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孔子研究领域,孔子家语是一部很特殊的文献。随着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安 徽阜阳汉墓简牍的发现,特别是最近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陆续公布,此书越来越 受到学者的重视。但是,真正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语言特点考察和讨论的则较少,正是 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以孔子家语作为语料来研究,试图准确地认识该书的语言特点。 本论文主体部分对孔子家语中的疑问句等句法问题进行讨论,试图从孔子家语疑 问句的类型入手,结合必要的分析,在静态考察的基础上,对疑问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 动态研究,以期略窥疑问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并为以后的疑问旬研究提供一 些参考资料。我们努力做到用“史 的观点统照具体研究,并能使具体研究更好的反映当 时的句法特点,从而为汉语语法史的构建提供确实有用的语料例证。 本论文主要采用穷尽式描写的研究方法。首先利用杨朝明先生的注译本孔子家语 搜集各种例句,在详尽占有材料并作穷尽式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从语法系统的各个 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其特点,描绘其在语法面貌上的共性和个性。本论文采用李 佐丰对疑问旬的分类,将疑问句分为询问句、反问句和测问句三类。 我们将孔子家语的询问句分为特指问旬、是非问句和选择问旬三类。特指问句2 2 0 例,有“何( 盍) 系、“奚 系、“谁”系、“安 系、“恶 系、“孰 系、“胡 系等七 类;是非问句9 0 例,可分为标志是非问旬和语调是非问句两种;选择问句1 4 例,可分为 范围选择问句和分项选择问句两类。 孔子家语的反问句有特指问、是非问和递进问三种反问形式。特指问形式的反问 旬1 0 9 例,包括由“何 系构成的反问句及由“恶 、“孰 、“焉”、“奚”、“胡、“盍”、“谁、 “安 等构成的反问句;是非问形式的反问句9 6 例,使用否定词( 如“不 、“勿 、“非 、 “无 、“未 、“弗 ) 、反诘副词( 如“岂、“其 、庸) 、助动词( 如“敢 、“可 ) 或其它 形式帮助表达反诘语气;递进问形式的反问句1 0 例,使用连词“况”来帮助表达反诘语 气。 孔子家语的测问句2 4 例,主要使用揣度副词“其 、“意者 、“或者等三个来 表达测问语气。 孔子家语的疑问句句尾语气词有“乎一、“也 、“哉、“焉”、“与( 欤) 、“诸、 “耶 、“矣 、“者 、“居 、“尔”、“则 等十二种单用形式及“者哉、“也夫 、搿乎哉 、 “哉也等四类连用形式,它们在文中共出现了3 9 1 次。 关键词:孔子家语:疑问句;询问句;反问句;测i h - j 句 a b s t r a c t k o n gz ij 论y u i sav e r ys p e c i a ld o c u m e n tf o rc o n f u c i u ss t u d y s c h o l a r sv a l u ei tm o r e 舔t h e d i s c o v e r i n go fe i g h tj i a op o r c hc h i n e s ej i a ni nd i n g z h o u , h e b e ia n dj i a nd ui nt o m b so fh a r t d y n a s t yi nf u y a n g ,a n h u ia n dp a r t i c u l a r l yb e c a u s eo ft h er e c e n ta n n o u n c e m e n to fw a r r i n g s t a t e sc h ub o o k sw r i r e no nb a m b o os l i p sc o l l e c t e di ns h a n g h a im u s e u m y e tf e wr e s e a r c h e s a n dd i s c u s s i o n sa r em a d eo ni t sl a n g u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e x a c t l yf r o mt h el i n g u i s t i cv i e w p o i n t i t i sf r o mt h i sc o n c e r nt h a tw eu s ek o n g 乃j i a 琢a st h el a n g u a g es o u r c eo fo u rs t u d yt os t u d yi t s l a n g u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c c u r a t e l y t l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d i s c u s s e ss o m es y n t a c t i cq u e s t i o n sl i k e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 ,a n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 b ym a k i n gn e c e s s a r ya n a l y s i s ,m a k e sa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ds y s t e