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如今,信息技术是当今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支柱,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最强大的引 擎,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经济活动、工作和生活方式,对社会变革正产生着深远的影 响。然而,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不平衡发展所造成的数字鸿沟问题正日渐凸显出来, 与经济贫富差距一样,数字鸿沟不是在缩小,而是在进一步扩大。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这是指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在信息化发展水 平的差距,包括础设施,信息应用主体状况及信息资源的开发、配置和应用等方面 的差距。现在,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发达 国家之间,发展国家之间,各国内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 家,不仅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数字鸿沟,我国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也存在着数字 鸿沟。 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而具有显著的不 同。从逻辑上分析,可以说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问题是导致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 主导因素之一。同时,城乡数字鸿沟问题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有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一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许 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角度大都选自从数字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来论述,本文试 图从大众传媒对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作用来提出解决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的一条路 径。 本文依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分成四大章,各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本章介绍选题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及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本章简单介绍数字鸿沟与知沟理论的概念,描述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 状,论述城乡数字鸿沟对“三农”问题解决造成的影响。 第三章:本章主要分析中国城乡数字鸿沟的原因,重点分析农村传媒生态,揭 示农村大众传媒荒漠化,大众传媒不作为的原因。 第四章:本章提出解决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方案,主要是从大众传播媒介的角 度来提出对策。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三农问题 大众传媒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support in this economy based knowledge era, they are the strongest engine of civil economical development, and are changing the way of economical activities, work and life ,playing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society revolution. however, we should see that digital divide which result from im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came appeal peoples eyes. like disparity in economical, digital divide became larger than before rather than smaller. “ digital divide” is always means “disparity between information-rich and information-poor”. it is not only lies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whats more, it also lies among different areas, cities and country.as a developing country, there is disparity betwee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hina, and digital divide lies among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cities and rural areas. compared to the other countries, becaus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ree-agriculture”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in china reflect different characters .it is said to be that the problem of “three-agriculture” is the cause for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meanwhil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 blocks the solution of “three-agriculture”. reducing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is so benefificial for the resolution of “three-agriculture” that attracting many scholarss eyes to pay attention for it.most of them search for particular resolving of reducing digital divide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now i try to analysis particular cases to lessen digital divide by the mass