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_第1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_第2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_第3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_第4页
(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社会学专业论文)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以杭州市居民调查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地位获得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作为社会结构变迁及其运行 机制研究和社会分层研究的交叉点,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东部大城市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关 系研究”杭州调查的数据资料为研究依据,探讨了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 影响,以及这种作用的机制,以此透视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运行 机制。 全文本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明了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对职业地位获得研究的历史进行了 简单的回顾,并就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地位获得的重要研究文献进行 了探讨性的总结,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部分在总结以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次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假设,并 对研究的方法进行了说明。 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题部分。第三部分对大城市居民的职 业流动状况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概括了大城市居民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的重要特 征,对通过职业流动表现出来的社会开放的大小和变化方向做出了分析。第四部分 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影响的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分析了个人职业地位获 得的先赋因素与自致因素。第六部分深入地探讨了不同时期教育地位的获得。结果 显示: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自致因素在职业地位获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先赋因 素(阶层背景)在职业地位获得中依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制度性因素是影响中 国社会流动的一个重要性因素;教育支撑着人们社会地位的提升。 第七部分是本研究的小结与讨论,总结研究的基本结论和研究的不足,对相关 问题进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阶层背景 自致因素 职业地位获得 ii abstract the study o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become a hot topic in sociological research ,as a cross point of research on so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gain widely attention from domestic scholars and abroad scholars. based relationship of household resources and personal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in the period of market-oriented transition in middle and east areas in our country survey, the thesis prob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household resources on personal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and the functions of ascriptive force and achieved forces . the thesis falls into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consists of four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devoted to briefing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search. in the second section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al achievement in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study summed up. the third section emphasized the research design. the research method is available in the last section, the part third forth, part fifth and part sixth are the main body. the part third describe the basic condition on citizens in big cities and