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果。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 谢意。 作者签名:耋丛 日 期:坦2 :墨:型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 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 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 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奎堂 日期:趔:墨:翌 中文摘要 城堡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城堡 是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其中的主人公k 是一个“人 性”的典型,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中国的现代作家与卡夫卡一起,共处于 动荡和变革的社会中,关注着共同的文化现状与普遍的文化精神,以自己的深刻 体验和思索,描述着2 0 世纪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境况。 本文选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部作品,在酒楼上、雷雨和围城与 卡夫卡的城堡进行平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从对人类生存的本质 思考上,考察2 0 世纪初期中国现代作家与卡夫卡的思考的某些共同之处,考察 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与城堡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与城堡的精神契合,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堡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也 更有助于理解2 0 世纪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时代精神特征。 经过文本的比照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酒楼上与城堡中, 体现的是鲁迅与卡夫卡思考的共通之处:“追寻”是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而存在; 围城与城堡中表达的是人的生存困境: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和抛离,作 为个体的人总是处于漂泊和被悬置的状态;而在雷雨与城堡中,人物的 行为不仅仅体现他们个人的意志,还体现了“命运”的意志,而理想虽一再地 破灭,但理想本身却不会消失,并且永远都闪耀着美丽的光辉。 关键词:卡夫卡城堡精神契合比较研究 a b s t r a c t t h es u r v i v a lp l i g h ta n d e r as p i r i t s 川l em e n t a lc o i n c i d e n c ei n d i c a t e db yc a s t l ea n dc h i n e s em o d e m l i t e r a l l yw o r k s a b s t r a c t :c a s t l e ,a l le p i t o m eo ft h ew o r l d ,i st h ef i n a la n dm o s ti m p o r t a n tn o v e l w r i t t e nb ya u s t r i a nw r i t e rf e r l a nk a f k aa n da l s oac l a s s i c a lo n eo fm o d e r n i s m t h e h e r oki sam o d e lo fh u m a nn a t u r ea n dt h ea g e l i k ek a f k a ,c h i n e s em o d e mw r i t e r s l i v e i nas o c i e t yo ft u r b u l e n c ea n dr e f o r m t h e r e f o r e ,b o t hs i d e sa r cc o n c e r n e dw i t h t h es a m ec u l t u r a ls t a t e sa n dc o m m o n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sa n db o t hh a v ed e s c r i b e dh u m a n s u r v i v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c o m p l i c a t e ds o c i e t y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 is e l e c t e dt h r e ei i t e r a t u r en o v e l sf r o mc h i n e s em o d e m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i nr e s t a u r a n t , t h u n d e r s t o r ma n db e s i e g e dc i t ya st h ep a r a l l e lc o m p a r i s o nr e s e a r c hw i t h ”c a s t l e ” t h ep u r p o s ei s ,b a s e do n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e s s e n c eo fh u m a ns u r v i v a l ,t oe x p l o r e t h i n g si ns h a r e db yb o t hs i d e s w eh a v ed i s c o v e r e dt h ep r o f o u n dc o i n c i d e n c es h a r e d b o t ht h e m t h i sr e s e a r c hi sh e l p f u lf o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h ed e e pc o n n o t a t i o no fc a s t l e , a sw e l la st h es u r v i v a lc o n d i t i o n so f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a n dt h es p i r i t so ft h ea g e w cf o u n