communication. followed the mode of “introduce the problem” “analysis the problem”and “resolute the problem”, 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4 chapters, the detailed content of each chapter is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i as follows: chapter 1: introduce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of the paper、 the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methods for research. chapter 2:this chapter gives a simple definition of digital divide,introduce the particular representation of chinas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ies and rural areas , analysis the influence for the problem of “three-agriculture”. chapter 3: discusses the cause of digital divide in china. analy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in countries. reveal the reason that why the mass communication pay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country and the peasant. chapter 4: put forward particular resolving way of reducing digital divide between city and country. the chapter discuss the issue from the aspect of the mass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divide; “three-agriculture”;mass communication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选题背景选题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 2006 年 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 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这是 2004 年以来中国连续第三个以农业、农村 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十一五” 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 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和党的建设。 今天,我们正处在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技 术狂飙突进的时代。然而,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可能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数字 技术在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不平等和新的社会分化,这就是数 字鸿沟问题。如今,数字鸿沟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关注。 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来说,中国已经成为“数字贫困”国家;从国内各地区的 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而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 从城乡的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完全成为了“数字边缘化”地区。 我国城乡之间数字鸿沟具有“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 “三农”问题上造成城乡 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鸿沟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1.2 选题意义选题意义 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也就是要 缩小城乡之间信息设备差距,城乡居民知能差距以及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能力的差距。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目前关于缩小城乡信息设施差距的研究已经很多。城乡居民知能差距以及居民城乡 居民信息消费能力差距的研究还比较少。 笔者认为,大众传媒在缩小城乡居民知能差距以及居民城乡居民信息消费能力 差距上的重大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正如施拉姆所说,在发展中国家,大众传媒主要 是发挥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和实施正规教育等四方面的作用。 大众媒介的普及与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环节大众传媒主要是发挥推广农业新 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和实施正规教育等四方面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 看,农村大众传媒生态失衡,大众媒介农村荒漠化严重。 本文试图从农村大众传媒生态入手,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 未承担起社会责任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首先从“数字鸿沟”与“知沟”的理论入手,分析当前中国城乡 数字鸿沟的现状,以及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制约。 为探究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的原因,笔者综合收集了从信息化建设、伦理学、社会 学、经济学角度分析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资料,文章在论述的时候,着重从传播学 的角度来分析大众传播媒介在农村的传播生态,农村传播媒介荒漠化的原因。并通 过中国期刊网和硕博论文现有关于数字化鸿沟内容的分析,提出缩小城乡数字化鸿 沟的对策。 1.4 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 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成为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城乡之间越来越大的数字鸿沟问题正在影响和制约着“三农” 问题的解决。