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研究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研究 研究生:潘轶群 导师:姚倩 教授 学科专业:文艺学 研究方向:文化传播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自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了范式概念与理论后,大 量的学者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详细的考察、阐释与研究, “范式”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 个领域。所谓范式,可以是一种信念,一种思辨方法,也可以是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 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或者是解决过程疑难、对本身成功过程进行示范的一种 方法,或者是一个可以类比的模型、模式、图像等。库恩的范式概念与理论最大的价值 在于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常规过程发生变异的方法, 提供了一种考察结构转化与革命的思 辨手段,为我们开启了洞察新模式、新图景、新学科的契机和大门。 本文试图将范式应用于文学受众的阅读中进行研究,在中国现代传媒语境下,通过 对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分析,探讨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从另一个视 角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材料。本文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论述: 引言部分,论述了中国现在正处于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等都 在发生变化,整个社会面临着挑战和转型,文学领域随着时代和媒体物质形态的不断发 展而变化,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将范式引入到文学受众的阅读当中, 对文学受众阅读的心理、习惯、行为特征进行研究,我们会发现对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 行研究将会促进文学的创作、发展,因此对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研究是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的。 第一部分,对范式理论、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等理论概念进行阐述,并对现代传媒 语境给予界定,特别是对现代传媒语境中的网络传播时期加以强调,为文章后几部分重 点分析探讨网络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作铺垫。 第二部分,论述了各媒介时代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因为媒介物质形态的变化和影 响,在不同的时期,文学受众阅读范式也因此产生变化与转型。文章将针对印刷传播时 期、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等不同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转型。对于这一时期的 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具体分析,因为相比其他媒介物质来说,网络这一媒介物质的出 现对文学受众、对文学的影响都超过了其他时期,并带来了质的变革。文章从网络文学 兴盛下的文学阅读趋势、文本与图像共荣下的文学阅读心理、信息海量增长下的文学阅 读选择、网络阅读的负面影响、网络阅读范式与传统阅读范式共存的多元化阅读范式等 ii 几个方面对网络传播时期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研究讨论。 第四部分,论述了文学阅读范式与文学创作的辩证发展。重点阐述了文学受众阅读 范式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探讨了新阅读范式下的文学创作特点,研究了新媒介时 代的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受众阅读教育的相应策略。 结语部分,随着传播媒介物质形态的变化,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 发展特征,倡导有益的文学阅读方法,规避不良阅读行为,成为文学工作者的一项重大 社会责任。我们坚信:文学受众阅读行为的转变与文学的创作必将发生相互激励作用, 将会进一步推动文学的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关键词:范式;阅读范式;文学受众;传播媒介 iii research on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in modern media context graduate student name: pan yiqun tutors name: professor yao qian specialized subject: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 direction: dissemination of culture grade: 2005 abstract since kuhn, an american philosopher, illustrated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paradigm in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 many scholars have studied paradigm carefully and it is widely used in various fields. paradigm can be a belief, a method of thinking, and a habit of science, an academic tradition ,a concrete scientific achievement , an approach to solve the puzzles and demonstrate the procession of the success itself , or a analogic model , mode or image. the greatest value of paradigm of kuhn is that it provides us a method to check the variation during the normal process, a way to study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 and revolutionary thinking and opens the door of insight into the new models, new pictures and new scienc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dapt paradigm to the study of the audience of literature reading. it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s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this