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 i l l l | | f l l l | l i | i l l 洲f 1 i l f | | 1 1 1 | | l | i 1y 19 0 4 0 9 4 【a s t e r st h e s i so f2 01 1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 10 2 6 9 s t u d e n ti d :5 1 0 7 1 7 0 0 0 0 3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z h o uz u o r e n si n t e r p r e t e dj a p a n e s ew o r k si nt h e v i s i o no ff o l kc u l t u r ev l s l o n0 i1 0 l kc u l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z e d f i e l d : l i ! 旦:鱼地兰曼 瞪! 曼q d s u p e r v i s o r :墨墨q 亟丞曼煦鱼墨墨q ! 互x i 垫! i 坠 c a n d i d a t e :c h e ns a i a p r i l3 0 t h ,2 0 1 1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是 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古德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丛 日期:一2 d 年彳月乡泪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 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彰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 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 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 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 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 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事,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v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聊签名委堑玺z本人签名堑二撞 2 o “年其弓湄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 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塞耋差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陈勤建博导华东师大对外主席 汉语学院 朱希祥博导华东师大对外 汉语学院 郑土有博导复旦大学中文 系 论文摘要 本文以周作人的日本文学译介和民俗及民俗学译介为研究对象, 通过细致的中日文本阅读,对周作人民俗文化思想与其日本译介之间 的关系进行了考察。运用个人史与时代史结合的方式,着重分析了周 作人的留日生活经历对其民俗文化观形成的重要影响,以及此民俗文 化视野下他的译介中所呈现出来的民俗意味和文艺旨趣,并由此解读 出这种文艺民俗的特质。 全文由引言、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引言部分论述了周作人日本 作品翻译的整体特征及与其民俗思想的连结关系、前人的研究动态以 及本文的研究动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互相承接的四个章节组成:第 一章从生活的线和理论的线两条线梳理了周作人民俗思想的形成,尤 其是还原了留日生活经历对他民俗文化视野的养成及其于日本文学 翻译偏向的影响;第二章从文本细读的角度,以日语原文与周氏译文 的比较或者不同译者译文的比较为依据,具体考察周作人日本文学译 介中从语言到文本所蕴含的民俗意味;第三章以译者的民俗文化注解 和民俗学理论著作远野物语为研究对象,对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文 艺旨趣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第四章从理论上综合阐述了周作人日本 译介的总体特质:即文艺性和民俗性兼具。此二者互相渗透,贯穿周 作人一生学问的始终,并由此提炼出周作人为文为人的物理人情与趣 味谐味的核心态度。结语部分宏观地对周作人译著兼具文艺和民俗的 特质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弘扬了本文的主旨。 