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典型传播符号研究.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典型传播符号研究.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典型传播符号研究.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典型传播符号研究.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典型传播符号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技术知识在形成以后必须要经历传播过程,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经 济功能作用。要传播首先就必须对技术知识进行符号化,使处于观念状态的技术知 识负载在一定的载体之上,这是技术知识具有可传播性的前提,也是破解技术知识 的传播重点和难点问题。符号化过程中又包含典型传播符号的创建和应用两个阶段, 只有综合考虑传播过程的各个因素,创建适合技术知识的典型传播符号,并进行有 效的应有,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技术知识传播中的符号研究是技术知识传播研究 的新思路,能深入到传播内部,对技术知识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 用。 本文从符号是技术知识的载体和如何解决技术知识符号的选择这个角度出发, 利用符号学原理对技术知识传播中重点也是难点问题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以期能把 握住技术知识传播的规律,促进技术知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的效果, 促进技术知识产生、应用的良性的对接。首先对技术知识与传播符号活动的关系、 特点、功能进行了简单的廓清,然后具体分析了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类别及其创 建,着力解决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在创建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也是 本文研究的重点。最后就典型传播符号在应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做了简要分析。技术 知识传播符号化要受到来自传播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其中内部中分别涉及 到技术知识、传者、受者三个方面,这也是在影响要素中起主要作用的部分。外部 要素中的社会、地理环境则是通过对整个传播过程的作用间接影响到符号的选择。 关键词:关键词:技术知识 传播 典型符号 i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abstract to realize its own value and functions to social economic, technical knowledge must go through a diffusion process after its construction. it must be symbolized before the diffusion. the precondition of a diffusion-capable technical knowledge is that the conceptual technical knowledge must be carried on a specific carrier, which is also the key to the emphases and difficulties of diffusion. the symbolization process also includes two typical stage,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mbol diffusion. to realize typical diffusion actively, we need to consider every factor during diffusion process, create typical symbols suitable for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apply them effectively. the research of symbolization during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ion process is a new way to study the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ion. it is able to go deep inside the diffusion process, and guide very well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ion. starting from an angle that symbol is the carrier of technical knowledge and how the symbol is chosen, this paper tries to handle the rule, facilitate the activity of diffusion to get good results, accelerate the joint process of technical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application by the analysis of emphases, also difficulties, during diffusion using demonology principles. this paper first simply summarizes the relationship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echnical and symbol diffusion. then, the category and