generaliz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he part fourth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household resources on personal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the part fifth discuss the achieved forces and the ascriptive forces on personal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the part sixth analyze the education status attainment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result displays: in the period of the social transition, achieved forces exert important functions in the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 ascriptive forces exert the unelectable function in the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 institutional forces is a important factor affect the mobility of china, education hold up the arsis of personal social status. the sev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first of all, the contents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 especially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ed up. it also involves four pieces of topic which havent been discussed in the text keywords: household resources achieve forces occupational status attainment 1 1 导言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中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和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转型”时期,然而这两个 转变还在继续,还远未完成。在这种双重转变背景下的社会流动,同样也表现出相 当的复杂性和过渡性。改革开放的 20 多年来,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社会 流动机制的模式,但在引入市场机制后,社会分化加剧、社会不平等呈扩大化趋势, 尚未形成一个完全公平、开放、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1。社会学阶层继承和地 位获得的研究范式,起源于先赋性与后致性理论。按照现代化理论的逻辑,如果大 多数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获得,主要由阶级出身和家庭背景所决定,这个社会就是 封闭型社会(或传统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主要继承着父亲的阶级位置, 阶级继承即先赋性因素是社会成员取得社会地位的主要形式;如果大多数社会成员 的阶层位置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后天的努力(如自己学习得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技术技 能等) ,这个社会就是开放型社会(或现代型社会) ,在这种社会中,子女的社会地 位主要由自己努力取得人力资源所决定。后致性因素是社会成员获得社会地位的主 要形式。正如许多社会学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自己历史的 具体时点上,都不可能处于完全封闭或完全开放的两极,而可能介于这两极之间的 某一点上2。那么在中国社会变迁,国家政策调整和经济不断发展这些宏观背景下, 中国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改革发展的不同阶段,阶 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程度如何?阶层背景又是如何影响到个人初始职 业地位获得和现在职业地位获得的?父亲和母亲各自的阶层背景如何影响个人职业 地位获得?这些影响有什么区别?那么,我们又如何看待当今社会的阶层背景对个 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描述和回答,是当代社会学研究社会流动的 热门话题。可以说,通过对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分析,能够透视当 2 代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模式的变化。 1.2 文献回顾文献回顾 关于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的影响的定量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的社会学 家是布劳和邓肯。他们在 1976 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地位 获得模式” ,探讨了在美国社会中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对个人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3。 此后这一经典的地位获得模型成为学者们研究地位获得的基本模型。随着地位获得 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世界各国的流行,尤其是跨国地位取得过程的比较研究取 得了相当的成就,国内众多学者也逐渐将地位获得的研究作为近年来社会分层和社 会流动研究的重点。 