把“三农”问题与城乡数字鸿沟问题结合起来探讨,这是本文在选题 上立意新的一方面。 当前学者提出的缩减城乡数字鸿沟的对策比较多,但是大多从加强信息化建设,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等角度来分析,正如施拉姆所说,对任何社会来说,不论发展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度如何,传播总是处于生存的中心位置,每当有危险或机会需要加以报道,有决定 需要作出,有知识需要加以扩散,或变革迫在眉睫信息就开始流动。在发展中 国家,大众传媒主要是发挥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和实施正规 教育等四方面的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 建设。大众传播媒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是题中应有之 意。 本文从农村传播生态入手分析论述,提出大众传播媒介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 可以采取的对策,这是另一个创新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2 城乡数字鸿沟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制约三农问题的解决 由于总体上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我国面临与发达国家 间和国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多层次的数字鸿沟,其中城乡之间由于农业、农村、 农民等“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落差城 乡之间的收入差别、生活差别、教育差别、身份差别等,城乡之间面临着严重的数 字鸿沟,城乡数字鸿沟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 2.1知沟”与“数字鸿沟”理论知沟”与“数字鸿沟”理论 1970 年,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了“知沟假设” ,其实质是对大众媒介普及时 代信息流通的均衡性、公众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该假设认为: “随 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 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 假设以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作为考察媒介效果的变量(主要以受访者接受正规教育 的程度作为 ses 的有效指标) ,尤其关注公共事物,科技新闻等与公共决策,社会发 展有直接关联的媒介内容能否为不同社会阶层所平等获取。他们认为印刷媒介中的 中产阶级价值趋向加剧了传播中的“知沟”现象。 “知沟”假设被置于“社会变迁”的理论框架,认为社会变迁以公共事务和科学 知识的积累为基础,其进程表现为公众对某些观点或科技的不断接受也就是社会 科学理论中的“积累变化模式” 。在这一理论框架中, “知沟”理论假设揭示了大众 传播的负面功能,即:随着社会信息流量的增加,高 ses 群体之间可能出现两极分 化的趋势,以此推论大众传媒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对社会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沟”假设着眼于社会结构,观察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在大众传播中的知识 差异。主要针对传统媒体。 数字鸿沟最先是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在名为在网络中 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中提出的,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它实际是指不同社会主体在当代信息技术领域存在差距的现象,既存在于信息技术 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领域,特别是指由于网络技术产生的差距。 数字鸿沟是一种无法避免的“积累沟” ,它是国家、地区、群体之间已经存在的 社会发展差距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数字鸿沟表现在四方面,简称“数字鸿沟 abcd” 。 a(access)指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互联网不仅需要信息基础设施,而且对 终端用户来说,互联网接入价格由硬件/软件、 提供接入费用及电话服务费三者组成, 因此社会经济差异是产生数字鸿沟的一大主导因素, b(basicskills)指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群体间信息智能的差异 往往造成互联网利用能力方面的鸿沟; c(content)指网上内容。在四通八达的网络世界里,谁主导着多媒体、多语言 的信息内容和网络信息产品,这些内容与产品又以哪些群体的利益、爱好为取向, 最终决定了这些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鸿沟, d(desire)指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不同的“使用与满足”类型,决定了互 联网用户在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方面的鸿沟。 2.2 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现状 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着三大“数字鸿沟” 。即中国与世界、 中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从中国与世界的比较来说,中国已经 成为“数字贫困”国家;从国内各地区的比较来看,东部地区有一定的发展,而中 西部地区基本上成为了“数字赤贫”地区;从城乡的比较来看,农村地区完全成为 了“数字边缘化”地区。 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特殊性在于其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从逻 辑上分析,可以说农村、农业、农民等三农问题是导致我国城乡数字鸿沟的主导因素 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建设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 方向:“十一五” 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 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然而,我国的城乡数字鸿沟由于“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表现出了特殊的情形。 首先表现为城乡信息设备装备和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在通信设备方面, 2006 年 2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通信行业统计月报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固定 电话,城市电话 24293.2 万户,农村电话 11246.0 万户,中国东部城市电话 12250.6 万户, 农村电话 4926.9 万户, 中国西部城市电话 4990.9 万户, 农村电话 2142.9 万户, 农村电话用户不到城市电话用户的一半。