dt h r o u g h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n a l y s i st h a t ,b o t hr e s t a u r a n ta n dc a s t l em a n i f e s t w h a ti ss h a r e db yl ux u na n dk a f k a , t h a ti s ,p u r s u i n ge x i s t sa sal i v i n gc o n d i t i o n r e s t a u r a n ta n dc a s t l es h o wt h ep l i g h to fh u m a ns u r v i v a lu n d e rt h es e v e r ep r e s s u r eo f t h er e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 t h ei n d i v i d u a lp e r s o na l w a y sd r i f t sa n df l o a t sw i t hs u s p e n s i o n o nt h eo t h e rh a n d ,b e h a v i o ro fc h a r a c t e r si nt h u n d e r s t o r ma n dc a s t l en o to n l yi sa l l i n d i c a t i o no ft h ew i l lo ft h ec h a r a c t e rt h e m s e l v e s ,b u ta l s ot h a to ft h ed e s t i n y a n d a l t h o u g ht h e i r i d e a li sd i s i l l u s i o n e dr e p e a t e d l y , b u ti d e a li t s e l fd o e sn o tv a n i s ha c t u a l l y , b u ti sa l w a y ss p a r k l i n gw i t hb e a u t i f u lg l o r y k e yw o r d s :k a f k a ;c a s t l e ;m e n t a lc o i n c i d e n c e ;c o m p a r a t i v es t u d y z 前言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1 8 8 3 - - - 1 9 2 4 ) 是现代小说的鼻祖,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从文学的角度理解2 0 世纪的精神特征,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作家。 城堡写成于1 9 2 2 年,发表于1 9 2 6 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马克 斯布洛德认为,k 作为体现普遍人性的某种类型,是人性的某个方面的充分展开,在这个 意义上,k 是一个“人性”的典型。同时,k 不但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某个方面,而且还体现 了人性的这一方面在新的时代精神下的发展和演变,在k 身上强烈地反射着这个时代的光 芒,由此k 叉可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 卡夫卡以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思索,洞察着2 0 世纪人类所正在塑造的文明,描述着2 0 世纪制度和人性的双重异化。而中国的现代作家几乎也在同一时期创造出许多经典而伟大的 作品,同样描述着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境况,思考着人性与制度、文明与情感等重 要的问题,创造初属于他们的人性典型和时代典型。 本文选取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三部作品为代表,与卡夫卡的城堡进行比较研 究。它们是:鲁迅的在酒楼上、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就现有资料来看, 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借鉴和承继关系,应该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 虽然部分文学作品无法避免特定政治或者是文化理念的渗透但是仍有相当数量的优秀 作品超越了这一限定,从而反映普泛意义上的人类共同的生存状况,体察作为“普遍的人” 的意义上的共同情感。将这些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作家及其优 秀作品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许也可以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 形式。 同时,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固然必然地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点,但如果文学作 品在体现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的特色之外,没有能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作出描述和思考, 没有对人类所共有的情感进行体察和升华,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部作品的伟大。 作家与其先驱者之间更为本质的关系,是他们之间内在精神上的相通与共振,而并不在 于他们是否有某种创作与思想上的直接借鉴与影响。就这个意义而言,某种程度上暂时忽略 具体国家、民族的不同,忽略具体表述的不同,从最接近文学的意义上,从对人类生存的本 质思考上,来考察在2 0 世纪初、中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与卡夫卡的思考的 某些共同之处,来考察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与城堡这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精神层面的 - 3 深度契合,将其作为解读卡夫卡的城堡一种方式,应该是可行的。 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平行比较研究,考察在2 0 世纪中国作家与卡夫卡的思考的某些共 通之处,考察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与城堡这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在精神层面的契合, 以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解读城堡,解读2 0 世纪的时代精神特征。 