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 作家之一。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又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人物。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思索,以及对女性未来的展望,为后世的女 性主义研究者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 的兴起,伍尔夫被尊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在她 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创作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伍尔夫所创 作的海浪 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等作品,也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有 一部作品,长期处于研究者的视线之外,这部作品就是奥兰多 。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奥兰多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前的研究虽然 从性别和超性别的视角对奥兰多进行了分析,但是阐述并不明确。本文拟从性、性 别、性相三方面对奥兰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奥兰多对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以及 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超越。 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奥兰多由男变女的人生经历着手,对比奥兰多在身为男人和女人时的不 同处境和奥兰多本人的变化,论述奥兰多对男/女二元对立的超越。男性奥兰多是位养 尊处优的贵族少年,物质生活优越却长期处于苦闷之中。性别的突变,使他失去了引以 为豪的一切,却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身为女性的岁月中,奥兰多艰难地建构起 了女性的身份,并且用扮装的方式在男女两性间自由穿梭。奥兰多的变性经历揭示了性 别(gender)在社会生活中的建构性和可操作性,一个人成长为男人或者女人,并非完 全出于天然,更多的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经历了男女两性生活的奥兰多,对性别问题形 成了独特而深刻的看法。他开始重视内心性别的流动,最终探寻到了真正的自我。通过 奥兰多本人的经历,伍尔夫呈现给我们这样的观点:父权制不仅压迫着女人,也束缚着 男人。惟有超越刻板的男女两性划分,把人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人才能够挣 脱枷锁,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二章,从伍尔夫与女性友人的恋情入手,分析奥兰多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从而 对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提出挑战。奥兰多爱过公主萨沙,也爱过船长夏尔,并与 iv 为数众多的女性保持着同盟者般的亲密关系。 奥兰多本人的爱情经历揭示了这样一个道 理: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性别不是爱情的决定因素。伍尔夫写作 的用意并非是为了讴歌同性恋情的美好, 而是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与两个性别的人的爱 的经历,将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爱可以超越性别,性别只是加于人之上的符 号,爱所吸引的应该是隐藏性别标签背后的人的本质。 第三章, 从现实生活的角度, 探讨伍尔夫解构二元对立, 超越性别思想的可实现性。 奥兰多是酷儿理论的原型,这个超越性别的典范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只能是乌托邦的 构想。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和女性地位的改善,公私领域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女性 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父权制社会正在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断 被改变,被变革。伍尔夫的奇思妙想,已经从一个玩笑,变成了广大女性和弱势群体为 之努力的目标。在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之后,诞生了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运动和同性 恋运动。他们和女性携手,共同反对父权制的压迫。在男女两性的努力下,性别的两分 监狱被逐渐打破,两性的关系正在向一种更加人性和平等的趋势发展。在现今社会,女 性争取到了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而男性也开始涉足过去认为是女性擅长从事的领域。同 性恋运动打破了异性恋自然秩序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人际关系的多重可能性。