m a t i cd y n a m i cs t u d yb a s e do ns t a t i c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t og e tg l i m p s eo f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v i n gr u l e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n d p r o v i d er e f e r e n c e sf o r f u t u r es t u d y w et r yt oc a r r yo no u rs t u d yc o m p l y i n g 诚t l lt h ev i e wo fh i s t o r yt om a k ei tb e r e r r e f l e c tt h es y n t a c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u r i n gt h a tt i m e ,s ot h a tw em a yp r o v i d eu s e f u ll i n g u i s t i c e v i d e n c ef o rc o n s t r u c t i n g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g r a m m a r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i n l yu s e st h er e s e a r c hm e t h o do fe x h a u s td e s c r i p t i o n w ec o l l e c te a c h k i n do fs a m p l es e n t e n c e sf r o my a n gz h a o - m i n g sv e r s i o no f 略z fj i ay u ,a n dt h e nc a r r yo n t h ec o m p a r a t i v ea n a l y s i sf r o me a c ha s p e c to ft h eg r a n l n l a rs y s t e m ,e x p l o r ei t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 m u l t i a n g l e s ,d e s c r i b ei t sg e n e r a l i t i e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 i e so nl i n g u i s t i cf e a t u r e s t h e r ea r et h r e e k i n d s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s t u d yt ol iz u o f e n g :t h ei n q u i r i n gs e n t e n c e , 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a n dt h e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i nt h i st h e s i s w ed i v i d et h ei n q u i r i n gs e n t e n c ei n t ot h r e es o r t s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y e s - o r - n o s e n t e n c ea n da l t e r n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2 2 0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t h i sw o r k sc o n s i s t o fs e v e ns o r t su s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w o r d ss u c ha sh e ,x i ,s h u i ,a n ,w u ,s h ua n dh u t h e9 0 y e s o r - n o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w os o r t s :o n ei sm a r k e d ,t h eo t h e ri si n t o n e d t h e1 4a l t e r n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sc o n s i s to ft w os o r t s :o n eh a st h eh o r i z o n , t h eo t h e rh a v ei t e m st oc h o o s ef r o m t h e r ea l et h r e ef o r m so ft h e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i nk o n g 乃j ay u :s p e c i f i c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y e s o r - n os e n t e n c ea n dp r o g r e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1 0 9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i