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根据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资料和考古学研究成果,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 析河南东周城址的价值。探讨河南东周城址目前的保存现状和破坏东周城址的因 素,并从三个方面探讨河南东周城址的保护。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概况和类型学分析。运用考古学分类的方法, 根据河南东周城址规模和性质,将其划分为都城、县邑和军事堡垒三类。探讨了 各类城址的特点,对各类城址的选址、形制、布局及墓葬区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 综合分析。 第二部分: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的探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从河南 东周城址总的数量变化、三类城址数量的变化、河南楚城与楚国历史和文化的关 系以及河南东周城址内外所发现的遗迹遗物等方面,探讨河南东周城址具有的历 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第三部分:河南东周城址保存现状及保护中的问题。考古调查文献资料和实 地调查资料,按城址保存的完整程度,将其分为六大类,并分析各种破坏因素和 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部分:河南东周城址保护的探讨。根据城址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科 学的调查和发掘有利于城址的保护,同时建议从两方面注意保护城址的价值,并 向公众有效地展示其价值。 关键词: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保护 a b s t r a c t b a s eo n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ym a t e r i a l so fe a s t e r nz h o u sc i t yr e m a i n si n h e n a np r o v i n c ea n dt h e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u t c o m e ,t h i sp a p e r a t t e m p tt om a k ea n a l y s i so nv a l u e so ft h ee a s t e r nz h o nc i t y r e m a i n s d i s c u s st h ec o n s e r v ea c t u a l i t ya n dd e s t r o yf a c t o r s t h ew r i t e rp r o m o t e s o m ep r o p o s i t i o no nt h ec o n s e r v a t i o no ft h i s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t h i sp a o e r sm a i nc o n t e n t sa r e : 1 c l a s s i f ya l lc i t yr e m a i n si n t ot h r e et y p e s ,a n dd i s c u s s e de v e r yt y p e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s u mu pt h ec i t i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a n d r e a s o n s 2 a n a l y z et h ed y n a m i cc h a n g e so ft h r e et y p e sq u a n t i t y , 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b e t w e e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c i t yr e m a i n so fc h uk i n g d o mi nh e n a n p r o v i n c ea n dc h uc u l t u r e ,t h er e l i c si n s i d ea n do u t s i d et h ec i t yr e m a i n s , d i s c u s st h eh i s t o r i c a l ,a r t i s t i ca n ds c i e n t i f i cv a l u eo ft h e m 3 b a s eo nt h ec i t yr e m a i n s i n t e g r a l i t y , t h ew r i t e rd i v i d e st h e mi n t os i x g r a d e s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t h ea c t u a l i t yo ft h er e m a i n s a n n y z et h ed e s t r o y f a c t o r sa n dt h ep r o b l e m si np r o t e c t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4 a i ma tt h ep r o b l e m so na c a d e m i cs t u d yo ft h ec i t yr e m a i n sc u r r e n t l n t h ew r i t e rg i v e st h ea d v i c eo ns c i e n t i f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a n de x c a v a t i o n , p r o t e c t i o no ft h ev a l u e o ft h er e m a i n s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a n dt h e e x h i b i t i o no ft h ev a l u et ot h ep u b l i ce f f e c t i v e l y k e yw o r d s :e a s t e r nz h o uc i t y r e m a i n si nh e n a np r o v i n c e ,v a l u e , a c t u a l i t y , c o n s e r v a t i o n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i 导言 1 1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时代,在中国历史 上占有重要地位。