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ppt_第1页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ppt_第2页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ppt_第3页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ppt_第4页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遗传病,.,神经皮肤综合征脑白质营养不良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伴脊髓与脑干受累以及脑白质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视网膜血管病变伴有大脑白质脑病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沉着症科凯恩氏综合征Aicardi-Goutires综合征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伴钙化和囊变的脑视网膜微血管病CARASILCADASIL尼曼-皮克病Wolfram综合征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生物素-反应性基底节病变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神经皮肤综合征,神经皮肤综合征(neurocutaneoussyndromes)是指一些起源于外胚层组织和器官发育异常的疾病,多出现神经、皮肤等系统异常,并可累及其他系统和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大部分神经皮肤综合征具有遗传倾向,且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居多。临床常见的6类神经皮肤综合征:结节性硬化颜面血管瘤综合征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皮肤黑变病Sneddon综合征Sjgren-Larsson综合征,.,结节性硬化,结节性硬化(TuberousSclerosisComplex)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可累及多个器官,临床表现多样。1.皮肤症状:色素减退斑,面部纤维血管瘤,鲨革样斑;2.神经系统症状:大脑皮层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和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等导致癫痫、智能减退,行为异常;3.肾脏病变: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等导致肾功能减退、高血压;4.其他系统:骨肿瘤、肺囊性纤维肿瘤,心横纹肌瘤、口腔纤维瘤或乳头状瘤等;视网膜晶体瘤亦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之一,其他尚可见有小眼球、突眼、青光眼、晶体混浊、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眼部表现。,.,a:色素减退斑b:面部纤维血管瘤c:鲨革样斑,.,a:CT示室管膜下和皮层下结节b:MRI示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A: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B:肾囊肿,.,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脑颜面血管瘤综合征(Sturge-Webersyndrome)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上可表现为癫痫、轻偏瘫、智能减退。1.三叉神经分布区葡萄酒色的血管痣2.软脑膜静脉瘤3.皮质钙化,.,.,神经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主要影响神经元的形成与成长,且大部分是良性肿瘤。一共有三种神经纤维瘤病。1.NF-1:皮肤牛奶咖啡斑等改变、骨骼畸形、神经纤维瘤或丛状神经纤维瘤,通常儿童期起病;2.NF-2:前庭神经鞘瘤通常引起听力丧失,耳鸣和平衡障碍,晶状体浑浊等眼部病变,常伴发脑膜瘤,通常青少年期起病;3.神经鞘瘤:非常罕见,一般见于周围神经系统,可引起非常严重地疼痛。,.,A:多发牛奶咖啡斑B:雀斑伴牛奶咖啡斑C:皮肤神经纤维瘤D1:结节状神经纤维瘤D2:丛状神经纤维瘤D3:丛状及浸润性神经纤维瘤,.,NF-2:双侧前庭神经鞘瘤及多发脑膜瘤,.,多发神经鞘瘤,.,神经皮肤黑变病,神经皮肤黑变病(neurocutaneousmelanosis,NCM)是一种非遗传性的神经外胚层发育不良性神经皮肤综合征,其显著特点为皮肤大面积或多发性先天性黑色素痣,中枢神经系统的良性或恶性黑色素细胞增生,其脑膜病变易发生恶变。可合并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畸形,以Dandy-Walker畸形最为常见。