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摘 要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 m 大学的调查,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 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直观、系统地展现了普 通高校中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支持系统的对策与建议。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对既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综述,同 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与目标、研究方法与步骤等相关问题。 第一章描述了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现状。 该支持系统分为微 观、中观、外观和宏观四个层面。每个层面有不同的支持主体,不同的支持主体 从不同层面为残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社会支持。 第二章依然从上述四个层面揭示了该就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了问 题的成因。发现:每个层面的支持系统都存在一定问题,并都有其独特的成因。 第三章是对策与建议。本文根据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并针 对其存在问题,分别从四个层面提出完善该支持系统的对策与建议,希望对促进 残疾大学生就业有所助益。 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新发现,指出了 本文研究的若干不足,并对本研究遵循学术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ii abstract the paper did survey on m university, use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and did research on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graduates from the ecosystem perspective. it comprehensively, intuit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d the basic status quo,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graduates in the univercities,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perfected this support system. the full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defines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sorts out the past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and described the studys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ideas and goal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and other related issues. 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sic status quo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graduates. the support system is divided into four dimensions: micro, meso, exo and macro. each level has different support body, which provides all kinds of social support for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graduates from different levels. the second chapter reveals the exsiting problems of this employment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from the above four levels, analyzes these causes, and finds that each level of the support system has exsited some problems and unique causes. the three chapter is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social support system of employment of disabled graduates and their existing problems, the test rasi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hat improves the support system from four levels, and hopes to promot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graduates. the conclusion sums up the research condition of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new study, and finds that some of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explains some problems that follows the academic and the moral aspects . keywords: disabled graduates; employment; social support; social support system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 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不正常, 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1。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 查结果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已达 8296 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 6.34%。 无论是从残疾人的绝对数量,还是从所占人口比例上来看,我国都是一个残疾人 大国。因此,做好残疾人工作刻不容缓。 残疾人教育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使 其自食其力、更好地回归社会的重要补偿方式。而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残疾人教育 的高级阶段,它对残疾人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以 及更好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高度重视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 的发展,要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事业。 目前,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异残集中,即将肢体残 疾、视力残疾、言语听力残疾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集中到一个高校或院系实 施统一教学、管理。第二,伤健融合,即残疾人在普通高校中与健全人一同学习 和生活。这些残疾学生基本上是肢体残疾和其他类型的轻度残疾者,他们符合普 通高校招生的相关体检标准,能在普通高校中正常地学习和生活。第三,函授和 自学,这可使许多生活不能自理的重残者或因经济条件所限不能进入正规学校的 残疾人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权利2。 2003 年,国家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中,对原体检 标准进行了调整,放宽了对患疾病或生理缺陷学生的录取要求。