河南地处中原,开发较早,东周城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内 涵丰富,在全国范围内的东周城址中具有典型意义。但经历了两千多年自然和人 为的破坏后,河南东周城址绝大多数残缺不全。据统计,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城 址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古城的残垣断壁和城内外的夯土基址,是河南仅存的春秋 战国时期的地上建筑。 目前,对河南东周城址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考古学领域。学者们对东周城 址的性质、规模、形制、布局、建筑方法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等 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较少关注这一时期城址的保存 现状,也较少涉及对东周城址文化遗产价值的探讨,以及通过对城址价值和现状 评估,对这一时期的城址进行科学保护的研究。 河南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是促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优势,也为 河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大省的转变和跨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河南省加强对 大遗址的保护,已经编制了安阳殷墟、偃师尸乡沟商城、偃师二里头、洛阳汉魏 故城、隋唐洛阳城、郑韩故城等的大遗址保护规划。对于河南丰富的大遗址资源 来讲,这些工作仅仅是全面保护大遗址事业的开始。因此,重视对河南东周城址 的学术研究,以便为将来实施科学的保护规划提供准确的依据,成为今后必要而 紧迫的工作。 本文拟在学者们已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河南东周城址的文化遗产价 值、保存和保护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际公认的遗址保护经验,对其保护 提出自己看法和建议。 1 2 研究现状 考古工作者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了对列国都城系统的调查和发 掘,在以后二十多年的田野工作中,探求城郭的范围、城垣的营建和使用时间、 1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城门及街道的位置、宫殿区、手工业区及墓地的分布等方面,逐渐廓清了城址的 布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进行的两次全国文物大普查中还发现了众 多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有些还做过试掘。这些工作使得学术界对东周城市的认 识和研究不再仅限于各主要诸侯国的都城。几十年积累的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 为今后系统研究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状况奠定了基础。对东周城址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列国都城的规划布局、东周城址的分类研究及东周城址的历史文化研究等方 面。 俞伟超认为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都城规划应分为四个大阶段,东周和两汉都 城的密封式规划是中国都城规划发展过程中的第二阶段,并总结了战国时期都城 规划中出现的新特点1 。 杨宽在对中国古代都城布局的演变所进行的研究中,认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 诸侯都城西面小城连接东面大郭的布局,是以西方为上而东向的“坐西朝东”礼 制在都城规划上的反映2 。 刘庆柱通过对历代都城考古资料的分析,认为都城中宫城的位置除一般选择 在城内地势较高的地点外,还受到不同时期流行的不同崇尚的影响。春秋战国时 期( 初期) 都城中宫城或宫庙区大多在都城的中部或中北部;战国中晚期和秦汉 时代,都城中的宫城或宫殿区大多在都城的西南部或西部3 。 贺业钜认为在西周和东周时期曾出现过两次建城高潮,并指出东周时期城市 性质发生的变化又引起了城市规划的大变革4 。 许宏在全面收集了春秋战国城市考古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规模大小将其划分 为都城、一般城市、军事堡垒三类,比较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差别特征,并对各 类城市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城市发展的显著特征与当时巨大而深刻的 历史变革密切相关5 。 陈振裕将考古发现的众多东周楚城按性质差异与面积大小等方面因素,归纳 i 俞伟超: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发展阶段性为中嗣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而作 ,文物,1 9 8 5 年2 期: 5 2 6 0 2 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史制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3 刘庆柱: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 7 月:3 6 4 7 。 