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大中朝“政治二题”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大中朝“政治二题”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大中朝“政治二题”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大中朝“政治二题”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大中朝“政治二题”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唐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而大中朝也是唐朝政治较为清明的一个时 代。宣宗为了挽救唐朝的衰亡,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也取得了很 大的成绩。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本论文试图从两方面:即大中朝 的吏治建设和大中兴佛对大中朝政局进行一些研究。第一部分吏治建设主要从大中增 官,慎选官吏、雅重科举,重视法律、加强皇权三方面来论述。大中朝的吏治建设一直 为史学家所称颂,范祖禹谓之“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吏治建设 为大中朝进行经济建设、收复失地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第二部分大中兴佛通过大中 兴佛与会昌毁佛的对比,可以看出大中兴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会昌毁佛的修正,宣宗兴 佛不是悉复旧观,而是对佛教进行了一定的限制,把它纳入到政府的管辖范围。大中朝 兴佛的原因并不是“务反会昌之政”,而是应该从社会和宦官两方面来找原因。首先佛 教还有其存在的社会基础。其次宦官是复佛的急先锋,他们积极支持宣宗兴佛。 本论文试图通过这两方面的研究,对大中朝政治进行一些探讨,使人们对大中朝有 一个较深入地了解,对唐宣宗有一个较深刻地认识,同时希望对揭示大中朝的概貌有所 裨益。 关键词:唐宣宗;唐武宗:大中朝;吏治;佛教 a b s t r a c t t a n g x u a n z o n gw a sf a i r l yc a p a b l e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h i sa c h i e v e m e n ta tt h el a t e r g d y n a s t y t h ed a z h o n gp e r i o dw a sv i e w e da sr e l a t i v e l yc l e a rt i m ei nt a n gd y n a s t y f o rs a v i n g t h ed e c l i n i n go ft a n gd y n a s t yh e ,d e l i g e n ta n dc a u t i o u s ,l a n u c h e das e r i e so fo f f o r t sa tt h e s a m et i m e o b t a i n e dt h el o t so fr u s u l t s a l lo b t a i n e dt h e b i g a c h i e v e m e n ti nt h e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 p e o p l e e t c t h i st h e s i sa d d r e s s e si t s e l ft od e m o n s t r a t i n gt w oa s p e c t s :i t s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b u r e a u c r a t ea n dm o r ep r e v a l n c eo f b u d d i s mi nt h ed o m e s t i ca f f a i r sb u r e a u t h e f i r s tp a r ta i m st od i s c u s st h et h r e ea s p e c t s :d a z h o n gi n c r e a s i n go f f i c i a l s ,c a u t i o u s l yc h o o s i n g o f f i c e r s ,p a y i n g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l a wa n ds t r e n g t h e n i n gs o v e r e i g n 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g o v e r n m e n tw a sp r a i s e ds om u c hb yh i s t o r i a n “c o m b a t ec o r r u p t i o na n db u i l dac l e a r g o v e m m e ta n dt ob ep e a c e f u lw i t ho t h e r r s ”w a sw r i t t e nb yf a n z u y n i tw a s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g o v e r n m e n tt h a tp a v e dt h ew a yf o r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e c o n o m ya n dr e s t o r i n gt h