其中规定,高等 学校对肢体残疾,听力、视力有缺陷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且高考成绩达到录取 要求的考生,不得因其残疾不予录取。这样,伤健融合这种残疾人高等教育形式 得到了迅速发展, 普通高校中的残疾大学生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 以湖北省为例, 2005 年,全国高校录取湖北籍残疾学生 334 名,比 2002 年增长了 150%。2003、 2004 两年间,湖北省各高校招收残疾大学生 146 人,达到“九五”期间招收残疾 学生总数的 70%3。 而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就业和人事任用机制的逐步调 整,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据有关部门统 1 王思斌: 社会工作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8 页。 2 曲国强: 对发展我国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思考 ,载长白论丛1994 年第 4 期,第 1518 页。 3 刘志敏: 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 ,载中国残疾人2005 年第 5 期,第 3435 页。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2 计,仅 2006 年,从普通高校毕业的残疾大学生就达 1000 多名。由于他们生理上 的缺陷以及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他们择业时遇到的困难、遭受的冷遇以及承 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成了高校就业大军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 体” 。本文的研究正是着眼于对这样一个特殊“弱势群体” 普通高校中的残 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 二、重要概念 (一)社会支持 1、社会支持的概念 “社会支持”概念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精神病学中,旨在研究社会 支持与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后来被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广泛使用。关于社会 支持的概念, 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看法。 国内外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研究的需要, 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支持的内涵进行界定。综合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4: (1)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联系。这种联系 是客观存在的或人们能感知到的,他们能与他人交流、被关心、被接纳、被爱、 有价值感,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帮助。因此,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 或帮助,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 比如,有研究者认为: “社会支持来源于多次的互动,它处于人们之间的日常交往 的时间流中。人们产生各种需要,与网络成员进行互动,从而使其需要得到满足。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近和利用其他个体、较大社团的可能性,或者是个体之间、个 体与社团之间的依存关系5。 ” (2)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是一种能够促进扶持、帮助或支撑事物 的行为或过程,是个体对他人的社会需要的反应,是人们的整体参与水平、社会支 持环境来源、社会支持是否能为个人提供帮助的复合结构,是一种在社会环境中促 进人类发展的力量或因素。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 “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 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6。 ”还有研 究者认为: “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7。 ” (3) 从社会资源的角度来看, 社会支持常常被认为是有助于对个人处理紧张 事件的一种潜在资源,是个体与他人或群体间所互换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包括 施者与受者两个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资源交换。比如,有的研究者认为,社会支 4 程虹娟、张春和、龚永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综述 ,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1 期,第 8891 页。 5 丁锦红、王净: 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 ,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年第 1 期, 第 1416 页。 6 陈成文、潘泽泉: 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 ,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年第 6 期,第 1224 页。 7 张文宏、陆丹青: 城乡居民的社会支持网 ,载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 3 期,第 122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持是“意识到的或实际的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 资源8。 ”有的研究者认为: “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 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其中社会联系是指来 自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9。 ” 还有研究者认为: “社会支持是应激过程中个体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10。 ” 2、社会支持的构成要素 社会支持是一个复合的多维系统。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由主体、客体、内容 和形式等几个要素构成。 (1)社会支持的主体。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施者。索茨认为,社会 支持的主体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11” 。而章谦、 张建明认为: “社会支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支持指的是国家支持和经 济领域支持,主体分别是国家和企业。而狭义的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团体和个人支 持,主体是社团和个人。因此,社会支持的主体是各种社会形态,即国家、企业、 社团和个人12” 。李强对社会支持的主体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 “社会支持的 主体为各种社会联系13。 ”张文宏、阮丹青也认为, “社会支持的主体是由具有相 当密切关系和一定信任程度的人所组成的14。 ”陈成文、贺寨平则把社会支持的主 体界定为“社会网络”15。可见,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社会支持主体包括各种 层次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2)社会支持的客体。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指社会支持的受者。关于社会支持 客体应该包括哪些人的问题,学术界一直有分歧,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 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比如,蔡禾认为: “从广义上讲,社 会支援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所以,社会支持的客体 是所有的人16。 ”李强也认为: “日常生活世界里的每个个体都可能是社会支持的 客体17。 ”在国外,大多数研究者也普遍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包括所有需要得到 支持的个体或群体。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是有选择性的,主要指社 会弱势或脆弱群体。这些研究者指出,社会支持不具备普遍性,它的支持对象并 8 lin,n.,dumin, m. y. & woefel, m.(1986),measuring community and network support, in n.lin,a. dean & w.ensel (eds.),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academic. 9 李强: 社会支持与个人心理健康 ,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 年第 1 期,第 6770 页。 10 张执群、卢前等: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相关因素研究 ,载中国公共卫生2003 年第 4 期,第 4849 页。 11 荷马特.g.m.范特普尔: 个人支持网概述 ,载国外社会学1994 年第 4 期,第 2831 页。 12 周林刚、冯建华: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回顾 ,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第 1215 页。 13 李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 年第 1 期,第 6770 页。 14 张文宏、阮丹青: 天津农村居民的社会网 ,载社会学研究1999 年第 2 期,第 108118 页。 15 陈成文,喻名峰: 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载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6 期,第 71 76 页。 16 蔡禾、叶保强、邝子文、卓惠兴: 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 ,载社 会学研究1997 年第 6 期,第 815 页。 17 李强: 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 ,载天津社会科学1998 年第 1 期,第 6770 页。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4 非全体社会成员而仅限于社会脆弱群体。 陈成文也指出: “社会支持是对社会弱者 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8” 。就国内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数研究者 均将社会支持的客体界定为弱势群体。 尤其是自朱镕基总理在 2002 年的政府工作 报告中,正式以官方名义提出“弱势群体”一词以来, “弱势群体”成了社会支持 研究的焦点,国内大多数社会支持的研究都是针对弱势群体展开的。 (3) 社会支持的内容与形式。 有的研究者将社会支持的内容与形式称为社会 支持的介体19,它们是联结社会支持主体与客体的纽带,也是架设在社会支持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社会支持的内容与形式是内在统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 社会支持的内容决定了社会支持的形式。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内容也就 有什么样的社会支持形式。因此,在划分社会支持的构成要素时,不应将其分开, 而应将其看成是一个要素。 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或自己的理解,对社会支持的内容和形式 进行了不同的划分。有的研究者根据社会支持的内容,或者说根据社会支持的内 在性质,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分类。国外研究者 pattison、thoits & cutrona 就将社 会支持分为工具性和情感性两种20。有的国内研究者则认为,社会支持从本质上 来说,就是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有形的如物质、金钱或其它的工具,无形 的如感情、指导和亲密的社会交往、尊重等21。 很多国外研究者根据社会支持的具体形式对社会支持了进行分类。wellman & wortley 通过因素分析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 陪伴支持等 5 项。house 将支持行为划分为情感支持、帮助、信息共享和工具性支 持 4 种。cutrona& russell 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社会整合或网络支持、 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 5 种22。国内研究者丘海雄则认为,社会 支持既包括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23。 而有的研究者认为,在我国,根据社会支持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正式与非 正式两类。其中正式的社会支持是指已经由国家法律、法规确定的一些制度化的 社会支持,主要包括一些法律与制度,这些法律和制度通过各种组织加以实施。 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以血缘为核心、以家庭为纽带的呈“差序格局”分 布的个人间的相互支持,这主要包括由家庭成员、关系密切的亲友等强关系成员 18 陈成文、喻名峰: 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载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6 期,第 71 76 页。 19 陈成文、喻名峰:论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 ,载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6期,第7176页。 20 周林刚、冯建华: 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回顾 ,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3 期,第 1215 页。 21 詹向梅: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分析视角 ,载社会问题2006 年第 10 期下半月, 第 2932 页。 22 程虹娟、龚永辉等: 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现状综述 ,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第5期,第5153页。 23 丘海雄、陈健民、任焰: 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从一元到多元 ,载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4 期,第 2331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构成的“次级支持网”24。 有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重点, 将社会支持内容中的某些具体形式单独罗列、 划分。比如,有研究者就将社会支持分为为四类:尊重的支持。指个体被他人 尊重和接纳。又称作情感性支持、表现性支持、自尊支持。信息支持。指有利 于对问题事件进行说明、理解和应对的支持,又称作建议、评价支持或认知向导。 社会成员身份支持。指能够与他人共度时光,从事消遣或娱乐活动。这可以满 足个体与他人接触的需要,转移对压力问题的忧虑或者通过直接带来正面的情绪 影响来降低对压力的反应。这种支持也可称作扩散性支持(diffuse support)、归属 性支持(belongingness support )。工具性支持。指提供财力帮助、物资资源或所 需服务等。工具性支持通过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或者提供个体得以放松或 娱乐的时间来帮助减轻压力反应。工具性支持因此又称为帮助物资支持或实在的 支持25。 有的研究者则结合社会支持的主体、内容和具体形式,对社会支持进行了多 层面的划分。例如,阮曾媛琪在其对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中,将社会 支持分为两个不同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按社会支持主体分为配偶支持、 代际支持、 亲属支持、同辈人支持、邻里之间支持、单位支持和付费支持七种形式;第二个 层面按社会支持的具体形式分为经济支持、实际的支持、工具性的支持、情绪支 持或情感支持、建议和指导以及一些生活中具体化的支持形式26。