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_第1页
(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_第2页
(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_第3页
(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_第4页
(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学专业论文)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中文提要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 中文提要 熊十力先生是中国现代新儒家的开山,他立足于中国民族文化之本位,对于传承 儒家学脉、光大传统文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在哲学思想上有很高的建树。熊先生学 广思深,其学问总能迫切地打到每个人自身j 令其反观自省,亲切而有力。这是一种 灵性的学问、诗性的学问。熊氏哲学以本心建基,重在生命,视宇宙人生为一大生命, 而这也正是中国诗学的最显著的特点。本文从诗与思想的大关系着眼,发掘熊十力哲 学中最能代表中国诗学精神的质素。宇宙万物的本体即是诗歌的本体,故诗道之广大 以及中国诗学以儒道思想为基质都决定于“本心”。熊先生特别强调“本体即工夫”, 工夫论中的体验性思维与艺术思维相通,造就了主体自得自足的“乐”的心境,而此 “乐 正是诗性精神的源头活水。心物关系是熊十力哲学的重要课题,而在中国诗学 中心物关系亦是关键,感物、感兴、感通等体现中国诗学特色的命题都由此一关系而 引发。结合熊先生的阐释,可使中国诗学的研究得到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熊十力;本心;诗言志;工夫;感兴 作者:曹传安 指导老师:朱志荣教授 t h ei k s e 盯c ho nx i o n gs h i l i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o e t i c sa b s t r a c t t h er e s e a r c ho nx i o n gs h i l i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p o e t i c s a b s t r ac t m r x i o n gs h i l i ,t h eo r i g i n a t o ro fc h i n am o d e mt i m e sn e wc o n f u c i a n i s m ,、) l ,i 廿lh i sr o o t i nt h ee s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d e v o t e dh i sw h o l el i f ei ni n h e r i t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c o n f u c i a nc u l t u r ea n dm a d ep r o m i n e n tc o n t r i b u t i o ni nt h ef i e l do f 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y c o r d i a l l yb u tp o w e r f u l l y , m r x i o n gs h i l i i sp r o f o u n dk n o w l e d g ec a n a l w a y si n f l u e n c ee v e r yr e a d e rd e e p l ya n dm a k et h e mm e d i t a t ea b o u tt h e m s e l v e s t h i sk i n d o fk n o w l e d g ei sa b o u ts p i r i t u a l i s ma n dp o e t i c s w i t hn a t u r a lc o n s c i e n c ea st h ef o u n d a t i o n , m r x i o n gs h i l i i sp h i l o s o p h yl a i de m p h a s i so nu n i v e r s a ll i f e ,w l a i c hi sa l s ot h ep r o m i n 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 s t a r t i n gf r o m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p o e ma n dt h o u g h t s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f i n do u tt h ee s s e n g eo f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i nx i o n g s h i l i s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n o u m e n o no fc o s m i ci n v e n t o r yi sa l s ot h en o u m e n o no fp o e m ,s o t h eg r e a t n e s so f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b a s e d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t