关键词:周作人民俗文化物理人情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抓c l e ,t 描n gz h o uz o u r e n st m n s l a t i o nw o r k so fj 印a n e s e 1 i t e r a t u r ea n df o l l ( 1 0 r ea st h eo b j e c to fr e s e a r c h ,s t u d i e d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佃e e nz h o uz o u r e n st h o u g h to ff o l kc u l t u r ea n dh i s j 印a n e s e 们n s l a t i o nw o r k sb yam e t i c u l o u st e x tr e a d i n go fc h i n e s ea n dj 印a n e s e l a n g u a g e 晰t haw a yo fl i n l 【i n gp e r s o n a lh i s t o 巧a n ds o c i a l1 1 i s t o t h i s a n i c l ep u t sa ne m p h a s i st 1 1 a tz h o uz o u r e n so v e r s e a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i n j a p a n h a sa u li n f l u e n t i a le 虢c to nt h e 向m a t i o no fh i sf o l kc u l t u r ec o n c 印t , a n dt h a tt h ea n a l y s i so fl i t e r a 巧t a s t ea n df o l km e a n i n gp r e s e n t e di nh i s t 捌1 s l a t i o n w o r l l 【s ,b yw h i c hz h o u sl i t e r a 】ya n df o l kp r e f e r e l l c ei s i n t e 印r e t e d t h i s删c l ei s c o m p o s e d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f o u r c h a p t e r s a n d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p a no fi n 仃o d u c t i o nd i s c u s s e dt h eo v e r a l lf e a t l l r eo fz h o u z o u r e n sj 印a n e s et m n s l a t i o nw o f ba n di t sl i h kt oh i sf o l l 【c o n c 印t ,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r e s e a r c ht r c i n d s 砒l dt h i s 枷c l e sr e s e a r c hm o t i v e t h em a i n b o d yo fm i sa n i c l e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c o h 朗斌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m a k e sc l e a rt h ef o m a t i o no fz l l o u sf o l kc o n c 印t ,e s p e c i a l l yr e s t o 川 z h o u so v e r s e 嬲l i f ee x p 面e n c ei nj a p a na n di t sc m c i a li n n u e n c eo nm s v i s i o no ff o l kc u l n l r ea n dh i sp r e f 打e n c et oj a p a n e s ew o f i 【s 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w i 也ap o i i n v i e wo fs p e c i 6 cc o m e x tr e a d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c o m p 撕s o no fj 印a n e s ew o d ! 【s 锄dz h o u s 仃a n s l a t e dw o f k s ,o rd i 毹f e n t 饷n s l a t o r sw o 旭,c o n c r e t e l yo b s e e dt h ef o l km e a n i n g 舶ml a n g i l a g e t ot e x ti nz h o uz o u r e n sj a p a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w o 凼;1 1 1 em i r dc h a p t e r , w i t h 托a n s l a t o r sf o l kc u l t u r ea n n o t a t i o na 1 1 dt h e o r e t i c a lf 0 1 h o r ew o f i ( s a sar e s e 2 u r c ho b j e c t ,m a d eas p e c i f i ca n a l y s i so ft h e l i t e 珈yt a s t ep r e s e m e di nm ew o l 【sa b o v e t h el a s tc h a p t e rt l l e o r e t i c a l l y s t a t e dz h o uz o u r e n sj 印a 1 1 e s et r a n s l a t i o nw o f i ( s o v e