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复仇起源于原始时期,在法律产生之后,法律对于复仇基本上是以禁止为主, 但是也有一定的宽容性。在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对复仇行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中国古代复仇思想也从单纯地由讨论具体复仇个案的处理结果发展到对于复仇案件 处理程序的设计。中国古代复仇思想可以说是礼法结合的一个缩影,在礼法结合的 过程中,中国古代复仇思想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较大,很难从根本上反对复仇 行为。儒家思想通过复仇思想对于复仇案件和有关复仇的法律规定都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复仇案件的数量随着礼法之间的不断调整而变化,但是复仇现象始终没有消 失。 本文主要从下面四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复仇的概念,这一章主要 是对复仇相关概念和起源的界定。第二章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复仇思想史,分为汉朝 之前、汉朝至唐朝、唐朝和唐朝以后时期四个时间段进行介绍。第三章分析了儒家 思想对复仇思想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儒家重礼轻法思想、“孝”的思想、“德主刑辅 和“原心定罪”思想原则对于复仇法律思想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复仇法律思想产 生的影响,是从复仇思想对立法和司法的影响、对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对复仇行为 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的。 本文主要是对历史上的复仇思想做出分析,不仅试图对复仇思想的产生、发展 的历史做出一定梳理,同时也试图从儒家思想对复仇思想的影响和复仇思想产生的 影响等问题做出分析和梳理。 关键词:复仇;礼法结合;儒家思想 a b s t r a c t i i l ll l lul l l lml l lu i y 2 0 4 3 7 5 8 r e v e n g eo r i g i n a t e di nt h eo r i g i n a lp e r i o d ,a f t e rt h el a w b e e nf o r m u l a t e d ,t h er e v e n g e o fp h e n o m e n o ni sr e s t r i c t e dm a i n l y b yt h el a w , b u ta l s ow i t hac e r t a i nd e g r e eo ft o l e r a n c e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m a n yt h i n k e r sh a v ep u tf o r w a r dt h e i ro w nv i e w sf o rr e v e n g e ,t h ec h i n a a n c i e n tt h o u g h to fr e v e n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f r o ms i m p l yr e v e n g eb yd i s c u s s i n gw i t ht h e r e s u l to ft h er e v e n g ec a s et ot h ed e s i g no ft h ep r o c e s s i n gp r o g r a mo f r e v e n g e t h ec h i n a a n c i e n tt h o u g h t so fr e v e n g ei sam i c r o c o s mo fp r o p r i e t yc o m b i n a t i o n ,i nt h ep r o c e s so f p r o p r i e t yc o m b i n a t i o nt h et h o u g h t so fr e v e n g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i si ni m p a c to ft h e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i ti sd i f f i c u l t yt oo p p o s e dt or e v e n g e 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 h a dac e r t a i ni n f l u e n c ef o rt h er e v e n g ec a s ea n dt h er e l e v a n tl e g a lo fr e v e n g e i nt h e a d j u s t m e n to fc e r e m o n ya n dl a w , t h en u m b e ro fr e v e n g ec a s e si sc h a n g e d ,b u ti td o e sn o t d i s a p p e a r t h i sp a p e rd i s c u s s e st h ef o l l o w i n gf o u rs e c t i o n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c o n c e p to fr e v e n g e ,t h ec h a p t e ri sm a i n l yt ot h eo r i g i n so ft h er e l a t e dc o n c e p t sa n d r e v e n g ed e f i n i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i sm a i n l yi n t r o d u c e do f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 