a o i s md e p e n d so nn a t u r a l c o n s c i e n c e m r x i o n g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 n o u m e n o nm e a n sc u l t i v a t i o n i nh i st h e o r i e s a b o u tc u l t i v a t i o n , e x p e r i e n c et h i n k i n ga n da r tt h i n k i n gh a v es o m e t h i n gi nc o m m o n t h i s b r i n g su pt h ee n j o y m e n ts e n t i m e n t 舶mt h es e l f - s a t i s f a c t i o no ft h es u b j c c t ,w h i c hi st h e s o u r c eo fp o e t i c ss p i r i t 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m i n da n ds u b s t a n c ei sa ni m p o r t a n ti s s u e i nx i o n gs h i l i s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a l s oac r u c i a lm a t t e ri nt h ec h i n e s ep o e t i c s i nt h el i g h to f m r x i o n g s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w ec a n b ee n l i g h t e n e dal o ti nt h es t u d yo fc h i n e s e p o e t i c s k e yw o r d s :x i o n gs h i l i ;n a t u r a lc o n s c i e n c e ;t h ep o e ma r t i c u l a t i n gt h em i n di n t e n t l y ; c u l t i v a t i o n :s t i r i n g b w r i t t e nb y :c a oc h u a n - a n s u p e r v i s e db y :p r o f z h uz h i - r o n g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的声明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 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 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州大学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 责任。 研究生签名:粒 日 期:竺蟹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论文 合作部、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情报中心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 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 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苏州大学学位办办理。 期: 期: 髓磁粼蝴艄燃师珊鼎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引言 引言 正如时贤所说中国古代没有独立的美学,但并不妨碍中国有丰富的美学思想。熊 十力也是如此,他并没有像康德、黑格尔那样写出专门的美学著作,但亦不妨碍他美 学思想的深刻。熊十力在比较哲学、宗教与美学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与美学及 宗教不同者,美学是由情感的鉴赏而融入小己于大自然,此兴趣所至,毕竟不自识本 来面目。宗教是由情感的虔信而皈依宇宙的真宰。( 这个真宰完全是他底意想所妄构。) 哲学则是由明智,即最高的理性作用对于真理的证解,实则这种理性的证解就是真理 自身的呈露,故无能所可分,故离意想猜度,故真理不是妄构的境界。”口1 此中消息 其实很令人振奋:熊十力并非没有给美学留地位。他一再强调科哲分途,世上无非两 种学问,一科学,一哲学。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具体知识,而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本体论。 无论如何美学并不能算入科学的行列,他给定的美学定义“美学是由情感的鉴赏而融 入小己于大自然,此兴趣所至,毕竟不自识本来面目 ,对美学地位的评价并不高, 但“不自识本来面目美学毕竟不像科学那样,它仍然处于“识得本来面目”的途中, 在熊十力的分类中它仍属于哲学这一边。况且熊先生对美学是有偏见的,中国美学思 想的事实是一直以识得本来面目为归宗,其实与熊十力的学术旨归是一致的。这样看 来,用牟宗三先生的习惯用语来说,熊十力哲学未始不能“转出 美学,未始不能“开 出”美学。但我又不想径用“熊十力的美学思想”来命题本文,因为熊十力与美学的 挂答总觉牵强,而“诗学 一词更符合中国的学术传统。本文的题目为“诗学 是指 广义的诗学,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很大程度上就是研究诗学,诸多今人研究诗学的著 作中亦包含了很多文论、乐论、书论、画论的内容,而且更上达到哲学的高度,这其 实就已接上熊十力了。