1.2.1 国外关于地位获得研究的发展国外关于地位获得研究的发展 地位获得研究的实质,就是探讨影响个人社会经济成就的有关因素,尤其是要 分析从出身背景到获得成就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所涉及的重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依据这种解释,只要是探讨社会经济成就因果机制的研究就可以视为地位获得研 究。这样一来,地位获得研究既包括了地位获得研究的古典模式,又包括了结构论 者所说的扩大型的地位获得模式,因为后者只不过是在基本模式中加入了社会结构 层面的变项。在本文中将结构论者的地位获得模式统称为扩大的地位获得模式。 马克思、韦伯、索罗金关于地位获得的相关论述 在西方社会学史上,有关地位获得研究散布于各社会大师的理论分析中,例如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观点就与地位获得研究相关,他从群体地位获 得角度来研究社会流动。另外一位社会学大师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也对后来的地位 获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收入、声望和权利三位一体的社会地位概念。 韦伯所说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地位概念,基本上就是后来地位获得研究中的社会地位 的概念,地位获得研究之所以用职业代表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主要指标,不能不说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韦伯的启发。 将地位获得研究真正导入社会学领域的直接性成果的是索罗金在 1927 年出版 3 的社会流动一书。该书对社会流动所下的定义是:社会流动意味着个人或社会 的事物及价值即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或所改革的一切事物从一个社会位置向其他社会 位置的移动。开放性社会比封闭性社会的垂直流动更为频繁4。索罗金的这些观点 实际上就是关于地位获得研究的定性分析。在索罗金之后的 20 世纪 20-50 年代,李 普塞特和本迪克斯运用社会流动表的方法对人们的职业获得与出身背景的关系进行 了分析。他们通过父亲职业与本人职业的交互表、本人最初职业与调查时职业的交 互表,对流动方向及流量的大小做出判断,从而对社会流动形态、社会继承与流动 手段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上面所说的这些研究为后来的地位获得研究奠定 了理论基础,它们是地位获得研究出现的序幕。 地位获得研究的古典模式 布劳邓肯模型。在社会流动研究中首次提出地位获得研究概念的是美国社会学 家布劳和邓肯。他们于 1967 年出版了美国职业结构一书,该书提出了著名的 地位获得模型,该模型着重探讨了出身背景对教育、职业成就的影响,为社会流动 的经验研究奠定了基础。布劳和邓肯的地位获得研究模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 一,该地位获得模型以职业结构作为探讨美国人社会分化的焦点。职业既是经济分 层的最佳指标,又是政治分层和声望分层的集中体现。第二,该地位获得模型将代 际流动与代内流动合二为一,以父亲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地位代表个人的社会出身, 考察个人出身与本人教育程度和职业生涯的相互关系,并探讨这些因素对个人职业 成就的影响。这就是地位获得模型的基本内容。 基本模型的衍生模型 布劳、邓肯基本模型的提出,引起了社会学者们对地位获得问题的广泛兴趣, 社会学者们对地位获得模型的探讨主要是在布劳邓肯模型的基础上对该模型的自变 量和因变量做出修正。在因变量中用经济收入来代替布劳邓肯模型中的职业,将职 业地位视为影响经济收入的一个中间变量:在自变量方面,主要的改变是增加了一 些社会心理变量,而这些心理变量又受家庭背景变量的影响。这些心理变量中最重 要的是智能变量。在这一思路之下,布劳邓肯模型又产生了许多衍生模型,这些模 型主要有:duma 的模型:此模型与布劳邓肯相比,出身方面增加了子女人数变量, 4 成就方面增加了收入这一变量,在中间变量方面增加了两项社会心理变量,即智能 变量和成就取向。后者意指一个人的抱负、动机、野心等概念。jencks 的哈佛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结论是,在美国,一个人的经济成就与个人的出身于能力无关,个人 的地位的上身主要在于他的运气和智能。除了这三个基本的衍生模型之外,在地位 获得研究中还有对地位获得中从业身份的探讨等4。 扩大的地位获得模型 古典模型提出后,许多学者纷纷将结构性因素引入到该模型中来,更加充实了 地位获得研究的内涵。这些研究主要有:特赖曼等人探讨了结构层面的经济发展等 工业化因素对地位获得的影响;林南等人探讨了结构层面的社会网络因素对地位获 得的影响;布迪厄等人探讨了文化资本因素对地位获得的影响。本文将所有这些地 位获得研究统称为扩大的地位获得模型 工业化理论。特赖曼等人强调在地位获得研究中要特别关注个人特质以外的结 构性因素,如劳动力市场特质、阶级等因素对个人成就的影响。社会结构与个人成 就间的关系,主要是透过工作结构本身的运作而具体表现出来的。工作结构影响个 人地位获得主要原因,既有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需求,也有源于社会组织方面的行 政控制需求。工业化理论在研究地位获得过程中重于对经济增长等工业化因素的强 调5。 社会资本理论。林南等人将结构层面的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源变项纳入了古典模 型中,不但提高了出身与成就之间因果模型的解释力,加深了人们对出身与成就之 间的因果机制的认识,而且还提高了地位获得研究的理论意蕴。该理论所强调的是: 除了影响个人地位获得的教育因素外,社会网络中所蕴含的社会关系资源对个人地 位获得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社会资源越多,越能从他的亲朋好友中得到帮助, 职业成功的机会越大。社会资源就是指人的社会网络和它直接或间接接触动员的资 源的总和6。 文化资本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在当今社会中虽然权利与社会地 位的不平等不再直接传承,但是它仍然以较为隐秘的方式存在于出身与地位获得因 果机制之中。按照教育文凭来分配权利、地位,仅在表面上符合功能论者所谓的功 5 绩原则,而实际上却是以表面性的功绩原则来掩饰不公平的代际传承过程。文化资 本的这种代际间传承,使得上层家庭的学生容易与老师建立关系而有助于他们教育 成就,造就代际间教育不平等,以至于更进一步的地位、权利不平的传承。通过这 种分析,布迪厄解释了文化资本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及其在代际间的不平等传承7。 