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 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日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 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 由青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i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中文摘要 因果理论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构成佛教大厦的根基。它认为世间一切存在 并非彼此孤立,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因果链条之中,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必定会对 自身的命运发生影响,招感相应的回报,善因生善果,恶因结恶果。要求人们从 道德上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从内心里防非止恶,去除各种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 为,从而对社会的各个层面产生良性的积极的影响。然而,我国佛教中的“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通常被视为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而遭批评与否定。在市场经济高 度发达的今天,人作为人越来越贫穷,以至于对金钱的需要成为唯一的需要。今 天的社会不和谐之音固然与制度、政策不完善密切相关,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 一些人的心理失衡乃至扭曲,思想的变异乃至变质,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拜金 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和泛滥也是不应忽视的精神因素。 中国人只有宗教性 的道德情感,而没有真正的宗教道德,没有道德约束的底线,在遇到道德冲突时 容易趋恶避善,导致各种关系的恶化。佛教的因果思想恰好是对治的良药,对死 后的畏惧和希望就成为道德的有力保护者。它对扬善抑恶、确立对道德的真诚信 仰起到了动力作用。在道德信仰弱化,工具理性膨胀的今天,必须改变对佛教的 因果报应思想持简单否定的态度,应从其中汲取积极的伦理资源,无疑对新时期 重塑道德信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对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 特征进行了概述。在佛教产生以前,印度本土对因果关系的讨论早已存在,而佛 教就是在对治其它宗派因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因果思想的。 佛教的因果理 论与它体系中的其它理论之间具有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此本章着重考察了因 果与缘起、无常、性空、业、轮回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地来认识佛教因果思想 的基本内容。佛教是以佛法界为最高的,崇高而伟大的佛陀,亦不能超越因果律 的范围以外,这也是佛教因果思想不同于其它宗教的主要特点。第二章主要介绍 了佛教与其他重要文化传统因果思想之比较。 阐述了基督教的因果思想和现代科 学的因果观。比较中得出佛学是大真理、大智慧、大科学的结论。第三章探讨了 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着重分析了佛教因果思想的行善抑恶道德伦理价值、 众生平等社会伦理价值、重视环保生态伦理价值。第四章阐述了佛教因果思想的 现代启示意义。包括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启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启示、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启示。呼唤我们人类的高度责任心,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关键词:因果报应,扬善抑恶,平等,责任 ii buddhism causal thoughts and modern ethics value research abstract causal theory is the basic teachings of buddhism,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of building of buddhism. it thinks the world all exist not isolated from each other, but instead interconnected causal chains in, everyone of good and evil behavior will surely to their own fate, recruit feeling corresponding happened influence return, good for born evil for good fruits, produces bad fruit. requirements of people from moral strict demands on themselves, especially from the inside of the heart to prevent wrong and stop evil, eliminate various does not conform to the moral standards of behavior, thus to all aspects of the society produces benign positive effects. however, chinas buddhism, the man sows, so he shall reap is often regarded as mentalism fatalism was criticized and negative. in a market economy highly developed today, as people more and more poverty that on the money to become the only needs. todays social harmony is with the system, policy is not