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摘 要要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早期的一部诗话体著作,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 内容。在此书的序言当中,钱先生说: “凡所考订,颇采二西之书。 ” “二西” 即指佛教与基督教, 谈艺录于“二西”之书多有采撷,以起到举一反三,全面 贯通的作用。钱先生谈艺录一书确如其在序言中所说,对于佛教之书多有采撷, 对于佛教与诗的关系多有论述。或是引佛教典籍中的语句、典故和教理注释诗歌, 阐释文论;或是考证作家及其创作同佛教的关系;或是研究佛教本土化的禅宗与诗 歌的关系。 本文力图从四个方面分析钱先生谈艺录与佛教的关系。一、诗人与佛教。 谈艺录在对诗人及其创作进行研究的时候特别注意诗人与佛教的关系,主要体 现在书中有很大篇幅论及韩愈与佛教的关系和释氏的诗歌创作。二、引佛典注释。 谈艺录引用大量佛教典籍解读诗歌、诠释诗学理论。三、论禅与诗。 谈艺录 有多则涉及到了禅与诗的关系,对于禅与诗的论述主要见于他对严羽沧浪诗话 的批评和对袁枚随园诗话的批评,这些论述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揭示禅与诗的 关系以禅喻诗、神韵、妙悟和理趣。四、引用佛典索引。标出全书引用的佛典 名称,并标明在书中出现的页数。 关键词: 关键词: 谈艺录;佛教;禅;诗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discussing art record is a work written by qian zhongshu as the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studying chinese traditional poetry theory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book. in the preface, mr qian says,“lots of books of two west are used on all the examination .” the two west are buddhism and christianism. discussing art record picks much from books on the two west, which can have effect of drawing inferences about other cases from one instance and completely digesting. as introduced in the preface, it picks much from buddhism books and it also discuss much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poem. in this book, mr qian uses the words, sentences, allusion and principle in the buddhism ancient books to explain poetry, researchs the relation between writers, their creation and buddhism, study the relation between poetry and localizational buddhismzen. this article tries to analyze the relation between discussing art record and buddhism from four aspects. first, poet and buddhism. discussing art record attend their relation when mr qian study poet and poetry. this manifests that there are great length to concern han yu and buddhisms relation and buddhist priests poetry creation. second, explaining with buddhism ancient books. discussing art record quote many buddhism ancient books to explain poetry and poetry theory. third, discussing zen and poetry. many chapters regarding the criticism to yan yus canglang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and yuan meis suiyuans notes on poets and poetry in discussing art record discuss the relation between zen and poetry from four aspectsanalyzing poetics metaphorically with chan., charm, subtle enlightenment, principle interest. fourth, index of the buddhism ancient books. give names and pages of the books. keywords: discussing art record buddhism zen poetry ii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 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导导 论论 1.1 谈艺录概况谈艺录概况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早期的一部诗话体著作,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 内容。