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中文摘要 荀子是先秦时期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 作为一个生活在封建统一时代即将来临的人 物,荀子站在历史的高度对他以前的各个思想家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吸收,建构了综合 百家的理论体系。荀子为了达到“明分使群”的治国安邦的要求,提出以隆礼重法为核 心,以王霸兼用为手段,最终达到去乱的目的。本文立足于荀子的“性恶论” ,以“礼” 与“义”为核心,对荀子“明分使群”管理观做了系统、动态的分析。 本文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 “明分使群”管理观的形成。介绍了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荀子及其理论 特色。在这一时期,社会经历着极度剧烈的变革。列国争雄导致了旧有的礼乐制度的瓦 解,传统的社会调节体系发生着剧烈的转换。荀子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随着政治上走 向大一统的历史大势,创立与之相应的具有统一的价值理念和社会规范的文化思想系 统,成为当时的当务之急。这时,荀子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二章,是“明分使群”的管理观的意蕴。介绍荀子的思想,必先从他的性恶论谈 起。在荀子看来,性、情、欲本质是一样的,是一个东西的三个名称。在这里,性有三 重含义,一是自然界所赋予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二是天生具有的原始的物质感官能力; 三是经验层次的、能够直接被人们所把握的欲望。本章从介绍“明分使群”的隆礼管理 模式入手,到“明分使群”的重法管理手段,将“隆礼”与“重法”紧密地结合起来, 进而提出“明分使群”管理的主体圣人,最后到“明分使群”的求治去乱理想,系 统介绍了荀子“明分使群”的管理观。 第三章,荀子“明分使群”管理观的人文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条件下,如何将我 国古代传统智慧的精髓与现实相结合,是时下人们关心的课题。如何将荀子的“明分使 群”管理思想运用于现代社会?本章力图对“明分使群”的管理观所蕴含的真知灼见进 行恰当合理的转换,以使其思想精华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各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明分 使群”管理观的人文价值在哪里?都将在这一章中得到答案。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梳理和剖析了“明分使群”的管理观在荀子思想体系中的核 心与经脉的地位与作用。 本文不是着眼于发现和收集荀子思想中孤立、 现成的思想要素, 而是借鉴结构主义的方法,透过荀子思想的语义的表层,深入到其深层结构中发掘内在 的逻辑脉络、运思方法及其所蕴示的潜在发展趋势;同时借鉴哲学解释学法,不是将这 种趋向看成现成存在的既有事实,而是力求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导引、生成出来,在具体 方式上则体现为着力发掘并抓住荀子思想内部所存在矛盾加以剖析、拓展和进一步推 进,从而导引出解释者所期望的发展趋向。 荀子思想博大精深,本人才疏学浅,管窥一二。本文在对荀子“明分使群”管理观 3 论述中,与西方管理思想结合的较少,在对“群”与“分”关系的论述中,还显粗糙, 还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明分使群,管理观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明分使群,管理观 4 abstract xun zi, the pre-qin period are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as a unity in the feudal era of the characters, the history of xunzi high standing before him in all of the thinkers of the theory of criticism and absorption, 100 to build a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system. xunzi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ake sub group of the country and bringing peace to the requirements put forward a long ceremony at the core weight to be used along with wang pa as a means to finally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orderl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xunzis evil nature and to ceremony and justice as the core of xunzi sub so that group to do the system management concept, dynamic analysis. this article has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so sub group concept of the formation of management. introduc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xunzi. during this period, the community has experienced a very dramatic change. cause cracks around the old music system, the collapse of traditional social-conditioning system is a dramatic conversion. xunzi lived in this era. with the political history to the general trend of unification, the creation of the corresponding value of a unified concept and idea of social norms and cultural systems, to become the most urgent task at the time. xunzi on the historical stage. chapter ii, are sub group so that the management of meaning. introduction xunzi thought, he must talk about the evil nature of. it appears in the xunzi, sex, love, for the essence is the same, the three are the name of a thing. here, there is triple the meaning of, first, given the nature of existence