刘冬梅将农民 工获得的社会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她认为现有的法律不能为农民 工提供实际的支持,但是法律的存在又确实对农民工有潜在的支持作用,因此, 这种支持应该算作一种道义支持27。 综上所述, 研究者会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角度去界定社会支持的概念。 而研究者对社会支持概念的不同界定恰恰说明了社会支持是一个具有多元结构的 概念。如果从单一的角度去界定社会支持,就很难包含社会支持所有的内涵。社 会支持的内涵既包含环境因素,又包含个体内在的认知因素;既要直接反映个体 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又要反映个体与不同群体、社会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 关系。因此,本文根据社会工作的学科特点,以及自身研究的需要,将“社会支 持”定义为一种受助者意识到的或实际存在的能够扶持、帮助、促进其走出困境、 满足其某方面需要的资源。它是人们与社会组织对受助者提供帮助的整体水平、 社会环境对受助者的支持力度的一种复合结构的整体表现,也是一种在社会环境 中促进个体发展的力量或因素。 24 聂春雷: 社区建设视野下的社会工作与社会支持 ,载天府新论2004 年第 6 期,第 8083 页。 25 施键峰、马剑虹: 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 ,载人类工效学2003 年第 3 期,第 5861 页。 26 阮曾媛琪著,熊跃根译: 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9 页。 27刘冬梅:2005 年, 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研究 , 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第 2223 页。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6 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从内容上将社会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表达性支持和道 义支持三大类。工具性支持指的是施助者(支持主体)为受助者(支持客体)提 供的财力、物资资源、帮助以及所需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而表达性支持指的是施 助者为受助者提供的信息、建议、尊重以及情感方面的支持。道义支持则指的是 为提供潜在帮助的支持。包括:法律法律法规、政策、社会文化等。 (二)社会支持系统 1979 年, 布里默和布朗芬布雷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人类发展的环境 背景。该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自身与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这 个系统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成长的人为中心,人与周围环境的不同层面构成 不同的系统, 这些系统之间通过有规律的联系构成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生态大系统。 该理论强调个体对生态环境感知的重要性,把影响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划分为微 观系统(microsystem) 、中观系统(mesosystem) 、外观系统(exosystem)和宏观 系统(macrosystem)等四个系统。28 本文受该理论模型(见图 11)的启发,将该理论模型融入到社会支持的研 究范式中。根据该理论模型的划分,本文将社会支持系统定义为:以受助者(被 支持者)为中心,由为其提供各种社会支持的不同层面支持主体所组成的支持体 系,并将社会支持系统的层次分为微观支持系统、中观支持系统、外观支持系统 和宏观支持系统。而各个支持系统内涵的界定将在具体章节中介绍。 28 美乔斯b. 阿什福德(jose b. ashford) 、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craig winston lecroy) 、凯 西l. 洛蒂(kathy l. lortie)著,王宏亮、李艳红、林虹译: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生物学、心理学 与社会学视角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9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宏观系统 外观系统 中观系统 微观系统 家庭 孩子 母亲 父亲 图 11 布朗芬布雷纳的生态理论模型 图 12 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8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 与就业相关的社会支持一直以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主题。 许多研究者认为, 人们在择业过程中,社会资本这一社会支持的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于对社会支持客体的不同理解,在这类研究中,研究者的研究维度自然就 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一般人群中,社会支持的强弱与帮助求职作用大小的 关系;第二,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 1、社会支持与帮助求职的相关性研究 在国外,弱关系和强关系在求职中的不同作用一直都是一个焦点问题。有研 究者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行动来获得 或流动的资源,并进一步指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得到回报的一 种资源29。根据能够刻画关系特征的交往时间、感情强度、熟识程度或互惠服务 等因素的不同,个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被认定为强或弱的关系。关系的强弱对支持 网中社会资源的获得有重要影响。 格兰诺维特对美国波士顿郊区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求职过程中,弱关系为求职者提供了最主要的支持(渡边在东京地区的一项调 查研究中则发现,对日本的职业技术工人来说,实际上情况恰好相反30) 。格兰诺 维特进一步指出,弱关系主要起到信息传播的作用,而强关系则在获得代价更高 的权威和影响方面更有效。 在国内, 研究者邓蕾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应届本 科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从网络规模、网络趋同性与异质性、网络关系构成等 方面定量描述了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基本结构及特征,并得出了如下三个结 论: “第一, 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网络具有网络规模较大、 人口学特征上 (性别、 年龄)趋同性强、社会性特征上(受教育程度、职业)异质性强的特点。第二, 从社会支持类型来看,网络成员所提供的帮助很大部分是精神性支持,其次是信 息性支持,最后是提供工具性支持。第三,从社会支持网的关系构成上看,中间 性关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而亲属关系 (强关系) 所占的比例降低, 相识关系 (弱 关系)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并未表现出很大的作用。当进一步对社会支持类型 的提供者所占比重排序时发现,父母提供的支持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居 于首位。”31 边燕杰通过对天津 1999 年就业过程所做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了定量分析, 对 29 nan lin: social capital: a theory of social structure and ac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14(2). pp19. 30 bian, yanjie: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ties, network bridges,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97.6(2) p266-285. 