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原创性声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果。 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考他人或 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 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 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3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既包括家族作为 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的文学实绩和特色,又包括具体家族成员丰富多彩的文学创 作。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是指从隋朝建立到初唐这一时期以王通、王绩、王 勃为代表的家族文学。对家族文学作实际考察,将家族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单 元和历史因素,来审视隋唐之际文学的若干层面。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渊源于姬周,从周灵王太子晋到隋唐之际的王通、王绩、 王勃,一直是人丁兴旺,形成了久远的家族世系。王氏家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 在文学上都有着紧密师承的思想和文学联系。而隋唐之际正是中国历史的重要 转型时期,这对于王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思想、文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既受时代风气的熏染,又受各自生平经历的影响,思想上 体现出兼容并包性。王氏家族以礼乐持家,以儒家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 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的道德原则。王 氏家族有着浓厚的佛老思想,对人生信仰、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 了影响,推动了家族文学的发展。王氏家学源远流长,与河汾之学相融合,体现 了南北文风融合的倾向。而且针对六朝以来骈俪的文风,王氏家族提出了新的 审美主张。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的文学创作展示了缤纷的文体文风。 中说是模仿论 语而成的语录体,是语录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其散文带有陶渊明的遗 风,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显示出质实清新的艺术特色。其骈文出现了抒情化 倾向,于华美之中流露出俊逸清新的情调,在审美形态上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4 其赋虽然带有六朝的遗风,但力求克服齐梁的靡丽风习,在创作中增加了质朴 清新的色调和刚健有力的气势。王氏家族的诗歌创作以王绩和王勃为代表,注 重题材的开拓和体式的规范,开创了山水田园等诗歌题材,在继承前人的基础 上,对五古、七古、律诗、绝句有所创新与完善,致力于意境的营构,形成了 以王绩为代表的疏野淡朴、清新自然和以王勃为代表的雄放刚健、柔润绮丽的 风格特征。 古镜记在从六朝志怪到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标 志着唐传奇的创作日趋成熟。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以其思想和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具有深远的文学史意义。 “河汾道统”启迪宋明理学,开宋明理学之先河,并对 河汾地域儒家思想有着重大影响,其“文以明道”思想对后人影响甚深,而其 诗歌创作则体现了六朝到盛唐的诗史嬗递。总之,隋唐之际王氏家族的文学创 作蔚为大观,不仅从事文学活动的人众多,而且出现了不少有名于当时和后世 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地位和影响不可低估。 关键词: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文学研究 5 abstract abstract the family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unique cultural phenomenons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family literature including family as a whole to show the performa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specific family members colorful literature.