4 贺业钜:试论周代两次城市建设高潮,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一辑,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 5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0 年8 月。 2 一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为都城、别都、县邑、军事堡垒四个类型。比较楚国都城与其它列国都城建制的 异同,并将楚城的发展放入东周时期楚国历史、楚文化发展的背景中探讨6 。 马世之将分布在中原地区的众多古代城址的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深 入全面地探讨了中原地区古国的历史和文化7 。 以上述论著为代表的对东周城址的研究,结合考古资料及文献记载,对这一 时期的城址的规划布局、分类及其特点、各国都城间的比较分析,以及这一时期 的城市建设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乃至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的地位 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河南东周城址的保护属于大遗址保护的范畴。目前,国内大遗址保护的研究 处于起步阶段,各学科都从不同的专业角度研究大遗址,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 个方面: 大遗址保护的规划与管理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 研究8 、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9 、遗址论l o 、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 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1 1 , 中国大遗址保护 的现状、问题及政策思考1 2 等。分析了我国大遗址保护中存在的理论和实践方 面问题,并提出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国外大遗址保护经验的借鉴。如日本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1 3 、他山之 石:日本的遗址公园1 4 等,介绍了日本大遗址保护的成功案例。由于日本大遗 址多为土质,我国大遗址性质相似,因而这些经验对我国大遗址保护具有较强的 借鉴意义。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这方面的研究有关于赵邯郸故城遗址保护的思考 6 陈振裕:楚文化与漆器研究。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7 月 7 马世之;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大象出版社,1 9 9 8 年1 1 月 8 陈同滨:中国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多学科研究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 0 3 年3 月:1 8 4 2 0 3 。 9 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 ,规划师2 0 0 2 年6 期:9 1 3 1 0 喻学才:遗址论,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2 0 0 1 年2 期:4 5 4 9 1 l 盂宪民:梦想辉煌:建设我们的大遗址保护展示体系和园区关于我国大遗址保护思路的探讨,东 南文化2 0 0 1 年l 期:6 1 5 1 2 陆建松:中国大遗址保护的现状,司题及政策思考 ,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5 年g 期:1 2 0 1 2 6 1 3 黄渭金:日本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国文物信息网( m c c r n e w s ,c 0 0 1 c n ) 。 1 4 王军:他山之石:日本的遗址公园,中国文物报,2 0 0 0 年8 月g 日5 版。 一3 一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皇城墙遗址公园与皇城整体保护1 6 、论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旅游资源 的开发1 7 、论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1 8 、郑卅i 商城遗址保护利用 的几点意见1 9 、关于府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2 0 、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 战略研究2 1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2 2 等。 上述研究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合理利用将 会促进保护,并提出保护及利用的具体措施。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关注土遗址保护和大遗址环境保护等相关大遗址保护的 问题。 1 3 研究方法思路 在资料收集方面,本文在整理河南东周城址考古文献资料基础上,有选择地 实地调查部分东周城址,为分析河南东周城址的保存现状和保护管理中的问题提 供资料。对比各城址的保护规划文本,寻求东周城址保护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对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学分析时,尽可能做出定量的分析。运用分类的方法, 将河南东周城址分为三类,为下一步的价值评价提供确切的信息,并根据各类城 址数量的变化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意义。 分析河南东周城址的保存现状时仍以定量分析为主,按城垣的完整程度分 类,为现状评估提供准确的依据。 