,.,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巨大皮肤黑色素痣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细胞增生颅内广泛脑膜和脊膜黑色素细胞增生伴Dandy-Walker畸形,.,Sneddon综合征,Sneddon综合征(Sneddonssyndrome,SS)是一种神经皮肤综合征,部分患者抗磷脂抗体阳性,部分患者呈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主要累及年轻人群,表现为广泛的非渗出性、持续性青斑,并有至少一次的神经系统局灶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缺血性事件多为良性过程。1.皮肤:多在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之前出现,表现为网状或葡萄状青斑;2.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以广泛的多发性梗死的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主,大脑中动脉受累最多;3.其他:周围循环缺血表现,如四肢紫红色变、手脚发凉、胫后或足背动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伴发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反复流产、缺血性心脏病等。,.,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皮肤:网状或葡萄状青斑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广泛的多发性梗死,大脑中动脉受累最多脑血管造影见充盈缺损及脑血管远端不规则弯曲,.,SjgrenLarsson综合征,SjgrenLarsson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是由于微粒体脂肪醛脱氢酶缺乏引起脂肪族醛酸代谢障碍所致。1.皮肤呈暗红色鱼鳞状,以脐部及身体弯曲部位明显,面部很少累及;2.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头部MRI示脑白质特别是额叶及顶叶的白质和脑室周围白质的T2像高信号和T1像低信号,提示脑白质内脱髓鞘改变;在未明显脱髓鞘之前MRS可见脑白质异常脂质沉积高峰;3.常有眼部症状,如畏光、视力低下、散光、视网膜黄斑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或视神经炎等。,.,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皮肤鱼鳞状改变MRI示脑白质脱髓鞘改变MRS示脂质峰,.,脑白质营养不良,脑白质病是一组各种原因引起的以白质病变为主要特点的疾病统称,谱系极广。脑白质营养不良是一组髓鞘形成或维持发生障碍的遗传性疾病,是脑白质病谱系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脑白质营养不良主要见于儿童,常在婴幼儿期发病,但目前除佩梅病没有成人型外,其他多数可在成人期发病。成人脑白质营养不良,或称为晚发型脑白质营养不良,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病、球麻痹和癫痫等,一般较儿童患者进展缓慢。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亚历山大病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伴神经巨轴索形成成人起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脑腱黄瘤病Nasu-Hakola病,.,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X-linkedadrenoleukodystrophy,X-ALD)是最常见的过氧化物酶体脂质代谢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多见,由于ABCD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蛋白ALDP功能异常,使极长链脂肪酸在组织及体液中异常蓄积,引起脑白质脱髓鞘、脊髓退行性变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成人X-ALD最主要类型为肾上腺脊髓神经病,临床常表现为痉挛性截瘫。成人X-ALD的MRI特点:1.肾上腺脊髓神经病患者可见皮质脊髓束、脊髓后索、胼胝体和脑室旁白质信号异常;2.双侧额叶白质可先受累,对称性的由前向后进展,病灶周围可呈镶边样强化;3.可表现为不对称的局部病灶,有时容易和肿瘤混淆,部分病例可能与先前头部创伤有关。,.,36岁男性,诊断为肾上腺脊髓神经病。AB:FLAIR可见双侧深部白质,胼胝体体部和内囊高信号;CD:T1增强可见内囊和胼胝体体部病灶强化,54岁男性,诊断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AB:T2WI/FLAIR提示双侧额叶皮质下、脑室旁和顶枕叶白质受累,同时可见内囊高信号。C:T1增强提示额叶病灶周围轻度强化。,.,28岁男性,诊断为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数月前曾有右顶叶区外伤史。A:FLAIR证实右侧顶叶皮质下白质病灶;B:T1增强可见病灶边缘非连续性强化;C:T2WI可见异常信号延伸至内囊;D:DWI可见病灶边缘高信号,.,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etachromaticleukodystrophy)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酶体贮积病,致病基因(ALRSA)定位于22q13.3,ARSA突变导致芳基硫酸酯酶A活性下降,其作用底物硫酸脑苷脂大量堆积,出现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改变。