早在一九四八年就由上海开明书店印行,成书则更在此前六年。一九八四年 九月, 谈艺录 (补订本)经钱先生亲自修改和补订,终于由中华书局刊行。补订 本出版以后,学界争相购买此书,竟成为一时之盛事。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引 言中说: “固辞不获,乃稍润饰原书,存为上编,而逐处订益之,补为下编;上 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也。 ”实际上,下编的字数竟与上编相当。下编 中除了少数属于订正错误,大多数则是详证广征,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点。 谈 艺录写成之时,并没有分立章次。一九八四年初版时,周振甫为之标定细目。八 十年代初再版时,钱先生删去细目,重新拟定标题,分全书为九十一则。内容十分 丰富广泛:以诗为主,遍及其他艺术体裁的各种类型;以文学为主,遍及社会科学 的其他领域;以中国为主,遍及欧西各宗;以唐宋明清为主,遍及中国各朝代和当 代及外国个时代。比较、分析、综合,古今贯通,上下求索。 在此书的序言当中,钱先生说: “凡所考订,颇采二西之书。以供三隅之 反。盖取资异国,岂徒色乐器用;流布四方,可征气泽芳臭。 ” “二西”即指佛教与 基督教 , 谈艺录于“二西”之书多有采撷,以起到举一反三,全面贯通的作 用。钱先生谈艺录一书确如其在序言中所说,对于佛教之书多有采撷,对于佛 教与诗的关系多有论述。或是引佛教典籍中的语句、典故和教理注释诗歌,阐释文 论;或是考证作家及其创作同佛教的关系;或是研究佛教本土化的禅宗与诗歌的关 系。 陈子谦.谈艺录序笺释. 论钱钟书.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66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近二十年谈艺录研究综述近二十年谈艺录研究综述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著作谈艺录自一九四八年第一次出版以后,就一直受到 学界的关注。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观念的更新,文学研究视野的开阔,学术界对于 谈艺录的研究也活跃起来。特别是一九八四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谈艺录 (补 订本)以后,更是在学界掀起了一股研究谈艺录的热潮。相关的研究文章数量 众多,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的谈艺录研究著作。这些文章和著作涉及到谈艺录 的方方面面,并且在研究的深度和质量上也有了深入和突破。 1.2.1 关于谈艺录的文论思想的研究关于谈艺录的文论思想的研究 谈艺录是钱钟书先生一部重要的诗学著作,研究谈艺录的文论思想对 于谈艺录的研究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方面做的较为出色的是周 振甫和陆文虎。周振甫发表于文学遗产 的 谈艺录补订本的文艺论认为 钱钟书先生的谈艺录 (补订本)主要阐述了文艺理论方面的十个问题:艺术创 作的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妙悟与神韵、理趣、于山水中见性情、 “以故为新,以 俗为雅” 、文章布置的“行布” 、比兴风骚、曲喻、心手物相应、词与意的离合。并 且对于钱先生这十个方面的论述做了详细地分析。陆文虎的钱钟书谈艺录的 文论思想 认为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一书在一诗、一人、一事的具体鉴赏或评 判中埋藏着关于艺术创作的精妙议论, “小结裹”蕴含着“大批判” 。并举出人工与 天分、诗心与诗胆、正仿与反仿、理趣与理语、诗心与应手、禅悟与诗悟、性灵与 妙悟、心与境八个方面的例子详加分析。除了以上两篇文章,还有张国荣试论钱 钟书对古典诗学的阐释及论诗特色 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谈艺录对古典诗学的 阐析。 上述几篇文章从整体上分析了谈艺录全书体现出来的文论思想,另一些文 章则是从书中的某些部分着手来研究谈艺录文论思想的某一点或几点。 钱钟 1986 年第 2 期 当代文坛. 1988 年第 5、6 期 学术论坛. 1997 年第 4 期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书的“禅境”说 一文探讨了钱钟书谈艺录对“禅境”说的发展。林英德的 钱钟书论神韵 具体的分析了谈艺录中钱钟书关于神韵的阐述 1.2.2 对谈艺录结构的研究对谈艺录结构的研究 谈艺录写成之时并没有分立章次,是一本诗话体的著作,结构十分散乱。 一九四八年初版时,周振甫为其标立细目。八十年代初,中华书局刊行新版前,钱 钟书先生对原书进行了修改,删除细目,把全书分为九十一则并重新加上标题,又 在原书的后面增加了补订部分。这样的分章立目显示了钱先生写作谈艺录的思 路,使得探讨谈艺录全书的体系结构有了重要依据。新版发行以后,学界对谈 艺录结构的讨论多了起来。 陆文虎的钱钟书谈艺录的文论思想 和张文江的 谈艺录补订本和 七缀集分析 分析了谈艺录 (补订本)中补订部分和原书的关系。