establishment of typical diffusion symbol of technical knowledge are analyzed. an effort is put on solving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dur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ypical diffusion symbols. this is also a focus of this papers research. at last, a brief analysis of what we need to notic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typical diffusion symbols is presented. the symbolization of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ion is affected by both inside element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the inside element is the leading role, which includes technical knowledg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hrough the influence on the whole diffusion process by social and geographic circumstance, the outside environment directly affects the choice of symbol. key words: technical knowledge diffusion typical symbol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技术知识传播是科学技术哲学中一个实践性比较强的研究领域,它上可以承接 技术知识的生产,下启到技术知识的应用,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技 术知识传播是技术传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一定意义上其重要性要超越技术 本身的传播,技术知识传播效果如何对技术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 甚至可以说,技术知识传播是技术传播中的精髓部分,虽然过去在这个领域已经取 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显示了其应用价值,但一般意义上的技 术知识传播研究大多集中于传播途径、效果的关注,却很少关注技术知识传播内部 各阶段过程,虽然也有一些研究开始从传播学角度切入技术知识的传播,在研究和 实践中强调技术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却没有对真正影响技术知识传播的原因进行深 入的分析。对于技术知识传播而言,知识的符号化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把技 术知识编码成一定的讯息,才能经过信道传播,并为受众接受、应用、产生相应的 效益。“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在技术知识传播流程中,由于 技术知识本身的意会性,造成技术知识编码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只有弄清技术知 识在传播过程中的符号化问题,才能为技术知识传播及其发挥作用打下基础。 探求技术知识典型符号的创建与应用,是技术传播的起点和重点。只有明确科 学与技术不同的知识构成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技术知识的特殊之处,借助传播 过程符号知识,从技术传播最初的符号创建与应用的根源上去分析技术在传播过程 中存在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体现社会需求,能为技术传播者掌握技术的规律, 注意传播过程的问题提供第一道工具,使其工作符合技术传播发展规律,有非常重 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又能更深入地揭示技术与科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技术 传播的健康发展建立打好理论基础。 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2 文献综述及重点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及重点问题研究 从传播学,符号学,技术哲学三个角度对技术知识传播深入研究,把传播学引 进技术知识传播,提出了在哲学层面对技术知识符号化问题进行细致的全面思考, 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是个空白,但由于可以借鉴的相关文献资料非常少,因此 在本课题中,笔者只能从相关的传播学符号研究、知识研究分析结合技术知识的特 点进行试探性的分析,如果要深入挖掘,需要做的后续工作还很多。 1.2.1 技术传播研究技术传播研究 在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加入 wto 后,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浪潮之中,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进入爆炸性的发展阶段,与科技密切相关的其他产业也在迅速发展,使的 整个社会尤其是企业对技术的传播产生了旺盛的需求,而且已经到了非常迫切的地 步。但目前国内技术传播的现状是,学界与企业界脱钩现象严重。前者缺乏必要的 实践的能力和魄力,导致理论创新资源严重缺乏,无法为企业界提供必要的研究成 果;后者虽然存在着需求强烈,却又无法从学界寻求到理论支撑。由于科学相对于 技术明言知识所占比重大,其天生的逻辑性更易于人类编码译码,而技术的会意性 特点导致自身往往难以进行表达和研究,所以相对科学传播的研究,技术传播的研 究所占比例较小,虽然少数有远见的学者专家呼吁大力发展技术传播学,并且做出 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在全国范围内,至今还没有设立技术传播高等教育专业,没 有技术传播学专业学术组织和期刊,并且缺乏汉语语境下技术传播判断标准,甚至 没有形成培养专门技术传播人才的环境。 