paper discusses as the following : introduction,it discusses china is now in a new period of history, in which the survival ways and ways of thinking of people are changing. faced with challenges and restructuring,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has undergone the changes with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and material configuration of media with the times form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changes.then if we introduce paradigm to the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and study the psychology, habit and behavior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we will find that reading of literary audience research paradigm will promote literary creation, develop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first part , it illustrates the theory of paradigm, reading paradigm in education and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and definite the modern media context, especially the emphasis on the period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in the modern media which paves the way of analyzing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during the period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in the following parts. in the second part, it discusses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in different media time .because of changes and influences of material configuration of media,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also transforms in the different periods that studies the literary audience iv reading paradigm in the period of print transmission, electric transmission and network transmission. in the third part, it focuses on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in the period of the network transmission. because compared with other media material, the influence of the net on the literary audience as the media is much bigger than any other times and brings the essential revolution. it explores the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during the period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through different aspects as the literary reading trend under the popularity of network literature, literary reading psychology in both text and image, the literary reading choice in enormously increasing information,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network reading, network reading paradigm and traditional reading paradigm. in the fourth part, it discusses the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 illustr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on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explor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literature creation on new reading paradigm. in addition, 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aders and author in new media age and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on education. finally,with the change of the material configuration of media,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paradigm gradually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it is an import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advocate the beneficial literature reading method and avoid the bad reading habit. we believe that the change of literary audience reading behavior and literature creation will prompt each other and pus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key words: paradigm; reading paradigm; literary audience;transmission media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 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 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 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 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 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vi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研究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研究 引 言 引 言 “当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急剧的转型期。