perfect,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undeniably, some peoples psychological unbalance and distortion, thoughts, especially extreme variation and metamorphic individualism, commercialism and hedonism thought the breeding and flood also should not ignore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chinese only religious moral emotion, and no real religious morality, no moral restraint bottom line, in meet moral conflict easily when hasten is good, causing evil avoid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various relations. buddhism is exactly the causal thought to the cure of the medicine after death fear and hope will become moral powerful protector. it to reward good suppression of moral evil, to establish a sincere belief plays a dynamic function. in the moral beliefs weakening, tool rationality inflated today, must change the thought of buddhism and the karma holding simple negative attitude, we should actively moral resources including dip in the new period, undoubtedly remodeling of moral belief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ivided four parts discussion and study. the first chapter of buddhist causal thought the basic content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summarized. in buddhism, india produces before causal relationship existed, and discussion of buddhism is to put to other sectarian causal theory is proposed on the basis of their causal thought. buddhism causal theory and its system in other between the theory has intrinsic cannot intersected connection, so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ausal and origin, variable, the sexual empty, indust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ii transmigr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to know the basic content of buddhist causal thoughts. buddhism is bound to the highest dharma, lofty and great buddha, also cannot transcend causality outside the scope, this also is buddhism causal thought is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religious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chapter basically introduces buddhism and other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of causal thought comparison. expounds the christian thoughts and scientific thought the causal causal view. compare that buddhism is big truth, great wisdom, big scientific conclusion.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buddhist causal thought of ethical values.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buddhism thought good antibacterial causal evil ethical value, all living beings social ethics value, pay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ecological ethics value. the fourth chapter elaborated the modern buddhist causal thoughts enlightenment. including personal self-cultivation revelation, social ethics revelati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nlightenment. call upon us human high responsibility, is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actions. key words: karma , reward good antibacterial evil , equal , responsibility iv 目 录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理论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因果界说.