r e v e n g e ,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h a nd y n a s t yt ot a n gd y n a s t y , t a n gd y n a s t y , a f t e r t a n gd y n a s t y , f o u rt i m ep e r i o do ft o i n t r o d u c e d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c o n f u c i a n t h o u g h t so fr e v e n g ei n f l u e n c e ,m a i n l ya n a l y s e st h ec o n f u c i a nh e a v yc e r e m o n yl i g h tl a w t h o u g h t ,”f i l i a lp i e t y ”t h o u g h t ,d ez h u x i n ga u x i l i a r y ”a n d ”t h eo r i g i n a lh e a r tc o n v i c t e d f o rr e v e n g e ,”p r i n c i p l el e g a lt h o u g h ti n f l u e n c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r e v e n g el e g a lt h o u g h t s ,t h ec h a p t e ra n a l y e z sf o r mt h er e v e n g el e g a lt h o u g h t si n f l u e n c e o nj u d i c i a la n dl e g i s l a t i v e ,t h em a i n s t r e a mv a l u e s ,a n dt h ei n f l u e n c eo nr e v e n g e b e h a v i o r , 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r e ea s p e c t s k e y w o r d s :r e v e n g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c e r e m o n ya n di a w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引寄 引言 复仇是人类社会一个永远不可回避的现象,是超越文明与民族、种族的人类社 会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现象。研究者可以通过探求复仇现象,了解古代社会特别是 传统法的价值内核与特色。中国古代社会状况总体来说是沿着一条主线进行运作的, 可以说礼法结合是古代中国法律的重要特征。因此,中国古代复仇思想可以说是一 个透视古代礼法结合和礼法冲突的窗口。 笔者在有复仇现象的基础史料和相关研究成果搜集与整理中,发现对复仇法律 制度的研究绝不缺乏成就。应当说目前的有关复仇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而且 在复仇研究的理论方面已经形成比较完备。其中研究性的论文在其中占据了极高的 比例。比较突出的就是在研究角度上的差异,目前对有关复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 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文学研究等方面。在有关复仇的时问跨度上有通史性研究与 断代性研究两种。目前在复仇研究的主要是复仇通史性研究论文,但是多数基于文 章篇幅字数与选取视角的局限没有比较系统的分析,且对于在中国古代复仇思想方 面的系统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复仇现象存在着一定细化分析与系统整合的空间。应 当说目前的有关复仇的研究成果是相当丰富的,而且在复仇研究的理论方面已经形 成比较完备。其中研究性的论文在其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所以源于上述的因素, 笔者选取中国古代复仇思想这一论题进行研究。 本论文选取了中古古代复仇思想作为研究对象,复仇思想同复仇个案、复仇法 律、儒家思想以及中国古代法律礼法结合的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在研究对象的 选取上不是首创,确切地说选题的目的是进一步系统化的研究。 第一章复仇的起源和概念 1 1 复仇的起源和原因 第一章复仇的起源和概念 “复仇”起源于人类原始时期的氏族时期,原始部落间之间的相互厮杀和争夺 地盘是复仇的最初表现形式。当人类进入到奴隶制时期之后,由于国家机器尚未建 立完备,在一段时间以内,法律和统治者是允许复仇行为的。“复仇”的前提和基础 是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奴隶制社会初期还形成没有稳定的刑罚制度时, 对宗族利益侵犯的救济多半是由复仇行为来进行的。随着奴隶制社会的统治者对社 会秩序的控制,复仇开始在在社会上得到了控制。然而,纵观中国社会,复仇行为 一直是屡禁不止的,即使是在严禁复仇的朝代,复仇也时有发生。随着社会的进步 有关复仇的法律规定不断得到修正,复仇法律思想也日益成熟。 复仇的原因多是自己、自己的亲人或者所属的群体遭人伤害或者利益受损,或 是国家利益受损,而复仇的结果多以同等的方式伤害仇人、或其所属的群体。复仇 源于人们对于伤害的本能反应,如果说氏族时期的复仇是人原始的本性,那么奴隶 制时期和封建时期的复仇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的报应刑的延续,由于这种 报应刑的理论渐渐深入人心,因此,复仇也成为了人们对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的仇 人私自处分,是一种自力救济。在封建社会,刑法也深受报应刑的影响,汉初的“约 法三章”其中之一就是“杀人者死 ,可见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杀人偿命是很深入人心 的一条法律原则,这也从另一方面激发了复仇者在仇家不能被法办时还要进行复仇 的心理。 1 2 复仇的概念 “复仇 在辞海和词源中的概念如下:复仇,报仇( 辞海) 。