陆文虎 把补订看做谈艺录原书的有力补充,补充上编所论之未备,使之形完而义足; 深化上编议论之含混,条辩缕析,力求毫厘不爽;拓展上编所言之片面不周之处, 俾治词章者宽广心胸,开阔视野;以上编为依托而提出新见;凡上编原文之言有冗 繁,义无须赘者,尽悉删削,补订使全书更完备。张文江认为补订部分和原书的关 系有同有异,同主要是上下编之间的文献依托和论述范围,异则主要体现在补订对 原书中许多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果断地删减和润色。 除了探讨补订部分和原书的关系,研究谈艺录原书九十一则之间的关系即 全书的体系也受到学者的关注。张文江的另一篇论文 谈艺录分析 从整体上 分析了谈艺录全书的体系结构。他分辨的标准是“完成全书后置于首位的第一 则诗分唐宋 ” ,由此出发,他把全书的论述范围划定在唐至清之内,然后以唐宋 为时代界限,以具体批评和理论研究为内容界限,将全书 91 则进行分类排列,制 出谈艺录结构表。把第一则“诗分唐宋”作为全书的总论和着手点。在具体批 郑淑慧.文艺研究. 1991 年第 1 期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1 期 当代文坛. 1988 年第 5、6 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1990 年第 2 期 贵州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评方面,分为唐代诗人和宋代诗人两块, “诗人入唐由李长吉,入宋有黄山谷” , “长 吉实由山谷上推而及” ,唐还有韩昌黎、张文昌和杜子美。宋则由山谷而梅宛陵、 陆放翁。唐前诗人陶渊明和庾子山归入唐,宋后诗人王渔洋、七子等归入宋。理论 研究分为中西两部分,中国部分主要是谈艺录对于随园诗话 沧浪诗话 的批评,西方部分有模写自然和润饰自然,说圆和白瑞蒙论诗。 1.2.3 关于谈艺录的治学方法和启示的研究关于谈艺录的治学方法和启示的研究 从谈艺录的初版到补订本的出版其间经历了三十多年,可以说该书横跨了 钱先生的学术研究生涯。其中既体现出钱先生早晚期学术研究的差异,又展现了钱 先生一贯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钱先生的学术态度和方法对于我们的研究来说具 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做了深入的分析。 钟元凯的借得丹青写精神谈艺录方法谈 详细地阐析了谈艺录 在研究文学史和传统诗论时所用的方法,认为谈艺录在涉及文学史的内容时, 对前人的“旧案”条分缕析,不囿与陈说,不沿流俗之讹。首先依据第一手资料严 加考辨,着力澄清基本事实。在论到不同意见时,又注重方法上的检讨总结。分析 具体作家的创作特色时,不限于就人论事,而是以某一具体作家为引子,从一点生 发开去, 扯出一条长长的历史线索。 注重对复杂的文学现象从理论上加以综合概括。 在对传统诗论进行评价时,主要运用“活参法” ,对古人概念,去外壳取精华。联 系当时时代风会、创作实际和论者其人进行研究。还注重运用中西比较法进行比较 研究。 郑朝宗再论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读谈艺录 (补订本) 在此类研究 中影响较大。该文从批判精神、求实精神、攻坚精神三个方面论述谈艺录所用 的批评方法,用“具体的文艺鉴赏和评判”来概括钱钟书的批评方法。 “具体的文 艺鉴赏和评判”指的是谈艺录不用单纯地说理,而是夹杂着大量从各种书籍中 收集来的活生生的论据。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谈艺录的学术方法和启示并且 读书. 1983 年第 2 期 文学评论. 1986 年第 3 期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张文江 谈艺录分析 把谈艺录的写作思路描述为从 网罗掌故,征文考献入手,探讨的却是是宗派判别,体裁别异。陆文虎的钱钟书 谈艺录的文论思想 认为谈艺录同以往的诗论相比,应用了比较和开放 性两种新方法。李洪岩的著作智者的心路历程钱钟书生平与学术 第十一 章专章论述谈艺录 ,把谈艺录中钱钟书所用的学术方法称为“作品自足论” 和 “主体批评观” 。 张国荣 试论钱钟书对古典诗学的阐释及论诗特色 分析了 谈 艺录论诗的方法和特色。李洲良诗话的顶峰钱钟书谈艺录的历史地位 和治学启示 把学力、眼力和胆力三点看作谈艺录对当代学术研究启示。黄 志浩钱钟书诗学研究的现代启示 把谈艺录所用的研究方法概括为三个方 面:创作与研究相结合、古今中外贯通,各学科贯通、语言富有诗性。 这些论述的角度各有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 但是其中也有相同的观点。 几乎所有的学者都认为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继承了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从具体 细微的问题入手、研究与创作相结合、语言诗意化等传统。同时又创造了一些新方 法,主要是中西比较和各学科的贯通。 1.2.4 对谈艺录具体内容的分析对谈艺录具体内容的分析 在这个方面做的最为细致,成就最为突出的首推周振甫、冀勤编著的钱钟书 谈艺录读本 。该书于 1992 年 8 月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体例上分为鉴赏 论、创作论、作家作品论、文学评论、文体论、修辞、风格等七大部类,每则下面 统摄谈艺录若干则。每则正文后面注明页码,对正文中出现的一些不太常见的 诗人、诗集和文献的做了注释,还用了大量篇幅对原文做讲疏,其中包括内容的解 释、文艺思想的阐释、研究方法的总结等等。该书对于谈艺录的阅读具有引导 作用,对谈艺录的研究可以提供确实有效的帮助。 