naturally; are born with two of the original capacity of the material senses; are three levels of experience, be able to directly grasp the desire of the people. this chapter from the introduction of sub-group so that management model of the long ceremony to start, to make sub group of the weight management tools, the long ceremony and weight closely integrated, and the sub so that group of management of the main - the saints, and finally to make sub group go to seek the ideal chaos, the system introduced xunzi sub group so that the management idea. chapter iii, xunzi sub group so that the humanistic concept of value management. in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conditions, how to me the essence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 of wisdom and reality combined are now the subject of concern. how to xunzis sub group so that the management idea applied to modern society? this chapter seeks to enable sub group management concept behind the vision is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to carry out the 5 conversion to make it conducive to thought the essence of our country there is a harmonious construction of all aspects of society. especially the sub group so that management concept, where the human values? in this chapter will be the answer.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is: sort out and analyze a sub group so that at the thought of xunzi core ideology and the status and role of channels. this article is not focused on the discovery and isolation of the collection of xunzi thought, ready-made elements of thought, but from the structure of the ways and through xunzis idea of the semantic layer, depth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structure inherent in the logic of context, delivery methods and their thinking yun sai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trends; at the same time drawing on philosophy and explain the study, this trend will not exist as the only ready-made truth, but seek to explain through the creative guidance, generated out of the way at a specific focus on the reflected to explore and seize the xunzi contradictions exist within the idea to analyze, develop and further advance in order to guid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re hoping the trend. xunzi profound thought, i little talent and less learning, view 12. this article in the xunzi sub group so that the management concept of discourse, and the western management thought of the less binding, at the base and points of the discourse relations, but also significantly rough, also invi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criticism. keywords: xunzi, human nature, so that sub base, management 7 引言 引言 荀子是先秦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不仅在儒学史上,而且在 中国思想史上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荀子的学 说直面具体的现实问题,比较富于可操作性。钱穆曾比照孟子和荀子的思想特征: “孟 子比较重古代,迹近理想主义;荀子比较重现代,迹近经验主义。 ” 1因此,后代的统治 者表面上尊崇孔孟之道,而实际上实施的却是荀子之道。谭嗣同对此评价道: “两千年 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 2可见荀子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深远 影响。 就现今的相关荀子研究成果来看,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始终比较关注荀子思想的 研究。建国后荀子一度被扣上唯物主义的桂冠,得到了学术界的积极肯定。到了 20 世 纪 80 年代以后,学术重心逐渐转向了心性儒学,据我所掌握的材料来看,主要有:郭 志坤荀学论稿 、方尔加荀学新论 、马积高荀学源流 、高正 荀子版本源流 考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陆建华 荀子礼学研究等。郭志坤老师的 著作采用的是历史学的进入法,对荀子其人其书、荀学的历史命运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 证。荀子的思想被分割为政治、经济、法律、教育、自然科学等若干部分,整体把握显 得不足。方尔加老师接续了清末谭嗣同对荀子的批判路数。