复仇,报仇雪耻 ( 辞源) 。“复仇是一种原始的公道”( r e v e n g ei sak i n do fw i l dj u s t i c e ) 。l i j 可见,“复仇”就是一种对于加害者的再加害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报复雪耻 的行 为。当然,有的复仇不是针对加害者本身,而是想让加害者处于同自己一样的境地, 正如孟子所说的:“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 1 2 】根据主体 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复仇、团体的性复仇和国家的复仇。按照复仇的目的的不同, 复仇可以分为为亲属复仇、为朋友复仇、为君主复仇、侠义性复仇等等,本文主要 讨论的是为亲属复仇。 2 青岛人学硕。f :学位论文 第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2 1 汉朝之前关于复仇的思想 在奴隶制社会早期由于国家机构和社会制度的不健全,复仇行为一直没有被否 认。而到了奴隶制社会后期,复仇渐渐受到关注,中国古代最早的复仇思想也产生 于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征战不断,游侠 众多,复仇之风盛行。在战国时期,虽然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的法家思想反对私自 复仇。但正如瞿同祖先生所说:“战国时代报仇之风极盛,游侠风气之下有抱不平专 为人报仇的刺客。 【3 】在这期间有许多关于复仇的故事流传至今,如伍子胥为父兄 报仇、勾践卧薪尝胆、荆柯刺秦王等。这一时期的复仇思想主要体现在礼记、春 秋公羊传等古代典籍文献的关于复仇思想记载之中。 2 1 1 周礼中关于复仇思想的记载 周礼中有关于复仇原则的记载,秋官朝士有云:“凡报仇者,书于士, 杀之无罪。 4 1 耳p 复仇者只在把复仇事宜通知官府之后杀死仇人,无罪。对于这一点, 历来争论是比较多。杨鸿烈直接地指出周官是违作,而王安石则通过分析提出 了对于“凡复仇者书于士,杀之无罪”的疑问,“周官之说日:凡复仇者书于士, 杀之无罪,此疑非周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复仇者,以天下之乱而士之不能听也 古之于杀人,其听之可谓尽矣,犹惧其未也,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书于 士,则杀之无罪,则所谓复仇者,果所谓可仇者乎? 庸讵知其不独有可言者乎? 就 当听其罪矣,则不杀于士师,而使仇者杀之,何也? ,【5 】王安石认为中国古代有着 慎刑思想,不会允许在司法机关未作调查的情况下私自复仇,认为这并不是周公施 行的法律。 2 1 2 春秋公羊传中关于复仇思想的记载 在春秋公羊传中还有如下记载:“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 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6 】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父亲是无辜被杀的话,儿子 就应该复仇。但是如果父亲犯罪当杀,儿子也报仇的话,就会引起不断地互相仇杀 的行为,虽然报了仇,却消除不了祸害。按照春秋公羊传的主张,儿子应该为 “不受诛 的父亲复仇。 2 1 3 礼记中关于复仇思想的记载 而在礼记檀弓中是这样记载的:“子夏问于孔子日: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日: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日:请问居 3 第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昆弟之仇如之何? 日:仕弗与共国,衔君命而使,虽遇之不斗。【7 】这段话的意 思是:子夏问孔子说:“怀着杀父母之仇,要怎么办? ”孔子说:“睡在草苫上,头 枕盾牌,不做官,与仇人不在同一片天空下生活。在市集或宫廷遇到他,不必回家 取兵器,立即决斗。”又问:“请问怀着杀兄弟的仇要怎么办? 答:“不和仇人在同 一国做官。如果奉君命出使,遇到仇人也不决斗。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儒 家五经之一的礼记在复仇问题上的立场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对于背负着杀父 或者杀母之仇的人,是不可以和仇人在同一片天空下生存的,而且在遇到他的时候 要直接和仇人决斗。对于杀害父母的仇人礼记的主张是绝对不能放过仇人。 2 1 4 儒家鼓励复仇的四个原则 杨鸿烈认为“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与“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 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是儒家鼓励复仇的四个原则。i s 】在后世的记载中,大多数思 想家对这四条原则都是持肯定态度的。 如东汉的郑玄说:“父者子之天,杀己之天,与共戴天,非孝子也,行求杀之乃 止。不反兵,恒执杀之备。交游之仇不吾辟,则杀之:交游或为朋友。 【9 】郑玄认为 父是子之天,对于杀了自己父亲的人还和他生存在同一天空下,是不孝的,遇上仇 人的时候应该立即复仇。对于杀死自己朋友的仇人,如果不躲避我,就杀死他。 又如宋朝的吕大临则认为:“杀人者死,古今之达刑也,杀之而义则无罪,故令 勿仇,调人之职是也。杀而不义,则杀者当死,宜告于有司杀之,士师之职是也。 二者皆无事乎复仇也。然复仇之文杂见于经传,考其所以,必其人势盛,缓则不能 执,故遇则杀之,不暇告有司也。父者,子之天,不能复父仇,仰无以视乎皇天矣, 报之之意誓不与俱生,此所以弗共戴天也。 【1 0 】经过简单的分析不难看出,这段话前 半部分,明显是为复仇者违反法律进行复仇寻找理论上的支持和为复仇者进行开脱 的说辞:凡是私自报仇的都是因为仇人位高权重,因此不能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只 能遇上就动手。后半部分则是解释父仇不共戴天的意思,父亲是儿子的天,不能为 父报仇则无法仰视苍天,因此复仇不共戴天。 