el o s t t e r r o r i t o r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c o m p a r e sr e v i v eo fb u d d i s mi nt a n gx u a n z o n gw i t h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b u d d i s mi nh u i c h a n g ,w h i c ht os o m ee x t e n ti sv i e w e da st h ec o r r e c t i o nt ot h ed e s t r u c t i o no f b u d i s m t a n gx u a n z o n gp u tac e r t a i nl i m i t a t i o no nt h eb u d d i s ma n db r o u g h ti n t ot h er u l eo v e r g o v e r n m e n ts c o p ei n s t e a do f f o l l o w i n gt h ec o n v e r t i o n a ir o a d t h er e a s o no f r e v i v eo f b u d d i s m i sn o ta n t i m e e t i n go ft h ep o l i c yo ft h eh t f i c h a n g ,b u tt os e e kt h er e a s o nf r o mt h es o c i e t ya n d e u n u c h f i r s tb u d d i s mh a di t ss o c i mf o u n d a t i o nt h a te x i s t e d t h en e x tp o n i t :t h ee u n u c hw a s n a s t yv a n g u a x dw h oa g g r e s s i v e l ys u p p o r t e di t t h i st h e s i sf r o mt h et oa s p e n st od i s c u s si no r d e rt om a k ep e o p l eh a v ea nt h o r o u g h u n d e r s t a n da n dk n o wh i md e e p l ya n dd r a wu pt oh a v et h eb e n e f i tt o w a r d st a n gd y n a s e yo f t a n gx u a n z o n g k e yw o r d s :t a n g x u a n - z o n g ;d a z h o n gp e r i o d ;h u i c h a n gp e r i o d ;b u i l d i n go no f f i c i a l ;r e v i v io f b u d d i s mi nd a z h o n g p e r i o d i i 河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存档材料: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吕鬏辉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量塑望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 专舻 日期:丝堕年互月型f _ 日 绪论 绪论 一、选题研究现状 唐宣宗是唐朝后期一个较有作为的君主,古今史家对他的评价都比较高,他有“小 太宗”之称。在唐代中后期,宣宗大中朝应该称得上政治比较清明的时代。从宣宗本人 来说,他在政治上以太宗为榜样,希望重建太宗“贞观之治”,具体的表现如:他重视 臣下的谏言,努力营造乐于纳谏的政治氛围;比较重视官吏的选拔,注意从用人方面把 握官吏队伍的建设;勤勉于政事,对于政治事务表现出较高的热情等方面,因此宣宗一 朝在政治、经济、民族等方面还是有取得了一定成就,史言宣宗朝“百吏奉法,政治不 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并非浮词虚誉。当然大中朝仍然没能摆脱唐朝中后期普遍 存在的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的困扰。但总的来说,宣宗仍不失为一个有所作为的 皇帝。 众所周知,唐史的研究多集中在唐代中前期。相比之下,对中晚唐历史的研究就显 得比较薄弱,尤其是宪宗以后的历史研究的就更少。作为唐代后期颇有作为的皇帝,学 界对唐宣宗的研究是很不充分的。本论文就是试图对大中朝政治进行一些探讨,以揭示 大中朝政局的概貌,进而一窥唐代中后期政治的一些方面。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一直兵祸不断,致使史料严重散逸、丢失,这也是史家对唐代中 后期历史较少研究的主要原因,如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对大中朝的记载都非常 简单。史料的不足和局限,直接造成了研究者在对唐宣宗大中朝政治进行研讨时,往往 只能大而化之地对唐宣宗或大中朝政治作总体式的评价,而很少有涉及大中朝具体施政 方针的。如资治通鉴唐史部分的编撰者范祖禹,对唐史资料之熟悉,非一般人所可 比拟,但他在其所著唐鉴中,也只能对宣宗作比较笼统的总体式评价:“宣宗之治 以察为明,虽听纳规谏而性实猜刻,虽吝惜爵赏而人多侥幸。外则藩方数逐其帅,守而 不能治内,则宦者握兵柄制国命自如也。然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年”。 范祖禹对宣宗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但他只涉及到宣宗如何用人、对待臣下的态度以 及懿宗如何即位,其他的方面如民族关系、兴佛、经济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涉及。 