性别规 范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小,伍尔夫构建的乌托邦,俨然有实现的可能性。 结语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指出奥兰多的价值所在。解构二元对立,打破性别 的枷锁,不仅是伍尔夫对人类超越性别的形而上的思索,更是一种可以实现的能够改变 男女关系、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人类理想。我们所期待的未来世界,是一个不强调 性别标签,人们可以自由表达个性的世界,奥兰多所表达的乌托邦理想在现代酷儿理论 中得以显现。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真正地获得解放,走向自由,每个人都不会因为 自己的性别而感到一点压抑。 关键词:伍尔夫、 奥兰多 、性别、二元对立、解构、建构 v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virginia woolf), a famous british writer, is one of the worlds three major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writers. her novel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hav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while she is also the feminist movement pioneer. her concern for women, for the fate of women, and for the future prospects of women, has pointed out the way for the next generations of feminist researchers. since 1960s, with the second wave of womens movement about the rise of feminism, woolf was revered as a pioneer in the world and she set off an upsurge of research.in her feminist ideas and creation, a number of valuable domestic and foreign academic achievements were born. woolfs works ,such as the waves,to the lighehose,mrs dalloway,have attracted extra attention and been loved by researchers. but there is a work out of the researchers sight. this work is orlando. this article consists of three chapters, the introduction, body and conclusion parts. the first part summarizes theorlando research status from the scholar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points out the topics of significance. introduction summa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orlando in research, points out the deficiencies.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of gender and over gender perspective analyzed orlando , but the set is not clear. this paper intends to sex, gender, phase three aspects, orlando in-depth study on men and women in orlando,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homosexuality and heterosexuality and beyond the binary opposition. the body part is divided into three chapters. chapter i deals with the orlandos life experiences changing from a man to a woman, compares the roles of orlando as a man and a woman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changes in orlando. orlando discourse beyond on the male / female binary opposition. orlando is a pampered male aristocratic youth, but long-term advantages in material life among depressed. sex mutations made him lose all pride, but begin to re-examine his own heart. as a woman in the years, orlando had played a woman struggling to build capacity, and shuttled between a vi man and a woman freely by pretending.orlandos