r a uf e a t l l r e ,n a m e l y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巧p r e f e r e n c ea n df o l k p r e f - e r e n c e t h e s e t 、o p r e f i e r e n c eg e ti n v o l v e dw i t he a c ho t h e ra n dp 锄e a t e sz h o u sl i f e t i m e s t u d i e d ,a i l df 如mw h i c h 曲e t c h i n gt oz h o u s 如n d 龇n e n t a lk e yo f n a t l l r e l a w s - h u m a n s y n l p a t h y ,a n d “i n t e r e s t h u n l o ,w h e n 、砸t i n ga n d b e h a v i n g t h e1 a s tp a nm a d eag e n e r a lc o n c l u s i o n0 fz h o uz o u r e n s 缸a n s l a t i o n w o f b f e a t l l r eo fu n i t i n gl i t e r a 巧p r e f 舐n c ea 1 1 df o l kp r e f e r e n c es ot h a t p r o p a g a t e dm ep u l p o r to f 恤sa n i c l e k e yw o r d s :z h o uz o u r e n f o l kc h l t u r e n a t u r el a w sa r l dh 啪a n s y i n p a t h y 目录 绪论l 页 第一章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民俗偏向5 页 第一节民俗文化思想的形成5 页 第二节民俗文化思想对翻译偏向的影响1 1 页 第二章周作人日本文学译介的民俗意味1 6 页 第一节译介语言的民俗意味1 6 页 第二节译介文本的民俗意味2 0 页 一、 民间文学译介的民俗意味2 0 页 二、 作家文学译介的民俗意味2 4 页 第三章周作人日本民俗及民俗学译介的文艺旨趣3 0 页 第一节名物风俗注解的文艺旨趣3 0 页 第二节远野物语译介的文艺旨趣3 4 页 第四章周作人日文译介的文艺民俗特质3 9 页 第一节物理人情的民俗特质3 9 页 第二节趣味谐味的文艺特质4 2 页 结语4 7 页 附录一4 8 页 附录二5 2 页 参考文献5 4 页 后记5 6 页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周作人日本译作 绪论 周作人( 1 8 8 5 1 9 6 7 ) ,原名槐寿,字仲密,一字启明,常署名开明、启明等, 别号苦雨斋,又署知堂、药堂、苦茶庵等。他不但开启了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先河, 是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而且终其一生,他都对民俗 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发生,一方面有着时代文化思潮的社会背景; 另一方面也有着他自身的内在因素,比如他从小喜读杂学,并受到家乡绍兴乡野 大地上民俗生活的浸润,特别是留学日本的经历,使他较早就接受了西方的人类 学、民俗学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早期民俗学研究的实践。在这样的背景 下,周作人对民俗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与之结成了一种天然而牢不可破的 联系。这种联系从感性角度讲,是一种偏执的文化情结,从理性角度讲,则是一 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具体而微地体现在周作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茶余 饭后的谈资,到创作翻译的动机,到读书评论的理性精神,再到为人为文的人情 物理倾向,无一不与民俗文化的视野紧密相关;反过来,通过对外来理论的吸收 以及民俗考察实践以后,周作人将其众多对于民俗文化的真知灼见形诸于文学作 品、翻译作品之中,并逐渐形成了平凡的人道为中心的独特思想体系,促成了中 国现代民俗学的发生和发展。作为民俗学拓荒者的周作人,近年来已得到关注: 作为文学家的周作人,也已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作为翻译家的周作人一一以一种 文艺的行文基调与民俗的思考视角从事翻译的学者型翻译家周作人,却鲜有人提 及并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周作人在1 9 0 4 年,也就是他才1 9 岁的时候就译出 了侠女奴( 阿拉伯民间故事) ,他是以翻译来开始他的新文学活动,并通过 翻译表达他对文学的最初见解,直至死前还在坚持译平家物语,亦以翻译终 止他的文学生涯圆。整整六十余年的时间跨度,他将自己奉献给了钟爱的翻译事 业,译笔不辍,译著五百余万字,堪称译作等身的翻译大家。 借用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里的观点,每一种学术思潮必经过“启蒙期 、 “全胜期 、“蜕分期和“衰落期 四个阶段。