31 邓蕾: 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网的结构和特征以对华东师范大学 2005 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抽样调查为 例 ,载中国青年研究2006 年第 4 期,第 5662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人情和信息两种关系资源进行了测量, 得出结论: “职业流动者的社会网络主要是 由亲属和朋友两类强关系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的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以传 递信息为辅。这些作用在转型经济时代尤为突出。 ”32 2、弱势群体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弱势群体就业的社会支持一直是社会支持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 钱再见把那些 由于生理、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而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的群体称为“就业困难群 体” 。主要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女性就业者和残疾人等。并对这样一个群 体的社会支持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呼吁“通过立法、制度和政策上的扶助, 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和非正式网络的扶助作用, 来构建他们的就业社会支持体系。 ” 33 在国内,对弱势群体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群体。因此, 本文就从上述几个群体着手,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对本文的研究有所启发 和借鉴。 (1)女性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阮曾媛琪女士对女性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突出。她的中国就业妇女社 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方法的应用一书是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经典 范例。在此书中,她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深刻的揭示了中国就业妇女 的社会支持网络。她认为,中国就业妇女会经历以下比较重要的阶段:参加工作、 恋爱、生育和做母亲、照顾老人和退休。具体的支持形式则包括:配偶支持、代 际支持、亲属的支持、同辈人的支持、邻里之间的支持、单位的支持和付费的支 持。在此基础上,阮女士梳理出了家庭网络支持策略、自我支付策略和多元化的 支持策略三种支持策略的特征及其差异性。 (2)下岗职工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下岗职工的社会支持一直都是社会支持的研究热点。钱再见在失业弱势群 体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一书中,以下岗失业工人为例,对其目前的基本状况、失 业成因及其带来的社会风险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通过非正式的社会网络、 社区服务、第三部门以及社会政策等方式构建起分层互补的社会支持体系,对失 业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支持。 下岗职工的非正式的社会支持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在这个问题上,国 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赵延东、风笑天在研究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下岗 职工再就业的关系中认为可以成为“社会资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下岗职工能否 获得工作岗位具有显著影响。在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过程中,对职工能否再就业起 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亲戚的社会地位和朋友的社会地位,而父亲、母亲、配偶的社 会地位、社会网络的规模等因素则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 32 边燕杰、张文宏: 经济体制、社会网络与职业流动 ,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2 期,第 7785 页。 33 钱再见: 论中国就业困难群体及其社会支持对策 ,载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年第 5 期,第 4450 页。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10 作用主要表现在再就业信息、再就业机会的获得以及提供资金支持这三个方面34。 (3)农民工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一直是农民工社会支持研究的重点。这 类研究一般都遵循社会网络研究的模式,从结构和过程动静两方面对农民工职业 流动的社会支持进行研究。曹子玮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认为,农民进城后构建的异质性较高的工具性网络和网内的资源对农民工的 就业和收益有着影响显著。构建起了该网络的农民工收益要远高于无此网络的农 民工。而且构建的网络规模越大,资源就越倾向于流向中心。同时,他还分析了 农民工为什么要和为什么能构建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以及这种再构建网络得以生成 和维持的原因35。 另外,翟学伟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农民工社会流动和职业流动 主要依靠以血缘、地缘等传统的初级关系建立起来的关系信任36。 (4)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研究 近年来,对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国内研究有了新的成果。这些研究 成果对本文研究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张琪、 吴江等在 中 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中,对中国残疾人就业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 入的研究 ,并提出了促进残疾人就业的 22 条建议。该书第七章详细论述了残疾 人就业保障的社会支持体系。作者认为,残疾人就业与保障具有多领域、多部门、 业务广泛、综合性强等特点。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的多元体系37。 (二)关于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1、政策层面的研究 关于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研究,国内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从 宏观层面对现今残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进行描述,对其就业困难的成因分析 也只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阐述,而在对策上也多是从宏观政策的层面提出一些 建议。 代表性的观点是: “国家建立健全优惠残疾大学生的就业政策是实现残疾大 学生有效就业的前提。用人单位转变观念,平等选才是实现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根 本。健全帮扶机制是实现残疾大学生有效就业的保证;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是实 现残疾大学生有效就业的基础。38” 34 赵延东、风笑天: 社会资本、人里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 ,载理论学刊1998 年第 8 期,第 2427 页。 35 曹子玮: 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 ,载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3 期,第 99110 页。 36 翟学伟: 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 ,载社会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第 111 页。 37 张琪、吴江等著:中国残疾人就业与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5 页。 