1.2.2 技术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播技术知识和技术知识传播 导致中国技术传播学研究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传播学。一个完整的 传播过程,包括传播者,媒介,受众,效果等要素,内部环节复杂,如果不深入进 去,很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分析,即使是少有的关于技术知识传播研究也大多对技 术传播过程各要素做流水似的分析,无法从根源上找出真正制约技术知识传播的关 键因素。在笔者收集到的材料中,关于技术知识传播研究的,只有湖南大学科技哲 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学研究所黄剑的两篇文章,传播过程中技术知识与受体的互动关系考察与技 术知识传播机制研究,前者重点考察技术知识与受体的互动关系,后者则是从一 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出发,展示传播过程中各要素与传播机制的基本情况,但其研究 范围广泛,并列几章是对一个传播过程的几个要素进行描述性展示,没有深入到传 播内部的真正“黑箱”进行挖掘式重点研究。鉴于相关研究的优缺点,笔者认为从 传播机制本身找出一个根源性的突破点,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笔者的这篇论文拟 运用符号学和传播学相关理论,分解技术知识传播过程中符号问题,通过分析技术 知识符号创建与应用找出利于技术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从技术知识的传播符号即 从技术知识传播的起点找出问题,梳理技术知识与符号关系,为技术知识符号化过 程遇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构建起技术知识构成视角下的技术传播理论框架及其 分析方法。 本文之所以只谈及技术知识传播,是因为技术知识对于技术本身而言更具有本 质性特点,讨论技术的本质,必会涉及到技术的要素和构成,关于技术本质的许多 争论都与对技术要素的不同理解相关 【1】 。 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本质上是物,特别强调是劳动手段。前苏联有许多学者都持 有这种观点,例如认为“技术是社会生产的劳动手段的总和” (兹沃雷金) , “技术是 劳动手段, 生产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实物” (奥基戈夫) 【2】 。日本技术论 中“体系说”的代表户板润和相川喜春也认为, “技术就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劳 动手段或体制” 。 另一种观念认为技术是智能,古代技术是经验、技能、现代技术是知识。 “技术 是关于如何行事,如何实现人类目标的知识” (西蒙) ,技术是“为按照某种有价值 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事物、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 制约的知识总和” (邦格) , “技术是人类在争取征服自然力量、争取控制自然力量的 斗争,所积累的全部知识与经验” (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 ) 。 当然,在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技术归结为某一个单纯因素,知识与技能都 【1】 陈昌曙: 技术哲学引论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9 页 【2】关锦镗: 技术史 (上册) ,湖南,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 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是技术中的重要因素,技能因素是形成和运用知识的潜在能力,同时也是技术知识 形成的重要前提条件;而知识是技术能力形成的基础,技术知识通过一定的实践过 程转化为能力。本文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知识更能体现出技术的本质所在,尽 管技能、工具等要素是技术的外部形态和物化表现形式,但物质工具常常作为技术 的物质载体来看待的,因此要透过现象把握技术的本质,必须借助技术知识这个形 式。技术知识是指导人们如何实践的知识体系,是关于变革自然物质客体的行为的 动态思想模型,是从自然物质的认识到实际的改造活动的中介环节 【3】 。因此技术知 识是技术体系中最为理性的表现形式,而技能、工具等物的因素是可以借助一定手 段上升到知识体系,知识同时也是技术外在物质的内在根据,是技术各种载体、外 形中决定性的本质东西。 随着信息时代到来,对于传播的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学界的一个热门领域,从时 间上来看, “传播”本身却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甚至要早于 人类社会的历史,这个活动也不是为人类所独有,在自然界中的动物群体中也一直 存在与发生。这里首先要对“传播”这一概念的进行理解,在汉语中,传播中的“传” 字有“传布、流传” ,及“传递、传送”的意思,多用于表示纵向传递; “播”字则 用来表示宽域、广泛的散布。传播与之对应的英文词汇是“diffuse” 这是个动词,它 的名词形式是“diffusion ” 。西方有个著名的“传播学派”就采用“diffusionism”这 个词。 技术知识传播指技术知识跨越不同时空在不同技术主体间的共享交流。所谓不 同的技术主体既可以指单个的人,也可以指拥有技术知识的团体。技术知识只有实 现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双方共享与交流这,才算真正实现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因此 对于一个完整的技术知识传播,不能仅仅看运行过程而忽视结果。如果技术知识的 传者提供了自己的知识后,而受者并不能接收该项技术或是根本无法理解,更谈不 是应用,那就不能算是完成了传播,当然,如果受者只停留在拿到了技术图纸、配 方并不掌握并运用这项知识,那么传播是失败的。 