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农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科技素 质是其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的科技素质如何直接 决定着中国农业的兴衰成败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和实现农村繁荣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因而研究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就 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运用社会化的理论和现代社会调查的方法 通过对武汉市郊区 300 位农民的 调查研究阐述了武汉市郊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深入的分 析和讨论得出了在总体范围内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结论 论文第一部分提出了研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指出研究问题的意义和思路 并介绍了研究的方法 论文第二部分阐述了武汉市郊区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认为现阶 段农民的科技素质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论文第三部分 论述了影响武汉市郊区农民科技素质的若干因素 包括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教育因素同辈群体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化因素 论文第四部分研究结论与思考研究结论是1文化程度对农民的科技素质 具有重要且直接的影响2在与家庭有关的因素中家庭的规模和结构对农民的科 技素质有很大的影响3现实的农村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现代化的 要求4外出打工经历对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影响不可忽视最后笔者做出了提 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几点对策思考并客观地指出了本文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农民社会化 科技素质 影响因素 ii a b s t r a c t there are many factors, which can have effect on the advanc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eveloping agriculture of high yield,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ut of the above factors,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is the crucial factor. farmers are the main body in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and their leve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for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farmer and establishing one prosperous rural society. therefore, finding out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and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 is very necessary. in the theoretical frame of socialization and with methods of modern social survey, 300 farmers in the suburb of wuhan were selected to be the sample. the paper explain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in the suburb of wuhan and analyz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based on deep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some referenced conclusions that are popular in population are reached. in part one, the author reviews the relative literature, and proposes the issue,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thinking path and method of research. part two describ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in the suburb of wuhan and puts forward the existing problem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the farmers can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resently. part three analys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such as personal factors, family factors, educational factors, fellow group factors, public media iii and so on. in part four, some conclusions and thinking are got.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as a direct and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farmers; out of the factors related to family, the size and structure of family is outstandingly affect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farmers; nowadays, education in rural regions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and modernization of farmers themselves; the experiences accumulated during working in other places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farmers. finally, the autho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of farmers, and some lacks in this paper are objectively pointed out. keywords: socialization of farm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quality affecting factor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 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保密在_ _ _ _ _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1 绪 论 1.1 问题的提出 农业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 一旦运用到生产中 就会焕发出巨大的能量 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兴农把 