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f the wang family literature refers to wang tong, wang ji, wang bo representative of the wang family for literature fr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ui dynasty to the early tang dynasty. literature on the family for the actual inspection, the family is an important unit of society and historical factors, to look a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f the literature at several levels. the wang famil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rigin jizhou, from crown prince zhou ling - the jin to the sui and wang tong, wang ji,wang bo of tang dynastiestime,the wang family has been the flourishing population, has formed the remote family lineage. regardless of the wang family has the thought which in the thought in the literature transits the disciple from closely with the literature relation. bu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is precisely the chinese history important reforming time, this regarding the wang familys formation and the thought that the literature activity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the wang famil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oth time atmosphere gradually influencing, and the respective biography experiences influence, in the thought is manifested includes all kinds together the nature. the wang family manages a household by the ritual music, take the confucianist sage as the ideal personality, take realizes sages energetic boundary as the life ultimate goal, take confucianists justice 6 and humanity ritual wisdom letter as basis ethical principle. the wang family has the strong buddha old thought that to aspects and so on life belief, life appeal and life style has had the influence, promoted the family literature development.the wang family study is well-established, studied with river fen fuses, has manifested the north and south literary style fusion tendency. and has been joined the couple since view of the six dynasties the literary style, the wang shi family proposed the new esthetic position. the literary production of wang family i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has demonstrated the riotous literary style literary style.zhong shuo imitates the collected sayings body which confucian analects become, is in the collected sayings body developing process important link. its prose has tao yuanmings customs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takes individual emotion expressing, demonstrates the nature solid fresh artistic feature. its antithetical style appeared expressed feelings the tendency, revealed the fresh affective tone of outstanding ability in the gorgeousness, pursued one kind of positive just beauty in the esthetic shape. although its tax has six dynasties customs handed down from the past, but makes every effort to overcome qi liangs habits and customs, increased the plain fresh tone and the vigorous powerful imposing manner in the creation. the