在本文中,“哲性诗学 的内涵跟“美学思想”差不多,只不 过照顾到熊十力其人所葆有的中国传统学术的底色,取前而舍后。 但无论如何,熊先生看起来更像一个纯粹的哲学家,甚至是道德家。他不像老友 马一浮那样精通书法、喜好吟咏,也不像学生徐复观那样专门留意过艺术问题。熊十 力自称其学导自“二王 ( 王阳明和王船山) ,但“二王”作为科举时代的知识分子, 吟诗作赋自是擅长:阳明文学成就颇高,古文观止中就选入了他的三篇文章,其 1 熊十力:十力语要,上海书店出版社,第5 3 页,2 0 0 7 年 1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引言 中瘛旅文感人肺腑,乃天地至文;王夫之不用说,诗文成就极高,而诗学上更是 集大成,船山诗学现已成为显学。偏偏是十力先生,其著作中显示出来的,不仅是自 己不作诗文,而且像程夫子那样极端地认为“作文害道 ,将韩愈、苏轼等文士一概 鄙为沽名钓誉、耸动视听之徒。他偶尔也引用前人的诗句,如陶渊明的“即事多所欣”, 王阳明的“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时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王船山的“拔地雷声惊笋梦,弥天雨色养花神 ,但多是作为证道诗出现,并不见熊 先生对其有艺术评价。如果说反诗学也是一种诗学的话,那么“作文害道”确实可算 熊先生的诗学思想了。但事实是否止于此呢? 读熊先生著作恒觉一颗孤心亘于天壤之 间,他的孤冷、他的激切、他的怨愤,总源于对“本心生命”的倾注而转出的那一腔 悲情。这种思想难道真的不能与中国诗学对接,不可予中国诗学以弘大而辟、深闳而 肆的内涵吗? 如果说文学艺术隔着一层地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那一个深邃的思 想家的思想恰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最直观亲切的表现。其实熊先生所正面阐述的玄思哲 理,就是文学艺术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法所要最终呈现的,即所谓“技进于道”。所以 我们讨论熊十力诗学,不可能纠缠于诸如诗法、修辞之类的细枝末节,而是颇具熊十 力特色的“立乎其大 ,对诗学中的关键性问题予以一家之言式韵厘清和审订。 中国诗学的研究通常有两种路向,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就是直接研究古代 文论的文本,从中发掘诗学内涵,如对文心雕龙、诗品之类的研究;二是研 究古代文学的理论,这与前者显出微妙的不同,它不是直接研究文论文本,而是以文 论文本作为参照,而研究一时代之文学,从中抽绎出文学思想来。正如罗宗强先生所 作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等,这种路向其实对研究 者来说提出了精微、细致的要求。 我认为还有一种特殊的诗学,就是对与中国诗学有深契的思想家的研究。思想家 肯定不专注于诗学,但只要其思想中包涵诗学,则对诗学的揭橥与贡献都是值得重视 的,这里有个研究模式的问题。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读本的开首讨论的是论语为 政中的一章“子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度哉! 人焉度哉j 很少有人将这一章当作孔子的诗学思想来研究,但字文教授从中看出了中国文学思想 的“三级阶段论弦,并精辟地指出:“中国文学思想发展的最深厚动力往往不在于孔 子对文学自身表达的见解,而在于论语所蕴涵的儒家思想对更广泛问题的关注, 2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引言 上面这段话提出了一个今天仍然活跃在中国文学思想中的问题,尽管它并没有直接讨 论到文学和写作。 n 3 从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一点启发,即研究思想家的诗学不一定 就是抓住那些零星的对文学的具体批评和探讨,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思想中所包涵的 问题对诗学的唤醒和启发,看他的思想能否与诗学对接,能否深化一时代人们对诗学 的普遍认识。如是看来,这种研究路径倒与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相接近。所不同的是, 彼从具体文学中批评总结文学思想,此则从哲学玄思中撷取文学思想。我们研究熊十 力的诗学思想恐怕亦不出乎此,一方面是要抓住他切实讨论文学的文字进行探讨,另 一方面看他的整体思想架构与诗学的关系如何,这样或能勉强相应。 是为引。 1 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1 7 页,2 0 0 3 年。 3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有一句名言:“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 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易言之,文学即人学。研究文学如果只 在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外部材料里寻觅打转,而不深入人的思想情感内部,则终 究与人的生命存在不相干,那又有什么意义? 我们就着勃兰兑斯这句话往下深入。文 学是入学,那人生的最大最深的根源是什么? 生命! 文学其实就是对美好生命的 描述,对追求生命的礼赞,对生命萎败的叹息。再扩大一下,天地间不只是人才有生 命,动植灵蠢皆有生命,故而天地间一切生命现象都在文学表现的范围之内,文学中 对自然生命的礼赞感佩其实也暗含着对人的生命的热爱与执着。