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摘 要 史铁生是中国文坛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型作家之一。 身体残疾迫使他为寻求生存的理 由而走上写作之路,也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写作观。本着真诚的心性品质和朴素的写作 态度,他的笔触执着地向人的灵魂深处进发, 为人的精神寻找栖息的家园。 他的作品对人 的存在具有深入的认识,充满智慧和宽容精神,表现了对信仰的执着追求。这种鲜明的 特质,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表现手段和精神内涵。 史铁生除了那些令我们感动和深思的作品外,同时也有重要的理论思考,对于艺术 理论诸方面都有深邃而独到见解,但目前缺乏相应的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学习和借鉴已 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前人的观点,从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阐释他的 创作观点。 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附录组成。 引言简要论述史铁生创作的独特深刻的作品,是源于他独特的写作观。 第一章“写作与活着”主要论述史铁生独特的人生遭际带给他的对于写作与命运关 系的看法:对于自己而言,写作是一种命运,写作是为了生存寻找意义。其中阐述了史 铁生对于写作与文学的区分,即对于命运的困惑和追问都是写作,与是否动笔无关。并 考察了写作在他那里由生存的目的到手段转变的轨迹:活着,生存,寻找人生的意义。 写作不仅满足了他生存、思考、交流的需要,而且成就了他的梦想。 第二章“写作与心魂”主要论述史铁生对于“心魂”在写作中的作用的观点: “心 魂”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 “心魂”写作要求作家要用真诚的态度去消除“心魂”相 隔,探察心灵的奥秘,这样的写作,最终反映的是印象的真实。在他中、后期的文学作 品中, “心魂”一直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应该说,从此史铁生的创作观念逐渐成熟, 他的写作有了明确且唯一的目的和依据,他的写作也因此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所以, 本章着重分析史铁生所言“心魂”的本质,指出“心魂”在史铁生后期文学创作中的作 用和地位,阐述了他关于真实与真诚的思考,并分析他所谓的“印象的真实”的具体含 义。 第三章“写作与伦理”主要论述史铁生关于文学艺术与伦理关系的看法:艺术可以 独立于伦理之外,但艺术家必受某种伦理的约束;作品应该反映偶在个体的伦理诉求。 其中,阐述他关于梦想与现实的区别,从他最具有个体内在性感觉的两部小说我的丁 ii 一之旅和务虚笔记中考察作者的伦理思考及其背后的对于偶在个体的生存观照。 第四章 “写作与形式” 主要论述史铁生关于作品形式的看法: 赞同 “有意味的形式” ; 主张形式的创新。其中阐述作家所赞同“有意味的形式”说的实质是指内容与形式是一 种合二为一,互为主体的关系,并简明分析史铁生在写作中自觉地进行文体实验,主要 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说文体界限模糊。其中以例证的方式指出史铁生小说在文体上 的诗化,散文化和哲理化倾向。二是在叙事模式上进行改变和突破,指出这种改变和突 破主要是对于迷宫叙事的借鉴,并结合相关作品进行简要分析。 结语主要论述史铁生的写作观对于当代文学的意义:在独特的写作观的指引下,史 铁生所进行的写作实践除了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之后的感悟与深思之外, 也为当今沉闷的 文坛提供正面的榜样和力量。 附录是史铁生至今所发表的作品目录。 撰写这篇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文本细读法。在写作过程中,努力搜集与本 论文有关的信息和资料,以求全面的掌握和选题相关的各种资料。 关键词:史铁生,写作,心魂,伦理,有意味的形式 iii abstract abstract shi tiesheng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riters who emphasize on thought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ircle the disability forces him to choose the writing as a living way, and his literary points was formed at the same timethrough the sincere feelings and naive writing attitudeshe touches human beingssoul with his penseeking a dwelling homestead for the , soul of human beings. his works bringing a deep cognition to the human essealiving with , wisdomthe spirit of toleranceand reflecting his pursue of belief devotionally. the special features , of his works enriched the performance means of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ith the spirital connotations. shi tiesheng in addition to those we were impressed and thoughtful works,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thinking, theoretical aspects of art are deep and unique perspectives, but there is no