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古印度其它宗派的因果理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佛教因果思想的发展.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因果与缘起.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因果与无常.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因果与性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因果与业.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因果与轮回.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佛教因果理论的主要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普遍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对应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通善恶.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通三世.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通解脱.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佛教与其他重要文化传统因果思想之比较.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中国传统的因果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佛教与中国传统因果思想的异同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基督教的因果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基督教因果思想的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基督教因果思想的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佛教与基督教因果思想的异同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现代科学的因果观 . 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一、现代科学因果观的要义与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佛教与现代科学因果观的趋同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伦理价值.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佛教因果思想行善抑恶的道德伦理价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善恶有报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改恶从善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劝善度人思想.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众生平等的社会伦理价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注重平等的社会伦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v 二、强调责任的社会伦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突显尊严的社会伦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佛教因果思想重视环保的生态伦理价值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生态伦理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生态伦理情怀.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生态伦理实践.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现代启示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佛教因果思想对个人自身修养的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的启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因果与教育.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因果与经济.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因果与社会和谐.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佛教因果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启示 .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依报思想的启示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转境思想的启示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净土思想的启示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错误!未定义书签。签。 结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个人简历. 错误!未定义书签。错误!未定义书签。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1 绪论绪论 关于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议题,因为自然界的因果律是我 们见得最多的规律,它也是人类社会中最为普遍的规律,释迦牟尼正是看中了因 果律的这种作用,通过自己的修行、观悟,将这种在印度古代十分注重的因果思 想纳入到自己的学说体系中,并成为其立教的基本理论。 关于因果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外大多是针对因果报应这个问题,分析一些有关 这方面实例,如净松编有因果报应实证 ,列举了许多确实存在的现实生活的 有关因果报应例子。 