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摘 要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现象的衍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各国政府和研究学者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高校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规模较大的特殊群体,他们除了具有一般大学 生普遍的思想行为特征之外,还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行为表现。高校贫困生 在思想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情况,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者必须正视和研究的新课题。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直接关 系到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以及 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本文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对象, 改变以 往主要对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的关注, 将目光转向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以 “提 高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高校贫困生的发展机会、生存能力、 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予以关切,促进实现高校贫困生在认知、情意、思维、人格 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终极目标是促进高校贫困生融入到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之 中,同时自身也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现概述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贫困生的现状。这部分主要阐述高校贫困生的概念、界定 和规模,从思想、心理、能力、学业以及就业择业等方面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 行为现状进行分析,为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理论和素材。 第二部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针对高校贫困生思想行 为现状的特点,这部分提出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助学育人” 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全程育人”原则。 第三部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部分从思想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和就业择业指导等方面针对性地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思 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四部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这部分从建立高校贫困 生档案、增强多元经济资助体系的育人功能、深化勤工助学机制、发挥党团组 织的帮教作用、成立高校贫困生自助组织以及形成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合力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i 等方面探讨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henomen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derivative and development, which has become a social issue of common concern, governments and research scholars have given it high priority. as a large-scale special groups, poor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own unique thinking and behavior performance. poor colleg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demonstrate by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situations, which become a new topic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must face. strengthening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lates to poor college studentshealthy growth and overall development, relates to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goals of college education, relates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is article regard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as a research object, turning to the spiritual world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with the goal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rnes about thei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viability, survival and quality of life, promo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ir overall development in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thought, personality and other aspects.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o social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mselves can b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four parts, which are outlined below. part i: the statu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r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define and scale, analyzes the situation thinking and behavior from the ideological, psychological, ability, academic and employment careers and other aspects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provides basic theory for further research and material. part ii: the principl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or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this part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iv proposes the principle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are student education principle, targeted principle and the full education principle. part iii: the cont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ideological educa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apacity-building and career guidance, etc. part iv: the appropriate way to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rt discusses the appropriate way to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establishment of the archives of poor students,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multiple financial aid system, deepen the work-study mechanism of help and education organization to play a role in caucus, the establishment of self-help groups and the poor college students to form school, community and family education efforts and so on. keywords: universities,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绪 论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 展观背景下,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每个群体的生存状态都应该受到重视。