清代学者王夫之对宣宗的评价不是很高,在读通鉴论中他说“唐之亡,宣宗亡 。( 束) 范祖禹:唐鉴 o 唐鉴卷一一宣宗, 卷一一宣宗,页3 1 0 页3 1 0 。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4 年敝。 l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国他认为宣宗错贬李德裕、用法太苛、大权独揽、所用非人、不能以诚待臣下。王 夫之的看法有些偏激,唐朝的灭亡并不是宣宗一个人导致的,它是方方面面的原因导致 的,我们不能把唐朝灭亡的原因归结到某一个人身上。 现代学者对宣宗的研究也比较少。吕思勉先生在隋唐五代史中对宣宗即位、贬 逐李德裕、抑制宦官专权、财政上取得的成就等方面都有论及。吕先生还对宣宗的性格 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不能“推赤心置人腹中,”圆所以不能得到臣下的真心拥戴”。但他 涉及的面很窄,而且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值得进一步拓展。 剑桥中国隋唐史代表着海外汉学界的唐史研究水平,其中也涉及对唐宣宗政治 的探讨,在对宣宗朝政局作总体的概括的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如它把宣宗之治 分为三个阶段。,对大中兴佛也做了新的评价,认为大中兴佛并不是悉复旧观。这种说 法很能启发人的思路,但可能由于史料局限等原因,这些论述往往流于表面,没有使研 究深入一步,也没有能够提供更多的证据。 现代学者研究宣宗一朝的专题论文也不多,且大都只是涉及大中朝政治的某一方 面,或者在论及其他问题时有所涉及。如黄楼的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 ,从宣宗的 个人特质、心态等方面着手,对大中朝的早期政治进行了一些探讨;郭绍林的唐宣宗 复兴佛教再认识。、白光的唐宣宗李忱与佛教禅宗二文,则是有关宣宗复兴佛教 的研究论文。在唐宣宗复兴佛教再认识中,郭绍林认为宣宗在即位前并没有出过家, 宣宗复兴佛教是因为宗教还有其生存的社会条件,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会昌 毁佛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宣宗兴佛不过是对会昌毁佛矫枉过正的再矫正。白光的唐 宣宗李忱与佛教禅宗认为宣宗同佛门的关系甚深,他兴佛是消除武宗毁佛所带来的极 坏影响。宣宗与佛教南禅的关系尤其密切。另外,何灿浩的会昌朝省官、废佛与大中 朝增官、兴佛析论。涉及大中朝的吏治与兴佛,他认为对大中增官要注意他所包含的某 种合理性。对大中兴佛所产生的各种条件,对兴佛的历史必然性,都应加以充分的注意。 o ( 清) 王夫之t 读通鉴论卷二六宣宗,页9 5 3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o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第八章文武宣三朝事迹之武宜朝局,页4 1 1 ,中华书局1 9 5 9 年版。 o ( 英)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第九章晚唐的宫廷政治之唐宣宗之治,页6 8 0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年版。 o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译本前言,页7 。 o 黄楼t 唐宣宗早期政治探微,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 0 辑,页11 0 一1 2 3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 所编,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 0 0 3 年出版。 o 郭绍林;唐宣宗复* 佛教再认识,洛阳师专学报( 社科版) 1 9 9 0 年3 期,页6 4 7 2 。 o 白光:唐宣宗李忱与佛教禅宗,烟台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1 9 9 9 年2 期,页3 3 3 5 。 o 何灿浩:会昌朝省官、废佛与大中朝增官、兴佛析论,宁波师院学报( 社科版) 1 9 8 6 年2 期,页4 8 5 5 。 2 绪论 以上为有关唐宣宗大中朝政治研究的基本概况,本文拟在参考以上研究的基础上, 从吏治建设、大中兴佛两个方面,对唐宣宗大中朝政治作具体探讨。 二、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最初拟从大中朝吏治建设、大中朝兴佛、大中朝民族关系、大中朝的经济状况 等四个方面,对唐宣宗“大中政治”作全面剖析。但到具体涉入研究以后,感觉原有的 思路不得不作调整。因为若循最初设想,无论时间、精力,还是笔者的学力,均有所不 避,无法完成研究的任务,因为“大中政治”所涉及问题实在太过广泛,不仅要涉及到 宣宗朝自身,甚至要涉及到整个中晚唐时期的历史。故本着实事求是的想法,在得到导 师肯定的情况下,决定缩小论题范围,仅对“大中政治”中的“吏治建设”、“大中兴佛” 两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拟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深入研讨,一窥“大中政治”的某些 层面,并在此基础上对唐宣宗略加评价。至于“大中政治”的其他方面,只能留待以后 再加研究。 第一部分,吏治建设。同中后期其他时代一样,大中朝虽然也面f 临种种问题,但吏 治还是较清明的。长期困扰唐朝后期统治者的“牛李党争”在宣宗时结束了,由于大中 朝没有了激烈的党争,大中时朝廷上相对来说是比较平静的。又因宣宗“久历艰难,各 知人间疾苦”,所以他特别重视吏治。