春秋公羊传、礼记等记载的复仇的观点虽然有些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 理论,但是在后世思想家阐述自己对于复仇的观点时,反复被引用,可以说这些观 点是复仇思想得以成熟的基础。 2 2 汉朝至唐前关于复仇的思想 2 2 1 汉朝关于复仇的思想 汉初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助于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自汉武帝实行“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大一统政策之后,儒家思想就占据了统治思想的地位, 青岛人学硕i :学位论文 中国古代法律的礼法结合j 下式展开了,而董仲舒倡导的“春秋决狱 更是使得儒家 经义影响到了司法层面。在东汉“轻辱法”颁布之后,复仇行为更是频频发生。 关于轻侮法产生的背景是这样的:“章帝建初中,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其子 杀之,帝贳其死刑而降宥之,自后因以为比。和帝时,定其议以为轻侮法。 【l l 】 由于东汉章帝赦免了一个杀害侮辱自己父亲的人的罪犯。之后以此为比,和帝时定 成轻侮法。根据这条法律规定,只要有人侮辱自己的父亲,儿子就可为父报仇而 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却不受法律的制裁。比,是汉朝的法律形式之一,是可以用来比 照断案的典型判例,也叫“决事比”,在汉代被广泛采用,用以弥补律令之不足。 当这个决事比被和帝订为轻侮法时,由于复仇案件的激增,引起了朝臣的 上书,尚书张敏在上书中写道:“夫轻侮之法,先帝一切之恩,不有成科,班之 律令也。春秋之义,子不报雠,非子也,而法令不为之减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 故也;今托义者得减,妄杀者有差,使执宪之吏得设巧诈,非所以导在丑不争之义; 又轻侮之比寝以繁滋,至有四五百科,转相顾望,弥复增甚,难以垂之万载。 【1 2 】 可以看出轻侮法的制定使私人复仇一发而不可收拾,不到五十年,记录在案的 私人复仇案件就已经达四五百件。张敏的上书,可以说是很大地揭露了轻侮法 消极影响,指出了轻辱法的颁行不仅会激励人们“相杀”,而且也会使执法者乘 机徇私枉法,利用审判的职权来出入人罪,滥用职权,以达到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目 的。但是张敏的这次上书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于是不不久后张敏又以“愚心 所不晓,迷意所不解 为由再次上书朝廷谏之,并以“杀人者死,三代通制。今欲 趣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 【l3 】为论据,对轻侮法进行了批驳。 在此情况下,和帝于永元九年,方下令废止了“轻侮 之法。颁行了近二十年的轻 侮法,在张敏的第二次上书后最终被和帝废除了。而张敏对于轻侮法的反对 主要是基于其使人们相杀不断,造成刑事案件频发,但是其本身还是同意并且认为 复仇是“春秋之义 。另外,桓谭在上书中写到:“今人相杀伤虽以伏法,而私结怨 仇,子孙相报,后忿深前,至于灭户殄业,而俗称豪健,故虽有怯弱,犹勉而行之, 此为听人自理,而无复法禁者也。今宜申明旧令,若以伏官诛而私相杀者,虽一身 逃亡,皆徒家属于边,其相伤者加常二等,不得雇山赎罪,如此仇怨自解,盗贼息 也。,【1 4 】从上书中可以看出,桓谭认为民间私自复仇的案件之所以频频发生,是因为 法律没有明文的规定,因此应该以立法表明官方严禁复仇的立场,对于为亲人复仇 的要加重刑罚的处罚力度,使得仇怨随着仇人得到刑法的处罚而自然化解。 2 2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复仇的思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时代,相对于两汉时期而言,这一时期的复仇思想主要 体现在帝王的诏书和法律的规定中,而对于复仇的问题这一时期的法律显然采取了 种截然不同的对待方法:大多严禁复仇。 第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三国志魏文帝纪载:“丧乱以来,兵革未戢,天下之人,互相残杀。今海内初 定,敢有私复仇者,皆族之。 【1 5 】可以想象在这动乱的时期,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得复仇 犯罪激增,致使魏文帝时期的法律十分严格,对于私自复仇者,竟然要株连族人。 而魏文帝又有令说:“丧乱以来,兵戈纵横,天下之人多相残害着,昔田横杀郦商之 兄,张步害伏湛之子,汉氏二祖下诏,使不得相仇。今兵戎始息,宇内初定,民之 存者,非流亡之孤,则封刃之余,当相亲爱,养老长幼,自今以后,宿有仇怨者皆 不得相仇。”【1 6 】可见曹丕认为在国家稳定之后,应该明令禁止复仇。然而,在笔者可 以收集到的曹魏的案例有夏侯淳、韩暨、典韦等的人的案例虽然没有确切的记载但 是明显没有受到追究。这说明,即使法令严苛,但是实践中并没有绝对施行。 而曹丕的儿子魏明帝统治时期又颁布了新律,其中有这样的规定:“贼斗杀 人,以勃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会赦及过误相杀,不得报仇。 【i7 j 根 据新律规定,如果是因为斗殴杀人,仇家逃亡以逃避法律追究的,允许被害人 的亲属追杀仇人,但是如果杀人者得到了皇帝的赦免或者是因为过失、失误而导致 被害人死亡的,就不得复仇。两晋时期继承和修改了新律关于“会赦不等复仇 的规定,晋律规定:“杀人父母,徙之二千里外。 【1 8 】即杀死他人父母的人,如果 得到赦免,那么必须将他迁徙到外地去安置,使复仇者因找不到仇家而无法复仇。 至南北朝的南梁和北魏,皇帝都有发布禁止复仇的诏书。梁书武帝纪记载: “太清元年八月,诏日:今汝南新复,嵩颍载清,瞻言遗黎,有劳鉴寐,宜覃宽惠,与之 更始。应是缘边初附诸州部内百姓,先有负罪流亡,逃叛入北,一皆旷荡,不问往并不 得挟以私雠而相报复。若有犯者,严加裁问。【l9 】魏书世祖纪则这样记载:“太 延元年十二月,诏日自今以后,亡匿避难,羁旅他乡,皆当归还旧居,不问前罪。民相 杀害,牧守依法平决,不听私辄报复,敢有报者,诛及宗族。邻伍相助,与同罪。堋1 2 0 】 可见,南梁和北魏的诏书都从加重刑罚方面试图遏止复仇行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局动荡,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也很多,这往往会使得复仇行为增多,也使得统治阶 级开始重视对复仇行为的限制。