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 为获得青海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文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 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签名日期: 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青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 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 他复制方式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检索和查阅,可以公布(包 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由青 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办理。 研究生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签字日期: i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中文摘要中文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深化,以及 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着“中国公民社会”这一命题而进行的理论探讨 也越来越多。但总体来说,争执多余一致。公民社会显然不是中国社会内生的一 个概念,而是从英文“civil society”翻译得来。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 斯多德时期,原是“城邦”之义,其必然有着复杂的发展历程。 发展到今天, “公民社会”这一概念在有着递进关系的三个层次上被使用: 第一个层次,即体现着自由秩序的法制、文明社会;第二个层次是指与公共性政 府相对应的保护个体、保护私权的体制、制度等;而第三个层次就是指政府、企 业、社会三部门中的“第三部门”非盈利性社会组织。三个层次之间有着分 明的递进关系,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前两个层次,第三个 层次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就只有表象性。笔者认为,中国社会虽然有着众多的 第三部门,但第三层次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只具有表象意义。从作为前提和基 础的第一、二层次体现的公民社会的价值理念和体制、制度上看,中国的公民社 会才刚刚起步。 而公与私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在现代公民社会的理念中,无不 渗透着公私之辩,在现代公民社会的体制、制度中,无不体现着公与私的博弈。 本文从梳理传统公私观念的发展、演变的进程入手,探析传统公私观念的主 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而揭示传统公私观念的现实与理论价值。以“立公去私” 为基本特征的传统公私观念,必然反映出农耕、专制社会的政治价值诉求。而与 之相对应的现代文明社会,即以市场经济、民主法治为前提的公民社会,必然有 着新的、与之相应的公私之义,体现着公平正义,自由平等。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必然体现在与公民参与,公共 精神、公民的民主权利、公私领域、以及法治建设等领域上。通过对传统公私观 念的探讨,为我们在公民社会理论,以及公民社会的构建实践上,都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关键词:公民社会,公私观念,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 ii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public-priv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 society abstract after three-decad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proposition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become more and mor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tinually deepening of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ic system, with the advance of the process of democracy and law. overall, the dissension overwhelms the consensus.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s not innate in chinese culture, but imported from western culture.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iest period of aristotle in ancient greece and it meant “polis” originally at that time. and it must have a complex developmental process. developing until today,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has been used in three-level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on the first level, it embodies the liberal order of the legal civilization society; on the second level it refers to th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which protect the individual and private rights corresponding to the public government; on the third level, it refers to “the third sector” among the three departments: the government, the enterprise and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which is non-profit social organization. among the three levels there is a distinct progressive relationship. the former one is a prerequisite and basis for the next one .the third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is only figurative without the first two.