wang familys poetry creation by wang ji and representative wang bo, pays great attention the theme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writing style standard, founded poetry themes and so on scenery countryside,ininherits in predecessors foundation,to the ancient-style five-syllable poetry, seven ancient, lvshi, jueju poem has the innovation and the consummation, devotes in the ideal condition camp construction, has formed by representative wang ji sparse wild pale plain, the fresh nature and male puts vigorously, the smooth beautiful style characteristic by representative wang bo. ancient mirror records, in 7 recorded strange or supernatural events from the six dynasties to the tang legend developing process the bridge role, symbolizes that the tang legends creation was mature day by day. the wang family of sui and tang dynasties by its thought and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has the important influe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s the profound history of literature significance.“the riverfen confucian orthodoxy”enlightensthesongbright neo-confucianism, holds beginning of the song bright neo-confucianism, and has the major impact on the huanghe river and the fenhe river region confucian thoughts, it the text of ming concept” the thought affects to the posterity really deeply, but its poetry creation manifested the six dynasties to evolve to glorious age of tang poetrys poetry of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hands over. in short,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of the wang family literature, not only in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 but there is also a lot of famous authers at the time and generations of writers in the futher.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unfinished plays the role of the position and influence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keywords: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 wangs family; literature research 9 引 言 引 言 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是随着中国古代门阀制度 的产生而产生,衰落而衰落的。对家族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必须首先明确什么是“家族”和 “家族文学” 。 “家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基层组织结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细胞。家族的出 现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是指拥有一个共同的男性祖先的子孙,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以血 缘为纽带,数代同居在一起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家族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 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和层次,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对“家族”一词 的解释中,以罗竹风主编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最为完整,其云: “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 基础而结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 1(p2067)“家族文学” ,一般认为只要一个 家族有着一批或者几代文学士子就可以称之为家族文学。