马积高老师著作的核心在于 探讨荀子的天人相分说,并对荀学的历史命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韩德明老师的书厚厚 一本,该书立足于儒家的社会理想,重点探讨、论证了君臣父子、礼乐刑法、天道性命、 君子人格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儒家社会理想中的地位及作用, 全书结构严 谨,论证充分,是这几本专著中最有哲学色彩者。 此外,高春花编著的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是近几年来对荀子思想进行深 入研究的典章之作。夏甄陶编著的论荀子的哲学思想 ,该书对荀子的天人观、社会 观、逻辑论、辩证法等思想作了深入系统地探讨,以及对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 了全面阐发,基本上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但是,作者的思想受历史的局限,因而有的 结论又显得教条僵化。 从管理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成中英的文化、伦理与管理和c 理论两本著 作,是从先秦诸家学派思想中抽取出来的管理思想,并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同我国的企 业管理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起来, 其中对荀子管理思想与我国的企业管理实际情况相结 合进行系统性的阐释,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进行开创性探索。同时, 他还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的整体思维、主体意识、天人合一结合到企业管理的实际应 用中去,并且融合了管理科学中的整体性、依存性、调和性、创新性、变通性、实践性, 1 钱穆: 中国学术通义 ,台湾:台湾学生书局,1976,35 页。 2 谭嗣同: 仁学 ,北京:中华书局,1958,47 页。 8 使得企业管理真正过渡到现代化管理的阶段。王思义教授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 的民族特色一书,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企业管理研究的又一力作,将“群体本位”思 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强调的人文关怀精神相结合,把“圣人境界”的高格品质与现代企 业管理中需要凸现的完美服务理念相结合,展现在世人眼前的是独具匠心且具有活力的 一整套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读何齐所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会到可以 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流派、特征及管理哲学体系与现代管理学中管理目标、管理组织、 管理人性、管理控制及管理艺术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体 系。 学界中最早提及荀子群分说的是章太炎。他说:“是故合群明分,则是以御他族之 侮;涣志离德,则饰天下之路”(章太炎全集菌说)。但章氏在此没有对分作出说 明。由于章氏接受西方物类生存竞争的学说,故侧重合群。而后来的学者在文章或专著 中,仅从学理上侧重于“天人之分” 、 “性伪之分”的分的梳解,论证。 而近年来对荀子的“明分使群”思想研究比较少,理论界对于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 的研究和探讨还只是一些零星的文章,不成体系,所以,笔者试图从现代管理的角度, 对先秦儒学中的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给予较全面的检视和阐述。对于当今学界对荀子 “明分使群”管理思想的研究状况,主要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对于人的社会性,要“明分使群” 。这里的“分”就是明分,即 封建等级制度,它包括贵贱上下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 以及农士工商社会分工分职的关系。 “使群”是指按一定等级把人们组织起来,社会和 自然就会和谐。第二种观点认为,荀子生活在社会长期分裂的时期,他认为个体的人是 软弱无力的,是不可能自给自足的,只有结合成“群”的人,靠联合的力量才能组织世 界。这是两种对“使群”原因的不同理解。 而“明分”的理解,有的观点认为在政治领域表现在封建等级制度上。而在经济活 动领域就是“职业有分” 。荀子说: “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 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 1,意即如果人们厌恶劳动,且又贪图功利,且没有明确 的职业分工的话,那么,不仅会有建树不起事业的忧患,还会有争夺功名的灾祸。由此 可见,在荀子看来,职业分工既是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内在于人作为群居 性存在这一社会本质属性之中,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希望通过结合荀子一书,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从管理的视野角度入手,通 过对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思想和荀子的介绍, 引出荀子的性恶论, 进而对 “群” 与 “分” , “礼”与“义”等概念加以介绍,最后将“明分使群”的管理观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对 荀子“明分使群”的管理观体系作全面的梳理。 总之,就当前研究状况来看,荀子“明分使群”思想仍有很大的阐释空间。 1 荀子新注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139 页。 9 第一章“明分使群”管理观的形成 第一章“明分使群”管理观的形成 一、 形成的社会因素一、 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历着激烈的变革。这其中,经济是最深层的原因。 尤其是在战国时代,由于铁器的普及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各国的农业都得到了发展,由 此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益繁荣。经济的发展带动和加强了各国的 经济联系,而生产方式的改进促进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春秋以来诸侯们对天下和 王业的贪欲也大大增加。正是在这种不断膨胀的贪欲和权势欲的驱动下,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成果最为卓越的社会变革。在这一时期,西周以来的传 统秩序遭到了严重的亵渎和叛逆,新型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正逐步确立;频繁的战争 使得统一天下成为时代的呼声;在社会价值取向上,举世逐利,对功利实用和物质享受 的注重成为普遍的生活态度。 社会各个领域原有的既定秩序的失衡, 要求重新自我整合, 使已变动的各个方面在新的条件下再度协调统一起来,从而走向新的平衡和稳定。