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although chinese society has a large number of “the third sectors”, the third meaning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is only a representation. chinese civil society has just begun viewed from value and ideas,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embodied by the first and second levels as the premise and the basis. the public-private is a very important pair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category. all the modern concepts of civil society are permeated with the debates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all the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odern civil society embody the gam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straightening out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public-private, analyses its main ideas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s its realistic and theoretical valu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public-private with the basic feature of “establishing the public and destroying the private” reflects necessarily the political value and demand of agricultural and authoritarian society. however, the corresponding modern civilization society, which is civil society with the preconditions of market economy, democracy and law, must have a new corresponding meaning of the public- private, and embody equity and justice, freedom and equality. china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vil society includes necessarily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 public spirit, the democratic rights of citizens, public and private spheres,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other iii fields. through discussing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public-private, it has provided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lection not only for the theory of civil society, but for the practice of constructing civil society. key words: civil society, the concept of the public-private, equity and justice, liberty and equality, democracy and law iv 目目 录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1 第一章、传统公私观念的源流. 5 第一节、传统公私观念的缘起. 5 一、 “公” 、 “私”本义之探究. 5 二、春秋战国,以“崇公抑私”为特征的传统公私观念成型期. 6 第二节、传统公私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9 一、由汉到唐, “崇公抑私”体现君臣秩序与君民秩序的政治理念. 9 二、宋明时期, “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道德专制与政治专制相结合. 10 第三节、传统公私观念的变革与转型. 11 一、明清之际, “私”本位观念的出现. 11 二、近代中国, “合私为公”对传统公私观念的巨大变革. 13 第二章、传统公私观念的总体价值评判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6 第一节、传统公私观念的价值评判. 16 一、传统公私观念内涵尊卑关系. 16 二、传统公私价值绝对对立. 16 三、传统公私观念的内在悖论. 17 四、传统的公私观念不具有现代政治价值意义. 18 第二节、传统公私观念影响下的中国社会. 19 一、只重义务不重权力的单向性社会结构. 19 二、公私领域截然不分的一体化社会. 21 三、重德治、轻法治的泛伦理化社会. 22 四、偏私德、无公德的国民特性. 24 第三章、传统公私观念对构建现代社会公民社会的启思. 27 第一节、现代公民社会 基本理论. 27 一、公民社会理论的内涵. 27 二、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特征. 28 三、现代公民社会的公私观念的应有之义. 30 第二节、传统公私观念对构建现代公民社会的启思. 33 一、权利本位,规范利益分配原则. 33 二、契约本位,尊重法律,注重法治. 35 三、引入公共领域,构建公共性社会. 36 v 四、培育公共精神,实现政治参与理性化. 37 结论. 39 参考文献. 40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1 绪 论 一、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与“私”是一对非常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公私之辨,是政治哲学 史中一以贯之的思想母题。