transgender story expresses sex (gend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life, and explores that operability of a grown man or woman is not entirely natural, but a resul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experienced the change of gender, orlando had developed a unique and profound viewaout gender. he start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low of heart and eventually to explore their true selves. by orlandos own experience, we can come to this point: patriarchy not only oppressed of the woman, but also tied the man. only beyond the stereotypes of traditional gender roles from the liberation of talent, people can break the shackles to find the true self. chapter ii analyzes orlandos love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us pointed out heterosexual / homosexual binary opposition challenge. orlando loved both princess sasha and captain charles, and also maintained close relations with a large number of women as allies. orlandos experience reveals a truth: homosexuality and heterosexuality is not distinc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boundaries, the determinants of sex is not love. woolfs writing is not intended to eulogize the good gay love, but would love to rise to a higher level - love can transcend gender. gender is the symbol added above the people, love should be attracted by the hidden human nature, not the gender label. chapter iii discus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al life to explore woolfs deconstruction of binary oppositions, beyond the gender ideology may realize.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with queer theory and queer contained subversive, deals with the idea of woolf beyond the gender issue in the works of the times, only the idea of utopia. section ii describes the wave of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status, to prove that gender boundaries are gradually breaking, gender integration and interaction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section iii discusses the wave of feminism after the great changes in society today. after the second wave in the womens movement, the feminist movement and the gay male movement was born and supported. men and women work together to go against patriarchal oppression. in the efforts of men and women, gender dichotomy prison gradually was broken. in todays society, women and men fight for the same power, while men have begun to set foot in the past that specializes in the areas of women. vii ill-defined men and women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today are forming a new social fashion. heterosexual, homosexual movement broke the natural order of ideas, provided us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multiple