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真正意义上 的家族文学应该是指在同一家族中,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有着文人化的创作形态,而 且以家族中世代相传的文学创作经验与相近似的创作为特色,为文学发展的链条增加了延续 性的文学创作。 “家族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学现象。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 了家族文学的萌芽状态,如辞赋家枚乘和枚皋父子,史学家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目录学家 和经学家刘向和刘歆父子等。但此时“文学”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它不仅指文学,而且也 指学术。 东汉时期,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家族文学。东汉时期,尤其是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 专权,政治黑暗,社会动乱,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有志之士逐渐结成集团,维护摇摇欲 坠的朝廷和本集团的利益,逐渐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随着东汉庄园制经济的发展,使豪 强贵族集团逐渐有了独立的经济基础。东汉时期又实行察举征辟的选官制度,在豪强政治之 下,豪强贵族子弟能够进入国家政权,形成侯门大户,出现累世公卿的社会政治生态。此外 东汉时期经学得到了大力发展,许多士族文人专注一经,甚至一个家族几代人专注一经,以 此作为进入仕途的资本,于是出现了经学世家。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政治地位和利益, 加强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理论修养,提高自己的清流地位,获得社会上的一致好评。这一时期 文学的发展日趋繁荣,文学自觉思潮开始出现。总之在这诸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一批真正 意义上的文学家族,如班氏、傅氏、蔡氏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族文学的发展,为家族 文学繁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更加兴起和发展,士族势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门阀士 族之间为了保持家门势力的兴盛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并逐渐形成了浓厚的门第等级观念。 1 罗竹风. 汉语大词典z. 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7. 10 门阀士族之间除了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争夺利益之外,还在文化方面一争高低,注重家族在社 会上的清誉。门阀士族普遍重视家族子弟的文化教育和道德修养,使自己家族具有较强的文 化能力,在家族竞争方面具备一定的文化优势。同时门阀士族给家族成员提供了一个自足的 相对定型的文化环境,使家族成员容易形成比较接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创作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文学家族,如东晋时的琅琊王氏家族、陈郡谢氏家族,南北 朝时的颖川庾氏家族、荀氏家族、彭城刘氏家族等等,家族文学在这一时期随着门阀制度的 繁荣而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唐之际家族文学的发展,处于历史的转折时期。隋朝建国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 实行科举制,这就废除了高门士族对选官制度的垄断,沉重打击压制了高门士族的发展。唐 朝建国后继续沿用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重要,这就促进了文学士子从政的热情,促进了文 学的发展,武则天时更是以“诗赋取士” ,并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开设武举,更进一步促进了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下层文人士子的从政激情,也进一步打击了高门士族的势力。随着 门阀制度的衰落,家族文学也开始衰落了,但是仍然有数量可观的文学家族,依然取得了很 高的文学成就,尤其是隋唐之际的王氏家族文学不容忽视。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成员众多,有 王隆、王通、王度、王凝、王绩、王静、王福郊、王福祚、王福畤、王励、王勃等,这其中 以王通、王绩、王勃三人的文学成就最高。但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文学家族,却只有对其中 个别成员的研究,未见一种以整个王氏家族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和论文发表。