综观地位获得研究的古典模型和扩大模型可以看出,所谓地位获得研究基本上 就是看个人的出身如何影响其后来的社会地位,即所谓的来自何处,止于何处。在 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古典模型还是扩大模型,一般在研究地位获得模型 时都将其划为三类变量:第一类是自变量。这类变量代表个人的社会出身,包括父 母的经济收入、职业地位、智力、孩子的个数等等。但在地位获得研究中比较注重 的是社会经济出身。第二类是中介变量。通常将教育当作是一个中介变量,它介于 家庭出身与社会地位成就之间,然后再来探讨教育在地位获得研究中的作用。一般 来说教育在地位获得中起着两种作用,一种是传承功能,即教育将父母较好的社会 经济地位传承给子女。另一种是居间调节功能,即教育本身有独立的影响地位的功 能。结构论者一般将中间变量中加入一些结构性变量,诸如经济增长、文化资本、 社会资本等,是包含有结构性因素的地位获得模型。第三类变量为因变量。因变量 有的以职业为主要指标,也有以从业身份为主要指标。确定了自变量、中介变量、 因变量之后,地位获得模型基本上得以实现。 1.2.2 国内关于地位获得的讨论国内关于地位获得的讨论 我国对社会分层研究始于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 基于布劳和邓肯的社会流动理 论,我国对社会流动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也始于 80 年代后期。林南利用在天津 得到的调查资料所做的社会流动研究8,是我国在这个领域研究的先驱。1988 年由中 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持实施的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涉及全国 6 省市 的 4658 户城镇居民和 4723 户农村居民,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于我国的职业评 价指标、 代际流动水平和社会地位的实现机制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9。 该研究所 1995 年又组织实施了 青年职业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 调查,对全国 8 个大中小城市的 3800 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研究以特定的年龄段人群为对象,对代际和代内的职业 流动、工作流动等做了实证分析,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新发现,并对社会流动现象进 6 行了新的解释1011。王春光在中国职业流动中的社会不平等问题研究一文中指 出,父亲职业地位高,其子女获得较好地位的职业的可能性比父亲职业地位低的人 大,同样,父亲职业地位低的调查对象进入高的职业的比例也就相对比较低,其研 究还发现 14 岁时家庭经济状况跟人们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关系12。 研究中国社会流动问题的国内外学者大多在新结构主义(部门分割或市场分割 理论)13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和市场过渡理论)14的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这 些研究主要讨论制度变迁背景下(经济改革前后)社会流动模式和机制的变化,以 及在当前国有计划部门和市场部门(再分配体制与市场体制)共存情况下中国社会 流动机制的复杂性15。我国关于地位获得以及社会流动的研究对我们进行相关研究 以一下几点启示: 第一,中国的社会流动模式与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流动模式不同,因而社会流动 研究的内容、策略、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50 多年来,中国的社会流动是在社会政 治经济体制几度重大的变革背景下发生的。而工业化国家学者研究的社会流动,一 般都是研究在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基本稳定背景下的社会流动,所以两者在 社会流动的机会、规则、方向、速度、规模等等方面都是不同的。工业化国家的社 会一般都是开放性社会,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而在中国,无论是 后致性因素还是先赋性因素,都常常要通过制度与结构的因素而发挥作用。这在改 革前非常明显,就是在改革后,还起过比较重要的作用。所以,仅仅应用现在国际 上比较流行的社会流动研究理论、模式来研究中国社会流动许多现象都不好解释 16。 其次,一般而言,一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变动与其经济结构变动密切相关。在国 家制度和政策安排较为稳定的情况下,一定的经济结构总是意味着一定的就业空间 和职业结构。由于社会地位获得和流动总是在这种空间和结构中发生的,所以,经 济结构的变化一般都会导致就业空间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社会流动的规 模、速度、机会甚至路径,改变先赋性因素与后致性因素发挥作用的相对范围和程 度。这样,在观察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社会流动时,宏观经济结构变化一般也是一 个相对独立于先赋-后致维度的重要维度17。 7 第三,中国所经历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道路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地区间 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非均衡性。不同省份,甚至是同一省的不同地市之间,在市场 渗入程度和制度环境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会直接影响职业流动的方 向和强度。因此,对中国的职业流动以及职业地位获得的研究也应该有个地区差异 的把握18。 8 2 研究设计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所谓社会流动机制,指的是决定人们在其社会中获得一定地位和实现社会性的 主要背景条件、动力和路径的某种组合作用。 在社会学上,社会流动的一般规则有两个基本类型:即先赋性规则与后致性规 则。先赋性规则被视为传统社会的主要社会流动规则,而后致性规则视为现代社会 的主要流动规则。但是,在利用这些规则研究和解释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流动过程 时,则应辩证地分析其具体状态。 