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阳能的说课稿范文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 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工作过程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些问题采取些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两部分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些问题采取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中的最后一课在学生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能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已经常常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给了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知道水和风有能量等等但是在他们头脑里还没有关于能量一般意义的概念本单元一方面要把儿童过去知道的“散装”的各种具体能量形式联系在一起统一到能量大要领之下这要对过去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和重组另一方面要在能量这个统一概念统领下学习电磁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和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和能源矿产等新知识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这节课的编写思路是想通过分析媒带给我们的信息推测媒是怎样形成的然后进一步认识媒、石油、天然气所蕴藏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然后认识能源中些是可再生的些是不可再生树立节约能源的思想并了解一些新的能源 二、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很多内容要通过研讨来进行教学如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化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课都要用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对于讨论型的科学课在教学时最关键地一点就是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关主题的讨论活动中来各抒已见相互争论建立相应的科学概念否则很容易上成说教式的枯燥乏味的科学课 三、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教材内容是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而上课学生是五年级学生这里可能会在知识衔接上出现问题因为和这节课有关的各种各样的能量、能量的转化等这一单元的前几节课都没有上过因此在上课前需要给学生简单补充一些和能量有关的知识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认识煤的成因了解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知道它们所蕴藏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的太阳能 2、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认识能源和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3、体验科学探究重证据、逻辑推理即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4、渗透节约能源的思想 (二)重点与难点: 1、了解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知道它们所蕴藏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是储存着的太阳能 2、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了解一些新的能源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福尔摩斯的引入让学生知道根据证据进行逻辑推理、合理想象是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推测煤的形成做好铺垫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通过推测这一环节让大家了解煤、石油、天然气在生活中的用途因为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的了解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多 二、探究煤的形成过程 1、通过提供的有关煤的信息分析煤的形成过程学生可以说从其中一句话中推测出来的发现也可以是对煤形成过程进行描述 2、通过观看录像验证自己的推测 3、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句概括煤的形成过程 4、用类比的方法推测石油个天然气的形成原因(简单讲解) 三、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知道煤具有能量煤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解决煤的能量来自植物比较简单要解决植物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有一定难度我通过光合作用的录像让学生明白植物的能量来源和水、空气有关但最终来源于太阳 2、研究石油、天然气的能量来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储存在自己的身上而动物的食物归根到底是植物所以古代动植物具有的能量来源与太阳能) 3、引出课题煤、石油、天然气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四、了解一些新的能源能区分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谈话引入让学生思考:煤、石油、天然气是否会用光 2、通过提供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资源现状并产生危机感 3、了解新能源能够区分些能源些可以再生些不可以再生的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煤、石油、天然气的认识并不是很多因此在教学应该适当补充 2、本节研究讨论课很容易变成讲授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类型所以教学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组织好学生的讨论非常重要学生讨论时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3、教学中度的把握很重要这节课煤、石油、天然气的成因很重要但是讲的太深就会违反教材编定时的本意另外新能源学生了解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新能源的产生及运用 4、在教学中不要被一些学生的“博学”所左右一下子就到达目标形成的“彼岸”比如提问学生:“你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会立刻回答:“煤是由几亿年前的植物被埋到了地下慢慢变成的”这些是他们从课本中看来的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并不是很理解所以出现这样情况就必须追问:“你的证据”“这样想象的依据”经历这个过程比知道结果更为重要 一、教材分析: 能量与太阳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的第八课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学生认识了电能电与磁的关系后链接的一个相关知识点其中涉及的能源为煤、石油、天然气课文的编排是为合理使用能源、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奠定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从生活中从科学课学习中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太阳的光和热是太阳能知道食物能供给我们身体需要的能量甚至知道电能、水能、风能但是在学生的头脑里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一般意义的概念能量概念是抽象的我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具体能量所产生的某种效应本课不是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来演绎各种能量形式而是选择了学生较熟悉的煤来认识太阳能了解我们现在使用的绝大部分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的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2、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 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活中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教学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打算用下面这句话来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进行一项“超级大侦探的活动”看下谁是真正的“侦探家”能够找出能量与太阳的关系 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 二侦探活动一: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用多媒体展示大量煤块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找出煤块上面的蛛丝马迹看看煤块上有些“线索” 接着出示有关信息: 在研究煤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一些重要信息: (1)我们常常能在煤块上看到植物枝、叶的痕迹甚至还发现了具有完整树干状态的煤 (2)埋藏的煤大多夹在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岩层中 (3)煤在地下的岩层中是一层一层分布的 (4)亿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温暖雨量充足植物生长非常繁茂 充分利用这些证据让学生小组讨论推测一下煤的形成原因 学生可能的回答是植物和树木变成煤汇报时对学生的每一项猜测都要追问一个“证据”“这样想象的依据”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很有必要的 三侦探活动二: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多媒体播放科学家研究的煤的成因“煤的形成过程”的短片 2.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搜集能源的有关信息现在请学生根据课前收索的“线索”分组汇报说说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然后观看视频了解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 小结:根据不少证据推测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也是古代低等动、植物主要是繁殖量最大的浮游生物的遗体被沉积保存经过细菌分解和高温高压而形成的而天然气比石油轻所以常位于石油上部 3、了解三大能源和太阳能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煤、石油、天然气是目前我们使用的主要能源他们所具备的能量是从里来的它们与太阳能有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各小组汇报交流的结论这里应鼓励学生充分表达教师给予恰当评价 通过研讨学生认识到: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长成“身体”就是把太阳能转化成了自己生长需要的能量动物的食物结根到底也是植物所以煤、石油天然气最终是来源于太阳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4.引导学生用箭头表示出“太阳能”、“动植物体具有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的能量”三者转化、储存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用能量转化、传递、储存的视角去解释描述身边物体的变化从认识身边的能量和能量转化扩展到宏观的太阳能及其转化与储存从比较纯科学的认识能量到结合社会生活认识能源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教师出示最新的XX年世界能源储量表了解目前人类探明的煤、石油、天然气的储量及最多使用年限为了突出其有限性我将数据设计成了醒目的红色旨在提醒学生这些能源的储量十分有限不断使用终将枯竭 学生观看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能源在如何变化呢学生思考后得出:这些能源越用越少无法再生 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它们让它们为人类的发展服务更长时间呢日常生活中应该做通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将认识到节约能源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ps考试问题及答案
- 电网测量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电缆技术培训知识课件
- 电竞选手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电磁场原理课件
- 电焊气割作业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理工c语言考试题及答案
- RL71-d6-生命科学试剂-MCE
- 高港市消防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北京vr消防考试题目及答案
- 术后谵妄护理查房
- 绿地香港招标管理制度
- 中国PCBA行业发展前景及发展策略与投资风险研究报告2025-2028版
-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 DNA纳米导线-洞察及研究
- 2025-2030年中国牙缺失治疗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中国桶装水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服务基层行-3.2.2.1“三基”培训与考核(一)
- 医院等级薪酬管理制度
- 《网络安全技术》电子教案
- 细胞商业计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