高校贫困 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成才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选题的缘由一、选题的缘由 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800万。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 数据计算,我国高校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20%以上,那么,2010年, 我国高校学生中的贫困生人数约560万人。这些贫困生大多出身于落后地区、农 村或城市的失业下岗职工家庭。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者和学者认识到,贫困生问 题不仅仅是经济需求的问题,还进一步延伸到了这一群体的精神需求,贫困生在 面临经济贫困的同时又面临着思想、心理、能力、学业、就业等多重困境。这种 困难和压力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恰当的帮助,不仅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生活 态度、学业成绩和就业状况,同时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也产生严重影响。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更加有 责任关心和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使他们顺利地成长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 因此,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准确把握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 为现状,充分认识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高校贫 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途径和环境,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巫待 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意义二、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高校贫困生因经济困难而引发的思想、心理、能力、学习、就 业等方面的困境,不仅给贫困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造成阻碍,还给学校和社会带 来一些不安定因素,进而会影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为了切实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问题,促 进高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务之急。 (一)理论意义 (一)理论意义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 研究和探索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环节。 本论题 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着手, 全面深入地分析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的对策,不仅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实的调查材料,还 为其解决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从而为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理论依据和工作方法。这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研究 内容,而且充实了高校贫困生问题的理论研究内容,补充和完善了高校贫困生的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现状。 (二)实践意义 (二)实践意义 1、研究和探索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利于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 注和参与,使高校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数量庞大的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而又棘手的社会问题。尽 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群体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将会发生 变化,但勿庸置疑的是,它的存在将是长期的。城乡差距的存在、地区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等等,这些都预示着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 就的事情。因此,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借助社会力量,构筑一个全方位的帮 扶体系,使高校贫困生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显得尤为重要。与普通高校的广大教 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探讨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可以唤起更广泛的社 会参与,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来关心贫困生,形成教育合力,促使他们 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 2、 研究和探索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促进社会和谐。 高校贫困生在生理、心理、社会交往等方面经历着由不成熟到成熟,从未定 型到定型的极大变化,他们不但要面临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的考验,更 要承担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扩大的巨大心理反差。如果在此阶段他们适应不良、 处理不当,这将成为校园和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和谐社 会目标的实现。 自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努力使教育体现出最大的社会 公平,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园上学梦,都能上得起学、上好学。 ” “教育涉及千家万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户, 惠及子孙后代, , 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 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强调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 育收费, 扶持贫困地区、 民族地区教育, 健全学生资助制度, 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党和政府的这些重要举措既充分体现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有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3、研究和探索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和全面发展。 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之上的,马 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 原则的社会形式”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地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党的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 时代在迅速发展,社会变迁频繁化、生活竞争激烈化、价值观念多元化、贫富差 距扩大化等,使贫困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他们在经受经济贫困的同时,思想、 学业、能力、就业等困境更不可小视。研究和探索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使贫困生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克服多重困难并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精 神状态,实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三、文献综述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现象的衍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 各国政府和研究学者也对此给予高度重视。