其实,文学就是关注 生生之学,大生、广生之学,始终抓住这个关键,我们对熊十力诗学的理解就有了一 个能够与之相应的起点。 第一节“本心刀的内涵及诗学意义 欲明十力诗学,先了“本心 。“本心 是熊先生为宇宙人生建立的大本,也是 他立论的基础。“本心 为何? 用一句话概括,本心就是物我同具、宇宙共有的一种 生命力量。“生命、心灵本来不二,而有两名:特举其生生不已之德而言,则日生命; 特举其熠然无暗之德而言,则曰心灵。名虽不一,其所指目者非二体也。川1 1 熊先生 的千言万语,最后必须落实在“生命 之上,可以说,其哲学就是生命哲学,这是十 力哲学的伟大之处,也是十力诗学的透出之处。熊子本着“为往圣继绝学的心态, 继承和阐扬中土哲学的精髓,在在所讲的是那“浑然与万物一体 的大生命,非即执 着于个人形气的拘碍的小己生命。 熊先生在著作中随处可见对“本心 的精辟阐发,真是“不可须臾而离也 。“本 心 是核心概念,各种异名纷纭迭出,其实只是一心。试看下面两段话: 本心即万化实体,而随义差别,则有多名以其无声无臭,冲寂之至,则名为天;以其 流行不息,则名为命;以其为万物所由之而成,则名为道;以其为吾人所以生之理,则名为 1 熊十力体用论,中华书局,第1 7 0 页,1 9 9 4 年。 4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性;以其主乎吾身,则谓之心;以其秩然备诸众理,则名为理;以其生生不容已,则名为仁; 以其照体独立,则名为知;以其涵备众德,故名明德n 1 本心是绝待的全体然依其发现有差别义故,不得不多为之名一名为心二日 意三日识此心、意、识三名,各有涵义,自是一种特殊规定实则,三名亦可 以互代如心亦得云识或意,而识亦得云心或意也又可复合成词,如意识,亦得云心意或 心识也啪 真是随物赋形、目不暇接,熊先生不仅在哲学义理上达到一种“圆”境,即使在阐释 艺术上也达到这样的“圆 境( 当然阐释艺术上的“圆 决定于哲学义理上的“圆 ) 。 其实远不止这里的“天”、“命”、“道 、“性 、“心 、“理 、“仁 、“知、 “明德 ,像“性智 、“真的自己”、“乾元”、“功能 、“恒转”、“辟”等 所指都是本心,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异名,只是因为本心是大全,可以从各个角度、各 个层次来命名它。明了这一点,就可看出熊先生确实是无时无刻不在阐扬他的“本心”, 苦心与执着令人感佩。 “本心 是一种生命力量,它充盈于宇宙,遍为万物实体,如大海水与众沤然。 “大海与众沤 是熊先生最喜欢用的比喻,大海水喻体,即本心;众沤喻用,即万物。 大海水全体显现为众沤,而每一沤都是大海水的直接显现。故而本心内在于大用流行 的生命万物,而万物又都是本心的整全显现。即万物言,宇宙间流行贯通的是大全的 生命,它们各各具体而微地被赋予。正因为大生命的贯注,万物都是相通的,整个宇 宙洋溢着盎然的生机,令人心旷神怡。所谓“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一个“亲”字拉 近了几许距离,温婉和谐的生命情调让人感到无限诗意。从本心就是生命来看,本心 的审美性质已勿容置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正因为“盈天地间只是一个大生 。 【3 】 上来仅从“本心是生命 的描述上看,本心就已透露出它带有根本性质的诗意。 若从人的角度来讲又如何呢? 虽然本心内在于万物,但仍是人最能体证本心,动植以 至无生物的本心毕竟不易显发。一部熊十力哲学所讲的本心,总是人所体证得的。从 体证的结果来看,我们略可了解本心的形态,熊先生所说的“本体六义”即是指此。 熊十力读经示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 7 页,2 0 0 6 年 2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第5 9 3 5 9 4 ,1 9 8 5 年 3 参考成复旺走向自然生命中国文化精神的再生第一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 5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其言日:“本体所以成其为本体者,略说具有如下诸义:一、本体是备万理、含万德、 肇万化,法尔清净本然。二、本体是绝对的,若有所待,便不名为一切行的本体 了。三、本体是幽隐的,无形相的,即是没有空间性的。四、本体是恒久的,无始无 终的,即是没有时间性的。五、本体是全的,圆满无缺的,不可分割的。六、若说本 体是不变易的,便已含着变易了,若说本体是变易的,便已含着不变易了,他是很难 说的。川1 1 虽说六义,其实可以“圆满大全”四字概括,意指绝对、整全、遍在、无 始无终、圆满无亏欠。绝对故能无待而自由;整全故大制不割、浑成而能涵摄;遍在 故内万物而自在,无在而无不在,泯灭空间性;无始无终故无时间性:圆满无亏故能 以物为量,等秋毫于泰山,平等而无私系。果能体证本心的圆满大全,自有解除一切 束缚、跃入自由无待之境的超越感、舒畅感、快适感,此非诗意而何? 熊先生在释“万 物皆备于我”时,将这种证道而通于审美的快适感掘发无遗。孟子尽心上日“万 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熊子释日: 。万物皆备于我”者,就形骸言,则我与万物若相待也相待,即我与物对峙,而不能 备物言若者,显非本相待,但妄情分别耳就本体言,则万物与我同体,非别有所本, 是故即于我而见万物皆备仰视天,天不离我而独在俯察地,地不离我而独在中观人 与一切之物,则沓我之情思流通贯注故我备万物,我乃无待也诚斯乐,不诚即不 乐何以故? 诚即摄万物为一己而无所不足。至足以居无朕,而神明之德备至足以应万 感,而万感之情通不诚,则我乃自亏其所固有皆备者,即我乃自画,而限于小,以与物 对。限于小则不足,与物对则将追求于物攻取生而寇害炽于中,何乐之有? 故诚更4 有乐 俱此诚字不与妄对,乐字不与苦对,诚与乐,正是仁体故脚 ,“仁体 即本心,即生命。本心乃我身所固有,通过反身而诚的工夫,使之自昭 自明,如是克尽已私,而与万物相感相通,相亲相融,自足之感顿生。自足则无对碍, 亦无待于外,不自陷于小,确乎乐莫大焉! 