他批评过去的朝政“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 究百姓艰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宣宗从增官,慎选官吏、雅重科举,重视法律、 加强皇权三个方面对大中朝的吏治进行了改善。通过这一系列的吏治建设整顿,大中朝 的吏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范祖禹谓大中朝“百吏奉法,政治不扰,海内安靖几十五 年”,这种评价应该是很中肯的。这些措旌虽然不能挽救唐王朝衰败的趋势,但大中朝 依然是唐朝后期政治比较清明的一个时代。吏治建设为大中朝进行经济建设、收复失地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部分,大中兴佛。大中兴佛与会昌毁佛是对应的。通过二者的对比可以看出大 中兴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会昌毁佛的修正,因为会昌毁佛太激烈了,造成了很多不良的 影响。而且宣宗兴佛,并不是让佛教象以前那样无所顾及的发展,而是对佛教进行了一 定的限制,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更慎重的政策。大中兴佛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宦官的 定的限制,政府对佛教采取了更慎重的政策。大中兴佛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原因、宦官的 原因两个方面寻找。 。后罾刘胸等2 l u 唐书3 卷一八下宣宗纪页6 1 含中毕书局坤7 5 年点校率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之唐宣宗是唐代后期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希望可以挽 救唐朝衰亡的趋势,为此他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唐王朝已经 是积重难返,快走到灭亡的边缘了。宣宗是不能凭一己之力解决唐王朝的种种问题的。 而且宣宗“抉择细微”的性格也不适合作挽救危亡的君主。 4 第一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第l 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后期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为了挽救唐朝衰亡的趋势做出了一 系列的努力,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在吏治建设方面。由于宣宗特别重视吏治 建设,所以大中朝的吏治比较清明,宣宗也因此获得了“小太宗”的美誉。但是长期以 来,学界对大中朝的吏治问题,却关注不多。本文拟从大中增官、雅重科举、慎选官吏, 重视法治、加强皇权等方面,对大中朝的吏治建设进行探讨,并由此窥视大中朝的政治 概貌。 唐宣宗之所以如此重视吏治建设,与他的特殊经历当有某种关系,史言宣宗曾经“久 历艰难”,所以备知“人间疾苦”。基于对民间疾苦的某些体察,在官吏队伍的建设上, 宣宗提出必须“重亲人之官,急为政之本”,认为“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究百姓 艰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因此,宣宗对于出任地方官员者,要求他们必须“知 人疾苦”。 唐宣宗之重视吏治建设,还与他重视历史、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寻求治国之术有某种 关系。史载唐宣宗非常崇敬唐太宗,并且时时以太宗为榜样,希望自己能够重建“贞观 之治”的盛世。如宣宗曾经以太宗所撰金镜让宰相令狐绚宣读。当他读到“至乱未 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时,宣宗止之日“凡求致太平,当以此言为首。”宣 宗“又书贞观政要于屏风,每正色拱手而读之”。他也像太宗那样善于纳谏,致 力于吏治建设。 当然,宣宗能够重视吏治,并切实地对吏治进行一些改革性的建设,与当时的实际 政治背景有着直接联系,这个政治背景就是“牛李党争”的结束。宣宗即位后,长期困 扰统治者的“牛李党争”结束了,没有了朋党之争,大中朝的朝廷上相对来说比较平静, 这就为宣宗整顿吏治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以下即从三个方面对大中朝的吏治建设进行分析。 o 旧唐书卷- - k 下宣宗纪页6 1 6 。 o ( 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宣宗大中二年( 8 4 8 ) - - 7 1 条,页8 0 3 2 ,中华书局1 9 5 6 年点校本。 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如何认识“大中增官” 史载大中朝“君、相务反会昌之政”,。其中之一就是指唐宣宗大中年间,针对唐武 宗会昌年间的“减官”,对官吏员数进行了增加,即所谓的“大中增官”。究竟该怎样认 识“大中增官”? 因为“大中增官”与会昌减官递相联系,是以首先要对会昌减官有所认识。唐武宗 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秉着“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减冗官,诚治本”的 原则,对冗官冗员进行精简。会昌三年( 8 4 3 ) 十一月,武宗下敕“中外官员,过为繁 冗,量宜减省,以便军民。宜令吏部条疏合减员数以闻。” 会昌四年( 8 4 4 ) 七月,“吏 部条奏中外合减官员一千一百一十四员。”。可知会昌三年( 8 4 3 ) 十一月开始的减官, 所减人数为一千一百一十四员,数量相当可观,会昌减官是唐朝后期规模较大的一次减 官行动。 