贵州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4 期 当代文坛. 1988 年第 5、6 期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学术论坛. 1997 年第 4 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6 期 甘肃社会科学. 2005 年第 1 期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对谈艺录具体内容做研究的论文可以说是谈艺录研究论文中数量最为 可观的,这些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多种多样。 谈艺录在评论古代诗论时主要的 对象是随园诗话和沧浪诗话 ,傅明善的论谈艺录对随园诗话的 批评 ,徐达的钱钟书论沧浪诗话 就是研究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谈艺录 中对于诗人和作品的批评李贺所占的篇幅最多,可见钱先生对其的重视程度,这一 现象早已被许多学者关注,有关于此的研究文章也很多。周振甫鉴赏的典范 谈艺录论李贺诗 ,钟来茵 谈艺录中锦瑟为诗集序说发凡,周 尚义钱钟书论李贺诗歌述略 ,陈子谦的 “以象拟象”与锦瑟诗并论 中国古代文评兼创作的一种风气和传统 都是分析谈艺录对李贺诗的评论的。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研究谈艺录的具体内容的。陈子谦的专著论 钱钟书 中的两篇文章 谈艺录序笺释和 谈艺录序与打通说关 注的是谈艺录的序言,前者为序言做笺释,后者阐释序言中蕴涵的打通说。李 廷华的悲歌与笑柄钱钟书先生笔下的两个陆游 ,许龙的钱钟书论陆游 诗 两篇文章涉及到谈艺录中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评价。张福勋的 谈艺录 论宋诗 一文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和外篇四个部分,用较大的篇幅对钱钟书谈 艺录有关宋诗的论述做了详尽地分析梳理,包括谈艺录对唐诗宋诗的分辨, 对宋代诗歌理论的分析,对宋代诗人的比较和评价,对宋人学唐诗的议论等等。此 文对谈艺录中有关宋诗的论述已经分析地比较完备。卢佑诚钱钟书的陶渊明 钱钟书研究采辑.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贵州大学学报. 1992 年第 2 期 钱钟书研究采辑.北京: 三联书店. 1992 江苏社会科学.1995 年第 2 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11 期 论钱钟书.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唐都学刊. 1998 年第 1 期 嘉应大学学报. 2002 年第 4 期 阴山学刊. 2001 年第 6、12 期,2002 年第 2、4 期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接受史研究 和尚永亮从接受学角度看钱钟书的韩愈研究均运用了接受学的 方法来考察钱钟书谈艺录的内容。还有左鹏军的钱钟书论黄遵宪述说 , 黄玉琰的钱钟书论王渔洋 ,吴海庆的析钱钟书对船山诗论的几点评论也 是有关此类研究的。 1.2.5 其他方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 近二十年的谈艺录研究除了以上几种外,还有一些对于谈艺录其他方 面的研究也值得我们注意。例如,宁夫所编的 谈艺录人名别称索引 将谈 艺录 (补订本)中出现的所有人名异称、省称、代称、别号等分别标明其本名。 谈 艺录 称引古人时喜称字称号不喜称名, 对于没有较深的古典文学造诣的读者来说, 要读懂这本书非常困难和麻烦,这个索引的编成对阅读和研究谈艺录提供了有 力的工具,省去了大量翻检古籍的工作,节约了研究者的时间。何开四的钱钟书 谈艺录 美学思想初探 选择 谈艺录 与美学联系较密切的部分加以评析, “借 以窥见钱钟书早期美学思想之一斑” 。 1.2.6 对谈艺录的总体评价对谈艺录的总体评价 近二十年学界对谈艺录一书的评价是以肯定为主的。绝大多数的学者和学 术著作都给予该书较高的评价,郑朝宗先生就称赞谈艺录 “并非一般的谈艺之 书,而是带有浓重的学术研究气味。全书中蓄积有素,新奇别致的议论俯拾即是, 尤其书中旁通曲证,剖析条流,别自是非,斟酌今古的妙语,每使人激赏不已,拍 案叫绝; 执一统万,变而能通,达到一般学术研究未有的高度。 ” 黄克的初读谈 皖西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9 年第 3 期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2 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第 3 期 钱钟书研究.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9 文艺论丛. 1985 年第 2 期 再论文艺批评的一种方法读谈艺录 (补订本).文学评论. 1986 年第 3 期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艺录 认为该书不论是作为诗话,诗史还是诗品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陆文 虎更是把谈艺录一书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传统诗话的终结” 。他在 中国古典诗学的集大成和传统诗话的终结读钱钟书谈艺录 一文中说: “该书妙集中国传统诗话之大成, 表现出极深的诗学造诣和独到的文艺见解。 ”“ 谈 艺录与旧诗话之最大区别,就在于既能葆有传统诗话的优长,有能于兼综百家之 说的基础上,别具手眼,创成一家之言。 ”李洲良诗话的顶峰钱钟书谈艺 录的历史地位和治学启示 从中国诗话发展史的角度分析了谈艺录的历史 地位,称赞谈艺录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文化,思维模式,站在中西文化,中 西诗学的交汇点上来探讨天下共有的“诗眼” 、 “文心” ,这种“打通”的研究使谈 艺录不仅在内容上,更在方法上成为中国诗话史上难以逾越的顶峰。 综观上述近二十年的谈艺录的研究,是一个渐趋深入的过程。相信随着时 代的发展,观念的变更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谈艺录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更加全 面和深入。 暸望. 1985 年第 34 期 钱钟书研究采辑 2 辑.北京: 三联书店. 199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1 年第 6 期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诗人与佛教诗人与佛教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对中国文人的生活和创作一直产生着影响,文人和佛教 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文人们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接受了 佛教中的某些思想,在经过了吸收和融合之后,再把它体现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也 体现在自己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文人坚持儒家思想的唯一 正统地位,反对佛教的清静寂灭,希望消除佛教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 谈艺录 在对诗人及其创作进行研究的时候注意到了这种联系,考察诗人与佛教的关系是钱 先生诗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2.1 韩愈与佛教韩愈与佛教 在唐朝诗人当中,钱钟书谈艺录最为重视的作家是李贺和韩愈。李贺是全 书论述则数最多的诗人,全书有八则专门解析其诗歌艺术,尤其重视长吉诗歌的修 辞设色。有关韩愈的数则则多见于宋诗之本,宋人论韩昌黎、荆公用昌黎诗、宋人 论昌黎学问人品都是从韩愈和韩诗在后世被接受的状况入手来分析韩愈的。韩愈不 仅仅是文学家,也是一位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 都创造了巨大成就。他的思想建树和文学创作可谓相得益彰,要研究韩愈的诗歌创 作就不能不谈韩愈的思想人格。 谈艺录不仅是对韩愈诗歌进行艺术上的深入索 解,而且对后人争论不休的学问人品问题加以论述。 后世对韩愈人品道德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他与佛教的关系上。 “韩昌黎之在北宋, 可谓千秋万岁,名不寂寞者矣。欧阳永叔尊之为文宗,石徂徕列之于道统。既朱子 与汪尚书书所斥为浮诞轻佻之东坡门下,亦知爱敬。子瞻作碑,有百世师 之称;少游进论,发集大成之说。 ” 可见在北宋之时,韩愈的文与道都得到 推崇。石介将韩愈列为道统,以韩愈追配孟子,正是对其不杂于异端,极力攘斥佛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北京: 中华书局. 1984:62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老的肯定。 “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六十韩愈本传痛斥昌黎恃才肆意,有盭 孔孟之旨 , 罗池神庙碑 、 讳辨 、 毛颖传文章纰谬,然终之曰: 至若抑杨 墨,排释老 ,虽于道未弘,亦端士之用心也。 ” 刘昫等也肯定了韩愈排佛老。 与同时代的许多尊韩者不同,王安石是第一位对韩愈大加贬斥的人。 “要或就 学论,或就艺论,或就人品论,未尝概夺而不与也。有之,则自荆公始矣。 ” 然 而王安石对韩愈之攘佛也还是肯定的。 “余按荆公早岁作孙正之序 ,虽尝以退之 之不惑释老, 与孟子不惑杨墨, 并称孟韩之心, 以勉正之。 其他则多责备求全之说。 ” “以往的批评家们虽然对韩愈的思想毁誉不一,但都是从孔孟传统儒家之道出发 去衡量韩愈。 ” 从维护孔孟之道这一点出发,韩愈在后世也受到诸多非难。身为韩 愈大弟子的张籍曾谓韩愈“俯仰于俗,嚣嚣为多言之徒。 ” , “多尚驳杂无实之说” 。 苏轼也曾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为论 甚高,其待孔子、孟轲甚尊,而拒杨、墨、佛、老甚严。此其用力,亦不可谓不至也。 然其论至于理而不精,支离荡佚,往往自叛其说而不知。 ” 他们都认为韩愈并没有如 他自己所标榜的那样“所能言者,皆古之道” , “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 。他没 有复现孔孟传统, 却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造, 使它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孔孟思想的东西, 这虽然是他为拯救儒学危机与时弊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但却造成了后来传统卫 道士的不解。反佛是韩愈复兴儒学所做的另一方面努力。中唐之时,思想界佛道二 教极盛,严重影响到思想意识以至文化传统的统一与纯正。