综合 百家、建立统一的意识形态已成为思想家们思考的重点。 春秋之际,传统的礼乐制度走向了崩溃,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 们成为了社会调控的主体。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再到“自 大夫出” ,最后到“陪臣执国命” 。据春秋记载,春秋的 242 年间,诸侯国进行的战 争共计 483 次,盟会 450 次。传统的社会调控体系发生了转变,权利由集中于周天子一 人开始逐渐向下、向外扩散。 随着周王室的日益衰落,传统的政治体制瓦解, “礼崩乐坏” 。旧有的政治规范已经 无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以宗法等级制度位基础的礼乐制度已不被人们所遵循。而出于利 益的考虑,由立君而产生的政治动乱和由僭越而导致的社会失序,成为春秋时代的鲜明 社会特性。在西周,王位的继承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即所谓“立嫡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 长不以贤” 。但在春秋时期,择立君主往往取决于诸侯们的个人情感。因嫡长子继承制 的破坏而引发无数围绕君主继承权的动乱和战争,贯穿整个春秋时代。晋献公说: “立 太子之道有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 ”1很明显,这其中掺杂着浓 重的君主意志。同时,社会上出现了许多的僭越行为。孔子就深恶痛绝“季氏八佾舞于 廷”的做法。僭越行为表面上看,是旧有的等级制度中,位于下位的等级对上位等级的 挑战,实际上他们实力增强后,希望得到更多权利的表现。在这一时期,臣子弑君,儿 子弑父之事太多太多了。 史记上说: “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 1 春秋公羊传注疏 ,李学勤主编: 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1实力的膨胀带来的是对权利欲望的膨胀,弑君杀父的 行为此起彼伏,严重冲击了当时各国的政局,加剧了社会动荡。 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诸侯们登上宝座后,纷纷打起了别国的主意,而谋取霸权最有 效的途径无疑是战争。 在春秋战国时代, 战争是最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最明显的社会问题。 春秋记载:在“春秋”的 242 年间各国的军事行动共计 483 次(这仅仅是有记载的, 实际数量远远高于此) 。这一时期的战争目的,不是扶正周王室、匡扶正义,而是贵族 们以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的土地、人口、财富的掠夺,最终夺得“五霸七雄”的 地位。 到了战国时期,战争的规模日益增大,其惨烈程度达到白热化,长平之战秦国一次 坑杀赵国降卒 40 万之众。战争的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结束分裂,走向 统一日益成为人民大众的普遍呼声。 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快速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 来。譬如齐国, “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其内部结构发生变化, 突破了以往“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职能限制,开始向手工业中心与商业都会发 展。据记载,齐之“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 六博,蹴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举袂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而 扬。 ”2由此可见当时城市的繁荣程度。 不过,透过城市外在的喧嚣与繁华,隐藏在其中的诸多问题十分严重。随着城市经 济的发展,城市中出现了一批游手好闲之徒,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游侠盗逞,作巧奸 冶” 。这群人不是好勇斗狠,就是斗鸡走狗,极尽奢华,社会风气被他们搅得混乱不堪。 世风败坏体现在诸多方面,首先,对于个人而言, “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人” 者随处可见,所谓的高尚品质和良好修养已无处可寻。其次,家庭成员间、邻里间关系 疏远对立,暴行屡见不鲜。据秦简记载,有一位丈夫教训妻子,竟撕裂其耳,折其头骨 手指,造成肢体脱臼。再次,小偷强盗充斥乡里,杀人越货时有发生。 列子中记载, 赵国,秦国乡里,群盗出没,路人遭杀,其衣装车马尽被抢去。最后,在这一时期, “众 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 ” 为了达到一己私利 “子有杀父, 臣有杀君, 正昼为盗。 ” ( 庄 子庚桑楚 )至于“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 “忍亲戚兄弟知交以求利” , “嗜 欲得而信衰于友”更是屡见不鲜。在“惟利是图”的价值观引导下,忠信仁义被人们统 统抛弃掉,彼此猜疑,情感淡薄,人际关系日益恶化。 春秋以降,至战国时代,随着工商业的发达繁荣,人们的利益追逐心日盛,欲望无 限膨胀, 诸种病态情况杂生。 讲求功利实用, 注重现世享受是这一时期的普遍生活态度。 如此靡烂不堪,逐利而动的社会风气必然引起荀子的深思。 1 司马迁: 史记卷 130, 太史公自序 ,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战国策齐策一 11 二、 形成的主观因素二、 形成的主观因素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邹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 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 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列 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 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 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 田骈之属皆已死。齐 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列脩脩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 ”齐人或谗荀卿, 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 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 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齐人或谗荀卿, 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 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 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孟轲荀卿列传中关于荀子的记载,也是关于荀子最早的记 载。