正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公私观念具有提纲挈领 的意义,牵一发而动全身。近 30 年来,国内外政治哲学界以及思想史学界对公 私观念兴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2002 年 12 月 14 日至 15 日,由南开大学中国 社会史研究中心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共同举办的“公私观念与中国社会”学术 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这是国内第一次以公私观念为主题举办的专题学术研 讨会。 来自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 50 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 讨会,并对公私观念作了多学科、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会后,部分与会学 者的发言和论文, 由刘泽华任主编, 结集成册, 于 2003 年底出版。 这一论文集, 代表了国内学术界对传统公私观念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刘泽华在春 秋战国的“立私去公”与社会整合中,肯定了“立公去私”是传统公私观念 主要特征,并从公共理性,君主专制制度,国家和社会领域的对立,道德的绝 对化等角度对传统公私观念进行了解析和价值评判。陈先初在其 “公” “私” 观念与中国历史的演进一文中指出, “克己为公”的道德教化一旦绝对化,必 然抹杀个人的权利,成为强迫人们绝对服从统治者的道德借口。张分田在公 天下、家天下与私天下一文中认为,提倡“天下为公”的公天下论是中国古 代最重要、最流行的政治理论之一。葛荃的“以君为本” 、 “以民为本” 、 “以人 为本”的公私观三境界,刘畅从“零和游戏” 、 “公私良性互动” 、引入“公共领 域”等角度,阐述公私之辨的现代意义,这些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此外, 一些学者还提出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思路、观点和研究方法。例如,有的学者对 传统公私观念做了个案研究;有的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传统公私 观念, 有的还将统计学的方法和社会行为研究方法引入对传统公私观念的研究。 2004 年 12 月 4 日至 6 日, “公私观念:东亚观点与西方之比较”国际学术 研讨会在台湾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所发表论文,就文章所关切之主题而言, 大致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与“东亚公共哲学的开展”有关,其中,来自南京 大学的顾肃教授提出了要以广义的理性主义的逻辑阐明的方法论述公共哲学, 必须全面阐述诸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权利,法律,财产权及公共利益 等最基本的政治与社会概念,以此作为公共哲学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探讨了 “东亚思想传统中的公与私”,虽然与会学者所处理的题材虽然各不相同,但都 在不同程度之内提醒我们:在中国乃至东亚思想传统中,确实蕴蓄着深厚的有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关 “公” “私”概念的文化资源,可以作为我们建构 21 世纪“公共哲学”及 “公 民社会”的重要凭借。第三部分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公与私” ,学者对这一主 题的论述,为研究中国传统的公私观念提供了比较研究的方法依据。 “公共哲学”这一学术概念,这几年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其核 心范畴即是“公”与“私” 。虽然“公共哲学”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概念,一门新 兴的学科,但它存在着溯源的理论问题,这就是传统的公私观念。在西方,虽 然直接研究中国传统之公私观念的汉学家为数不多。但是现代哲学家、思想家 中,比如,阿伦特、李普曼、哈贝马斯、罗尔斯等,对于公共性、公共领域、 公平正义等理论的论述,不仅对于我国未来公共哲学和公民社会理论研究提供 了重要借鉴意义,也为我们以广义理性主义逻辑阐述方法探究传统公私问题提 供了价值标准和方法论依据。 在对传统公私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发展演变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 上,广大学者有着一致或比较接近的看法。但对于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传统公 私观念的价值评判和现代意义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因此,关 于公私观念研究的价值依据、理论原则和目标,以及传统公私观念对于当代中 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整合的意义等问题,必将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索。 而“公民社会”这一概念,虽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时期,最初 表示的是“城邦”的含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这一概念本身 的含义也在不断的演变。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概念,是从十七、十八世纪开 始,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国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公民社会理论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到重视。但当前, 我国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理论的研究,重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的再认识、再理 解,以及利用统计学、行为分析学方法对我们公民社会进程进行描述和展望这 两个方面。对此,由于篇幅原因,不在过多叙述。本人认为:在中国古代政治 哲学中,有着丰富的公私观念,而且必将对现代公民社会的理论构建,发挥重 要的启示意义。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论文将系统论述传统公私观 念的演变、内容、价值以及现代公民社会理论,并着重阐述传统公私观念对现 代公民社会理论的启思意义。 