correspond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and learn from the results of academic research has been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revious point of view, from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ic perspective to explain his creative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is composed of preface, main body(consists four chapters)conclusion and , appendix preface briefly discussed his unique to the works of creation, is deeply from his unique views on writing. the first chapter, “writing and living” discusses the misfortune to bring his unique life and the fate of his relationship to writing that view: for myself, writing is a kind of fate, writing i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in order to survive. which set out his writing and literary distinction, namely, the confusion and asked for the fate of all writing, nothing to do with whether the pen to paper. and studied writing at him by the means of survival to change the purpose of the track: live, live, find the meaning of life. not only to meet his living writing, thinking, communication needs, and achievements of his dreams. the second chapter, “writing and heart” discusses the “heart and soul ” in shi tieshengs view of the role of writing: the “heart and soul” is the source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the “ heart and soul” writing requires writers to use a sincere attitude to eliminate the “heart and soul” separated , the mysteries of the mind detectors, such writing, and ultimately reflect the true image reality. in his, iv the late literary works, the “heart and soul” has been a very high frequency words. it should be said, from the creative concept of his maturity, his writing with a clear and unique purpose and basis for his writing and therefore there was a qualitative change. therefore,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sis of what he calls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nature of that “heart and soul” in his later literary creation of the role and status, expounded his true and honest reflection and analysis of what he called “the impression of reality” specific meaning. the three chapter, “writing and ethics” discusses shi tieshengs view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ethics with art and literature: art can be independent of ethics outside, but the artist will be subject to some ethical constraints; work should reflect the ethical demands of even the individual. among them, he elaborat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reams and reality, the individual from his inner most sexual feelings of two novels, “my journey in ding yi” and “the story of abstra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underlying ethical considerations and even the individual for the survival of contemplation. the four chapter, “writing and form” discusses the form of shi tieshengs views about