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传播学专业论文)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软实力的一种,有着不可估量的无形能量。它在整个社会 信用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国家经济信用的“晴雨表”,它直接反映了一 个国家信用环境的优劣,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 感和责任感。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对解决当前社会信任缺失问题,建立和完 善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今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首先是公信力概念的基本内涵混 淆不明。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信用,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信任,有学者认为 公信力属于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资源。其次是缺少不同学科对政府公 信力的交叉研究。现有研究多从政治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社会 学等学科角度出发,以探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为研究重点;而较为忽视对公众的 研究及对传播过程的研究。 另外,当今社会已经踏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不仅为公共关系 运作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而且也给公共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伴随现代政府行政事务日趋复杂多样、公关技术和手段日趋先进、公关机构与人 员专业化、公关服务流程重组等,政府公关的操作模式、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巨大 变化,政府越来越侧重新媒体公共关系也是大势所趋。 因此,本文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切入,借助传播学和政治学理论,全面分 析政府公信力的内涵,探讨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新媒体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 并尝试提出相应策略。 本文在介绍政府公信力与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首先概述了政府公共关系的 对建设政府公信力的作用,分析了新媒体数字化、大容量、易检性与高交互性等 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渠道更广、信息控制和垄 断更难,也使得政府新媒体公共关系的作用更加凸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其次,本文提出了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新媒体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即政 府公共信息管理、政府声誉管理、新媒体舆论危机管理与新媒体媒介事件管理。 最后,本文提出了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新媒体公共关系的策略与措施。充 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网站、网络社区、官员博客、手机短信、 电子杂志、舆论动态追踪等方式,积极发挥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等功能, 政府可以通过新媒体公共关系,创造有利于自身的组织公众环境关系生态与 良好互动,进而有效提升政府公信力。 关键词: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新媒体 公共关系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bstract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is a governments soft power, with incalculable tangible energy. it is a countrys economic credits weatherglass”, and in the central posi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credit system. it directly reflects the quality of the credit environment, and influences the country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a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credit, and enhances the publics trust, sense of belonging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increasing the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 of lack of social trust,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social credit system. but, now, the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has some deficiencies. first, the basic concept of the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is confusion. some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rust belongs to credit, some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rust belongs to trust, some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rust belongs to ability, and some believe that the public trust belongs to resources. second is the lack of different disciplines to study the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now, the research of enhance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focus on political science, public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law, sociology and other disciplines perspective, but neglected the research of public and the communications process. in addition, todays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applications not only for public relations operation of a new mode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b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relation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moder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and diverse, the technology of public