这是一个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和社会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从人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到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不 停地转换和变化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突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全面地向一种新的形态转 变,是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总的特点。 ” 1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许多领域出现了范式革 命。在文学领域中,随着时代和媒体物质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 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那么,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在这样的转型时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 化?如何认识这场“范式革命”?本文认为,研究现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受众阅读心理 与行为特征,探讨其中具有典型性的规则和基本模式,认同和遵循这个基本规则和基本 模式,将有益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通常,文学受众的阅读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受到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受到文 学作品自身内容的影响。然而,纵观历史与现状,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这就是随着 不同传播媒介物质形态的出现与演变,文学受众的阅读,特别是阅读过程中的心理、思 维、习惯亦在不断改变着。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文学受众的阅读倾向、阅读心理、 欣赏角度、思维方式、价值评判出现了变化,带动了文学艺术领域的创作革命,引发了 新的文学表现形式与艺术种类,为文学理论与文艺批评注入了新的诉求内涵。本文试图 从宏观视角简明清晰的描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传播媒介环境下文学受众的 阅读行为与特征,探寻文学作品、传播媒介对文学受众阅读心理的深刻影响,以及文学 受众阅读行为对文学作品、文学表现形式的强烈反作用。同时,解读电子媒介以及网络 媒体造成的当代文学受众阅读行为的巨大反差, 把握现代传媒语境对文学受众阅读心理 产生的巨大影响,探究其中具有典范性的要则和基本法度,在认同和遵循这个基本规范 的同时,发现其中潜藏的隐患与消极影响,其目的在于推动文学的“范式革命”不断健 康向前发展。 范式(paradigm)是库恩的科学哲学思想中的一个核心范畴。 “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科 学共同体在某段时间内所接纳的研究方法、问题领域和解题标准的源头活水。因此,接 受新范式,常常需要重新定义相应的科学。有些老问题移交给别一门科学去研究或被宣 布为完全不科学的问题。以前不存在的或认为无足轻重的问题,随着新范式的出现, 可能会成为能导致重大科学成就的基本问题。 ” 2简单说,范式可以是一种模式、模型、 2 范例,或者是一个群体或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信念、规则、技术、价值、方法等构 成的整体。山东师范大学李衍柱教授范式革命与文艺学转型中论述道: “范式既是 科学理论的推进器,又是某一科学理论论证的起点和终点。范式不仅给科学家以地图, 同时也给了他们绘图的指南。每一新的范式都含有为学科提出的新的理论、方法、标准 与研究模式。 ” 3 由此可见,范式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常变常新的概念,它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 的变化,因此学术界对于范式的研究也是百花齐放。在文学领域中,出现了数字化时代 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如,张邦卫在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 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一文中认为,如果从时间性考察人类体验过 的审美文化的话,“文字文本”与“图像文本”不过是众多审美范式当中最有代表性的 两种。而对于阅读范式的研究并不多,只是在教学领域中,刘芳、郑正良的论接受美 学视野下阅读范式的现代转型为阅读范式的转型进行了理论上的展望,对教学中的阅 读范式进行研究与论述, 认为研究教学中的阅读范式对提高语文教学和阅读教学的质量 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王来莹在接受美学与阅读范式的转型一文中也对教学中的阅 读范式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在充分论述已有的“领会作者意图的阅读范式”和“解 构作品的阅读范式” 对于语文教学的意义后, 又将接受美学理论引入语文课程教学当中, 提出了“多元理解阅读范式”,他们认为: “该范式强调学生阅读主体地位,注重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变革对实现中学语文阅读范式的现 代转型有着积极意义。 ”刘芳、郑正良认为: “多元理解阅读范式”挖掘了阅读者在解读 课文的主动性,能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研究教学中的阅读范式对提高语文教学和阅 读教学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4 既然文学审美文化中存在着范式转型, 既然读者 的阅读中存在着不同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与思维特征,既然阅读范式对于语文教学过 程中产生着影响,那么,对文学领域的受众阅读范式就存在着考察的必要性,何况现有 的文学阅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学受众阅读需求已经影响着文学的创作 与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在新的语境下对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做出积极地探讨和深入的研 究。 著名新生代作家上海大学葛红兵教授在 网络作家班: 文学进入数码时代 中, 也论述网络作家对培养文学受众新的阅读范式的重要作用:“他们也培养了新的阅读范 式。传统的创作出版读者模式,被彻底打破。网络小说是一边连载,一边和读 者直接交流, 读者有更多的参与性和期待性, 留言甚至能动摇故事结局、 影响人物命运。 在互动过程中,生嫩的作者和读者一起慢慢成长。