二、论文的基本内容和选题意义 人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性。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公与私这一对范畴就伴 随着人类生活,公与私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一对重要的政治哲学范畴。 对公与私的理解,不仅关系到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同时还将进而影响到 对国家制度、体制的设计,利益分配结构的构成,国家认同感的形成,并且反 映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现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正如学者刘泽华所说, “公私问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3 题是中国历史过程全局性问题之一,它关系着社会关系和结构的整合,关系着 国家、君主、社会、个人之间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 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了对“公”与“私”的思考。由最初的指 人的身份,再到指物,即所有权范围;进而发展成为特定的社会观念和意识形 式。传统的公私观念,与现代社会中,分别代表公共性,公共领域与代表个体、 私权的公私范畴,既有着内在联系,也存在着重大差异。 (一) 传统公私观念有着其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相应的划分为成型 期,继承期,发展期,以及变革与转型等几个时期。每一阶段,公私观念表现 出一定的特征。这既是对社会结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 政治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上属于农耕社会, 政治上属于君主专制社会,因此, “立公去私” , “崇公抑私”也就成了中国传统 公私观念的主流。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重义务,轻权利;重 德治,轻法治;公私领域截然不分,公私两无的社会特征。这些影响,仍然制 约着今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并不断完善,新型、复杂的分配关系出现,私有产权得到 保护。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逐步展开,个人权利越来越受到重视,法 律在民主政治中的地位得到提高,法治不断完善。这都说明,我国已进入一个 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公民社会在我国已经起步。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把“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确定为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方面,促使我们对传统的公私观念进行反思, 另一方面,也激励我们对“公民社会” ,对“民主法治” 、 “自由平等” 、 “公平正 义”这些价值理念进行深入地理论探索。 (三) 公民社会是指体现自由秩序的现代文明社会,以“民主法治” 、 “自 由平等” 、 “公平正义”为其基本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无不渗透着公与私 之辩。公民社会的构建必然体现在公民参与,公民的民主权利以及法治等体制、 制度的建设上,无不体现着公与私的博弈。以“立公去私” , “崇公抑私”为主 流的传统公私观念,必然不适应现代公民社会构建的需要。我们在系统地把握 传统公私观念的基本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对传统公私观念要有所扬弃,批判 地继承, 不断地赋予公与私新的内涵, 使之能够体现 “民主法治” 、 “自由平等” 、 “公平正义”等现代公民社会的价值诉求。 公私观念关系着利益的分配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整合,同时也关系着处理国 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关系着社会道德规范和 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在对传统公私观念进行剖析评判的基础上,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揭示了传统公私观念的利弊,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赋予其与现代公民社 会基本价值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内涵,揭示了传统公私观念对于构建现代公民社 会所具有的启思意义。这不仅丰富了公民社会理论,同时对我国民主政治改革 提供了新的思考点。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5 第一章 传统公私观念的源流 第一节 传统公私观念的缘起 一、 “公” 、 “私”本义之探究 “公”与“私”是一组反义对举的思想范畴,对传统公私观念的研究,必 须从“公” 、 “私”二字的基本含义入手。从“公” 、 “私”二字的字源上看,学 术界有着比较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二字并非同时产生, “公”字的出现要远 早于“私”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了“公”字,而“私”字的出现则 要推后到西周时期。但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 “公” 、 “私”二字有着相似的“由 人指向社会观念拓展” , 2由具体义到抽象义演变的过程。从西周开始, “公” 、 “私”二字从指称具体的人或物,逐渐演变到抽象的价值评判标准,同时还具 有了强烈的道德评判和伦理意涵。 (一) “公”之本义及拓展 在中国最早的词典中,即后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到, “公者,平分也” 。 ( 说文解字卷二)然而,此处的“公” ,已经有了公平分 配的抽象含义,并非“公”之本义。从文字的起源上看,在最早出现“公”字 的甲骨文中, “公” ,是对共同体领袖的尊称,或指与共同体领袖相关的东西, 有时还指称共同体的设施、财物等。可见最初的“公”字,是用来指具体的人 或物。伴随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内容的日益丰富和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 “公”的 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 “公”字的内容在西周时期得到丰富, “从人指而扩展 到属于公的物指和事指, 并开始发展为有政治公共性含义的抽象概念” 。 