就在酒楼上与城堡的比较而言,通过对于k 与吕纬甫追寻的比照,我们发现, 。追寻”这一古老的母题仍然在继续,并且已经超越了某一特定个体( 人群) 在某一特定时 刻,因为某一特定原因,对某一特定具体事物的追寻,而成为了一个普泛的群体( 甚至是整 个人类) ,对于具有泛化和抽象色彩的概念、理念,出于本能的,永恒的、不问断的求索。 在这个意义上,追寻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存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夫卡与鲁迅 达成了精神上深度的契合。 在围城与城堡中, k 与方鸿渐在生存的层面上几乎是一样的,周围环境对他 们造成种种“阻隔或对立”以及“挤压抛离”,最后挣扎得精疲力竭,走投无路。他们的身 体和精神无休止地漂泊,他们的命运就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莫名其妙而又无可质疑地悬置。正 是在无尽的漂泊和不断地被悬置这个意义上,城堡与围城达成了精神上的契合。围 城与城堡最终是指向整个人类存在的,它的艺术概括涵盖了2 0 世纪人类生存的困境。 而通过 雷雨与城堡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这两部作品在精神内核上有着共通 的东西,那就是命运的意志与理想的光辉。人物的行为愿望与行为结果发生了逆向冲突:他 们越是努力想摆脱命运的摆布,结果却越是陷入命运的泥淖:然而命运的捉弄虽然使得人物 的理想一再地破灭,但理想本身却不会消失,并且永远都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宗白华曾言, “悲剧式的人生与人类的悲剧文学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 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 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q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城堡和雷雨 达到了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 = : 2 0 世纪是世界范围内的变革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动荡、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是一 个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崩溃,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形成,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断裂以及话语冲突相 继出现,人们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的时代。 在西方,各种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如尼采、柏格森的反理性主义哲学、弗洛伊德 j i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7 3 页 4 , 的潜意识学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 等层出不穷。尼采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宣告:“上帝死了! ”“重估一切价值”,这在使人们的生 命意志得以解放和膨胀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世界的混乱和不安。价值混乱、价值颠倒、价值 毁灭的时代氛围,使人们没有了统一、稳定、和谐的世界景观,没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在中国,以彻底反传统和广泛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思潮为基本特征的新文化运动,客观 上带来了一系列的精神困窘:传统价值体系分崩离析,新的西方思潮众声喧哗,现代中国人 同样感受到了价值判断混乱而引发的精神迷茫和生存困境。 而城堡与中国现代作品在酒楼上、雷雨、围城的精神契合也许恰恰为这个 时代人的生存困境和这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在文学层面做出了最好的阐释:“追寻”是一个普 泛的群体( 甚至是整个人类) ,对于具有泛化和抽象色彩的概念、理念,出于本能的,永恒 的、不问断的求索,是作为一种生存的方式而存在的。而由于现实世界对人的挤压抛离,生 命个体总是处于无休止地漂泊和一次又一次地被莫名其妙而又无可质疑地悬置的状态中;但 是,命运的捉弄虽然使得理想一再地破灭,可理想本身却不会消失,并且永远都闪耀着美丽 的光芒。 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避免特定政治或者是文化理念的渗透,城堡与在酒楼 上、雷雨、围城在本质上有其一致性的同时,又由于作家精神背景的不同而显示出各 自的精神特质。城堡可以看做是- - 9 l l l 伟大的寓言,所有对城堡的理解和阐释也只能 是“寓言式”的理解和阐释,与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看作是这种“寓言式”理解的一种 尝试和可能。 5 第一章 解释的迷宫:卡夫卡与城堡 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 1 8 8 3 - - 1 9 2 4 ) 是现代小说的鼻祖,是现代主义文学中最重 要的作家之一。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过,就作家与他所处的时代关系这一角度而言,“卡夫 卡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对我们至 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f 1 1 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 0 世纪时代精神 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所以从文学的角度理解2 0 世纪的精神特征, 卡夫卡是一个无法绕过的作家。 第一节卡夫卡与其创作 卡夫卡出生于1 9 世纪年代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文化矛盾激化的时代。 从当时的社会政治来看,1 9 世纪末期是一个阴云翻滚的时期:德法战争刚刚结束,俾斯麦 的“铁血政策”正席卷德国;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重重,人们被前途 未h 的灰暗情绪所困扰。 