韩愈不仅在思想上并且 在行动上力辟佛老,张扬儒家圣人之道,虽然他的努力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思想 界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正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宋人树立了“道统” ,使儒学 重新成为思想正宗。所以后代文人给予韩愈的反佛思想和攘佛行为一致肯定。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3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2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2 (日) 市井勘. 韩愈研究新论. 台北: 文津出版社. 2004: 8 上韩昌黎书. 全唐文卷六八四.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7707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八. 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韩愈排斥佛老的行为在受到士人赞誉的同时,也遭到释子的非难。北宋之时, “释契嵩激而作非韩三十篇,吹毛索瘢,义正词严,而其书尟称道者。 ” “ 镡 津文集卷一劝书第一谓昌黎于佛之道本,亦颇推之 ,其辟佛、 权道也, 后世当求之韩心,不必随其语也。 ”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卷首通例 遂云: 今人有能少抑盛气,尽观此书,反覆详味,则知韩公之立言皆阳挤阴助之 意也。 ” 对于这种非难,钱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契嵩于昌黎忽讥忽赞,于昌黎 明、 庐陵一非一是, 择地而施, 因人而发, 正本其教所谓 权实双行法 也。 ” “盖 辟佛而名高望重者,如泰山之难摇,大树之徒撼,则释子往往不挥之为仇,而反引 以为友;巧言曲解,称其于佛说貌离而神合,心是而口非焉。释子取韩昌黎、 胡致堂而周内之,亦正用吞并术。此术用途至广,固非佛教及天主教所得 而专,亦不仅施于谈艺,勿待言矣。” 契嵩、志磐之所以歪曲韩愈的本意,强说 其辟佛是权道,实是在推助佛教,正是由于韩愈之道德地位甚高,不易驳倒。所以 契嵩、志磐之流对于韩愈的非难也就不足为信。 元和十四年(819) ,韩愈假宪宗奉迎佛骨之机,上表痛斥佛、道。称佛骨是“枯 朽之骨,兄秽之余”要求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 ,并表示“佛如有灵,能做 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他因此遭贬潮州,也因此成为反佛的斗士,成为维 护儒家传统的旗帜。韩愈被贬潮州期间,与和尚大颠有过往来,有所谓与大颠三 书流传于世。韩愈与大颠的交往情况、 与大颠三书的真伪历来聚讼纷纭,成 为一段文坛公案。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专门有昌黎与大颠一则论此问题。 韩愈自步入仕途起,终其一生,都与僧人交往,并作序赋诗相赠。先后计有:僧观、惠 师、灵师、盈上人、僧约、文畅、澹师、高闲上人、无本(贾岛) 、广宣上人、颖 师、令纵、秀师、大颠、译经僧等,共 15 人 。关于这些诗文的旨趣,后人有不同 的认识。钱先生列出后人对此的一些看法。赵德麟、陈善、刘克庄谓昌黎作诗侮僧;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2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2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2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383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383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晁以道、李敬斋、张尔岐认为昌黎与僧侣来往与其反佛的立场相矛盾,为僧侣所写 的诗文也被看作白璧微瑕。仔细阅读韩愈的这些诗文,就能发现虽然其中某些赠答 系出于应酬的需要,或寄以讽刺(如和归工部送僧约、广宣上人频见过) 、 戏弄(如嘲鼾睡) ,或予以严厉斥责(如赠译经僧) ,但大部分还是抒发其真 挚的情谊。 大颠是韩愈方外交往最为重要也是因之对韩愈产生争议最大的僧人。韩愈与大 颠的来往在后世颇受关注,因为此事发生在韩愈因反佛被贬期间。僧徒中有人将此 理解为韩愈放弃立场信奉佛教,甚至编造各种韩愈皈依佛教的故事。 “契嵩镡津 文集卷十九非韩第十四论马汇之行状特记刺血书佛经事,谓昌黎外专儒 以护其名,内终默重佛道;第十七论与孟简书 ,略谓昌黎强掩,言愈多而迹愈 见,以理自胜云云,已信其法,佛教顺理为福,与大颠游,谈理论性,已厕其福田 利益矣;又引韩子问道大颠,三平击床悟入一事,谓昌黎尊大颠而毁佛,如重子孙 而斥祖弥云云。契嵩已坐实退之参禅,宗永撰宗门统要 ,本果继作正宏 集 ,捏造事实,谓退之参大颠,有一百八念珠公案,为上根人,说大乘法。 ” 其 实这种传言在当时就已经出现,并且在士大夫当中流传开。吉州司马孟简就曾致书 韩愈,称“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 ,韩愈于是回信申明立场,这就是与孟简书 。 钱先生引述韩愈与孟简书并说明当事人的自述已经能够明白地表明韩愈与大颠 往来的真实情况。 “ 与孟简书亦谓: 近奉释氏,乃传之者妄。远地无可与语, 因召大颠,与语亦不尽解,留衣服作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 下文亹亹数百言,莫非申明攘斥佛老之愿,所以自为别白者至矣。 ” 他与大颠往来 是因为其到潮州,贬地环境恶劣,言语不通, “远地无可与语者” ,离群索居的生活 使他的心灵感到孤独。 “留衣服为别”也只是人情之常,并非崇信佛法。 韩愈与大颠的交往,集中地体现在与大颠书三简。书简中的用词之谦卑恭 顺与韩愈既往之排佛态度迥异,于是关于它的真伪使后人产生了困惑。钱先生简要 梳理了自宋至清有关与大颠三书真伪问题的主要观点。欧阳修、朱熹以为真,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7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7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陆游、陈兰甫、黄震、杨慎、李绂则认为是伪书。钱先生在分析他们的观点时指出 “黄东发日钞卷三十五、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六以朱子此举为不可晓。杨升 菴不喜朱子,而好袭东发议论,遂推波助澜。李穆堂服膺陆王,深恶朱子,每借申 雪昌黎、荆公为名,一攻朱子; 初稿卷四十六亦有书赝昌黎与大颠书后 ,气 盛词峻,失之肊必,尚不如升菴言之成理。因举李汉韩集序 无有失坠, 总其目以七百等语,以为此书既在集外,其伪可知然张淏云谷杂记卷二 早言:昌黎知制诰,李汉竟未收;柳子厚天说引昌黎论天之文、刘梦得柳集 序举昌黎远吊之书、 五窦联珠集载昌黎分韵得寻字五律,皆在散逸,安 得自矜无有失坠云云。 王白田 读书记疑 卷十六亦谓据柳子厚 与韩愈论史官书 、 段太尉逸事书 、 答韦珩书 、 送僧浩初序 ,退之皆有书与子厚,四书今不见 集中,刘梦得柳集序所谓退之以书来吊 ,韩集亦无,李汉之言,岂其然乎。 则杨、崔、凌三家之说,犹不免尽信李汉之词。 ” 钱先生认为黄震、杨慎、李穆堂 等人的观点针对朱子而发,似存门户之见,不能公允。其证明与大颠三书为伪 的依据来自于李汉韩集序 “无有失坠,总其目以七百”等语,但实际上李汉 自矜之语并不可信,其文集收录的韩文本就有遗漏。 总而言之,钱先生对韩愈与佛教之研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从后人的评 论入手,研究韩愈的攘佛思想和行为。后世对韩愈攘佛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士 大夫对于反佛是一致肯定的,释子则或是非难,或是歪曲事实,曲解为阴挤阳助。 钱先生把僧人的曲解归结为“权实双行法” ,所以其说是不可信的。第二、通过研 究韩愈同和尚大颠的交往来分析韩愈与佛教的关系。后代的很多僧人(如契嵩) 、 士人(如孟简)都把韩愈与大颠的来往理解为信奉佛教。钱先生引述韩愈与孟简 书借以说明韩愈与大颠的来往只是出于人情,并非崇信佛法。第三、梳理由宋至 清关于与大颠书真伪问题的主要观点,并对黄震、杨慎、李穆堂等人的观点提 出质疑,认为他们证明与大颠书为伪的观点是不成立。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65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2 释氏之诗释氏之诗 自西晋时始,士僧之间的交往密切起来。僧人们通过讲经等活动影响了中国士 大夫的心灵与创作。僧侣们在与文人的交往中,也接受了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其中 的一些人热衷于文学,从事文学创作,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僧人对文人的影响一直 受到学者的重视,然而一般的著述大都忽略了僧人的文学创作。钱先生以其敏锐的 眼光关注到了这一课题,在谈艺录中概述了僧诗的创作情况以及释氏之诗的艺 术特点。 “释氏作诗,唐以前如罗什十喻 、惠远报偈 、智藏三教 、无名释 五苦 、庐山沙弥问道叩玄 ,或则喻空求本,或则观化决疑,虽涉句文,了无藻 韵。居士林中为此体者,若王融净行 、梁武帝三教 十喻 、简文帝十空 四城门之类,语套意陈,无当理趣。初唐寒山、拾得二集,能不搬弄翻译名义, 自出手眼;而意在砭俗警顽,反复譬释,言俚而旨亦浅。后来仿作者,无过于郑所 南锦钱馀笑二十四首,腔吻逼肖,荆公辈所不及。寒山自矜曰: 有人笑我诗, 我诗合典雅 ;拾得自矜曰: 我诗也是诗,有人唤做偈 ;惜词费如此,论文已须 点烦,论禅更嫌老婆舌矣。寒山妥帖流谐之作,较多于拾得。如杳杳寒山道一 律,通首叠字,而不觉其堆垛。说理亦偶有妙喻,如比人性精灵于经霜老数曰: 皮 肤脱落尽,唯有真实在 ,黄山谷、戴石屏等皆用以入诗。而予则激赏其昨到云 霞观一首,讥道士求长生不死,即得大药,仍未脱生死,因曰: 但看箭成空, 须臾还坠地 ;深入浅出,真能使难达之情,如同目睹者也。 古今禅藻集所辑自 支遁以下僧诗,乃释子之诗,非尽释理之诗,佳者即是诗人之诗。僧以诗名,若齐 已、贯休、惠崇、道潜、惠洪等,有风月情,无蔬荀气;貌为缁流,实非禅子,使 蓄发加巾,则与返初服之无本(贾岛) 、清塞(周朴) 、惠铦(葛天民)辈无异。例 如瀛奎律随卷四十七谓惠洪诗虚骄之气可拘,自是士人诗、官员诗, 弇 州读书后卷六谓洪觉范乃一削发苦吟措大,故不能以禅悦、道腴苛求诸家诗 矣。 ” 唐以前僧人如罗什、惠远的诗作多是以诗歌的形式阐述佛禅的内容,与佛教 钱钟书. 谈艺录.(补订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225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偈颂差不多,他们的创作开了以佛禅入诗的风气,士人中亦出现了模仿之作。这 样的作品重视的是说理,所以在艺术上没有什么成就。 “虽涉句文,了无藻韵” ,徒 有理语,没有理趣,严格的来说,这样的作品甚至不能称为诗歌,只是借用诗歌的 形式宣扬教理。