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 理论界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研究 尚属较少,且多以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形式散见,总体尚处于积极探索阶段。 国内关于本论题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的研究 夏绪仁认为,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和心理困惑在于:自卑、抑郁、自我 封闭的不良心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信心不足;法律、诚信和责任的意识淡 薄;理想和信念的迷茫。 (夏绪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4 陈阳春认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特征表现在:自尊又自卑的双重性格冲突;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生活拮据、心理负担沉重;缺乏沟通理解,同学关系紧张; 社交能力差,就业压力大。 (陈阳春,高校贫困生思想特征及教育对策探析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 ) 王雅君认为,高校贫困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在于: “三观”不端正;人生态度 不积极;人际交往有障碍;心理状态不健康。 (王雅君,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贫 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5)) 该部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入和全面。 2、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夏绪仁认为,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在于:完善贫困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 素质;推进国家助学奖学金、学费减免工作,培养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极 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培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 (夏绪仁.加强贫困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李月玲认为,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略在于:提高对加强贫困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意义认识;确立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原 则;为贫困大学生创设和谐的成长环境;增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针的针 对性。 (李月玲.以构建和谐校园为基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d,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6) 黄科、 唐勇认为, 加强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在于: 确立 “以 学生为本” 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抓住有利时机,因时、固势地进行思想 政治教育;有针对性地侧重于开展反哺教育,诚信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 (黄科、唐勇.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 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2) ) 陈阳春认为,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的对策在于: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 健康心态;责任意识的激励;实行勤工助学竞争上岗,消除贫困生的自卑心理; 发挥自信心的激励作用;发挥情感激励作用,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加强心理 健康教育;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典型事例;引导贫困生积极参与社会 实践。 (陈阳春, 高校贫困生思想特征及教育对策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会科学版),2009,5(2) ) 王雅君认为,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在于: 加强 “三观” 教育, 提高贫困生自身修养;发扬师爱细心耐心,培育贫困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心 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全人格;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改善贫困生生存 环境;构建贫困生帮扶体系,解决贫困生实际困难。 (王雅君,和谐校园视角下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5)) 该部分的相关研究较多,但缺乏系统性和长远考虑。 国外关于本论题的相关研究较少, 而且主要侧重于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生资 助体系,即包括贷款在内的各种资助制度,而较少在此基础上关注贫困生的思想 教育、心理健康、能力培养等综合素质提高。 综上,国内外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有限。鉴于此,本文 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方面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表现,研究加强高校贫 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途径,旨在探索建立高校贫困生培养的长效机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思路 本文以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对象,改变 以往主要对高校贫困生经济援助的关注,将目光转向高校贫困生的心灵世界, 以“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高校贫困生的发展机会、生 存能力、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予以关切,促进实现高校贫困生在认知、情意、 思维、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其终极目标是促进高校贫困生融入到社会全面 进步和发展之中,同时自身也能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从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 研究方法。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整理、收集前人的研究 成果,分析相关资料,梳理当前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心理、能力、学业、就业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6 等方面表现出的新特点和新情况,为本文的研究积累素材和奠定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方法是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思 维方式,即根据客观事物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规律来认识事物的一种思维分析方 式。在本文中具体表现为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高校 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路径选择,为进一步解决高校贫 困生问题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第一章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第一章 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概况一、高校贫困生概况 (一)高校贫困生的概念 (一)高校贫困生的概念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6月26日下发的关于认真做 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中的“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 ,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 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 (二)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二)高校贫困生的界定 在实践中,当前多数高校主要依据三个因素来界定贫困生:一是学生在校期 间学习生活每月消费支出;二是学生家庭人均年收入;三是学生交纳学费情况。 其中,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支出水平最能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 1。 