the work: agree with “significant form”; advocate forms of innovation. describing what he agreed significant form that is the substance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is a comb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subjectivity and concise analysis of his writing style in the experiment carried out consciously,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two: first fiction blurred. one example of the way in his novel that the poetic in style, prose and philosophical orientation. second, on the narrative mode change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is changed, and primarily for reference narrative maze, combined with a brief analysis of related works. conclusion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shi tieshengs wri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view of the unique writ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 writing practice carried out in addition to readers, after reading the sentiment and reflection, but also boring for todays literary and strength to provide positive role models. appendix is his published work to date directory. this article used archival materials and text reading method to complete this writing process. materials were collected as complete as possible to ensure total control and selection of the topic. key words: shi tiesheng,writing,the “heart and soul”,ethics,significant form iii 引 言 1 引 言 作为中国当代文坛极特殊的一位作家,史铁生身处人生的困境,却以超乎凡人想象 的毅力通过写作思索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存的理由。正如作家陈村对史铁 生的评价: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 丝攀藤。他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 索可寻。他艰难地从生活的窄缝中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是用喜悦 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 ”1。他一语中的的指出了史铁生的作品之所以独特深刻的 原因:源于他从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中悟出的关于文学艺术的思考和见解。这些思考和 见解,散见于他的随笔、散文、书信及为朋友的书所作的序文中,是他在看似单调、枯 燥的生活中领悟到的,是他自发的哲学思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对我们更好地倾听 和感悟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帮助。 1 转引自张慧玲: 宁静的史铁生 , 语义世界(初中版),2004 年第 3 期,第 23 页。 第一章 写作与活着 3 第一章 写作与活着 因为在最富有生命激情的时候不幸身残,史铁生曾一度丧失生存的勇气,是写作为 其提供了疗救内心创伤的一个宁静的场所,成为其梦想飞翔的自由之所。在其著名的散 文我与地坛中他曾这样写过:“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 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 嘛要写作?” 。他曾多次表白了他最初的写作动机: “写作就是为了不致于自杀。 ” 1通过写 作,他的思考得以以对话的方式,与自我和他人形成交流活着的目的和意义,不断地思 考使他开始对生命进行天问式的质询。正如他后来所说的: “现在则更相信写作是一种 命运。 ”2 (一) 写作是一种命运 在人生的进程中, 活着可以有着许多种途径。 写作, 只是这众多途径中的一种而已。 然而,写作又不同于人世间众多谋生手段,它有着自己存在的意义。写作能为人类创造 崭新的生活,指引人生的方向。可以想见,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骤然之间沦落到要在 轮椅上困度终生,这种命运恐怕谁也无法接受。他当时是怎样恐惧、怎样焦虑、怎样绝 望、又是怎样暴躁完全可想而知。当“活还是不活”成为问题时,一定是加在这个人的肩 上的生存压力超过了他所能承受的极限。选择死就是选择拒绝继续接下去的人生过程, 同时拒绝承担这一生命过程中的不堪承受之重。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许久的史铁生,终 于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 凭着对于现实命运的不甘心选择了接受现实活 下来, “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 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不是?”3于是史铁生选择写作成为他生活与生存的 精神支柱,对他来说,这种选择不仅是惟一的,更是正确和幸运的。 