传统农业转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上来发展现代农业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 约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正是其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这是因为农民是推动农业 进步的主体力量农民的科技素质直接决定着中国农业的兴衰成败农民科技素质的 提高对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村繁荣都有着重大 的现实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 段在增长方式上农业发展开始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的方 向转化在发展目标上农业发展开始从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 场农民的增收途径也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增产和提价转向主要 依靠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此外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农村市场的 发展和农业发展目标的确立对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代世界正日益感受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推动农业的发展也不例外人口的增 长和农业环境的恶化迫使各国都在调整科技发展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我 国也相继出台了科技兴农战略以及星火计划等措施陈吉元彭建强2000加入 wto 后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外国农业的冲击在与外国农产品的竞争中我国的农 产品从总体上处于劣势尤其是大宗农产品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我国农产品的 科技含量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赶不上发达国家 新中国成立以后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在农村开展了各种形 式的扫盲活动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从总体上看农 民的科技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00截至 1999 年底 我国 4.96 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到了 8.9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 33.65%农民科技素 质的低水平给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带来了种种问题 使农民陷入了科技素质低 智力 2 投资少 贫困 科技素质低的恶性循环中杜传忠1996农民的科技素质已 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农民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妨碍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阻碍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实现 农民的科技素质问题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研究者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这 一问题的见解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农民科技素质问题的认识但是从社会学角度对 农民科技素质的研究却不多见实证性的研究更是很少现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宏观 的政治经济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的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运用社会学中的 社会化理论对农民的科技素质问题进行探讨 在对农民科技素质现状有一个基本认识 的基础上进而分析影响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和 对策为寻求培养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与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国外关于农民科技素质的理论研究 由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很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普遍较高传统意义上的 农民已经不复存在了 所以对于农民科技素质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国外学者们关注的焦 点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农业的生产结构农业企业的发展等方面下面主要对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做一下述评 法国社会学家 h孟德拉斯在他的农民的终结中对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农民科 技素质的关系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在分析了农村社会变迁的力量和机制后他探 讨了面对这种变迁农民是采取怎样的心态和行动来应对的孟德拉斯尖锐地指出了 农民在接受先进农业技术方面的被动性和模糊性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自身 科技素质的提高 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在乡村社会变迁中 认为随着农业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的变迁农村教育变得日益重要起来只有通过加强 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才能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美国社会学家阿历克斯.英格尔斯认为发展的最终要求是人民素质的提高即 3 从传统主义到个人现代性的转变他认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片面地 强调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 如果人们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 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具备现代人格现代品质那么这个国家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 个落后的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行列 2国外农民的教育状况 农民素质的提高单靠农民自身的行动是不能很好地实现的 还必须得到政府和社 会的大力支持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体系和高效的农业推广模式朱丕荣(1999)对国 外的农民的教育状况做了比较全面地介绍文中说国外许多国家很重视对农民的教 育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推广和继续教育都有一套完整的教育 体系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生产与生活并重并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保障农民教育 的落实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足够的经费因而农民的素质普遍较高不仅美国 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 而且泰国 巴西和埃及等发展中国家也很重视对农民的教育 1.2.2 国内的研究 1农民科技素质现状的研究 