结合史记的记载和刘向的孙卿新书叙录的记载,以及后人对荀子的生平及 学术活动所进行的大量考证,简单介绍一下荀子的一些信息。 荀子十五岁时到齐国的稷下游学。稷下学宫是当时天下学术思想中心之一,各派著 名学者都汇聚于此,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在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荀子有充分的条件了 解、学习各家各派的学说,为他日后综贯百家、融铸为一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 264 年前后,荀子到秦国考察,范围涉及到政治、军事、民情、习俗 及自然地理等方面。荀子对之表示了赞扬和钦佩,并且提出一套主张,后见秦国没有完 全采纳,又回到齐国。此时的齐国政治腐败,荀子由于批评朝政而遭到谗言诽谤,于是 他便前往楚国寻求发展,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后来荀子离开楚国前往赵国,赵国授 其为上卿。数年后,荀子又被春申君请回楚国,再为兰陵令。此后,他一直在楚国定居, 直至辞世。 由此我们可以为荀子的一生做出如此的勾画: 荀子应当生活在战国后期由分裂割据 走向集中统一的历史进程中,目睹了期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一生的大部分时 间是在当时的学术中心稷下度过的,与著名的学者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 环渊等有过直接来往,对各家学说有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从而为其建构思想体系奠定 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孔孟相比,他在政治上一试身手的愿望并不强烈,而是安心于学 术,把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学术思想研究。学者的身份使他对现实政治持冷静审 慎的态度,能够客观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其学说更富于理论价值,拥有更长 久的生命力。 战国末期,学术思想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百家争鸣逐渐趋于整合。自春秋末年开始 形成的不同学派儒、道、墨、名、法、阴阳家等,尽管其主张不尽一致,但都是针 对某种现实而发,所以虽彼此分立对峙,但又可相互吸收。荀子的思想就形成于这种错 综复杂的斗争过程中。荀子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批判吸收了各家之说,体现了某种综合 性和集大成性,有较严密的理论体系,代表着儒学的新发展,呼应了即将统一的天下大 势。 12 三、 形成的方法因素三、 形成的方法因素 我国著名学者郭沫若曾说: “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 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先 秦诸子几乎没有一家没有经过他的批判。 这些固然表示他对于百家都采取了超越的 态度, 而在他的学说里面, 我们很明显地可看出百家的影响。 或者是正面的接受与发展, 或者是反面的攻击与对立,或者是综合的统一与衍变。 ” 1 自春秋以来,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先秦诸子试图匡时救弊,重整乱世。诸子们各 执一词,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但是,诸子们提 出的理论往往由于专注于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它方面,从而使得自己的理论走 向了片面。而荀子整合百家之言,建构起完善的新兴的封建文化思想体系。他的两个学 生韩非和李斯分别为秦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帮助。 而秦以后的王朝统治者 们表面上尊崇孔孟之道,而实际上施行的是荀子之道。谭嗣同对此评价道: “两千年之 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 ”可见荀子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深远影 响。 荀子的学术特点是兼综道家,调和儒法。荀子的天论是一篇杰出的黄老之学自 然哲学著作。他把“天”完全解释成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迭代, 风雨水旱的变异等,他说: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是知其所以成, 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 在明确了“天”乃是物质之天、自然之天的基础上,荀子又提出: “明于天人之分” 的命题。他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 本而节用, 则天不能贫, 养备而动时, 则天不能病故明于天人之分, 则可谓至人矣。 ” 荀子明确地把人与自然分开,同时又强调人能改变自然,作用自然的思想。自然界的一 些怪异现象,如日食、月食、流星等,也不过是阴阳变化中出现的少见的自然现象。可 怪而不可畏。吉祥祸福,仍是取决于个人的应对态度。对于社会的治乱兴衰而言,真正 的主宰者不是天,而是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 ,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 这是继承老庄的思想。但是,他又强调“人”能积极改造“天” ,这又吸取了儒家,法 家的思想,从而与早期道家有明显的区别。他提出: “大天而思之,孰物莆而制之。从 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这在黄老道家至先秦各家思想中,都是富有生气,充 满活力,进取的人生观,其重要价值在于强调主体(人)对于客体(环境)的积极改造, 强调人的创造性活动。荀子的这种“重人”的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必然表现为:将人 视为政治活动的主体,认为在人自身中就蕴藏着政治兴衰的原因。这两种对天和人的认 1 郭沫若: 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18 页。 13 识合力,一方面把天命排斥到人世之外;另一方面则把理论视野聚焦到人本身。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重视“礼”学的,这似乎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其实,孔子 的“礼”是要修复周礼,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留恋;而荀子的“礼”已完全超越了传 统,为其注入了时代的内容。荀子对孔子的“礼”学进行了历史的改造,他重新解释了 “礼”的产生与社会功能。他提出: “礼起于何也”?日: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 分之欲,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 礼之所起也。 ”1很明显,荀子把“礼”解释为调解财产关系,调解社会关系的伦理范畴 和标准。