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成语故事 苏教版.docx_第1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成语故事 苏教版.docx_第2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成语故事 苏教版.docx_第3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成语故事 苏教版.docx_第4页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成语故事 苏教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 成语故事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认识本课“楚 固”等10个生字,会写“矛 盾”等8个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其中道理,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更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学习其中的道理。2.分析重点句。教学来源:Zxxk.Com课时两课时。自 相 矛 盾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开头交代了什么?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盾。从这个楚国人的话中,你觉得他的盾怎么样?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句导读:这个楚国人在夸自己的矛。你觉得楚国人卖的矛怎么样?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句导读:围观的人给楚国人出了个难题。如果真的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你觉得怎么样?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段导读: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矛又夸盾,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知识讲解: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开头交代了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从楚国人的话中,我们感到他的盾是全天下最坚固的。 戳:用硬物尖端触击,刺。从他对矛的夸口中,又感到他的矛是天下最锋利的矛。如果用他的矛戳他的盾,按说矛什么盾都能戳穿,该是能戳穿盾;但是他的盾又是“什么矛都戳不穿的”,结果就好办了。 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形容害怕或吃惊而惊呆了,也表示羞愧的说不出话来。 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滥 竽 充 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起吹给他听。句导读:写齐宣王喜欢排场,叫人一起吹竽给他听。开头交代了什么?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句导读:讲南郭先生是怎么混进来的。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句导读:讲南郭先生装模作样,滥竽充数。找出描写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想一下,南郭先生这样装模作样,怎么没有人发现呢?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句导读:讲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句导读:讲齐湣王不喜欢排场,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句导读:南郭先生害怕露馅,逃跑了。南郭先生为什么要逃走?知识讲解:滥:读“ln”,意思是“假的,失实的”。竽:读“y”,一种簧管乐器。滥竽充数:意为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借以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次货冒充好货。开头交代了时间:战国时期,人物:齐宣王 事情:齐宣王喜欢许多人一起吹竽给他听。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南郭先生吹竽动作的词语: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南郭先生这样装,没有人发现,是因为大家在一起吹的原因。因为齐湣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人吹竽,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马上就要露馅了,所以逃跑了。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 能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明白不能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插图,幻灯片。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几个成语。板书课题:10成语故事。2.引入自相矛盾。二自学生字交流预习情况。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 要读准平舌音“怎”,翘舌音“楚、锐”,前鼻音“盾”。(2) 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值一盾 买一卖 亏一夸(3)注意字形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2.查词典,解释词语。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意为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坚固:结合紧密,不容易破坏,牢固,结实。围观:很多人围着观看。三、精读自相矛盾1.课件出示自相矛盾课文内容。 出示图片。矛与盾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矛盾)谁来介绍下?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来源:学_科_网两种兵器是相互抵触,相互对立的,因此,便有了自相矛盾。(板书) 2.你想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了些什么?3.卖矛与盾的人事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我的盾坚固的很,随你什么矛都能戳不穿它。”“我的矛锐利的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他是用什么语气说的?4.竟有如此锐利的矛,如此坚固的盾!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5.文中的围观者又是怎么说的?(课件出示:“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6.拓展: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真用楚国人的矛去戳他的盾会发生什么? 7.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他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课件出示)(因为他说的话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8.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把课文读一读,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说话者的语气。(指名读)来源:Z,xx,k.Com9.通过学习课文,看了同学们的表演,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故事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成语就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2.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么写的:(课件出示)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1.师范读。来源:学.科.网2.自己小声读读课文,说说古文的意思。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矛不锋利 相互抵触前后不一致戳得穿矛锋利盾不坚固1.节课我为了充分尊重学生这一个学习的主体,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上有所尝试。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是每个老师都在研究探讨的问题。2.学习语文是为了运用语言,所以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圈画出关键词语,让学生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1.看拼音,写词语。z xin mo dn ku ku zn me mi mi (自 相 矛 盾 ) (夸 口) ( 怎 么) (买 卖) 2.抄写词语。夸口 围观 张口结舌 自相矛盾 3.形近字组词。值(值日 ) 卖(买卖 ) 夸 (夸口 )盾(矛盾 ) 买(买家 ) 亏(吃亏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2.朗读课文,学习成语故事,明白不能不懂装懂,欺世盗名,蒙混过关,要有真才实学。教学课件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一定很喜欢成语吧,说说你学过哪些成语故事?2.今天我们在来学习一则成语。板书:滥竽充数。3.字典理解“滥”“竽”的意思及注意读音和写法。二自学生字来源:学_科_网交流预习情况。1.着重提示字音、字形。(1)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腮”,翘舌音“数”,前鼻音“宣、演”,后鼻音“俸”,边音“滥、禄”。(2)识记生字 形近字:夸一亏 桃一逃组词扩展:“宣布 演出”(3)注意字形矛:与“予”区别开来,一撇之差。别漏掉上面的点。卖:注意下面是“买”,不是实。逃:注意书写笔顺,先写“兆”,最后写“辶”。2.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做到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3.范读课文。要求:认真听,然后再练习读一读。4.默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5.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筛选确定:(1)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的?(2)后来他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三、重点感悟,揭示寓意1.学习13句(1) 轻声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和重点词。(2) 投影片出示: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a 指名读句子b 你怎么理解“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3) 指导朗读,体会南郭先生是怎么“混”的。(4) 思考讨论: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结合上文理解“讲排场”(5) 说说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2.学习46句(1)轻声读46句,划出重点词语并理解。(2)指名读46句。a 南郭先生为什么偷偷地逃走了?b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3.创设情境表演: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个人会怎么说?(学生表演后评议)4.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心里话)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说一说。2.总结全文。滥竽充数宣王许多人一起吹混缗王单独吹 逃1.我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落在了“通过学习寓言,懂得揭示的道理”上。层层递进,先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再跳出文本之外,揭示道理,最后,以表演寓言、续写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去。2.注重了书写的示范和指导,学生朗读互评的引导,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读、思、议、说、演的培养。一、给下列汉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滥(ln nn) 竽(y y)充数 齐湣(mn mng)王二、多音字:混 hn(混蛋) 数 sh (充数)hn(混乱) sh (数一数)三、形近字组词:滥(泛滥 )竽(吹竽 )腮(腮帮 )腔(口腔 )监(监视 )竿(竹竿 )思(思考 )控(控制 )1.自相矛盾古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