成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和精神行为异常,其次为运动症状,包括痉挛性截瘫和共济失调等。成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的MRI特点:1.双侧脑室旁白质病变,以额区为主,疾病早期U形纤维保留;2.胼胝体可受累;3.疾病晚期可见皮质萎缩。,.,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28岁患者,诊断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可见额叶为主的白质高信号伴轻度脑萎缩。,.,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Krabbe病(Krabbesdisease),也称为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Globoidcellleukodystrophy)或半乳糖脑苷脂贮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溶酶体内半乳糖脑苷酯酶(GALC)缺乏引起,GALC基因定位于14q31区。成人患者非常罕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痉挛性截瘫或行走困难,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相对较少。成人Krabbe病的MRI特点:1.深部幕上(后部常见)及小脑白质病变,可有胼胝体萎缩;2.锥体束,胼胝体压部和视辐射可见高信号;3.皮质脊髓束异常信号起自运动区附近,延伸至双侧放射冠、内囊、大脑脚、脑桥腹侧和延髓。,.,晚发Krabbe病患者。AB:T2WI可见双侧半卵圆中心至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对称性高信号,胼胝体压部亦有受累,44岁女性,诊断为Krabbe病。FLAIR/T2WI提示脑白质病变,累及锥体束。,.,亚历山大病,亚历山大病(Alexanderdisease)曾称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脑病,是一种由于星型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导致的罕见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病。遗传方式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多数为散发病例。由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基因突变引起,定位于17q21.31。成人患者常首先出现下丘脑、脑干和脊髓受损症状,也可表现为真性或假性球麻痹、锥体束征、小脑症状、肌阵挛等,还可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成人亚历山大病的MRI特点:1.轻至重度延髓萎缩,可累及颈髓,有时可伴有信号异常;2.也可见中脑被盖萎缩,但脑桥基底部不受累,为成人亚历山大病特征性表现;3.基底节区弥漫或片状异常信号伴强化常见于40岁之后的患者,少数患者也可见脑室旁花环状高信号(少年型亚历山大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沿着脑室壁的白质高信号,形似花环,47岁女性,诊断为亚历山大病AC:FLAIR可见延髓萎缩伴皮质脊髓束投射区高信号,双侧深部小脑白质和大脑半球高信号;D:T1增强可见延髓和上颈髓萎缩,.,60岁男性,诊断为亚历山大病T2WI可见明显的延髓萎缩a伴轻度小脑萎缩ab,但脑桥基底部基本正常b,四脑室稍扩大b,中脑,特别是背侧,可见萎缩c;l:矢状位T1WI可见典型的蝌蚪状脑干萎缩,包括明显的颈髓-延髓萎缩,脑桥基底部完整,需注意,中脑被盖萎缩同样促成了蝌蚪的形成。,.,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Vanishingwhitematterdisease)又称为儿童共济失调伴中枢神经系统髓鞘化不良(childhoodataxiawithcentralhypomylination,CAC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由于编码真核细胞蛋白质翻译启动因子2B(eIF2B)的基因缺陷所致。成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相对较轻,可表现为痴呆、精神异常、癫痫和偏头痛,也可出现假性球麻痹以及进行性痉挛性截瘫。成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的MRI特点:1.侧脑室扩大,伴或不伴T2WI/FLAIR上白质高信号;2.部分异常白质接近脑脊液信号(T1低T2高,FLAIR低信号),提示白质液化;3.FLAIR上可见局限性皮质下白质低信号,可能与囊破裂或空泡化有关。,.,48岁男性,诊断为白质消融性白质脑病AB:T2WI和FLAIR可见双侧弥漫白质高信号,累及U形纤维、内囊和外囊,伴深部白质空泡化,.,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伴神经巨轴索形成,遗传性弥漫性脑白质病伴神经巨轴索形成(HDL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基因(CSF1R)是目前唯一被确定的致病基因。