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的中国,社 会内部已经产生了变革的“需要 ,清朝学术思想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自身都 参看张菊香、张铁荣编的周作人年谱的著译简目( 第9 3 9 页及第9 4 2 页) :周作人的第一部著作孤 儿记发表于1 9 0 6 年6 月;而第一部译作侠女奴发表于1 9 0 5 年1 月。 。参看张菊香、张铁荣编的周作人年谱 第9 3 0 页至9 3 4 页的内容:周作人生前最后的著译活动为1 9 6 6 年5 月3 1 日脱稿的平家物语 第7 卷 1 由于发展“极熟而致烂,如血之凝固而成淤 ,此“当佛说所谓灭相”,期 待着一种突破。自晚清以降,学人们便开始以一种“反叛 的眼光来审视中国传 统文化以期找到中国文化衰落的根源。有意思的是,在这种突破的尝试中,作为 新文化运动的巨匠,胡适与周作人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民间文学。与胡适 在国内提倡白话文学,将白话文学奉为文学的正宗相呼应,周作人此时也正在积 极地翻译和介绍以民间文学和文艺作品为中心的日本文学。周作人发现,这些民 间文学作品当中隐藏着的自然纯真的天性,正是医治陷入陈腐和僵化之中的中国 1 日文学的一剂良药 。据统计,在周氏一生的三十余种译著当中,日本方面的文 学译著要占到五分之三 。这些译著奠定了周氏情的心理基础,也集中体现了他 对民俗文化的独到见解,为其日后民俗学的方法研究和理论体系搭建了桥梁。时 至今日,我们在阅读周作人的这些译作时,也依然能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他对 民俗、对文艺的敏锐与热忱。但是这些艰苦卓绝的译作,现在仍然远远没有得到 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本文以周作人民俗文化思想的形成为切入点,探索其民 俗文化思想对他日本译作的影响,并通过对这些翻译作品( 包括文学翻译作品和 民俗理论翻译作品) 的详细解析,挖掘出周作人在民俗文化研究上的独特性。这 样的尝试不仅能将周作人这样一位享誉文学界的翻译家的另一面客观地展示给 世人,而且还能从一个侧面对周氏其人进行更为详细的剖析,为有关周作人的整 体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周作人民俗思想研究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注目。国内方面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从文学研究角度探讨周作人的文 学理论、文学创作及其与民俗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从思想角度分析周作人民 俗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与“人学”思想之间的关系 ;从民俗学角度对周作人在 此领域当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评估 。同时,作为翻译家的周作人也开始得到学 界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周作人六十余年的翻译作品 进行梳理,研究其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将文学和翻译连结起来分析周作人的 。梁启超撰,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6 年4 月,第2 页。 窜汪玢玲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 9 9 4 年,第5 6 页 o 张菊香、张铁荣编, ;周凌峰的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 思想与创作等。 o 代表作品有曾欢的周作人的原乡情结论 ;黄开发的论周作人。人学思想 ;杨晖、罗兴萍的西方 学者对周作人民俗思想形成的影响等。 代表作品有任克奇的论周作人在现代民俗学创建和发展中的意义;熊开万的周作人在民俗学研究方 法上的贡献等。 o 代表作品有黄遥的周作人勤耕尽瘁的翻译大家) ;杨莉的周作人翻译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 ;龙海 平的周作人早期翻译理论) 等 2 文学翻译观及其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及从文本细读的角度考察周 作人的翻译作品及其所持的文化观 。 至于国外,首先欧美方面,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近些年来对周作人的研究相 对冷清,著述也很少。仅有的一些文章还是出自于本世纪初几个研究周作人的专 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将周作人置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长河中,探察其 文艺思想,如卜立德的ac h i n e s el o o ka t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l i t e r a r yv a l u e s o fc h o ut s o j e ni nr e l a t i o nt ot h et r a d i t i o n ;分析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 及实践,如沃尔夫的c h o ut s o j e n ;阐述周作人的民俗学贡献,如黄昌泰的g o i n g t ot h ep e o p l e :c h i n e s ei n t e l l e c t u a l sa n df 0 1 kl i t e r a t u r e ,1 9 3 8 一1 9 3 7 以 及苏珊达鲁拉的z h o uz u o r e n a n da na l t e r n a t i v ec h i n e s er e s p o n s et o m o d e r n i t y 等;日本方面,从笔者搜集到的现有资料来看,日本对鲁迅的研究蔚 为壮观、自成系统;可是对周作人的研究却还是比较零散,研究著作较少,主要 以散论的形式出现。