著名作家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 “艺术从来只有两项任务,一是坚持不懈地探讨死 的问题;二是通过探讨死来寻求生” 。4那么史铁生所认为的写作,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 式存在呢?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很容 1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年版 6 月第 1 版,第 2 卷第 407 页。 2史铁生: 灵魂的事: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第 168 页。 3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卷第 177 页。 4转引自:张文初, 死之默想 ,海南出版社,1994 年 1 月第 1 版,第 136 页。 论史铁生的写作观 4 易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从而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对此,史铁生说: “只是因为我活 着,我才不得不写作。或者说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1此时,刚刚选 择试着活下去的史铁生将写作仅仅作为活着的目的和手段, 虽然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写 作追求并未仅仅满足于此。史铁生一再拒绝把自己的写作放置于文学之列,除了表示自 己“对文学没有什么研究”2外,他认为自己的写作和文学也是有区别的:在他看来, 自己的写作是人生困境带来的磨练自己的机会,而这与文学并不相干。在笔者看来,在 这种类似自语、冥想、梦想、祈祷、忏悔的写作过程中,史铁生期望收获的和已经收获 的是更加宝贵的东西。所以,他通常并不说创作,而是说写作。 因此写作也就成了他的“宿命” : “其实,我觉得是在为自己写作,因为我内心有这 么多的疑问,我要想他,这就是我的宿命 。我不管写不写我都是在写作 。不能说 我动了笔、动了纸,就叫写作,是因为心里有了这么多疑问,一直在询问这些难点,这 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写作,这就成了我的宿命。 ”3将内心的疑惑、思考看作是写作的方式 之一,应该说史铁生的这种提法是新颖的,也是独特的。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命运是一种常常捉弄人的东西,它时而要与人过不去,时而 要出其不意地嘲笑和扰乱人的计划。 人类是弱小无力的, 我们同命运的抗争也是徒劳的! 中国的一些老话如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命中注定”等也是古人对命运所谓的感 慨和无奈。但是,史铁生所说的“宿命”不同于人们常说的“认命” ,而是“知命” 。因 为人只能在某种规定的情境(性别、出身的年代等等)下去发挥自身的力量,这些事实 是无法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是必须接受的“宿命” 。只不过人应知晓命运的力量之 强大,继而与之对话,领悟其深意。因此,他眼里的“写作”从来都是与主义和流派无 关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常会被史铁生的文字感动、沉思甚至反省自己的人生的原因 所在。 一切伟大的作家都不会因为功利的目的最终走向成功的, 史铁生的写作行为也是如 此。此时,写作之于史铁生,如同一个游子回归故乡,漂泊的灵魂找到了归宿一般,他 所能感受到的只有亲切、轻松和自由。如果用命运解释生活,生活将黯然失色;如果用 生活诠释命运,命运会五彩斑斓。睿智的史铁生一方面认同“宿命” ,接受了命运的安 排甚至是捉弄、不公,因为即使自己不承认命运,但是那种超人的力量还是让自己双腿 1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卷第 179 页。 2史铁生: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谈 , 上海文学 ,2004 年第 7 期,第 5 页。 3夏榆: 站在人的疑难之处 , 南方周末 ,2006 年 3 月 30 日。 第一章 写作与活着 5 残疾。另一方面他强烈地渴望着在写作的“宿命”中在精神上超越苦难,体现人生的价 值。面对命运的安排,身体的残缺,此生的意义何在?到哪里才能寻到?史铁生选择了 “写作”作为手段,开始了自己的寻找的旅程。 (二) 写作是为生存寻找意义 放弃自杀,顽强地活下来的史铁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在与命运的对话中,逐渐地成 熟起来。虽说是为了谋生而写作,但是他的写作目的已由刚开始的“为了活下去” ,到 满足衣食住行,再到看见价值和虚荣,继而“看见荒唐” 1。从为了生活的更好而写作, 到通过写作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写作”的目的与手段在他那里终于完全倒了个位置。 那颗最为躁动的心也开始慢慢地走向宁静,面对自己的病,史铁生开始有了感恩之情, “我怕否则,浮躁、愚蛮如我者大概就会白活。 ”2 从 21 岁起被困在轮椅上,30 岁患上严重的肾病,46 岁的时候又患尿毒症,每周要 靠 3 次透析来维持生命, 史铁生的写作之路充满了艰辛。 但是他却笑对身体的疾病, “职 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3。一般来说,作家的生活经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 的作品的主题。肉体没有了自由行动的能力,却不能阻止史铁生思维的“神游” 。自身 特殊的际遇使他每时每刻都在尝试着回答对命运的追问、对生命的追问。事实上,生命 很难用某种理论去解释,如同历史是时间写的而不是人写的一样。