1 在计算机设备方面, 2004 年我们城镇居民百户家庭拥有的计算机数已经达到 33 台,农村为一到两台。22005 年城乡之间网民数量及普及率差异巨大。乡村网民总规 模为 1931.4 万人,我国城市网民大约有 9168.6 万人,占城市人口的 16.9%。乡村网 民普及率很低,为 2.6%,仅是我国城市网民普及率的 1/6;尽管我国网络用户的增长 率较高,但是网络普及和应用的增长主要发生在城市,农林牧副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仅占网络用户总数的 0.76%,网络用户中只有 0.3%的用户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 村普及率的 740 倍。3 其次,我国的城乡数字鸿沟还表现在城乡居民的知能差距上。 所谓知能差距,是指 社会成员间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实际水平的差距。知能水平主要是由个人的 教育水平决定的,它对社会成员信息获取能力和处理能力的高低存在决定性影响。 “十五”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 年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8.01 年,比 2000 年 7.62 年延长了 0.39 年中国人口科 学文化素质的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粗文盲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 2 以下的水平;二是大学粗入学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三是平均受教育年限不仅低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2006 年 2 月通信行业统计月表 2中国宁波网 胡鞍钢:商业中国 扩大内需与利用外需 2005-12-02 3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 年) 。并且,城乡人口受 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4 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9.43 年,乡村为 7 年;城 镇文盲率为 4.91,乡村为 10.71。4 最后,我国的城乡数字鸿沟还表现在城乡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上。巨大的城乡收 入差距, 05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 3.3:1,如果不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 距拉大趋势的话,2020 年按照预计城乡收入差距有可能达到 4:1。这是中央政策研 究室副主任郑新立在 11 月 26 日至 29 日举行的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透露 的。城乡收入差距在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居民的信息消费能力,根据农业部所做调查,我 国农民在进行生产资料购买和产品销售时,影响其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人经验、农 业技术人员介绍和就近解决,而网络、读书和看报等信息手段仅扮演微乎其微的角色, 而被调查农民也表达了对现代信息手段的渴望对现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满意的 为 48.6%,对农民日报满意的占 65.7%,对农村工作通讯满意的 56.4%,对农民文章满意 的占 69%,对农业信息网满意的仅占 20.6%,囿于消费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而无法 引入现代信息手段。 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在信息化进程中面临的共同 问题,例如美国,1998 年度其乡村地区家庭的电脑普及率和互联网接入比例分别为 39.9%和 22.2%,同期的全国平均水平为 42.1%和 26.2%,2000 年度两组数据分别为 49.6%和 38.9%,以及 51%和 41.5%。 2.3 城乡数字鸿沟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城乡数字鸿沟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城乡之间在信息发展能力上的差距,最终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可能拉大城乡 发展的二元落差。城乡数字鸿沟使城乡之间现实信息资源占有和利用上形成“信息 马太效应”城市居民面临“信息爆炸” ,出现进入信息时代的征兆;而农村居民 吸收现有信息成果的障碍增大,利用偏少,能力趋弱,处于“信息饥饿”状态。我国城市 和农村考生在面对高考语文作文题时的不同表现就是“信息马太效应”的生动案 例:1999 年我国高考作文题目为“假如人类记忆可以移植”,该题目对信息量大、知识 4中国人口现状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5 年 07 月 26 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面和接触面广的城市考生并无困难,但对很多农村考生则很难理解,于是两者成绩存 在相当的差距。这样,城市经济中本来就具有物质资源和原有发展基础的优势,在信息 优势的作用下其效率和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提高,而农村经济处于基础相对薄弱、物质 资源相对匮乏的境地,再加上数字鸿沟造成的信息劣势,缩小与城市经济差距的难度 进一步增大。城乡数字鸿沟和三农问题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形成三农问题 城乡经济差距城乡数字鸿沟“信息马太效应”城乡经济 差距三农问题的恶性循环,导致农村陷入收入贫困、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同时 存在的局面,最终城乡发展二元落差在工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中持续拉大,使我 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从长远看,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影响是多方面的: (1)导致出现政治权利的不平等 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不仅仅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问题,还必须以人为本,从根 本制度和体制上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解决农民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培养农民的民 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能力对推进农村民主政治进程是十分重要的。 公民参与和表达利益会是民主参与的重要手段。但是数字鸿沟实际上把社会分成 信息强势和信息弱势全体两个部分,互联网无疑为那些信息强势群体打开了方便之 门,同时会将那些无条件、无能力、无意识进入互联网的信息弱势群体拒之门外。 