熊子有一段论音乐的话将“浑然与物同体 的美感说得甚为明白:“吾人惟于领会音乐时,发生一种无私无染之情感,一似大宇 之内,唯是欣喜欢爱所充满,此时远离虚妄分别,无有人相,无有我相,无有一切物 相,直以小己融入天地万物互通为一。化除矛盾,而复其本来浑一之大体,离差别相, 1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第3 1 3 3 1 4 页,1 9 8 5 年。 2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第5 7 9 5 8 0 页,1 9 8 5 年。 6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故日乐者为同”。1 “同”者,人我为同,人物为同,人、我、物汇流成生命的 大全,人即此大全中自能体会一种大乐。熊子的阐释实将“大乐 的产生机制透辟掘 出,堪与庄子濠上游鱼之乐相媲美。游鱼之乐的关键就在于以纵浪大化的忘我精神, 打通物我之间的界限,悠游于自由无待之境。“万物皆备于我 似乎处处突出一个“我 , 实则此我乃是大我,亦即本心,为天地万物所共具,而执着于形迹的小我早已泯入大 我于无形,这也是忘我。儒道两家,虽体证的进路不同,但所得的至高的美感则近似, 准上可知。 很明显的,“乐”出自仁,出自本心生命( 本心、生命连缀成词) ,“乐”的本 体是本心生命。又乐( y u e ) 者,乐( 1 e ) 也,古者诗乐舞合一,则诗的本体亦是本 心生命。古人常说“诗道广大 ,为何而广大? 正是因为诗植根于本心,而本心是圆 满大全的。范仲淹在阐释诗的本质和作用时说:“诗之为意也,范围乎一气,出入乎 万物,卷舒变化,其体甚大。故夫喜焉如春,悲焉如秋,徘徊如云,峥嵘如山,高乎 如日星,远乎如神仙,森如武库,铿如乐府,羽翰乎教化之声,献酬乎仁义之醇,上 以德于君,下以风于民,不然,何以动天地而感鬼神哉。”( 唐异诗序) 谢枋得 也说:“诗于道最大,与宇宙气数相关。 ( 与刘秀岩论诗) 试看宋人此论,所 说的不就是诗道的圆满大全吗? 清人叶燮说得更玄乎:“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 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 原诗 内篇下) 由此,至高的诗就不仅是植根于本心,表现本心了,而俨然与道、本心等本 体论概念处于同等地位。“绝议论穷思维、“恍惚冥漠与老庄描述“道”的语言 已相差无几。所谓“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 二十四诗品委曲) ,道随顺万物 而形是道广大弥满的表现,而以此论诗,正隐含着诗和道一样“与之圆方”。再进一 步看,本心落实于诗人主体,则形成诗人的胸襟。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 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学识且勿论,胸襟对一个诗人来讲是最根本的。沈氏的 老师叶燮就举杜甫为例来说:“诗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后能载其性情、 智慧、聪明、才辨以出,随遇发生,随生即盛。千古诗人推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 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 1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熊十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1 2 5 页,1 9 9 6 年 7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 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 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外不发;如肥土沃壤, 时雨一过,天矫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 杜甫之称为“诗圣”并 非偶然,他的胸襟必具如是之大,方能“与物圆方,其诗之表现是遍在的、弥满于 太虚的。综上略见,诗道广大,其也导致诗人胸襟之广大,( 西京杂记卷二司马 相如言:“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也 ) ,要皆出 自本心生命的圆满大全。熊十力诗学立基于本心生命,证之以我国的诗学史和诗歌史, 真不虚也。 第二节本心之“寂”与“仁” 上来所说是本心义相的浑整性,此外,熊子对本心亦有分说。王阳明咏良知四 首示诸生云:“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无声无臭”与“乾坤万有 是一而非二;看他用的谓词“是 就知道。但强为分析以示诸人,则不妨两说。用熊 十力的语言来表达,本心生命可分为寂与仁( 此处仁即生化,为本心之德用,非即指 目本心) 两个方面。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体系是出入儒佛,援佛入儒才造出来的,他对 本心寂与仁的理解中就包含了熊子会通儒佛的努力,下面这段话说得很明确: 会寂与仁,而后见天德之全。佛家谈本体,毕竟于寂静的方面提揭独重。此各宗 皆然,禅师亦尔。儒家自孔孟,其谈本体,毕竟于仁或生化的方面提揭独重。大易 论语,可以参证。会通佛之寂与孔之仁,而后本体之全德可见。夫寂者,真实之 极也,清净之极也,幽深之极也,微妙之极也。无形无相,无杂染,无滞碍,非戏论 安足处所。默然无可形容,而强命之日寂也。仁者,生生不容已也,神化不可测也, 太和而无所违逆也,至柔而无不包通也。本体具备万德,难以称举。唯仁与寂,可赅 万德。偏言寂,则有耽空之患。偏言仁,却恐末流之弊只见到生机,而不知生生无息 的真体本自冲寂也。夫真实、清净,生生所以不容已也;幽深、微妙、神化所以不可 测也。