因此笔者认为有 必要研究这一家族文学,这对认识整个家族文学史和隋唐之际文学发展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 义。 11 第一章 王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活动第一章 王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活动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成员的事迹散见于新唐书 、 旧唐书本传以及一些与王氏家族交 游的人的传记当中,但是许多资料对王氏家族世系的记载却语焉不详,或者互有抵触,或存 在误解,本章将作一考察和辨析,同时对隋唐之际王氏家族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及其成员的 思想和文学活动也将作一分析。因此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久远的家族世系,二、 转型的时代文化背景,三、紧密师承的思想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第一节 久远的家族世系久远的家族世系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渊源于姬周,以周灵王太子晋的后代自居,如中说魏相篇云: “子家居,不暂舍周礼 ,门人问子,子曰: 先师以王道极是也,如有用我,则执此以往。 通也,宗周之介子,敢忘其礼乎? ”王氏家族以礼乐持家,以周礼为行为准则,自 称是姬周礼乐的传人。除了王通之外,王氏家族的其他成员如王绩,在游北山赋序中亦 云: “吾周人也,本家于祁。 ”王勃在倬彼我系中亦云: “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 派别枝流。 ”王氏家族都认为自己源自于姬周。此外王氏家族的好友杜淹在文中子世家中 亦记载: “大业元年,一徵不至,辞以疾,为所亲曰: 我,周人也,家于祁。永嘉之乱,盖 东迁焉。 ” 1(p194)从杜淹的记载来看也说明了王氏家族渊源于姬周。宋代欧阳修、宋祁的 新 唐书 宰相世系表 对王氏家族的谱系作了非常详细的记载: “王氏出自姬姓。 周灵王太子晋, 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 ,因以为氏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 琊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宰相十三人。 ”欧阳修在这里指出了王氏家族源于姬 姓-周灵王太子晋,对王氏家族的分流支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王氏家族的远祖来自于姬周,出自于太原支系,王勃的好友杨炯在 王勃集序 中亦云: “君 讳勃,字子安,太原祁人。 ”王绩的好友吕才在东皋子集序中亦云: “君姓王氏,讳绩, 字无功,太原祁人也。 ”而且王绩本人在游北山赋中亦云: “吾周人也,本家于祁。 ” 从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来看,隋唐之际王氏家族一世为周灵王 太子晋,二世为宗敬,从三世到八世史书没有记载,现在已经不可考查。九世为错,曾经为 魏国的将军,十世为贲,曾为中大夫,十一世为渝,曾为上将军,十二世为息,曾为司寇, 十三世为恢,曾为伊阳君,十四世为元,十五世为颐,都曾经以中大夫征召入朝为官,十六 世为翦,曾为秦国大将,帮助秦王统一六国,十七世为贲,为秦时名将,曾封为武陵侯,十 八世为离,为秦时名将,曾封为武城侯,王翦、王贲、王离三代为秦朝世家名将,为国家的 统一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九世为元和威,王元在秦朝末年,为避秦时乱,迁往琅琊。 1郑春颖.文中子中说译注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2 王威为太原王氏的先祖,曾经担任汉朝扬州刺史,此后从二十世到二十七世史书没有记载, 现在已经不可考查。王氏家族二十八世为霸,是王威的九世孙。王霸字儒仲,居太原晋阳, 后汉连聘不至。在后汉书卷八十三的遗民列传第七十三记中有记载。杜淹的文中 子世家记载: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其先汉征君霸,洁身不仕。 ”二十九世为殷, 王通的第十八代祖,霸的长子,曾为云中太守,家于祁。杜淹的文中子世家云: “十八代 祖殷为云中太守,家于祁,以春秋 、 周易训乡里,为自孙子资。 ” 新唐书宰相世系 表云: “乌丸王氏,霸长子殷,后汉中太守,食邑祁县。 ”三十世为甲,刘禹锡在唐兴元 节使使王公先庙碑记载: “东汉有征君霸,霸孙甲,亦为征君,徙居祁县,为著姓。故至于 今太原人。 ”这里的王公指的是王质,碑文追述了王氏家族的先祖,指出了王氏家族三十世为 王甲。此后王氏家族从三十一世到三十二世史书没有记载,已经不可考查。三十三世为述, 杜淹的文中子世家云: “十四代祖述,克播前烈,著春秋义统 ,公府辟不就。 ”三十五 世为宏, 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记载:“六世祖宏,河东太守,绵竹侯,以从叔司徒 允之难,弃官北居新兴、雁门太守,其自云尔。 ”唐李延寿撰的南史卷七十六,列传第六 有王玄谟传 ,其中关于王宏的记载与沈约的宋书的记载一样,都认为王宏为河东太守, 因受王允之难的牵连,北迁新兴。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氏家族的三十六世和三十七世因缺乏文献的记载,已经不可考查了。 王氏家族三十八世为寓,杜淹的文中子世家云: “九代祖寓,遭愍怀之乱,遂东迁焉。 ” 隋唐之际王氏家族的祖上与少数民族颇有渊源,王通的十一代祖王宏开始定居新兴,九代祖 王寓迁往前燕慕容氏,八代祖王牢随慕容德南迁,王寓归附慕容德之后立下了汗马功劳。三 十九世为牢,为王通的八代祖,随慕容德南迁至山东。四十世为秀,为王通的七代祖。