而传统的出版业给不了年轻作者这样 的时间和机会。这些都改变了文学欣赏的传统,说他们创建了文学产业新的生产方式也 不为过。 ” 5可见,新的传媒物质形态出现,带来文学受众新的阅读体验,带给文学新的 机遇和挑战。 关于受众对于文学的作用, 虽然在接受美学理论中已经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并被赋予 3 了极高的地位,但是接受美学对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具体研究并不多。本文正是依据库 恩的科学哲学理论中的范式概念,借鉴文学领域与教学领域中的范式研究理论基础,展 开了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 读范式的研究, 发掘其中的深层次影响, 看到现代传媒对于受众的阅读行为、 阅读模式、 阅读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为考察当代文学寻找新的切入口。 4 第一部分 理论阐释 第一部分 理论阐释 库恩的“范式论”是科学哲学史上的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 我国的各个领域。引入库恩的“范式论” ,运用他的理论分析文学的问题,目的在于通 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促进对文学中一些问题的思考,探讨了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 阅读范式的变化对文学的创作和发展的影响。 一、范式理论 一、范式理论 “范式”(paradigm)是一个来自希腊语的动词,原意是“一个接一个的展示” 。在 现代英语词典中被翻译为“例子、样本”或“语言和动词变化表” 6。 “范式”是美国科 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来的。库恩系统地阐述了范式理论,用“范 式”来解释科学的发展模式,认为范式在科学革命阶段、常规科学阶段都起着决定性的 作用,科学革命就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新范式代替旧范式,就形成了新的常规 科学,即: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所以,我们可 以从“范式”研究着手,探讨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库恩认为“取得了一个范式,取得了 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奥的研究,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 ” 7 可见对范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库恩说: “由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范围的相对深奥的 那些问题上,范式会迫使科学家把自然界的某个部分研究得更细致更深入,没有范式的 指导这样做,将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没有对范式的承诺,团体的成员就很难想到, 也不可能去研究这些问题。这样获得的成就中,至少总有一部分将具有永恒的价值。 ” 8 那什么是“范式”呢?有学者列举了库恩使用的 21 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认为库恩 本人并没有直接、明确地给出一个贴切的定义。由于“范式”概念变化的周延性和使用 方法的不规则性,使得学术界对“范式”的定义存有很大的歧义和纷争。英国学者玛格 丽特 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 而上学思辨, 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 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 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 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面对异议,库恩在必要的张力中加以澄清,他认为: “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 同体的成员所共有的东西, 而反过来, 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 ” 9 由 此可见, “范式”的基本涵义还是清楚的, “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 价值、技术,遵循的模式、方法等的整体概念。正如库恩认为,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 就是一个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是一种需要进一步分析并具体化的东西” 。 10不难看出, 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是“模式” 、是陈规、是一整套关 于特定科学理论的概念、命题、方法和价值等。还有人提出对“范式”的理解: “库恩 认为:范式的本质是科学家的主观或心理上的信念,而信念就是一种偏见;新范式代替 5 旧范式并不表示新范式比旧范式更趋近真理,只是解题能力的增强;应该从历史学、社 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对科学作整体的研究, 科学史不是一部单纯记录科学历史事件的 历史,不是科学事件的大事年表,而是对科学历史事件的整体化、系统化的说明 ;新 旧范式的转换是整体性的转换。 ” 11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界的争论其 核心并非要给“范式”一个确切固定的定义,因为“范式”本身就是动态的,常新常变 的,其争论的重点和根本目的是如何去对待一种新的范式,即范式的指向何在?其根本 意义又何在?那么,我们在对新旧范式的转换进行考察时,就应当从一个辩证、整体的 角度来看,因为某些旧范式也许比新范式更趋近真理,那么对旧范式先进的一面仍然要 进行倡导,而对新范式也要辩证地对待,倡导趋于真理的一面,对新范式落后的一面进 行规避。 不管存在着怎样的争议,我们都不能否定库恩对范式理论做出的重大贡献,更不能 忽视“范式”在科学革命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刘芳、郑正良等人将库恩的范式理论运 用于阅读教学中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实现阅读范式的转型将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那么 受其启发,经过深入的思考,笔者认为:将范式理论运用于文学领域,分析文学受众的 阅读范式,我们会发现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对文学作品也产生着重要意义,将对文学的创 作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受众的阅读范式因为周围条件的改变而产 生新的变化, 因为媒介物质形态的变化而产生新的变化, 研究文学阅读范式的转变过程, 对于指导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定义 二、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定义 “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收信息的人,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和 vcd 等电子媒介的观众, 以及互联网的网民。 ” 12文学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文 学信息的人。 “阅读是人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 也是信息知识的生 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知识传递过程” 13在文章中所说的“文本”指 的是传统阅读的纸质图书。 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是文学受众在阅读中逐渐形成的,自觉 实践的行为程式、模式和思维方式,包括阅读行为、阅读心理、思维方式、阅读模式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媒介、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变化,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也会 产生变化,出现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转型。在这样一个转型期,通过对文学受众阅读范 式进行分析,创作者对文学受众的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等有所了解,知道文学受众需要 什么,引导文学受众的阅读,这样将会促进文学的创作和发展。同时,创作者也受文学 受众阅读范式的影响,他们根据文学受众的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等进行创作,只有得到 文学受众认可和阅读的文学作品才能使文学活动得以实现。分析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我 们可以从阅读行为、阅读心理、思维方式、阅读模式等方面来进行阐述。可见,文学受 6 众阅读范式与文学创作是相互作用、影响的。 三、现代传媒语境的界定 三、现代传媒语境的界定 文学受众阅读范式与媒介物质形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文学受众阅读是通过某种媒介 传播才能得以实现,媒介物质形态是文学受众阅读的物质基础。因此我们研究文学受众 阅读范式,了解过去与现在的文学阅读范式,还得先讨论媒介物质形态的时期的划分。 根据媒介物质形态的划分,传播学中,麦克卢汉把人类文明划分为口语传播时代、 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四个时期。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国际互 联网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了另一重要传播媒介。至此,麦克卢汉的分法加上网络传播, 传播学界一般把人类文明划分为五个时期,即:口语传播时代、文字手抄传播时代、印 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和网络传播时期。 ” 14由此可见,媒介物质形态变化,尤其 是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媒介物质形态对文学受众阅读行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什么是现代 传媒语境?我们在对现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研究之前, 首先需要明确 现代传媒语境这一特定语境。 单晓溪老师的博士论文 现代传媒语境中的文学存在方式研究 对 “现代传媒语境” 作出了这样的阐述: “此处, 现代的根本意义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中的现代 现代传媒即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同时,它与现代性的文化内 涵也具有无法分割的联系。现代传媒不仅是现代性社会文化范型的塑造力量之一,而且 构成了它们的内在组成部分。但是,现代传媒不受现代性、后现代性这样的二项对立结 构的制约。在当下,作为塑造后现代性文化范型及其内在组成要素的网络传媒,仍属现 代传媒范畴。因为如今后现代科学技术的说法还缺乏成立的充分理由。一般而言, 网络仍被视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样, 现代传媒文化时代就是从传播学理论视 野和传媒研究视角对一个时期以来直到当下的人类社会文明阶段的称谓。 ” 15 本文提到的“现代传媒语境”指的是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和网络传播时期 等三个阶段。 “从机械印刷到电子传播,再到网络传播,现代传媒文化时代的信息传播 经历了一个传播方式由少到多、由相对简单到更为复杂的发展过程。同时,尽管每一个 文化时代的到来都是一次新传媒在旧传媒基础上的叠加, 但之所以以新传媒来命名这个 文化时代, 大多是因为这种新媒体在这一文化阶段具有传播的主导性力量。 l990 年代中 叶开始的网络传播时期出现的媒介融合现象也是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 16本文将对 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进行论述。因为我们 所说的现代传媒语境并不是简单地指处于某个媒介时代,事实上,现代传媒语境是不同 媒介时代的叠合。我们要讨论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的阅读范式,首先要论述印刷传 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7 第二部分 不同媒介时代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第二部分 不同媒介时代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阅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人类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推动社会发展和人 类文明进步。 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受媒介物质形态变化的影响, 随着不同媒介时代的到来, 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表现出差异。 “从文字的出现,纸张的发明,印刷技术的不断革新, 到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介质并用的出版业的高速发展, 都可以看到阅读使人类文明的进 程变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但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阅读习惯、 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形式是不同的。随着技术进步与网络普及,现代人们的阅读 方式和阅读习惯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阅读出现了新的趋势。 这种新趋势对于文学来说, 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阅读是文学赖以存在的前提,没有阅 读也就没有文学产生的原动力。 ” 17 因此探讨现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我 们要明确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也仍然存在。我们对某一媒 介时代的划分并不是否认原有传播媒介,一个媒介时代其实是新旧媒介的叠加。我们将 在这一部分论述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等不同媒介时代的文学受 众阅读特征。 