ns p e c i a l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f o r mc o n s i s to ft h e s es e n t e n c e su s i n gt h ew o r d sh e ,w u ,s h u ,y a n ,x i , h u ,h e ,s h u ia n da n t h e9 6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si ny e s o r - n os e n t e n c ef o r mc o n s i s to ft h e s e s e n t e n c e su s i n gt h en e g a t i v ew o r d s ( s u c ha sb u ,w u ,f e i ,w u ,w e ia n df u ) ,r h e t o r i c a l a d v e r b s ( s u c ha sq i ,q ia n dy o n o ) ,a u x i l i a r yw o r d s ( s u c ha sg a na n dh e ) ,o ro t h e rf o r m s t h e10p r o g r e s s i v es e n t e n c e su s et h ec o n j u n c t i v ew o r dk u a n gt oe x p r e s sr h e t o r i c a lm o o d t h e2 4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k o n gz j ay um a i n l yu s ec o n j u n c t u r ew o r d s q i ,y iz h e a n dh u oz h et om a k er h e t o r i c a lq u e s t i o n s a m o n g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si nt h i sv e r s i o n , t h e r ea r e t w e l v eu s e d d o n e ,n a m e l yh u ,y e ,z a i ,y a n ,y u ,z h u ,y e ,y i ,z h e ,j u ,e ra n dz e ,e r e b e s i d e s ,t h e r ea r ef o u r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u s e dt o g e t h e r , s u c ha sz h ez a i ,y ef u ,h uz a ia n d z a iy ew h i c hh a v ea p p e a r e dt o t a l l y3 9 1t i m e s k e yw o r d s :k o n gz i j i a y u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i n q u i r i n g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r h e t o r i c a ls e n t e n c e ;c o n j u n c t u r e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2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 ( 在口划“4 ) 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团论文( 孔子家语) 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 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 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注 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躲卜镪 日期:砸? 4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在口划“”) ( 孔子家语) 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系本人在曲阜师范 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团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 士团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 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 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 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曲阜师范大学, 可以采用影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可以公开发表论文的全部或 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铝刽 1 导师签名:戮谧爻 日期:删? ( 日期:山风午 i 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 绪论 一、语料情况及研究现状 在孔子研究领域,孔子家语是一部很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方面来说,实际是一 部有关孔子生平事迹的资料汇编,所以此书是研究孔子生平及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也 是我们认识历史上真实的孔子面目的重要依据。