根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及一些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保护准则中体现 的遗址保护的理念,借鉴国际上遗址保护的成功经验,探讨河南东周城址保护的 相关问题。 1 5 郝良真:关于赵邯郸故城遗址保护的思考,文物春秋2 0 0 3 年1 期:3 4 3 8 。 1 6 孔繁峙:皇城墙遗址公园与皇城整体保护,北京规划建设2 0 0 1 年6 期:1 1 1 5 1 7 李并成:论丝绸之路沿线古城遗址旅游资源的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 9 9 8 年4 期:5 2 5 4 1 8 李泉:论大地湾遗址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丝绸之路2 0 0 1 年1 期:4 6 4 7 。 1 9 汤丽萍:郑州商城遗址保护利用的几点意见,中原文物2 0 0 0 年4 期:7 6 2 0 邢心田:关于府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焦作大学学报2 0 0 0 年4 期;3 0 3 1 2 l 权东计朱海霞:汉长安城保护与利用发展战略研究,经济地理2 0 0 3 年5 期:4 0 9 4 1 3 2 2 刘科伟牛栋: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经济地理1 9 9 9 年5 期 “0 1 0 5 。 4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2 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发现及类型学分析 我国古代城市迄今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河南是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之 一。商和西周时期的城市在河南也己发现多座。东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的重要时期。城市大量涌现,城市的规模和性质也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现象与 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河南东周城址不 但明显地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更集中体现了东周时期列国兴盛 衰亡的历史。因此,对河南东周城址的调查、发掘和研究,是中国城市考古学的 重要内容,也是研究河南东周城址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下面就以河南东周 城址的考古资料为主,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在以往东周城址研究成果基础上,对 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发现概况、分类及其特点、各类城址发展共同特征等方面进 行初步分析。 2 1 河南东周城址考古发现概况 有关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和发掘工作在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已开始。例 如对洛阳东周王城和新郑郑韩故城等大型都城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这一时期也 发现了一些规模较小的东周城址,如鄢陵的古鄢城、偃师的滑国故城、舞阳的东 不羹城等。大量河南东周城址的发现是在2 0 世纪八十年代进行的全国第二次文 物大普查中,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河南东周城址的考古资料。据本文统计,河南 境内的东周城址有1 7 6 座,现将这些城址的考古发现概况列于附表1 中,以便查 证。不少文献中有记载的东周城址,至今尚未发现,因此表中所列城址并非河南 东周城址的全部。据统计,全国范围内迄今发现的东周城址有4 7 0 余座2 3 ,仅就 数量而言,河南东周城址已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河南东周城址的界定。本文所言东周城址包含有两种情况,一,是始建 年代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址。二,是西周或更早时期所筑建的一直沿用至春 秋战国时期以至更晚的城址。 关于河南东周城址的确切年代,除了对东周王城和郑韩故城两座大型都城进 2 3 据统计,全国范围内的东周城址共4 2 8 座,其中河南东周城址有1 3 0 余座( 见于许宏:先秦城市考古 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0 年8 月:8 4 ,1 2 7 ) 。现如按1 7 6 座河南东周城址统计的话,全国范围内 的东周城址有4 7 0 多座。 5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行系统的调查与考古发掘,以及对启封故城、扶沟故城,宋国故城等个别城址进 行了初步勘探和试掘,掌握了城垣的部分资料,基本可以确定城址的始建年代和 沿用情况外,其他大部分未经系统的调查和发掘。对城址的时代的推断也仅依靠 采集城址内地表的陶片,或仅以文献记载为依据。并且由于考古调查时所采集的 陶片有限,缺乏对城址的范围、布局、及地下遗迹等方面的进一步考证,所以不 能确定城址的确切年代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因此,在附表1 中均将这些城 址的时代定为东周时期。 关于河南东周城址的规模,从附表1 中可以明显看出河南东周城址的规模相 差悬殊。目前有4 9 座城址的面积不详,无法对其分类统计。已知面积在l o 平方 公里以上的有4 座,分别是东周王城、郑韩故城、宋国故城和北山口古城( 番国 故城) 。这类城址的规模与城址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面积在1 0 平方公里以下1 平方公里以上的城址有4 6 座,其中确定为都城的有1 5 座。其他城址的面积在l 平方公里以下,其中面积最小的赖国故城仅约0 0 1 2 平方公里。因此可以说,大 多数河南东周城址规模大小与其性质无密切关系。 关于河南东周城址的布局。