技术知识传播类型比较复杂,它既以一种泛化的概念和活动出现在人们的生活 【3】张斌: 技术知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年 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中,与技术知识的普及概念同义,此类型的技术知识传播主要指大众性的技术知识 传播,属于一种比较被动的行为;它也可以是一种关于技术知识的有偿性服务,比 如技术知识的引进者为了自身利益的考虑主动引进的行为,在这里属于比较积极主 动的行为。技术知识的传播特点与技术知识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呈现出强烈的专 业色彩,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专业性。虽然技术知识的传播范围 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人员之间,也有面向普通大众的技术知识普及传播,但与一 般的知识传播,但还是有着显著的不同,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传播符号 的专业术语化,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受者、内容和渠道都要具有专业性,而且传播 过程中的人要具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才有利于技术知识传播的顺利进行。二、功 利性。一般来说,科学知识并不能直接创造利润,所以通常情况下,科学知识的传 播是无偿的。但是,技术知识却能直接的创造利润,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因而 技术知识的传播通常是有偿的。技术知识的受者一般都是受到获得该项技术知识可 以以此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的利益的驱使下去接受传播。当然,也不能否认某些技 术知识传播的公益性色彩的存在,如某些技术知识的无偿推广、援助和技术知识的 教育等等。三、市场性。在现代的知识经济的市场下,知识日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 的重要力量,技术知识传播所具有的有偿性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其传播要受市场规 律的制约。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制约着技术知识传播的成本和利润获得。市场竞争 机制一方面会刺激技术主动的接受技术知识从而加速了技术知识的传播。另一方面 也会使部分技术知识的拥有者形成垄断也延缓技术知识的传播。 1.2.3 技术知识与符号编码技术知识与符号编码 涉及到技术与符号的互动关系研究,只有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张玲的技术符 号及其对社会心理互动的影响和天津大学韩永进的技术的符号意义与研究两 篇文章,但两篇文章都是从技术本身具有的符号特性出发,把技术作为一种表意符 号,它的发展对社会心理互动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本文则重点从技术知识如何转化为可以传播的符号这方面着手进行试探性研 究,可以说此类研究,在国内还属于一个空白,要做好这个问题研究,不可回避的 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一个难点与重点是:技术知识中隐性知识的编码问题。 在技术知识传播范畴内,我们可以把编码理解为使一定符号有选择的负载源技 术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的前提是被传播的信息要具有可编码性,或在不同符 号间转化的可能性。我们已知在技术知识构成比例中,隐性知识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而隐性知识是难以进行编码,或者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不具备条件难以编码传播 的。由于技术隐性知识的转化问题也是技术知识能被传播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因 此要探讨技术知识的传播就离不开对隐性问题显形化进行分析的,笔者在收集国内 外很多学者关于技术知识的论文中,其中武汉大学夏德,程国平隐性知识的产生、 识别与传播 、苏州大学闻曙明的隐性知识显形化研究 、浙江大学慕周的隐性 知识的转化研究东北大学曹东溟技术知识从难言向明言的转变等论文都是从 不同角度对技术隐性知识的显形化做了大量探讨。通过对以上各家的观点分析,笔 者得出以下结论:技术知识中的难言知识和明言知识的区分并不是完全绝对的,两者 之间也不是彼此完全分离的独立部分。首先,难言知识可以转化为明言知识。通过努 力,人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技术决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明言知识,并将其传播给受 者。事实上,技术发展的过程就可以被看作难言技术知识不断明言技术知识转化和新 的难言技术知识不断产生的过程。其次,技术知识的难言性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性。 比如,在拥有共同经历的人员之间的频繁交流中,往往会导致一种专门的语言表达方 式的产生,通过这种表达而传递的技术知识对于外人来说,往往难以理解,因而可以被 看作难言知识。第三,所有的明言知识都植根于难言知识。明言知识的增长是难言不 断转化为明言知识的过程,对于明言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也要依赖于难言知识。难言知 识的意向性和动态性定向了技术解题活动,因而是个人或组织产生正确技术问题的源 泉,也是明言知识增长的基础。第四, 在实践中,明言知识具有向难言知识转换的必 要性。人们可以通过研究技术手册或通过牢记专家的教导而改进自己的技能,然而,轮 到实际行动时,人们必得把所有可得的明言知识重新整合进他们的动作中,使其无意 识地发挥作用。就是说,使这些规则在辅助性层次上发挥其功能。总结众多学者的研 究,虽然对隐性知识问题显形化问题从哲学、解释学角度上理论探讨详细,但针对 具体技术知识的方法论却涉及很少,整体缺少具体的实用性,有涉及的部分大多也 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是寥寥几语,甚至采取回避该问题的方法。