一、印刷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一、印刷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随着语言文字的兴起,语言艺术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拥有了十分悠长的历史。在 很长一段时期, 人类是以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主要的媒介, 语言文字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 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责任。 “阅读产生于文字的发明。根据郭沫若、唐兰等人的研究和考古学发掘所提供的证 明,至今仍作为中华民族通用文字的汉字,发明于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所以,中华 民族最早期的阅读活动也当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开始了。” 18 阅读活动早已存 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部分。 在印刷传播时期,文学阅读是以纸质文本为中介,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在此过程 中,作者、读者、文本之间进行着线性的、单向性的信息交流、传递活动。传统的纸质 文本阅读是以接受知识为目的,整个阅读过程,读者始终有一种崇高敬畏的心理。因为 当时社会生产水平不高,阅读也只属于极少数人,只有极少数的人享有学习和教育的特 权,作者在创作时是把读者放在被教育者的位置上。因此,这个时期的阅读只是被利用 成为统治者的工具,是一种教育性的,是用来教育民众的一种工具。 孔子曾对他的弟子说:“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 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 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诗经 可以起到教化的作用,文学在这里被当作是一种教化民众的工具。阅读只是少数人的特 权,是统治阶级的特权。当时的阅读还是一种精英式的、贵族式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 西汉初年,我国已发明了造纸术。 19 造纸术的出现,使传播媒介物质纸相对 于以前的简策、帛书等媒介物质要便宜。 “纸是一种价廉易得、书写方便的材料,纸书 8 不但没有简策和帛书的种种缺点,而且保持和发展了它们的优点。写本书的数量远比简 策时期多得多了。 ” 20 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学受众精英式阅读范式逐渐走 向普通人。因为, “随着印刷术发明以后,清代末期,西方的铅活字印刷术和机械化印 刷技术传入我国,我国的图书出版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 21由于印刷术的广泛运用,书籍 大量出现并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说的印刷传播时期。 印刷传播时期, “人们阅读的纸质的传统文本,是按照一定的语义、 语法、 文本规则、 规律建构起来的,即是按线性顺序组织信息,人们只能按顺序(章节或页码)依次阅读文 本内容。即使有图像,也是静止不动、平面而非立体的。 ” 22这一时期的文学阅读活动是 一种想像的过程,是线性的阅读过程。 二、电子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二、电子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自从有了文字的产生以后, 我们谈论人类的阅读都以一定的阅读媒介物质形态为基 础,因为人类的阅读要通过媒介物质才能实现。媒介物质形态不同,它承载知识和信息 的形式也就不一样,文学受众阅读范式也就不一样。回顾历史的文本形式,甲骨、青铜 器、莎草纸、羊皮、竹简、缣帛、纸张等物质曾经都是承载传播文字符号的载体,成为 当时的阅读文本。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读物、屏幕读物出现。音像读物是指将 文字、图画、文字语音等制作在胶片或磁带上,利用光学和声学原理,通过放像设备和 放音设备显示阅读内容的读物。主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电视片、投影片、录音唱片、 录音磁带等。这些读物,有的是单独制作,单独阅读,如幻灯片、录音带;有的是分别 制作,配合阅读,如幻灯片配合播放录音;有的是将文、图、声制作在同一材料上,阅 读时文、图、声有机结合,不仅使载体材料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且使传统的无声读物变 为有声读物,静态阅读变为动态阅读。 ” 23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物质如胶片、 磁带、光盘、电脑、网络等成为传播文学、信息的重要的物质载体,成为当今的阅读文 本。媒介这个载体的物质变化给文学受众阅读行为、心理等方面带来了新的变化。文学 受众更倾向于阅读形象的图像,追求视觉感官的享受。 电子传播时期,音像读物、屏幕读物的出现得益于现代磁光技术的飞速发展。音像 读物、屏幕读物为文字载体的延伸拓展了由又一片新的领地。音像读物和屏幕读物的出 现,又带领汉字读物的历史进入了另一个崭新的时代。 “屏幕读物主要是指通过电视、 电脑的荧光屏幕显示文字的读物。 屏幕是阅读器具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读物的第一载体。 读物的第一载体是磁光信息存储介质。现在应用的磁光存储介质主要有芯片、磁盘、磁 带和光盘等。与音像读物不同的是,这些存储介质并不直接记录文字的形体,而是通过 电磁和激光在特制的材料上写出断或通组成的文字代码,来达到直接书写文字形体 的模式。人们称之为电子文本 。电子文本改变了印刷文本的静态、呆板的形象,既 保留了文字读物的间接性特点, 又增添了时空交错、 动静配合、 声色感染的直观性特点。 ” 24 9 电子传播时期的媒介物质形态得到了发展,利用新的媒介物质,文学作品被拍成电 影、电视、电视散文等类型的音像读物或者屏幕读物。电子媒介以声音和图像获得了广 阔的传播空间,对文学的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文学的主题、内涵、表现手法得到创 新扩容。媒介物质形态的变化,文学作品形式的创新,带来了一批新的文学受众,除了 阅读纸质文学文本,他们还能阅读到除了文字以外的声音、图画等形象生动的文学。使 文学作品的传播范围得到很大的扩大,传播速度得到加速。虽然在这个时期,人们已经 运用了声音、图像等手段来传播文学,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有了一定的突破,但是并没有 改变线性顺序组织信息,人们只能按顺序依次阅读文本内容。 三、网络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三、网络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特征 网络阅读与传统的文本阅读之间有着强烈的冲突, 他们物质形态的迥异使网络传播 时期阅读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出现了重大突变。网络阅读的阅读方式、阅读行为、阅读 心理、阅读过程、阅读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文化的传播有着日益以视觉为中心 的转向,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有人提出“读图时代的来临” ,可见,受网络传播媒介 的影响,一种新型传播理念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文学受众阅读范式、思维范式的一种 转换。 