无方相乃至无滞碍,而实不空无者,唯其仁也。故寂与仁,皆以言乎本体之德。 寂故仁,仁亦无不寂。则本体不可执一德以言之也明矣。n 1 熊子特推重佛家,尤其是大乘空宗的“破相显性 ,谓其大雄无畏,去狂驰之情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第5 7 4 页,1 9 8 5 年 8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与外逐之物,荡然无执,真切体悟到本体空寂之德。但佛家未免止于空寂而耽空滞寂, 这又有伤宇宙生生不息的真机,于人生方面无所成,有反人生的倾向。熊子哲学就是 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他切实领悟到佛家学说的精妙,却又必须以儒家思 想的优势来弥补佛氏的不足。这里其实贯穿着熊十力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体用不 二。可以说,空寂是体,生化是用,因体用不二,则即空寂即生化,二者合则兼美, 离则两伤。他有一段答客难宏阐体用不二的真义:“或有难言:空寂是体,生生化 化不息之几是用。印度佛家之学,以见体为根极。中土儒宗之学,只是谈用。今公之 学,出入华梵,欲冶儒佛而一之。其不可强通处,则将以己意而进退之。公之议佛, 得毋未足为定谳欤! 日:恶,是何言? 诚如汝计,则体自体,而用自用,截然为两 片物事。用是生化之几,不由体显,有何凭空起用? 体唯空寂,不可说生化,非独是 死物,亦是闲物矣。须知,体用可分,而不可分。可分者,体无差别,甩乃万殊。于 万殊中,而指出其无差别之体,故洪建皇极,而万化皆由真宰,万理皆有统宗。本无 差别之体,而显现为万殊之用。虚而不屈者,仁之藏也。动而愈出者,仁之显也。是 故繁然妙有,而毕竟不可得者,假说名用。寂然至无,无为而无不为者,则是用之本体。 用依体现,体待用存。所以,体用不得不分疏。然而,言乎用,则是其本体全成为 用,而不可于用外觅体。一言乎体,则是无穷妙用,法尔皆备,岂其顽空死物,而可 忽然成用? 如说空华成实,终无是理。王阳明先生有言: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 而言,体在用。这话确是见道语。非是自家体认到此,则亦无法了解阳明的话。所 以,体用可分,而又不可分。这个意义只能向解人说得,真难为不知者言也。”n 1 一句话,体用可分而又不可分,这要看从哪个方面说。但不管从哪个方面,所谓“即 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 ,体用二者如丸之走盘,总不会出于体用之外者, 因为体是浑全之体,用是举体成用,二者哪有什么简别? 只是从本心生命的德性而言, 体偏于寂而用偏于仁。于是可就此而分说。于此分说中,熊子诗学亦蕴于其中。 首先,寂。寂相亦有别说,空、虚、无、冲、清、净、静、明等都是一个意思, 或又组合成词空虚、空明、清净、虚静、无为、冲漠、澄明等,总之别名多多,意思 则一,此须善会。“今略说本心义相,一、此心是虚寂的。无形无相,故说为虚。性 离扰乱,故说为寂。寂故,其化也神,不寂则乱,恶乎神。恶乎化。虚故,其生也不 1 熊十力新唯识论,中华书局,第3 8 4 页,1 9 8 5 年。 9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测,不虚则碍,奚其生,奚其不测。二、此心是明觉的。离暗之谓明,无惑之谓觉。 明觉者,无知而无不知。无虚妄分别,故云无知。照体独立,为一切知之源,故云无 不知。备万理而无妄,具众德而恒如,是故万化以之行,百物以之成,群有不起于惑, 反之明觉,不亦默然深喻哉。”n 1 熊子以虚寂和明觉分述,说的就是本心的寂相。虚 寂之心无干扰无形相,故即是澄澈空明的,但又不是空无,其中潜运着神秘莫测的流 行无住的生化之机;而此心之明觉,离暗无惑,无对立、无拘束、无限制,摆落尽一 切俗谛的逻辑认知,直是照体独立,自明自觉。熊子虽重在融会儒佛,实则在阐明本 心之寂时,他是将佛道等列齐观的,此“虚寂明觉”中显然可以看到庄子的影子。“明” 字要注意,明为自明,自明则无待,无待则澄寂清净。庄子齐物论云:“欲是 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莫若以明 。 劳思光先生以“虚静之心”释“明 ,可谓得之。“明 就是自觉之朗照,排除成见 的封闭性,正如“照之以天 ,排除一切人为之条件性。圆本心之“明”超越有限, 超越利害,超越知识,而臻万有相通,万有一体,所成就的就是审美的境界,审美的 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超越性。在本心的虚明境界中,万类皆自然,各随顺自性而自由 伸张发舒,它们看似没有关联,实则相通、相融、相即,因为它们各具本心,本心是 一,万物是散著,恰如月印万川,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所以万物平等地共具本性,没 有冲突和对立,自由无拘束,大乐自然产生。人在寰宇之中,纵浪大化,与万物相融 相即,所产生的心理状态,必是一种诗意的情怀。由哲学上的道体的虚静,到审美的 自由,其过渡是极其自然的,正如我们理解庄子美学一样。熊门高弟徐复观先生所说: “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去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 思辨的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 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熊先生说本心的“虚寂明觉” 亦可如徐先生之理解。熊先生虽在学理上从儒家的角度批评庄子的过失,但性情与庄 子为近,他晚以“漆园 名室,自称“漆园老人,可见他对庄子的心仪程度。他曾 本着庄子一系的艺术精神来进行中西诗歌的对比:“每闻少年能读西人诗,惊服其长 篇钜制,辄谓中国诗不足观,此真肤论也。余未读西人诗,但闻人言,想见甚气象雄 放,情思畅茂。