人们所能做的,就是 揭开生命神秘面纱的一角,去探索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且,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 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去证明生存的意 义,因此史铁生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中很诗意的写道:“写作就是为了 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 。4他的生命为写作而存在,他的写作也为生命而存在,两者 是同行同在的。 1. 写作是为了满足思考的需要 1. 写作是为了满足思考的需要 对于史铁生来说,接受不幸现实的过程是充满疑问的过程。他在和“皮皮”(当代女 作家)的一次访谈中曾说道:“在你 20 岁的时候,上帝就把你放在那儿了,你的肉体被带到了 受限制的状态下,你和别人一样,但你不能和别人一样走路,你无法躲避、 必须面对的就是痛 1史铁生: 病隙碎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3 版,第 56 页。 2史铁生: 病隙碎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3 版,第 378 页。 3史铁生: 病隙碎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3 版,第 5 页。 4史铁生: 务虚笔记 ,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 1 版,第 462 页。 论史铁生的写作观 6 苦,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最经常感到的就是限制,我时刻被自己的身体提醒,我不能随心所欲, 那么人生是干吗来了?所以我老是在想,我没法不想,面对限制和由此而来的痛苦,我必须想 透。”1因此,发问是史铁生作品的特色之一。 生命的困厄及其在困厄中思想的提升决定着一个作家的思想境界, 决定着这类作家 作品的思想境界。史铁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面对浩瀚的宇宙,亘古的岁月长河,人 类文明所探查出的秘密是多么的微乎其微。面对永远存在的不可知的环境,没有人能够 把它思考的安全清楚、明白。但是人又无法放弃对它的思考与摸索。生命的意义就是在 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意识到这些的史铁生,开始在写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写作,他的疑 问渗透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生与死,残疾与局限,困境与超越,命运与幸福,爱与 性,过程与目的,哲学与宗教等等一系列相依或相悖的主题借着他的文字展开在读者面 前,智慧的闪光牢牢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 例如“人的生死”作为一个沉重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都有不少讨论。 中国古代的道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庄子认为,生与死只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而已。它 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区别,因此生死是相对的,对待它们要顺其自然。了悟“生 死”的史铁生对于死亡的态度显然受到道家“齐生死”观点的影响,此时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死亡和他的出生一样,都是一个无法辩论和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必害怕死亡,恐 惧死亡。因为, “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 2看透生死的史铁生对于“幸福”是什么, “好运”又来自哪里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在他看来,它们只来自内心,来自于主观 心灵的一种感受,来自于主体看待问题的角度,与世俗的功利目标和物质享受无关。所 以当人生出现绝境时,只有使过程精彩的人才会把绝境送上绝境,正如同自己用写作寻 找到一个充实,快乐的精神过程一般。史铁生认为,面对困难时你也可以去拜佛,但是 烧香和礼拜只不过是用来寄托和坚定自己面对困难的信心的一种形式罢了。并且,这种 信心仅仅属于自我面对苦难的心态罢了,不能指向也无法期待现实的酬报 在上面所涉及到的话题中,有的话题也许我们也曾想过,但仅仅只是浅浅的从脑海 里闪过,还有一些或许从未察觉。而在史铁生充实、旺盛的静思中,这些曾被大多数人 忽视的话题具有了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思考也就成了他的作品独特的质地和色彩。可以 说,他的思考既是对命运的认同,又是对命运的质询,也是对命运的抗争。写作作为史铁 1陈骏清: 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7 页。 2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 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卷第 164 页。 第一章 写作与活着 7 生精神自救的手段, 作为最适合他的思想方式, 正带领着他在寻找的旅程中将越走越远。 正如有些论者所说的: “在这种写作中,思想占主导地位,在思想面前,人类的所有语 言表达重要的是语种和文体都失去了差别,在理论的假设下,都可以供史铁生 选用,只要史铁生力所能达。 ”1 2003 年, 史铁生获得了倍受海内外华语文学界瞩目的首届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 。