而随着佛教和道教的传播与发展,自汉以来形成的 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也有所动摇,因此统治阶级对于复仇的态度也渐渐开始强硬, 而有关限制复仇的诏书和法律也渐渐增多。 2 3 唐朝关于复仇的思想 礼法结合在唐朝走向成熟,唐律更是被认为“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但是 唐朝法律对于如何处理复仇行为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在 唐律律疏卷二十三 第3 3 5 条有这样的规定:“诸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殴击,子孙即殴击之,非折伤者勿 论;折伤者,减凡斗折伤三等:至死者,依常律。谓子孙元非随从者。其有祖父母、 6 青岛人学硕i j 学位论文 父母之尊长,殴击祖父母、父母,依律殴之无罪者,止可解救,不得殴之,辄即殴者, 自依斗欧常法。 【2 l 】这也就是说,如果祖父母、父母被人殴打的话,子孙可以在其祖 父母、父母被人殴打的同时对打人者进行还击,如果把对方打伤的话可以比照但是 的法律减轻处罚,但是如果把对方打死的话,还是要依照常律来处罚。从这旱我们 可以看出,受儒家思想影响,唐律律疏对复仇问题还是变相的给予了一定的退让 的,但是这种退让是有限的,仅限于在不法侵害发生当时,而且也仅限于不法侵害发 生时子孙可以“殴击之 ,按照律疏的规定,尊长殴打卑幼,可以减轻处罚或者 不予处罚,所以祖父母、父母之尊长,殴击祖父母、父母就有可能是一种合法行为, 因此子孙对于这种行为不能进行当场的还击,以免乱“礼 ,从此可见唐律的“一准 乎礼 并非徒有虚名。在礼法结合的同时,也带来了礼法冲突,这一冲突反应在复 仇领域就是带来了历史上如何复仇案件处理的一次最大的争论。这就是在武则天在 位时期唐朝关于徐元庆案的争论,这个案件虽然在当时已经有了处理的定论,但是 后世的柳宗元和韩愈等人对于复仇行为发表的意见,皆是由这个案件引起的。 2 3 1 陈子昂关于复仇的思想 据旧唐书记载:“武后时,下卦人徐元庆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元庆变姓 名为驿家保。久之,师韫以御史舍亭下,元庆手杀之,自囚诣官。”【2 2 】徐元庆隐姓埋 名为父亲复仇的案件在当时已经引发了大臣的讨论,这个案件当时是按照陈子昂的 意见处理的,但是案件本身引起的讨论并没有因为案件的结束而结束。当时,针对 武后欲赦死的想法,陈子昂建议:“先王立礼以进人,明罚以齐政。枕干雠敌,人子 义也;诛罪禁乱,王政纲也。然无义不可以训人,乱纲不可明法。圣人修礼治内, 饬法防外,使守法者不以礼废刑,居礼者不以法伤义,然后暴乱销,廉耻兴,天下 所以直道而行也。元庆报父仇,束身归罪,虽古烈士何以加? 然杀人者死,划一之制也, 法不可二,元庆宜伏辜。传日:父雠不同天。劝人之教也,杀之不苟,元庆宜赦。臣 闻刑所以生,遏乱也;仁所以利,崇德也。今报父之仇,非乱也:行子之道,仁也。 仁也无利,与同乱诛,是日能刑,未可以训。然则邪由正生,治必乱作,故礼防不 胜,先王以制刑也。今义元庆之节,则废刑也。迹元庆所以能义动天下,以其忘生而 趋德也。若释罪以利其生,是夺其德,亏其义,非所谓杀身成仁、全死忘生之节。臣谓 宜正典刑,然后旌其间墓可也。 【2 3 】按照陈子昂的说法,礼和法是统治者的两个统治 工具,各有各的作用,“礼”的作用是在于教导人的内心,而“法 的作用是在于约 束人的外在行为,因此二者不能偏废,既不以礼屈法,也不能以法废礼,只有充分 发挥二者的作用才能使社会安定。因此对于徐元庆的行为,既不能因为其为父报仇 符合礼的要求而置法律于不顾,也不能一味地为了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社会的稳定而 对于徐元庆的“义举 在情理上不予考虑,表面上看来是主张两面互不偏袒,要达 到礼法兼顾的目的。在这种进退两难的情形之下,陈子昂进一步提出了徐元庆依法 第一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处置方案:在徐元庆伏法之后再通过表彰他以达到在道德方面教化百姓的目的。先 不论及这种建议的戏剧性,其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个解决的方案表面上看来是 可以兼顾“礼”和“法”两方面的要求,既可以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又可以用这个 案例本身来达到对民众的教育和维护“礼”的权威,以达到影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的最终目的。然而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是并 不能从根本上给复仇行为做一个定位,也没有对复仇案件的解决起到案例的作用: 因为它既没有站在“法 的一边肯定复仇杀人行为的违法性,也没有站在“礼”一 边肯定复仇行为的免责性。相反这种解决方案容易引起后人的模仿,是为“舍生取 义”。这种模棱两可的解决方案,由于没有对与复仇行为作出具体的判断,很快就受 到了驳斥。 2 3 2 柳宗元关于复仇的思想 首先驳斥陈子昂的人就是柳宗元,他在驳复仇议中这样写道:“臣伏见天后 时,有同州下卦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吏赵师韫所杀,卒能手刃复仇,束身归罪, 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臣窃独过之。 礼之大本,以防乱也,若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也。 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不得并也。诛其 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天下,传于后代,趋 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以是为典,可乎? ,【2 4 】这段话深刻地揭露了陈子 昂观点的弊端,即对于复仇者严格法办后,再对其进行嘉奖的做法会使人们感到无 所是从,从而也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后柳宗元又对徐元庆的案件得细节做出 了具体的分析:“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奋其吏气,虐于非 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不耻,枕 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执 事者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 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是可仇乎? 