3例 如, 易小过中说: “公弋取彼在穴” ,这里的“公” ,指的就是最高的官职, 具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如王弼注:“公者, 臣之极也” 。 ( 周易正义 )再如, 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 夙夜在公, ” 诗召南羔羊:“退而自公, 委 蛇委蛇。 ”上面提到的“公”均有国家、朝廷、公事的含义。日本学者沟口熊三 对中国传统“公”之含义做过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由“与共同体首长相 关的部分派生出了公门、朝廷、国家、政府的意思;由与共同体相关的部分派 生出了公田、 公开、 共同的意思; 再就是由平分之中派生了均等、 公正的意思。 ” 4 由此可见, “公”所代表的社会存在是其价值内容的基础。而“公”字所指 的社会存在离不开“公”所代表的社会共同体。所谓“公”的社会存在,一方面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是指社会身份与相应的社会内容,另一方面是所表达的社会公共事物与公共关 系。要正确理解“公”的价值含义,把握好传统公私观念,处理好公私关系, 离不开对“公”所代表得社会共同体性质的理解,其核心就是要把握好社会共 同体,包括国家、君主、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并形成一种普遍的国家和社会公 共理性。 (二) “私”之本义及拓展 在说文解字中,我们可以看到, “私:禾也 ,从禾 ,厶声 ,北道名禾主 人曰私主人。 ” ( 说文解字 卷七) 对此, 可以理解为拥有财物的主人即为 “私” 。 “私”字出现于西周时期,稍晚于“公”字。最初也是一个表示社会身份,指 与“公”相对的人,既包括贵族,又可指社会底层的一般人。例如, 诗大雅 嵩高中说:“王命傅御, 迁其私人。 ” 诗小雅大东说:“私人之子, 百僚 是试。 ”这里的“私人”指“私家人” ,卿大夫称其家臣为私人。 “私”字进而表 示“属于己”的物指。 诗小雅大田记述: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这里的 “私” ,指与“公田”相区分的“私田” 。 周礼夏官大司马记载关于打猎收 获的分配: “大兽公之,小兽私之。 ”这里的“公” 、 “私”是名词动用,表示一 种分配关系,即“公有”与“私有” 。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诗经等古代典籍 中颇多,不胜枚举,但其义均指具体的人、事或物,进而着重其社会及政治意 义。诚如日本学者西田太一郎所说,在西周末年私字开始盛行,多指卿、 大夫、或士之个人的事物或行动而言,与指国君而言的公构成对比。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私”主要是作为“公”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并且被 置于否定地位。受西方公共哲学的影响,一般认为,可以把公私观念归结为群 己问题,认为“公”是群体, “私”是个人。但在中国古代思想中, “ 私之初, 并非起源个体观念” 。 5“私”是相对于代表共同体的“公”而产生和存在,是 比“公”这一层次较低的另一层次,不具有个人、自我、自由等含义,范围可 大可小,没有固定的单位。与“公”相比,就只能处于从属地位。从一开始, “公” 与 “私” , 具有明显的尊卑关系, 随着君主专制的不断确立, 君主成为 “公” 社会共同体的代表,必然要求在意识形态上,在对“公”与“私”价值评 判上, “立公去私” , “崇公抑私” 。 二、春秋战国,以“崇公抑私”为特征的传统公私观念成型期 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展的轴心时期,而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 轴心期。中国古代的公私观念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 “崇公抑私”是先秦诸子普 遍的价值追求。 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牛耕和铁器的不断应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原本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7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以周王为代表的土地国家公有形式被打破,大量私田 被开垦。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 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土地的“国有制”逐 步向“私有制”转变。财产的“私有化”迅猛发展。然而,我国古代的贤哲们 却没有对“私”存在的理由和依据进行论证,没有对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的制度、 措施进行探索。相反,大家一致地把“私”的出现,视为万恶之源,视为政治 的大敌。例如, 商君书:“公私之交, 存亡之本也” , 管子:“私者, 乱天 下者也” , 尚书周官提出“以公灭私,民允其怀” 。他们思考的结果居然惊 人的一致,那就是“崇公抑私” , “立公灭私” 。 这一方面,必有其认识上的根源, “公”与“私”在产生之初,就有了尊卑 之分。 如上文所述, “私” 是相对于代表共同体的 “公” 而产生和存在, 是比 “公” 这一层次较低的另一层次,不具有个人、自我、自由等含义,范围可大可小, 没有固定的单位。与“公”相比,就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即从现实 角度上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期,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读 通鉴论中,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我国开始从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 会,原本的分封制被君主专制所取代。专制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要求崇 “公” ,崇尚以君主为代表的国家;必然要求抑“私” ,抑制小团体和个人的私 有,甚至于个人的私情、私欲。 “崇公抑私”是与封建君主专制相适应的意识形 式。 先秦诸子对“公”与“私”的论述虽然角度不同,但普遍符合当时“崇公 抑私”主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礼”作为治理社会动乱, “周文疲弊” 的方法。因此,他们主张以道德完善和自律来去“私” 。在孔子那里, “克己复 礼”是“立公去私”的主要途径。在道德领域提倡“克己为公”有其可贵之处, 但如果将这一道德理想绝对化,并被生硬地搬到政治、经济领域,则变成了抹 杀人的借口。 孟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蕴含着合理处理公私关系的观点。