relationships. gender norms of human bondage are getting smaller and smaller, woolfs thought of utopia, is likely to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achieve. concluding remarks summarize the main thesis, the vlue of orlando,deconstruction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gender is not only beyond human sex of woolf metaphysical thinking, but also an achievable change of gender relations, the promotion of human potential into full play the human ideal. we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which doesntt emphasis on gender label, and people are free to express their individuality in the world. just as queer theory, the society is not expected in which men oppress women or in which homosexual oppresses heterosexual society. this is a world in which people can truly be liberated to freedom. everyone will not feel a little depressed because of sex. keywords: virginia woolf orlando sex binary opposition de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超越性别,走向自由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 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 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绪 论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 作家之一,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又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 人物。作为 20 世纪著名的作家,伍尔夫在很多方面都成绩斐然,但她最重要的成就还 是体现在其女性思想和意识以及女性写作等方面。 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具备了女性主义的 主要特征,影响到了她不断变化的题材以及散文和诗性写作,她的思想之深刻和广博, 早已超越了她所生活的时代。国际学术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 行了全方位地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我国学术界对她的研究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伍尔夫的海浪 、 达洛卫夫人 、 到灯塔去等作品的研究出现了许 多有见地的论著和论文,对她的奥兰多却并未给予多少关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 事。 奥兰多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传记,它记载了主人公奥兰多的传奇生涯。奥兰 多的故事,始于 16 世纪伊丽莎白时代,终于 1928 年伍尔夫搁笔的现代社会,跨越四百 多年。 奥兰多起初是一位德才兼备的贵族少年, 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的宠信而进入宫廷。 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 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 坠入情网, 结果遭遇了公主的背叛, 自己也被宫廷权贵放逐, 隐居于乡下的庄园。 为了排遣失恋的苦闷, 奥兰多爱上了写作, 并且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失意的奥兰多决定离开这个是非 之地,遂请求出任士耳其的外交大使。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出现了全书最有 戏剧性的一幕,奥兰多由一位翩翩美少年变成了一位婀娜俏女郎。之后她返回英国,对 于她的变性,没有人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怀疑。变成女性的奥兰多,性别处于游离之中, 时常从一端摇摆到另外一端。一方面她与蒲伯、艾迪生、斯威夫特等著名男性文人相交 甚好,一方面又与广大女性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的性格搀杂了男女两性的特征,也得 到了来自两个性别的爱。在建构了女性身份之后,奥兰多嫁给了一位同样具有男女两性 特征的船长,在丈夫的支持下继续写作。奥兰多的诗歌在二十世纪受到了广大好评,他 的诗作超越了单一性别视角的局限,具有了广泛的人生意义。在故事的结尾,成为著名 诗人的奥兰多回到那象征传统的庄园,回顾了她对文学与诗歌的永恒的追求,领悟到了 真正的自我。 