还有许多是针对小说中的故事分析里面包含的有关因果报应 思想,如刘雯娟著有历代笔记小说中因果报应故事研究 ,白艳玲著论中国 古代小说中的因果报应思想 ,刘后滨著传奇小说中反映唐中后期民间报应观 及其佛教净土信仰之关系 。对因果进行专题比较的书有博士论文基督教与佛 教语境中的因果之辩以约伯记和的苦难观为例 ,从比较 中得出结论, 阿含经与约伯记对待因果的态度是相反的,正好说明了因 果在佛教与基督教中的相应地位。对于佛教,法是普遍性的,不可超越,人们对 法只能表示尊重;对于基督教,律法在最终的意义上是处于上帝之下,上帝不受 法的约束。纯粹属因果报应理论上研究的有方立天著的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 论 。朱延峰著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精神和特色 ,阐明了因果报应思想与伦理 道德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使它所倡导的许多道德准则也属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 内容,这对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朱咏著的佛教 因果报应论及其文化内涵 。国外有丹波哲郎著的因果报应法则 。最新谈佛教 因果思想的论文有袁升祺的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 ,从佛教因果报应思想 的特色、哲学基础、社会功能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指 出因果报应思想对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协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佛教因果思想这个问题上,以往的研究很少与当代社会进行对应和联系, 即便有联系也是泛泛而谈,比较笼统。本文的侧重点在于联系现实,力求做到从 理论到表述都能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 较深入地去剖析中国佛教因果思想的合理 的思想火花,为现实人生提供有益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 德丢之殆尽,道德与物质的进步发生了严重的脱节。面对这种情况,单凭单一的 政治思想教育已不奏效, 必须借助于佛教的报应思想。 因为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应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应当是一个“德福统一”的社会。因果 报应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正义必胜,邪恶必败”的思想,表达了广大普通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民众“惩恶扬善”的理想和愿望。它倡导社会成员诸恶莫做、诸善奉行、平等友 爱、团结互助、提倡保护生命、爱护环境。因果思想对个人的自身修养和社会的 伦理道德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我们社会道德伦理转换 的这个时代,有必要重新审视它对构建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3 第一章第一章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佛教的因果思想作为其立教的基本理论,它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时期。 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和密宗。在释迦牟尼悟道之前,印度本土对 因果关系的讨论早已存在, 而佛教就是在对治其它宗派因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 己的因果思想的。 佛教的因果理论与它体系中的其它理论之间具有内在不可分割 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一下因果与佛教其它主要理论之间的关系,以期更好 地来认识佛教的因果思想。佛教谈因果也有它自己的特色。 第一节第一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理论渊源佛教因果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一、 因果界说因果界说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 又叫因果报应, 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 “因” 就是原因,也叫因缘。 “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 “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 分为身、口、意三业。 “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 就是业,果就是报。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 随其善恶的性质和份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己承受。概 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 把它揭示出来罢了。 印光法师说: “如来成正觉, 众生堕三途, 皆不出因果之外。 ” 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 因果规律的制约。释迦牟尼佛舍弃王位,出家修道,经过六年苦行后发现苦行于 解脱无益,于是毅然放弃苦行,专心禅坐,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印度菩提 伽耶的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成正觉。通过感修顿悟,佛陀体悟万物皆从因缘而 生的原理,觉悟了“缘起”是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认为世间一切万法都是遵循 因果规律而生成坏灭的,十界迷悟之显现,也是由于此等因果关系而造成,并由 此产生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等的分别。从其基 本的四谛理论来说,苦集二谛就是世间迷界的因果,而灭道二谛则为出世间悟界 的因果。他所悟的“道”就是关于世间万象缘生缘灭的因果关系。