我们知道,有关孔子生平及其思想最权威、 最全面的资料是论语。但论语仅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比论语多出 近四倍。从内容上讲,孔子家语所记全面,而且有孔子谈话的实情实景,与论语 相比,显然更加有利于对孔子思想的准确把握。此外,孔子家语的真伪问题一直是一 桩学术公案,原来不少学者力证此书为伪,但是随着河北定州八角廊汉简、安徽阜阳汉墓 简牍的发现,特别是最近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竹书的陆续公布,学者发现孔子家语 中内容与出土文献多所印证,引发了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其成书问题,故此书正越来越受到 学者重视,对它的研究和重新评价也势在必行。 由于一直以来,孔子家语伪书说盛行,所以历代学者对此书的研究较其他文献相 比较少。但是,随着学术界对此书的日益关注,对该书的整理、研究、注释工作也已经全 面展开。除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0 年版影印本和1 9 9 1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的本子外,新的整 理本有1 9 9 0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孔子一周秦汉晋文献集、1 9 9 1 年山东友谊出版社的孔 子文化大全、1 9 9 7 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孔子家语。注译本亦不断涌 现,1 9 9 3 年薛安勤、靳明春孔子家语今注今译,由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出版;1 9 9 5 年 刘乐贤孔子家语,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1 9 9 8 年张涛孔子家语注译,由三秦出版 社出版;同年王德明孔子家语译注,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2 0 0 5 年杨朝明先生孔 子家语通解,由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相关论文:那薇 中儒 道兼综的倾向( 孔子研究1 9 8 7 年第2 期) ;王连生u a 看孔子思想价值的 嬗变(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l 期) ;张涛关于 辨疑( 孔子研究2 0 0 4 年第2 期) ;张岩 ( 孔子家语) 研究综述( 孔子研究2 0 0 4 年第4 期) ;宁镇疆八角廊汉简 与 相关章次疏证(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4 年第5 期) :陈剑论 与 的关系(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 0 0 5 年第4 期) ;廖名春从上博简 “五至 说论 的真伪( 湖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宁镇疆英 藏敦煌写本( 孔子家语) 的初步研究( 故宫博物院院刊2 0 0 6 年第2 期) ;宁镇疆( 孔 子家语) 佚文献疑及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 0 0 6 年第4 期) ;杨朝明先生读 孔子 家语) 札记( 文史哲2 0 0 6 年第4 期) 。随着学者们对孔子家语研究的日益深入, 此书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但是,以上的大量著作和论文大都是从这本书的真伪、 文字校勘、版本、注释、翻译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的。这些研究为我们从宏观上 认识和学习该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真正地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语言特点的考 察和讨论的则较少,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以孔子家语作为语料来研究,试图准确 地认识该书的语言特点。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汉语史的构筑要以代表各个时期语言发展特点的专书研究为基础。郭锡良先生( 2 0 0 5 ) 曾谈到:“古汉语专书语法研究是建立汉语断代语法和汉语语法发展史的可靠基础。 1 9 5 8 年王力先生汉语史稿出版后揭开了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新篇章。人们意识到要建 立科学的汉语语法史必须以专书语法研究为基础,文革后学术界对专书语法研究 又重新开始,发展相当迅速,二十年间,专书语法研究范围涉及有上古至近代的典籍数十 种,上起尚书、诗经、论语、左传,下迄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 老残游记。发表的论文四百多篇。语言所又组织了先秦专书语法研究等重点研究课题, 北京大学等单位也把专书语法研究作为研究生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专书语法研 究迎来一个繁荣时期,这是十分可喜的。