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 是悖骜而凌上也。持也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瞄】这段话很好地阐述了 春秋的“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一 的道理: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是罪不至死,师韫出于私怨徇私枉法将其处死,那么师 韫和他的不知情的上级都应该受处罚,那么师韫之死就是罪有应得,徐元庆不应该 有罪;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是依法当诛,那么他的复仇就是对国家法律的对抗,是不 应该得到嘉奖的。这样的分析确实是比陈子昂透彻一点,起码有了自己的立场,也 指出了陈子昂方案的矛盾性。然而,柳宗元的论述也只是针对这一个案例来进行的, 不可能在其他案例中通用。他提出的这个通过判断“父受诛 与“父不受诛 来确 定复仇者是否有罪的方法初听起来是有些道理,也符合儒家经典的阐述,但是又有 青岛人学硕i :学位论文 谁会认为自己的父亲应该“受诛”呢? 是否“受诛 又应该由谁来做判断呢? 如何 保证对“是否受诛”判断的公正性呢? 这些问题柳宗元都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在 而且这种解决方案等于是直接鼓励了复仇行为:直接认定了父亲在“不受诛 的时 候儿子可以名正言顺的为父亲复仇,如以此为例必会使得复仇之风再次盛行。因此 实际上柳宗元的说法同样也不可取,但是即使如此他还是提出了鲜明的见解,比陈 子昂模棱两可的建议还是有一定进步的。 2 3 3 韩愈关于复仇的思想 此外,另一个案件的发生引发了韩愈对于复仇案件的议论,这番议论可以看做 是对前一段争论的继续。据旧唐书载,唐宪宗年间:“梁悦父为秦果所杀,悦杀 仇,诣县请罪。 皇帝颁发敕令:“在礼,父仇不同天,而法杀人必死。礼法,王政之 大端也,二说异也。下尚书省议。,【2 6 】可见唐宪宗在礼和法面前也是左右为难,因此 要求尚书省召集各部官员集议此案。韩愈上议日:“子复父仇,见于春秋、礼记、周 官、子若史,不胜数,未有非而罪者也。最宜详于律,而律无条,非阙文也。盖以为不 许复仇,则伤孝子之心;许复仇,则人将倚法颛杀,无以禁止。夫律虽本于圣人,然执 而行之者,有司也。经之所明者,制有司者也。丁宁其义于经,而深没其文于律,其意 将使法吏一断于法,而经术之士得引经而议也。周官日:凡杀人而义者,令勿 雠,雠之则死。义者,宜也。明杀人而不得其宜者,子得复雠也。此百姓之相雠也。 公羊子日: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不受诛者,罪不当诛也。诛者,上施下之辞, 非百姓相杀也。周官日:凡报雠者,书于上,杀之无罪。言将复雠,必先言于官, 则无罪也。复雠之名虽同,而其事各异。或百姓相仇,如周官所称,可议于今者:或为 官吏所诛,如公羊所称,不可行为于今者。又周官所称,将复仇,先告于士则无罪者。 若孤稚赢弱,抱微志而伺敌人之便,恐不能自言于官,未可以为断于今也。然则杀之与 赦,不可一例。宜定其制日:凡有复父仇者,事发,具其事由,下尚书省集议奏闻,酌其 宜而处之。则经律无失其指矣。 【2 7 】最终,唐宪宗颁布敕令,对梁悦从轻处罚,决杖一 百,配流循州。韩愈这段分析很是切中主题,在上书的开始就指出唐朝的法律对于复 仇并没有具体的规定,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对待复仇问题的时候一直 面临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用法律将复仇直接定位为犯罪行为,那么就会违背“礼 的基本原则,但是如果直接规定复仇是无罪的,即使是对这种规定加上附加的限制 条件,也无法遏制复仇行为的泛滥和社会秩序的动荡。基于此,统治者只好在法律 中不作具体的规定。但是这样也导致了对于复仇案件的处理没有统一的规定。然后 韩愈又对儒家经典的几种复仇学说做了分析,提出了“议奏 的方案,方案的设计是 这样的:对于各地凡涉及复仇案件,都要先上报尚书省,由尚书省负责召集各部官员 集体商议,然后上奏阜帝,由争帝最终决断。韩愈这个方案虽然也没有在法与礼之间 做出一个选择,但是却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法和礼的和谐关系,也给以后类似复仇案 第_ 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件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可以灵活适用的方式即由当时的皇帝根据当时社会的稳定状况 来做出具体的判断。但是,这种建议本身也为后世复仇案件的处理造成了困扰,由 于每个时期的社会稳定程度不同,对于复仇案件的理解和儒家经典的推崇程度不相 同,那么相应的对复仇案件的处罚结果也可能不同。事实上,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同 一时期对相同的案件作出的判断也可能不同,而这样就会造成个案的不公平。韩愈 作为封建的士大夫又是处在法律号称“一准乎礼 的唐朝可以想象他受“礼的约 束应该很深,当然不可能产生违背“礼 的言论,但是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在 维护“礼 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照顾到“法”的权威。最终这个处理方案也变成了唐 朝后世处理类似复仇案件的参考案例。至此,唐朝关于复仇案件应该如何处理的讨 论也就告一段落了,几位官员的言论不管是模棱两可还是偏向“礼”或偏向“法 , 最终的目的都是在当时使“礼通过案件本身更深地深入到“法 和人们生活的方 方面面,影响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这也是唐朝“礼法结合”和“引礼入法 的必然 结果。