由于各高校所在地区的基本生活水平存在差异, 以及不同专业学生的学费各 不相同,加上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也存在地区差异,因此,在界定高校贫困生时, 应该综合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居民月生活最低保障标准、 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和 学费金额,扣除学杂费之后,将学生的月生活费与高校所在地区的居民月生活最 低保障标准进行比较,以此作为划分高校贫困生的依据。此外,在确定贫困生标 准时,不应该只局限于温饱水平,还应该考虑到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最基本的 营养需求和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而且还要考虑到物价上涨、生活需求变化等诸多 动态因素。 (三)高校贫困生的规模 (三)高校贫困生的规模 自我国高校实行“并轨扩招”政策以来,高校贫困生数量急剧增加。据中 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2006 年公布的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称,我国高校 中贫困生约占大学生总数的 26,总数估计超过 500 万人。据2007 年全国教 1 张耀灿等编著, 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 ,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 页。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8 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 2 000 万左右,其 中贫困生占在校生数的 1020 ,家庭特别困难的占 5 10 ,西部地 区高校中贫困生的比例更高。据人民网报道,2008 年,全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人数约 473.9 万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人数的 232。据新华网报道,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总人数 228515 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人数 527 万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人数的 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 生人数 1661 万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人数的 727。据中国青年网报道, 2010 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 2800 万。按照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计算,我国高校 在校学生中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 20%以上,那么,2010 年,我国高校学生中 的贫困生人数约 560 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国高校中的贫困生数量不少, 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高校贫困生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不容忽视的焦点问题, 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热点问题。 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二、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心理等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认真 研究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充 分认识贫困生的思想行为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高校贫困生是校园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行为现状既具有与一般 大学生共同的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总体而言,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 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生活态度积极乐观,能正确面对现实,生活节俭,乐于助 人;勤奋好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意志坚强, 比其他同学更能理解生活的艰辛和世事的艰难。然而,他们的思想行为也有消 极的一面,具体体现在思想观点、心理行为、人际交往、学习动机以及就业心 态等方面的认识偏差, 这些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1、理想信念模糊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渗透与价值观念的冲击, 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高校贫困 生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家庭经济困难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看到社会上风气不正和腐败现象的 滋生,有些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和信念动摇了,不信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不全面;有些高校贫困生对经济困难缺乏积极的认知,对于经济困难片 面地归因于社会因素;有些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偏激,由怨恨家庭的贫穷、 父母的无能,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甚至出现反社会的思想行为倾 向。 2、感恩意识淡薄,诚信观念缺失 近年来,媒体上常有关于贫困生不知感恩的新闻报道。2007 年 8 月,湖北 襄樊 5 名高校贫困生因受助不感恩而被取消资格的新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 注。这些高校贫困生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度过了难关,他们应 该有一颗感恩的心,即使现在无力回报,至少应该主动联系资助人,向他们汇 报自己的学习、生活近况。然而事实上,他们的感恩意识是非常缺乏,至少这 个群体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使资助者或社会得到感知、肯定和认可。 为了帮助高校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 我国政府从 1998 年开始试行助学贷款 制度,至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我国缺少完善的社会诚信保障体系,随 着助学贷款实施范围的扩大,国家助学贷款在还贷监管方面存在的弊端也逐渐 暴露出来。有的贫困生面对银行的多次催款无动于衷,有钱也不还,有的贫困 生毕业后更改了所有联系方式,使得银行无法联系催款,银行面临着收不回还 款的巨大风险。高校贫困生的诚信观念缺失致使助学贷款还贷率低,严重阻碍 了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使自身心理、人格扭曲变形。 3、缺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 大多数高校贫困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解决经济困难问题,他们通过自身 的诚实劳动得到报酬,既解决了一部分经济问题,也丰富了人生阅历,锻炼了 动手能力。但是,也有少数贫困生将“贫困”作为资本,他们认为得到资助是 理所当然的,反正党和政府承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 。他们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 的 “自助”意识淡薄,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消极依赖思想,缺乏与困 难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对政府、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很强,意志薄弱, 缺乏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精神。 (二)心理上面临危机 (二)心理上面临危机 1、自尊与自卑并存 高校贫困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经济困难。 大学阶段, 20 岁左右的年龄, 正是一个人青春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贫困生群体的心理 显得更加脆弱,自尊心表现得尤其强烈,但是由于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等方面 的因素,他们的心理既不稳定也不成熟。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 很容易因为自己某一个方面的不满意而全盘否定自己,陷入盲目自卑的心境。 特别是那些来自边远山区或农村的贫困生,由于当地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水平 有限,造成他们在信息量、知识面、兴趣特长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有一定的差 距,由此,高校贫困生内心强烈的挫败感油然而生,导致他们在认知、思想行 为方面出现偏差。 