主要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 9 7 7 年到1 9 8 7 年的十年间:日本对周作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介绍周作人的文学作品、五四时期 的思想、以及周作人与日本文学的关系。代表作包括,福田俊昭的周作人作品 年谱( 初稿) ( 上) 、( 下) 、村田俊裕连载五期的知堂回想录;中山义弘的五 四时期运动期的女性解放思想、五四运动期的新村尝试;以及福田俊昭 的周作人与日本的中古文学、饭仓昌平的鲁迅、周作人兄弟与现代文学、 木山英雄的正同子规与鲁迅、周作人、武田泰淳的周作人与日本文艺等。 第二个阶段是1 9 8 8 年到1 9 9 8 年,这十年间的周作人研究比较深入且有所细分, 针对周作人其人的史料研究与其作品的具体评论比较多;特别是从民俗学角度将 周作人与同时代人或者日本的民俗学者的比较研究比较多。代表作有:木山英雄 的周作人i i 阴矿否新史料同题( 上) ( 下) 、伊藤德也的周作人日耗= 七、 志村嗣生的蓣周作人礼耗( 一) 一弱於祭神迎会日本祭。二岂;以及赵 京华的周作人七柳田国男一固有信仰奄中心七寸否民俗学、小川利康的:( 謇 郭) 强挺- 江小笺注 中国民族学刃先驱者江轺原七周作 人与 l i 枯忖否方法输一周作人e 麂名、山田敬三的清末留学生一 鲁迅七周作人等;第三个阶段从2 0 世纪末期至今,这一时期的周作人研究的 文章相对前两个阶段大为减少,主要探讨周作人其人的文化情结及其思想受容, 毗表作品有张铁荣的关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 、鲁迅与周作人的日本文学翻译 ;任娟的周作人 早期翻译文学与“五四”文学等。 。代表作品有于小植的论周作人的日本诗歌翻译 ;黎杨全的周作人与希腊文学、希腊文化) 等; 3 如伊藤德也的小品文作家周作人d 涎生七雨。日回心象凰景、赵京华的周 作人。日本文化靓。形成大正畴代f = 抟i 于否柬洋学仍系措岂。阴朽u 老中 心f :、根岸宗一郎的周作人f = 搭l 于否八二,卜- 亍一又刃受容七文学锟刃形成 以及于耀明的鲁迅之周作人i = 挡忖否有岛武郎d 受容等。 总之,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虽然有关周作人研究的方方面面都已经有人涉 猎,但是能够将周作人的文学翻译尤其是日本文学翻译与其民俗学视角联系起来 进行探察的文章著述还是比较少见,而周作人译作体现出的文艺民俗特性却是周 作人为文为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对这一特点和领域进行研究,对周作人的研究 始终不那么完善,而这正是笔者做这篇论文的动机之一。这篇文章在前入研究的 基础上,紧紧围绕周作人的日文译作( 包括文学译作与民俗及民俗学译作) ,对 其民俗思想在译作中的体现以及与译作的相互关系进行探索与分析,并试图深入 分析出译作中所蕴含的文艺与民俗的总体特质。本文研究的重点及要解决的关键 问题是:探讨周作人民俗与文艺的双重旨趣在其文学译作与民俗及民俗学译作中 的具体体现。本文的研究方法有三,首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客观态度辨 证分析翻译活动和民俗研究在周氏整个文学生涯中的特殊意义,借以肯定对作为 翻译家的周作人与民俗学家的周作人进行关联研究的可行性与重要价值。其次 是文本细读的方法:即根据需要对周作人的译作和日文原本以及不同译者译本进 行文本细读,对其注解、理论译作及文论部分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分析。最后是个 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周作人翻译现象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 阐释,凸显周氏翻译、民俗研究的时代意义。 回资料来源于关西外国语大学穗谷校区内部学术书物检索 4 第一章周作人日本文学翻译的民俗偏向 第一节民俗文化思想的形成 民俗学对周作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对 人、人类、文学、历史、文化的新的观照。回的确,从民俗角度出发的思考态度 伴随着周作人的一生,他的民俗文化思想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由无意识到有意 识、由自发到自觉的变化发展过程。 1 8 7 1 年,文化人类学者泰勒首次提出现代文化的概念:“文化或文明,从民 族志学的意义上讲,是指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 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性的复合体圆一。而民俗,高丙中认为是“具 有普遍模式的生活文化和文化生活 。综合这两个概念,可知民俗文化的最广 外延即是文化,而其内涵则是,它是一种日用生活的文化,而且主体是民族全体 成员或者说一般国民。因此民俗文化的真正魅力,正是在于其扎根真实的民间, 百姓日用而不知,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普通生活场景往往就是民俗文化最生 动的体现。