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礼 和“法 虽然一直是统治者的统治工具,但是除了 秦朝是重法轻礼之外,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大思想家都是偏重于“礼 ,而“礼”和“法” 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由于统治者的偏重于“礼 的态度,使得礼法 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的结果都是“以法屈礼。 在这场历时长久的争论中,很明显陈子昂对于复仇的合法性是持反对态度的, 柳宗元则是同意“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 的观点,而韩愈则是避开了这一问题,直 接为复仇设计了“议奏 的方案,这样就可以由统治者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处置复仇 者,也避开了复仇行为的正当性在礼法之间难以判断的尴尬。在礼法结合趋向成熟 的这一时期,思想家们对复仇的讨论终于由单纯地个案的正当性转移到了复仇案件 处理模式的设计。 2 3 4 唐玄宗关于复仇的思想 另外,唐朝的另一个案件也引发了一场小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值得一提的是 唐玄宗也参加了进来,并且表述了自己对复仇的看法。这就是玄宗时对于张绣及张 璜兄弟的复仇案件的争论。案件的记载是这样的:“开元二十三年,璜、绣候万顷于 都成,挺刃杀之。璜虽年长,其发谋及手刃,皆绣为之,行至汜水,为捕者所获。 时都城士女,皆矜绣等幼稚孝烈,能复父仇,多言其合矜怒者。中书令张九龄又欲 活之。裴耀卿,李林甫固言:因法不可纵报仇。上以为然,因谓九龄等日:复仇 虽礼法所许,杀人亦律格具条。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 成复仇之志,赦之亏律格之条。然道路藕议,故须告示。乃下敕日:张璜等兄弟 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近闻士庶,颇有趣词,矜其为父复仇,或 言本罪冤滥。但国家设法,事在经久,盖以济人,期于止杀,各申为子之志,谁非 徇孝之夫,辗转相继,相杀何限。咎繇作士,法在必行:会参杀人,亦不可恕。不 青岛大学硕 :学位论文 能加以刑戮,肆诸市朝,宜付河南府告示决杀。璜、绣既死,士庶咸伤愍之,为作 哀诔,榜于衢路。市人敛钱,于死所造义井,并葬璜、绣于北邙,又恐万顷家人发 之,并作疑壕数所。其为时人所伤如此。 【2 8 】唐玄宗不愧为一位明君,在唐朝开国 后的几位皇帝中,唐玄宗率先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复仇案件的态度,也为今后的此类 案件的处理树立了良好的范本,唐玄宗很赞同“因法不可纵报仇”的说法,并且明 确表示:复仇虽然是被“礼”所推崇的,是一种孝行,但终究是一种违法行为,国 家制定法律就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张氏兄弟的父亲虽是枉死,社会上也有很多人主 张同情张氏兄弟,中书张九龄也主张法外原情,对他们进行赦死。但是如果为了这 一点而赦死,则恐全天下孝子将会起而效仿,那么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而且 也无法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基于此,唐玄宗最终做出了让张氏兄弟伏法的 决定。但是,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因为复仇行为是建立在统治者推崇的“礼”的 基础上的,所以虽然有些复仇者被处以极刑但是从社会舆论上说还是对他们报着同 情和敬仰态度的,因此才会有人愿意自发的厚葬他们,这一方面是觉得复仇行为是 “除暴安良”的一种,另一方面对复仇者通常都敢于承担责任产生的一种对“英雄 的崇拜之。随着唐朝统治力量的加强,统治阶级必然会通过严格的法律来维护自身 的统治,因此对于复仇行为也不会总是法外开恩,毕竟,统治者可以认识到一味地 纵容复仇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而统治者的态度也往往容易影响到思想家对待复仇的 态度。 唐律明确了以礼为内容,以法为形式,融礼法于一体,相互为用的立法思想,以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 为立法的原则,由于这一原则的贯彻,使得 唐朝的礼、法结合达到了中国封建时期的高峰,而这也使得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对于 复仇案件的讨论比其它时期都要激烈,陈子昂、韩愈、柳宗元以及唐玄宗都通过具 体个案的讨论表述了自己对复仇的看法。 2 4 唐以后时期关于复仇的思想 唐朝之后关于复仇行为的法律规定趋于稳定,除了元朝法律支持复仇之外,宋、 明、清的法律皆是反对复仇,但是同时又对其网开一面。在宋刑统中曾明确涉 及“复仇的问题,但也仅列于法律条文之后所附大臣起请之条当中,即“如有复祖 父母、父母之仇者,请令今后具案,奏取敕裁。 【2 9 】这也就是说对于这种情况,首先要 奏请阜帝裁决,皇帝在这类案件的处理上有着首先处理的权利。在实践中,对于复 仇案件,宋代多数案件是由皇帝裁决,惩罚方式并不统一,具体有决杖、编管、刺配等。 1 3 0 j 到了元朝法律则有这样的规定:“诸人殴死其父,子殴之死者,不坐,仍于杀父 者之家,征挠埋银五十两。,【川到了明代则增添了父、祖父被人杀害后,子孙报仇反杀 第_ 二章中国古代关于复仇的思想 的具体条目,明代法律规定如下:“若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而子孙擅杀行凶者, 杖六十,其时( 当时、现场) 杀死者,勿论。”【3 2 】如果是祖父母、父母被人杀死后在现 场即刻复仇杀死凶手的,则是带有了正当防卫的性质,不予追究罪责,除此之外擅自 复仇的也只杖六十,可见,这时候的法律法律对于复仇的处罚相对来说是是十分宽 松的。清代则对此比明朝严格多了,除了现场即时向凶犯报仇而杀死凶犯的免刑外, 一律按“擅杀 处罚私报仇者。 2 4 1 王安石关于复仇的思想 相应的这一时期的复仇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复仇的合法性讨论已经过 去,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已经开始分析复仇行为复生的社会原因和设计复仇案件处理 的具体模式。