一 郭先生进一步指出:“研究专书语法的方式是多样的,大致可分成两类:( 1 ) 任意选 择有特点的语法现象( 词法或句法) 进行专题研究;( 2 ) 按系统选择专书的某一部分语法 成分、语法结构作全面、穷尽式的研究。川习由于能力和精力所限,我们无法对孔子家 语一书中的所有语法问题作全面穷尽的研究,因此我们只能采用郭锡良先生所说的第一 种方法,选择从讨论一部分句法问题开始,然后逐步推开。这里我们所说的“句法 是一 个宽泛的概念,它相对于“词法 而言,既包括句子结构,又包括单句、复句,也包括句 类和句型。本课题不是一般语法知识的介绍,也不想讨论汉语语法系统的构建问题,而是 把目光集中在汉语语法史的专题研究方面,所以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原来也许不属于同 一语法层面的有关汉语造句法的各种问题,统称为“句法问题 。目前学术界已有不少这 样的先例,如廖序东( 1 9 9 5 ) 楚辞语法研究、何亚南( 2 0 0 1 ) 和裴注句法专 题研究,高列过( 2 0 0 3 ) 博士论文东汉佛经被动句和疑问句研究等。 根据上述标准,本论文主体部分对孔子家语中的疑问句等句法问题进行讨论,由 于该书很多内容都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所以文中疑问句较多较典型。所以本文试图从 孔子家语疑问句的类型入手,结合必要的分析,在静态考察的基础上,对疑问句进行 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研究,以期略窥疑问句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并为以后的疑 问句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我们努力做到用“史的观点统照具体研究,并能使具体研 究更好的反映当时的句法特点,从而为汉语语法史的构建提供确实有用的语料例证。 本文主要采取穷尽式描写的研究方法。 2 作为专书语法研究,详细地占有材料并作穷尽式的描写是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没 有详尽地调查,就无法发现或总结汉语语法发展的规律,就无法得出可靠的结论。所以, 在研究中,我们十分注重对材料的详细占有,每类疑问旬的探讨都建立在对原始语料的穷 尽调查的基础之上。我们利用杨朝明先生的注译本孔子家语通解( 以下简称为通 解) 搜集例句。在此基础上,对原始语料进行分析归类,静态描写,进行数据统计。 专书语法研究并不是一本专书语法资料的平面展示和堆砌,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我们 还要努力将其放在整个汉语史的统照之下,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分析,从语法体系的各个方 面,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其特点,描绘其在语法面貌上的共性和个性。揭示有价值的语 言现象和规律。 第一章关于疑0 0 j 旬弟一早大丁疑i 。口j 第一节疑问句研究概况 句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句子句法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句型; 根据句子语义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称为旬模: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类别 称为旬类。口1 疑问句就是根据句子语用平面的特征分出来的一种句类。换句话说,就是疑 问句是根据句子的语用目的( 语气) 分出来的一种句类。 汉语疑问句的研究,历来属于语气范畴。马氏文通根据助字所传语气把句子分为 传信和传疑两大类。传疑内部又分为三种:“- - n 有疑而用以设问者 ,如“或日:管仲 俭乎? m ;“一则无疑而用以拟议者,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一;“一则不疑而用以 咏叹者 ,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嘲新著国语文法继承了马建忠的理论学说,仍 以助词为纲,把疑问句放在“语气一助词细目一中去论述,疑问句分为“表然否的疑问 , “助抉择或寻求的疑问”,以及“无疑而反诘语气 。嘲当时的语法研究由于着重于对语法 体系的构拟,对疑问句的分析是粗线条的。一直n - 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吕叔湘中国文 法要略为代表,才真正开始对疑问句进行比较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他将疑问旬分为( 1 ) 特指问句( 2 ) 是非问句( 包括抉择问句) 。并讨论了反诘问句、间接问句以及如何应用问 句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应该说,正是吕叔湘的研究奠定了汉语疑 问句研究的基础。另外,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和高名凯汉语语法论也提到相关问题, 进一步推动了疑问句的研究。而五六十年代,疑问旬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直到八十年 代以后,汉语疑问句研究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疑问代词、疑问副词、 疑问语气词、疑问语调及疑问表达方式等疑问表达手段方面。在古汉语方面,疑问句研究 杨朝明注译本孔子家语,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 0 0 5 年初版 3 主要集中在对汉语各个时期重要文献疑问表达手段的描写和历时演变历程的研究上。