只在一篇湖南大学的硕士论文中谈到一 些:那些技巧性高、难以编码的难言性技术知识的传播必须使用特殊的方法进行, 学习难言性技术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把它转化成编码知识,即把隐性知识转化 为显性知识,把难言知识转化成明言知识。而对于确实难以编码的技术知识则需要 通过传受双方的直接接触,借助双方的语言、行为甚至视觉等方面的交流,综合各 种传播符号,特别是注重对于非语言符号的开发和引用,除此之外,传者还要主动 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促进双方相互了解,克服双方在技术背景、知识基础和思维方 式等方面的差异。 总结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获知技术知识进行适当的编码是技术传播中的难点与 重点。技术知识是对技术存在的观念创造,属于人类的思维成果的范畴,因此必须 借助一定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才能被人理解,当然这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物与物之间 交换,而是一种观念的交流,因此并不能直接实现个体间的转移,只有在传受双方 有共识性的符号的基础上,才具备传播分享的可能。比如一项技术发明成果须用图 纸或文献的形式描述出来,才能被需求者获知并加以利用。但从论文的整体结构上 讲,解决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悖论问题,是还需进一步实证部分的内容。笔者主要考 虑到这不是本论文的重点,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又限于论文的篇幅,故 这部分内容安排较少。 8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技术知识与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 2.1 知识与符号的关系知识与符号的关系 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皮尔士(c.s.pierce)与瑞士的 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皮尔士对符号下了这样的定义: “对于符号,是指任 何一种真实的或者是复制的东西,它可以具有一种感性的形式,可以应用到它之外 的另一个已知的东西,并且它可以用另一个我成为解释者的符号加以解释,以来传 达在此之前尚未知道的关于对象的某种信息。 ” 【4】索绪尔的定义是“如果任何东西 a 是一个预备刺激,在发端属于某一行为族的诸反映序列的那些刺激物不在场的 情况下,引起了某个机体倾向于在某些条件下应用这个行为族的诸反应序列去做出 反应,那么 a 就是一个符号。 ” 【5】他们的定义均体现了符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揭 示出符号的根本属性。 通常认为,符号是表某事物的东西 【6】例如文字本身,一些标志、图像符号本身 等,这里大体类似于索绪尔的二元关系中的讲的能指、皮尔士三元关系中的符号媒 介关联物。如果排除掉索绪尔二元关系中的所指和皮尔士三元关系中的符号对象关 联物和解释关联物。单单从数据、信息、知识的三者关系看,这里所说的符号大体 类似于数据的含义。 根据索绪尔的观点,符号是能指与所知的综合,这里相当于皮氏三元关系中的 符号媒介关联物和对象关联物,如果排除掉皮氏的符号解释关联物。从数据、信息、 知识的三者关系看,这里所说的符号类似于信息的含义。 根据皮氏的观点,符号是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解释关联物的三元集合, 如果从数据、信息、知识的三者关系看,这时候所说的符号又相当于知识的含义。 根据以上说明,可有以下知识与符号的关系: 【4】 皮尔士: 皮尔士手稿 ,第 7 页 【5】 莫里斯: sings language and behavior纽约,1955 年,第 8 页 【6】 池上嘉彦: 符号学入门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公司,1985 9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图 2.1 【7】 2.2 技术知识传播模式与符号活动技术知识传播模式与符号活动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符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主要的中介物,人们 是“如此地使自己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 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 ”显然, 卡氏把符号化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看作了人类生活中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由于传播活动是以符号为意义载体所进行的活动,因此能否认识符号的也就成 为能否理解技术知识传播原理的关键所在。人类的各类活动,都可以理解为一种符 号活动,毕竟人类创造符号是为了使用符号,或者说,使用符号的需求是刺激人类 创造符号的动力,而使用符号的过程,就是使符号的功能发挥作用的过程,这个过 程也就是信息的传播过程。 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实质上是技术主体之间交流共享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由于被传播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存在,技术知识的传者把自己拥有的知识 传达给受者,具体来说就是技术主体一方把有关技术原理、操作、流程、经验等规 范性知识移向技术知识的受者的过程。首先,我们要注意到,技术知识处于一种无 形无影的观念状态,不通过物化的载体,对方是感受不到的,要使受者能感受到它 的存在,传者必须要把这些无形无影的技术知识转化成某种具有可感知形态的东西, 【7】 安红昌:知识传播的符号学原理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 年 10 8(5) 解释关联物 物 知识 信 息 数据 媒介关联物 可感知 的符号 知识理解者 知识本身 知识载体 10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符号化过程,即对无形的知识进行符号创建与应用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要确保符号正确负载技术知识传者的内容、意图、目的,传播过程中 所选用的符号,其意义要与技术知识的受者能够理解的意义处于共同的符号系统, 而不能由传者单方面规定的。