授奖词非常准确而简洁的概括出了他在中国文坛中的地位和影响, 总结出了他创作的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 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 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 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2笔者认为,这段授奖词非常准确地指出了史铁生 创作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作家相比,史铁生关注人本困境,多了思考、 少了浮躁,在轮椅上苦苦地进行着生命意蕴的审美思考和哲学思考。因为对于文学的根 本,他有着自己的看法: “文学的根本,是为了拓展人的精神,是要为灵魂寻找一个美 好的方向。 ” 3 2. 写作是为了交流 2. 写作是为了交流 在史铁生作品集第一卷的扉页上,赫然印着这么一行字: “人可能舍弃一切, 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 ”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交流、沟通、 和理解的需要,所有人都有自由倾诉和倾听的权利。虽然生理上的残疾,使史铁生与自 然、与社会、与大众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但他却坚持通过思考和文字,通过直面精神上 的困境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对接,他者与我者的沟通。 在一次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话中, 他 说道自己写作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一种交流,一种对生活的可能性或者说生活态度 的交流。 ” 4的确,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故事,我们根本没法看得完。所以在读小说的时候, 我们更主要的是最后看作者对生命的态度。笔者认为,在史铁生看来,作者在写作中选 择一种文学样式进行创作, 仅仅是选择了一种在他看来最为合适的方式告诉读者自己对 待生活的态度,并且希望读者也能回应自己的态度。 1汪政 晓华: 超越小说史铁生讨论 , 当代作家评论 ,1992 年第 3 期,第 69-70 页。 2转引自:郭爱川: 坐轮椅能走多远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1 版,第 1 页。 3郭爱川: 坐轮椅能走多远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 9 月第 1 版,第 4 页。 4史铁生: 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谈 , 上海文学 ,2004 年第 7 期,第 5 页。 论史铁生的写作观 8 因此,在史铁生眼里,写小说就像和朋友们在一起聊天,因为彼此为朋友,这种聊 天也是一种“忘记了一切功利之时的自由、倾心、坦诚的聊天。 ” 1人们会因孤独、痛苦 和恐惧去找朋友聊天,也会因为希望自己的快乐能在朋友中增倍或升华,所以在聊天中 从不隐匿内心的真实想法。那么作家在写作中也应该如此。史铁生认为: “作家绝不要 相信自己是天命的教导员,作家应该贡献自己的迷途。 ”2在他看来,作家不仅要向读者 袒露自己的心迹,更坦呈内心的疑惑和谜团。我们知道,作品是连接作家与读者思想和 情感交流的纽带,但是像史铁生这样如此明确地注重写作的交流目的的作家,应该说并 不多见。受这种观点的影响,在写作中史铁生记录下了他的思考,同时他也通过写作向 读者坦白了自己的困惑,与读者进行思想的交流 面对人类最终要消亡,地球最终要毁灭的事实时,史铁生困惑过:人类的一切聪明 和才智、奋斗和努力、好运和成功在这个事实面前到底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未来人类 将何去何从?人类的欢乐和幸福将何在?人类的救赎之路又在哪里呢?不仅如此, 他也 非常迷惑,既然安排命运的造物主是不存在的,为什么人们脑海里还是会有命运的概 念?当一个人选择坚强地活着时,他究竟“是为了坚强还是为了活着?或是为了证明自 己比任何人都耐受痛苦, 都经受折磨?是因为善于忍受痛苦是一种美德呢?还是因为活 着就算高明?” 3特别是当史铁生看到刘易斯在比赛失利时流露的茫然目光时, 他突然觉 得此时这位心中的偶像此刻虽然拥有健全的躯体但并非就觉得幸福吧?因为 “上帝从来 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 一个人以局限。 ” 4残疾,说到底就是局限,是所有人都逃脱不了的,也是人们沮丧和痛 苦的根源。 正是源于对待人生的真诚态度与严肃思考, 史铁生从对自身灵与肉矛盾的解读与阐 释中,开始了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审视的。默坐沉思中,推己及人,由个体到群体,他 认识到人生中遇到的一些苦难是命中注定的,无法逃离,无处控诉,例如自己的残疾遭 际,从这个角度上来看, “无缘无故的受苦,才是人的根本处境。 ”5史铁生是看过一些 佛家的书籍的。佛教对于人生的基本观点是人生是受苦的,其原因在于人生身体及其产 生的欲望。所以要求人修炼超越自我和生死,转化成佛,才能摆脱痛苦,实现永恒的幸 1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2 卷第 429 页。 2史铁生: 灵魂的事:关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年 4 月第 1 版,第 63 页。 3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1 卷第 264 页。 4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2 卷第 384 页。 5史铁生: 病隙碎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3 版,第 338 页。 第一章 写作与活着 9 福。不过相比于佛家的过于“绝尘”与“超脱” ,史铁生的思考更具有现世的价值和意 义。他曾总结过人的三种困境:“孤独” 、 “欲望”和“恐惧”。在他看来,这些困境是我 们先天已有的残缺与局限,也是我们的痛苦所在。正因如此,人才有了渴望,对爱情的 渴望, 对理解的渴望, 对完美的渴望所有的渴望都促生出一样的东西, 那就是寻找。 