卡夫卡的出生地是波希米亚王国首府布拉格,在这块是非之地上,混居着各种各样的民 族,有捷克人、斯洛伐克人,普鲁士人、犹太人等等。卡夫卡所处的时代,布拉格正处在多 民族的分裂冲突之中: 少数民族之问几乎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尽管知识界做了一些理想主义的尝试,以图 达到合作的目的,但布拉格的状态仍然是四分五裂的一一犹如一座特殊的温室,在这里,诸 如社会主义,犹太主叉,德国民族主义玩世不恭的思想、人道主义、以及一切虚假的世界 主义等各种信念都互相冲突 在民族冲突中,犹太人无疑是命运最复杂的一群人,这个民族长期没有固定的家园,历 来受到歧视。卡夫卡就是这类人群中的一个。在卡夫卡的时代,一个犹太孩子随时会可能遭 受各种形式的歧视、欺负、凌辱和打击。在给密伦娜的信里,他一再谈到犹太人的命运,谈 到犹太人与生俱来的存在性不安,无家可归的漂泊感是他的精神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这似 乎也正是卡夫卡一生一直在竭力摆脱他的犹太人身份的一个重要原因:童年时代就厌恶去犹 i l l 转引自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3 年,2 5 9 页 1 2 1 马,布德雷伯里、詹麦克法兰,胡加峦等详,现代主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第1 一1 1 0 页 - - 太教堂,以后他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1 3 1 但卡夫卡同犹太文化的关系是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 犹太民族遗产是卡夫卡的基础虽然,他曾经想要摆脱一切传统的,世俗的影响,但是, 他从来没有能够摆脱犹太民族对他的影响,正像他从来无法摆脱他同他父亲那种既爱又恨的 关系一样他身上犹太人的根须一直延伸到下意识基本要素之中,犹太民族的遗产就是卡 夫卡的命运卡夫卡本人也时常强调所,他同犹太民族没有任何联系,而这一点,恰恰是他 身上。典型的犹太人因素” 2 1 1 3 1 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经商有方,但对儿子的写作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特 别是他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卡夫卡在1 9 1 9 年致 父亲的信中说,“你只会像对你自己那样对待孩子,用力量、咆哮和暴怒” 4 1 在卡夫卡 心目中,父亲的言行给他的感觉就是恐惧喋喋不休的指责,大叫大嚷地发脾气,声色俱 厉地呵斥,辱骂、讽刺、狞笑,而面对这样的父亲,卡夫卡的内心世界中留下的就是:畏惧、 胆怯、不安、羞怯、惊吓、恐惧、自卑、毛骨悚然的感觉。 但卡夫卡对于父亲和家庭又怀有深深的负罪感,在1 9 1 2 年底致未婚妻菲莉斯的一封 信中,他非常自责地说: “这个家庭的和谐其实总是被我破坏,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程度不断加深,我知道自 己无药可救,我对父母亲和所有人怀有深深的负罪感”。1 奥匈帝国的专制主义统治与欧洲现代潮流的悖逆,犹太民族的无家可归与受歧视、受压 抑的处境,父亲的家长制威权从小对他儿童心理的威胁,社会上法制形式的完整性与法自簟实 质的不存在这一切导致他对这个世界的陌生感和异己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懦弱 羞怯、孤独内向的性格。他在1 9 2 3 至1 9 2 4 年间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中的“我”是 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个地洞的小动物,但即使在地洞中,这个小动物也对自己的生存处 境充满了警惕和恐惧。他在给第一个未婚妻菲莉斯的一封信中说:“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 带有纸笔和一盏灯呆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 6 1 这个躲藏在地洞 中的形象可以说是卡夫卡对自己生存状态的一种自我体认和表述,不仅显示了卡夫卡封闭内 【l l 参见曾艳兵:“从摇篮里抱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总的语言问题) 外国文学评论 ,2 0 0 4 年第1 期,4 8 5 8 页 【2 l 伯尔特那格尔,卡夫卡思想与艺术的渊源,见克劳斯瓦根巴赫,卡夫卡传,周建明译,北京十月 文艺出版社,1 9 8 8 年,2 6 2 页。 p 1 参见曾艳兵,。耗子王国”的歌手一论卡夫卡与犹太文化的关系,外国文学2 0 0 3 年1 期,6 4 页 1 4 1 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8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2 4 0 页 四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9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年,1 8 1 页 嘲卡夫卡。致菲莉斯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 9 8 8 年7 1 3 页 敛的性格和生活形态,它更象征着种与世俗化的外部世界的生活相对抗的一种内在生活方 式,或者说一种内心生活,一种生活在个人写作中的想象性生活。 卡夫卡一直是欧洲文学以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个怪才,他生前发表的短篇小说约4 4 篇,著名的有判决( 1 9 1 3 ) 、变形记( 1 9 1 5 ) 、在流放地( 1 9 1 9 ) 、乡村医生( 1 9 1 9 ) 、 饥饿艺术家( 1 9 2 4 ) 等。生前没有发表或者完稿的短篇有3 4 篇左右,其中著名的有地 洞等。三部长篇小说美国( 1 9 1 2 - - 1 9 1 4 ) 、 审判( 1 9 1 4 - - 1 9 1 8 ) 和 城堡( 1 9 2 2 ) 生前均未发表。对他的创作的理解、评价和阐释也是多种多样。 存在主义认为,是卡夫卡首先看到了追求自由存在的痛苦和孤独;荒诞派在卡夫卡那里 又找到了自己需要的“反英雄”,在卡夫卡的作品里是没有英雄形象的,他笔下的人物大多 和他自己一样,都是带着莫名的惶恐、恐惧、不安、带着对生活的茫然被动地活着,甚至在 他的作品中出现人与动物的形态交错:同时,黑色幽默又在卡夫卡那里找到了灰暗色调和讽 刺意味;超现实主义在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的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和“超肉体感觉”,表 现主义在他的作品中又找到了梦幻和直觉。 然而,如果给卡夫卡简单地贴上某一个流派的标签,那会使你无法看清卡夫卡之所以成 为卡夫卡的全部特质。