relations become more advanced, the public relations agencies become more profession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relations services process, etc., mode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 operation have taken place tremendous changes, and government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new media public relations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refore, this thesis from the view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with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eory, hav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redibility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iscus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whic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edia, and try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firstly,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the conception of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and new media,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status and function of governments public relations. then we analyze the new medias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bulky, easy-research and interactivity. those characteristics lead to speeding up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ncreasing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and the information is more difficult to controlled and monopolized. those also make the government focus on public relations. secondly, this thesis suggests the main content of new media public relations of government, public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overnments reputation management, the public opinion crisis of new media management and media campaigns management. finally, this thesis brings forward the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y and means on the background of improving governments public trust. by making good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such as governments website, online community, official blog, short messages,e-magazine and playing a good role on agenda setting and opinion leaders, the government could build public relations ecology of organize-public-circumstance and well interaction among it, then improve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 public trust of the government new media public relations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论文属于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软实力的一种,有着不可估量的无形能量。它在社会信用 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对整个社会信用建设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 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对解决当前社会信任缺 失问题,建立和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网络时代的政府公信力建设更离不开公共关系,但网络时代的政府公共关系 同传统的公共关系不一样,有着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媒体给政府公关带来了 全新的挑战与机会。因此,在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网络时代不可能照搬传统 的政府公关模式,而应具有网络时代特殊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策略。从提高政府公 信力角度看,新媒体公共关系绝不仅仅是战术问题,也不是一般的策略问题,而 是关系未来政府存在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有意识的将新媒体公共关系运 用到公共信息传播、政府行政行为与政府形象塑造中,提升政府公信力,这既是 必然,也是必需。鉴于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阶段,本文力图结合 时代特征,对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制定合理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策略进行考察, 因此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政府公信力研究现状政府公信力研究现状 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始于 2003 年的“非典”时期,学者们多以提高政府 公信力为落脚点,探讨相关行政体制改革、政府行为责任、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 权、舆论监测、危机管理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是我国政府公信力建设研究的初始。 之后,随着政府服务理念与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本论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近 十年(2000-2008)的论文为检索对象,通过输入关键词“政府公信力” “公共 关系” “新媒体” ,进行搜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 5721 篇,其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对 政府公信力概念的界定、建设对策、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新媒体的涵义,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新媒体的发展与融合等方面。