在别人一书的封皮上有他这么一段话,“文学更要紧的是生命感受的交流,是对存 在状态的察看,是哀或美的观赏,是求一条生路似的期待,迷途的携手或孤寂的摆脱。” 本着这样的初衷,史铁生对于读者从不吝啬自己寻找的答案: 在他看来,人在生命的过程中活的精彩,追求快乐,才算是不枉此生。因为“生命 原本就是无用的热情,就是无目的的过程,就是无法求其真而只可求其美的游戏。 ”1同 时,他也终于醒悟了:原来生病也是生活的众多体验之一罢了,自己每时每刻都是幸运 的, “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个“更”字。 ”2 人永远面对的是困境,冲破一种困境又会有新的困境,困境的永恒构成人一生的苦 难。因此,史铁生认为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身的局限,使得生命的过程 变得精彩,悟出生命真谛的史铁生不仅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以交流为目的的 写作观的指引下,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时,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都能感受他深邃 的思考和真诚的倾诉欲望。并在这种倾诉的氛围中,也开始跟随作者的思考而思考。可 以这样理解,写作已经真正地融入了史铁生的生活,满足了他生存、思考、交流的需要, 并成就了他的梦想,使他获得了快乐。 1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 (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165 页。 2史铁生: 病隙碎笔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 3 月第 3 版,第 6 页。 第二章 写作与心魂 11 第二章 写作与心魂 在史铁生的中、后期文学作品中,“心魂”一直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应该说, 从此史铁生的创作观念逐渐成熟,他的写作有了明确且唯一的目的和依据,他的写作也 因此发生了一次质的变化。 (一) 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是“心魂” 史铁生认为“心”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源泉,或者说特别注重“心魂”的地位。他认 为, “心魂”所在之域,无边无际,充满着陌生与危险。只有具有新的思想和语言的人 才能真正的走进那里,从而探寻那里的秘密。在写作的三种诱因(市场、流派和心魂) 中,只有“心魂” “在市场和流派的热浪中被忽视,但也就在这样被忽视的时候她发出陌 生的呢喃或呼唤。 ”1既然凭熟练无法进入“心魂” ,那么史铁生热情地呼吁写作者: “离 开熟练,去谛听去领悟去跟随那一片混沌无边的陌生吧。 ” 2既然史铁生将写作视为一种探 索内心永恒困境的生存方式、 一种注定的命运, 那么他所推崇的 “心魂” 究竟是什么呢? 在他看来, “心魂”如同神明一般使得一切的流派、理论和主义在它面前只能是相 形见绌。并且自己所说的“写作” ,就发生在固有的文学之外,它“跟随着灵魂,跟随 着灵魂于固有的文学之外所遭遇的迷茫”3。因为作家受到“心魂”深处无边神秘的呼 唤与吸引,所以才会努力用笔、用思、用悟去寻找那一切存在的真相。 由此可见,史铁生口中的“心魂”是一种包含着大量非理性的、梦想和诗性的成分, 被日常经验所忽略了的生命存在形态, 它不与我们熟悉的经验和常识为伍,掌握着大量 的为人所忽略的生命信息,用旧的思维和语言无法靠近。但是它又依附在具体的生命形 式之中, 预示着了无边际的陌生之域,且不同于被理性控制的大脑,大脑仅仅“是对心灵 的巡察、搜捕和缉拿”4 。在这里,史铁生将大脑看成是思维的工具,而心灵则是人们 产生各种情感、情绪和想法的根本所在。在文学创作中,对于“心”的重视古已有之。 时至今日,在喧嚣、浮躁的当代文坛上,史铁生的这种坚守和执着显得是那么的孤单。 在史铁生看来,局限于大脑的写作会因为仅仅是花样翻新而走入绝境,一切优秀的 作品都是源于对心灵的探查。心灵的丰富以及心灵角度的无限会为写作提供无限的素 1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80 页。 2史铁生: 史铁生散文(上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80 页。 3史铁生: 对话练习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 9 月第 1 版,第 214 页。 4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卷第 324 页。 论史铁生的写作观 12 材。因此,史铁生说: “其实没有一篇好作品是纯粹写别人的,而只能借助很多发生在 空间中的别人的事,在写发生在自己心里的事,准确说是发现早已存在于自己心里的 事” 。1也就是说,纯粹客观的创作是不存在的。在评价作家的成就时他通常只以是否写 出“心魂”为依据: “所谓小作者和大作家,其区别多半不源于外部经历的多寡,而在 于内心世界的贫富,在于走向内心的勇气和扑捉心灵的能力。 ”2事实的确如此,中外历 史上那些不朽的著作,之所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被拥有不同文化传统的读者推崇,是 因为它们能感染人的心灵,经得起推敲,使之产生共鸣。 在史铁生看来,正是因为“大脑不能穷尽心灵” ,且浩渺无边的心灵使人的大脑独 具创造力,所以作家虽然会因此常常陷入迷茫却也会不断走进惊喜,文学创作于是有了 永无穷尽的前途。脱离了“心魂”这一根本,写作就会随时死亡。所以,他向往一种发 生在他自称为“写作之夜”的写作。在他看来,白昼和黑夜是有区别的:在白昼,人们 的想法和行为常常被功利性的理性所牵绊,甚至一个姓名都会让人犹豫、牵挂,很少注 意和听从内心的声音。但是,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在黑夜里,一切 外在的附着都会消失,剩下一些虽朦胧飘渺却非常真实的东西吸引你的关注。在这时, 一双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也随之出现了,它追寻着那些是隐藏于“心魂” 里的种种信息。 正是源于对“心魂”的重视与推崇,史铁生在写作中中更是身体力行,非常注重对 人物内心深处或波澜壮阔或静若止水的心理活动的探寻和挖掘。