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这样评价卡夫卡: 卡夫卡的世界与任何认所经历的世界都不像,它是人的世界的一个极端未实现的可能。 当然这个可能是在我们的真实世界背后隐隐出现的,它好像预兆着我们的未来因此,a 4 t l 在谈论卡夫卡的预言维度。但是,即便他的小说没有任何预言姓的东西,它们也并不失去自 己的价值,因为那些小说抓住了存在的一种可能( 人与他的世界的可能) ,并因此让我们看 见了我们的世界是什么,我们能够干什, “ 卡夫卡之所以成为卡夫卡完全在于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他不是某一个阶段 的或某一个流派的现象,他是属于一个时代的、一个世纪的现象。” 2 1 他的小说世界是可能 性的世界,就此而言,卡夫卡的想象力是2 0 世纪人类想像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极致。 第二节城堡:“世界的一个缩影” 城堡写成于1 9 2 2 年发表于1 9 2 6 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 【1 】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北京三联书店,1 9 9 2 ,4 2 页 嘲叶廷芳,卡夫卡全集第1 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6 ,8 页 8 的情节简单而又荒诞: 小说的主人公k ,半夜踏着积雪来到一个城堡下面归城堡管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 他自称是城堡聘请来的土地测量员,却又拿不出任何证明。于是遭到了严厉的盘查,客栈用 电话询问城堡,得到了答复后,k 才被同意留宿。城堡就在附近的山冈上,他却怎么也走不 到那里。城堡的主人伯爵人人皆知,却从未有人见过。城堡办公厅主任克拉姆也不肯露面, k 只能通过他的信使巴纳巴斯同他联系,而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克拉姆本人。为达到自己的 目的,k 勾引了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k 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 纯粹是城堡多年前 的一次失误,安排他去给一个小学校当勤杂工,而学校并不需要勤杂工。在学校里,k 认识 了一个叫汉斯的小孩,孩子的母亲来自城堡。这引起了k 的兴趣,想去见孩子的母亲,却 引起了弗丽达的嫉妒。巴纳巴斯的姐姐奥尔嘉向k 诉说了他们家所遭受的不幸。后来城堡 通知他,克拉姆的秘书在贵宾饭店等着见他。k 经过一番曲折见到了秘书,得到的命令却是 要他把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送回去。其实,在k 同奥尔嘉长谈的时候,丽达就同k 的一名 助手私奔了k 用尽心机,东奔西突,但他的一切努力终属徒劳:k 至死都没有能够进入 城堡。整部小说的情节可以概括为k 为进入城堡所做的一场毫无希望的斗争。 用翻译成汉语后长达2 3 万字的篇幅来叙述这样的情节,让人感到冗长、乏味和无聊。 但从整体上看,这部小说更像一个迷宫,营造的是一个具有荒诞色彩的世界: k 相信城堡是一个“虚无空洞的幻景”,却下决心去追求它;k 早晨出门大约过了一两 个钟头,夜幕就已降临;城堡没有聘请k 作土地管理员,却认可了k 的土地测量员身份; k 的两个助手举止形态像顽童、像宠物,又像讨人厌的小丑,他们专事盯梢纠缠骚扰k 但 方法十分奇特,令人莫名其妙;巴纳巴斯是克拉姆的信差,但巴纳巴斯也未见过克拉姆本人: 巴纳巴斯送来的信件都是过时的,是从档案堆里随便抽出来的;官员们并排站在斜面桌子旁, 读书时相互换位而不换书;他们深更半夜到村子里盘问当事人,是因为当事人的嘴脸在青天 白日下不堪入目,灯光下稍好些,而且可以通过随后的睡眠忘得一干二净;在城堡里,电话 打进去,所有的办公室都有反应:村长家的文件柜装得满满的,想关上就得放倒在地,由两 个人坐上去把门压上;有些老爷为显示自己的档案之多,故意不开门取,有人拿错了档案也 不退还,而是四处乱扔,弄得纸片四处飞舞 八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研究者花了极大的精力来寻找这冗长乏味和荒唐怪诞后面的意 义。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出发,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甚至是同一研 究方法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9 以神学为研究出发点的学者有的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 追求的是最高、绝 对的拯救:有的认为城堡比喻神,然而k 的种种行径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 神是不存在的;有的认为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让人 见的神;有的认为k 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 有的认为k 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 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 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k 努力与下意识接触以克服自我精神上的痛苦。 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研究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 k 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的努力,代表人 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 他们之问充满矛盾,可以代表奥匈帝国崩溃之前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 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极权统治的症状;k 是反叛者,他想建立一个基于人道主义的 集体。 来自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研究者则认为,k 的恐惧事实上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 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遍化,将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 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另一些评论则有相反的看法,认为城 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意义,并且k 努力克服自己 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k 努力追求和探寻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 意义。