研究 涉及到的专书主要有:论语、孟子、荀子、左传、国语、国策、列子、晏 子春秋、吕氏春秋、论衡、坛经、古尊宿语要、老乞大、世说新语、敦煌 变文集、祖堂集、金瓶梅词话、西游记、红楼梦、水浒全传、型世言、醒 世姻缘传、聊斋俚曲、歧路灯等。由此可见,专书疑问句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 然而,也可以看出,有关孔子家语的专书研究是个薄弱环节,所以,对孔子家语 疑问旬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节疑问句的分类 语法学界对疑问句的分类历来有不同意见。在吕叔湘( 1 9 8 2 ) 的中国文法要略中 “询问、反诘、测度 被总称为疑问语气,相应地,他把疑问旬分为询问句、反问旬和测 度问句( 根据疑问程度的高低) 三类。另外,疑问句还可以根据表示疑问的结构形式的特 点和语义特征进行分类,如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疑问否定肯定中将疑问句 分为特指问句和是非问句,而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则由是非问旬派生;张伯江( 1 9 9 7 ) 疑 问功能琐义将疑问旬分为特指问句、选择问旬和是非问句,正反问句、附加问句和“吗 问句属于是非问句;黄伯荣、廖序东( 1 9 9 7 ) 主编的现代汉语,刘月华( 2 0 0 1 ) 等主 编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四种;朱德熙 ( 1 9 8 2 ) 的语法讲义,胡裕树( 1 9 8 1 ) 主编的现代汉语,邢福义( 1 9 9 1 ) 主编的现 代汉语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特指问和选择问三种;房玉清( 2 0 0 1 ) 主编的实用汉语 语法将疑问句分为是非问和非是非问两大类,非是非问句再分为特指问、正反问和选择 问三类;范继淹( 1 9 8 2 ) 是非问旬的句法形式将疑问旬分为特指问句和选择问句,是 非问句是选择问句的一种特殊形式;邵敬敏( 1 9 9 6 )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将疑问句分 为是非选择闯句和特指选择问句两大类,是非选择问旬可再分为是非问旬和正反问句两 类,而特指选择问句又可再分为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两类。1 李佐丰( 2 0 0 4 ) 古代汉语语 法学将疑问句分为有疑而问的询问旬,无疑而问的反问句和半疑半问的测问句。询问句 是最常见的疑问句,又可以分为是非问、选择问和特指问。册 本论文采用李佐丰先生对疑问句的三分法,并根据每一类问旬的句法语义特征进行再 分类。孔子家语疑问旬共有5 6 3 例,包括询问句、反问句和测问句三大类,这里需要 指出说明的有三点。第一,论文中讨论的疑问句并非全部都忠于原文。由于人们对孔子 家语这本书的研究还不算深入,在很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通解中有许多未做疑 问句的句子,笔者认为应该归入疑问句的,都当作疑问句来处理,并在论文中标示出。第 二,原文中引用别处的疑问句,不在讨论范围之列。第三,一个句子在原文中出现多次的, 作一个疑问旬来处理。 4 第二章孔子家语询问句 询问句是“有疑而问”,一般需要回答,因此有学者称之为“真正的疑问句。孔子 家语共有询问句3 2 4 例,占孔子家语疑问句总数的5 7 5 多,按其句式和语义特点 又可分为特指问句、是非问句和选择问句三类。 第一节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词语代替未知部分、提出问题的疑问句,也可称为“疑代问”。说 话者希望对方就不知道的部分作出答复。疑问词语和疑问语气词是疑问句内部特指问句的 重要特征。用来提出问题或表示疑问的代词或短语叫做疑问词语。特指问句的疑问点就在 于疑问词语。孔子家语特指问句共2 2 0 例,占孔子家语询问句总数的6 7 9 9 6 多。 疑问词语是特指问句表达疑问语气的最主要的手段。根据孔子家语使用的疑问词 语的不同,我们将特指问句分成“何( 盍) 系、“奚 系、“谁”系、“安 系、“恶 系、 “孰 系、“胡 系等。现分述如下: 一、“何( 盍) 系疑问句 “何( 盍) 是一个既稳定又特别活跃的虚词,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代 词之一,也是上古唯一具有渗透功能的疑问代词。它既有多种用途,又常与其它词素配合, 构成众多的词组和固定格式,成为语言中的新兴因素。在整个问物疑问词系统中,“何( 盍) ” 的使用次数是“奚 、“谁 、“安 、“恶一、“孰 、“胡”等各疑问词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在先秦的左传、苟子等著作中,上述各疑问词都在使用,但“何( 盍) 及其固定 格式是最常用的。“何( 盍) 的生命力之强、使用力之广泛是其它疑问词难以望其项背的。 “何( 盍) 作为疑问代词,在语法上的用途非常广泛。孔子家语中“何( 盍) 可以 用来询问事物、原因、情状、方法等,可以做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多种句子 成分。 孔子家语中“何( 盍) ”系疑问句共1 8 0 例,占特指问总数的8 1 8 多。使用的 疑问词语有“何( 盍) 、“如何 、“奈何 、“若何 、“何如 、“何若、“如之何、“若之 何”、“何以 、“何为、“何者 、“几何 、“何则 。 ( 一) 何( 盍) “何( 盍) 打可以询问事物、原因、情状、方法,作多种句子成分,共1 1 8 例。 1 、询问事物 “何( 盍) 用来询问事物,可译为“什么 ,共4 4 例。 作主语,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有2 3 例: ( 1 ) 曾子起,下席而对日:“敢问何谓王之言? 