东周时期的城市已经形成了城郭布局,已知城垣结 构的河南东周城址为数不多,附表1 资料中显示出城池结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 是内外城即大城套小城,如上阳城、共城故城、黄国故城、鄢故城、扶苏城等。二, 是大城与小城东西或南北并列,如郑韩故城、城阳城( 楚王城) 等。上述城址多数 曾为一国之都,可见,河南东周城址的城池结构与其性质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诸侯国为了加强防御,免遭邻国侵袭,在地形险要之处修 筑长城。文献中最早有关长城的记载见于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 战国时期,齐、楚、魏、燕、赵、秦、中山等国相继修筑长城。河南的方城县、 密县和林县都保留有春秋战国长城遗迹,分别由楚、魏、赵筑建。由于长城与城 址在性质、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未将其列入统计。但方城象河关平面 为长方形,并由数道城垣构成了严谨的城址布局,因此作为城址列入附表1 中。 下文就据现有的资料,对河南东周城址进行初步的考古类型学分析。 2 2 河南东周城址的类型学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修筑城邑,城市数量空前增多,仅左传记 载的各国筑城事件即达6 8 次之多,其中除5 次重修外,共筑城6 3 座。从全国东 周时期列国都城与一般城址分布图( 图1 ) 中可以看出,河南是全国范围内东周 6 一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图l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与一般城址分布图 ( 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2 0 0 0 年) 7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城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本文根据这些东周城址在规模和性质等方面的差 异,将其大致归纳为都城、县邑和军事堡垒三个类型“。 2 2 1 都城 春秋战国时期,在河南境内,除东周王朝外,主要诸侯国有蔡、卫、宋、陈、 郑、赵、魏、韩、楚、秦等,较小的诸侯国有雍、虢、邢、滑l 刘、息、赖、蓼、 杞、许、黄、番、蒋、密、胡、项、养、申、吕、邓、江、樊、房、柏、弦等。 除秦以外,其他各国的国都都在河南留下遗迹,成为河南东周城址的重要组成部 分。考古资料显示,这些都城的规模悬殊较大,故又可分为两类:大型都城遗址 和一般都城遗址。 大型都城遗址城址面积在l o 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东周王城、郑韩故城、宋 国故城三座都城。其中对东周王城和郑韩故城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明 确了城址的年代、性质、规模和布局等,考古资料较为详备。宋国故城由于其深 埋于地下,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勘探,了解到城址的性质和规模。 东周王城( 图2 )东周时代周王朝的都城遗址。城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涧 图2 洛阳东周王城平面图( 考古1 9 9 8 年3 期) 2 4 各城址具体的分类见本文附表l 中的“类型”一栏 8 一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河和洛河交汇处。公元前7 7 0 年,周平王自镐京迁都于此,至周郝王五十九年( 公 元前2 5 6 年) 为秦所灭,周以王城为都5 0 0 余年。 城址西有涧河,南有洛河,涧河穿越城址西部。城址平面近似正方形,不甚 规则。北墙全长2 8 9 0 米,城外有与之平行的护城壕。西墙北部在涧河东岸,南 部在涧河西岸,南北两端相距约3 2 0 0 米。南墙和东墙各存残长1 0 0 0 米,城墙残 存宽度5 1 5 米。城墙始建年代约在春秋中期以前,战国时代至秦汉之际曾加以 修补和增筑。至西汉后期,在废城址内改建河南县城。而涧水以西的西墙南段向 外凸出,在结构上似另成一范围,发掘者判断其为战国时期所筑”。 东周王城的宫殿建筑似主要分布在城址偏南或中部,经钻探发现了南北两组 面积较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北组建筑的四周有夯土围墙环绕,平面呈长方形,东 西长约3 4 4 米、南北宽约1 8 2 米。其内中部偏北和西部有长方形的大型夯土建筑 基址。南组建筑由夯土墙分成东西两部分,其内未发现大面积的夯土基址,可能 是北组建筑的附属建筑。在上述夯土基址的东部还探出一条南北向的大道,己知 长度9 0 0 余米,宽约2 0 米。基址附近出土有大量东周时期的建筑材料,如筒瓦、 板瓦和瓦当等,由国语周语“谷洛斗,将毁王宫”的记载,推测邻近涧洛 交汇处的瞿家屯一带应是王城的宫殿区之所在”。 城址内发现多处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尤以城内西北部战国时代的制陶窑场 面积最大,内涵丰富,发现有很多陶窑、制陶工具及陶器废品2 1 。在窑场的东南 为骨器加工场,再向南则是石料场,有很多石环、石片等装饰物的半成品。在城 址中心的偏西处,曾清理出一座烧制冶炼工具的古窑址,出土坩埚2 7 件,说明 这一带应有冶铁作坊遗址2 8 。此外,在南城垣附近发现有大面积的战国时期粮仓 遗址,南北长约4 0 0 米,东西宽约3 0 0 米,发现粮仓7 4 座,排列整齐。从粮仓 废弃后倾入的各种质料的制品、半成品及铜料、铅料、炼渣等遗物看,粮仓附近 可能是铸造等手工业作坊的集中区2 9 。 在城址中部、东北隅、涧水西岸等地均有东周墓葬分布。2 0 世纪5 0 年代在 2 5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润滨东周城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 9 5 9 年2 期:1 5 3 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洛阳发掘报告( 1 9 5 5 1 9 6 0 年洛阳涧滨考古发掘资料) k 北京燕山出 版社,1 9 8 9 年 2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 9 8 4 年5 月:2 7 1 2 7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内的古窑址,考古与文物1 9 8 3 年3 期;1 2 1 9 2 8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烧造坩埚古窑址,文物1 9 9 5 年8 期:1 9 2 5 2 9 洛阳市博物馆;洛阳战国粮仓试掘纪略,文物1 9 8 1 年1 1 期:5 5 6 5 。 