宣宗即位不久,对会昌年问的减官政策就进行修正,大中元年( 8 4 7 ) “吏部 奏,会昌四年( 8 4 4 ) 所减州县官内复增三百八十三员。” 对于这一增一减,该作如何评价? 当时人即有评判,对于会昌减官,“时议颇惬”, 可见对于会昌减官,从其开始就为大多数人所肯定。胡三省评价大中元年( 8 4 7 ) 增官 条时说:“读者至此,以减者为是邪? 以于既减之后而复增者为是邪? ”从中可以看出, 胡三省对会昌减官是持肯定意见的,而对大中增官则持反对意见。大多数的研究者,在 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与胡三省的看法相近。如李文才先生在其论文试论会昌时期 的吏治建设。中就认为会昌减官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使政府机构趋于简便。王炎 平的关于唐后期三次裁减冗官问题。认为李德裕克服重重压力,坚持不懈,最终使 裁减冗官的诏令得以实行。会昌减官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当宣宗即位后,会昌减官即 告失败。唯独何灿浩在所著会昌朝省官、废佛与大中朝增官、兴佛析论 一文中, 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会昌省官有不合理之处,大中增官则是对会昌省官的一种有限度 o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宣宗大中元年( 8 4 7 ) 闰三月条,页8 0 3 0 。 o ( 宋) 欧阳修、宋祁t 新唐书卷一八o 李德裕传,页5 3 4 1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点校本。 o i h 唐书卷- - a 上武宗纪,页5 9 8 。 o 旧唐书卷一八上武宗纪,页6 0 0 。 o 据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唐武宗会昌四年( 8 4 4 ) 六月条:“李德裕以州县佐官太冗,奏令吏部郎中柳仲郢裁减。 六月,仲郢奏减一千二百一十凹员。”( 页8 0 0 1 ) ,则所减员数为一千二百一十四员。 o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宣宗大中元年( 8 4 7 ) 十二月条,页8 0 3 1 。 o 资治通鉴卷二心八唐宜宗大中元年( 8 4 7 ) 十二月条“胡注”,页8 0 3 1 。 o 李文才;试论会昌时期的史治建设,中国史研究1 9 9 7 年1 期,页1 0 3 一1 1 0 。 o 王炎平:关于唐后期三次裁减冗官闻题,列川大学学报1 9 8 9 年1 期,页1 0 卜一i 0 6 。 o 何灿浩;会昌朝省官、废佛与大中朝增官、兴佛析论,宁波师院学报1 9 8 6 年2 期,页4 8 5 5 。 6 第一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的调整,而且是一种有必要的修正。所以,这里有必要对“大中增官”作进一步的深入 分柑r 。 首先的问题是,在肯定“会昌减官”的同时,是否一定要全盘否定“大中增官”? 二者之间是否一定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不可否认,“大中增官”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会昌之政”的一种否定。但宣宗所以 要在这个问题上一反“会昌之政”的做法,主要应着眼于宣宗本人的角度,唐武宗作为 一个在政治上有极大影响力的帝王,他的政治作风及政治形象,对于时代都造成了巨大 影响。宣宗要树立自己的政治威信,势必首先要消除武宗的政治影响,这也正是他要在 政策上对“会昌之政”来一个反其道而行之的真正原因。分析“大中增官”,必须联系 到宣宗的这个政治心理因素。增官与减官,做法截然相反,二者无法同时肯定。不过, 对于“增官”、“减官”的具体过程及出现的实际情况,却可以作具体的分析。在方法上, 不必在肯定会昌减官的同时,简单地否定“大中增官”,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认识“大 中增官”。 首先,大中增官是对会昌省官的一种调整。会昌省官其积极意义是主要方面,但它 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会昌减官减的都是一些低级官吏,即州县的佐官。“李德裕 以州县佐官太冗,奏令吏部郎中柳仲郢裁减”。但是冗官并非只在地方政府存在,中 央政府也存在大量的冗官。而且裁减的这些低级官吏,很多都是刺史、县令的左膀右臂, 协助他们处理日常的政务。如果缺少了他们,地方政府就不能很好的运转了。二会昌减 官减的都是州府的一些阙员。“武宗有诏减冗官,吏部条疏,欲牒天下州府取额外官 员。仲郢日诸州每冬申阙,何烦牒耶? 悻门顿塞”。“阙员”只是空有其名,并无 官充任。而对一些真正的冗官却没有裁减。这就是会昌减官的不合理之处。而大中增官 就是对不合理之处的修正。另外,从增官人数上说,大中增官所增的人数只是很少的一 部分。史书关于会昌减宫的人数记载不一:新唐书李德裕传日“乃请罢郡县吏凡 二千余员”,同书柳仲郢传日“损千二百五十员”,资治通鉴载“一千二百一十 四员”,唐会要载“一千二百一十四员”,旧唐书柳仲郢传日“一千二百员”。新 唐书中李德裕传与柳仲郢传的记载不一样,同书两传的记载互相矛盾,而且 。资治通鉴卷二四七,唐武宗会昌四年( 8 4 4 ) 六月条,页8 0 0 1 。 o 杨希义、杨洪:试论庸代历史上的“简政省官”,西北大学学搬1 9 9 2 年4 期,页5 1 1 。 o 旧唐书卷一六五柳仲郢传,页4 3 0 5 。 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相差较大。而资治通鉴、唐会要、旧唐书的记载则相同或相近,因此,综合诸 书所载,我认为会昌减官的人数应为一千二百员左右,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目,而大中 增官的人数只有三百八十三员,远远低于会昌减官的人数。二者相较,“大中增官”只 是一次小规模的增官。