王以祥(2000)对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农民因为思想守旧便不 易接受新技术而且对信息反应比较迟钝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低而且还影响到了 农民对下一代进行智力投资的欲望 何慧丽2000认为农民的现代特质应该从知识心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四个 方面去把握她着重指出掌握与从事农业生产有关的技术和知识是农民的各种特质 即素质的基础因为随着农业分工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结构的复杂化农民的科技素质 受到了首当其冲的冲击和考验 2制约农民运用新技术的因素的研究 徐勋华(2001)认为是农民自身农业产业特征农业科技供给因素农业科技推 广机制和环境条件等方面的障碍在制约着农民对新技术的运用 吕玲丽(2000)对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为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她说在农业的结构调 整过程中我国农户由于受心理素质和资金积累水平政府部门的决策不够全面的 4 宣传的误导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新技术的选择采取跟风或互相模仿的行为 3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 1提高对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农民教育体系改 善农业技术教育的基础条件(文正经2001)2做好农业科技的规划工作要根据 农业发展的战略计划和农业生产计划制定出配套的切实可行的科技规划和实施方 案(王伟2002)3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宣传工作因为科学宣传是推动科技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科学宣传对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王伟 2002)4农村基层组织要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加强其 经济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引导农民积极学科学用科学(吴跃1996)5进一步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扩大农业推广的领域并提高农业推广的针对性做到因地 制宜(吴跃1996)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不足: 从研究的范围来看现有的研究大多仅仅局限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没有将影响 农民科技素质形成的很多社会性因素例如农村社会的结构农民的流动等因素考虑 在内仅仅把农民看作现行政治经济制度的附属物而对农民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 视程度不够 从研究的层次看大多数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的描述上缺 乏对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因素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分析 从研究的方式看缺乏对农民内部不同群体的比较分析例如一般的农民与有技 术专长的农民对新技术的认识有什么异同其原因是什么现有的研究都没有能做出 回答因而所得出的结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功能必然会受到影响 基于以上对现有研究的认识本研究试图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便能对影 响农民科技素质的一些社会性因素尤其是将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等因素纳入研究视野探讨农民在面对新技术时是以怎样的心态和行为去面对的在 社会化的过程中是如何逐步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的 以及在现阶段这些因素对农民的 科技素质的提高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或多大作用 尝试探索更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的 培养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5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主要运用社会化的理论和现代社会调查研究的方 法来了解武汉市郊区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影响农民科技素 质的因素本研究的重点是考察科技素质作为现代农民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农民的社 会化的过程中哪些因素对农民科技素质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对科技素质 发挥作用的以及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到底在其中扮演什么 角色 1.3.2 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停留在宏观层次上并且主要 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来认识农民科技素质这一问题的并没有对影响农民科技素质 的因素进行定量和深入的分析因为农民的科技素质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而且表 现在农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因而是可以测量的本研究运用社会化的理论和现代 社会调查的方法来探讨这一问题从而拓展了社会学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农民科技 素质问题的认识 此外本研究还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了解现阶段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和存在 的问题从而能对我国农业的科技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探寻培养和提高农民 科技素质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 现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理论前提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化理论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 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风笑天1997 一个人要转化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经过社会化的过程每一个农民都是在特定 6 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和生产的他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必然与农村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 系一方面每一个农民都是农村社会的产物是社会塑造教化的结果另一方面 每一个农民又是农村社会的一分子对农村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因此农 民的社会化和一般的社会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一般社会化的具体表现因而有 关社会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研究农民是适用的 从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农村虽然在开放性和流动性上比以前有了提高但 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开放性的领域还是流动性的程度都是比较低的内陆地区尤 