9 硕士学位论文 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城址中部的中州路一带发掘了2 6 0 座东周墓葬,时代从春秋初期至战国晚期3 0 。 在城址东北隅还发掘了大型的带墓道的积石积炭的战国墓,其中随葬青铜礼器和 铜剑的墓比例较大,应是王城内一处重要的墓葬区 。在城外的涧水西岸地区也 发现了集中分布的上千座东周墓葬,可能是周人墓地。最重要的墓葬区是距东周 王城东北约1 0 公里,汉魏洛阳城北部偏西的金村墓地。2 0 世纪2 0 年代,在金 村墓地共发现8 座有较长单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分为南北两列,其中3 座墓 的墓道两侧各有“马坑”。墓葬的大体年代在战国早期至晚期之间,应为周王室 的墓葬,可能包括周王及附葬的大臣墓3 2 。 郑韩故城3 3 ( 图3 ) 城址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区及外围,地处双洎河( 即洧 水) 和黄水河之间的三角地带。郑韩故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的 地方,并因此而得名。据史记记载,郑桓公始居械林( 今陕西风翔南) ,后 迁拾,可能在今陕西华县西北。郑武公四年( 前7 6 7 年) 迁都于此,至郑康公二 十一年 前3 7 5 年) 韩哀侯灭郑,郑在此更替2 2 君,共3 9 4 年。此后,韩将国 都自阳翟( 今河南禹州市) 迁于郑故都,至韩王安九年( 前2 3 0 年) 秦灭韩止, 韩又以此为都1 4 6 年。 郑韩故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俗称“四十五里牛角城”,依双洎河和黄水河 两岸附近的地势筑成,东西长约5 0 0 0 、南北宽约4 5 0 0 、周长1 9 0 0 0 米左右。中 部有一道南北向的隔墙,新郑县志山川志称作“分国岭”或“分国城”,当 地群众称之为“分金岭”。这道隔墙就成为一道分界线,将城址分为西城和东城 两大部分,东城面积大于西城近一倍3 4 。 西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北墙长约2 4 0 0 米,除几个自然大缺口外,几乎全保 留于地面上,墙高1 0 1 9 、基宽4 0 6 0 米。北墙外侧有4 个突出的马面,还有 人工开挖的护城河。隔墙长约3 5 0 0 、残基宽1 0 4 0 米,保存较差,仅有几段墙 体残存,绝大部分墙基埋于地下。南墙和西墙保存较差,大部分墙基至今还未找 到。东城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北墙长约1 8 0 0 米。东墙比较弯曲,长约5 8 5 0 3 0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 西i 段) ,科学出版杜,1 9 5 9 年 3 l 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发掘记 ,考古 1 9 5 9 年1 2 期:6 5 3 6 5 7 3 2 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 ,文物出版社,1 9 9 1 年1 1 月:2 4 3 0 。 3 3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等: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文物资料丛刊第3 辑,文物出版 社1 9 8 0 年:6 0 6 1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制骨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 9 9 0 年2 期:4 3 5 9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韩故城内战国时期地下冷藏室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 1 9 9 1 年2 期: l 1 5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城制陶作坊遗迹发掘简报,华夏考古 1 9 9 1 年3 期:3 3 5 4 。 3 4 马世之:新郑郑韩故城,河南文博通讯1 9 7 8 年2 期:5 4 。 1 0 一 硕士学位论文 可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米。南墙大部分在双洎河南岸,长约2 9 0 0 米、基宽约2 0 米、残高3 5 米不等。 除南墙部分墙基埋于地面下外,北墙和东墙大都遗留在地面之上,保存较好”。 结合出土物推断,城墙始建年代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对其进行修补。 图3 郑韩故城平面图 ( 新郑市文物志,中国文史出版社,2 0 0 5 年) 城墙上有2 0 余处缺口,其中不少应是城门。文献记载郑都有皇门、纯门、 时门、师之梁门等1 4 个城门。但目前考古发掘所能证实的城门仅有4 个,分别 位于西城北墙中部、隔墙北段和中部、东城东墙北段裴大户寨附近,这些城墙缺 口均发现有古代路基通过。但是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城门很难逐一对应。秦统 一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3 6 ,郑韩故城的城门、城 阙和部分城垣可能在此时遭到破坏。 郑、韩两国虽相继建都于郑韩故城,但各自的布局却存在差异。郑都的宫殿 基址应位于西城西北部的“梳妆台”一带。新郑县志作“梳洗台”,俗称“梳 妆台”。此台基为南北长方形,长1 3 5 、宽8 0 米,面积1 0 8 0 0 平方米,约高8 米。 发掘证实整个台基为夯筑,是一座春秋时期大型高台建筑基址。在台基上发现用 3 5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 辑,文物出 版社,1 9 8 0 年:5 6 。 3 6 史记秦本纪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井圈构筑的水井和埋入地下的陶排水管道。