护的实质就在于使证据的证明力免遭人为破坏。因此,任何有可能丧 失或者降低证据的证明力的行为都可解释为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中的“毁灭”证据, 不管它是从物质形态上,还是从价值形态上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破坏。 但是, “毁灭”证据是否包含“隐匿”证据呢?刑法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刑法 并没有将帮助当事人隐匿证据的行为明确地规定为帮助隐匿证据罪 ,所以按照 罪刑法定的原则不能将之认定为犯罪。 ”12换言之, “隐匿”证据不属于帮助毁灭证据罪 中的“毁灭”证据。笔者认为此观点有待斟酌。如果仅从字面上来看, “隐匿”确实不 同于“毁灭” ,因而如果将帮助隐匿证据的行为定性为帮助毁灭证据罪,看起来好像违 背了罪刑法定原则。但是,如果考虑到司法实践的复杂性、隐匿证据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以及从目的论解释的角度对此作合理的扩大解释,只要帮助“隐匿”证据的行为达到了 情节严重的程度, 其就应当被认定为帮助毁灭证据罪。 首先, 就司法实践的复杂性而言, 我们有时很难对“隐匿”与“毁灭”证据的行为进行明确的区分。例如,帮助当事人将 犯罪赃物埋藏于地下或丢弃至深山老林之中,将作为作案工具的凶器扔进大海,到底是 应该认定为“隐匿”证据还是 “毁灭”证据呢?如果认定为 “隐匿”证据,那么赃物 或凶器可能永远找不到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完全腐蚀,彻底失去证明力;如果认定是 “毁灭”证据的话,行为人毕竟没有将有关罪证彻底销毁,只是将它们隐藏于不易被人 所发现的地方而已。所以,对于这些情形,如果简单地仅从字面上对“隐匿”和“毁灭” 进行区分,是很难作出清晰明确的界定的,两者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其次,如前所述, “毁灭”证据的实质是降低或消灭证据的证明力,而“隐匿”证据则是根本不能发挥证 据本身对于查明案件真相的功能和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 “隐匿”证据同“毁灭”证 据相比较,其社会危害性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隐匿”证据的行为完全符合帮助毁灭、 伪造证据罪客观方面的实质要件。再次,目的解释论认为,应该按照制定某一法律的目 1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编: 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503 页。 12 刘杰: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若干问题研究”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第 20 页。 帮助毁灭证据罪的司法认定 - 11 - 的去解读法律条文,阐释法律疑义。在解释法律时,应该关注和探寻的是:法律设此规 定的原因何在,其背后的立法目的是什么? 法律解释的目的性导向,能有效弥补立法 漏洞,解决立法冲突问题。同时,法律的目的性解释也为以合理公正、妥当安全为特征 的“法秩序”的整体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刑法设立帮助毁灭证据罪的目的在于充分 发挥证据自身功能,防止证据的证明力不被人为地破坏从而影响其真实性,进而维护司 法机关正常的诉讼秩序。其中的“毁灭”一词,其实际意义就是指一切可能会使证据证 明力丧失或受到严重削弱的行为。 对于情节严重的帮助当事人 “隐匿” 证据的行为来说, 其同样会使证据的证明力丧失或受到严重削弱,从而干扰司法机关的诉讼秩序。因此, 对帮助毁灭证据罪中的“毁灭”一词的理解应该作上述扩大解释,而不是机械地将其限 制在字面含义之内。这样做既符合了立法本意,又满足了司法实践的需要。 那么,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作上述扩大解释是否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呢?解决此问 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罪刑法定原则中的“法定” 。 “罪刑法定中的法定不仅指法律 的字面规定,而且还指法律的逻辑规定,具体讲就是既包括字面上的显性规定,又包括 内容上的逻辑规定。因此,所谓的法定主要是指刑法规范的规定,而不仅仅是指哪 一个词语、词组的规定。 ”13而且“文字的含义一般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点,而是一个意义 域, 文字边缘的模糊性决定在符合可预测性原则的前提下对刑法条文在可能文意的范围 内进行极尽词义的,甚至溢出词义的扩张解释,只要内容合理,就具有形式的合法性。 ” 14基于此,扩大解释便获得了合理性并且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广阔,因为扩大解释不过 是将刑法条文中被某些词语所“遮盖”而又实际蕴含的含义揭示出来而已。