其如此传统农业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纽带例如血缘和地缘关系对农民的精神世 界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还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本研究在社会化理 论的指导下可以对比家庭和其他的社会化因素例如同辈群体教育等对农民科技 素质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农民科技素质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了解家庭因素在其 中的影响 1.4.2 概念界定 1农民社会化 具体地说农民的社会化就是指农村的社会成员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从 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为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的社会环境 参与农村的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 过程农民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生产技能学习社会规范内化价值观 念和培养社会角色农民的社会化又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农民的社会化主要是在家 庭家族等初级社会群体中进行的农民的社会化的内容以传统的规范和农业生产技 能为主以及社会化的方式多是情感型的 上述这些内容和特点都会对农民科技素质的 形成和提高发生影响 2科技素质 王志强(2001)在国民素质与创新中认为国民素质是以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 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同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内在的稳定的长期起作用 的基本观念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它由两部分构成基本素质身体素质 素质之本科技素质素质基础和深层素质思想素质活动的方向道德素质 7 活动的品质心理素质活动的定势能力素质活动的本领而且国民素质的内涵 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要求而不断进行调整的 借鉴上述关于国民素质的观点并结合本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科技素质作为 现代农民的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是指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所具有的以科学技 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文化水平是科技素质的基础它包 括一定的文化知识即基本的常识听说读写和计算等基本技能 农民的科技素质是由农民的科技常识水平 科技态度和掌握运用科技的能力所组 成的一个互相联系 相辅相成的开放的系统 科技态度反映着农民对科技的基本态度 反映着农民学科学和用科学的能动性 科技常识水平则反映着农民对农业专门知识的 掌握态度掌握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反映着农民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管理预测和研 究的水平反映着科技由间接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可能性农民科技素质的高 低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农业生产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走向富裕的过程与方 式 因此本文在对农民科技素质的测量时将科技素质分为科技常识科技态度 科技行为三个维度每一个维度都细化为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量 3影响因素 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时时刻刻伴随着个体发 展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 一主动性与被动性构成了社会化进程中的两个规定性农民的科技素质的形成和提 高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学习的过程 因而农民个体的某些内在因素及其主体性和能动性 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本研究将农民的一些个体内在因素纳入了研究的视野并 将其作为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重要因素来加以考察 在社会学中通常把影响个体的全部社会环境称为社会化因素在现代社会中 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包括家庭 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社区和工作单位等 结合本研究和农村社会的实际笔者主要选取了家庭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 介等因素作为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社会化因素经过操作化后每一项因素都用一定 的指标来测量例如家庭因素主要选取了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等指标进行测量 8 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文献分析为辅收集资料问卷设计始于 2003 年 9 月份 经试调查修改后于 2003 年 12 月展开调查抽样方法为多段随机抽样根据武汉 市年鉴2001中所提供的资料在武汉市下辖的十三个区中有八个区的农业占国 民经济的比重较大它们是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新州区江岸区洪山区汉 南区和东西湖区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抽签)的原则从中选取了江夏区蔡甸区和黄 陂区再从这三个区中分别随机抽取一个村即江夏区五里界镇枟树岭村蔡甸区大 集镇朱顺集村和黄陂区滠口镇桃园村在已抽取的三个村中再按照等距随机抽样的 原则选取了 300 个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 1860 岁的农民资料的收集方法包括自 填问卷法和结构访问法共发出问卷 300 份有效回收 276 份有效回收率为 92% 从总体情况看农民填答问卷的态度十分认真问卷资料的研究价值较高对问卷调 查取得的数据用 spss11.0 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了定量分析为主的分析研究方法 9 2 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 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详情请见表 21 表 2-1 样本的基本概况 变 量 名 称 频数 n 百分比 % 变 量 名 称 频数 n 百分 比 % 性别 男 女 151 125 54.7 45.3 婚 姻 状 况 已婚 未婚 其他 216 52 8 78.3 18.8 2.9 年龄 1830 岁 3140 岁 4150 岁 5160 岁 68 107 69 32 24.6 38.8 25.0 11.6 政 治 面 貌 党员 团员 群众 其他 10 10 254 2 3.6 3.6 92 0.7 文 化 程 度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 小学 初中 高中或中专 大专或大专以上 50 81 120 21 4 18.1 29.3 43.5 7.6 1.4 职业 种田 搞副业 经商 外出打工 其他 183 37 18 28 10 66.3 13.4 6.5 10.1 3.6 是 否 有 外 出 打 工经历 有 无 66 210 23.9 76.1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 276 名农民中男性为 151 人占 54.7%女性为 125 人占 45.3%男女比例与整体情况相当(湖北省男女比例男为 51.06% 女为 48.94%)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在调查对象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 50 人占 