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绥靖、阻遏、锐不可当、安然无恙、神采奕奕”等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2、掌握新闻相关知识。3、知道两则新闻的历史背景。4、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正义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一)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二)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机诱导、点拨。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教学媒体: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对学生进行情景导入)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新闻,高屋建瓴,大气磅礴,是新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它出自一代伟人毛泽东之手。(播放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歌曲,见音频资源,教师板书文题)(新课讲授)一、背景简介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1)时代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我们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卷土重来,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我方提出8条2l款,限蒋介石20日前表态。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的覆灭。(2)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二、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1、教师播放选自新闻两则(见音频资源)中的则新闻录音片段,请学生用“我听说”的句式说出自己所听的内容。2、选几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评价。教师顺势点明听新闻要抓住内容的六要素,也就是记叙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3、把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播放描写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纪录片或故事片片断(见音频资源)。(1)教师用新华社播音员的口吻朗读这篇新闻稿,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初知文意。教师提示一些字的读音及词义(多媒体显示,此处展示为图片)(2)学生朗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选两位同学分别指出内容的六要素,其余同学补充、评价。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三、回顾历史,引导学生把握两则新闻战争的主题。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两则新闻记述了正义战争的胜利,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历史的记录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四、训练学生听读新闻、把握新闻内容的能力。录音机播放事先录好的一则短新闻(见音频资源新闻两则),要求学生听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新闻内容如下:(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学生听读,然后交流,教师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二十日夜起至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毛主席发起“向全国进军的号令”。事件的经过及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贵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各军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南岸阵地,并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第二课时五、分析探究。(一)引导学生理清两则新闻的结构。1、分发文字资料“新闻的结构”知识小短文。内容如下:新闻的结构一般分为五部分、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内容。标题是用来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的。又分为引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经常集中出现在这一部分。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结语是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边,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新闻的结构。(2)读出新闻的结构。全班同学齐读标题。男同学齐读导语。女同学齐读主体部分。(3)探究新闻的结构。提问: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教师明确:“百万”是实数。中路军30万,西路军、东路军各35万。看来,“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提问: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教师明确: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提问:文章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教师明确:主体部分可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第二层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由“西路军”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入“东路军”。提问:三路大军为什么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学生深思,教师明确:文章报道的顺序遵循的是时间顺序。因为中路渡江最早,结束渡江也最早,因而把它安排在最前面。西路和东路虽然同为21日下午开始渡江,但它们的顺序也不能调换,因为西路和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所遇抵抗均较微弱,紧接在一起来介绍,自然而且行文也较方便。(二)引导学生品析两则新闻的特点。1、要求学生评析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用“从我听出了”的句式说话。学生明确:从“百万大军”,我听出了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从“1000余华里”,我听出了战线的广大。从“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我听出了人民军队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从“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我听出了胜利的豪情。从“不料”,我听出了对敌军的嘲讽,对我军神勇如天兵的赞扬。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英勇善战。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2、评析体现新闻“及时”这一重要特点的句子,女生用播音速度朗读,教师点评。析:“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中“22日22时”表示报道及时。读:“22日22时”须重读。析:“在过去一年中上月最近两星期前现”表示报道及时。读:这些时间词语须重读。六、课堂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结千里战线,大气磅礴。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在今天来说,虽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依旧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解放军的威武气势,他们为人民而战,为正义而战,他们是永远不倒的。新闻的结构把握,有助于我们高效阅读,阅读时事,阅读社会,阅读人生。板书设计:把握新闻内容记叙六要素新闻两则 分析新闻结构结构五部分理解新闻主题战争、人民必胜飞天英雄凯旋走近作者蒋建科,人民日报社记者、教科文部主任编辑。1964年11月生于陕西杨凌,1986年8月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分配到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从事科技新闻报道工作。曾多次随“远望号”测量船远征太平洋,参加某卫星发射报道,深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现场报道“神舟”四号发射盛况。现主要从事专利、地震、核工业、航天、地质以及农业科技新闻等方面的报道,已累计发表科技新闻上百万字,先后获第三届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等全国性及行业性新闻奖40余个,获人民日报精品奖等人民日报好新闻奖20余个。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知识产权贯标员培训课件
- 风险动态评估模型-洞察及研究
- 钻井队基础知识培训总结
- 知识产权法律培训会议课件
- 八斗文化教学课件
- 2025年项目官员面试专业面试题
- 钱铁男最后一课课件
- 知识产权培训证书有效期
- 2025公需科目培训试题库及答案
- 知识产权培训申请单课件
- 2025年技师安全考试题库
- 站点考勤管理制度
- 烧山谅解协议书
- 城市地下管网施工质量、安全、进度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 全工程咨询管理办法
- 心内科常见疾病健康宣教
- 2025-2030中国重水市场运行态势与未来竞争力剖析报告
- 煤粉锅炉培训课件
- CNC初级技术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GB 17051-2025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
-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