38 张建、刘成秀、王少林:关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年第 7 期, 第 5557 页。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2、实证层面的研究 当然,也有一些从实证层面进行的研究。有研究者在对福州市高校 2000 级 10 名残疾毕业生的调查访谈研究中发现, 残疾大学生很难有与普通大学生同样的 就业机会。10 名大学生中有 7 名找不到工作,而且感到“前途渺茫和无所适从” 39。也有研究者对武汉市高校中残疾大学生的调查,同样得出了残疾大学生就业 压力大、就业层次低下的结论。并认为,造成残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三: 第一是有关保障残疾人就业的法律弹性过大。第二,社会为残疾大学生提供的岗 位过少。第三,用人单位不愿意接收残疾大学生40。 (三)既往研究的局限 1、研究视角单一 从上述研究综述中可以看出, 国内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比较少。 对弱势群体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女性、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残 疾人这四个群体上。而对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的研究,也没有专门涉及残疾大学 生这个群体。 对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视角也比较单一,多集中在“残疾大学生就业 难”和“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保障”领域,并没有多视角、全方位地去研究残 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已经得到哪些帮助和支持,这些帮助和支持发挥的作用如 何,又有哪些不足以及应该如何根据现有的支持,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等诸多 方面的问题。 2、定性研究不足 在就业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中,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定量研究是主要的研 究方法,定性研究不足。定量研究具有十分突出的优点,但是,同时也存在着研 究内容不够丰富、深度不够、无法对某个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等缺陷。研究者以 定量的方式进行研究有时可能无法很好地从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出发,全面展示 其就业实际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和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定性 研究可有进一步深化和补充已有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目标 (一)研究思路 鉴于既往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根据以上对社会支持、社会支持系统的 定义,本文将以社会支持系统的视角研究残疾大学生就业问题,力图探寻残疾大 39 张建、刘成秀、王少林:关于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载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年第 7 期, 第 5557 页。 40 万永武、董莎、王茂盛: 四个维度分析武汉高校残疾大学生权益保护状况 ,载中国青年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6366 页。 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 m 大学的调查 12 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整体现状和该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希望能够 根据残疾大学生的真正需要,从完善社会支持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促进他们就 业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残疾大学生就业微观支持系统的支持主体是父母和亲属。 由于他们身体上的 缺陷, 从小他们的父母、 亲属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他们不遗余力的照顾和支持, 他们与父母、亲属的亲密频繁持久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支持子系统。当 他们面临就业时,无论从经济上、助力上,还从情感上、建议上,这个子系统必 定会为其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本文首先要考察的就是该子系统如何为残疾大学 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以及提供何种内容和形式的社会支持。 同辈群体、学校和生源地的就业部门是残疾大学生就业的中观支持系统的支 持主体。残疾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校成为残疾大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 老师、辅导员以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经常与他们有着密切的互动,从而构成残疾 大学生一个很重要的个人关系网络。而在校园生活中,残疾大学生与其同辈群体 (包括室友、情侣、同学、同乡等)的长期互动,也为他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个 人关系网络。另外,残疾大学生生源地也是残疾大学生就业中观支持系统的一个 重要主体,它的相关要素也应为其提供就业资源,给予就业支持。以上三个支持 主体便成为残疾大学生就业中观支持系统的核心力量。这三个支持主体如何为残 疾大学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以及提供何种内容和形式的社会支持是本文要考察的 主要问题。 残疾大学生就业外观支持系统的支持主体包括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残联等 诸多社会设置。外观社会支持系统可能不会被直接感受到,却是一种实际存在于 社会环境中,能够满足个体或某个群体某方面需要,扶持、帮助、促进其走出困 境的力量或因素。它往往在制度层面上对某个群体产生很重要影响。对于残疾大 学生来说,这些促进其就业的因素和制度具体有哪些,如何影响他们就业,都是 本研究关注的问题。 社会主流文化环境和群体亚文化往往是个体或某个群体宏观支持系统的支持 主体。其中,社会舆论往往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载体。本文力图以社会舆论为 切入点,考察和分析社会主流文化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其次,榜样作用作 为残疾人群体的亚文化,往往会给残疾大学生提供无形的精神动力。本文也试图 从这方面对宏观支持系统进行考察。 对以上四个层面的社会支持系统进行考察后,本文将继续从以上四个层面分 别对该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 最后,本文将从完善此系统的角度提出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相应对策与建 议。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二)研究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达到以下几个研究目标: 第一,对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进行描述,了解其 主要的支持主体及其基本的静态特征和动态运作过程。 第二, 发现目前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分析出其成因。 第三,通过对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 从完善该系统的角度提出促进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文将采用质性研究这一与定量研究有所不同的研究 方法,以武汉市某普通高校为个案,从质的角度去“原始”地呈现残疾大学生就 业社会支持系统,并希望能够对以往相关的定量研究有所补充和助益。 质性研究方法是指与量化研究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较不依赖量化的资 料和方法,而是对于现象的性质直接进行描述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