CSF1R突变影响酪氨酸激酶结构域可能是HDLS的病理基础。与其他脑白质营养不良不同,本病只见于成年人,多数在2050岁起病,特征性表现主要包括执行功能下降、记忆力下降、人格改变、运动障碍、癫痫样发作、额叶症状(如判断丧失、社会行为自制力缺乏,洞察力下降等)。成人HDLS的MRI特点:1.双侧额叶和额顶叶白质T2/FLAIR高信号,T1低信号,早期多为非对称性,表现为斑片样或局限性病灶,多不强化;2.主要累及深部脑白质、环侧脑室区域,亦可累及胼胝体和皮质脊髓束;3.可有脑室扩大和继发性脑萎缩改变,但一般没有灰质、脑干和小脑萎缩。,.,2例患者,诊断为HDLS第一例患者34岁时的MRI提示右顶叶FLAIRA高信号和DWIC弥散受限;36岁的MRI提示FLAIRB和DWID上病灶进展。第二例患者48岁时的MRI提示FLAIRE和T2WIFG上广泛的白质高信号。,.,51岁女性,诊断为HDLSac:患者起病时的MRI提示深部白质多发小片状FLAIR高信号病灶;df:5年后复查,可见病灶融合,表现为FLAIR上脑白质广泛的高信号。,患者诊断为HDLS,脑白质广泛的高信号。FLAIR上可见片状或融合的白质高信号病灶,胼胝体不同程度受累。,.,成人起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成人起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ADLD)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缓慢进展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对称性广泛髓鞘缺失为特征的、脑白质营养不良。由编码核纤层蛋白B1的LMNB1基因异常所致。通常于成年期(2050岁)起病,首发症状多为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尿便功能障碍,直立性低血压),后出现锥体束征和小脑症状。成人ADLD的MRI特点:1.异常信号多见于额顶叶和小脑白质、小脑脚、皮质脊髓束和胼胝体;2.脑室旁白质相对受累不明显;3.晚期可有弥漫脑白质病变。,.,54岁男性,诊断为ADLD。AB:T2WI可见小脑深部白质,小脑中脚和脑桥高信号病灶;CD:FLAIR提示脑室旁和皮质下白质以及胼胝体压部弥漫高信号伴萎缩;亦可见内囊C和脑桥B皮质脊髓束高信号箭头,.,脑腱黄瘤病,脑腱黄瘤病(Cerebrotendinousxanthomatosis)是一种先天性脂酸代谢障碍引起的脂质异常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CYP27A1定位于2号染色体长臂(2q33-qter)。CYP27A1突变所致固醇-27羟化酶缺乏,胆固醇合成胆汁酸受阻,引起不同组织胆固醇代谢障碍。成人脑腱黄瘤病主要表现为青年期白内障和跟腱黄色瘤,非神经系统合并症(如早期动脉粥样硬化、骨质疏松、呼吸功能不全、肾结石、心血管疾病、内分泌和肝脏异常)和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精神发育迟滞或痴呆、小脑症状、锥体束性瘫痪、延髓麻痹、外周神经病和肌病、癫痫和精神异常),锥体外系体征比较少见。成人脑腱黄瘤病的MRI特点:1.双侧齿状核、小脑白质、小脑脚、锥体束、脑室旁白质、胼胝体和基底节区可见T2WI高信号;2.病程晚期齿状核可出现T2WI低信号;3.可有不同程度脑萎缩和皮质病变,.,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47岁男性,诊断为脑腱黄瘤病。T2WIA可见双侧小脑深部白质高信号;T2WIB和FLAIRC-D提示小脑半球、大脑脚、苍白球和大脑深部白质高信号;注意到B中左侧小脑半球有一低信号区域,这一改变可在疾病晚期出现。,.,Nasu-Hakola病,又称为多囊性脂膜样骨发育不良并硬化性白质脑病(PLOSL),是一种以进展性早老性痴呆和全身多发性骨囊肿为特点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DAP12和TREM2基因突变所致。成人Nasu-Hakola病首发症状为骨骼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多在30岁后出现,表现为精神异常和记忆下降,也可出现痉挛性截瘫,后逐渐进展为严重痴呆甚至死亡。成人Nasu-Hakola病的影像学特点:1.骨骼成像可见多发囊样病灶,导致手腕和脚踝骨折;2.头颅CT可见基底节区钙化;3.头颅MRI提示皮质萎缩和非特异性的白质信号改变。,.,46岁男性,诊断为Nasu-Hakola病。A:头颅CT可见豆状核点状钙化;B:FLAIR提示脑室旁白质轻度高信号,可见皮质萎缩;C:双手平片证实双侧腕骨囊性病灶箭,.,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伴皮层下囊肿的巨脑性脑白质病(Megalencephalicleukoencephalopathywithsubcorticalcysts,MLC),又称VanderKnaap病,是一种MLC1基因异常的常染色体隐性脑白质病。MLC多见于土耳其人和亚洲印度的阿加沃族群。MLC的致病基因是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上的MLC1基因,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特点:婴儿时期出现巨头畸形,大脑白质变性,轻度神经症状和非常缓慢的功能恶化。影像学特征:双侧、广泛的幕上白质异常伴颞叶皮质下囊肿;胼胝体、内囊多不受累。