18.1%小学为 81 人占 29.3% 初中为 120 人占 43.5%高中或中专为 21 人占 7.6%大专或大专以上为 4 人 10 占 1.4%从总体上看农民的文化素质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农民的文化素质是指农 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程度它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的数 量与质量上其主要体现指标就是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尽管经过新中国 50 多年的努 力我国文盲率已经大大下降了但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仍普遍较低和世 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民文化素质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美国 1969 年农民文盲只有 1.0%而我国 1995 年农民文盲仍占人口总数的 18.4%(马占彪1999)这说明我国的 农村教育亟待大力加强 在问及现在主要从事的职业时 有 183 人回答种植业 占 60.9% 37 人从事副业 占 13.4%18 人经商占 6.5%有 28 人外出打工占 10.1%从事其他职业的为 10 人占 3.6%这说明尽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流动的加快农民从事的职 业正日益多样化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这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 到农民对新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接触学习和掌握运用 2.2.2 调查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是社会的初级群体 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或者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李守经钟涨宝2000 它是农村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其结构功能关系的状态和变迁势必对成长于其 中的农民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而我们如果要想弄明白农民科技素质的来龙去脉 必须要对农村家庭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表 22 就是关于我们此次调查的农民 的家庭的基本情况 从表 2-2 可以看出农村的家庭规模正在趋于小型化农村的家庭结构也日益简 单这有利于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的加强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及时交换彼此的看 法和知识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民的 收入来源还是比较单一的有三分之二多一点67.4%的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还是种植业这一方面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同质性很强结构单一同时由于农 民所从事的种植业大都是传统的种植业 也就表明了农民对新的科学技术的采用还是 比较少的农业科技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还不够 11 表 22 调查对象的家庭的基本情况 变量名 类型 频数n 百分比(%) 家庭规模 1 人 2 人 3 人 4 人 5 人 6 人 6 人以上 2 35 65 72 50 34 18 0.8 12.7 23.6 26.1 18.1 12.3 6.5 家庭结构 1 代 2 代 3 代 4 代 64 151 56 5 23.2 54.7 20.3 1.8 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种植业 副业 经商 外出打工 其他 186 46 16 19 9 67.4 16.7 5.8 6.3 3.3 2.2 农民科技素质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我们感到存在的问题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 特点 1科技知识贫乏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了解比较少 调查发现目前农民的科技知识结构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对于自然科学的 基础性知识还是对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及新发展情况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表示不 了解或不理解例如在问及您听说过绿色食品这个概念吗时只有 123 人回 答听说过仅占到了调查对象的 44.6%而回答没有听说过的达 153 人占 到了 55.4%再如在问及您知道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星火计划吗时回答知 道的有 117 人仅占 42.4%而回答不知道的有 159 人占到了 57.6%我国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推行星火计划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促进农村工业发展的重 要措施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够扎实因而对广大农村劳动者的影响是比 较有限的赵细康2000由此可见农民对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的程度不够而且 12 对国家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也不是很熟悉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他们看问题的 视野不能及时根据现实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面对市场的变化也不能很快地 做出反应以致延误了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的时机 2了解科技知识的信息渠道比较单一 在问及 您平时主要通过那些方式或者渠道去获得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或者信息 最多选三项时有 30.8%的农民选择报纸杂志或者图书24.6%的农民选 择收听广播的方式86.2%的农民选择看电视电影66.3%的农民选择通 过和亲友的谈话而一些比较现代比较专业的渠道农民则很少问津和尝试例 如只有 11.2%的农民是通过教学培训的方式来获取科技知识的至于通过互 联网和参观展览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的则更是少见分别只占 2.5% 和 1.4%这说明在当前农民了解科技知识的渠道还是仅仅限于现有的条件而 且视野也不是很开阔缺少积极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热情和能动性 调查发现报纸和影视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通过询问农民选择电 视节目的内容可以了解他们对科技知识的兴趣当问到如果电视节目中出现了下列 6 种电视节目时您会最先选择哪三项时调查对象的回答如表 23 所示 表 23 农民选择电视节目的内容 (%) (=226) 第一选择节目 第二选择节目 第三选择节目 科学技术方面 7.5 2.5 18.1 体育方面 5.2 4.3 3.6 政治方面 9.8 22.5 16.7 娱乐方面 23.9 34.1 14.5 经济方面 19.9 13.4 26.1 生活方面 33.7 23.2 19.9 由表 23 的统计结果来看科学技术方面的节目排在农民第一选择节目内容的 第五位在第二选择节目内容中位居第六位直到在第三节目中才排到了第三位从 农民选择节目的内容来看呈现出一种差序格局他们较关注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 (政治生活方面的)关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于科 学技术的关注则相对较弱由于缺乏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兴趣很少阅读科技书籍和科 