2、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并存 渴望与人交往、得到尊重和肯定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高校贫困生的内 心同样渴望与人交往和交流,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肯定。然而,高校贫困生 由于经济拮据,一方面他们无力支付聚会、集体活动等交往费用;另一方面他 们觉得自己在衣着、气质、谈吐等方面存在缺陷,自惭形秽,常常情绪低落、 郁郁寡欢,形成孤僻不合群、自我封闭的性格。这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交往范围 和个性发展,而且容易引起一系列的人际交往障碍和环境适应困难,导致人格 缺陷。 3、焦虑与抑郁并存 高校贫困生与其他大学生一样情感体验丰富多彩,区别在于他们的种种需 要由于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而得不到适当满足。对贫富悬殊现象的不理解,对 不愉快的体验的消极认知,对父母的愧疚,对前途的迷茫,时时影响着他们敏 感的神经和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迫于生计,高校贫困生在课余时间还要兼职 打工,闲暇时间较少,思想高度紧张。他们往往没有或不愿意寻找倾诉的对象,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消极情绪情感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宣泄,久而久之,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体 验积压于他们内心,长期跟随他们,对他们造成了极大困扰。 (三)综合能力素质发展受限 (三)综合能力素质发展受限 很多高校贫困生来自边远落后地区,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文化环境和 教育条件根本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 为主,计算机、外语等学习条件较差,根本没有条件开设体育、文艺、美术等 课程。这就导致贫困生从小知识面窄,个性缺乏充分发展,接受新事物较慢, 综合能力素质较差。踏入大学校门后,面对自身生存危机,由于经济条件和学 习时间的限制,贫困生无法购置更多的学习资料,无法参与更多的社会交往活 动和学习培训,他们的学习、生活目标取向受限,无力顾及追求更高目标,自 我提高和发展的机会相对较少。这些因素影响了贫困生的交往能力、组织协调 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成为贫困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障碍,制约着贫困 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四)学习生活面临困难 (四)学习生活面临困难 一方面,沉重的经济压力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效果。贫困生的家庭无力为 他们提供生活和学习的基本保障, 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生活水平压到最低限度,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无钱、缺钱的困窘之中,身心承受着巨大压 力和痛苦。他们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奔波,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重负。被迫忙于 “钱” ,他们疏忽了学业,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据统计,因学业不良而留 级、退学、肄业的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明显偏高。 另一方面,沉重的经济压力影响贫困生的身体素质。在校大学生正处于身 体发育和成熟的生理变化高峰期,必要的食物和合理的营养可以促进他们生长 发育良好。由于经济拮据,贫困生不得不克制自己在吃穿用等方面的开支,很 多人无法保证最基本的温饱,更谈不上身体成长所需的合理的膳食营养了。因 此,贫困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较差,部分贫困生甚至患上严重的生理或营养性 疾病,从而造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差别。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2 (五)就业择业面临困境 (五)就业择业面临困境 1、思想包袱过重,心态焦虑不安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贫困生在就业择业方面更是处于弱 势地位,他们既没有殷实的家庭经济基础作后盾,也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 ; 他们只能依靠自身单薄的力量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在不菲的就业择业成本面 前,他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个人的夙愿,思想包袱过重;在就业择业取向上, 他们表现出迫于生计、更加务实的特点。在自尊与自卑并存的矛盾心理中,他 们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而不愿意对人启齿,这更加强化了他们内心的焦虑。 2、就业取向功利,择业范围受限 很多经济困难的家庭把上大学看成是可以获得未来收益的一项重要投资, 他们认为上了大学就可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家庭经济状况就会好转,因此,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收入因素成为高校贫困生考虑的首选。另外,他们当中 的一部分人来自欠发达地区,他们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就是想要“跳出农门” ,所 以他们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会更加倾向于大城市,而不愿意回到家乡或者其他 欠发达地区。在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的背景下,以上这些因素对高校贫困生的就 业择业困境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3、急于求成,消极情绪明显 不少高校贫困生期盼着早日结束难熬的“贫困生涯” ,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 对待遇方面的要求过高,而且急于求成,显现出缺少耐心。当求职受到挫折时, 他们往往更容易情绪激动,抱怨社会不公,显现出消极悲观的厌世情绪。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大学生表现出很多新特点、新问题和新情况, 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就必须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因时制宜, 积极探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 “助学育人”原则一、 “助学育人”原则 “助学育人”原则是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的具体体现。 “助学育人”意即“在资助高校贫困生完成学业的同时,引导教育 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 “助学育人”具有两层意思:第一, “助学育人”与“教书 育人” 、 “管理育人” 、 “服务育人”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应该将物质扶贫与“精 神解困”相结合;第二, “助学育人”包含“助人自助”的涵义,即教育引导高 校贫困生实现物质和精神上的“自我解困” , 使贫困生资助走向“资助自助 助人”的良性循环。 (一)物质扶贫与“精神解困”相结合 (一)物质扶贫与“精神解困”相结合 经济困难是高校贫困生最现实的问题,也是导致和引发高校贫困生思想行 为偏差的首要原因。然而“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 ” 2很多高 校没有意识到贫困生资助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资助 制度建立和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能力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精神的 塑造、社会责任感的熏陶,使资助制度无形间变成了单纯的“扶贫”性质,只 单方面为学生提供经济利益,忽略了资助制度的“育人”功能。 在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应该把解决经济问题与解决思 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质扶贫与“精神解困”同时进行, “提高高校贫困生 能力” 。 3在充分利用好现行各种资助政策为贫困生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高校还 要积极探索加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因势利导,因时制宜,结合思 想教育、心理疏导、能力培养、学业辅导和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 刘万永, 救助高校贫困生仅仅靠给钱是不够的 ,中国青年报,2004-03-01。 3 同上。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4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全面提高贫困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 质和能力素质。