该病在婴儿时期出现巨头畸形,进展性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诊断该病须与Alexander病、Canavan病及其它巨脑症相鉴别。,.,患者女性,21岁,自童年后期逐渐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障碍和癫痫发作。MRI表现为大脑白质弥散的T2高信号,外囊受累明显(图2箭头所示);皮层下囊肿通常见于颞叶前区(图1箭头所示)和额顶区(图3黄色箭头)。灰质则通常不受累。颅骨增厚(图3白色箭头)可能是由于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引起的。,.,伴脊髓与脑干受累以及脑白质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伴脊髓与脑干受累以及脑白质乳酸升高的脑白质病(LBSL)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质脑病,VanderKnaap等于2003年首次报道。临床表现:患者在儿童期或青春期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痉挛,小脑共济失调和异常振动觉或本体感觉,认知功能只有轻微影响。头部轻微的创伤可以引起意识下降、神经功能恶化和发热。诊断要点:LBSL的诊断依赖于典型的头颅及脊髓核磁表现,以及对DARS2基因突变分析进行确诊。治疗: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为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对于基于MRI的诊断时,患者必须符合所有主要标准和至少一个支持标准,如下:MRI主要诊断标准:以下部位信号异常(T1低信号,T2高信号):1.脑白质病变可以是呈点状不均匀的,也可以均匀融合,但不累及U型纤维;2.脊髓背面和侧面的皮质脊髓束(颈段脊髓水平出现即满足标准);3.延髓锥体。MRI支持的标准:以下部位信号异常(T1低信号T2高信号):1.胼胝体压部;2.内囊后肢;3.脑干内侧丘系;4.小脑上脚;5.小脑下脚;6.三叉神经脑实质段;7.三叉神经中脑束;8.脊髓前脊髓小脑束;9.优势半球皮层下小脑白质。,.,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横断面T2WI显示幕上和幕下白质T2信号高信号,不累及U型纤维。但累及内囊后肢、脑干、延髓锥体和小脑中脚的皮质脊髓束、脊髓背面和侧面皮质脊髓束。,.,视网膜血管病变伴有大脑白质脑病,视网膜血管病变伴有大脑白质脑病(retinalvasculopathywithcerebralleukodystrophy,RVCL)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年龄3050岁。它包括脑视网膜血管病(cerebroretinalvasculopathy,CRV),遗传性血管视网膜病(hereditaryvascularretinopathy,HVR)和遗传性内皮细胞病伴视网膜病变、肾病和卒中(hereditaryendotheliopathywithretinopathy,nephropathy,andstrokeHERNS)。MRI表现为不规则深部白质增强病灶,具有水肿占位效应,并逐渐进展为多病灶。,.,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患者女性,44岁,有视网膜血管病变的病史,主要症状为头痛和轻偏瘫。MRI大脑显示右额叶周边有高信号的肿块且其周围水肿(如图1),考虑为恶性神经胶质瘤。然而,病理显示为反应性胶质增生坏死,没有证据提示是肿瘤(如图2)。家族中多个亲戚的头部MRI显著相似的可疑肿瘤病变,但是组织活检排除肿瘤。怀疑为潜在的家族性脑白质病,异常的杂合无义突变在TREX1基因的c.1359GT;p.Glu285*被确认,C端的移码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血管病变伴有大脑白质脑病。,.,假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ism)是一种具有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的症状和体征的遗传性疾病。1942年由Albright首次报道,故又称Albright遗传性骨营养不良;临床表现1.低血钙症状:如手足搐溺,癫病样发作,白内障,齿釉质缺乏,萌牙迟,基底节钙化。其中手足搐溺较轻微。2.特殊躯体征:矮(身高155cm),肥胖,圆脸,短颈,盾状胸,短指短趾畸形。多见第四、第五掌骨或跖骨。检查时将手握拳,由于第四、第五掌骨较短,可见两掌骨远端处不呈关节结节而呈凹陷。3.智力低下:可呈进行性,出生时智力正常,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呈现。4.少数可合并存在多种内分泌缺陷的临床表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亚铁沉着症,Fahr病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特发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也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性染色体遗传的病例报道。1999年,GeschwindDH等首先将家族性显性遗传Fahr病(IBGC1)的致病基因定位在染色体14q上,后来进一步明确IBGC1致病基因位于染色体14q11-21,它包含了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染色体不稳定综合症的特异致病基点14q11.2。