互联网使用技术上对于农民的高门槛性可能导致严重的信息机会的不平等,进而上 升为政治权利的不利。 (2)缺乏致富奔小康的信息手段 建设现代农村、 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农村还有近 3000 万的贫困人口,还有约 6000 万人刚刚超过温饱线,收入 还很不稳定,广大农民有着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 信息时代提供了一条从信息到知识,从知识到决策和致富的致富之路。一些经济 活跃地区的农民已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他们通过电话和互联网了解农 产品的市场行情变化,根据市场市场行情及时做出决策。 然而数字鸿沟的存在使他们缺乏参与经济发展的能力,难以摆脱贫困的境地。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代越是发展,信息贫困对经济贫困的影响就会越明显。 (3)进一步拉大文明差距 农村的不文明状况与封闭、不开化直接相关,与受教育程度低直接相关。我国绝 大多数的文盲、半文盲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农村 15 岁 以及以上人口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 5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 7.7%,大 专以上学历仅有 0.74%。 面对这一低教育状况, 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责备农村人的愚昧 和落后,而必须倡导教育关怀,维护教育公平,采取坚定的社会政策,纠正教育资 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如果教育机会不平等的扩大,从孩子开始的农村教 育就会加大数字鸿沟,会导致农村继续封闭、不开化,与文明社会越来越疏远。日 益扩大的数字鸿沟,会导致人的生存与发展的不平等,新的“种族”歧视及基本人 文关怀和伦理道德的丧失。 (4)不利于农村城镇化进程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到 2020 年,预 计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60%左右。大量今天的农村青少年将转移到城镇的非 农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知识差距。因此急需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 会,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等,然而要完成大量的知识传授、学习培 训,数字鸿沟又将成为巨大的障碍。 从我国现状来看, “三农”问题成为城乡数字鸿沟的一个特殊背景,城乡数字正 制约着“三农”问题的解决。要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必然要关注农村、农业、农民 问题。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3 城乡数字鸿沟原因城乡数字鸿沟原因 造成我国地区数字鸿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差距,此外,各 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受教育水平、信息技术应用和对信息化作用的认识不同对数字 鸿沟的形成也产生较强的影响。 3.1 城乡数字鸿沟原因分析城乡数字鸿沟原因分析 造成数字鸿沟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经济体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基础设施、 收入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其中,信息基础设施、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 等因素既是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所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 数字鸿沟最重要的诱因。 3.1.1 经济水平的差距经济水平的差距 从经济的角度来讲,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使得在硬件投入上产生 了一定的差距。信息化带来的最重大的变化是,信息与知识在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 流动的速度更快了。由于贫困地区缺乏与信息资讯连接的网络布局,农民个人又无 力支付购买电脑硬件和连接的费用,人们担心,在已经存在着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等教育不公平的我国,新的信息技术会加剧这种现象,导致原来的社会上层接触的 信息更广更快,在信息的占有上,会富者更富,贫者更贫。 3.1.2 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 东西部地区巨大的经济差距使得信息基础设施的差距异常明显,我国东西部地 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我国各地区的信息差距与各地区人均电信 基建投资差异过大相关,反映了信息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水平的地区差异。缺乏信息 基础设施使西部地区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3.1.3 教育水平和人才的差距教育水平和人才的差距 即使现在人人都上得起网,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上网的兴趣和需要也是一个疑问。 在许多计算机可见、网线已经铺到了的地方,普通人对它仍然束手无策。 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看,其使用需要有软硬件投资,还需要具备起码的文化水 平和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绝 大多数农民拒之于互联网的大门之外。 从我国非网民不上网原因分析来看, “不懂电脑”占第一位,其次是“没有上网 设备” 。 3.2 农村传媒生态失衡农村传媒生态失衡 正如有学者论述的那样,当前,媒体的资源配置如频道、频率、版面、人力、 物力等等以及工作的着力点、开掘点同国情之间存在着明显错位和倒置现象,绝大 多数媒体都把主要对象和市场集中在城市,虽然整个国家远未实现城市化,但媒体 却单独地率先城市化了。农村媒介荒漠化了。 3.2.1 大众传媒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的作用大众传媒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中的作用 施拉姆认为,对任何社会来说,不论发展程度如何,传播总是处于生存的中心 位置,每当有危险或机会需要加以报道,有决定需要作出,有知识需要加以扩散, 或变革迫在眉睫信息就开始流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分配的任务就更 加迫切和普遍。如果信息流动和传播渠道不适应于这些任务,就必须加强建设,使 之达到所需要的水平,中国也不例外。5 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大众传媒主要是发挥推广农业新技术,普及卫生知识, 扫除文盲和实施正规教育等四方面的作用。