杜淹的 文中子世家 : “寓声罕,罕生秀,皆以文学显。 ” 宋书王玄谟传和南史王玄谟传 都记载: “父秀,早卒。 ”四十一世为玄则和玄谟,其中玄则为王通一脉的六代祖。 中说王 道篇云: “盖先生之述曰时变论六篇,其言化俗推移礼竭矣。 ”王玄则著有时变论 六篇,开创了王氏家族自六代祖以来著书立说的先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此书虽已失 传,但在王通的中说一书里有所提及,通过中说可以对它有所了解。四十二世为涣, 是王通的五代祖,为江州府君,著有五经决录 , “言化俗推移之礼” 。杜淹的文中子世家 云: “先生生江州府君涣,涣生虬。 ” 中说王道篇云: “江州府君之述曰五经决录五 篇。 ”四十三世为虬,是王通的四代祖。关于他的争议很多,杜淹的文中子世家云: “虬 始事于北魏,太中为并州刺史,家河汾,曰晋阳穆公。 ”王虬北奔是王氏家族中的重大历史事 件,对王氏家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把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经学之一的南学带回了北方, 扮演了南北文化交流的角色。关于王虬北奔的原因有很多说法,王绩在游北山赋中认为 是“衔建元之耻” 。 中说录关子明事说: “先世,穆公之在江左也,不平袁粲之死,耻食 周粟,故萧氏受禅而穆公北奔,即齐建元元年,魏太和三年也。”而实际上是王虬在南方不被 重用。当时要想在南方获得飞黄腾达,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么有军功,要么有显赫的家族 背景,而王氏家族是北归之人,不具备上述条件,因此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因此必须重新寻 找仕途之路。而此时北方正处于北魏的统治,利用世家大族的家学背景,改革礼仪、教育等 13 各项制度,安抚民心,并且有很多汉族士大夫服务于北魏政权,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王虬 北奔。王虬北奔对于王通在中说中把北魏奉为正统埋下了伏笔。此外王虬曾著有政大 论八篇, “言帝王之道” ,继承了著书立说的传统。四十四世为彦,是王通的三代祖,曾担任 同州刺史,被称为“同州府君” ,曾著有政小论八篇, “言王霸之业” 。 ( 中说王道篇 ) 王绩在游北山赋中说: “同州悲永安之事,退居河曲” 。 “永安之事”指的是胡太后杀魏明 帝之后,大将尔朱荣又把胡太后与幼帝钊沉于黄河之底,大肆杀戮王公贵族大臣两千多人的 重大历史事件,王彦在仕北期间,北魏政权持续动荡,自己感到仕途的险恶,于是退隐于河 曲,即“龙门” 。四十五世为一,是王通的祖父,被称为“安康献公” 。王一受田于龙门,开 始定居下来,曾著有皇极谠议九篇, “言三才之去就” 。除了著有皇极谠议九篇之外, 还写过龙门禹庙碑 。王一精通礼学,贞观年间,绛州刺史杜之松请王绩讲礼乐,王绩在信 中以自己的祖父王一的家礼以对。 在隋唐之际的王氏家族,王隆四十六世,是王通、王绩的父亲。王隆字伯高,曾教授门 人众多,这一点为王通所继承和发展。隋开皇初年,王隆以国子博士待诏云龙门,曾向隋文 帝奏兴衰要论七篇, “言六代之得失” 。隋文帝虽然认为兴衰要论七篇非常好,但是 没有采纳其主张。王隆以后担任武阳郡昌乐县令,以后又迁为忻州铜川县令,被称为“铜川 府君” ,任期结束后回归家乡,从此隐居家园。 王通,字仲淹,生于开皇四年秋冬之月,卒于大业十四年五月,享年三十三岁,门人私 谥曰“文中子” 。开皇十八年,王通在父亲的鼓励之下,辞家游学四方。仁寿三年,举本州秀 才,于是乘兴宦游长安,拜见隋文帝陈十二策, “尊王道,推霸略,稽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 于指掌亦” ,隋文帝听后非常高兴,但是由于众位王公大臣的阻碍而没有实行。王通经薛道衡 的推荐,任蜀户书佐、蜀王侍读等职,但始终未被重用。大业四年,再次宦游长安,拜访了 一些朝廷的官吏,深知已无仕途的希望,于是回归家乡隐居。王通有感于孔子六经的博 大精深,决定不再求仕,历经九年的时间仿效创作续六经 ,以后又聚徒讲学,传授王道思 想。在此期间,虽屡有征召,但是王通已经没有做官的愿望,屡屡拒绝征召。王通的一生致 力于儒学的发扬光大, 故有 “王孔子” 之称。 文中子的著述, 根据文献记载有: 太平十二策 , 是王通年轻宦游长安拜见隋文帝时所陈的十二策,后编为四卷,早已散佚不存。 续六经 , 又称王氏六经 ,包括续诗 、 续书 、 礼论 、 乐论 、 易赞 、 元经 。 续六经 共初编六百七十五篇,八十卷。现在大部分已亡佚,只存有零星的记载。 中说是王通的门 人弟子,在王通言论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与孔子论语的成书过程很相似。在文中子众 多的弟子当中,以程元、仇璋、董常和薛收四大弟子的贡献最大,他们记录文中子讲学的内 容最为详细,所以王凝在中说中说: “夫子得程、仇、董、薛,而六经益明。对问之 作,四生之力也。 ” ( 中说天地篇 ) 中说的初编者是王凝,但是王凝只是进行了初步的 整理,没有进行分类。王凝又将中说传给了王通的儿子王福畤,他对中说进行了分 类整编,王福畤的儿子王勃还曾写有续书序 。唐末五代流传的中说有五卷本,北宋时 有阮逸刊印注释本和龚鼎臣刊印注释本,但是龚本已经失传。通过后人转引龚本原来零星的 资料与阮逸本对照,得知龚本较阮本更接近原貌。现在的传世本都是根据阮逸本传抄的,其 14 中有很多谬误, 尤其是一些明显与史实不符合自相矛盾的地方,多出自阮逸之误。此外还有 陈亮于南宋初年的类编本,是参校阮、龚的两本而来的,可惜此书早已亡佚。 王绩,字无功,自号东皋子,文中子王通之弟。 新唐书和旧唐书均有传,王绩的 好朋友吕才有 东皋子集序 , 对王绩的生平事迹有着详细的记载。 王绩少年时与李播、 陈永、 吕才为莫逆之交,并且精通阴阳术数。隋朝大业末年,应孝悌廉洁举,射策高第,除秘书正 字。饮性简傲,饮酒之数斗不醉,后以疾罢官,乞署外职,除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职, 屡被弹劾,遂还乡里。唐朝武德年间,征诏以前扬州六合县丞,待诏门下省。