近来,又有与IBGC1非基因连锁的另一型家族性基底节钙化的报道,提示它与IBGC1不同,有另一个致病基因位点与之对应,这个基因位点与其他Fahr病的基因突变位点接近,具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Fahr病多为父传子或女,或同胞患病,即父亲患病,其子女均可患病。母女或母子间也可遗传患病。Fahr病又称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以双侧基底节、小脑齿状核、小脑皮层及大脑半球白质钙化为特征性表现。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锥体外系症状、癫痫发作和精神异常等。诊断标准:(1)影像上有对称性双侧基底节钙化;(2)无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现象;(3)血清钙、磷均正常;(4)肾小管对甲状旁腺激素反应功能正常;(5)无感染、中毒代谢等原因。,.,Fahr综合征(fahrssyndrome):由其它原因导致的基底节区域如纹状体、苍白球、齿状核、大脑皮层下灰白质交界处,对称性钙质沉着。Fahr综合征的原因有:特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假性或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变性和脱髓鞘病:结节性硬化、不明原因脑部变性;碳酸酐酶缺乏症;弓形虫病;AIDS脑病;线粒体脑肌病;物理和化学因素:缺氧和一氧化碳中毒、放疗后甲氨蝶呤治疗、铅中毒;脑炎后;肿瘤、神经纤维瘤病等,.,.,科凯恩氏综合征(Cockaynesyndrome,CS),CS又称小头及纹状体小脑钙化和白质营养不良综合征;侏儒症、视网膜萎缩和耳聋综合征,是一种由ERCC6和ERCC8基因DNA修复机制损伤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936年Cockayne报告了第一例。临床表现有生长发育迟滞、对光敏感、颅内钙化、视网膜功能退化和耳聋。CS的影像改变包括:髓鞘形成低下、幕上脑白质脱失、小脑萎缩或发育不良及双侧基底节等钙化。早发型常伴皮层钙化。,.,Cockayne氏综合征患者的颅内钙化。颅骨X线检查显示基底节钙化(图中A、B);头颅CT示皮层下区域(图中C)、基底节(图中D)和齿状核(图中E)均有钙化。,.,Aicardi-Goutires综合征,Aicardi-Goutires综合征(AGS)是一种遗传性脑病,其特点是获得性小头畸形,基底节钙化,脑白质营养不良,脑萎缩,伴脑脊液淋巴细胞慢性增多和-干扰素增高。与该病相关的ADAR、SAMHD1、IFIH1、TREX1、RNASEH2A、RNASE2B和2CRNASE基因突变均被报道过。临床表现:AGS通常有严重的智力和运动迟缓,多数患者极度烦躁不安,间歇性发热,技能丧失,头部生长缓慢,痉挛和肌张力障碍。诊断要点:通过特征性神经影像学表现诊断:CT上可见基底节和皮层下钙化,MRI脑白质异常信号伴脑脊液淋巴细胞轻度增多;神经放射学表现通常长时间保持稳定;分子生物分析对诊断十分必要,以明确AGS的类型(本病例是RNASEH2B基因纯和突变导致177位丙氨酸变为苏氨酸)。鉴别诊断:(1)主要的鉴别诊断为先天性TORCH感染(弓形体、风疹、巨细胞病毒或疱疹病毒HSV1和HSV2)。钙化主要发生在基底神经节,TORCH检查阴性,无视网膜病变均有助于鉴别;(2)先天性艾滋病性脑病,科凯恩综合症,弥漫性脑微血管病,碳酸酐酶II缺乏症,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基底节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亦需与这些疾病相鉴别。治疗:目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上排:6月龄时横断面T2WI显示轻度脑萎缩和弥漫性脑白质轻度异常T2像高信号;下排:22月龄时头颅CT横断面显示基底节、小脑和白质广泛钙化,患儿男性,月龄为22个月,18月大时患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伴发育迟缓、癫痫和易激惹。神经系统查体提示肌张力下降,腱反射亢进,轻度小头畸形。脑脊液检查提示轻度的慢性淋巴细胞增多症,脑脊液糖和蛋白水平正常。,.,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线粒体脑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EncephalopathyLacticAcidosisStroke-LikeEpisodes,MELAS)有类似卒中样发作的特点,急性发作,常为一过性。发病年龄通常为3个月-40岁,常见症状有癫痫发作、恶心/呕吐、头痛及听力丧失。该病发生与线粒体DNA的突变有关,为母系遗传疾病。诊断要点:T2高信号,尤其在颞叶、顶叶、枕叶的灰质和皮层下白质,通常不累及额叶及深层白质,但可跨越血管边界。基底神经节钙化常见(钙化间歇性进展提示MELAS)。随访MRI检查可见病变消失,有时间断可见新病灶。鉴别诊断:缺血性卒中、Kearns-Sayre综合症、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Leighsyndrome)、骨髓-胰腺综合征(Pearsonsyndrome)。治疗:给予增加ATP供能的药物。辅酶Q10对部分病人有益;其他治疗药物有肉毒碱、维生素B2、维生素C和L-精氨酸。,.,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患者女性,36岁,突发听觉丧失、左侧肢体乏力及癫痫发作。