而史实表明,宣宗后来对于“大中增官”可能有所反思,因而对 “流外入流”的低级官吏进行裁减,据唐会要:“大中六年( 8 5 2 ) 十一月,吏部奏: 条流诸司流外入流令史等,请减下四百五十四员。敕旨:应属流外铨人,所减员额,并 宜依。”。大中六年( 8 5 2 ) 对流外官的减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大中增官”所 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宣宗对自己即位之初“务反会昌之政”等过激 行为有所修正。 其次,对于“增官”,大中朝作了许多规定,目的在于防范所增宦员中出现新的冗 员,这表明“大中增官”并不仅仅是“务反会昌之政”,而确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现实的政治意义。如大中元年( 8 4 7 ) “增官”敕令中,对于地方上奏请求增员做出明确 规定,即所辖人数及纳税数额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增加一员,并规定全国增 员数不得超过四百,据唐会要: “今伏请依前,每县备置主簿一员,敕旨,依奏。诸处有佐官处,并不得 援引此例。其年七月,沧济德等州观察使奏,当道于诸旧减员县,各置县尉一员, 从之。十二月,吏部奏:诸州县官,准会昌四年( 8 4 4 ) 六月十九日敕,停减共一千 二百一十四员。伏奉今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敕,宜令吏部拣择,县邑有人户五千,税 钱一万贯以上,与一员官。仍天下州县所添,不得过四百员者。准敕条流诸添置外, 兼于州官内,据税钱额定等第,及观察使节度州,量各添置,共三百八十三员。”。 可见“大中增官”在除了“务反会昌之政”外,还是充满理性主义的,对增官有着 严格的规定,必须是“县邑有人户五千,税钱一万贯以上”,才许“添一员官”。另外, 大中增官并不是所有的部门都可以添官,对一些没必要添置的官员,则坚决不允许增添, 如大中八年( 8 5 4 ) 二月,中书门下奏称,拾遗补阙缺员,请更增补。宣宗认为:“谏官 要在举职,不必人多”。还有大中增官添加的官员很多都是必需的,是维持政府运转的 保证。大中五年( 8 5 1 ) 八月敕“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 o ( 宋) 王溥:唐会要卷五八“吏部尚书”条,页1 0 0 5 ,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 。唐会要卷六九“州府及县加减官”条,页1 2 2 9 。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宣宗太中八年( 8 5 4 ) 二月条,页8 0 5 3 。 8 第一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仍申省; 诸县在州郭下,并置市官”,市令是“掌市内交易,禁察非为”,史是“掌分行检察”,。 这些官吏都是一个城市进行正常经贸活动的必要保证。由此可见,“大中增官”在增加 官员人数的同时,对于如何增加、哪些部门需要增加、增加多少及其依据,都不是盲目 的,而是有者比较严格的规定的。 “大中增官”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增加边远地区所阙官员,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 控制和管理。众所周知,唐人熏视内官,而对于任职于地方,特别是任职边远地区,则 常有避畏之情,结果造成了一些偏僻之地阙员的状态。大中增官对于这个问题似有所及, 对这些地区的阙员进行了补充,据唐会要:“大中二年( 8 4 8 ) 七月,中书门下奏: 黔中盐铁使判官,开成中已停减不置。臣等商量,望黔中置经略推官一员,其盐铁使判 官,望令依旧额却置。敕旨宜依。”。再如,大中五年( 8 5 1 ) 十月,中书门下上奏,诸 道及州府县,录事参军严重阙员,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因此提出适当 增加所阙员数: “五年十月,中书门下奏:伏见诸道及州府,如县令、录事参军有阙,及见 任官公事阚败,切要替换,即任各举所知闻奏。及须莅官曾有课绩,处己妊能清 廉,如论荐不当,举主先议惩殿。其判司、参军、文学、县尉、丞、簿等,不奏 限。其河东、潞府、郎宁、泾原、灵武、振武、酃坊、沧德、易定、夏州、三川 等道,或道路悬远,或俸料单微,每年选人,多不肯受。若一例不许,则都俸不 在给留别限,仍勒知后判官,不许则都无正官。今请前件数道,除县令、录事参 军外,其判司、尉、县丞、簿,每年量许奏三员,须是元额阙其京百司,除 职事外,不在更奏官限。敕旨,依奏。”。 由此可见,大中朝所增宫中,主要是州县低级官员,且主要是条件比较艰苦或边远地区 的官吏阙员。而且这些宫员是地方政府机构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者,所谓“郡府之有录 事参军犹文昌之有左右辖,南台之有大夫中丞也,纠正邪匿,提条举目,俾六联承式, 属邑知方,致上( 阙) 于坐啸,举纲维之未振,俾侧者不敢挟其侧,奸者不敢萌其奸, o 唐会要卷八六“市”条,页1 5 8 3 。 。唐会要卷七九“请使杂录”条,页1 4 5 1 。 o 唐会要卷七九“诸使杂录”条,页1 4 5 2 - - 1 4 5 3 。 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令修明,典章不紊,此其任也。”。因此,大中年间对这些地区所阙员吏的增加或补充, 对于加强地方政府有效实施统治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二、关于唐宣宗- 嗅选官吏,雅重科举 吏治的核心问题,实为用人,而“用人”不仅包括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也包括对 官吏的监督、考核、黜免、惩罚,所谓“用人”,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以下围绕“用 人”问题,对唐宣宗的吏治建设加以阐述,概括而言,宣宗“用人”须注意以下几个方 面: ( 一) 在对待人才问题上,唐宣宗注意以史为鉴,他特别推崇唐太宗的用人方法,注 意以太宗为榜样,尤其重视对官吏的选用。 