陈叔达每天给 他美酒一斗,因此被称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年以家贫赴选,授太乐丞。不久挂官归田,结 庐河渚,与隐士仲长子光为友,纵意琴酒,在隐居期间,京兆杜之松,清河崔公善相继为绛 州刺史,与王绩友善,诗书往来不绝,贞观十八年卒于家。吕才为他搜集文集,暂编成五卷, 后散佚。明人根据唐文萃 、 文苑英华 、 太平广记等书重新辑佚编成文集,传到现在。 除了这文集之外,还有会心高士传五卷, 酒谱二卷,注老子 ,别称一家。王绩想 继承长兄王度作隋书 ,并且为此向陈叔达借隋纪一书作参考,但是最后也没有完成。 王绩文集版本的流传分为三卷本和五卷本。原先流传的是三卷本,现在又发现了系清朝乾隆 年间的五卷本,其中吕才的序比三卷本的序多出了一千多字,其诗文比三卷本多出 了一百多篇诗文,这为进一步研究王绩奠定了基础。 以王通、王绩为代表的一辈成员还有:王度,王隆的长子,初仕为隋朝御史,大业七年 五月,自御史罢归河东。大业八年,王度典著局,兼著作郎,奉诏撰国史,曾想给苏绰立传。 大业九年,王度以御史代芮城令,持节河北道,开仓赈粮陕东的老百姓。大业十四年去世。 王度著有春秋一书记载了北魏、北周的历史,被陈叔达称之为“良史” 。王度还写了一篇 著名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是唐传奇的开山之作。王凝是王通的弟弟,王绩的哥哥。王凝的 事迹散见于中说等各种记录中。王凝字叔恬,于贞观初年出任监察御史,后因弹劾侯君 集而得罪权贵,贞观十九年,王凝再次被启用,因仕至太原县令,故被称为太原府君。王凝 以后解印回家,整理王通的遗稿续六经和中说 。王凝深受王通思想的影响,是一个奉 行儒术的勤奋者。 中说记载,王凝终身“非礼不动” ,不仕朝廷之后,则御家以四教,勤 俭恭恕,正家以四礼, “年逾七十,手不缀经” 。 中说成书以后,由于战乱的原因,某些篇 幅出现了一些混乱。而第一个对中说进行整理研究的就是王凝。王静,字保名,在兄弟 中排第七,是王氏兄弟中最小的一位,如中说礼乐云:季弟名静,薛收字之曰“保名” 。 子闻之曰:薛生擅字亦,静能保命,有称有诚,薛与是可与友也。 ”王静曾任唐高祖千牛卫。 吕才的东皋子集序云: “君第七弟静,为武皇千牛。 ”王静曾与陈叔达也有所交往,陈叔 达在答王绩书中说: “贤弟牵牛及家人典琴至,频辱芳瀚,所下官所撰隋纪 。 ”1 (p167) 此外还有“兄某” ,现在已经不可考。王绩在答冯子华书中称王通为三兄,云: “吾家三 兄, 生于隋末。 ” 从这里可以知道王通排行老三, 除了芮城府君王度之外, 应该还有一个哥哥, 但是史书没有记载,已经不可考了。还有“弟某” ,是王通、王绩的弟弟,不见史传,现在亦 1韩理洲.王无功文集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 不可考。 王福畤是王通的三子,曾任太常博士,壅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王福 畤从仲父王凝那里得到父亲王通的中说 ,对它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加工。王勃续书序 云: “家君钦若丕烈,图终休续,乃例六经 ,此礼 、 乐 ,叙中说 ,明易赞 ,永 惟保守,前训大克,敷遗后人。 ”1(p279)王福畤的王氏家书杂录云: “ (贞观)十九年,仲 父被起为洛州录事,又以中说授予余因辨类分宗,编为十编,勒成五卷。 ”2(p204) 王福祚,是王福畤的二哥,王通的二子。刘禹锡在王质碑中说: “文中子生福祚,为蔡州 上蔡主簿。上蔡生勉,举进士,征贤良,皆上第,仕至河中府宝鼎令。 ” 旧唐书王质传 亦记载: “通生福祚,终上蔡主簿。福祚生勉,登进士第,制策登科,位终宝鼎令。勉生怡, 终渝州司户。怡生潜,质则潜第五子。 ”王福郊,是王福畤和王福祚的大哥,王通的长子。杜 淹的文中子世家云: “文中子二子:长曰福郊,少曰福畤。 ”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卷十 诸子记载:龚鼎臣注中说本,在“长子福郊”的句下注云: “文中子三子,福奖,福 祚,福畤。福奖疑即福郊也。 ” 王勃,王福畤的第三子,王勃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十四岁前,为童年学习时期; 十五岁至十九岁,为应举求仕时期;二十岁至二十二岁,为旅游巴蜀时期;二十三岁至逝世, 为生活的最后历程。王勃博学多才,博闻强记,有“神童”之称。十五岁举幽素科,授朝散 郎官职,为沛王府侍读,因戏作斗英王鸡檄文,触怒唐高宗李治,被驱除出沛王府。王勃于 是漂泊西南巴蜀地区,这成为王勃一生创作生涯的重要时期。王勃返回长安后,经朋友帮助 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因杀官奴曹达,几乎被杀,幸遇大赦,其父也受牵连被贬为交趾令, 远任越南河内。王勃回归家乡后,不久去交趾省亲时渡海坠水,不幸受惊而死。王勃短暂的 一生,著作丰富,有王子安集 、 周易发挥 、 次论语 、 汉书指瑕 、 大唐千岁历 、 舟 中纂序等,为初唐四杰之冠。 以王勃为代表的一辈家族成员还有:王勔,王勃的大哥,王福畤的长子。 旧唐书王勃 传云: “ (勃)与兄勔、励,才藻相类勔,累至泾州刺史。 ” 新唐书王勃传亦云: “初,勔、励勃皆著才名,故杜易之简称王氏三株树励与兄泾州刺史皆作诛。 ”王励, 王勃的二哥,王福畤的第二子。长寿年间为凤阁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知天官侍郎,后为 萁州刺史。通天二年,自己因受谋反事件的牵连而作诛,神龙初年,又诏复官。王勃的四言 诗倬彼我系前有“勃兄励序” ,序云: “ 倬彼我系 ,舍弟虢州参军王勃所作也。 ”杨炯在 王勃集序中也说: “兄勔及励,磊落辞韵、铿锵,皆九变之雄律也。 ”王助,王勃之弟, 王福畤的第四子。杨炯的王勃集序中说: (勃)弟助及勋,总括前藻,网罗群思,亦一健 笔焉。 ” 新唐书王勃传亦云: “勃兄励弟助,皆第进士助,字少功,七岁丧母哀号, 邻里为泣。居父忧,毁骨立。服除,为监察御史里行。 ”王颉,王勃之弟,王福畤的第五子。 新唐书王勃传说他“以文学显” ,但是“早卒” 。王勋,王勃之弟,王福畤的第六子。 1蒋清翊.