周作人最初对民俗文化的感知,可以说首先便是因为他的家乡浙东绍 兴是一个乡俗氛围非常浓厚、民间生活非常丰富的民间环境。这样的环境在在他 的童年时代无意识地培养了他对民间、对民俗的浓厚兴趣。 他在清嘉录中曾写道:“我觉得很是运气的是,在故乡过了我的儿童时 代本来已是破落大家,本家的景况都不太好,不过故旧的乡风还是存在,逢 时逢节的行事仍旧不少,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冬至春这一段落里,本族 本房都有好些事要做,儿童们参加在内,觉得很有意思,书房好学,好吃好玩, 自然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从冬至算起,祭社、祀神、祭祖、过年拜岁、看迎春、 拜坟岁,随后跳到春分祠祭,再下去就是清明扫墓了我在旁看学了十几年, 着实给了我不少益处,对于鬼神与人的接待,节候之变换,风物之欣赏,人事与 自然各方面之了解,都由此得到启示。” 正是这样多姿多彩的民间节日生活, 使周作人从小便在潜意识里养成了关心物候节气、人情物事的习惯,我们看下面 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写的日记: o 常竣著周作人文学思想及创作的民俗文化视野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 0 0 9 2 ,第3 6 页 。( 美) 威廉a 哈维兰著,矍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l ,第十版,第3 6 页 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4 ,第6 页 。周作人清嘉录) 周作人文类编6 花煞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8 ,第2 5 页 5 “正月十三日,雨,食水芹,紫油菜,味同油菜,第茎紫如茄树耳,花色黄 。 “初五日,晴,奥热异常。上午食龙须菜,京师呼豌豆苗,即蚕豆苗也,以有藤 似龙须,故名。每斤四十余前,以炒肉丝,鲜美可食。嘶就这样很短的两则日 记,岁时气候、饮食名物,物理民俗全部表现得淋漓尽致。荣格认为,个人的经 验包括潜藏于人类深处的集体经验对于每一个个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圆。因此可以 说浙东乡野大地的民俗经验,是周作人日后在民俗学领域发展和成就的土壤。 钱理群曾说周作人有着与传统读书人相异的别一种“胸襟 和“眼光 , 这种胸襟和眼光首先便源于他年幼时期读书的趣味与选择,这可以说成为了他日 后进行民俗文化研究的潜在火种。周作人于1 9 4 3 年七月间,曾经写作回忆性质 的长篇散文我的杂学,总结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问来源,共有二十节之多, 晚年他又原封不动地将这篇文章引入知堂回想录,他自己说并不是敝帚自珍, 可是这对他的重要意义实在是不言而喻。在这篇文章中,周作人详细叙述了他年 少时代对经学的反叛和对杂学的喜爱。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周作人,自幼便接受了 以应举为目的的儒家正统教育,他在文中提到:“其时读书盖专为应科举的准备, 终日念四书五经以备作八股文,中午习字,傍晚对课以备作试帖诗而已。”这样 死板的教育虽然使周作人能习字读书了,可是他却并不满意这样的结果,他自称 “八股文凑得起三四百字,可是考不上一个秀才,成绩可想而知汉文读 通极是普通,它会附随着两种臭味,一是道学家气,一是八大家气,这都是我所 不大喜欢的。 他反对经学的态度还集中地体现在他对方东树诋毁汉学一书汉 学商兑的反感上,在汉学与宋学之争中,方书中展现出来的偏窄度量和苛刻性 情让他极度不愉快,本家亲戚中伪善道学家的言行更使他对假道学非常不齿,他 的思想逐渐偏离了普通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寻求富贵的轨道,开始向着自由的方 向发展。当然,周作人并不是封建正统教育失败的个例,鲁迅自小也同周作人一 样,对八股文和科举考试毫无兴趣,少年时期的周氏兄弟都把目光投向了小说野 史和风土博物一类的书籍,这种“杂览 成为他们一生学问的起点。周作人回忆 说一 “不佞从小喜杂览,所读的品类本杂,而地志小书为其重要的一类,古迹 名胜固复不恶,若所最爱者乃是风俗物产这一方面也一 “小时候看见过的书,虽本是偶然的事,往往留下很深的印象,发生很大的 。周作人旧日记抄周作人文类编l o 八十心情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8 ,第1 5 页 。史蒂文斯著,简析荣格 ,杨韶刚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7 1 0 ,第2 2 5 页 国钱理群,周作人研究二十一讲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第4 页 。周作人我的杂学知堂回想录,下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2 2 l 6 影响。尔雅音图、毛诗品物图考、毛诗草木疏、花镜、笃素堂外集、 金石存、剡录,但是至今记得,兴味也仍存在。” 一个人少年时代读的书,往往在潜意识里促成了这个人个性的形成,也为今 后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方向。