王安石作为宋朝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于复仇也有自己的看法,王安石在 复仇解中写道:“复仇,非治世之道也。盖仇之所以兴,以上之不可告, 辜罪之不常获也。方是时,有父兄之仇而辄杀之者,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与之 可也。”这既是说复仇是乱世的产物,而在太平盛世,不应该提倡复仇,复仇是因为 朝廷腐败不能进行告诉而产生的结果,而对于因此而产生的复仇行为,当权者会网 开一面。同时王安石对复仇是否符合“孝也有自己的看法“世乱而有复仇之禁, 则宁杀身以复仇乎? 将无复仇而以存人之祀乎? 日:可以复仇而不复,非孝也;复 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复之耻,居之终身焉,盖可也。仇之不复者,天也; 不忘复仇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亲,不亦可矣。”【3 3 】他认为不复仇虽然是不 孝,但是因为复仇而绝嗣也是不小的行为,不能复仇是天意所定,因此克制自己的 私欲而服从上天的安排同时不忘记自己死去的亲人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王安石 在处理个案时,也曾为复仇者求情。可见,王安石虽然质疑了“凡复仇者书于士, 杀之无罪”的合理性,认为复仇而绝嗣也是不孝的一种,但并实践中对复仇者也是 同情的。北宋时,有一个这样的案例“苏州民张朝之从兄( 叔伯兄弟) 以枪戳死朝父, 逃去,朝执而杀之 。审刑、大理认为张朝罪当死,参政知事王安石认为情有可原:“罪 止加流役,会赦,应原。帝从安石议,特释朝不问。”【刈 2 4 2 丘浚关于复仇的思想 在唐朝对复仇案件的讨论告一段落之后,丘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陈子昂、 韩愈、柳宗元对复仇的分析,丘浚认为:“所谓复仇之义,世不复讲,至于有唐,陈 子昂、韩愈、柳宗元始因适有报复父仇者,而各言所见,要之皆是也,而未尽焉。 【3 5 】显然,丘浚认为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的分析虽然各有道理,但是并不够详尽, 对复仇案件的处理模式的设计也不够详尽。而他则分析了复仇案件发生的种种原因 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复仇案件做出了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丘浚认为私自复仇是不 合法的,因此应该被法律明令禁止:“朝廷当明为之法日:凡有父兄亲属为人所杀者, 除误杀、戏杀、过失杀外,若以故及非理致死者,亲属邻保即为之护持:其子若孙, 青岛人学硕i :学位论文 及凡应报复之人赴官告诉。如无亲属,其邻旱交游皆许之。”【3 6 】即朝廷应该规定,对 于有父兄亲属被人所杀的,除了误杀、戏杀、过失杀之外,被害者的子孙应该在亲 属的护持下前去报官。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复仇的合法性。其次,丘浚在研究了复 仇案件发生的原委之后,认为复仇案件之所以频繁发生,是因为司法机关玩忽职守 或徇私枉法所致,因此对于官员玩忽职守和徇私枉法致使案件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的 情况,做了详尽的讨论,同时也对于因为司法机关的原因致使被害者家属进行复仇 的案件的处理做了详细的设计:“府县有碍,赴藩臬,藩臬有碍,赴阙庭;径赴者不 在越诉之限。若官司徇私畏势,迁延岁月,不据系其人,而为之申理,其报复之人 奋气,报杀所仇者,所在即以上闻,特赦理官鞫审。若其被杀者委有冤状,而有司 不拘其人,不具其狱,即根究经由官司,坐以脏罪除名,而报仇者不与焉。若有司 方行拘逮,而或有他故以致迁延,即坐杀者以擅杀有罪者之罪,而不至死焉。若不 告官,不出是同而报杀者,官司鞫审,杀当其罪者不坐;若出是日之外,不告官而 擅杀者,即坐亲戚邻保以知情故纵之罪。而其报复之人,所杀之仇,果系可杀,则 谳以情由可矜,坐其罪而免其死。若官吏假王法以制人于死,律有常条,不许私自 报复,必须明白赴诉;若屡诉不伸而杀之者,则以上闻,委任大臣鞫审。如果被杀 者有冤,而所司不为伸理,则免报仇者死而流放之,如胡氏之所以处张理者,而重 坐经由官司之罪。若被杀之人不能无罪,但不至于死,则又在随事情而权其轻重焉。 p 7 j 丘浚认为:第一,对于复仇案件的申诉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药品检验技术专项考核试题
- 3.12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 2025年全国燃气管网工安全生产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销售考试题目及答案
- 操作作业人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实验探究综合题(含解析)
- 2025合同条款调整事项
- 2025官方版房屋租赁长期居住合同范本
- 2025年国家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新型皮革加脂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至2030中国5G毫米波设备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
- 现代教育技术说课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教学计划
- 产品经理绩效管理制度
- 2025年烟台市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5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析集合
- 风湿免疫病患者结核病诊治及预防实践指南(2025版)解读课件
- 膜结构车棚安装合同协议
- 山东省2016年安装定额解释
- 2025-2030中国相变热界面材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概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