因此,扩大 解释并不违背罪刑法定原则,而是现代刑法法治的必然要求。 4.“情节严重”的界定 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帮助当事人毁灭证据的行为,只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 构成犯罪。帮助毁灭证据罪为情节犯,情节严重是构成本罪法定的必备要件。因此,情 节是否严重就成为区分本罪罪与非罪的一个重要标准。 目前相关的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均没有对“情节严重”作出过明确的解释说明。一 般情况下,刑法中证据类犯罪的“情节严重”主要是指行为人的行为严重地妨害了司法 13 陈兴良: 刑法适用总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7 页。 14 陈兴良: 本体刑法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版,第 3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12 - 机关正常进行的诉讼活动或诉讼秩序, 或给国家的司法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或造成了 其他严重的后果。具体到本罪而言,结合司法实践的具体情况来说,所谓情节严重,主 要是指帮助毁灭证据的行为使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受到了严重干扰或使其根本无法顺 利进行,或行为人帮助毁灭、伪造的是对量刑幅度有重大影响的证据,或是帮助毁灭重 大案件的重大证据,抑或是使当事人的诉讼利益受到重大影响以及多次、屡教不改地帮 助当事人毁灭证据等情形。 另外, 由于刑法设立帮助毁灭证据罪的目的是保护证据的证明力不被破坏从而保障 司法机关的诉讼活动正常进行。因此,可以从行为人所毁灭的证据的证明力的大小的角 度来衡量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凡是对案件事实具有较强证明 力作用的证据进行破坏,给案件认定工作带来相当困难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的,均应认定为情节严重。 (三)帮助毁灭证据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刑法理论学界一致认为本罪的责任形式为故意。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此类犯罪 故意中的“明知” 。有学者以“行为人要明知自己所帮助的对象是犯罪人作为从主 观上判断本罪是否成立的条件之一。 ”15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 “行为人不知他人实施了 犯罪行为,也不知相关材料会起到证据的作用,而对这些材料进行任意地加工处理或毁 弃的,其并不属于帮助行为。 ”16即认为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所帮助的对象实施了犯 罪行为,明知帮助毁灭、伪造的是证据,否则不构成本罪。笔者认为,此观点有一定片 面性。 应从 “帮助” 行为的整体性和具体行为的不同表现的角度来理解本罪中的 “明知” 。 首先,从总体上看,帮助行为人要明知自己帮助的对象是否属于当事人。行为人必须认 识到自己的帮助对象是“当事人”并进而认识到自己的帮助行为会侵害司法活动的客观 公正性。如前所述, “当事人”的范围并不限于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其 次,对于行为人仅仅为当事人毁灭证据提供便利条件,进行心理动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生污水处理厂工程节能评估报告
- 轻型钢结构防腐蚀施工方案
- 电梯师傅考试题库及答案
- 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环保管理方案
- 2025年焊锡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
- 选煤厂生产线自动化控制设备选型方案
- 废水零排放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方案
- 离婚双方子女抚养及财产分配协议
- 离婚协议附带财产分割及债务偿还标准合同
- 专业市场租赁合同范本及市场品牌形象提升协议
- 大学创意写作(第二版)课件 第七章 微短剧剧本与短视频脚本
- 职场餐桌礼仪知识培训课件
- 《绿色建材》课件
-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汇总参考模板
- 超星尔雅学习通《经济与社会如何用决策思维洞察生活》章节测试答案
- 如何防范企业网络入侵与黑客攻击
- 剑桥Think第一级Unit+1+Welcome课件
- 华为财务管理(6版)-华为经营管理丛书
- 横河CS3000工程师培训资料
- LY/T 3355-2023油茶
- DB15-T 2241-2021 数据中心绿色分级评估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