图示.头颅MRI水平位FLAIR(图1)可见双侧额叶融合性异常信号,相同位置DWI(图2)可见这些病变区域扩散受限。该病变范围不符特定的动脉分布特点。头颅CT水平位扫描(图3)可见双侧基底神经节钙化。患者6年前行头颅CT扫描(图4)已发现双侧基底神经节钙化,前后对比可知该患者基底神经节钙化增强,提示病情进展。,.,伴钙化和囊变的脑视网膜微血管病,伴钙化和囊变的脑视网膜微血管病(cerebroretinalmicroangiopathywithcalcificationsandcysts,CRMCC)包括Coatsplus综合征和伴钙化与囊变的脑白质病(leukoencephalopathywithcalcificationsandcysts,LCC)两种疾病,这一类疾病的典型特点为颅内同时或相继出现广泛钙化、多发巨大囊变和脑白质病变。该类疾病罕见,疾病表现涉及多个系统,目前病因未明。颅内广泛钙化、多发巨大囊变和脑白质病变,三者同时出现较为少见,典型的三联征可见于:Coatsplus综合征、LCC、CRMCC。目前国内共报道3例,均诊断为LCC。除了典型三联征和神经系统症状外,Coatsplus综合征多伴有神经系统外症状如双侧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渗出、骨质疏松、毛发稀疏、胃肠道出血、血液系统异常等,发病与CTC1基因突变有关。LCC,也称为Labrune综合征,主要特点为典型三联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如认知功能下降、癫痫发作等,无视网膜病变和神经系统外的多系统异常。LCC脑组织病理提示脑微小血管病变,与Coatsplus综合征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有相似之处。二者的共同发病基础可能为遗传性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变、微血管弥漫性血管瘤样改变、脑组织慢性缺氧导致脑白质病、钙盐沉积及囊变形成,因此,有学者提出用CRMCC将二者表示为同一疾病。,.,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典型的影像学三联征包括颅内钙化、脑白质病、巨大囊变。CRMCC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三联征及临床特点,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颅内钙化伴脑白质病也可见于Fahr病、Cockayne综合征、线粒体脑病、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疾病;颅内囊变需要与寄生虫感染、颅内肿瘤等相鉴别。本病的治疗以对症为主,囊性病灶迅速膨大导致的颅内高压是手术指征,单纯囊变切除后可能复发,脑室-囊变-腹腔引流术可能效果更好。,.,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图1例1头颅影像学资料。A:头颅cT示颅内基底节区、皮质下钙化灶;B:头颅MRIT2WI像示右侧颞叶囊性病灶;C:头颅MRIFLAIR像示双侧脑白质病变。图2例1眼底检查示:双侧视网膜血管炎,右眼底出血伴渗出。,患者女性,21岁,因“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9年,头晕、发作性肢体抽搐5年”于2012年8月16日入院入院后诊断为Coatsplus综合征,予改善微循环、纠正贫血、升血小板等治疗,无明显改善。因患者血小板水平降低,未行手术取脑活体组织检查。出院后继续纠正贫血、升血小板治疗,2年后随访,患者视力进行性下降,肢体抽搐较前频繁。,.,ClicktoeditMastertitlestyle,患者女性,42岁,因“发作性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1年余”于2013年3月22日以“癫痫”收入院。发作形式为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平均每月发作1次,口服丙戊酸钠治疗。无早产史、围产期缺氧史、高热惊厥史。否认家族史。入院后诊断为LCC,予口服丙戊酸钠、拉莫三嗪控制癫痫发作。患者一般状况良好,暂未行手术取脑活体组织检查。出院后继续口服抗癫痫药物,1年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可,癫痫发作已基本控制。例2头颅影像学资料。A:头颅CT示双侧小脑钙化;B:头颅CT示多发囊性病灶伴周边钙化;C:头颅MRIFLAIR像示双侧脑白质病变。,.,CARASIL,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病变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L)是一种以青年早发痴呆、多发性腔梗、无高血压、伴随脊柱退行性变和脱发的隐性遗传性脑血管病,致病基因为HTRA1,该病主要发生于亚洲人种。福武(1992)提出CARASIL的诊断标准:140岁前出现症状,临床呈进行性(有时可短暂性停顿)智能低下、锥体束征、锥体外系症状和假性延髓麻痹等,影像学病变以弥漫性皮质下白质为主。2早年(1020岁)出现秃头或广泛头发稀疏。3急性反复腰痛,伴变形性脊椎病或椎间盘突出。4血压140mm/90mmHg,未服过降压药。5无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等侵犯脑白质的疾病。具备以上5项为确诊病例;第2或第4项中一项不清,具备其他4项为可能病例,确诊病例的同胞,且双亲近亲结婚,有脑病表现或有第2、3两项,为可疑病例。