大众媒介的普及与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 的重要环节,而农村发展又会导致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变革,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 系。 5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韦尔伯 施拉姆著;华夏出版社,1990 年 7 月第 1 版 p469-47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3.2.2 农村大众传媒生态农村大众传媒生态 然而,在信息潮水涌向城市受众的今天,农村受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受众却感受 着信息狂欢时代的落寞,他们媒体信息接触量少,媒体接触多样性差。而同时媒介 信息内容城市化与都市化日益明显。 虽然中国的媒体相当发达,媒介市场也在日益扩大,但是对农信息传播却相当 少,甚至市场份额还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这让我们看到一种怪异的景观:一边是城 市受众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却是农村受众承受着信息稀缺、信息失衡的落 寞。 1、单调的媒介生活 在讲到信息选择时,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 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 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而尴尬 的是现实情况却是,农村受众往往大张其口,无法品尝到“美味”的佳肴,只能面对 缺少信息的“餐厅”而“食不果腹”。 2003 年 6 月,央视推行的“末位淘汰制”,12 个频道消失的 10 个栏目中, 农业 新闻包括其中;80 年代处于黄金期,发行量一般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有的超 百万份的农村报,现在却在为生存下去而苦苦挣扎;在广大农村,也还有八九千万 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就是覆盖地区,收听收看的质量、数量和效果也令 人堪忧。 (1)广播 广播的历史较悠久,在受众中也有较好的基础。同时,它可以解放出手和眼睛, 本应可在农村大行其道,但现实情况亦令人不容乐观。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外,广播 内容的去农村化较为严重,音乐、购物、医药、体育等离农村现实生活较远节目占 据了广播节目的大部分时间。调查显示, “几乎每天听”和“每周有几次听”广播的受众 均仅为 5.6,在农村受众接触媒体频率中,排在了电视、书籍、报纸、杂志之后的 第五位。 (2)电视与报纸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农村受众对媒体的接触中,电视和报纸占据着大半壁江山,两者中,电视又占 压倒性份额。方晓红对苏南农村调查显示,农村受众在空闲时,对媒体的接触看电 视排在第一位,报纸排在第二位,均值分别为 4.41 和 3.79。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几 乎每天”都看电视的农村受众达 70.7,均天有 80.0 分钟。 “几乎每天”都读报纸的 受众有 10.4,均天是 9.5 分钟。 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也囿于报刊发行的原因,农村读报只有 10.4,天均 9.5 分 钟也就不足为奇了。和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相比,农村中读不到 报纸,没有看过报纸者为数更多。也有调查显示,农村有的地区读报活动,已经排 在了看电视、串门聊天、走亲访友、体育锻炼、读书等闲暇时活动之后。业余活动 不诉求于报纸,除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无报可读是一重要原因。 不少打出办“主流大报”的报纸, 多定位在“三高”人群: 高学历、 高收入、 高地位。 北京地区报纸“标准读者”的基本特征被描述为:他是一个成年的男性读者,拥有高 中以上的学历,年龄约在 40 岁左右,从事着“白领”工作,属于较有阅历和文化品味 的工薪者。这就是北京报业市场为之服务的“上帝”的基本“长相”。另一些“大众化报 纸”,其定位虽考虑城市低收入、低文化者,但目光远离农村。就是专门办给农村读 者看的“农村报”,发行量能够保持十几万份以上的,也只有四川农村日报 、 南 方农村报 (广东) 、 农村大众报 (山东)等少数几家。相对于 9 亿多的农村读者, 只是沧海一粟。 (3)网络媒体 对农村而言,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据一项调查显示,普通的农村受众 对网络媒体的接触几乎是一片空白。 然而就我们所知道的,互联网是一个远比传统媒体更具有兼容性的信息平台, 随着公共图书馆上网,政府上网,政府上网,电子政务,农民本可以获得更多关于 公共事物,科学知识、环境保护、医疗保健、农业知识等的信息内容,低网络媒介 的接触,使城乡之间无形中被划开了鸿沟。 2、弱势的信息传播与批判精神 从目前我国媒介的状况来看,无论是报纸的版面还是广播电视的节目,绝大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数的内容都是面向城市居民的,媒介内容的城市化、都市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以对 农村受众影响最大的电视媒介而言,“目前我国开办对农节目的电视台只有总数的 ,而且节目播出时长、分布时段和都市节目相比,简直是昙花一现。” 现实与数据均表明,电视几乎是农村受众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这种信 息生态的失衡带来的信息接收的单一化,对农村受众产生的不仅仅是思维能力的欠 缺。有学者在豫皖边界的家中统计过中小学寒假时电视节目播放情况(天线电视架 只能收 2 套县级电视) ,其模式为“武、情、战、生活、搞笑”电视剧广告中 80 多医药广告县级政府新闻。其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广告时间长, 实用性差。在统计期间,没有播放一部反应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武侠等电视剧制造 的虚幻,都市剧制造的农村受众无法实现的都市欲望,战争剧等产生的媒介暴力等 均不利于成年受众和青少年受众。农村受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省市县级电视台在 对农信息传播中应有何作为,是一个解决漫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字告诉我们,电视也是农村受众的“电子婴儿”,均天 80 分钟的观看时间说明 了农村观众对其依赖程度。但是,到 2003 年底,在我国共开办的 1800 多套广播节 目、2200 多套电视节目中,电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也只有山东、吉林两家,广播也 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 15、6 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 368 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仅为 4。这么低的开办率,对于举箸觅可“食” 之物的农村受众来说,只可视为杯水车薪。