下面具体介绍我国学者在政府公信力方面的研究现 状: (1)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在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有可以概括为四类:“信用” 观、 “信任”观、 “资源”观、 “能力”观。 首先, “信用”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旭霞教授等人在试论 政府公信力提升途径一文中,认为政府公信力是被信任机构信用水平的体现, 其实质是政府的信用能力,反映了公众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政府 公信力的强弱,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1相关研究者认为,公信 力的高低反映了一个机构信用水平的高低,强调被信任机构如果要赢得公信力,就 必须要守信用。 其次, “信任”观:中共江西省委党校龚培兴教授等人在政府公信力:理念、 行为与效率的研究视角一文中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 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 2, 是公众对被信任机构的一种主观评价。 相关研究者认为, 公信力要从信任方面去考虑,把信任概念的基本内涵应用到公信力概念的界定中 来。 再次, “资源”观:公信力是被信任机构所拥有的一种资源,可以为自己带来 号召力,影响力。相关研究者认为,公信力一经拥有就成为组织的一种无形资源, 拥有较高公信力的组织,就能够拥有较大的影响力。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中最重要的 综合力量之一,构成解释和促进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因素。 最后, “能力”观:政府公信力是政府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国家行政学院唐铁汉教授等人认为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政府行 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 度。 (2)政府公信力建设对策研究 在探讨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对策中,有三种研究视角比较有代表性。分别是政 府管理理念建设视角、政府管理制度建设视角与责任政府建设视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首先,政府管理理念建设视角。唐铁汉教授等人认为政府公信力建设应从以 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各级政府及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政府的一 切工作,都要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政府要全面履行职能,特别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要努力提供 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公共 服务需求。第三,各级政府及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政府讲不讲诚信,有没有公 信力,一条重要标准就是看政府能不能严格执法,依法办事。第四,推进行政决 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改革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努力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 主化水平。要规范决策程序,健全决策制度,优化决策环境,强化决策责任。第 五,加强政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大力加强政风建设, 加强对公务员的行政监督。 其次,政府管理制度建设视角。何显明教授等人认为: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信用 监督制约机制。现行的公共管理体制未能从制度层面有效地落实政府对公众的责 任,以及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制约能力,是地方政府及其官员的失信行为难以得到 及时、有效制止的重要原因。二是深化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相关制度的改革创新。 要提高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就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 学化、民主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三是大力宣传和普及现代政府理念, 加快行政文化的现代转型。 最后,责任政府建设视角。吴威威教授等人认为,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信力, 关键是要建立负责任的政府,树立公众利益至上的责任意识,通过强化政府主客 观责任,以塑造政府良好的公信力。一是强化行政人员的责任信念;二是加强政 府的责任机制建设;三是通过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来直接促进政府部门的责任行 为。 (3)就研究方法而言,对政府公信力的大多数研究都是定性研究,实证研究 的论文只有 10 篇左右,还有多篇是在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加入了参与观察所获得的 经验性资料。其中我国著名学者陈先红教授曾使用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对政府声 誉指数进行测量,得出结论政府声誉指数主要包括人本指数、法治指数、传播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数、服务指数、责任指数、威信指数、学习指数等七个维度,这七个维度基本上 可以测量出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能力和政府声誉水平。 3此项调研带给我们的启示 是对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还应借鉴公共关系学、传播学、舆论学、新闻学等不同学 科的交叉视角与研究方法,重视考量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与美誉度。 而国外对政府公信力状况的评估,目前比较通用的有一个“标准-普尔”政府 信用等级评估体系,它以九个方面的指标对各国政府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包括: (1)政治风险; (2)经济结构; (3)经济增长前景; (4)财政弹性; (5)中央及 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 (6)预算外和或有负债; (7)货币的稳定性; (8)资本市 场的广度和深度;9)对外流动性。 4但这一评估体系是从国际投资的角度对各国 政府按期偿还债务的能力和意愿进行评估的,对政府总体公信力状况的评价并不 适用。 (3)现有研究的不足 首先是公信力概念的基本内涵混淆不明。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信用,有学 者认为公信力属于信任,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公信力属于 资源。笔者认为,信用观、能力观、资源观均是从政府角度进行研究的结果,信任 观是从公众角度进行研究的结果,而既然作为政府公信力的“力”是双向作用力, 那么从主、客体相互关系出发研究公信力似乎更为可取。 其次是缺少不同学科对政府公信力的交叉研究。现有研究多从政治学、公共 管理学、行政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角度出发,以探讨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为研究重点;而较为忽视对公众的研究及对传播过程的研究。 1.2.2 国内外公共关系研究现状国内外公共关系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从 1923 年开始,公共关系研究已有 80 多年历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务 操作,都以美国为中心。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形成了三个据主导地位的理论典范。 