宣宗即位不久,就对包括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等“要职”、“谏司”在内的 中央政府官员,提出特别要求,要求他们下到地方任职,以了解“人间疾苦”,据大中 元年( 8 4 7 ) 大赦改元制条: “古者郎官出宰,卿相治郡,所以重亲人之官,急为政之本。自浇风久扇,此 道稍消,颉颃清途,便臻显贵。治人之术,未尝经心,欲使究百姓艰危,通天下利 病,不可得也。为政之始,思厚儒风,轩墀近臣,盖备顾问,如其不知人疾苦,何 以应朕眷求? 今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未曾任刺史、县令,或在任有赃累 者,宰臣不得拟议。守宰亲人,职当抚字,三载考绩,著在格言。”。 验诸史实,知大中元年( 8 4 7 ) 制书确曾付诸实施,如牛蒙任拾遗、补阙五年,频 上封事,后来他由司勋员外郎出任睦州刺史,入中谢恩时,宣宗问他说:“卿顷任谏官, 颇能举职,今忽为远郡,得非宰臣以前事为惩否? ”牛浆回答说:“陛下新有德音,未 任刺史、县令,不得任近侍官。宰臣以是奖擢,非嫌忌也。” 可证,大中元年( 8 4 7 ) 提出的近侍官必须先任职于地方的制度,确曾认真执行。宣宗特别强调官吏必须“亲人”, 即贴近民众,知悉民间疾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官员的从政能力,另一方面可 以促使中央政府官员了解基层、熟悉地方情况,更深切的了解百姓的疾苦。有了从地方 再到中央的经历,就使得中央政府机构在制定政策时,做到更加了解民情,从而使政策 更加符合实际。 。( i f f )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七四0 刘宽夫汴州纠曹厅壁记,页7 6 4 9 。中华书局1 9 8 3 年影印本。 。| 日唐书卷一八下宣宗纪,页6 1 6 。 。( 唐) 裴庭裕:东观奏记卷中,页1 0 9 ,中华书局1 9 9 4 年版。 1 0 第一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几个问题 在加强对中央政府官员考核的同时,宣宗对地方官吏的选择也更加严格。大中六年 ( 8 5 2 ) 五月下敕“县令员数至广,朝廷难悉谙知。吏部注拟,只系资考。访闻近日, 多不得人。委观察使、刺史于前资官及承前摄官,曾有课绩人中,精加选择,具名闻奏。 中书门下勘资历记,除本道县令。如后犯赃违法,即连坐所举人及判官,重加惩贬”。 刺史的职责是“理乱之根本系焉,朝廷之法制在焉,权可以抑豪猾,恩可以惠孤寡,强 可以御奸寇,政可以移风俗。如无治人之术者,不当授任此官,则绝干禁之患矣”。 因此宣宗在大中六年( 8 5 2 ) 五月下敕“诸州刺史委中书门下切加选择,非奉公洁己, 索劾彰著者,不得妄有除授”。 每当有地方官吏上任,宣宗必当面训诫,“面察其能否,然后除之”,任期满后也不 能直接到别的地方去赴任,必须归朝奏对,经宣宗核准以后才许任职他方。宣宗常说: “朕以刺史多非其人,为百姓害,故欲一一见之,访问其所施设,知其优劣以行黜陟。”。如 令狐绚是宣宗最宠爱的大臣,就因为令狐绚徙其故人为郊j - i l 曩i l j 史,为“便道之官”,没 有进京面圣,就被宣宗斥为“宰相可畏有权” 。再如于延陵被授予建州刺史,进宫谢 恩时,宣宗对他说“朕左右、前后皆建人也,郡极不恶。卿若为我廉洁奉公,绥缉凋瘵, 长在我面前无异;或挠枉法度,远人无聊,即朕三尺阶前,便是万里,卿知之否? ” 这 是当面对出刺地方者以警告。宣宗这样做,虽有对臣下猜防过甚之嫌,也无法完全保证 官吏都能做到奉公守法,但至少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官吏具有震慑作用,对于吏治的“有 限”整肃,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宣宗对地方官吏的素质要求较高,另有一显例。宣宗的舅舅郑光曾经任平卢、河中 两镇节度使。大中七年( 8 5 3 ) ,郑光来朝,宣宗与他谈论政事。郑光“素不晓文字”, 他的对答都是一些俚语。于是宣宗另外委派别人为河中节度使,把郑光留在朝里,再也 没把他派往地方。o 原因也就在于地方官员更加贴近民众,其所作所为直接影响到百姓 对政府的认可与否,郑光的政治素质使得宣宗觉得由他担任河中节度使并不合适。 ( 二) 宣宗还特别注意选择、提拔人才。为了及时选拔出国家所需人才,宣宗不仅 o 唐会要卷六九“县令”条,页1 2 2 1 。 o 旧唐书卷- - j 1 , o 下刘黄传,页5 0 7 5 。 o 唐会要卷六九“刺史”条,页1 2 0 9 。 o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8 5 8 ) 十月条,页8 0 7 3 。 o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宜宗大中十二年( 8 5 8 ) 十月条,页8 0 7 3 。 o 东观奏记卷下,页1 2 9 。 o 东观奏记卷上,页8 5 。 l i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要求铨选部f 7 3 u 强对人才的拔擢,而且本人也留心于人才的选用。 会昌六年( 8 4 6 ) 五月,宣宗即位不久,即下敕观察使、刺史直接推荐人才,原因 是吏部三铨选士,多非实才:“今月五日赦书节文,吏部三铨选士,只凭资考,多匪实 才,许观察使、刺史有奇才异政之士,闻荐试用。”。为了防止有人趁机受贿,结党营私, 推荐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庸官,大中朝规定如果推荐的人犯法,则“连坐所举人及判官, 重加惩贬”。这样就避免了有人不分良莠的推荐官员,而有才干的人可以得到举荐。 为了保证选举质量,宣宗还亲自过问吏部注拟的名册,史载“上欲知百官名数,令 狐绚日:六品已下,官卑数多,皆吏部注拟;五品以上,则政府制授,各有籍,命日 具员。上命宰相作具员御览五卷,上之,常置于案上。”