布劳和邓肯在 1967 年出版的美国的职业结构一书中,利用布劳邓肯模 型发现:第一,伴随着社会的工业化与职业分化,子女社会地位的取得将越来越依 赖于自己的受教育程度,即工业化水平越高,职业分化得越细越密,受教育程度对 人们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就越大;第二,以父亲职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 庭背景对人们职业地位的获得仍然具有显著影响力。也就是说,工业化并没有完全 消除家庭社会背景对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影响。 中国的社会流动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几度重大的变革背景下发生的,在中 国无论是后致性因素还是先赋性因素,都常常要通过制度与结构的因素而发挥作 用。林南和边燕杰的“政治经济体制假说”强调了父亲所在“单位部门”对子女就 业所在“单位部门”的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中国社会的先赋性因素对儿子 社会地位的获得也具有作用力。李路路的研究发现无论在改革前,还是改革后,虽 然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流动性,但相对于流动性来说,阶层 的继承性或复制力远强于它们的流动性19。 结合诸多国内外学者结论,本文将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政治体制转轨的宏观 背景下,以杭州市的调查资料为例来研究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关系。之 所以选择杭州市为调查研究地点,是因为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对内地 9 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研究杭州的情况,对我们认识中国城市社会流动机 制以及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关于阶层背景如何定 义的问题,王春光将家庭背景定义为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 、亲密亲戚的职业、 权力和经济条件12。而布劳与邓肯则将其定义为父亲的职业地位、父亲的受教育水 平,张乐在其研究中认为父辈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政治资本和单位组织资本即是子 代的阶层背景资本。陆学艺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 的拥有状况是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在阶层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个人的综合社会经济地 位的标志20。借于以往相似研究的经验,本文为了更深入研究阶层背景与个人职业 地位获得的关系,将阶层背景定义为父亲和母亲所拥有的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 化资源。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只是单独从父亲的角度来研究阶层背景与个人 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而把母亲所拥有的资源排除在家庭阶层背景之外,笔者认为 这样的定义是存在不足之处的,较为合理的研究是选择父母双方中一方阶层背景较 高者为个人的家庭阶层背景,但是这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即如何评价什么样的阶层背 景较高?这是一个综合指标,较为复杂且目前国内外研究也无涉及,因此本文将分 别从父亲和母亲两个角度来分别考察家庭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以 便更为深刻、全面 来刻画中国实际的阶层继承和代际流动状况。对 1978 年改革以 来的短短 20 年时间作出阶段性的划分是一件冒险的事情。但由于我们研究的是中 国进入市场化改革以来的这段特定的加速转型时期,所以有理由认为急速的社会转 型时的出现结构性、阶段性变化的时间间隔已大大缩短20。因此,本次研究尝试着 将调查所涉及的 19802002 年的 22 年的时间分为 19801990、19912002 两个 阶段,并希望在这样的划分中标明变动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状况对特定阶段人们的 阶层背景对其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 2.2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 本次的研究假设为: 假设 1: “制度影响假设” 。制度环境变化将导致个人职业地位获得影响因素的 变化。 10 假设 2: “先赋性因素显著性假设” 。在个人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来自于阶层 背景的影响虽然微弱,但也应该与其他工业化社会一样具有显著性。即使在初职地 位获得中,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家长“帮助” ,个人也会在随后的职业交换 中,从父母那里获得有效的支持。 假设 3: “家庭权力资源代际遗传性假设” 。父母拥有的组织资源、权力资源对 子女谋得好的职业地位,提升到好的职位有显著效力。 假设 4: “家庭文化资源代际传承假设” 。父辈受教育程度越高、专业技术职称 越高个人获得的教育文凭或专业技术职称越高,其所积累的教育资本或人力资源也 就越高。 假设 5: “家庭经济资源与个人职业地位正相关” 。家庭拥有的经济资源越丰富、 家庭经济收入越高,个人的职业地位越高,个人经济收入也就越高。 2.3 样本抽取及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样本抽取及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本研究利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东部大城市阶层 背景与个人职业地位获得的关系研究”杭州调查的数据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与步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样本,第一步抽出 城区,第二步抽出街道,第三步抽出社区,第四步抽出个人,用这种方法在杭州共 抽出了 1300 人组成调查样本。