奥兰多自 1928 年出版以来,就被视为伍尔夫作品中的异类,书中所展现的人 2 物变幻莫测的性别,随意穿越的时空界限,以及叙述者嘲讽的口吻和游戏的笔调,都让 传统批评家们束手无策,难以归类。另外,伍尔夫本人曾在日记中戏称奥兰多为一 个“走火入魔的玩笑” ,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也阻隔了许多批评家对该书进行深刻的探 讨,使得本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被当作是作家在创作到灯塔去和海浪之间的 游戏之作。 不过, 奥兰多一书中的开头语“献给莎克维勒维斯特”(又称维塔)还是引起 了西方早期批评家的注意, 他们进而发现了伍尔夫在书信中表示这本书是为了回应维斯 特“肉体的欲望和心灵的蛊惑” ,因此奥兰多一度被当作是伍尔夫和维斯特之间女 同性恋关系的公开承认,有关奥兰多的批评文章也侧重于通过考察维斯特本人的生 活以及她与伍尔夫之间的关系,找寻两位女士之间的隐秘爱欲。这一方面比较有代表的 研究者是英国的 harper howard,她在 “orlando.”between language and silence. 一书中证实,伍尔夫的奥兰多中所描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多数取材于维斯特于 1922 年写作的小说克诺与莎克维勒家族 ,并且通过对维斯特其人其事的考察,认为 维斯特本人就是奥兰多的原型。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对奥兰多中所反映的女同 性恋关系的探讨构成了国外对奥兰多研究的主要方面,晚近随着女同性恋理论和历 史研究理论的发展, 研究者们逐渐跳出这种一对一式对号入座的阅读方式, 将 奥兰多 置于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文化与文学中的女同性恋现象中探讨书中的同性情欲, 比较有代 表性的研究者是英国的 meeze elizabeth,她在when virginia looking at vita.what did she see;or,lesbian:feminist:womenwhats the differ(e a)nce?一文中用 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奥兰多一书中女同性恋之间的情感流动。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 奥兰多中的“变性” 、 “扮装”等问题以及伍尔夫“雌雄同体”的论点开始受到批评家的关注。 奥兰多开 始被评论界普遍当作是“雌雄同体”诗学的写作实践。对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诗学的 阐释多种多样,其中以法国的 carolyn g.heilbrun 在toward a recognition of androgyny一书中提出的观点最有代表性,她认为雌雄同体乃是将个人从性别牢笼中 解放出来的良方,从柏拉图到容格的思想中均有雌雄同体的思想脉络可寻。她以伍尔夫 1929 年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为例,指出伍尔夫以一男一女共同进入一辆出租车为 隐喻,阐释其整合优点,化解矛盾的雌雄同体观。之后,把雌雄同体观当作一种超越单 一性别视角,整合两性优势的理想文化模式来解读奥兰多的文章层出不穷,它们的 3 共同点是将奥兰多视为伍尔夫雌雄同体思想的具体写作实践,代表观点有如下几种: 如法国的 poresky 认为奥兰多结合了阳刚与阴柔的特质,超越了“我”的局限与性别的 藩篱,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完整;法国的 schlack 认为奥兰多的追寻是以雌雄同体为途径 达到人格的完整;法国的 duplessis 认为奥兰多象征着男女两性之间冲突的调解和 对性别现实的超越。以上评论认为奥兰多中体现的雌雄同体观点具有整合性别差异 的积极性作用,而美国的女性主义文论家伊莱恩肖瓦尔特(elanie showalter)在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一书中提出了相反的看法,她认为雌雄同体是伍尔夫为了 逃避自己身为女性的现实处境,转移两性之间的对立矛盾,以一种超越的幻想来回避问 题。这种观点是对 70 年代初期雌雄同体思想的修正,使得人们更加深入地去考虑两性 在社会中的现实处境以及其中权力的运作。 但是, 不论是整合性别差异还是逃避性别差异, 这两种批评方式都过于简单, 将 奥 兰多中体现的多种性别政治简化为雌雄同体的观点。而奥兰多一书中所体现的性 别的转换和暧昧不清应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探讨:性(sex),性别(gender),性相 (sexuality) 。这些将在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详细论述。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 奥兰多一书中奇特的表现手法和叙述策略,在后现代 小说形式实验化的潮流中,受到了评论家的重视。著名的挪威女性主义批评家陶丽莫 依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文中指出肖瓦尔特等批评家以传统的写实美学阅读 伍尔夫的作品,只能将奥兰多这种多元多变的写作风格当成是一种形而上的缺陷, 而莫依高度赞扬奥兰多的写作风格,将其视为“书写的解构形式” 。她认为, 奥兰 多的解构文本凸显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类方面的难以归类,从形式上看, 奥兰 多不遵循任何一种写作规范,它可以是传记、历史、小说,也可以是讽刺、童话、女 性主义手册和英国文学史。总之,它抗拒将其归为任何单一文类的企图,伍尔夫试图以 此推翻传统的写作定势。二是文本的变动不定,当人物的性别由一端摆向另一端时,作 者所采用的文学语言也由一种转换为另一种,从而成功地将语言和性别认同联系在一 起。这两方面的突破,使得奥兰多不仅在追求性别平等,颠覆父权体制上有相当的 作用,也在颠覆父权文本上体现出了独特的作用。 