第一个是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以格鲁尼格等研究者为主体的“系 统论学派” , 主导着公共关系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二个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各类竞争性典范相继出现,包括以格鲁尼格和拉丽莎格鲁尼格为首的管理学派; 以伊丽莎白托斯和罗伯特西斯为主的语艺修辞学派;以玛丽佛格森倡导, 卡特利普、布鲁姆等推动的关系管理学派。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美国西北大学 舒尔茨为代表的整合行销传播学派成为第三个居主导地位的理论典范。 21 世纪初, 以莱丁汉姆和布鲁宁为代表的关系管理学派,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主导理论典范; 格鲁尼格也开始转移研究兴趣,将研究重点放在关系管理议题上。1995 年内,格 鲁尼格和拉莉萨根据近十年的卓越公关研究结果,提出“当公共关系建立了一种 相互理解和信任的长期关系时,公共关系提高了组织效率” 。格鲁尼格和黄懿慧又 从关系特征的角度提出了组织公众关系的五大特征:信任、相互控制、关系满 意,关系承诺和达到目标。 5 2001 年,lynne m. sallot、lisa. lyon 和 karyn ogata jones 开展的公共 关系理论研究学术调查体现了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6该研究收集了发表在公 共关系评论 、 公共关系研究和它的前身公共关系研究年鉴上的 748 篇摘 要和文章,时间跨度从杂志发行之初的 1975 年到 2000 年。该调查将样本分为三 类:反思类文章、应用型文章和理论理论型文章,主要研究结果为: 反思类文章(共 295 篇,占 40.2),主要包括公共关系职业;公共关系教学 法和教育;公共关系历史;伦理和社会责任;国际公共关系;女性和少数民族; 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包括引文分析;形象、声誉和印象管理。 应用型文章(共 291 篇,占 39.6),主要包括公共关系项目和活动的执行; 社会议题和议题管理;应用性议题研究和方法论;组织传播;公共关系中的管理; 新传播技术;法律议题;危机传播和反应;整合营销传播;形象、声誉和印象管 理。 理论型文章(共 148 篇,占 20.2) ,主要包括卓越理论、对称传播和格鲁尼 格模型;公众关系;危机反应理论;批判与文化;伦理社会责任;学术与应用 研究;组织传播;情境理论等等。 (2)国内研究现状 以中国学术期刊网 19982007 年间的政府公共关系论文为第一手资料,运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内容分析法,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大陆近 10 年来公 共关系研究进行定量研究分析,初步归纳出近 10 年来中国公共关系论文的前 10 项研究主题,分别是: 主题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56 篇) ,占 21.88。 (注明:这一主题 中有 11 篇危机公关的文章与 “主题五: 政府公共关系个案研究” 中的文章相重复。 ) 主题二: 政府公关应用与其影响研究 (42 篇) 。 政府公关已经应用到政府工作、 廉政建设、与民众沟通、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各种方面,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 用,各种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主题三:政府公关与形象建设(31 篇) 。 主题四:政府公共关系基本原理研究(28 篇) 。该主题文章包括政府公共关系 的理论基础、性质、特征、模式、构建等等方面。 主题五:政府公共关系个案研究(23 篇) 。 (注明:这一主题中有 11 篇危机公 关的文章与“主题一:政府公共关系与危机处理”中的文章相重复。 )个案研究的 中危机公关的主题的文章有 11 篇 (占 47.83) , 这其中包括枪击事件、 人质事件、 钉子户事件、水污染事件、非典事件等等方面,有政府成功解决事件的经验,也 有政府处理得不好而带来的恶劣影响分析。 主题六:行业、组织与政府公关活动(17 篇) 。 主题七:和谐社会与政府公关(17 篇) 。 主题八:经济、发展与政府公关(16 篇) 。 主题九:新媒体、传播技术与政府公关(12 篇) 。 主题十:行政管理与政府公共关系(11 篇) 。 国内对公共关系研究的理论视角比较集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公共关系学视 角论文为 191 篇;传播学视角论文 33 篇;管理学视角 24 篇。公共关系学视角的 论文数量占 74.61,除在 2000 年有所降低,其它年间均呈上升表现;传播学视 角的论文从 1999 年开始出现, 内容有关新媒体的出现给公共关系传播带来的影响, 之后数量呈缓慢上升发展;管理学视角论文主要从企业发展方面论述企业与政府 之间的关系。此外,国内对政府公共关系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其中又以历史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分析法和资料回顾法为重,定量研究非常少。 1.3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借助公共关系学、传播学和政治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对政府公 信力建设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公共关系进行了学科交叉的整合研究。本研究主 要运用文献法分析。文献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对现存文献资料的分析来探讨政府公 信力建设背景下新媒体公共关系策略的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的文献资料主要包括: 新闻传播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我国公开发行的统计年鉴;各种研究 机构的公开或内部数据;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因特网资料;硕士、博士论文。 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统计资料分析、二次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等多种系 统分析方式,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采用了大量的实例来进行论证,力求所提观 点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 本课题从政府公共关系的角度切入,借助传播学和政治学理论,全面分析政 府公信力的内涵,探讨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新媒体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并尝 试提出相应策略。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绪论。在绪论中首先提出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 外对于政府公信力与新媒体公共关系研究的状况,以及本文所可能涉及到的理论 依据,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从对公、信、力的训诂学解读中,阐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基本内涵与 概念界定。 第三部分用逻辑递进的方式对新媒体公共关系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进行分 析。先是概述新媒体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其次探求新媒体在公共关系中的 地位与作用;最后讨论新媒体公共关系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第四部分阐述了政府公信力建设背景下的新媒体公共关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新媒体公共信息管理,新媒体政府声誉管理,新媒体舆论危机管理与新媒体媒介 事件管理等。 