由于研究的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因此本次调查 选取的调查对象为 1980 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人口以及在 1980 年和 1980 年以后达到 了就业年龄没有就业或暂时处于失业、下岗状态的人口。 全部调查采用结构式访谈法收集资料,在杭州于 2003 年 7 月 10 日至 7 月 17 日由 40 位师生共同完成共收回访谈问卷 1250 分,有效问卷 1227 份,有效回收率 是 98.16%。样本中男性占 52%,女性占 48%。这接近人口学特征的男女性别比例, 说明本次调查人群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研究的问卷数据处理、分析运用 foxpro 和 spss 统计分析软件。 11 2.4 样本的基本情况样本的基本情况 表 2-1:样本构成情况(n=1227) 。 12 表 2-1 样本的构成情况(n=1227) 类别特征 百分比类别特征 百分比 性别 男 女 年龄段 17-25 26-30 31-35 36-40 41-45 46-50 51-55 文化程度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就业情况 在业 失业 待业 54 46 18.9 20.3 17.7 14.6 15.1 9.7 3.7 0.4 3.6 24.1 36.4 19.9 13.8 1.5 84.1 8.8 6.5 政治面貌 党员 非党员 参加工作的时间 1980-1985 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2 职业 下岗、失业、待业者 工人 自雇用者 办事员 专业人员 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 单位性质 个体、私营企业 国有小型企业 集体企业 国有大型企业 三资企业 国有文化、卫生科研教育单 位 党政机关 18.0 80.9 36.5 14.0 15.9 31.8 16.0 12.9 25.8 22.3 15.5 7.5 33.7 3.7 9.8 14.0 4.2 8.5 8.4 2.5 变量指标操作及其说明变量指标操作及其说明 (1)阶层背景 本研究以父母对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来刻画个人阶层背 景的基本特征。 1、组织资源也可称为权利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权利组织和执政党组织系统 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父母的政治面貌即是否具有党员身份、父母的 干部身份、父母的职务及行政级别。 13 表 2-2 研究的重要变量及其解释 变量名对变量的解释 父辈的职业 父辈的文化程度 父辈的政治面貌 父辈的行政职务 父辈的职称 父辈工作单位性质 下岗、失业、待业者 工人 自雇用者 办事员 专业人员 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中专 大专 大学本科 研究生及以上 党员 非党员 无任何职务 一般行政人员 科长 副处长 处长 厅局长 省部长及更高 无职称 初级职称 中级职称 高级职称 个体、私营企业 国有小型企业 集体企业 国有大型企业 三资企业 国有文化、卫生科研教育单位 党政机关 2、经济资源主要是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包括父母的职业、 父母的就业部门、父母工作单位的性质以及父母的经济收入。 3、文化资源是指对社会以证书或资格证加以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包括 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称。 (2)个人职业地位 个人职业地位:根据郑杭生先生的社会阶层划分的主要原则,将其划分为:下 岗失业、工人、自雇佣者、办事员、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干部等 6 个等级,为等级 变量。 14 3 代际职业流动的现状分析代际职业流动的现状分析 代际流动是研究父辈与子辈两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继承与变动情况,探询父辈 对子辈地位达致的作用。社会学尤其注重代际流动的研究,这是因为代际流动更能 反映社会变迁的过程和方向。在封闭社会里一个自出生起就注定要在其父辈所属的 阶级和阶层里终老其生,子承父业,代际之间流动的机会很少,想要有所改变是不 可能的;而在开放社会里,情况则完全相反,几乎每个阶级和阶层的大门都是敞开 的,代际流动乃属必然21。 对代际流动的考察需要计算出各种职业的流动指标。总流动率是指在代际流 动表中职业发生变化的比率,总世袭率是指未发生职业变化的比率,向上流动率是 指从较低等级位置想向较高等级位置的变动的比率,向下流动率是指从较高等级位 置向较低等级位置变动的比率。向上流动率与向下流动率之和等于总流动率,总流 动率与总世袭率之和为百分之百。流入率代表由社会出生所导致的分布,即现在从 事于某种职业者其父亲的职业状况;流出率所反映的是给定职业位置上从父亲角度 观察到的儿子的职业分布状况;世袭率用以表示儿子与父亲的地位保持一致,没有 流动发生;同职率可用以反映社会群体在接受新成员时所具有的开放性。世袭率和 流出率是从父代的角度看子代对父代社会位置的继承与背离状况,即从人们已知的 出生来考虑生活机会或命运。同职率和流入率则是从子代角度出发,看一个人的家 庭出身对其获取当前为位置的影响,即从当前位置的占有出发考虑其早期背景22。 3.1 代际职业流动率总体分析代际职业流动率总体分析 表 3-1 代际职业流动率(%) 总世袭率总流动率向上流动率向下流动率n 1990 年以前被调查者与父亲 1990 年以后被调查者与父亲 1990 年以前被调查者与母亲 1990 年以后被调查者与母亲 22.0 22.0 19.9 22.0 78.0 78.0 80.1 78.0 36.5 46.5 53.8 61.0 41.5 31.5 26.3 17.0 581 568 593 574 表3-1反映了被调查者与父母亲在1990年前后代际流动的大体趋势。 无论是1990 15 年以前还是 1990 年以后 78.0%的被调查者所处的社会职业地位与其父亲不同,只有 22.0%的人继承了父亲的社会职业位置。1990 年以前,母亲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世袭 率为 19.9%,与母亲处于不同职业地位的子代为 80.1%,占 4/5;1990 年以后,被 调查者与母亲之间的世袭率和总流动率均于 1990 年以后被调查者与父亲的相同, 分别为 22.0%、78.0%。