然中国诗,妙在辞寡而情思悠然,含蓄不尽,清幽之美,如大化默运, 1 熊十力新唯识论 ,中华书局,第2 5 1 页,1 9 8 5 年。 2 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中华书局,第5 3 、5 6 页,1 9 8 3 年 1 0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不可以形象求也,中西诗但当各取其长,勿妄分优劣也。 n 1 气象雄放、情思畅茂的 诗证之中国诗史,亦所在多有,但熊子只以“情思悠然、含蓄不尽、清幽之美”偏概 之,显然与对庄子的偏爱有关。同样,对深受庄学精神浸染的陶渊明他也不吝赞美。 熊子曾说三百篇之后,最爱陶渊明、李白、杜甫,“然渊明冲远,未免离群;太白才 高,放怀世外;杜公深情,与民同患”,嘲似乎最着意于杜甫,实际上证之熊著,时 时可见陶诗的征引,李杜二公则不见矣。这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熊子的新儒家身份, 自应于杜甫有一份深契,但对其诗甚不熟悉,而对陶渊明则最为欣赏。当然,陶、李、 杜三公都是大家,各体皆备,不当轩轾。但各有偏重总是有的,于熊子之嗜陶,可以 想见其性情。 其次,仁。大用流行,仁即是生,即是宇宙生生不已、化化不停的真几,往人生 论方面引申,就是熊十力所常说的“官天地、府万物 ,“裁成天地、辅相万物 , “参赞化育”。他从宇宙论上来描述本心的这种德用说:“余以为心灵、生命同有生 生、刚健、亨畅、升进、熠明等等德用。生生,言其大生、广生,常舍故创新、无穷 无尽也。刚健,言其恒守至健而不可改易也,故能斡运乎物质中,终不为物所困。亨 畅,言其和畅开通、无有郁滞也。升进,言其破物质之锢闭,而健以进进不坠退故, 俗云向上是也。熠明,言其本无迷暗性,易云大明,是乃最高智慧与道德之 源泉也。如上诸德用,皆是生命、心灵所法尔本有,而不可诘其所由然者。川3 1 除“熠 明 一德可归入上所言的“寂”之外,生生、刚健、亨畅、升进都是形容本心生命的 积极健动、开发向上的一面。又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时说:“天行健,明 宇宙大生命,常创进而无穷也,新新而不竭也。君子以自强不息,明天德在人,而人 以自力显发之,以成人之能也 。啪此以舍故创新、创造不竭的宇宙大生命来赋予人 生根本性意义,不仅成己,亦且成物,推己及人,并推己及物。熊先生关于本心仁德 的阐述非常之多,其实千言万语,落实到人身上,他强调就是道德,而且是极其崇高 的儒家道德。仁者爱人,此是生生之德。人应当深体本心之厚德,使其成为内化于心、 主宰于心。可以说,熊先生所发展深化的是儒家学说中最精华的部分,凡有此一分心 力,自为宇宙保存一分生机,为民族维系一分希望,为历史争取一分价值。这是一种 1 熊十力十力语要,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 7 2 页,2 0 0 7 年。 2 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 熊十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第4 0 1 页,1 9 9 6 年 3 熊十力体用论,中华书局,第1 7 0 页,1 9 9 4 年。 4 熊十力读经示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 8 1 页,2 0 0 6 年。 1 1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最积极的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对这种思想的价值,不管多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分。熊 先生宏阐儒家学说,就是要为儒家道德学说正名,“为往圣继绝学”,护持文化慧命 的血脉,弘扬天地正气。有人一听到道德就侧目,若将文艺与道德扯上关系则更是反 感异常。我在此要说的,正是道德的诗学意义。熊十力的诗学最有价值的部分正是从 他所提倡的本心的道德性中发出的。道德不仅与十力诗学有莫大根本之联系,即与整 个中国文学史,亦有莫大根本之联系。儒家先圣的道德学说没有错,至于它如何造成 了思想的桎梏,人性的戕伐,那倒要归结到专制统治中去,而且不是专制统治的“法 , 而是专制统治的“术 ( 关于这一点,熊子在韩非子评论中有深刻的发明) 。文 艺也是如此,并非道德戕害了文艺,而是道德说教戕害了文艺,而道德说教是专制统 治的工具。道德不等于道德说教。如果文艺理论家因为反对道德说教而概念不清的反 对道德,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地偏差。试想韩愈那些充满强烈道德情感的文章,杜 甫那些民胞物与的诗篇,不都充满着激动人心的力量吗? 谁能说这不是文学、这不是 诗意? 即便是鲁迅先生,他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以少有的激情抒发了 他隐藏在心底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 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任何人读到这段话都会为之振起, 为之感叹唏嘘,深愧此身不曾为人尽力。文中所说的那种人就是能体宇宙大生命而自 力开发、刚健、仁爱的人,具有崇高道德的人,也是充满诗意的人。诗意为何? 就是 超越一己而融入宇宙大生命的感觉,宇宙大生命不仅是空寂的,更是生生的、健动的、 升进的。像鲁迅这样读了令人振起的文章才是天地间的大诗篇。而我们从古以来也不 缺少这样的诗篇。从这个意义上讲,宏阐儒家生生大义的熊十力哲学也是一首大诗。 它催人奋进、催人进取,使人廓然忘己而为他人、为生物、为天地宇宙尽一份力。天 地以生物为心,人人都能以生物为心的话,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的融融而和谐,此非天 地之大美而何? 