13 技期刊对科技类广播和电视节目收听或收看的兴趣不高使得农民对现代科技发展 的新理论新情况了解甚少从而影响了科技素质的提高 3科技兴趣不浓参与科技行动的倾向不强 科学兴趣是科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科学态度即对科 技活动的行为倾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兴趣不仅影响了其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也影 响了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程度 在调查中发现 虽然多数农民能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及其对农业生产 的广泛影响树立了科学种田这一科学理念但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并不怎么关 心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也不高例如在问及您认为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大吗时有 41.3%的人回答影响很大有 40.6%的人回答影响较大而回答 影响较小 和没有影响的总共才占到了 18.1%这说明农民对于农业科技 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形成了共识但是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 只是农民的一种比较模糊感性的认识并没有对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自 觉地学习和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的能动性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在问及如果现在您 村里开设农村技术辅导班你会怎样做时选择积极参加的人有 42.8%选择 看情况再说的达 40.2%而选择不参加的达到了 17%有相当多数的农民是 抱着观望和消极的态度来参与农业生产科技活动的 4农民科学的经济管理意识有所增强但是还是比较薄弱 科技管理意识是科技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意识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 程中个体对其所拥有的各种有形的资源例如人力资金和技术和无形的资源如 地位处境进行处理和安排时所产生的自觉的心理活动 ? 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 在于它的目的性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实践正是管理者意志行动的结果因此科 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效 能 在问及 当家里面临生产安排的重大决策时 您认为应该采用什么办法做出决定 时52.2%的人回答由当家人说了算13.4%的人回答听从长辈的意见29.7% 的人回答由家庭成员商讨后决定只有 4.7%的人回答不知道这说明农民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管理方面虽然认识到了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但是大多 14 数人仍然会遵照传统的家庭管理模式 5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较低 掌握运用科学技术的程度是反映农民科技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问及在 农业生产中您对各项农活的熟练程度如何时只有 13.8%的人回答很熟练 有 46.4%的人回答大部分熟练有 36.5%的人回答不太熟练有 4.3%的人回答 不熟练另外 在问及 您认为 现在农村最需要的是哪方面的技术 时 有 18.1% 的人回答病虫害防治技术 24.6%的人回答灌溉技术39.9%的人回答经营 管理技术9.8%的人回答养殖技术7.6%的人回答其他技术这说明目前 我国农村劳动者普遍缺乏掌握和运用专门农业技术及操作方面的能力 尤其是亟需掌 握经营管理技术他们在农业生产中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靠传统经验老办法这在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2.3 当前农民的科技素质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要求 从上面我们对农民科技素质的状况的调查资料初步的分析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以 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完善 农民的科技素质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首先在对科技战略认识方面农民对科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的认识加深 了 其次 他们对科技影响的评价是乐观的 近二十年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转型过程中 农民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科技发展对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 他们正在以 日趋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这种影响再次他们对技术培训需求日益迫切随着经济增 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农业生产不再是单纯依靠体力与经验而是更多地依靠 知识与技术这种趋势以前只是理论上的预测和宣传现在则越来越多地在各地区 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劳动者从不太重视技术转变为迫切需要实用技术 但是通过上面对调查对象的科技素质的状况描述我们也会发现农民的科技素 质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还是普遍比较低的同时我国农村劳 动者的科技素质也相当低许多农民即使有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但没有受过专门的 技术培训耕种施肥田间管理大都仅靠从父辈那里学来的经验以几千年沿袭下 来的畜耕人种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的生产技术从事农业生产 一部分农村青年虽然不是 15 文盲但却是“农业科技盲”他们不懂农业科学不通农业技术因此从总体上看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来说还是很低的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 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带来了种种问题一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不易接受 新知识新技术二是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应用科技成果三 是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至于对科 技成果的应用当前农村中一些农民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 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农业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四是 影响了农民对下一代进行智力投资的欲望进而使其陷入科技素质低 人力资本 投资少贫困科技素质低的恶性循环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农业大国13 亿人口其中 9 亿多在农村农村 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农村人力资本储备量低人力资本投资少这与我国农业现代 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是不相适应的要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就必须提高作为农业现代化主体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方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16 