以下几项可作为诊断参考:双亲或祖父母近亲结婚的遗传背景;卒中或阶段性恶化进展方式;CT/MRI显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基底核及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弥漫性血管性脑白质病、秃头和椎间盘突出,常见于老年患者。但当青壮年出现上述症状组合时,应警惕CARASIL。,.,Competitorsr,图MRI显示典型的融合性脑白质病、秃头和椎间盘突出;典型的融合性脑白质病(A,FLAIR)累及外囊、丘脑(B,FLAIR),脑桥线性高信号(特征性的弓形征,图C,T2像),双侧急性(D,DWI像;E,ADC像)和缺血后损伤(AC)。脑白质病伴C34椎间盘突出(G)和早秃(F)患者男性,26岁,土耳其人,进行性痉挛步态20年,头发有早秃表现。,.,CADASI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是一种成年发病的显性遗传的微小动脉病,以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损伤,最终导致残疾和老年痴呆症。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脑缺血性小卒中、进行性或阶梯样发展的智能减退以及精神异常,此外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典型偏头痛。MRI检查中发现脑深部白质和灰质核团腔隙性脑梗死以及白质脑病,其中颞极的白质损害最为特征性,.,DWI,示左侧伴卵圆中心见急性脑梗塞灶(红色箭头)T2FLAIR序列,示双侧颞角皮下白质内异常高信号(红色箭头)。FLAIR,示广泛的脑白质信号增高区域(红色箭头),及多发的腔隙性脑梗塞灶(蓝色箭头),.,NPD,尼曼-皮克病(Niemann-Picksdisease,NPD)又称鞘磷脂沉积病,是因鞘磷脂及胆固醇沉积于身体各器官的遗传性代谢病,以年幼儿童多发,具有肝、脾大,眼底黄斑部樱桃红色斑及骨髓涂片中大的泡沫样细胞等主要特征。本病于1914年首先由Niemann报告第1例,1922年Pick详细描述了病理检查所见,故而得名。现主要分为5型:(1)急性神经型(A型或婴儿型):为典型的尼曼匹克(占85%),多在生后36月内,少数在生后几周或1岁后发病。初为食欲不振、呕吐、喂养困难、极度消瘦,皮肤干燥呈蜡黄色,进行性智力、运动减退,肌张力低软瘫,终成白痴,半数有眼底樱桃红斑(cherryredspot)、失明,黄疸伴肝脾大。贫血、恶液质,多因感染于4岁以前死亡。皮肤常出现细小黄色瘤状皮疹有耳聋。神经鞘磷脂累积量为正常的206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10%,最低1%。(2)非神经型(型或内脏型):婴幼儿或儿童,病程进展慢,肝脾肿大突出,智力正常,无神经系统症状。可活至成人。SM累积量为正常的320倍,酶活性为正常的5%20%,低者同A型。(3)幼年型(C型慢性神经型):多见儿童,少数幼儿或少年发病。生后发育多正常,少数有早期黄疸。常首发肝脾肿大,多数在57岁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亦可更早或迟到青年期)。智力减退、语言障碍、学习困难、感情易变、步态不稳、共济失调、震颤、肌张力及腱反射亢进、惊厥、痴呆,眼底可见樱桃红斑或核上性垂直性眼肌瘫痪。可活至520岁,个别可活到30岁。SM累积量为正常的8倍,酶活性最高为正常的50%,亦可接近正常或正常。(4)Nova-scotia型(D型):临床经过较幼年型缓慢,有明显黄疸、肝脾肿大和神经症状,多于学龄期死亡,酶活性减低。(5)成年型:成人发病,智力正常,无神经症状,有不同程度地肝脾肿大,可长期生存。SM累积量为正常46倍,酶活性正常。对于青年起病的痴呆患者,出现垂直性核上性眼肌麻痹是提示尼曼-皮克病的危险信号。,.,NPD,图骨髓活检骨髓穿刺液活检(A、B)显示巨大细胞胞浆内大量空泡(红色箭头所示),提示尼曼-皮克病。骨髓活检切片可见类似细胞(蓝色箭头所示),.,Wolfram综合征,Wolfram综合征,又名DIDMOAD综合征(尿崩症DI、糖尿病DM、视神经萎缩OA、耳聋D)。该病由Wolfram在1938年首次报道,属于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伴不完全外显率。Wolfram综合征(WFS)是由WFS1基因突变所致,并导致胞浆内质网(ER)压力介导性细胞死亡。该基因在胰岛细胞和神经元上均有表达。临床表现:1.儿童期起病;2.1型糖尿病和视力丧失是WFS首发和最关键的临床表现,其次为耳聋、糖尿病性尿崩症以及泌尿系异常;3.一般来说,如果1型糖尿病和视神经萎缩同时出现的话,则需要进行评估是否有WFS的可能。关键性诊断要点:1.典型的头颅MRI表现:1)垂体后叶T1正常高信号消失;2)双侧眶内和颅内视神经萎缩;3)脑桥T2高信号;4)进行性脑干、小脑萎缩;后期出现全脑萎缩。2.遗传学检测可以确诊。,.,13岁男性患者,主因进行性双侧视力丧失和感觉神经性听力丧失来诊。既往有1型糖尿病,控制不佳。图1患者头颅磁共振检查结果。(A)矢状位T1像显示神经垂体T1高信号消失,视神经颅内段萎缩。(B)轴位T2像显示脑桥轻度萎缩且信号增高。(C)冠状位T2像显示双侧视神经萎缩,.,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DRPLA)是一种以不同程度的痴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癫痫和不自主运动(包括舞蹈样动作、震颤和肌阵挛等)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同的患者可能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