在中国古代诗史上,“仁以为己任 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精神,也是 一种强大的诗学精神。若以西方“纯粹美 的眼光抽掉这种“仁 的精神,无异于抽 调了中国诗歌的脊梁骨。明代理学家吕坤在呻吟语卷二中说:“宇宙内事,皆备 此身,即一种未完,一毫未尽,便是一分破绽;天地间生,莫非吾体,即一夫不获, 一物失所,便是一处疮痍。”这就是仁的体现,它民胞物与、与物为春,极其壮美、 1 2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劲健。此种境界一直是诗歌创作所极力想达到,而未能时时达到的境界,所以杜甫才 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名,其诗歌成就也是难以企及的。 寂与仁的分说,乃不得已而强为之说,以示人可入之方。本心之寂或偏重于自由 性,本心之仁则侧重在道德性。而它们是体用不二的关系,熊先生每说及寂,必说及 仁,才说及仁,又说及寂,总归不偏于一德,庶几无弊。如是看来道德与自由也是统 一的,唯清明虚寂者不昏聩,方能产生崇高之道德,道德的不断升进日新而达到崇高, 自也是一种清明虚寂之境。熊子有一段话说得很妙:“古德有云:月到上方诸品静, 此只形容心体寂静的方面。陶诗云: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以此形容心体, 差得其实,而无偏于滞寂之病。日暮天无云,是寂静也;春风扇微和,生生真机也, 元德流行也。”n 3 综括二者为言,示人以诗语悟入,透辟精妙又诗意盎然。 第三节以志统情 诗的本体在于本心生命,本心生命具寂、仁的德性。诗学于此德性上见者,分别 为道家、儒家诗学,熊子诗学有包容会通二者之势。而中国诗学传统上的“诗言志”、 “诗缘情 两大命题,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本质进行了描述和说明( 仅仅是描述和说 明,不是下定义) ,各自发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经近现代学者的分疏阐释,似渐 有“言志与群缘情 对垒格局之形成。大致而言,“言志 强调抒发作者的怀抱、 志向,多与政治教化相关,倾向于社会性;“缘情则表达作者对自然人生之感慨, 抒发一己之真情,倾向子个人性。更甚者,遂有将“诗以言志”与“文以载道 平列, 都是为人生而艺术,而“诗缘情 则不免为艺术而艺术了。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者对“诗 缘情 的批评,多是着眼于它疏离文学与道德教化之关系,而过分强调个人的感性生 命,则“言志 与“缘情 俨然又成了儒家诗学和道家诗学的代名词。熊十力哲学中 对“志与“情 都有专门的探讨,从他的观点来看,可以说是“以志统情。这有 他的特别之处,又_ 次从“志 与“情”统一的角度会通了儒道两家的诗学。 情志统一并非什么新鲜的理论,从“诗言志”诞生之日起就包含了情志合一的倾 向,因为很难说诗人的“志( 抱负、志向、理想) 中不包含情感。就毛诗序来 讲:“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 1 熊十力 新唯识论 ,中华书局,第3 8 0 页,1 9 8 5 年。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意思, 首先是诗、志为一,诗即是志,只是“在心 与“发言 的不同而已;二是诗、乐、 舞合一,此不须赘言;三是情志可以合一,所以者何? “情动于中 之“中即指“心 , “志”也是“在心 的。若不将心分为几个部分( 如康德知、情、意之分,又如佛家 六识、八识之分) ,则情即是志。即使将心剖解,情、志属于不同的部分,但仍是存 在于一心的,存在于一心当然可以转化,也可以统一。后来孔颖达就直接说:“在己 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虽对毛诗序的说法有所改进,对志的定义不同, 将“在心为志 发展为“情动为志 ,但明确地道出“情志为一倒是减了许多纷扰。 唐后诗话繁多,以尺牍书信论诗者亦夥,诗论家们并不汲汲于对情志作严格的规定, 各凭一时兴到之言自成一说。但在这众说纷纭中似乎有一个大致的倾向。试看下面两 段话: 诗以道性情,夫人而能言之然自古以来,诗之美者多矣,而知性者何其少也! 盖有 一时之性情,有万古之性情,夫吴欲越唱,怨女逐臣,触境感物,言乎其所不得不言,此一 时之性情也孔予删之以合乎兴观群怨、思无邪之旨,此万古之性情也 , 一一黄宗羲马雪航诗序 来札所讲“诗言志”三字,历举李、杜,放翁之志,是矣然亦不可太拘诗人有终身 之志,有一日之志,有诗外之志,有事外之志,有偶然兴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 字不可看杀也 一一袁枚再答李少鹤书 黄宗羲和袁枚所说的“性情”和“志 可以互换( 加注:此处“性情 之“性 并非与“本心”异名同义的“性”,而是个性、气质之“性 ,属于个体生命的范畴) , 所谓“一时之性情、万古之性情 换成“一时之志、万古之志”,没有什么区别。所 以他们两人的总体意思是差不多的,所可注意者,两人不约而同地对情和志分别作了 大体一致的规定:“性情 有万古之性情,有一时之性情;“志”有终身之志,有一 日之志、有诗外之志、事外之志等。也就是说,“性情 和“志 各有多种不同的含 义,所谓“志字不可看杀也 ,就是要灵活理解“性情、“志 在各种语境下的不 同意思。综合地看,“万古之性情”和“终身之志为恒常性的、定向性的,而“一 时之性情”和“一日之志 等是偶然性的,发散性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实则, 】4 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第一章本心论诗学 就在这个分水岭上我们可以将前者规定为“志”,后者规定为“情。应该说,如此 规定是符合中国诗学的实际的。所以,尽管情、志可以互通,但说到“万古之性情 , 我们不妨理解为“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