有人认为城堡的一切出于善意,由于k 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有人认为k 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寻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 显出人格的力量。 有的专家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之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 堡中人物、事件同作者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 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另外一类立足于作品本身的研究,如研究作品形式、作品结构、叙述角度以及语言 学、结构心理学等等方面的研究方式。 1 0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1 1 这证明城堡是一部可以有多重解释的复杂的作品,同时, 小说的复杂性也恰恰印证了2 0 世纪人类生活状况的复杂性。卡夫卡的挚友马克斯布洛德 说: “卡夫卡的城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小说中对某一种类型的人对于世界做出的行为 进行了详尽的描绘,其准确与细致达到了无可比拟的程度。由于每个人都能觉察到在自己身 上也有这种类型的成分,正像他能在自己身上发现浮士德唐吉诃德或于连索黑尔也是他 的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所以卡夫卡的城堡超越了书中所写人物的个性,成为 一部对每个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一 布洛德的意思是说,k 作为体现普遍人性的某种类型,是人性的某个方面的充分展开, 在这个意义上,k 是一个“人性”的典型二同时,k 不但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某个方面,而且 还体现了人性的这一方面在新的时代精神下的发展和演变,在k 身上强烈地反射着这个时 代的光芒,由此k 又可说是一个时代的典型。 1 9 9 7 【1 】参见谢莹莹,i n s q a e - 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外国文学 ,1 9 9 6 年第1 期,4 4 页 i q 布洛德,无家可归的异乡人 。转引自高年生编,卡夫卡精品集( 城堡) 简论,作家出版社 - l l 第二章 解读的一种可能:城堡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比较 第一节共同的文化现状与普遍的文化精神 前人多样而系统的理论研究,为后学者提供了解读城堡的多种范式和可能。但是, 机械地应用某种现成的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断章取义的分析,从而在其中寻找到某种确定 性的答案,似乎并不应该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唯一方式。 这是因为,虽然部分文学作品无法避免特定政治或者是文化理念的渗透,但是仍有相当 数量的优秀作品超越了这一限定,从而反映普泛意义上的人类共同的生存状况,体察作为“普 遍的人”的意义上的共同情感。将这些作品进行比较,从而发现不同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作 家及其优秀作品在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许也可以成为解读文学作 品的一种形式。 同时,某一具体的文学作品固然必然地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点,但如果文学作 品在体现特定国家,特定民族的特色之外,没有能够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境况作出描述和思考, 没有对人类所共有的情感进行体察和升华,那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怀疑这部作品的伟大。正 如有论者所言, “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与那些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总是对人类共同的文化现状、共同的文 化主题以及普遍的文化精神情有独钟” 卡夫卡以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思索,洞察着2 0 世纪人类所正在塑造的文明,描述着2 0 世纪制度和人性的双重异化。而中国的现代作家几乎也在同一时期创造出许多经典而伟大的 作品,同样描述着日益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境况,思考着人性与制度、文明与情感等重 要的问题,创造初属于他们的人性典型和时代典型。 就这个意义而言,某种程度上暂时忽略具体国家、民族的不同,忽略具体表述的不同, 从最接近文学的意义上,从对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上,来考察在2 0 世纪初、中那个特定的 历史时期,中国现代作家与卡夫卡的思考的某些共同之处,来考察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与城 堡这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精神层面的深度契合,将其作为解读卡夫卡的城堡一种方 式,应该是可行的。 1 1 畅广元等,文学文化学,辽宁人民出版社,2 0 0 0 ,1 7 4 页 - 1 2 一 本文拟选取中国现代文学中较为优秀的三部作品为代表,与卡夫卡的城堡进行比较 研究。它们是:鲁迅的在酒楼上、曹禺的雷雨、钱钟书的围城。应该说,这几位 中国现代作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中国2 0 世纪非常有影响的作家依据现在已经掌握的资 料看,他们对西方文学、哲学乃至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毋需讳言,但他们与卡夫卡、他们的作 品与卡夫卡的城堡并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影响或借鉴。他们与卡夫卡之间的比较研究, 应该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 比较文学研究中较多采用的是影响研究的方式,但亨利雷马克说过: 。