以上是国外有关奥兰多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显然还是有深度可挖掘 的,尤其是作品中所蕴含的性别政治方面,并没有学者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国内对奥 兰多的研究始于 21 世纪初,大多数的研究者持有较为保守的观点,即把奥兰多 4 看作是伍尔夫雌雄同体诗学的再现,由此探索作品中蕴含的雌雄同体思想,这一方面的 论文有吕洪灵的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 ( 外国文学研究2002 年 1 月) ,蔡芳、谢葆辉的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的创作文脉:双性同体观 ( 外 语与外语教学2005 年 12 期) ,李春艳的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 ( 长 春大学学报2004 年 6 月) 。也有的论文从其他角度来论述,例如彭瑶的超越性别: 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 ( 名作欣赏2006 年 2 月) ,借用克里斯蒂娃的解构主义 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对男性与女性进行了解构。路琪、刘须明的超越性别特征 在 秩序和秩序间行走论 奥兰多 中的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8 年 8 月) ,探索了作品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吴庆宏的奥兰多传记 革命 ,着眼于作品中的虚构和想象,突显了奥兰多对传统传记体裁的超越。潘建 的 奥兰多异装/混装与性别及性别特征 (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年 2 月)以女性 主义性别研究为视角,认为伍尔夫是通过异装/混装来解构和颠覆关于性别与性别身份 的主流文化规则,并借以讽刺和批判菲勒斯中心文化社会。 以上的研究虽然从性别和超性别的视角对奥兰多进行了分析,但是阐述并不明 确,没有注意到性、性别、性相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伍尔夫笔下的奥兰多 打破了这三者间“天然的”联系,他/她的传奇人生摆脱了性别的束缚,表现在对男性和 女性的二元对立以及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超越。奥兰多由男变女,在男女两性 之间自由穿梭,正是逐步超越旧有的性别分类,寻找自我,走向自由的过程。 奥兰多 中隐含的女同性恋情节,并非是为了讴歌女性情谊的美好,伍尔夫想表达的是爱可以超 越性别的思想。奥兰多变成女性之后,性格不断地发生变化,最后走向完善,这个超越 了性别束缚,在两性间自由游走的状态是作者所向往的。这部“变性狂想曲”的宗旨是 要把人从性别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者所期待的未来世界,是一个不强调性别标签,人 们可以自由表达个性的世界,每个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感到一点压抑。 5 第一章 超越男女对男/女二元对立的模糊与超越 奥兰多是一部传记,也是一部富有幻想色彩的小说,主人公由男变女的特殊 经历,看似荒诞不稽,实则蕴含着作者对性别政治的深入思考。奥兰多由男变女的身份 变化,印证了他/她一生中探寻自我的发展历程。变身之前的奥兰多,背负着历史与社会 加诸于男人身上的使命,投身于社会活动当中,然而受到的是一次次的打击。他的经历 暗示了这样一种思想:男权社会并无真正的受益者,父权文化在给予男性特权的同时也 束缚着他们。奥兰多变成女性之后,体验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种种约束和不公 平的待遇,从而揭露了父权制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女儿身的奥兰多,身上混杂着男女两 性的特点,并且时常从一极摇摆到另外一极,她是男是女,变得很难言说。奥兰多性别 特征的摇摆不定揭示了性别在社会文化之中呈现出来的建构性和可操作性, 从而否定了 父权制性别二元对立的自然基础。经历了男女两性生活的奥兰多,看到了男女两性的优 势与不足,逐渐避开了单一的性别视角,摆脱了性别对人的束缚与戏弄,最终成为了一 名出色的诗人,找寻到了真正的自我。伍尔夫借奥兰多一生的经历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只有超越了旧有的性别二元对立的机制的束缚,跳出刻板的性别印象的束缚,人才能真 正的探索到自我,走向成功。 第一节 变身之前肩负历史使命的男人的苦闷 我们知道,两性关系一直是受父权制社会制约的。 “从历史上到现在,两性之间的 状况,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支配与从属的关系,我们的社会像历史上其 他文明一样,是一个父权制社会。 ” 1 “只要我们回想一下这样一个事实,一切就会变 得一清二楚:我们的军队、工业、技术、大学、科学、政治机构、财政,总而言之,我 们这个社会一切通往权力的途径都掌握在男人手里。甚至那超自然的权力-神权,连 同伦理观和价值观,以及我们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或者,就如艾略特曾经评说过的 那样:文明本身,就是男人一手创造的。父权制的统治遵循这样的双重原则:男人有权 支配女人,年长男子有权支配年少男子。这种制度是如此的根深蒂固,普遍存在于其他 各种政治、社会、经济制度中,无论是阶层或阶级制度,封建主义或官僚主义制度;也 充斥于所有主要的宗教中。 ” 2性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在父权制势力强大的传统社会, 一个人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特征(sex)足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父 权制的力量远远超过正规的权力制度。伍尔夫写作奥兰多 ,就是为了向我们习以为 6 常的性别制度挑战,从而质疑父权制存在的合理性。 奥兰多的故事发生在十六世纪的伊丽莎白时代,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而严肃,男人 与女人生活在泾渭分明的两个领域。男人活跃在社会的公共领域(public world)中,是 这个社会中权力、金钱、土地的拥有者,他们的一生都要为荣誉、地位和财富而奋斗。 与此相对的是占社会人口半数的女人,她们被限定在狭小的私人领域(private world) 中,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而存在。在传统社会中,男人与女人是对立的两极,不能跨越彼 此的楚河汉界。父权制的价值体系划分了许多这样的二元对立项,例如理智与情感,太 阳与月亮,主动与被动等等。从政治角度上看,这些对立项实际上宣布了一种等级制的 存在,即对立项中的前一项永远是优势项,它主宰或者高于后一项。我们可以把这种等 级制简化为“二元对立,一元优势”的思维定势。在男人与女人的二元对立中,男人处 于优势的一项,在各方面均优于女人并且理应统治女人。父权制的统治就是根植于划分 性别的二元对立之上的。 书中的主人公奥兰多,是一个幸运的男人,他出生于世袭的贵族之家,拥有令人羡 慕的一切:俊美的外表,出众的气质,高贵的血统以及无上的荣誉和显赫的财产。凭借 着这样优厚的条件, 奥兰多很快就在公共领域中崭露头角少年时代就被伊丽莎白女 王所赏识,从此平步青云,土地、房产和宏伟的事业纷纷而来。关于奥兰多所拥有的一 切,伍尔夫没有过多叙述。一言以蔽之,他的一生从功绩、荣誉到职位,都达到了人们 所渴望的欲望顶峰。在拥有这些的同时,奥兰多必须承担起守护它们的任务。他将要为 家族与国家的荣誉而奋斗; 为自己所管辖的一方百姓造福; 同时负责传宗接代光宗耀祖, 使人类的历史得已延续。因为国家和朝代的延续需要伟大的男人来完成,人类的历史需 要伟大的男人来书写,而奥兰多就是那个注定会被载入史册千古流传的幸运儿。 奥兰多的出身和性别(此处的性别即本文所说的性,父权制把性与性别错误地混为 一谈)决定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把他推向了男人所从事的公共事业的顶峰。一般说来, 奥兰多是拥有权力和宏伟事业的男人,因此他理应具有比普通男人更强烈的男性气质。 按照父权制的思维,男性气质或曰男子气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追逐名利和领导权, 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心灵,决不示弱,压抑恐惧,控制自己的情感,注重实际,从不寻求 帮助,独立解决问题,拥有权力和抱负,具有攻击力,控制所有的人际关系,主导决定 权, 充当保护者等等。 ” 3 然而奥兰多的性格却与传统社会所要求的男性气质格格不入, 他有着伤感的诗人气质,喜欢幻想,热爱大自然,痴迷于诗歌和写作,所有这些都是与 7 社会所认定的男性气质相对的。 年轻、富有、英俊的奥兰多很快就在上流社会受到瞩目,在詹姆斯国王的宫廷中, 他受到了无数女性的青睐。在众多向他示爱的女士中,爱尔兰公主尤弗西茜因为有着高 贵的血统和女子的美德而被当权者选为奥兰多的未婚妻。 然而令奥兰多真正动心的却是 俄国公主萨沙。这个女子初次登场便拥有一种神秘的雌雄莫辨的魅力,伍尔夫在书中这 样描写萨沙的出场: “一个身影从莫斯科大公国使馆凉亭那边飘了过来,不知是个男孩 还是女人,因为俄罗斯风格的宽松的外衣及裤子可以极好地掩盖性别,而这正给他心中 注满了最强烈的好奇那个人,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或什么性别这些细节都被那个 身体中散发出的超常的诱人魅力所掩盖。 ” 这个不明身份也不明性别的人带给奥兰多的 感受,是极其震撼的,他将他/她比喻成“雪地上的一个香瓜,一颗祖母绿宝石,一只 狐狸” ,而这些感受恰恰是从他小时候就喜欢的事物中抽取出来的。 在西方小说中,作者在描绘爱情故事的女主角时,往往侧重于对她们的外貌、身材 和女性气质的描述。然而伍尔夫在描述萨沙的神秘魅力时,没有采用让人联想到性别的 词汇。萨沙虽然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但是这种魅力与女性气质无关,是一种中性的,不 搀杂性别意识在内的吸引力。在父权制社会,女人应该温柔、羞涩、腼腆、胆小、依赖 男性,总之要表现出一切与男性气质对立的特征,而萨沙的性格显然无法用单纯的男性 气质或女性气质来概括。她是那个保守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人,是无法囊括在僵化的性 别框架中的。奥兰多对传统社会所推崇的端庄淑女不感兴趣,却爱上了性别难以辨认的 萨沙。通过奥兰多的取向,作者已经暗示了纯然的女性气质持有者的单一与乏味,超越 刻板的性别气质特征的人显然更具有人格魅力。 故事进行到这里,似乎可以用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来结束了,但是,伍尔夫 看到了时代的局限。在保守的封建社会,一个异国公主是不可能成为奥兰多的合法妻子 的。父权制社会为了维护它的统治,将婚姻视为维护多方利益的纽带。奥兰多身为显赫 的贵族,他的妻子必须是对他的家族乃至国家有利的。因此,奥兰多和萨沙的结合不可 能得到当权者的认可。最终,在一个风雨之夜,萨沙背叛了奥兰多,逃离了英国。奥兰 多也因此被从宫廷放逐了,失去了那个时代的最有权势的贵族备受恩宠的地位。撇开萨 沙为什么背叛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在以男性价值为中心的社会中,女人自然无法选 择爱情,但是男人也同样无法选择真正想要的爱情。就算是一个要什么有什么的显贵青 年,也必须生活在严苛的社会规范之下。背负着社会历史使命的奥兰多,一旦其所作所 8 为违背了男人的使命,有悖于国家和民族对一个男人的期许,就会被无情地抛弃。