郑国的宗庙基址应位于市政府后院一 带”,社稷祭祀遗址共发现三处,其中以中行祭祀遗址规模最大、等级较高,先 后发现青铜礼乐器坑1 8 座、殉马坑4 5 座、夯筑墙基一道,总面积2 2 0 0 0 平方米, 出土春秋时期郑国公室青铜重器3 4 8 件”。郑都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多分布于故 城东城内,比较重要的有大吴楼铸铜遗址3 9 、中行铸铜遗址4 0 、制骨作坊遗址4 1 和 热电厂制陶作坊遗址”等。郑国公室高级贵族墓主要分布于故城内,目前发现比 较集中的三处墓地,分别为西城东南李家楼郑公大墓、东城西南的端湾陵区与东 城东部张龙庄墓地。其墓葬等级都比较高,应是郑国国君及高级贵族墓葬的聚集 地。中小型墓葬多分布于城外。 韩国迁都新郑后,在西城的中北部一带重新修筑了宫城。宫城原定为宫殿遗 址保护区,在阁老坟村南北一带,东到新影剧院,西到梳妆台西,北近北城墙。 调查韩宫城时发现其接近正方形,西墙长6 5 0 、基宽2 5 米,层层夯打而成。东 墙在阁老坟冰井遗址以东1 5 0 米,残长3 5 0 米。南墙距故城北墙6 5 0 米,残长 2 0 0 米,复原长度为6 3 0 米。宫城面积为4 0 9 5 0 0 平方米。在宫城中部偏南还发 现一条战国时期的东西大道,路宽5 米,路穿过墙体的缺口,当为城门4 3 。东西 两侧宫墙外发现有壕沟,壕沟宽约1 5 、深5 8 米。宫墙内分布大小夯土建筑基 址5 0 余处和灰坑、窖穴、水井等遗存。著名的韩“凌阴”遗址就在宫城的东北 部“。韩国的宗庙基址位于西城中部偏南,遗址东西长5 0 0 、南北宽3 2 0 米,四 周有夯土墙,墙基系用夯土筑成,宽1 0 1 3 米,已发现北门和西门的遗迹。城 址的中心发现1 处战国时期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在房基中央部位,发现一巨形 3 7 法定堂革:新郑县郑韩故城,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 9 8 9 年:1 8 2 ;蔡全法:新郑郑韩 故城,中国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 9 9 1 年:2 3 0 2 3 2 3 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郏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4 3 1 1 7 ;河南省文物考古 研究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东周祭祀遗址,文物2 0 0 5 年1 0 期;4 3 3 ;蔡全法马俊才:郑韩故 城考古又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 9 9 7 年2 月2 3 日i 版;蔡全法马俊才:郑韩故城考古再获重 大发现,中国文物报1 9 9 8 年3 月1 5 日i 版。 3 9 河南省博物馆新郑工作站;河南新郑郑韩故城的钻探和试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3 辑,文物出 版社,1 9 8 0 年 6 0 6 1 4 0 蔡全法:郑韩故城与郑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 ,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2 0 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郑国祭祀遗址,大象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6 4 7 7 2 5 4 l 蔡全法刘海旺马俊才:郑韩故城遗址,考古学年鉴 ,文物出版杜,1 9 9 0 年:2 6 1 2 5 2 。 4 2 蔡全法马俊才;新郑市热电厂两周遗址和春秋墓葬,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1 9 9 7 年:1 7 0 1 7 1 4 3 蔡全法:郑韩故城韩文化考古的主要收获,群雄逐鹿两周列国文物瑰宝,大象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1 1 7 4 4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2 6 。 一1 2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圭碑耶。韩国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也多分布在东城,有仓城冶铁遗址、大吴楼铸铜 遗址、能人路制陶作坊等。西城内分布有可能是现在我国发现的较早的纺织作坊 遗址。另外,2 0 世纪7 0 年代曾在城东南部的白庙范村发现一个属战国晚期的铜 兵器坑,共发现铜戈、铜矛、铜剑1 8 0 多件,其中有铭文的1 7 0 多件。韩王陵和 高级贵族墓分布于故城西、南侧的广大区域,相对故城呈扇形分布。现已发现许 岗、王行庄、苗庄、冢岗、暴庄、胡庄、宋庄、冯庄、柳庄、七里井等1 0 个王 陵区。除冢岗陵区外,每个陵区都发现2 座或2 座以上的大墓,可能为王、后异 穴合葬墓,墓周围多有陪葬坑和陪葬墓。 宋国都城4 6 ( 图4 )宋国为商王室微子之后的封国。( t k 经注载:“( 睢 图4 宋国故城平面图 ( 河南文博通讯1 9 8 0 年2 期) 水) 又东经睢阳县南城,周武王封微子启于宋,以嗣殷后,为宋都也”。睢阳即 今之河南商丘。公元前2 6 8 年,宋地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灭亡。秦朝置 睢阳县,属砀郡。西汉置梁国,都睢阳。宋城可能一直沿用到秦汉。 故城位于睢水故河道的北边约2 5 0 0 米处,东距今商丘县城西亦2 5 0 0 米。城 4 5 马俊才:郑、韩两都平面布局初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 9 9 9 年2 期;1 2 5 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河南商丘东周城址勘察简报,考古1 9 9 8 年1 2 期:1 8 2 7 ;郑清 森:宋国都城初探,文物世界2 0 0 i 年3 期;1 2 1 4 。 1 3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址深埋于黄河冲积物之下,经钻探,西城墙长3 0 1 0 米,顶部距地表3 米左右, 深者5 6 米。