这是一种新生活的思想,是在酝酿一种新兴制度的诞生。 但是,礼作为一种伦理道德规范,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多为社会舆论、道德自律和传 统风俗习惯等。这种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觉性的规范,在面对强大的人性之恶时,其力量 必然是苍白的。所以,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要重建政治系统,就不能不重视“法” 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因此,荀子援法入礼,明确主张教化与刑罚相结合。他提出: “礼 以齐之,乐以化之,而尚有冥顽不灵之民,不师教化,则不得不继之以刑罚,刑罚者非 徒惩已著之恶,亦所以慑佥人之胆而遏乎恶于未然也。 ” 正由于此, 荀子在理论上批判地吸收了春秋以来法家以及其他学派关于法的思想成 果,对儒家的传统礼学进行充实和修正,从而使二者在法律和政治层面上交融互补。具 体落到社会实践层面,则为隆礼重法、礼法一体的操作方法,这一思想因满足封建统治 者的统治需要,因而为其所实际采纳。可以说,是荀子确立了中国两千年封建政治文化 模式的雏形。 1 荀子新注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308 页。 14 第二章第二章“明分使群”管理观的意蕴 一、“性恶”的管理依据一、“性恶”的管理依据 春秋战国时代,天子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残酷的现实使得一些清醒的思 想家开始对民的作用给予极大的关注, 这使得神的作用开始下降, 而民的作用开始上升。 这一时期民的智慧与才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并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左传桓公六年 记载,季梁说: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成神” 。民的地位大大提高,既 不是神的附属品,也不再是统治者“敬天明德”的内容与前提。民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被统治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民心”已成为一些希望国富民强的统治者所无法回避的要 素。特别是在统一兼并的战争中,赢得民心已经成为赢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民的作用的 充分展露,客观上刺激了对“人”的发现与认识。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要保住政权, 必须了解民心,而了解民心就必须了解人。因此, “人”是什么?人的本质和特性是什 么?就必然成为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思想史上,思想家们对人性的看法,常常与对“天命”的看法联系在一起。 “天命”的观念,是从原始宗教传接下来的。天命所赋予人的,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 本性。 在众多思想家中, 孔子是最早开始对人自我生命之根本内涵进行反思的。 论语 阳 货中云: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尽管孔子相信天命,但在论人性问题上,并没把人 性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而是把“性”与“习”相对,体现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路线。 孟子也相信天命论。他在孟子尽心上中说: “近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则知天矣。 ” 1在孟子看来,人秉受的天命有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即所谓“仁义礼智” 四端,因为这一点,人与禽兽区别开来,故称之为“性” ;另一种是物质上的,即所谓 耳目口体的奉养,这一点则是人“近于禽兽”的,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孟子认为人性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人生来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 萌芽。 这一先验道德萌芽的存在决定了人必然成为道德动物。 道德不仅是人的内在本性, 同时又是人的外在生存方式。因此,按照道德的要求去生活就是唯一合乎人性的生活, 就是人应该去追求的生活。违背道德就等于违背人性。所以, “立心” 、 “养成心” 、 “求 放心”就显得特别重要。孟子认为:食、色这些自然本能和生理欲求不能作为人之所以 为人的本质规定,一切恶劣的行为不是由人的材质本性所决定的,而只不过是人的情欲 在外物的诱惑下不断膨胀的结果,它的出现恰恰表明是人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本性。所以 说,物欲和人性是对立的,要想保全本性就必须克服物欲。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年版,第 301 页。 15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都不直接讲人性。但是其中所论述的天人合一和返璞归 真等,虽是在讲天道,其实也是在讲人道,人性就包含在天道之中。老子和庄子把人性 视为自然而然的本性,因此无所谓善恶。在庄子庚桑楚中: “性者,生之质也。 ” 人性乃人生自然之资质,是人生的物质基础。庄子把“性”与“天”相和连,既然“天” 是指天然、自然,那么, “性”就也是天然、自然的。人性通于天然则人性就是自然而 然的,是生命的一种常然状态,人就应该按照这种常然状态去生存发展。至于后天的仁 义礼智等的道德规范,恰恰造成了人性本性的丧失。换而言之,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规 范和道德原则恰恰体现了人性的异化。它的存在,不仅不能使人更好地按其本性生活, 反而限制妨碍了人性的自然发展,违背了人性。 人性问题是人类面对自身时首先要遇到的一个问题。 对人性的基本假定是人类建构 文明时最重要的内在依据。在中西方思想发展史上,对人性的乐观主义态度一直占支配 地位。就中国而言,正统的儒家道德伦理观念都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在孔 子那里,作为社会规范而存在的“礼”建立的基础是个体先验的道德欲求仁。与这 一先验的“仁”相比,礼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正因为如此,孔子认为依赖于外在的强制 去推行礼是没有用处的。只有主体把外在的礼化为自己内在的道德追求时,才能够保证 伦理原则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孟子倡导的通过内省实现人性自觉的过程。而 内省的途径之所以可以保证人心向善,是基于一种人性的乐观主义思想,即孟子宣称的 “人性本善” 。