印刷传播时期的阅读是文本阅读,网络传播时期,阅读通过电脑和网络实现,阅读 的文本是超文本。媒介物质形态的变迁导致了阅读行为的变化,人们的阅读行为由文本 阅读转变为超文本阅读,这是一次重大变革。超文本阅读是网络传播时期文学受众阅读 范式的一个重要特点,超文本阅读改变了文学受众的的阅读习惯,可以说是对传统文本 的颠覆性挑战。 “超文本”(hypertext)指是一种以非线性为特征的数据系统,美国学者 纳尔逊自造的新词,“超文本”意为非相续作品(non-sequential writing),即分叉的、 允许读者作出选择、最好在交互屏幕上阅读的文” 。 25传统文本阅读是以线性、静态的 阅读模式,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常常想对作者和文本的原有意义进行理解,而超文本则通 过点击关键词进行链接,文学受众可以在多个文本中阅读,使阅读的意义不断拓展。文 学受众的阅读可以在文本之间不断跳跃、转换,通过链接,文学受众可以根据阅读中碰 到的问题以及需要链接到相关的其他文本中进行阅读行为, 文学受众在网络中可以对 文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问进行点击链接,最大可能地将相关的资料查明进行阅读、参 考。文学受众对于文本的解读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历进行自由 的阐释。文学受众的视野是广阔的、跳跃的,阅读的过程是具体、直观的、自由的。超 文本阅读与传统的线性文本阅读比较: “线性文本假定一种主要是线性的、顺序的阅读。 它最常是印刷的、永久的,产生于作为离散的物理单位而存在的文件。读者遇到的是由 作者所构思的顺序、风格和组织所结构化的信息。可以在叙事内部参考其他文本,但是 这些存在于文件本体(首要文本之外)。相比之下,超文本是节点的结合,这些节点是 些文本片断,小可小到一个词语或碎片,大可大到一本书或另一部完全的作品,由允许读 者直接从既定的文本始点访问其他信息资源(通常在计算机环境中)的链接所联结。 一个 10 超文本可能包括人们可以按顺序阅读的中心叙事或讨论,但也常有从首要文本分叉到其 他文本材料的特别机会。 ” 26 传统的文学文本由于媒介物质形态、技术水平的影响,文学受众阅读处于一种线性 传播状态,由于传统纸质文本是“大体而论,传统文本世界是以经典为中心的,经典意 味着权威性、稳定性、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 27传统的文学文本传播的范围要相 对于网络传播的范围要小,文学受众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文学还属于精英文学。当 网络出现,这种媒介形态缺乏大众传播中“把关人”编辑的控制,人们只要有台电 脑能上网,就能当作家,也能阅读到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当然有经典作品,也有非经 典的作品。因此,文学受众阅读范式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非经典的作家可以利用网络 进行创作、出名,因而网络中出现了许多非经典作家、非经典的作品的出现,给文学受 众、文学创作者以极大的空间范围,改变了文学属于精英、 “典范”的状态,文学受众 的阅读对文本少了一份“敬畏”感。从传统的文本阅读到超文本的阅读,阅读行为、心 理的变化,文学受众的数量也得到增加。 网络传播时期,由于多种媒介物质形态并存,文学受众阅读范式趋于多元化。印刷 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体的存在,传统文本阅读、网络阅读同时存在,形成多元化文 学阅读范式。 “梅罗维茨在其专著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详细 比较了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对社会场景的不同塑造。他指出,印刷媒介有利于形成社会 场景之间的隔离,从而促成知识的垄断和权威的得势。 电子媒介则倾向于打破隔离,融合 社会场景,从而模糊角色,消解权威。 同时,媒介形态的变迁,使人类阅读行为得以进行的 文本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文本形式发生质的变化,阅读行为随之而变。美国著名的文 化理论家丹尼尔 贝尔曾说过,从20世纪下半期开始,人类已经从以读和写作为接受知识 的主要方式,转变为以看和听为主要的方式。这都得益于传播技术革新后文本形式的改 变。网络媒介时代,人们面对的是超文本,是一种全局性的信息结构和文本模式。它将不 同的文本通过关键词建立链接,使得文本得以交互式搜索。超文本的阅读对象从单纯的 抽象化的文字文本扩展为图像、声音、三维动画等多媒体。因此,在超文本阅读中,读者 在对文字进行解读的同时,对图像、符号和声音的关注也占据相当大的比重。 ” 28 网络传播时期,由于信息量大,人们倾向于阅读通俗易懂的文学作品,再借助现代 技术的力量,图画的直观性特点适应了这一需要,因而,图画广泛传播,文学受众阅读 追求简单易懂而对电脑、电视等电子读物的视觉感受。 现代传媒语境是不同媒介叠合的状态,当代社会也仍然存在着印刷传播时期、电子 传播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特征。当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网络媒介的出现给文学发 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网络媒介技术迅速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信息像大浪 一样源源不断地为人们传递信息,人们借助于电脑、网络技术来获取信息与知识,建构 了网络阅读。因此,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阅读特征具有印刷传播时期、电子传 播时期、网络传播时期等三个时期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特征。 11 第三部分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转型 第三部分 现代传媒语境下文学受众阅读范式的转型 前面的几部分讨论了现代传媒语境下不同媒介时代的文学受众阅读范式, 通过分析 可以得知,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当代社会仍然存在着印刷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械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森林火灾知识培训
- 森林扑火知识培训方案课件
- 2025年建筑设计公司招聘项目管理经理面试题集与答案
- 肠梗阻的护理常规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资格考试(A级船舶检验专业案例分析)复习题及答案一
- 2025年乡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员招聘考试指南
- 2025年物流行业运营经理面试题集萃
- 2025年非遗传承师刺绣方向中级考试复习资料与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招聘面试预测题
- 《风力机理论与设计》全套教学课件
- 项目策划工作检查考核表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4.1 圆的周长 |冀教版 (共27张PPT)
- (标准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康复心理学 》课程标准
- 身体六大排毒PPT
- 在职人员报考(统招、在职)研究生申请表
- 丽声北极星自然拼读绘本第六级 The Clever Beaver 课件
- 1-AMS2628A-2013-中文版
-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 居家适老化改造需求评估量化表
-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