到了初唐寒山、拾得,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与罗什、惠远等僧诗 以研习和宣扬佛教教义、教理为主要内容不同,寒山、拾得诗作的主题更接近王梵 志诗,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世俗伦理的作品占了很大的比例。寒山、拾得的作品中 也有很多的佛理诗,以作诗来弘扬佛法,教化世人。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 “能不 搬弄翻译名义,自出手眼;而意在砭俗警顽,反复譬释,言俚而旨亦浅。 ”他们的 创作已经具备了某些文人化倾向。齐已、贯休、惠崇、道潜、惠洪这些以诗歌闻名 的僧人,从创作倾向上看,已经与文人无异。他们的作品,如齐已白莲集 、贯 休禅月集 、明僧正勉等编的古今禅藻集所辑自支遁以下僧诗都与文人诗没 有差别。僧人诗的特点被文人诗的特点所融合,这些僧人“有风月情,无蔬荀气; 貌为缁流,实非禅子” ,却是真正的诗人。 除了僧人有意创作的诗歌,禅宗公案偈语也往往具有诗歌富于理趣的特点,所 以禅宗公案偈语常常被诗人点化,成为隽语。 “唯禅宗公案偈语,句不停意,用不停机,口角灵活,远迈道士之金丹诗决。 词章家隽句,每本禅人话头。如五灯会元卷三忠国师云:三点如流水,曲似 刈禾镰;卷五大同禅师云:依稀似半月,仿佛若三星;皆模状心字也。秦少 游南歌子云: 天外一钩斜月带三星, 高斋诗话谓是为妓陶心儿作; 泊 宅编卷上极称东坡赠陶心儿词: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以为善 状物; 盖不知有所本也。 五灯会元 卷十六法因禅师云: 天上月圆, 人间月半 ; 吾乡邹程村祗谟丽农词卷下水调歌头.中秋则云:刚道人家月半,天上 月团圆;死灰槁木人语,可成绝妙好词。斯亦禅人所谓不风流处也风流也。 又往往富于理趣,佳处偶遭,未尝不可为风骚之支与流裔。如五灯会元十三龙 光諲禅师云:千江同一月,万户尽逢春,以明法身之分而不灭,散而仍一,妙 谛曲包。故方虚谷撰名僧诗话一书,七佛偈、西天二十八偈皆预编摹;桐江 集卷一此书序云: 北宗以树以镜为譬,而曰: 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南宗谓:本来无一物,自不惹尘埃,高矣。后之善为诗者,皆祖此意,谓为翻 案法。明通之论,足为骑驿。盖禅宗破壁斩关,宜其擅翻案;六祖翻神秀卧轮 诸偈,破洪达之法华转为转法华,皆此类也。而桐江续集卷三十三清 渭滨上人诗集序:曰偈不在工,取其顿悟而已。诗则一字不可不工云云,意 亦谓偈语每理胜于词,质而不韵,虽同诗法,或寡诗趣也。故少室山房笔丛卷 四十八集取禅机中绝类诗句者百数十句,而其中有滋味者不过十数语耳。” 禅宗 是中国化的宗派,对传统佛教进行革新,希望摆脱传统经典的束缚。禅宗纲领中有 “不立文字”,但事实上,历代的禅师却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禅文献。禅宗留下的 文献中有很大一部分表现出了相当浓厚的文学性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禅文献 几乎包含了中土文学的各类文体,钱先生认为最有文学意味的是禅宗的公案偈语。 丛林中把古德的机缘语句当作参悟商量的题目,称为“公案”。禅宗公案偈语的基 本内容是表达顿悟境界,形式上则多用比喻、隐喻、暗示、联想等手法,留给接受 者主观体悟的余地。与翻译佛典里那些只是句型整齐,基本不管声韵格律,表达拙 朴生涩的偈颂相比,这样的语句显然更具有文学作品的特点,有些佳作是可以直接 “为风骚之支与流裔”,有些语句由于其浓厚的文学意味,易为诗人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精准复习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染布行业风险投资及投资运作模式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智慧城市产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新生儿保温箱市场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整体厨柜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摩托车保险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与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室内游乐园产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学生校服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工程经济市场份额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国内肝素钠注射液行业深度分析及竞争格局与发展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公司员工岗位安全培训
- 2024年东航技术招聘考试真题
- 湖北省武汉市九校2024-2025学年下学期3月联考九年级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2025幼儿园师德教育
- 山水画九级考题及答案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件 13生命教育与幸福感
- 法官助理的面试题及答案
- DB11∕T500-2024城市道路城市家具设置与管理规范
- 山东省淄博市、滨州市2025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大学语文22孔子论孝
- 低空经济园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