影响研究如果主要限于找出和证明某种影响的存在,却忽略更重要的艺术理解和评价 的问题,那么对于阐明文学作品的实质所做的贡献,就可能不及比较互相并没有影响或重点 不在于指出这种影响的各种对作家、作品,文体,倾向性文学传统等等的研究”“1 雷马克强调平行比较的重要,是基于一种明智和科学的认识。因为这样的比较研究可以 忽略“影响”这一实证研究层面,而直指艺术存在的异同。钱钟书先生也讲过:“东海西海, 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2 l 作家与其先驱者之间更为本质的关系,是他们之问内 在精神上的相通与共振,而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某种创作与思想上的直接借鉴与影响。毫无 疑问,对处于不同时空之下的作家在创作思维上存在的共通性、可比性与差异性的平行研究 是有意义的。 本文试图通过这样的平行比较研究,考察在2 0 世纪中国作家与卡夫卡的思考的某些共 通之处,考察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与城堡这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在精神层面的契合, 以期在另外一个层面上解读城堡,解读2 0 世纪的时代精神特征。 第二节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与作家的思想背景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造性工作都不可能在一个文化真空中进行。一个作家的思想背景较多 地取决于他对周围的文化环境作了怎样的择取。卡夫卡与中国几位作家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 的影响或承继,但这并不代表东西文化之间就没有交流 本文选取在洒楼上、雷雨和围城这三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影响的作品来 与t 城堡作比较,并非随意,而有其深刻的社会与文化背景。 鲁迅的在酒楼上与曹禺的雷雨出现在2 0 世纪2 0 年代,钱钟书的围城稍晚, 【1 坤利雷马克,比较文学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桂,1 9 8 8 ,1 页 闭钱钟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 9 8 4 ,1 页 1 3 出现在2 0 世纪加年代,它们与卡夫卡的城堡一样,基本上都出现在2 0 世纪初、中期 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2 0 世纪是世界范围内的变革时期,这是一个政治上动荡、思想文化转型的时代。欧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本身固有矛盾尖锐突出,人们失掉方向与 目标,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崩溃,新的价值观念没有形成,传统与现代精神的断裂以及话语冲 突相继出现,人们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各种现代反理性主义哲学思潮,如尼采、柏格森的 反理性主义哲学、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等层出不穷。尼采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宣告:“上帝死了! ”“重估一 切价值”,这在使人们的生命意志得以解放和膨胀的同时,也表明了这世界的混乱和不安。 价值混乱、价值颠倒、价值毁灭的时代氛围,使人们没有了统一、稳定、和谐的世界景观, 没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此时的中国也正处在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时期:一方面是内战频仍、外敌入侵,国家和 民族出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另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勃兴。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 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以彻底反传统和广泛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思潮为基本特征, 但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精神困窘:传统价值体系分崩离析,新的西方思潮众声喧哗,现代中国 人同样感受到了价值判断混乱而引发的精神迷茫和生存困境。 尽管东西方的变革,或者说奥匈帝国的变革与中国的变革有其内涵上的不同,各有其复 杂性,但就其本质而言,变革与动荡是相同的,传统与现代断裂和异质文化间的冲突更是相 同的。 卡夫卡生活在西方的“上帝”正在“死亡”、人文观念发生剧变、时代剧烈动荡的历史 转型期,加上种种客观环境,决定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和人格的多重性。 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层面的交流日益增多的时代。据说卡夫卡有关“城 堡”的意象来源于古老的中国,这一点虽然还有待考证,但他有关“御花园”、“中国长城” 的寓言得益于中国文化却是确凿无疑的。虽说有关“城堡”的构思可能直接源于古希腊诡辩 家芝诺的思想,譬如“一个在a 点运动的物体无法到达b 点”、“飞矢不动”等等,但这同 中国古代思想譬如公孙龙的“轮不碾地”、庄子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却 不谋而合。奥地利评沦家海因茨波里策曾说过,“最令人吃惊的却是卡夫卡如此驾轻就熟 1 4 地掌握的另一种手去:变化成小动物。这种手法通常只有中国人堪与媲美。” 1 1 卡夫卡显然是非常关注中国文化的,他在给菲莉斯鲍威尔的信中说:“每当将近深夜 两点时我总要想起那位中国学者来。”这位中国学者就是中国诗人袁枚,卡夫卡在他的一封 信中引用了袁枚的一首诗,并称“那首中国诗对于我们有着那么重大的意义”。他在一封致 女朋友的信中推荐李太自的诗,他说“中国诗有一个非常好的小译本”,这就是汉斯海尔 曼编译的公元前1 2 世纪至今日的中国抒情诗。他还在书信中写道:“我读着一本关于西 藏的书;读到对西藏边境山中一个村落的描写时,我的心突然痛楚起来,这村落在那里显得 那玄孤零零的,几乎与世隔绝。”【2 l 熟悉城堡的读者马上就会发现,这不就是城堡山下 的那个小村子吗? 受五四精神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家对西方文学、哲学乃至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成为潮流。 鲁迅大量容纳新潮,对尼采、克尔凯郭尔、陀斯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等感兴趣,“所取法 的,大抵是外国的作家”,受西方现代派的影响很深。