刀( p 2 8 ) ( 2 ) 曾子日:“敢问何谓七教? 一( p 2 8 ) ( 3 ) 曾子日:“敢问何谓三至? ( p 3 2 ) ( 4 ) 公日:“敢问何谓敬身? 乃( p 4 0 ) ( 5 ) 公日:“何谓成其亲? 一( p 4 0 ) ( 6 ) 公日:“敢问何能成身? 一( p 4 0 ) ( 7 ) 公日:“何谓士人? 劈( p 6 7 ) ( 8 ) 公日:“何谓君子? 一( p 6 8 ) ( 9 ) 公日:“何谓贤人? 一( p 6 8 ) ( 1 0 ) 公日:“何谓圣人? ( p 6 8 ) ( 1 1 ) 公日:“何谓也? ( p 1 9 3 ) ( 1 2 ) 子贡趋而进日:“敢问何谓也? ( p 2 7 1 ) ( 1 3 ) 季康子问於孔子日g “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 一( p 2 9 1 ) ( 1 4 ) 子贡日:“何也? ( p 3 2 4 ) ( 1 5 ) 子夏日:“敢问何谓五至? ( p 3 2 9 ) ( 1 6 ) 子夏日:“敢问何谓三无? ( p 3 2 9 ) ( 1 7 ) 孔子日:“何谓其然? 吾语汝,其义犹有五起焉。 ( p 3 3 0 ) ( 1 8 ) 子夏日:“何谓三无私? ( p 3 3 0 ) ( 1 9 ) 孔子日t “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何 谓人义?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 义 ( p 3 7 7 ,此处为两个疑问旬) ( 2 0 ) 孔子日:“何谓四灵? 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p 3 8 1 ) ( 2 1 ) 子游侍,日:“敢问何谓如此? ( p 5 1 1 ) ( 2 2 ) 子贡日:“敢闯何也? 刀( p 5 1 3 ) 作谓语,主要用于解释概念或含义,有3 例: ( 1 ) 公日:“其大何乎? 一( p 1 1 7 ) ( 2 ) 子张进日:“敢问礼何谓也? ( p 3 2 4 ) ( 3 ) 檀弓问子服伯子曰:“何居? 我未之前闻也。 ( p 5 7 0 ) 作宾语,宾语需要前置,有8 例: ( 1 ) 曾子日:“敢问此义何谓? 一( p 3 2 ) ( 2 ) 子路抗手而对日:“夫子何选焉? ( p 8 2 ) ( 3 ) 子贡日:“何其畏也? ( p 1 0 1 ) ( 4 ) 客日:“防风何守? ”( p 2 0 1 ) ( 5 ) 鲁哀公问於孔子日:“人之命与性何谓也? “( p 3 1 3 ) ( 6 ) 仲弓日:“其禁何禁? ( ( p 3 6 4 ) ( 7 ) 冉子仆,日:“礼,凶事不豫,此何谓也? ( p 5 1 0 ) 6 ( 8 ) 阳虎出,曾点问日:“语之何谓也? ( p 5 6 2 ) 作定语,“何”与后面的名词组成定中短语共同作句子的状语、谓语或宾语,有1 0 例: ( 1 ) 孔子下车,追而问日:“子何人也? ( p 9 3 ) ( 2 ) 夫子问於守庙者日:“此谓何器? ( p 1 0 8 ) ( 3 ) 鲁哀公问於孔子i e - “昔者舜冠何冠乎? ( p 1 1 7 ) ( 4 ) 景公复问:“灾何王之庙也? ”( p 1 8 2 ) ( 5 ) 康子日:“如此之言,帝王改号於五行之德,各有所统,则其所以相变者,皆主 何事? ( ( p 2 9 5 ) ( 6 ) 康子日:“唐、虞二帝,其所尚者何色? 刀( p 2 9 5 ) ( 7 ) 子夏日:“敢问三无何诗近之? 一( p 3 2 9 ) ( 8 ) 仲弓日:“听狱,狱之成,成何官? ( p 3 6 3 ) ( 9 ) 孔子日:“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一( p 4 0 5 ) ( 1 0 ) 巫马期返,以告孔子日:“宓子之德至,使民暗行若有严刑於旁。敢问宓子何 行而得於是? 一( p 4 2 6 ) 2 、询问原因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有6 6 例。 作状语,1 9 例: ( 1 ) 公日:“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 p 4 0 ) ( 2 ) 子路日:“瓦瓶,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 一( p 8 4 ) ( 3 ) 既而追者罢,季羔将去,谓刖者日:“吾不能亏主之法而亲刖子之足矣。今吾在 难,此正子之报怨之时,而逃我者三,何故哉? ( p 8 6 ) ( 4 ) 文子日:“以吾子常与学,贤者也,不知何谓? ( p 1 3 9 ) ( 5 ) 公日:“天何不殃其身而加罚其庙也? ( p 1 8 2 ) ( 6 ) 子夏避席问日:“夫子何叹焉? ( p 1 8 6 ) ( 7 ) 子贡问日:“夫子何泣尔? ( p 2 1 2 ) ( 8 ) 颜回问子路日:“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鲜矣,盍慎诸焉? ( p 2 3 6 ) ( 9 ) 子日:“汝何好乐? 打( p 2 3 9 ) ( 1 0 ) 子贡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盍少贬焉? m ( p 2 5 1 ) ( 1 1 ) 孔子日:“今尽力养亲而无三者之阙,何谓无孝之名乎? 一( p 2 7 2 ) ( 1 2 ) 言偃侍,日:“夫子何叹也? ( p 3 6 8 ) ( 1 3 ) 颜刻日t “夫子何耻之? 一( p 4 4 3 ) ( 1 4 ) 晋人日:“何故侵小? 一( p 4 7 7 ) ( 1 5 ) 子贡日:“何不去乎? 一( p 4 9 0 ) ( 1 6 ) 子路怫然进日:“人臣之节,当君大事,唯力所及,死而后已。夫子何善此? ( p 5 1 9 ) 7 ( 1 7 ) 子贡问日:“夫子何善尔? 一( p 5 2 7 ) ( 1 8 ) 孔子日:“何不除也? 