在这 样的社会中,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只是一种交换,两性之间只是通过婚姻来建构相对稳定 的身份、地位和权力。单纯美好的爱情只存在于现实之外,幻想之中。 遭受爱情创伤的奥兰多来到乡下,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凭借阅读和写作来排 遣心中的郁闷。 他用优美的文字描写他心中向往的爱情, 记叙外界事物对他心灵的触动, 在艺术世界中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为了给自己的作品一个正确的评价,奥兰多邀请当 时著名的小说家格林先生来为自己的作品作评。 然而格林先生非但没有认真阅读他的作 品, 反而将他拜访奥兰多的经历写成了一篇讽刺作品, 嘲讽了奥兰多和他的诗歌。 很快, 这篇文章便迅速流传于上流社会, 一时间比众多经典文学作品更受人们关注。 讽刺的是, 格林先生写作这篇夸大其实的文章,只是为了赚一笔稿费来支付妻子的生产费用。久富 盛名的小说家居然为了生计而贱卖自己的才华,靠写作夸张的讽刺小说哗众取宠。最受 世人喜爱的作品居然是挖掘别人的隐私, 满足人们偷窥欲的低俗小说。 在父权制社会里, 艺术和美的标准不禁让人产生质疑, 一个男性贵族只不过是创作了一些抒发内心感受和 渴望真挚爱情的诗歌,就被文学权威视为笑谈并大加嘲讽。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大概 是因为“长久以来,在艺术的意念方面,大多充满雄赳赳的阳刚意味,从古至今,男人 已经稳妥地构建了一个以心灵、精神、理性和智性建立的世界,这世界轻视肉体、感官、 欲望和情感即一切经常与女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 4在这样一个清一色的男性文 学统治文坛的不健全的时代,以轻视感官与情感的价值观去审视奥兰多的作品,自然是 发现不了其中的价值的。同时,作者也暗示了局限在单一男性视角的奥兰多不可能取得 文学上的成功。 格林先生拜访过后,奥兰多生命中最美好的两件事情:爱情与写作,都被父权制社 会无情地摧毁了,失意中的奥兰多请求国王派他去担任君士坦丁堡的特命大使。怀着促 进世界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他参与到两国之间棘手的谈判之中,每日穿梭于繁复的宫 廷礼节之中,并把这些乏味的工作做得极其出色。即使工作繁忙而劳累,奥兰多也毫无 怨言,他希望利用自己的权力来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让人民过上平和安定的生活。但 是,他没有意识到,国家与国家间的交往,经济利益永远是第一位,而政治则是经济利 益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某一集团用来支配另一集团的那些具有权利结构的关系和组合, 换言之,政治意味着压迫关系、不平等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二元对立关系” 5。在这样 的环境下,奥兰多幻想的平等与安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很快,随着土耳其入侵战争的爆 9 发,奥兰多投身政治的理想也破灭了。 总之,在三十岁之前,奥兰多作为一个站在历史舞台中心的男性,雄心勃勃,对世 界充满信心。他先后投身于爱情、艺术和政治,然而都以失败告终。他无法完成父权制 强加给他的使命,纵然拥有令所有男人羡慕的一切,奥兰多仍然是苦闷抑郁的。奥兰多 的经历暗示了这样一种思想:在父权制社会中,即使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男人也不是什么 受益者,父权制社会在赋予男人权力的时候,也控制着他们。他们只能按照社会对一个 男人的要求生活,无法去实现自己真正的理想。 “父权体制是以男性控制为中心建立起 来的,控制不仅形塑了社会生活概貌,也形塑了男人的内在生活,使得男人把控制当成 是自我观念、幸福、价值和安全感的中心。由此形成了这样的通俗解释:他们总是在追 求财富、权力和名望,这就是男人本色。 ” 6父权制赋予了男人权力和财富,但是又将 他们牢牢地束缚在违建的父权宫殿里,被千千万万的性别丝缕束缚着,无处挣脱。这种 僵化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束缚了人性的自由发展,使所有想要挣脱既定规范的个体, 都受到了伤害。 第二节第二节 变身之后变身之后 女性身份的艰难构建和对刻板两性印象的颠覆女性身份的艰难构建和对刻板两性印象的颠覆 小说中最具戏剧色彩的一幕是奥兰多毫无原因地昏睡了一个星期, 这次近乎死亡的 睡眠使他免遭土耳其士兵的杀戮。奥兰多苏醒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他 变成了一个女人。对于变性后的奥兰多,伍尔夫并不感到怪异,而是热情地赞扬他。她 说: “自世界诞生以来,没有任何人比他看起来更迷人。他的形体集男人的力量与女人 的高雅于一身。 ”伍尔夫用轻松调侃的语调,将这一看似荒诞的变化一笔带过。简单地 说: “奥兰多一直到三十岁前是个男人,三十岁时变成了一个女人并且从那以后一直是 女人。 ” 为了让奥兰多性别突变的事情显得不那么突兀, 作者把他变性的地点定在土耳其的 君士坦丁堡。 这个地方位于欧亚两大洲的交界处,兼有两者的特点,又不完全属于任何一 方。它的位置带有明显的模棱两可性,为奥兰多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此外, 在西方人的眼中,君士坦丁堡是他们向往的东方,也是一个他者的形象。这个带有神秘 色彩的他者,就好像一个令男人想要去征服的女人,吸引着他们去探险。奥兰多变性的 时间,也是精心策划好的,伍尔夫认为,直到查理一世统治时期,才开始出现女性写作。 10 这样热爱写作的奥兰多才能为我们提供一部从十六世纪到伍尔夫时代的关于各种文学 可能性的历史。为了让奥兰多逐步适应女性的生活,作者先让他穿上不反映性别差异的 土耳其上衣和裤子,混入流浪的吉卜赛民族中,在性别两极分化不明显的环境中初步体 验身为女人的感受(由于主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