技术知识的传播需要技术知识传者参照一定的代码形 式把技术知识符号化使之成为可以传播的讯息。讯息再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传达给 技术知识的受者。受者根据个人的知识储备并参照代码解码收到的讯息,形成具有 个人化的技术知识。这就是技术知识传播活动一个基本的过程。我们可以列出从符 号学角度出发的技术传播模式来概括上面所讨论的原理。 图 2.2 符号是技术知识的载体,技术知识的传播离不开符号,对于技术知识传播的也 一样。如果忽视符号在技术知识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知识的传播就很难取得 预期的结果。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及其规律的科学,在技术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必 须利用符号学原理处理有关的符号问题以保证知识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满意 的效果。 2.3 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 技术知识的传播内容决定了技术知识传播中所采用符号的特殊性,但与此同时, 与一般知识传播符号相比,会存在一些共性,因此本章是从这种传播符号的共同特点 谈起. 符 解 号 化 释 要传播的技术知识内容 讯息 讯息 被传播的技术知识内容 (传者) (受者) (语境) (线路) 代 码 1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3.1 符号的性质符号的性质 有社会学家认为,人与动物一个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接受信息方式的不同,人类 传递与接收信息是一个理性思维符号化的过程,而动物的信息活动却是对外界的刺 激进行一些条件性的本能反射。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是已经离不开传播符号。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繁衍生息, 语言符号也日益得到完善普及,传递各类符号的技术手段也逐渐的日益先进,各种 传播符号更是具备了越来越强的空间时间穿透力与日渐丰富的传播形式。可以说, 我们人类活在一个周围充满符号的空间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接触并 使用这些符号。因此我们不能想象没有传播符号的存在,人类的交流将会变成什么 样子。 从广义上说,传播符号既可以是得到整个社会普遍接受认可的符号形式,也可 以是少数圈子里约定适用的特定符号,当然这主要取决于传者和受者的约定以及接 受约定的受众的范围。 传播符号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要素,存在于传受双方之 间,起到负载并传递某种意义的作用,同时这种意义还一定要是传受双方通约的、 共享的。虽然说传播符号可以是任意的一种物质,但并不是任意的一种物质都能成 为传播符号,当一个新的符号第一次被传者引入传播过程时候,还不是具备一个完 整意义的符号概念,还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受者接受的过程,在两者共通共享意义。 约定俗成就是符号的本质属性。任意物质都有成为符号的可能,但是要真正成为符 号,则要看传受双方是否具有同样的解码体系。只有约定俗成的、属于传受双方共 享的符号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传播符号。 2.3.2 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定义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定义 技术知识传播是一种目的性与针对性很强的传播过程,包括传授、扩散、交流、 转移和转化技术研究成果,使其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发挥应有的价值作用。所 谓传授即通过教育传授的方式实现对技术知识的传播;所谓扩散即技术按照梯度转 移理论由技术成果富裕区向贫乏区流动;所谓交流即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开发 1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等形式,实现技术知识的相互在人员中交流;所谓转移是指技术由成果形式向产品 或者商品形式转化。为此,技术知识的传播必须设计、使用大量具有特殊意义的传 播符号,使人们在看到、听见这些符号,就会领会传者的传播意图。只有有了这样 的符号,技术知识的传者与受者就有了共同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彼此间 有效的交流。 每个领域都有一些属于自己所特特定的术语、甚至是语法逻辑结构,对于技术 知识领域而言,无非是能够反应技术本身的特殊规律的符号,这样的符号是属于技 术知识内部所特有的,或者其他领域也具有,只是一旦在技术领域里提起,就具有 了区别其他领域而属于这个领域所特有的意义,它们可能是人名、物名、地名,也 可能是一些专有的技术名词,比如上面提到的技术扩散创新理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些具有固定内涵的名词,成为技术知识传播中的特殊符号。我们把这种传播符号 叫做技术知识符号。 技术知识要传播的好,就一定要针对技术知识的受者的具体情况,并兼具这个 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找到能够体现传播思想的物质载体技术知识的典型符号。 1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 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创建与创建原则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创建与创建原则 人论的作者卡西尔指出: “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 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是无可争辩 的” 。 