第五部分试图提出通过新媒体公共关系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具体从 政府网站、网络社区、官员博客、手机短信、电子杂志、舆论动态追踪等方面展 开。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研究创新之处主要是: (1)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从关系论的角度进行重新 定义与解读; (2)从公共关系学与传播学这一新颖角度探讨提升政府公信力之道; (3)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分析政府公信力建设的新媒体公共关系主要内容,并 创新性地论述了新媒体公共关系的相关策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政府公信力基本概念的界定政府公信力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公、信、力的释义公、信、力的释义 公信力在汉语中属于一个新词,在辞海 、 现代汉语词典 、 新华词典 等汉语工具书中均没有这一词条。对于公信力的词义,下面分别从“公” “、信” “、力”三个构成部分来解读。 首先来看“公”的意思,包含了两个方面。 “公”指明了概念构成的主、客 体,除了是指主体的公众外,还隐含客体的公权力或公共机构的意思。与公信 力最相近的词条是在汉语大词典中的“公信” ,可理解为“公众对于公家信 用的凭信” 。这里的“公”包含有两个含义:一是主体的公众,二是客体的公共 机构。 其次, “信”的意思也有两个方面。一是表达主体(公众)的行为,是主体的 一种评价与判断,这方面的词汇有信任、相信、信赖等。如公众信任报纸,公众 相信媒介,或者公众信赖政府。二是表达客体(公权力或公共机构)的属性,这 方面的词汇有信用、诚信等。 再次, “力”的意思也有两个方面。先从主客体双方的角度看,表示相互作用 的意思。 “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个解释是物理学意义上的: “物体之 间的相互作用,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和发生形变的外因。 ”这个意思引申到社会科 学中的公信力概念上,就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公信力首先 是一种关系范畴的概念。 再从客体角度看, “力”表示的意思就是能力、力量,也就是“力”在现 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二个释义,即公信力还是表达客体能力(或力量)的一个 词汇,就像威摄力一样,是从客体角度表示让对方感受到威慑的一种能力(或 力量) 。 7 所以, “力”体现了公信力概念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明了概念的具体意 义,也就是在这个关系概念中,公信力是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一种能力;第二层 含义表明了概念的关系属性,也就是公信力是一个关系范畴的概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2.2 公信力的概念内涵公信力的概念内涵 根据“公” 、 “信” “力”的主、客体不同含义,对公信力概念的解读也有两种 方式,一种体现为“能力说” ,另一种体现为“关系说”。 2.2.1 能力说能力说 持“能力说”者从“公” “信” “力”客体性概念出发,认为公信力是组织获 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唐铁汉等学者认为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 号召力。它是政府行政能力的客观结果,体现了政府工作的权威性、民主程度、服 务程度和法治建设程度。相关研究者认为,公信力从本质上是一种能力,因此,不同 机构公信力的差异,其所体现的是能力的差异。能力说认为政府公信力的核心是 “公权利或公共机构” 、 “信用” 、 “能力” ,因此把研究重心落在如何提高政府信用 上。 2.2.2 关系说关系说 持“关系说”者不仅考虑“公权利或公共机构” 、 “信用” 、 “能力” ,而且也重 视“公众” 、 “信任” 、 “关系” ,也就是从公信力的关系范畴出发, “所谓关系,是 指建立在传播双方相互作用的方式基础上各自对对方的一组期望。 ” 8政府公信力 是体现政府与公众之间互相关系概念,即公众对于政府信用的期望,与政府对于 赢得公众信任的期望。公众通过认知政府的信用情况来判断是否信任政府,或者 信任的程度;而政府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有相对应的信用品质。这种关系 是动态的,通过主客体双方认知不断进行调整的。 关系说模式表示如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图 2.1 公信力概念的关系模式 关系说是把政府公信力视为传播过程的产物,认为政府公信力不仅仅体现为 政府积累信用的能力,更多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因此将研究重心 从政府自身转向对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与公众的研究。这是研究政府公信力建设 的一项重要发展从公众与政府相互关系的角度来研究,将其置于关系范畴的 视野下,这便极大的拓宽了政府公信力研究的社会内涵,并提升了理论研究对于 政府传播实践的解释力和把握力。因此,本文认为公信力是一个关系范畴的概念。 公信力的概念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组织的本体信用状态,二是社会公众通过对组 织的认知与评价而形成的信任状况。 2.3 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政府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政府是以整个社会为管理对象的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行政文化直接影响和辐 射社会各领域,政府公信是商务诚信、市场诚信、公众诚信和整个社会诚信的基 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增强政府公信力, 不仅是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提出的新的要求,而且是实现 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增进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和提高全球竞争力的客 观需要。 9 2.3.1 政府公信力的本质内涵政府公信力的本质内涵 关于政府的定义,一般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 权力的一切机关,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如大英百科全书将 公众 (主体) 政府 (客体) 信用 信任 调整 认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政府定义为: “由政治单元在其管辖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主 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而狭义的政府指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 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美国百科全书界定政府为“政府一词适用于管理团 体和国家的机构及其活动。通常它指的是诸如英国或日本这些民族国家或其分支 如省、市地方政府的组织机构及法定程序。 ”而本文所讨论是狭义层面政府,即国 家行政机关。 根据对公信力基本概念的界定可知,政府公信力也属于关系范畴的概念,既 包括政府客体的信用状况,又包括社会公众主体对政府的信任。本文认为政府公 信力体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指公众对政府信用的预期和政府依据 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信任的程度。 社会公众通过认知政府的信用情况来判断是否信任政府,或者信任的程度; 而政府要赢得公众的信任,就需要有相对应的信用品质。就政府而言,政府公信 力指的是政府及其部门作为公共权力机构或公共权力的代理者信守规则、遵守诺 言、实践约定;就社会公众来说,政府公信力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政府信用的一种 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是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公众心目中所形 成的一种心理反映。