。另外,宣宗还秘令韦澳 作处分语,以了解“诸州境土风物及诸利害”。,有一次郧州刺史薛弘宗进宫谢恩, 出来后跟韦澳说“上处分本州事惊人”。韦澳询问之,都是处分语中的事。这样宣 宗就可以对百官的情况有较深入的了解,对各州县的风土人情及地理风貌做到心中有 数。如此以来皇帝就不会被官员糊弄,处理起地方的政务也会得心应手。 党项骚扰大唐的边境,皇上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邻宁节帅。在与翰林学士毕馘讨论边 事时,毕诫“援古据今,具陈方略”。宣宗大喜“吾方择帅,不意颇、牧近在禁廷”。随 后宣宗任命他为刑部侍郎,不久就委任他为分b 宁节度使。 而毕馘最终也没有辜负宣宗 所托。十月,毕诫即奏党项都被招降了。大中三年( 8 4 9 ) 徐州发生军乱,节度使李廓 被逐。右补阙郑鲁以前就曾上言要宣宗更换节度使,以防发生动乱。宣宗没有听从,结 果就发生军乱了。宣宗现在想起郑鲁的建言,擢郑鲁为起居舍人。虽然军乱已经发生, 但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针对县令、刺史任期过短,不利于地方的统治管理,大中朝对他们的任期作了规定。 会昌六年( 8 4 6 ) 五月敕“( 刺史) 到官之后,理行事称,未三周年,务使移改。如有才 用堪拔擢驱使,及无政绩须替换者,不在此限” 。同时对县令的任期也作了规定。大 中元年( 8 4 7 ) 春下诏“守宰亲人,职当抚字,三载考绩,著在格言。贞元年中,屡下 。引日唐书卷- - ) k 下宣宗纪,页6 1 5 。 o 唐会要卷六九“县令”条,页1 2 2 1 。 o 资治通鉴卷二四八唐宣宗太中二年( 8 4 8 ) 二月条,页8 0 3 2 。 o 资治通箍卷二四九唐宣宗太中九年( 8 5 5 ) 六条,页8 0 5 7 。 o 资治通鉴卷二四九唐宣宗大中九年( 8 5 5 ) 六条,页8 0 5 7 。 o 资治通鉴卷二心九唐宣宗大中六年( 8 5 2 ) 六月条,页8 0 5 1 。 o 赍治通鉴卷二四八唐宣宗大中三年( 8 4 9 ) 五月条,页8 0 3 8 。 o 唐会要卷六九,。刺史”条,页1 2 0 9 。 1 2 第一章关于大中朝吏治建设的儿个问题 明诏,县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 此字人,若为成政? 道途郡吏有迎送之劳,乡里庶民无苏息之望。自今须满三十六个月, 永为常式”。以前刺史县令到任后,因为任期短,不能安下心来,尽心尽力的做好本职 工作。而且任期短也不利于开展工作。三年是一个比较适当的周期,是能够为当地作一 系列的实事的。如果在任内无政绩则不予提拔。这样就促使官员们必须认真工作,在当 地做出一些成绩来的。 ( 三) 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察。用人除了要注意选拔、任用外,更主要的则是加 强对官吏队伍的管理、监督与考核,这是促使官吏队伍能有效行政的保障。唐宣宗在这 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其一是严格考核。宣宗不仅严格选择官吏,对官吏的考核也毫不放松。以前州府百 司官长的考第都是由他自己书写后,直接呈递给上级,他的下属无从得知。刺史的课绩 也是如此。这样就留下了很多弊端,官员可以任意填写他的考第课绩。“矜衔者张皇其 事,谦退者则缄默不言”。这样中央政府就不能如实掌握地方官吏的政绩,“升黜之间莫 辨当否”,而且助长了官员弄虚作假的风气。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宣宗下敕“自今以后 书考后,但请勒各牒于本司本州县于本司本州之门三日”。而刺史的考绩也“委本道观 察使定其考低,然后录申本州,不得自录课绩申省”。这样就加强了政务公开和官员 的透明度,有利于上下级官员的互相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官员弄虚作假的情况。 其二对观察使提出要求,要求观察使在考核、监察所属官员时必须切实负起责任。 观察使的职责本来是“职当廉问,位重藩维,受明王之宠寄,同国家之休戚”。但有的 观察使却是只顾自己享乐,而置百姓生死于不顾。他们“但享祟贵,唯务优游,罗声色 以自娱,顾凋残丽莫问。”针对这种情况,大中朝规定: “并请责其成效,专其事权,使得展意尽心,辉张皇化。敬事以守法度,节用 以减征徭。有利于国者必行,不以近名为虑;有害于人者必去,不以循例为辞。绝 连夜之酣歌,务尽心于议谳,常推此道,方免旷官。其巡属州县,须知善恶,每岁 考校,具以上闻。隐而不言,罪归廉帅。应有所论荐,须直书事绩,不得虚词:有 所举闻,须尽录奸赃,不得隐漏。懦弱不任职者奏免,不得徇情;清强能立事者上 。船唐书卷- - k 下,宣宗纪页6 1 6 。 。( 束) 壬钦若等:册府元龟卷六三六,铨选部之考课二,页7 6 3 0 ,中华书局1 9 6 0 年影印本。 1 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不得蔽善”。 以期达到“上下相制,远近相邻,同推至公,共成致治”。的局面。 其三宣宗有时也亲自深入民间,微服私访。 “大中皇帝( 宣宗) 多微行坊曲间,跨驴重载,纵目四顾,往往及暮方归大内。 近臣多谏陛下不合频出。上日吾要采民间风俗事,只如明皇帝未平内难已前, 在藩邸间出游城南韦杜之曲,间行村落之舍,遇王琚闲话,果赞成大事,吾是以要 访人物焉。一日,到天街中,道旁见一人,状若军将,坐槐树下石上。见上来,遽 起,鞠躬而立。上诘之,云姓赵,淮南人也。问之,云谰杜惊相公出镇淮南, 欲往谒耳。上问旧识耶? 对曰非旧识,始往投诚。上日公闻杜公何如人 也? 对曰杜是累朝元老,圣上英明,复委用之,非偶然也。上悦之,诘日怀 中何有? 乃一牍,述行止也。上留之,戒日但留邸中伺候,杜公必来奉召。翌 日,上以状授邻公,乃批云授淮南别敕押衙。终身获厚禄焉。其人感遏,人皆称 之”。 宣宗还从百姓口中探得官吏的优劣,以此作为奖罚官吏的依据。宣宗曾经到渭水,见有 人在佛祠设斋,希望可以让他们的县令李君爽留任,宣宗记住了。后来怀州刺史阙,宣 宗亲点李君夷。李行言除海州刺史,宣宗赐之金紫,也是因为宣宗在民间听到百姓对 他的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