【8】符号负载知识, 知识又表现为符号的外在形式。 技术传播即为符号化的过程。 把知识变为符号的过程称为编码。一则信息通常被编码成多种符号形式的综合体, 我们知道,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这两种符号是相互补充的,在一个传 播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责任共同致力于信息的传播。在人际传播活动中的各方,除了 使用语言之外,还要大量使用各种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态、语气、谈话节奏等 等。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根据这些符号传递信息,如喜欢、厌倦、急躁、平和、安详、 从容、窘迫等倾向。 对技术知识进行符号化首先要进行符号的选择与创建,这也是技术知识传播的 开始和基础阶段,只有做好这部分工作,才能扎实的推进下一步的传播工作,在这 个过程中,除了要依据技术知识的总体特点,还要针对技术知识内部不同层次的特 点选择适合技术知识传播,并能够尽量完善地表达出传者意义的符号系统。 3.1 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类别及其创建技术知识典型传播符号的类别及其创建 借助不同的依据,可以对技术知识传播进行不同的分类,在这里我们采用符号 学最常用的分类,从符号学角度而言,虽然人们对符号的分类存在各自不同的见解, 但常常按照德国哲学家苏珊朗格的划分方法将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 种系统,前者基于不同文化的语言体系,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来传递信息,而 后者既可以基于文化前景,也可以基于生活习惯,以图画、烟火等来传递信息。 一、技术知识的语言符号 语言是指以语音和字形为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 【8】卡西尔: 人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 35 页 1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系统 【9】 。 语言符号通常包括口头语言符号和书面语言符号两种: 1口头语言符号。在符号系统中,口头语言算是我们为最为熟知地,也是日常 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符号。正是由于口头语言符号的存在,成就了符号成其 为符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代码。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说: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的 地做出这总是从口到耳的典型语言符号的直接或间接的转移,或至少要用真正的语 言符号做媒介。 ” 【10】 2书面语言符号。书面语言一般指文字。施拉姆在谈到文字曾这样说: “正如 语言是由于感到有必要把各种事件和经验抽象化而产生一样,文字也一定是由于感 到有必要把图像抽象化以及使词语符号比别人能听到的转瞬即逝的几秒钟持续更长 时间产生的。 ” 【11】 语言符号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抽象性。语言符号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用来传达意义的一种方式,它是从人们的 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中出发,并按照使用简便的原则,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产生的,为了使用的方便,作为一种需求下的产物,语言符号往往比较简便、抽象。 象征性。每个语言符号都具有很强的象征性,不论是一个单词还是一个文字, 它所代表的某种含义都是人为确定的,固定后的规则以教育的方式教授给全体、传 承给后代。受过此类教育的人们当看到这个符号就会联想到在接受教育中的意义。 语言符号或是用来象征物,或象征事,或象征某种意义。总之没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是无用的,反之,凡是存在并得以运用的语言符号都具有象征意义。 多义性。尽管语言符号在一定的范围或者时期内存在着相对稳定的象征体系, 但由于语言符号具有抽象的特点,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语言抽象阶梯,抽象程度 的不同,仍然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多义是语言符号不可避免的一个问 题,因为语言是无限的,而相对应的意义是无限的,以无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意义 必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分歧。 【9】 申凡: 当代传播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第 121 页 【10】 萨丕尔: 语言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年出版,第 19 页 【11】 施拉姆等: 传播学概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年版,第 11 页 1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文化性。由于语言符号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通常形成于某一个地区里人类的长 期生产劳动实践中,因此势必要受到产生地区、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直接或 见解的影响,因此语言符号的特征往往取决于一定地区和群体的文化特点。 