这说明从整体上讲,杭州代际之间的职业流动率较高,子 代与父代从事不同职业的现象比较普遍,就职业层面来看,该市代际流动性较强, 社会的整体开放程度较高。 1990 年以前 36.5%的被调查者相对于其父亲来说职业地位有所提高,41.5%的 职业地位下降了;有 53.8%的被调查者的职业地位高于其母亲,26.3%的职业地位 下降了。1990 年以后被调查者与父亲之间的向上流动率为 46.5%,向下流动率为 31.5%;被调查者与母亲之间的向上流动率为 61.0%,向下流动率为 17.0%。从这组 数字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 善,社会为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1990 年以后与 1990 年以前相比 被调查者有 10.0%的职业地位较其父亲有所提高,7.2%的较其母亲所有提高。工业 化推进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开放,这必然导致向上流动机会的大量增加,这也 是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社会流动趋势。第二,1990 年前后,被调查者与其母亲之间的 向上流动率均高于与其父亲之间的向上流动率(1990 年以前高 17.3%,1990 年以后 高 14.5%) ;向下流动率均低于与其父亲之间的向下流动率(1990 年以前低 15.2%, 1990 年以后低 15.2%) 。这可能是我国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所至 女性社会地位以及其职业地位低于男性的后果。 3.2 不同职业代际流动现状分析不同职业代际流动现状分析 从表 3-1 中我们可以分析和了解代际间职业流动的总体情况。然而,为了全面 理解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得影响,我们还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研 究。不仅要研究流动者,也要研究不流动者,不仅要从父代角度观察相同社会出身 者目前的职业地位,而且要从子代角度考察现在从事相同职业者的社会背景等等。 为此,需要测量发生在上下代际之间不同职业阶层的世袭率、同职率、流入率和流 16 出率。表 3-2 即是有关这些指数的反映。 从表 3-2 中可以看出我国不同职业间代际流动的以下一些特点: 表 3-2 不同职业间的代际流动率(%) 1990 年以前1990 年以后 (被调查者 与父亲) 同职率 世袭率 流入率 流出率 35.0 27.3 65.0 72.7 21.0 19.1 19.0 80.9 18.8 26.6 81.3 73.4 13.6 29.0 86.4 71.0 61.1 18.6 38.9 81.4 0.0 0.0 0.0 0.0 29.6 9.6 70.4 90.4 19.6 36.5 80.3 63.5 14.7 35.0 85.3 65.0 20.5 42.7 79.5 57.3 66.7 13.6 33.0 86.4 0.0 0.0 0.0 0.0 (被调查者 与母亲) 同职率 世袭率 流入率 流出率 5.1 20.0 94.9 80.0 15.6 23.8 84.4 76.2 15.6 40.4 84.4 59.6 7.6 16.1 92.4 83.9 64.0 16.7 36.0 83.3 14.8 22.4 85.1 77.6 7.5 13.3 92.5 86.7 14.9 37.5 85.1 62.5 14.0 39.2 86.0 60.8 20.0 37.4 80.0 62.6 78.6 13.9 21.4 86.1 14.3 15.4 85.7 84.6 注:单位负责人 专业人员 办事员 自雇佣者 工人 下岗、失业、待业者 比较不同职业间的代际世袭率,可以看到 1990 年前后被调查者与父亲的代际 世袭率较高的是自雇佣者,被调查者与母亲的代际世袭率较高的是办事员。这两种 职业的世袭率在 1990 年前后都是最高的,说明了这两种职业的世袭率高低与经济 改革的深化程度无关而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自雇佣者和办事员均属于中间 阶层,他们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 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的就业能力。自雇佣者和办事员积累了较多的经济资本和 文化资本为其子女提供较为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阶层背景中可传递的经济资本 和文化资本发挥了一定的影响2324。 分析不同职业间的流出率可以看到,在 1990 年前后,出身于工人家庭的被调 查者绝大多数背离了父母的职业:1990 年前背离父母职业的比重分别是 81.4%、 83.3%,1990 年后背离父母职业的比重分别是 86.4%、86.1%。工人职业群体代际间 的流动加强说明在整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有些工人子女不在从事第二产 业,加以“顶职”和“系统内”体制的弱化和取消,这些子女转向从事第三产业, 商业服务人员和营销人员群体较高的流入率证明了这一点25。 1990 年以后出身于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被调查者背离父母职业的比例较之 17 1990 年以前有所增加:1990 年前后背离父亲职业的比重差是 17.7%,背离母亲职业 的比重差是 6.7%。这说明以下几个问题:一、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单位负责人和党政 干部这种职业地位的吸引力所有下降。这种职业工资的增长幅度小于其他职业的增 长幅度,实际收入水平及其支付所造成的货币刚性小于其他职业。二、单位负责人 和党政干部的权力“寻租”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但其被追究的风险较大, 因而现在身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那些人,必然会权衡利弊较少地利用权力影 响子女的就业选择26。三、随着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加强了对干部队伍“专业化、 知识化、年轻化”的要求,逐步建立起“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 制。毕竟,国家公务员录用标准的限定,只能是那些具有一定“文凭”获得的 一定教育资本的那些人才可能成为公务员27。 对代际同职率和流入率的分析。在 1990 年前后同职率最高的是工人:1990 年以前被调查者与父母的同职率分别为 61.1%、64.0%,而在 1990 年以后这一比例 分别上升为 66.7%、78.6%。