在此后的四十 五年说法活动中,将此道理如实的为人类宣示出来。 佛教的因果原理,是建立在缘起性空上,缘是因缘,起是生起,因是主要条 件,缘是助缘,主要条件的因,必须借缘的助力才能生起,故曰缘起。宇宙万有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诸法都是随因缘生而生,随因缘灭而灭,其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自体,故曰性空。 总之,一切法是从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 而起,这样法法从缘起,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 “空”并非虚无之义,而是指所经验之存在无独立性、无“体” ,所以不能用概 念来表述。一切存有之事为缘起,则一切均当体即空,如幻如化,无可定著,能 如此把握,即是如实观。 二二 、古印度其它宗派的因果理论、古印度其它宗派的因果理论 在佛祖释迦牟尼悟道之前,印度本土对因果关系的讨论早已存在。在佛教 产生以前,佛教所称的九十六种外道都有各自关于因果的理论。而佛教就是在对 治外道因果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因果思想的。总括起来,佛教将外道关于因 果的思想分为六种,即邪因邪果、无因有果、有因无果、无因无果、因中有果和 因中无果。这六种不同思想的形成相互之间都有一定的影响,或者说它们都是在 相互借鉴或相互攻讦中形成各自的特点的。 邪因邪果说 这种学说将世间万物的生起完全归功于大自在天的能力。如奥义书说 世间万物皆来自大梵,一切事物依于“大梵”而得存在。即以“大梵”为因,万 法为果。所谓大自在天,原来是印度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 自在天外道。这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认为此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者,又主管天 上的风雨雷电,凡是人间所受的苦乐悲喜,都与此天的苦乐悲喜一致。当此天高 兴时,地上的一切众生都可以得到安乐;此天嗔怪时,天下就要大乱,各种人间 的妖魔鬼怪及各种奇异现象就要出现,国土荒乱,所有黎民百姓都得随他受苦。 此天的作用可说是法力无边。这其实也是早期印度本土人民对世间因果的看法, 大自在天已经具有了西方社会一般人所认为的神的特性, 它就是整个世界的原因 与结果。这被佛教称之为邪因邪果的外道理论。 无因有果说 这是“常见”外道的一种理论。 “常见”外道主张世界为常住不变的,人类 的自我不灭,人类死后的自我也不消失,并且能够再生而再以现状相续,即说我 为常住。 大慧书 说: “常见者,不悟一切法空,执著世间诸有为法,以为究 竟。 ”它只认为现在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就是它们最终极的存在,即使物体消失了, 它还能另生一个自续的物体出现来延续它原来的命运。 认为我们只能够知道现在 所有的事物或现象,至于它们是因何而得的,是不可知的,所以说只有结果而没 有原因。也有的人认为,之所以有现世诸种世相的出现,是因为自然本身就是这 大正藏卷四七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5 样发展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些物象,有的有原因,有的则没有原因。所以 我们只能相信现在,而没有办法理解过去。这就是无因有果的大体思想。 有因无果说 这是“断见”外道的一种理论。据成唯识论卷六所述,边执见总共有 四十七见。其中,关于断灭论的有七种,其余四十种属于常见,它们都是对物象 自性有所执著分别而起的,是对事物实相不正确的看法。所谓“断见” ,是与“常 见”正相反对的一种对事物和现象的观点。它偏执世间及我终归断灭之见解,认 为物体消亡之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人死后也是一切都归于空无了。所以只注重今 生一世的作为,追求的也是现在当下应该做的事,完全不会顾及行为后果对未来 的影响。这派理论认为没有什么因果相续之理,世间及我仅限于今生之一期,没 有什么轮回之说,死了之后即归于断灭,什么东西也没有了。所以它只认为此世 间所有的存在均为有因而起,我们应该珍惜,来世只是一个遥远的概念,今天我 们在地球上存在,说不准明天就可能地球毁灭了,所以明天有没有还不一定呢。 这就是有因无果思想的大体内容 无因无果说 此说也是“断见”的一种。它认为前世不是引生现在的原因,后生也不会 承受现在的造果。 全然不信任何因果的思想。 这种断见的思想与前述 “无因有果” 和“有因无果”二见的实质是一样的,即都只注重现在的一世,而不去理会前世 与后世。这在佛教看来是更为邪恶的一种思想,所以在三论玄义中认为它是 “四邪之间最为尤弊,现在断善,后生恶趣” ,意思是说在这四种外道关于因果 的邪见中,它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恶劣。由于它只注重现在一世,而从来不顾及此 生的原因与今后的果报,由此就肯定不会在现世中修习善因,行善积德。持这种 理念的人,由于没有任何的因果观念约束,于是敢于胡作非为,坏事做绝,为的 就是眼前的利益与现实的好处。致使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的约束力,道德观念及 与人为善的观念在它们那里永远也起不了作用。这种行事的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因中有果说 因中有果的思想在印度以数论派和婆罗门教最具有代表性。认为事物的产 生就是由因转变出果来,任何结果仅仅是原因的转变,在原因中本来就包含了结 果,原因与结果是同一物的隐蔽状态和显现状态,二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有形 态的事物如同一团泥巴一样,把泥团做成一个瓶子。在后一种结果产生的时候, 其前作为原因的状态还是存在的。所以说,如果原因中不包含有结果,那么结果 就不会产生。 因中无果说 因中无果说是当时印度与婆罗门教对立的一般教派及胜论派的思想。他们 主张原因中不包含结果。认为具体现象(结果)是由各种要素(原因)的结合之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后才生成的,原因和结果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原因未产生结果之前,结果不存在 于原因中。结果不能没有原因而存在,而原因却可以没有结果而存在,所以说因 中无果。认为如果因和果同一,那么材料和材料的造作者将是同一的,材料造作 者的活动就失去了作用。可是由土制成瓶,确实还是需要陶工(造作者)的。 三、佛教因果思想的发展三、佛教因果思想的发展 佛教本身对于因果观念的思想, 实际上是直接从外道思想那里发展而来的。 是在对外道的遮破中阐明自己的因果理论的。 佛教对于上述六种外道的因果理论 都作了充分的批驳。