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在其著名的艺术原理中 写到: “民族语言是属于表达我们自己的经验而创造的我们不能用英语谈论一个 黑人部落的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除非使他们也像英国人一样思考和感觉” 。一般语 言都有着这样一种特征,但作为技术知识传播载体的技术知识语言符号又与一般的 语言不同。由于技术知识是人通过理性思维去把握人在创造、改变现实世界中事物 的活动及其规律,并以符号形式将其反映出来,因而这种知识既作为一种感性的意 识,同时又作为一种理性意识。它将受制于技术学家的直观实验、活动方式,以及 对事物的特有观察和思考方式等,这就使得技术知识所使用的语言符号,既来源于 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语言,而且,技术学家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又总是根据自己 独特的观察、体验、思考,不断赋予技术知识语言符号以技术文化的意义,不会完 全局限在语言所含的固定不变的意义的中进行符号操作。所以说,技术知识的语言 符号较之一般书面语言,前者无疑有着更加丰富的文化专业内涵及其符号色彩。 技术知识语言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又决定了技术知识的传者以语言符号来反 映技术知识所做的工作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一种理性的获取,而且同时还是一种文 化性的选择结果。其中技术知识中的理性知识和一些已经被记载传播的经验知识, 加上被总结的部分体验性知识其内在逻辑性已经构成了形之于文字和有声语言的基 础,并具有了技术来源地特有的文化内涵、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与此同时, 人们在探讨技术知识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时,很少顾及到符号问题,甚至是技术知识 的文本分析,因为符号不仅是交流的媒介,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系。由于符号所 反映出来的各个民族、时代人们感觉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符 号进行技术知识的分析。 二、技术知识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语言为符号,而以其他感官诸如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触觉等的感知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这类符号在语言符号产生以前就已经 1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产生,是人类本能地运用肢体和物质形态载体来传递信息的体现,当然那时候的非 语言符号比较简单单一,表义范围有限。但在语言符号产生以后,非语言符号常常 被作为语言符号的补充,但在一些情况下甚至可以独立的姿态仍然存在。学术界通 常把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有关人体的,以人的身体为主展开的非语言传播,主要包 括体语,类语言,近体。另一类则是无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前者主要是有人类身 体的某部分来实现,后者则是图画、声音、某种信息。 1有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 手势。手势在人类的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少语言学家认为人类在没有声音 以前主要利用手势来进行交流,直到今天,手势仍然是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信息传 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否充分利用手势,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起到很大的作用。 表情。表情是利用人类面部肌肉的改变来表达一定的信息的方式,人的表情富 有变化,可以表达各种心理活动,心理学研究中,人有六种基本面部表情,比如高 兴时候的嘴角上扬,忧虑时候眼角下垂。 动作。人的情感和要求常常会通过肢体的动作无意识的流露出来,也就是通常 意义上的肢体语言。在身体四肢中,其中手最富有表情,表达能力仅次于脸部表情 的表达 声音。这里指的声音与有声语言是有区别的,是指利用有声语言之外的其他声 音来传递信息,它通常起到:呼唤同伴,吸引异性,通报危险,发出警告等信号。 2无关人体的非语言符号 图画。图画是人类最早的传递方式之一,图画最初被原始人用于非常实际的目 的,比如向同伴传递有用的信息,在书写文字正式形成之前,从考古挖掘中的获取 的大量图画传达大量了古代的社会、文化信息。 声音。一般指人声音之外的物体或者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可以凭借声音来判断动物、交通工具、自然现象等的类型,这是因为声音能够传 递特殊的信息,而且这种信息往往是其所特有的,很容易能够被识别。 信号。比如说火、狼烟是一种及其有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穿越一定的空间 距离,当然应用的前提必须具有约定的习惯,才能够表达准确。 1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非语言符号具有直观性的强烈色彩。图画、表情、手势、声音等符号系统与语 言文字符号相比,更生动、形象,它们可以被直观接收、理解。其次,非语言符号 还具有单义性,相比语言符号的抽象性和多义性特点,非语言符号一般而言意义比 较确定,较少歧义,在传受双方约定确定的前提下,符号的意义是不会改变的,比 如抽泣一般表示难过、委屈。 非语言符号系统在日常的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施拉姆曾说: “尽管非语 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符号,但是大量不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 给我们的。 ” 【12】我们知道在技术知识体系中, 体验性的知识是技术知识活动中广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