这一点在鲁迅的早期论文、西方文学 理论的译介,甚至是作品的主题与表现形式上都有明显而充分的体现。正如钱理群所言 “鲁迅同时又是2 0 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 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 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的所有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 族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0 1 曹禺就读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受古希腊悲剧、2 0 世纪美国剧作家奥尼尔的现代观 念、古代命运观念,基督教精神、现代精神分析学以及象征主义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西方 文学以及哲学的影响,就没有曹禺的创新与个人独创性。这一点,是曹禺本人以及广大曹禺 研究者所认可的。i 】 钱钟书的西学渊源是无需赘述的,仅从具体作品的文化渊源来看,无论是卡夫卡的城 堡,还是钱钟书围城,似乎都有意地接受过叔本华的影响。卡夫卡对叔本华是非常熟悉 的:钱钟书在他的围城及管锥编等著作中曾多次提及叔本华,方鸿渐就熟读过叔本 华,并加以运用。叔本华说过:“我们万不能由外而去抵达万物的真性。无论我们探索得怎 样多,我们所能及到的无他,只是印象和名词罢了。我们好比一个人绕着城堡走来走去,总 i l l 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第6 0 9 页 嘲卡夫卡,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0 7 - 2 0 9 ,1 8 4 ,2 5 6 页 唧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3 7 3 8 页 1 4 1 参见曹禺,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 9 8 5 1 5 一 找不到一个a d ,只不过有时约略描绘几下外形而已。”1 1 1 。这段话几乎同时可以作为城 堡和围城的注脚。 由于同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本文所比较的几部作品的作家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的 文化背景和渊源都非常复杂,既有与本民族传统文化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关系,又有对外来 文化、新的哲学思潮的批判与吸纳。 0 1 参见威尔杜兰西方哲学史,杨荫鸿等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 9 8 9 年,第3 1 1 页 l 第三章 追寻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城堡与在酒楼上 城堡与在酒楼上几乎产生于同一时期。城堡写成于1 9 2 2 年,发表于1 9 2 6 年;在酒楼上最初发表于1 9 2 4 年,后于1 9 2 6 年收入彷徨。 城堡营造的是一个具有荒诞色彩的情境,是一部可以有多重解释的复杂的作品。同 样,对于在酒楼上的解读也有多种的角度,或追溯历史上的魏晋风度,或论及浙东文化, 或谈及知识分子的命运,如是等等。这部没有曲折情节,也不具备荒诞色彩,但又是“最富 有鲁迅气氛”的小说,也有着多重的解释。 面对这两部同一时代,并且都有着多重解释的复杂性的作品,从对人类生存的本质思考 的层面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文学家的鲁迅和卡夫卡的思考的共通 之处:“追寻”是作为一种生存的状态而存在的。 追寻是一个古老的原型母题,在东西方文明产生的最初期,就曾以神话的面目出现在我 们的面前。在各民族历代文学创作中,这个母题一再地被重复、被强化。神话故事中有一个 重要类型是追求圣物,如圣杯、金羊毛、生命之水等等,t s 艾略特的荒原中就运用了 这些神话;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班扬的天路历程,都是“追寻”模式最 经典的作品。另外,比较文学经常研究的成长型小说和启悟主题都与“追寻”模式有关。 可以说,“每一代人都在重写一个追寻的故事,追寻的故事既是生命个体的故事,同时 在总体上又构成了人类的故事” 1 1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博大的诗人”是必定“感得全人间 世,而同时又领会天国之极乐和地狱之大苦恼的精神”【2 1 追寻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 它被处于同一时代不同国度的两位“博大的诗人”所共同感知,并体现在作品之中。这就使 得在酒楼上与城堡这部经典的现代主义小说在精神层面达到了深度的契合。 第一节。城堡”与k 的追寻 k 到达时,已经入夜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连影子也不见,浓雾和黑暗 包围着它,也没有丝毫光亮让人能约略猜出那巨大城堡的方位k 久久伫立在从大路通往村 子的木桥上,举目凝视着眼前似乎是空荡荡的一片“1 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北京三联书店,2 0 0 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鱼我所欲也课件
- 高顿网校注会课件价格
- 济南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 高铁供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电芯基础知识培训
- 电脑知识培训教材课件
- 电力设施迁改合同(货币补偿)
- rtk考试题及答案
- pisa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网基础知识培训课程内容课件
- 银行科技架构管理办法
- 小学冠词教学课件
- 110接处警课件培训
- 大模型时代:生成式AI发展与科技创新范式
- 江苏欧立可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石油添加剂N-甲基苯胺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黄浦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沪教版)
- 2025-2030中国香皂市场销售动态及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 劳动仲裁内部培训
- 中国方言课件图文教学
- 中国市政工程专业市场深度调查评估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女职工普法宣传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