北墙长3 2 5 2 米,东墙长2 9 0 0 米,南墙长3 5 5 0 米,西墙长3 0 1 0 米,周长约1 2 9 8 5 米,城内面积1 0 2 平方公里。城角呈弧形。城墙平均高1 0 米,墙顶部宽1 5 米,底部宽2 5 米。由钻探可知,城墙外侧有城壕或湖泊。在城 墙保存较好的城址西部,共发现5 处缺口,其中南北墙各1 处,西墙3 处。这些 缺口应是城门所在。通过对城墙的解剖发掘,可以推断城址的早期建筑使用年代 在西周至东周时期。 在宋国故城东南1 5 公里处的侯庄一带,发现一处东西长约1 0 0 余米、南北 宽约8 0 余米,总面积达8 0 0 0 平方米的夯土台,年代似与宋国故城相近。 一般都城遗址城址面积在l o 平方公里以下的诸侯国国都。东周时期河南境 内绝大部分都城遗址都属于这种类型。代表性的城址有蔡国故城、陈楚故城、黄 国故城、阳翟故城、滑国故城、刘国故城、朝歌故城、轵国故城。现以其中的两 城为例。 蔡国故城4 7 ( 图5 ) 城址位于河南省上蔡县卢岗乡境内,被古汝河( 汝河故 道) 和洪河二水东西环绕,附近地势险要。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蔡灵侯十二年( 公 元前5 3 1 年) ,为周武王弟蔡叔子胡的封国国都。蔡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十二 诸侯之一,史书上有关蔡国故城的记载较多。春秋末年,蔡灭于楚,故城成为楚 国北方的军事重镇。 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墙长约2 7 0 0 米,东墙长约2 4 9 0 米,北墙长约2 1 1 3 米,西墙长约3 1 8 7 米,总长约1 0 4 9 0 米。城墙的各城角均为圆转角,唯有西南 城角稍向外突。城墙残高约4 l l 米,宽1 5 2 5 米,最宽处为7 0 9 5 米。城墙 外保留有城壕遗迹,宽7 0 1 0 3 米,低于现地平面5 l o 米。现发现城门遗迹有 4 处,其中南垣3 处,西垣1 处。城门附近城墙厚度明显加宽,右侧城墙向内凹 里“u ”型,推测为守城门者的居处。 在故城中部偏南发现一高台建筑,当地人称“二郎台”,为大型夯土台基,东西 长约1 2 0 0 米,南北宽约1 0 0 0 米,残高6 7 米。台上发现有多眼古井和陶质排 水管道,台基周围散布有许多瓦类等建筑构件残片,推测应为蔡侯的宫殿区。台 基四周以沟渠环绕作为宫殿区的防御设施,这同河北易县燕下都的情况相似。 4 7 尚景熙:蔡国故城调查记,河南文博通讯1 9 8 0 年2 期:3 0 3 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1 9 8 8 年蔡 国故城发掘纪略,华夏考古1 9 9 0 年2 期:6 0 7 1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图5 蔡国故城平面图图6 黄国故城平面图 ( 河南文博通讯) 1 9 8 0 年2 期) ( 中原文物1 9 8 6 年l 期) 故城城内中部和偏东处分布有冶铜作坊遗址,东南部发现有制陶作坊遗址。 西南部的翟村一带不断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及郢爱、蚁鼻钱等遗物,推测 此处可能为贵族墓葬区。另外,故城西北有九个古冢,可能是国君或高级贵族的 墓葬区。 黄国故城4 8 ( 图6 ) 黄国为西周的封国子爵,赢姓贵族,公元前6 4 8 年为 楚所灭。黄国故城位于河南省潢川县城西北6 公里隆古集。 故城平面为长方形,周长6 7 2 0 米,城内面积约2 0 9 平方公里。东墙长1 6 5 0 米,西墙长1 5 5 0 米,南墙长1 8 0 0 米,北墙长1 7 2 0 米,城墙现存高度5 7 米, 墙基宽5 9 米。东墙外有城壕,深约l 米,宽约3 6 米。城门缺1 :3 - - 处,城门墙较 宽,西门城墙向内凹,呈“u ”字形。这种城门的形制和结构与蔡国故城的城门 构造比较相似。 故城内沈店村附近有一处夯土筑成的高台,相传为“黄君台”、“黄孙台”、 “黄金台”。台高2 3 米,平面呈方形,面积约1 3 3 0 0 平方米,应为春秋时期建 筑群基址,可能是黄国最高统治者活动的地区。 故城内还发现有十二处青铜冶炼作坊的遗迹。其中范围较大的9 处,范围较 小的3 处。范围大的冶铸处,出土的礼器和镞、戈、矛剑等兵器残片甚多,生活 用具较少;遗迹范围小的冶铸处出土物则与之相反。故城周边发现了春秋早期黄 君孟夫妇墓和春秋黄季佗墓4 9 。 4 8 杨履选:春秋黄国故城,中原文物1 9 8 6 年i 期:5 4 5 7 4 9 信阳地区文管会等:春秋早期黄君盂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1 9 8 4 年4 期:3 0 2 3 0 5 ;信阳地区文 一1 5 硕士学位论文河南东周城址价值、现状与保护的初步探讨 此外,文献中记载楚国的别都有十几处。经考古发现和发掘的别都有8 座, 河南境内有城阳、上蔡、期思、东不羹、西不羹、武城6 座5 0 。这些城址中,其 中上蔡、期思、东不羹、西不羹4 座最初为小国都城,灭于楚后成为楚之别都。 城阳和武城则是由重镇大邑升格为别都的,也归入都城一类。 2 2 2 县邑 这类城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原为诸侯国的国都,或因都城迁往别处而 降格为县,或被大国兼并后设置为县。河南境内诸侯国都城中属于这种情况的为 数不少。本文己将其归入都城类城址进行分析讨论。二,是因军事设防或经济发 展的需要而建置,城址的规模一般在1 平方公里以上,城址内外各类遗存较为丰 富。除了作为局部区域的政治、军事中心外,工商业也较为发达。这类城邑的面 积,规模上也有较大的差异。现以荥阳故城、扶沟故城为例。 荥阳故城5 1 ( 图7 ) 故城位于郑州市西北二十多公里的古荥镇,北倚广武山, 山北为黄河,城东和东南是一片凹地,南面是索河,再南约5 公里至京水,此即 史记所称的“京索间”。 荥阳得名于荥泽。城建在荥泽水西 北岸,故名荥阳。荥阳之名最早出现于 战国时期,为韩荥阳邑。但早在春秋时 期,晋文公“作王宫于践土”,已为荥阳 的营建打下了基础。城内高台基址上出 土有战国时期的遗物,印有“荥阳”二 字陶文戳记,这是战国荥阳城建在这里 的最有力、最可靠的实物证据。战国时 期,开凿鸿沟后,荥阳为大运河的起点, 既是韩国大河南北两部分的咽喉,又成 为各国之间交通的总枢纽,发展工商业 的条件得天独厚。 故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周长7 1 7 1 米。 图7 荥阳故城平面图 ( 中原文物1 9 8 3 年特刊) 管会等:河南光山春秋黄季佗父墓发掘简报,考古) 9 8 9 年1 期;2 6 3 2 5 0 经考古发现和发掘的楚别都有楚皇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