3 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若干因素 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作为社会化的保障和动力 在所 有的社会化机构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社会化理论是以人为对象的研究人的一生学习社会规范掌握社会技能发 展个性的过程确立人在社会化中的主体地位是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石但在传统 的研究中并没有把个体的人从一出生就看作社会化的主体并深刻认识人的社会化 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过程 社会化理论就是要研究人与环境以及不断变动的环境 和不断变化的人之间所构成的互动关系 人是社会化的主体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主动性与被动性时时刻刻伴随着个体发 展的每一阶段每一过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一生是主动性与被动性的统 一主动性与被动性构成了社会化进程中的两个规定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 主动性发挥得越充分越突出人的个性化就越丰富越完善人类的社会化程度就 越高只有多样化的个性和无数个体独创性的充分发展才能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现 代化人才 社会才能获得发展进步的动力 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学家的关注 伴随着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从 而改变了过去那种仅仅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着手来研究社会化的方法 从而使社 会化的理论研究大大地向前发展了一步 因此本研究首先从个体因素入手对农民自身的一些因素对其科技素质的影响 做出分析然后在对个体素质系统内的这种影响机制有了一个比较明晰认识的基础 上我们再来分析家庭因素对农民的科技素质的影响最后我们将把农民放在社会 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分析教育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等因素对农民科技 素质所具有的影响遵循这种思路便能使得我们能对农民的科技素质的形成过程有 一个从微观到宏观从简单到复杂的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17 3.1 影响农民科技素质的个体因素 3.1.1 年龄对农民科技素质的影响 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观点和看法 是科技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太 平2000树立生态意识以生态价值观念取代传统的人类价值观念对于维护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交互分析发现 在对使用化肥的危害的认识与年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年 龄在 30 岁以下的人选择土地板结的比例最高35.3%年龄在 3140 岁的人选 择农产品品质下降的比例最高22.4%年龄在 4150 岁的人选择污染环境 的比例最高29.0%年龄在 51 岁以上的人选择不知道的比例最高38.2% 详情见表 31 表 31 年龄和对生态意识的交互分类表% 1830 3140 4150 5160 总计 土地板结 35.3 18.7 4.3 37.5 21.459 农产品 品质下降 29.4 22.4 19.0 6.3 19.955 污染环境 16.2 17.8 29.0 2.4 18.150 投入大 效 益 低 10.3 20.6 27.5 15.6 19.253 不知道 8.8 20.6 20.2 38.2 21.459 总计 10068 100107 10069 10032 100276 x2=55.201 p0.001 这说明 在农业生态意识方面 年青人由于接受的教育较年龄大的人更接近于现 代科学因而他们能对人与环境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 识 20 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研究农民问题或者农业经济的学者通常认为传统的小农 18 经济行为是不理性的 其理由主要是传统小农在平衡当前和未来消费的能力方面经常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 tw舒尔茨根据对某 些地区的农民的行为的观察发现传统的小农依据长期的生产经验已将其所能支 配的生产要素做了一定程度的优化配置 ? 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农民所恪守的一个古老原则因地制宜笔者认为每一 种农业技术的效率取决于它同环境条件的关系而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因地 制宜其中地是环境主要指农业生产的环境条件而所谓宜则是指经济 活动效用的最大化但这种经济活动可能蕴含有不同的环境行为有的具有较强的环 境理性 如精耕细作集约型农业有的则很少具有环境理性如掠夺式的毁林开荒 即不计生态风险地对家庭经济效用的最大化的追求有的则介乎二者之间或只具有 个体的环境理性而不具有集体的环境理性一般说来“因地制宜”的技术方式必须包 含对环境因素的考虑此乃题中应有之意它完全可以是从特定的环境资源条件出发 的但却不一定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农民是具有环境 理性的 经济意识是农民科技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尤其是现代农民必备的素质之 一经济意识是指在市场经济中个体所持有的对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认识利 用现有资金和资源来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观念李太平2000随着市场经济的 发展和完善农民从原来的生产主体逐渐被推向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这种前所 未有的变化和新鲜的环境农民是怎样以怎样的心态理念和行动面对的呢 通过交互分析 发现年龄与在安排作物种植时最先考虑的因素之间存在显著性差 异年龄小于 30 岁的人最先考虑市场行情的最多42.6%年龄在 3140 岁的 人也是最先考虑市场行情的人最多但比例小于前一类人32.7%年龄在 41 50 岁的人最先考虑自家需要的人最多30.4%年龄在 5160 岁的人也是最先 考虑自家需要的人最多而且比例高于前一类人37.5%详情见表 32 19 表 32 年龄和安排作物种植最先考虑因素的交互分类表% 1830 3140 4150 5160 总计 市场行情 42.6 32.7 17.4 25.0 30.484 自家需要 22.1 25.2 30.4 37.5 23.9(66) 国家定购 任务 4.4 24.3 26.1 9.4 18.150 村里统一 安排 30.9 17.8 26.1 28.1 27.676 总计 10068 100107 10069 10032 100276 x2=26.472 p0.05 从表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红帽唱歌课教学课件
- it项目管理教学课件7
- 机电基础测量知识培训班课件
- 2025年安全生产责任清单重点练习题
- 2025年监察员岗面试模拟题
- 2025年宠物摄影摄像师基础笔试题及答案集
- 读后感课件和时间赛跑
- 2025年中级测量员鉴定考试重点集
- 2025年碳汇管理中药招聘笔试模拟集
- 读书感悟课件
- 2025 年小升初吕梁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部编版)
- 2025秋全体教师大会上,德育副校长讲话:德为根,安为本,心为灯,家为桥-这场开学讲话,句句都是育人的方向
- 汽车服务工程(第2版)-鲁植雄课件第二章 汽车营销服务
- 《股骨颈骨折》课件
- YS/T 231-2007钨精矿
- GB/T 9113-2010整体钢制管法兰
- GB/T 18983-2017淬火-回火弹簧钢丝
- GB/T 15972.1-1998光纤总规范第1部分:总则
- 《夯实法治基石》设计 省赛一等奖
- 中国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共识解读专家版
- 工伤保险风险控制及操作指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