6 近年来,“民生新闻”概念被提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把镜头对准了收入中下等的 人群,这其中当然应该包括农村受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伪民生新闻”现 象,或者“部分民生新闻”现象,只有城市“民生”才是关注对象。 这些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交流日益加快,网络信息满足 了城市居民的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农村方面的信息一直无法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和 经营的需要,中国农业大学信电学院常务副院长,科技部国家遥感信息中心学术委员 会委员、中国农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国土资源部土地信息标准化委员会 委员严泰来教授在回答通信信息报的记者提问时说到: “尽管现在全国有 2400 多个农 6 信息狂欢时代的落寞-农村信息传播缺位思考:焦德武 2005 年第 8 期新闻知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业网站 ,网上流通的信息陈旧 ,信息量小 ,缺乏分析、整理 ,实用性不强” 。 另一方面,“实质上所有关于农村问题的讨论都发自城市,真正的农村并没有声 音,除了李昌平的上书。现状是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发言权,他们的命运决定于城市 人怎样看待农村问题,这是一个悖论。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媒体在近些年来的市场化运作过程中逐步丧失社会批判 功能,相应在此方面关注相对较少。 应该说,除政府之外,几乎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能为农民说话,争取自身权益的 诉诸对象。首先,在农村,言路不通,实情不能上达,几乎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谎言重复一百遍便像是真理。现在真话无处说。上级领导只听农民增收就高兴,汇 报农民减产就批评人。有典型,无论真假,就记录、就推广。基层干部察颜观色, 投领导所好,到处增产增收,形势大好。所以真话也听不到了。” 其次,农村也有为农民服务的“七站八所”,但是,大多流于形式且规模太小,要 么异化为政府管理职能部门,根本没有充分代表农民去争得应有的属于农民自身利 益的公共决策参与权和话语权。或者说,“正是由于农民们缺少自己有组织、有力量、 掷地有声的代言人,才造成在公共政策决策中缺乏发言权,在分配与再分配活动中 缺乏主体性。”反观其他社会群体,情况大不一样:这几年我国举行的铁路票价听证 会、电信资费听证会以及民航票价听证会等均可理解为不同社会群体为为实现自身 利益最大化的博弈行为。 目前,中国大陆的总人口中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左右。2004 年, 中国乡 村人口为 801783 人,城镇人口为 509926 人 7按照俞虹在当代社会阶层变迁与电视 传播价值取向一文的划分,弱势群体指的是“由仅仅拥有很少量的或基本没有三种 资源(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笔者注)的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 农业劳动者、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构成。”显然,农民是一支非常庞大的社会 弱势群体。其表现在于他们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做为“社会空间”的媒体上都是 弱势群体。 “中国的城市经济已经是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化时代和信息时代杂然并陈, 6中国农业年鉴2004 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 而生活在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体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却一直被这些现实生活所排挤”。 3.2.3 农村传媒生态失衡原因农村传媒生态失衡原因 不少学者都在关注农民与媒体的关系,无论是“失语”还是“传媒歧视” ,其实 都标示了农民在传媒舞台上的弱势地位。段京肃如此概括这种信息传播中的“弱势 阶层”的面貌,他们是“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手段,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 能力,主要是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来自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的人群和那些几乎无 法得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群体” 。 概而言之,这种弱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未能成为媒体内容呈现的主体, 二是农民未能成为媒体的目标受众,他们不能从媒体中获取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密 切相关的内容,社会学家孙立平对此有着细致的观察, “在社会中处于边缘的群体比 如农民,他们每天观看的电视节目和城里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但那些电视剧的内 容,与他们几乎完全不相干,甚至也不属于他们的时代。 ” 归根结底,这种弱势地位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农民阶层手中几乎没有掌握组织 资源、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他们在对媒体空间控制和使用的争夺中处于劣势,而 精英阶层则控制着传媒,并把持着传媒上的话语权这一种在现代社会稀缺的社会资 源。另一方面,传媒将自己看作影响力经济,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传媒对于社 会阶层关注的程度和角度围绕着“影响力”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物流服务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北京市智能手机买卖合同
- 2025年标准个人房屋买卖合同正式版
- 公司财税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公司组织财务知识培训课件
- 2025授权招生代理合同模板
- 提高科室间转介PDCA课件
- 2025年进出口代理合同范本
- MyBatis面试实战题库:金融、IT、销售等职业面试题
- 求职路上康平社区面试题全攻略
- 建筑工程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表资料
- Unit 10 单元作业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
- 人造血管内瘘个案护理
- 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地区)县(县级市)区名称一览表
- 小学数学知识体系构建研究课题
- 《变电运行培训》课件
- 幼儿发展的关键指标与行为观察
- 班主任工作手册(适合中小学)
- 瑜伽生活方式中心生活馆项目建议书
- 吊装作业票(样本)
- 【新课标】2022版小学数学课标之模拟卷6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