孟子重义轻利, 主张以义制利,二者不可兼得时“舍利而取义” 。例如,孟子在回答梁惠王的问 题时说: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 孟子梁惠王上 )这里的义指的是 公义,利指的是私利。孟子追求公义与私利的统一,就是要正确处理“公”与 “私”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在孟子一书中很多。孟子批判杨朱,墨翟说: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 ( 孟子 滕文公下 )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既不主张无公为我,也不主张无私 兼爱,而是要在先公后私的前提下追求公私统一,这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但是公私关系是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仅仅将家庭伦理放大为政治伦理,未能从社会现实和公共理性出发去论证和探 讨公私关系,既有历史发展的必然,又难免遗憾。 “道家的立公灭私之路最为彻底。 ” 6“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的对“公”与“私”的理解正是建立在“道法自然”这一观念之上,要求 回归自然, 与道同体。一方面,在他们看来,所谓公私善恶等问题,都是人类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才有的,解决的方法就是要舍弃一切文明回到自然状态。即 所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 老 子十九章)另一方面,道家认为, 私,仅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形式, 或演生过 程中的一种现象,而“公”源于天,源于“道” 。 7因此, 私、我、己与万物并 没有什么区别, 私、我、己与自然同为一体。如老子中所言: “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 。 ( 老子十六章 )因此, 私、我、己与自然万物是没有区别的, 私、 我、己与自然同为一体。庄子继而提出“齐万物” , “物我为一” ,这必然导出无 己、无私的结论。 道家对“私”的否定最为彻底,通过否定人的独立性和主体 性否定了“私” ,不仅无“私”了,人也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人自己都不把自 己当作人了,这正是专制主义所求之不得的。 ” 8 墨家既有别于儒家,又不同于道家,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义利观,其公 私观念基本上是围绕着义与利展开的。墨家一方面以“义”为“公” ,义规范利。 例如, “举公义,辟私怨” ; ( 墨子尚贤上 )另一方面又把私利看作是人的 自然权利给予肯定。如, “利,所得而喜也” ; ( 墨子经上 )再如, “故衣食 者,人之生利也” 。 ( 墨子节葬上 )同时,墨家还要求以制度建设保证他的 公私观,要求“尚同” , “尚贤” ,达到“一同天下之义”的大同境界。 “义”是 公义, “同”要同于天子。尽管墨家公私观念有着许多进步意义,但最终的导向 也只能是君主专制主义。 战国时期, “公”与“私”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内涵。荀子及其弟子,法家代 表人物韩非子都对公私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 “私”不仅指“私利” ,还指个人的“私欲” 、 “私见” ; “公”除指“公义” 、 “公 利”外,还有“公道” 、 “公平”之义。例如, “以公义胜私欲” , ( 荀子修身 ) “志忍私,然后能公” 。 ( 荀子儒效 )作为儒家的代表,荀子把“克己 复礼” 、 “尚义贱利” 、 “立公灭私”三者融为一体,在“道德脉络上把公 、 私 对立起来,主张以公克私 ” , 9追求“公正无私” 。但荀子最大的贡献在 于把“公正无私”推广到政治制度方面,将“公正无私”与“隆礼重法”结合 起来,进而在公私观上对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法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以“法”治国,法家对待“公”与“私”的态度简 单明了,主要体现在其法治思想中。作为荀子的学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9 子认为, 公与私是完全对立的。 韩非子说: “古者仓颉之作书也, 自环者谓之私, 背私谓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仓颉固以知之矣” 。 ( 韩非子五蠹 )从“公” 、 “私”二字的这一经典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韩非子强调公私对立的绝对性, 坚定地否定私而倡导公。他还说, “私利立而公利灭也” , ( 韩非子五蠹 ) “私 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 ( 韩非子饰邪 )韩非子进而提出了解决公私冲突 的方法和原则,这就是“立法废私” 。例如, “夫立法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 道废矣” ,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 “法立,则莫得为私也” 。 ( 韩非子诡使 )韩非子认为法是“公利、公义的集中表现,法的作用就是禁止自私自利的思 想和行为,以达到维护公利的目的” , 10这有着历史进步意义。但当君主成为公 利、公义的代表,法也就失去了其积极的作用。正如刘泽华所说, “法家的法无 疑有社会公正的内容, 但同时又是以帝王利益为核心的, 为帝王统治服务。法 家毫不含糊地说,法者乃帝王的工具。 法家的公私论是在追求国家秩序, 在当时, 这种秩序只能是君主专制制度。 ” 11 综上所述,尽管先秦各家对“公”与“私”有着不同的理解,解决公私问 题的途径也存在重大差异,但其基本的政治思维方式是一致的,肯定“公”而 否定“私” ,进而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崇公抑私” 、 “立公灭私”的主导价值取 向。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一主导价值不仅起到了道德规范的作用,而且影 响到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国社会 的走向和发展。 第二节 传统公私观念的发展与演变 一、 由汉到唐, “崇公抑私” 体现君臣秩序与君民秩序的政治理念 如前文所述, “公” ,是对共同体领袖的尊称,或指共同体领袖支配下共同 体的设施与财物,如公共作坊、祭祀场所等。在春秋战国时期, “公”与“私” 都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成为道德评判,政治价值的标准,并形成了“崇公抑 私”的主导价值。