一( p 5 3 5 ) ( 1 9 ) 孔子问焉,日:“尔来何迟? ( p 5 7 1 ) 作谓语,有4 7 例: ( 1 ) 仲由问日:“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 ( p 2 0 ) ( 2 ) 子喟然叹日:“”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也,何哉? 峻故也。百仞之山,重 载陟焉,何哉? 陵迟故也一( p 2 3 ,此处为两个疑问句) ( 3 ) 公曰:“寡人有问於子,而子无言,何也? 一( p 1 1 7 ) ( 4 ) 子张进日:“师闻卜者得贲卦,吉也。而夫子之色有不平,何也? ”( p 1 1 8 ) ( 5 ) 子路日:“由闻晋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矣,其亡何也? 一( p 1 6 3 ) ( 6 ) 公悦,又问日:“秦穆公国小处僻而霸,何也? ( p 1 6 5 ) ( 7 ) 夫子问之日:“大雀独不得,何也? 一( p 1 8 5 ) ( 8 ) 孔子闻之,日:“晏子之言,君子哉! 依贤者固不困,依富者固不穷。马蛇斩足 而复行,何也? 以其辅之者众。( p 1 9 4 ) ( 9 ) ( 季桓子) 使使问孔子日:“吾穿井於费,而於井中得一狗,何也? 打( p 2 0 0 ) ( 1 0 ) 郯子朝鲁,鲁人问日:“少吴氏以鸟名官,何也? 一( p 2 0 5 ) ( 1 1 ) 季康子问於孔子日:“今周十二月,夏之十月,而犹有螽,何也? ( p 2 1 0 ) ( 1 2 ) 叔孙以为不祥,弃之於郭外,使人告孔子日:“有麇而角者,何也? 一( p 2 1 2 ) ( 1 3 ) 孔子谓颜回日:“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为也,何居? ( p 2 3 6 ) ( 1 4 ) 子路问於孔子日:“有人於此,夙兴夜寐,耕芸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 然而名不称孝,何也? ( p 2 7 2 ) ( 1 5 ) 孔子日:“今人言五帝三王者,其盛无偶,威察若存,其故何也? 0 0 00 00 刀( p 3 0 0 ) ( 1 6 ) 孔子日:“”今人言恶者,必比之於桀纣,其故何也? 一( p 3 0 0 ) ( 1 7 ) 言偃日:“今之在位莫知由礼,何也? 一( p 3 7 1 ) ( 1 8 ) 懿子日:“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 ( p 3 9 4 ) ( 1 9 ) 子路问日:“将小敛则变服,今乃出户,而夫子以为知礼。何也? ( p 5 5 5 ) ( 2 0 ) 已祭,子贡问日:“夫子之言祭也,济济漆漆焉。今夫子之祭,无济济漆漆, 何也? ( p 5 7 4 ) 3 、询问方法 可译为“怎么 、“怎么办 ,有2 例。 作谓语,仅1 例: ( 1 ) 王日:“我今听司马之谏,是独能禁我耳。若后世游之何也? 一( p 1 7 3 ) 作宾语,需要前置,仅1 例: ( 1 ) 孔子谓宓子贱日:“子治单父,众悦,子何施而得之也? 子语丘所以为之者。 ( p 1 7 5 ) 8 4 、询问情状 可译为“什么 、“什么样的 ,有6 例。 作主语,仅1 例: ( 1 ) 孔子往过孔篾,而问之日:“自汝之仕,何得何亡? ( p 2 4 3 ) 作谓语,有4 例: ( 1 ) 公曰:“寡人既闻如此言,无如后罪何? 砂( p 4 0 ) ( 2 ) 子路问於孔子日:“贤君治国,所先者何? ( p 1 6 3 ) ( 3 ) 孔子日:“汝谓何也? 一( p 3 1 0 ) ) ( 4 ) 懿子日:“三王之冠,其异何也? ( p 3 9 4 ) 作宾语,仅1 例: ( 1 ) 子贡日:“子所问何哉? ( p 5 5 3 ) ( - - ) 如何、奈何、若何 如、奈、若,一声之转。“如何 是由介词“如”与疑问代词“何 组成的惯用短语。 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禹日:俞,如何? m 此后,“如何 继续沿用,在历代的 各类文献中频频出现。孔子家语中有7 例。疑问词“奈何”产生很早,询问情状的“奈 何”在商周文献里已见,春秋战国以后文献亦常见。孔子家语中有2 例。“若何 是由 动词“若 和疑问代词“何 组成的疑问短语。孔子家语中有8 例。“如何一、“奈何 、 “若何三者主要是用作谓语,常用来询问方法,有时问情状,还可以用来询问对方的看 法,共有1 7 例。 1 、用于询问方法 作状语,可译为“怎么 ,仅1 例: ( 1 ) 哀公问於孔子日:“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 p 6 7 ) 作谓语,可译为“怎么样”、“怎么办 、“怎么做 ,7 例: ( 1 ) 公日:“善哉! 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於深宫之内,长 於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 教,若何? ( p 7 2 ) ( 2 ) 哀公问於孔子日:“寡人欲吾国小而能守,大则攻,其道如何? 一( p 7 4 ) ( 3 ) 公日:“为之奈何? 一( p 1 6 6 ) ( 4 ) 君问孔子日:“吾欲使长有国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无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 使日月当时,吾欲使圣人自来,吾欲使官府治理,为之奈何? ( p 1 6 7 ) ( 5 ) 子张日:“为之如何? 一( p 2 5 8 ) ( 6 ) 子贡越席而对日:“敢问如何? ( p 3 2 4 ) ( 7 ) 田常日:“善! 然兵甲已加鲁矣,不可更,如何? ( p 4 2 0 ) 2 、用于询问情状 可译为“什么样子 、“什么样的、“怎么回事 、“( 情猾) 焦么样 椎i 田语5 例: 9 ( 1 ) 子日:“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