佛教认为,邪因邪果论者所说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大自在 天,根本就是无稽产物,在这现实世界里,是绝对不存在的。我们前途的苦乐, 由我们自己作业的善恶决定,人在世间,不自己去努力,而将一切遭遇归于神的 意旨,佛法对此是绝对持否定态度的。无因有果、有因无果及无因无果的邪见都 是与佛法不相容的。佛教认为,世上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因缘而生的,有结果就 一定有原因。对于因中有果说,佛教也进行了驳斥。佛教认为如果作为果的瓶子 产生时,它就已经失去作为因的泥团的那种全不成形的状态。如果做成瓶后还有 泥团块状的形态(因) ,那么泥团和瓶两者就不应有分别,而应该是一个东西了。 但实际上,人们看到泥团和瓶(也就是因和果)在形态、生灭的时间、作用、观 念、名称等方面有差别。因此,在果形成时,因是丧失了的也即是说在因中是不 应该先包含有果存在。对于因中无果说,佛教也进行了驳斥,认为泥团与由它所 制的瓶之间是一种非一非异的关系即它们之间既不是完全同一又不能全部分离。 如果说因中无果的话,那么为什么瓶子只能从泥中造出,布只能从线中织出?如 果在这两种因果关系中,果在因中都没有的话,那就也可以从泥中织出布,从线 中造出瓶,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总起来说,佛教关于因果的理论大抵可分为大小乘两个系统,小乘以有部 (尤其俱舍宗)为典型,提出四缘、六因、五果之说;大乘则以唯识宗为代表, 以四缘、十因、五果为其因果论之主要内容。其中小乘比较重视人类的行为、认 识,如烦恼、业是如何产生、如何断除等问题。大乘佛教则视缘起为因果互相关 系的状态,以说明以阿赖耶识为中心之人类的行为与认识。 小乘把因分为能作因 (又称所作因, 即除了自体以外的一切法) 、 俱有因 (又 名共有因,彼此为生起的助缘) 、同类因、相应因(是俱有因的特殊情况,即心、 心所同时的相互关系) 、遍行因(是同类因中的特殊关系)和异熟因(又名报因) 。 大乘佛教用以说明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得以产生的十种原因分别是: 随说因 (即语言)、观待因(即相对性、条件性。如饥饿为饮食之观待因) 、牵引因、生 起因、摄受因(即种子以外的一切缘,能相互摄受而起果) 、引发因、定别因(又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7 作定异因,一切有为法各引发证得自果,而无杂乱) 、同事因(即因果和合为一 者) 、相违因(即于法生成时,产生障碍者) 、不相违因。这十种因,都有以谷物 由种子至成熟的整个过程作为譬喻, 说明阿赖耶识种子于生起世界各种现象及支 配人的种种活动中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业报轮回之必然性。 四缘的具体名目为因缘(因即是缘) 、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指前念为后 念生起的原因) 、所缘缘(第二个“缘”字,是缘托依赖的意思) 、增上缘(又分 “与力增上缘”和“不障增上缘” ) 。大小乘虽然都采用此四缘说,但是对四缘的 解释却不尽相同。五果为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相续果) 、异熟果、离系果 (涅槃) 总之,在早期的佛教经典中,关于因果思想我们只看见有“此生故彼生” 、 “此起则彼亦起”一类的共通性话语,而具体该如何来定义界说“因”与“果” , 在佛教各种派别中也是众说纷纭。至大乘佛教产生,又形成了它自己关于因果的 理论。大乘因果论的思想也是在小乘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些基本的理论与 小乘也是一致的。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在某些具体的内容上有 些许的变更,但这并不妨碍佛教哲学对因果理论的本质的理解,就如大小乘他们 对因的分类、对缘和果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目的还是为了佛教因果观念 的发展,为了使本教的理论能够圆满解释一切事象规律。 第二节第二节 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佛教因果思想的基本内容 作为立教的基石,佛教的因果理论与它体系中的其他理论之间具有内在不 可分割的联系,为此我们应该来考察一下因果与佛教其他主要理论之间的关系, 以期更好地来认识佛教,这种考察大都是基于大乘佛教的理论来进行的。 一一 、因果与缘起、因果与缘起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世间的事事物物(一切有为法)都不是凭空而有 的,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在各种因缘条件和合之下,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 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佛教所谓“诸法因缘生, 诸法因缘灭”的道理。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佛教对宇宙存在、生命本源 和世界万事万物生灭变化的根本看法,也是佛教不同于其他宗教、哲学、思想的 最大特性。 楞严经疏说“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 “缘” 指因缘,即我们一般所认为的事物或现象生成的条件; “起”为生起,就是果法 生起时所因待的条件。 “缘起”的定义在佛教中即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世间的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生起,主要而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力强者为因, 次要而力弱者为缘, 透过因缘和合, 才有一切现象, 才有一切法 (事 事物物的生起) 。 可见,佛教根本思想的缘起论,是尊重客观事物的,是主张任何事物的产 生,都是由普遍联系和多重因素相统一的结果。既然事物不会孤立存在,也不会 独自运动, ,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不受因果联系和条件制约的永恒不变的实体 (无恒常性、无恒久性) 。指出事物不能单独存在、不能独自存在(即无自性、 无独存性) ,指出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依存的。一切法(即一切 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即灭。大至宇宙星辰、山河大地,小至细胞、 分子原子,无不是缘生缘灭,缘起缘散。 佛陀所证悟的关于世间缘起的思想,在原始佛教时代,就已经具备了完整 的理论体系。