孟子说: “口之于味也,有同普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 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 1这种人同此心 的礼义“非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 ” 2在孟子看来,来自于人的本性的仁、义、理、智 等良知,正是决定了人之为人的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他说,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3 荀子的人性思想实际上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告子的思想,虽然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 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 而在天者谓之性。 ” 4荀子的性概念对告子的“生之谓性”是一种继承的关系,然而对于告 子的“食色,性也”,荀子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告子的人性概念在人与动物的区别上具有 含糊性。荀子制定了一个复杂得多的人性结构,这一人性结构具有明显的将人与动物区 分开的特征。荀子说: 凡人有所一同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 而然者也 是无待 而然者也,是禹、 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是禹、 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鼻辨芬芳腥臊, 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 尧、 禹 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 尧、 禹,可以为桀、 跖可以为桀、 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可以为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 1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年版,第 261 页。 2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年版,,第 259 页。 3 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0 年版,第 80 页。 4 荀子新注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391 页。 16 是无待而然者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是禹、桀之所同也。1 这样,荀子的人性是对“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的一种发展,他将人性的内容扩 展成为人的类本质潜质,具有情欲、感知能力以及具有思维和社会性行为能力的潜在可 能,从而构成了人的具有类本质潜质的人性结构。荀子说: “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 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 2也就是说,如这一潜质得不到礼义教化从而形成“人之所 以为人”的类本质,则相对于人的类本质而言,这种具有潜质的人性因没有发展出其长 处会依旧停留在禽兽之性的水平上。可以说荀子人性论的基本思路是继承了告子的思 想,可以说,他既继承了告子的思想,又扬弃了告子的思想。 荀子关于人性的界说,吸收了儒家和道家前人的观点。首先,在本源上来讲,荀子 认为人性与天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性承天而来, 是自然界所赋予的, 是人生来就如此的, 是自然而然就存在的。人既是先验的存在,它就不是后天人为的结果。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3 3 在这一点上,抛开“天”之具体含义,荀子与其他的思想家在价值判断上处于同一 层次,如孔子的“性与天道”及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性。 其二,所谓的性,是指天生就具有的原始的物质感官能力。荀子说: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知,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知,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44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 今人之性,生而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5 5 荀子认为这种“本始材朴”是不需要经过学习和造作的,是一种未经加工的、质朴 的原始性的存在。在荀子看来眼耳口鼻形是人的感官,其感官能力是人天生具备的,是 圣主和暴君所共有的。荀子说: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狴辨寒暑 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狴辨寒暑 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6 6 在这段话中完成了关于“性”的几重含义的转换。如上文所说的“生之所以然者谓 之性”表明人性是秉承天而来; “性之和所生”之“性”字,就直承此意。就是说这种 先天就具有性,与生理相结合而产生了感官的感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电工面试成功指南
- 2025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职场新手指南初级储气运输工作规划与实施步骤
- 电气工程师工作指南与安排
- 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探讨
- 能源服务领域的新起点初级服务员工作安排详解
- 汽车外观设计中的色彩与线条运用
- 防化文职面试备考指南
- 轻松学习新能源车故障排除技能初级版
- 2025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中国铁塔校园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版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品牌传播策略与执行》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6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单招综合素质考试必刷测试卷附答案
- 神经符号推理系统-洞察与解读
- 动漫五官教学课件图片
- 南农《土壤学》课件
- 车库进出口坡道施工方案
-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工业厂房租赁与设计服务协议
- 制造业2025年质量审核指标评估方案
- (2025秋新修订)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 2025年北京客运考试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详解大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