政府公信力的核心是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 对政府公信力的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得知:其一,该概念涉及两个主体, 一方是信用方即政府,另一方是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其二,该概念包含两个行为, 即“信”与“被信” ;其三,该概念表示一种程度。“信”或“不信”之间存在着 信任程度的高低;其四,该概念指涉一个内容,即在公众心目中政府行政理念、 行为、绩效是否与其预期相符合,符合程度高,则施与较多信任;符合程度不高, 则施与较少信任或不信任。 2.3.2 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特征政府公信力的基本特征 政府公信力具有积累性、变动性、客观性和主观性等特征。 (1)积累性 作为公众个体对政府的信任不是仅凭偶然一时一事的感受形成的, 而是在与政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府的长时、大量接触中,不断地对积累起来的感受加以综合、修正、补充以后形 成的。 (2)变动性 政府体系的结构、职能、绩效、政策及行政能力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公 众对于政府信用的预期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除受公信力积 累性带来的相对稳定性外,还具有随政府客观状态变化而变化的变动性。 (3)客观性 社会公众对政府信用的预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政府各种构成要素、相互 间的联系及其运行绩效的反应。政府公信力不是靠政府主观施加给公众,而是依 靠自身在结构、职能、政策、效率、权力的公正运用等方面的良好行为与绩效, 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一个真实、可靠、负责、公正、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而形成 的。 (4)主观性 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活动的信任,是经过自身感受与思考在头脑中形成的。而 不同的公众与公众群体,其职业、地位、思想、兴趣及价值取向不同,因此对政 府的要求与预期也不同,从而面对同一个政府行为他们对政府的印象、认知和评 价也不同。加之,公众对政府体系的实际作为,尤其是各个方面的活动与绩效不 可能做到了解程度一致,那么自然形成不同程度的政府信任。 2.3.3 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政府公信力的构成要素 人们常说: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难兴,政无信必衰。 ”这里的“政”就是指 政府。在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组成的社会诚信体系中,政府的诚信是 最大的诚信。政府公信力高低,不仅取决于其构成要素的状况或水平,还取决于 其构成要素之间的结构比例及其耦合机制。所以,政府公信力的效应既可能大于 其构成要素之和的效应,同时又可能小于其构成要素之和效应。政府公信力系统 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政府的整体公信力。政府公信力体系 包括: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1)理念公信力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府理念是政府行为的灵魂,指 导政府决策及其它活动,同时也是政府合法性与公信力的基础。 政府价值理念主要包括政府的精神信条、价值追求、发展定位、法律意识、 道德观念、文化认同、审美观念及管理哲学等。政府价值理念公信力表示政府所 遵从的治国理念、行为理念为公众所认同的程度。 现代政府的产生是基于人民的授权,有了政治合法性,便有了政府的行政资 格。合法性“是对统治权力的认可” ,是国家公民对现政府的认同与遵从。这种认 同和遵从是建立在一系列条件基础之上的:被统治者的首肯是合法性的第一要求; 第二要求则涉及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认同,但认同需要社会满意度;第三要求与 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相关联。在马克夸克看来,如果上述因素能够很好地结合, 那么政府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合法性带来的将不仅仅是秩序和效率,还有司 法的公正。 10由此看来,政治合法性是政府公信力的第一要件,人民至上理念是 政府题中应有之义。政府能否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关 系到它的政治合法性与公信力。 (3)行为公信力 (3)行为公信力 政府行为既是政府理念的具体实施或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具体感知政府 的依据。 在复杂多样的政府行为中,最重要的政府行为是政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倘 若政府所制定的法律和政策科学合理、社会利益和资源分配公正有效、政府机构 及其公职人员按照社会确认的行为规范来执行、按照文明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 来办理,那么政府公信力越高。 政府行政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政府绩效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公信 力的高低。正如阿瑟.w.佩奇公关原则所强调的“公众对一个组织的感知和认识 90 取决于其所作所为,10取决于其所言所说” 。 11所以,某种程度上说,政府公 信力是政府行政行为的延伸,行政能力强,提高公信力自然事半功倍。政府行为 公信力代表政府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可信任程度。政府行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公信力要求地方政府规范自身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和文明行政。 (3)绩效公信力 (3)绩效公信力 政府行为是政府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务的过程,政府产出(产品)和政府绩效 是政府行为的结果。前者讲的是做没做的问题,后者不仅意味着做了,而且意味 着做的好不好的问题。 12 政府绩效,又称政府业绩,是指政府的行为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 效果。广义而言,讲的是一个政府体系提供政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和程度。 政府的非赢利性及产出的公共性与服务性,决定了政府的职责只能是提供政 府产品和满足社会公众的合理需求。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这种需求,是社会公 众审视政府能力与表现,乃至政府公信力的一个主要尺度。政府绩效公信力是政 府因工作绩效良好而为公众信任的能力。它要求政府树立效能观念,注重工作效 能的提高。同时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准确评估政府绩效。 理念是认识论,行为是过程论,而绩效则是结果论。理念正确、行为正当与 绩效良好是构筑政府公信力的三大支柱。三位一体,环环相扣,由此生成了政府 公信力。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3 新媒体公共关系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新媒体公共关系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 政府公信力高低,不仅取决于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以及提供公共物品、 维护公共利益的行政能力和水平,还取决于政府信用的传播等方面。詹姆斯福 里斯特尔曾指出:“政府工作的困难在于,它不仅必须干得好,而且必须让公众 相信它干得很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