在“助学育人”的过程中,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讲道理又 办实事,让广大贫困生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厚爱,激发贫困生 的爱国热情和感恩社会之心,培养他们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意识,将“助学育 人”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二) “助人自助” (二) “助人自助” 要在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实现 “助人自助” 的前提是有效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的本质属性,突出主体意识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在要 求。当前高校贫困生群体总体来说主体意识不强,表现为自我意识不健全;缺乏 自主独立能力和探索精神;人际交往中缺乏足够的理解、责任意识淡漠;甚至个 别的表现为心理、人格的扭曲。 高校对于贫困生群体教育应该说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 存在着忽视了高校贫困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这个问题,往往只注重对贫困生进行 “外部输血”式的资助,而忽视了贫困生“自身造血”能力的培养。 在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高校可以通过支持和帮助贫困生 建立“自强社”等勤工助学式的集体组织,将贫困生的自救自助行为由个人自发 型向集体组织型转变,在此过程中教育引导贫困生学会“助人自助” 。首先,必 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主体意识,即引导他们从思想上直面现实,正视困难,树 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其次,必须引导他们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试,学会控 制自己的情绪情感,走出困惑,学会自重自爱;再次,必须引导他们养成勤俭节 约的习惯,积极开展勤工助学的自救自助行动,在经济上实现部分独立或完全独 立;最后,通过鼓励高校贫困生参加义务劳动或志愿服务,引导他们学会感恩,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将爱心在全社会范围内延 续,真正实现“资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二、针对性原则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对于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他们处在不同阶段 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贫困生个体的特殊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总是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 复杂的。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 习生活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高校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 动态的过程对待, 以发展的眼光察觉贫困生处在不同阶段的思想行为特点和贫困 生个体的特殊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 高校贫困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 在大学期间, 先后要经历入学适应期、 困惑迷茫期、充实忙碌期、毕业前紧张期等阶段。在各个阶段,高校贫困生的思 想和心理状态在发生变化,而且他们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可能还存在一些特殊的 思想行为特点。这就要求区分不同阶段,及时、准确地把握高校贫困生思想行为 的变化和特点,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在一些特殊时期,如传统节假日、寒暑假等,针对贫困生所表现出 来的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高校可以将这些特殊时期作为契机,对贫困生开展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在传统节假日,给贫困生送上节日物资和问候, 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在寒假春节期间,给留校的贫困生安排勤工助学 岗位、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年夜饭,让他们感受到帮助和关心;在暑假期间, 开展“走访贫困生家庭”活动,建立起家庭与学校之间通畅的沟通平台,深入 了解贫困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贫困生帮扶和思想教育、心理教 育工作。 最后,根据高校贫困生个体的特殊情况,各级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该经常 与他们谈心,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 性和实效性。政治上,经常鼓励他们,要求他们思想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并及时向党组织推荐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争取使他们早日加入党组织。学习 上,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兼职与学习的关系,交给他们学习方法。及时找学习成 绩不理想的贫困生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努力赶上。生活上, 真诚关心他们,经常去看望他们,与他们谈心、交朋友,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 际困难。这些做法,既可以让贫困生体会到党和政府、学校的关怀和帮助,也 可以增强他们自食其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 “全程育人”原则三、 “全程育人”原则 “全程育人”原则是指要实现小学、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纵向衔接,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6 使小学、中学、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防止简单 重复和脱节,更好地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 素质。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靠 高校一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学校必须着力把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贯穿始终, 将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 统工程来抓。 首先,各级学校要建立贫困生档案,详细记录贫困生的思想、心理方面的成 长和变化,建立小学、中学、大学贫困生长期跟踪机制,做好贫困生升学过程中 小学、中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沟通与衔接。 其次,各级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儿童、青少 年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贫困生的特殊情况, 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 政治教育。一方面各级学校要高度重视素质教育,引导贫困生认识学生生涯的发 展规律和轨迹,帮助他们适当规避成长过程中的常见困难和烦恼,教育他们学会 处理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困惑; 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高度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 育,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普查、测试、咨询等方 式及早发现问题,对贫困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困扰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 最后,各级学校应该建立与贫困生家庭长效沟通机制,及时了解贫困生的思 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地板市场调研报告
-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五年级英语期末质量分析
- 难点解析京改版数学7年级上册期末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小儿推拿腹痛课件
- 其他财产转移权合同范本
- 小儿推拿护理方案课件
- 冯绍峰赵丽颖离婚协议书
- 个人出租给公司合同范本
- 解除租赁合同书面协议范本
- 快递模板区转租合同协议书
- 汽车研发设计半年工作总结
- 养老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
- 2024人教版初中英语单词词汇表默写背诵(中考复习必背)
- 分期缴纳罚款保证书
- 2023年内蒙古乌海市委组织部选用事业编制人员6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
- 面试性格测试表
- 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使用知识
- H35-462(5G中级)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HY/T 122-2009海洋倾倒区选划技术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