从我与地坛 、 合欢 树等这些感人肺腑的作品里,我们真切地体会到流淌在他心魂深处的感动,也知 晓了隐藏其中的种种疑难。同时,他本人也在其中了悟生命意义的所在:人只有在精神 上强大起来,才能让生命的过程变得精彩。在现代的社会中,大多数人执着于利益的得 失, 疲惫于对生活质量的要求, 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于生命意义追求。 在他看来, 在这种神性对人性的要求下,曾因种种原因消散、迷失和受困的生命意义会再次聚拢、 聪慧起来,找寻到新的方向。正是因为内心如此宁静澄明,史铁生的文字带给我们的也 是这样一种宁静澄明的世界。逼近心魂,用灵魂写作,文字从而彰显出了生命的魅力,史铁 生就这样始终执著于精神恒途的探寻。 1史铁生: 信与问 ,花城出版社,2008 年 1 月第 1 版,第 23 页。 2史铁生: 史铁生作品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年 6 月第 1 版,第 3 卷第 386 页。 第二章 写作与心魂 13 (二) 心魂的游走与敞开 史铁生认为,人的心魂是与肉身相对,可以不受其羁绊,并且发出指令由肉身来践 行;它隐藏于肉身之后,而且可以任意浮游于世, “我总以为灵魂或者佛性必不是一处 固定的所在”1,也可设置屏障使肉身互相分离,亦会因外界情况的糟糕偏离原本单纯 的轨道,扭曲变形。当心魂设置屏障使肉身互相分离时,这种带有敌对意识的防范,也 使人因隔膜而走向疏离,进而凌驾于肉身之上的心魂作为个体心智的主宰,亦会主动放 弃与人相交流的可能, 且迫于自我欺凌和外界恐吓进行伪饰和包装, 在疏离中趋于孤独。 “孤独是人生向神和兽的十字路口,是天国与地狱的分界线。人在这里经历着最严酷的 锤炼,上升或堕落,升华与毁灭。 ”2在史铁生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惑” , 即对命运的困惑。 1. 疏离的心魂源于对命运的困惑 1. 疏离的心魂源于对命运的困惑 史铁生内心之“惑”的具体形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本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就 是他曾提到的人生的三种根本困境: “孤独” ( 人生来注定是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 法与他人彻底沟通所带来的孤独) 、 “痛苦” (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 力所带来的痛苦) 、 “恐惧” ( 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所引起的恐惧) 。 这些困境无一不是发生在“心魂”深处,且与生俱来,是肉身固有的欠缺。雨果曾说, 人在面对自己的灵魂时,会黯然神伤。但史铁生的眼里, “心魂”是见证和反抗现实生 存困境的一个精神参照,所以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人生意义的追寻,这些困境也就成为 他试图穿越的重要的精神屏障。 史铁生认为“惑”在写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它是造成心魂间的疏离与心灵 孤独的原因,但是写作行为的发生就源于一个“惑”字: “我的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三河市2025河北廊坊三河市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新华出版集团招聘编辑风控审计等岗位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浙江绍兴滨海新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编外人员(劳务派遣)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车司机安全培训课件
- 2025江苏连云港市金灌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灌南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招聘3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阜阳阜南县清净水务有限公司招聘1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福建武夷交通运输股份有限公司招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度吉林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5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4月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试验检测有限公司社会公开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届湖北联投校园招聘扬帆起航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ISO 22000-2018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2023-雷泽佳译)
- 卡巴斯基应急响应指南
- 理财规划大赛优秀作品范例(一)
- 2023年四川能投筠连电力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护理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
- 静配中心清洁消毒考核试题
- 一级烟草专卖管理师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数学《分数除法》50道应用题包含答案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课件
- 化工试生产总结报告
- 复句与单句的辨析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