王子安集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郑春颖.文中子中说译注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16 综上所述,隋唐之际王氏家族从周灵王太子晋到隋唐之际,源远流长。王氏家族以姬周 的后代自居,以礼乐持家,是姬周礼乐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以儒家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 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的道德原则,具有博学多闻 的素养和博学强记的功夫。他们成员众多,其中以王通、王绩、王勃的思想和文学成就最高, 通过对隋唐之际王氏家族世系的整理,为进一步研究王氏家族奠定了基础。 王氏家族世系图表附录如下: 晋 宗敬 某 错 贲 渝 息 恢 元 颐 翦 一世 二世 三世到八世 九世 十世 十一世 十二世 十三世 十四世 十五世 十六世 (东周) 贲 离 威 某 霸 殷 甲 某 十七世 十八世 十九世 二十到二十七世 二十八世 二十九世 三十世 三十一世 (秦末) 某 述 某 宏 某 某 寓 牢 (罕) 秀 三十二世三十三世三十四世三十五世 三十六世 三十七世 三十八世 三十九世 四十世 玄谟 玄则 焕 虬 彦 一 四十一世 四十二世 四十三世 四十四世 四十五世 度 福郊(福奖) 某 兄某 某 隆 通 福祚 勉 怡 潜 某 (隋唐) 凝 勔 某 绩 励 质 庆存 弟某 勃 静 福畤 助 颉 勋(劝) 17 第二节第二节 转型的时代文化背景 转型的时代文化背景 隋唐之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型时期,这对于王氏家族的形成及其思想、文学活动必然 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谶纬学说的微妙变化、民族融合下三教思想的并存、关陇文化的形 成与衰落、走向清晰成熟的文学思想、 文人队伍从宫廷台阁移向江山塞漠等几个方面更值得 重视。 一、隋唐之际谶纬学说的微妙变化。谶纬学说是根据某些神秘启示验证人事,往往有书 有图。一般认为谶纬学说出现在在西汉末年,但是有关谶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战国后期的阴 阳家思想。在中国古代,谶纬学说的流行,尤其以皇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魏晋南北 朝时期最为兴盛。魏文帝曹丕代东汉,南朝时期的刘裕代东晋,南齐萧道成代刘宋,都假借 谶纬学说演出一幕幕的闹剧。北朝时期以山东高氏统治下的东魏、北齐更为突出,与之相比 宇文氏统治下的西魏、北周政权却很少有谶纬学说的盛行流传。 据史书记载,关于西魏北周的谶纬事例,在周书中仅有两例:一是周书卷三韦 孝宽传有记载,二是隋书卷二十二五行上有记载。但隋朝代北周之际,谶纬学说 又逐渐流行,如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六杨嗣复传记载: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谶纬 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帝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兹。 ” 隋书卷一百七十九律历中记载: “时高祖作辅,方行善代之事,欲以符命曜于天下。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九记载仁寿元年: “初,帝受周禅,恐民心未服,故多称符以耀之, 其伪造而献之,不可胜记。冬,十一月,己丑,有事于南郊,如封禅礼,版文备述前后,符 瑞以极谢云。 ”这些都说明了隋朝建立之时谶为学说的流行。虽然隋文帝建国后,禁止谶纬的 流行,但是谶纬依然十分畅销,在隋朝发生的重大的历史事件中,如太子杨勇被废、蜀王杨 秀被废、汉王杨谅至乱等都与谶纬有关。在隋书卷四十五文四子 、 隋书卷四十一 高颍传 、 北史卷七十一隋庶人谅传都记载了相关的谶纬之术,可见隋朝谶纬之术 的盛行。 隋末至唐初,谶纬之术更加流行,成为群雄逐鹿中原的手中道具,这其中以李唐的兴起 为代表。李渊太原起兵之时,就用谶纬之术起兵,笼络人心, 通鉴卷一百八十三记载: “义 宁元年,世民复说渊曰: 今盗贼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 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应当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 益危亦。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 ” 旧唐书卷五十八唐俭 传亦云: “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物,非在今朝。若开府库,南啸豪杰,北 招戎狄,东收燕、赵,长驱济河,据有秦、雍,海内之权,指麾可取。愿弘达节,以顺众望, 则汤武之业不远。 ”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夏侯端传载夏侯端说高祖曰: “金玉床 摇动,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 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诸,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 天福,不然者则诛亦。 ”于是李渊顺应天命于晋阳起兵,首定关中,然后消灭各地军阀,统一 18 了全国。但是随着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经济的强大,唐太宗为了维护李氏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