在秦一统六国之后,在君主专制制度确立的基础上, “公”与 “私”成为君主与其臣民相关的概念,公私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君臣秩序、君 民秩序的体现。 战国末年, 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杂家著作 吕氏春秋 。 公元前 239 年,吕氏春秋一书写成,当时正值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很多学者 认为,吕氏春秋 一书将对公私观念的论述发挥到了极致, 例如其中的 贵公 、 去私 等篇章。 本文认为, 吕氏春秋 不仅是对先秦诸子的公私观念的集成, 同时也赋予了“公”与“私”深刻的政治含义,明确而又系统地提出了“立君 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为公”为特征的,体现君主秩序的公私观,与后世思想家的观点有着更密切的 联系,故在此论述。例如,吕不韦说: “昔, 先圣王之治天下也, 必先公。公则 天下平, 平得于公有得天下者其得之以公, 其失之必以偏, ”(吕氏 春秋贵公)又言“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天下之天下也甘露时雨, 不私 一物, 万民之主, 不阿一人” 。(吕氏春秋贵公)这既强调了“崇公抑私” 的政治理念,主张“公天下” ,体现圣人以公心治理天下的政治期待,同时也承 认了君主这一政治权力主体为“公”的代表,与其相对的皆为“私” 。这必然造 成公私关系内部的矛盾无法调和,对两千年的君主专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秦汉至隋唐,思想家们在论述公私问题时候,其观点几乎都体现了“崇 公抑私”的政治理念,同时将君主视为“公”的代表。汉代贾谊说: “人臣者, 主而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 ( 汉书贾谊传 )他还说, “兼覆无私谓之 公,反公为私。 ” ( 新书道术 )贾谊的公私观体现了对君臣秩序、君民秩序的 强烈要求,把“公”集中于身为统治者的君主一人身上,天下之人都应为了君 主而忘记个人的私利。再如,东汉时期的马融说: “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 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 。 ( 忠经 )这是最典型的 将“忠君”思想与公私观念相结合,使“崇公抑私”观念成为超强化的意识形 态。尽管后来的晋书中言, “人不能无私,故身正而私全,为无私者终得其 私, ”肯定了私利、私欲的合理性,但“私”相对于“公”仍属于从属地位,更 缺乏政治性含义。至唐代,太宗李世民说: “夫为人君,当须至公理天下,以得 万姓之欢心” , ( 贞观政要灾害 )他认为,君的职责即是代天行“公” ,而非 依天行“私” ,从道德领域努力体现“大公无私” ,论证君臣秩序,君民秩序的 合理性。唐代思想家尚“公” ,并给予“公”很高的道德价值,将“崇公抑私” 视为政治道德的标准,这多是对先秦儒家公私观念的继承。例如韩愈说, “夫所 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 乎己无待於外之谓德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 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 ( 原道 , 韩昌黎全集 卷十一) “当官而行,不求利己。 ” ( 韩昌黎先生集卷三十八) 秦汉至隋唐, “君为政源” ( 贞观政要诚信 )的思想不仅是朝野上下的共 识, 也为当时思想界所广泛接受。 在公私问题上必然要求从 “君” 出发而立 “公” , 在意识形态上形成了“崇公抑私”的政治理念和政治道德追求。这是对先秦公 私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与传统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相适应的。正如刘泽华 先生所说: “从理论上看,崇公抑私强调国家至上,但在实际上由于君主居于国家 之巅,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加强了君主专制” 。 传统公私观念与现代公民社会的构建 11 二、 宋明时期, “存天理、 灭人欲” 体现道德专制与政治专制相结合 “公” 、 “私”概念在“进入宋代以后, 与天理、人欲的概念相结合, 迎来 了新的阶段。 ” 12一方面,在基本理念上,宋明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公 私观,并赋予了公私概念更多的哲学内涵;另一方面,将“大公无私”的政治 道德,横向扩大到普通的一般人,形成了鲜明的社会伦理规范, 即宋明理学所谓 天理之公、人欲之私的普遍之命题。 二程、朱熹等均重视公私问题, 并将其纳入理学范围。作为理学的重要奠 基人,二程曾作过“仁者公也” ( 二程遗书卷九)的判断。他们还说: “若夫 至仁,则天地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 而不爱哉?” ( 二程遗书卷四)又说: “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 在天地之间,而与天地无以异也。 ” ( 河南程氏粹言卷一)由此可见,二程认 为人是宇宙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应自觉将自我融于宇宙 天地之中,进而达到与天地万物通贯一体的境界。 “入路虽异,指归却一” ,皆 是对“大公无私”人格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全法律体系培训课件
- 中国精算师职业资格考试(准精算师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5年江苏常州市)
- 公章留用申请书
- 灭火器维修课件
- 2025-2030工业机器人减速器轴承钢材料疲劳寿命预测与改进方案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废水处理膜技术革新与环保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框架与价值实现路径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行业Know-How积累与客户粘性增强策略报告
- 2025-2030工业大数据分析平台功能演进与制造业决策支持效果评估报告
- 邻几离职申请书
- DZ∕T 0213-2020 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石灰岩、水泥配料类(正式版)
- 1.1.2 茶树无性繁殖
- 电梯控制技术实训报告总结
- (正式版)SHT 3078-2024 立式圆筒形料仓工程设计规范
- 智能化项目施工应急救援预案
- 【云南白药公司财务报表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 国际音标卡片(打印版)
- 科技与全球资源分配问题
- 蛋白质相互作用传递信息蛋白质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涵
- 《金属热处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