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 陆续形成了业感缘起、 赖耶缘起、 真如缘起、 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关于缘起的理论。尽管对缘起思想的称谓有这么几种,它 们的具体内容也各有不同,但缘起法则中体现的因果关系的含义是一直所承许 的。如果不以因果关系做基础,佛教关于缘起的思想也是无法得到阐明的。就一 个人的存在而言,个人常常受外界善恶的影响,同时也不断地影响周围。所以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这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也就是相依相成的缘 起关系、 有机的连带关系。 就衣食住等方面来说, 我们都必须麻烦世界上很多人, 才可顺利取得。说到底,如果没有世界上的人的协助,我们的经济生活就一天也 过不下去。所以佛教也常教人要有感恩之心,感谢那些为我或因我而得益受宠或 失利遭责之人。佛教说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反映的就是要认识自己 与他物之间缘生缘灭的关系。 二、因果与无常二、因果与无常 “无常”是与“常”正相反的。 “常”指的是事物的前后一致,永不变异; “无常”则指事物的随时生灭,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泛指世界万有(一切事物和 概念思维)都是生灭变化的。佛教说“诸行无常”是其三法印之一,也是佛教基 本的理论内容。这种理论也是基于因果关系来说的,与缘起的思想直接相关。佛 教认为,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相互依存关系,没有 永恒的实体存在,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生灭的。佛典中经常提到的 “无常”有两种。第一种叫“刹那无常”或“念念无常” 。它是说世间的一切有 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 “刹那”是佛教用来表示时间的概 念,有人考证它是一秒的七十五分之一,约等于现在的 0.013 秒,是一个极其短 暂时间的量。 “刹那无常”所说的就是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当中,事物现象也是变 动不居的;前一念与后一念之间相差是十分巨大的;而前念与后念之间又具有内 佛教因果思想与现代伦理价值研究 9 在的因果联系;后念是在前念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前一念就没有后一念。 金 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的也是这种 情况,所以说“刹那无常” 。 第二种叫“相续无常”指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 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 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所谓“四相迁流” ,即 生、住、异、灭。一种现象的生起称生,事物或现象形成后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称 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异,现象的消灭称灭。佛教的无常学说,主 要是为反对当时婆罗门教所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梵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 出的。但其无常理论中所内涉的因果思想也是很明显的。作为因缘而起的物象, 其作为引生的原因也是在时空中不停地变化着的,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 现在风云万变的国际局势来看,也能体现这种生灭无常的特性。每一国际局势的 演生, 必然又决定了其他局势的变化, 因为整个国际间已经结为了一个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的整体, 每一细节问题的变化都可能会引发一连串无法估计的变化局势 的发生,而每一无常变化的事象,我们又可以从中找出其中的多种原因,因为各 种事象的变化就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发生。 三、因果与性空三、因果与性空 性空是佛教对世间万物本性的最终理解,它与佛教关于缘起与无常的理论 是直接相关的。宇宙万有诸法无不是由种种因缘关系结合而成,一切随因缘生而 生,随因缘灭而灭,完全受因果规律的支配,说明世间一切事物、现象本身从来 就没有什么独立的自体。如果说每一事物或现象有其独立的自体,那它就根本不 用从缘生而有。事实上宇宙间没有一法不是从缘有的,都是有其成形的前提条件 的,那些前提条件就是形成它的原因。所以佛教认为,要寻求每一事物的形成过 程,执著于其有独立的自性(实体)是不可得的。因此说万物的本性都是空。但 性空并不是否定、破坏缘起事相,而是说缘起的幻化无实。一切都是假名有,即 假名非实有名空。虽空而假名幻相宛然,空有无碍。世间万法的性空本性是一切 法的本性,应该从一切法彼此相待相生的因果关系中去观察它的本性。它是无 “我” (自有实性)的。物之“我” ,是人的错觉,它并不存在,而只是身心依存 所现起的一合相有机的统一,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一切事物、现象的本质都 是性空的。 从一切法前后延续去观察,一切都是无常的。就是假定最短时间刹那, 也还是在变异中。 无我与无常也就是空性的另一说明。 总之, 一切法是从缘起的, 所以一切法是性空的,因为是性空的,所以要依因缘而现起,这样法法从缘起,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法法本性空,缘起(有)与性空,不一不异,相得相成,是谓中道。 四、因果与业四、因果与业 “业” (karman),梵语音译作羯磨。 俱舍光记十三说“造作,名业” ,佛 教把我们身体、语言、思想的行为、造作,称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为三业。 若与因果关系结合,则指由过去行为延续下来所形成的力量。除此之外, “业” 还含有行为上善恶苦乐等因果报应思想,及前世、今世、来世等轮回思想。本来 它是印度自古以来所流行之思想,佛教采用这一观念,作为人类朝向未来努力之 根据。 在佛教中, “业”有时又被称为“业因” ,它与“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轮回于六凡四圣十界的有情众生来说, “业”其实就是引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有情日后的轮回,都是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