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资源丰裕 程度与初始职业层级之间的正相关联越来越密切,职业复制现象越来越明显13。职 业为工人的父母为其子女提供的社会资源相对贫乏,因此他们更多是子承父业成为 工人;二是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人们成为 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三是在“早工作,早挣钱”等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家 庭背景为工人的子女选择提前结束学业,以“顶班”等形式进入工人阶层开始工作 28。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虽然社会管理阶层的党政干部和单位负责人的同职率 较低: 1990 年前与父母同职率分别是 35.0%、 5.1%, 1990 年以后分别是 29.6%、 7.5%, 但是管理层的子女都很少从事体力劳动职业:父亲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被调 查者只有 11.0%成为工人,母亲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被调查成为工人的比例 为 22.6%,大多数管理层的子女流入到办事员以上的非体力劳动群体中去了:父亲 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被调查者成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专业人员、办事 员的比例分别为 18.4%、17.8%、25.2%;母亲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的被调查者 成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 专业人员、 办事员的比例分别为 16.1%、 12.9%、 35.5%。 18 另外,父亲为工人的调查对象分别只有 4.6%、13.8%、18.5%的人成为单位负责人 和党政干部、专业人员和办事员,最多的还是成为自雇佣者(其比例为 28.9%) ,母 亲为工人的被调查者成为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专业人员、办事员的比例分别为 4.6%、13.8%、18.5%,成为自雇佣者的比例最高为 28.9%,也就是说父母从事工人 职业,其子女大部分从事相同或相似的职业,并且职业地位也不是很高;父母职业 地位比较高的人,其子女获得较高职业地位的可能性比父母职业地位较低的人大。 换而言之,我们可以的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社会的职业流动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仍然存在优势职业被优势群体所长期占有,而弱势群体却难以获得的现象。 19 4 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影响的分析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影响的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阶层背景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的影响,本次研究将职业变量重 新定义。根据郑杭生先生职业分类的标准,结合本次研究的实际需要,把职业分类 做进一步处理:职业状况为下岗、失业、待业,工人,自雇佣者定义为“没有获得 较好的职业” ;职业状况为办事员,专业人员,单位负责人和党政干部定义为“获 得较好的职业” 。个人职业地位这一因变量成为了一个二分变量。将“获得一份较 好的职业”赋值为“1” ; “没有获得一份较好的职业”赋值为“0” 。这实际上是一 种个人职业地位获得机会的分析方法,可以用 logistic 回归加以分析。 4.1 父辈经济资源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影响的分析父辈经济资源对个人职业地位获致影响的分析 4.1.1 父辈职业对个人获得较好职业的父辈职业对个人获得较好职业的 logistic 分析分析 表 4-1-1 父辈职业对个人获得较好的职业的 logistic 分析 变量 (父亲) 回归 系数 标准 误差 wald 值 显著性exp(b) 对照组=下岗、 失业、待业者 工人-.328.2781.395.238.720 个体、私营、 自雇佣者 -.318.3141.023.312.1.809 办事员.265.314.713.0203.302 专业技术人员.867.3227.266.0072.712 单位负责人、 党政负责人 .670.3094.692.0301.954 -2loglikelihood 1626.438 coxnee,victor “immigrant self-employment: the family as social capital and the value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1996,61 25 李汉林、李路路、王奋宇.中国单位现象研究资料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年 26 彭庆恩.关系资本与地位获得一北京市建筑行业农民包工头的个案为例.社 会学研究.1996,4:5159 27 宋时歌.权力转换的延迟效应对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转变过程中的精英再生 产与循环的一种解释.社会学研究.1998,3:2434 28 李路路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取与行动方式.东南学术.2000,2:1823 29 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30 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 统计分析.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年版 31 李沛良.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应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版 32 xie,w. and n.lin “the process of status attainment in urban china.” paper pressed at the annu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