或许此时的周作人还没有意识到,正是像上面这样的 “非主流 读物,无形中培养起了他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随后,一大批关于 民俗文化的著作进入他的视野,比如南方草木状、北户录、陶庵梦忆、 清嘉录、越谚等等前人以笔记形式记录风物的著作,书中记载的岁时风土 物产等文化史料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民俗的喜爱之情。圆 综观周作人民俗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去日本留学之前,他对民俗文 化兴趣的发生,主要是出于一种生活环境和家乡环境的熏陶下的无意识养成,属 于一种自在而不自为的状态;他真正开始自觉主动地摄取民俗文化的相关理论和 知识,并自在而自为地去进行民俗文化的研究,则是始于他去日本留学之后的所 见所闻和接触的西方及日本民俗学理论。 1 9 1 1 年,即明治4 4 年的秋天,周作人结束六年的留学生活,携妻子羽太信 子从日本返回浙江绍兴,他在日记中有写到:“居东京六年今返越,虽归故土, 弥盖寂寥,追年昔游,时有怅触,宗邦为疏,而异地为亲,岂人情乎骱此 后又写了好几首诗表达了他对日本的怀恋之情。与鲁迅留日期间的愤懑情绪和郁 达夫在忏余独自中所表达的苦涩留学体验相反,周作人所表现出来的是日本 留学期间的愉快体验并曾多次称东京为第二故乡。这样的差异原因何在? 除了周 作人留学的六年中日本政治环境相对安定以外,更重要的应该归结于其个人的留 日经历,这种经历带给了他深层次的思想触动和转变,也构成了他对日本生活的 美好回忆。 从周作人年谱,可以知道,从1 9 0 6 年到1 9 1 1 年间,周作人在日本所从 事的活动可以分为五项,那就是读书( 主要是西方神话理论、文化人类学理论、 文学史等)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写时事评论文、学习语言( 包括日语、古日语、 希腊语、古希腊语、俄语、梵文和世界语) 以及观看祭礼、听落语等民俗艺能。 我们知道作为清末留学生之一的周作人求学日本的时间是1 9 0 6 年,也就是中国 的光绪3 2 年,日本的明治3 9 年。那个时候清朝的统治日渐式微,古老帝国已从 内部开始腐烂,俨然风烛残年,再加上西洋文明的冲击,帝国的瓦解只是时间上 周作人关于竹枝词过去的工作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2 ,第6 7 页 。周凌峰民俗文化背景中的周作人文学思想与创作 ,2 0 0 8 年5 月 周作人知堂回想录) ,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刊,1 9 7 4 ,第2 5 0 页 7 的问题;而日本当时明治维新成果显著,以文明开化为口号,以西洋为效法对象, 日本现代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进行。这样的时代背景,不可避免地赋予了周作人 一代学人启蒙的历史使命,他的前三项活动也与此紧密相关。民俗学作为1 9 世 纪兴起于欧洲的新型学说旨在通过对民俗习惯以及原始部落的野蛮习俗的研究, 解释文明社会的历史进程,并以此改造国民性,提高民众文明水平。这与留日初 期与兄长鲁迅一道,着眼于社会进化和国民性改造的周作人的思想正好契合,于 是他大量阅读了诸如安德路朗的神话理论,泰勒、弗雷泽的文化人类学理论著述, 思想上深受震动。安德路朗在他的习俗与神话中认为古代人与现在某些原始 部落的人在心理状态上有类似之处,因此可以用现在的一些原始部落中尚留存的 信仰推测神话中已经遗忘的意思;而弗雷泽的社会人类学( 民俗学) 则运用了比 较的方法和进化论的一般法则,考察了关于野蛮人风俗习惯与现代文明人思想的 关系。总之,作为方法论的比较,进化论的法则和普世主义的思维方式,构成了 西洋民俗学的主要特征。周作人当时极为推崇具有这样特征的民俗学理论,并 将之运用于国内的民俗学研究。最明显的就是运用神话学人类学理论研究中国的 童话,认为个体的童年期相当于人类的原始期。并于1 9 1 3 年的童话略论一 文中在中国首次提出了“民俗学 的概念:“童话研究当以民俗学为据,探讨其 本源。 ”并且以此为理论武器抨击传统儒教和道教,比如用原始性崇拜说批评 宋明以来的假道学,认为中国道学思想的本质正是原始野蛮思想的遗留,而民间 道教则压倒性地支配着中国民众的思想信仰。除此之外,文学上五四时期的人 的文学,平民的文学;早期翻译上红星佚史、域外小说集也都是在这 样一套文化人类学( 民俗学) 思想范围之内的。可以说,周作人的早期民俗思想 带有较为浓厚的文明批评和国民性批判的色彩。 然而对周作人的民俗文化思想形成产生影响的除了以弗雷泽为代表的西方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之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力量便是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理论。柳田 国男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著名的民俗学家。从明治时期开始到2 0 世纪初期,应 该说日本也在经历着西学东渐。在民俗学这一块,泰勒、弗雷泽的理论也大量流 入日本,可是柳田国男却似乎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他所开始的民俗学研究几乎处 处都呈现着与西方民俗学理论不同的品格。比如弗雷泽在金枝篇里运用进化 论的一般法则,认为历史必定是发展的、向着改善的方向发展的固;而柳田国男 著者日本中国学会、日本中国学会鞭 、柬京都斯文会信1995 年10 月17 日尧行第47 集,第 1 9 6 页 。周作人,童话略论周作人文类编5 上下身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 9 9 8 ,第6 6 3 页 篇者吉家信平、日本d 民俗13 民俗民族学 吉川弘文熊2009 年12 月10 日第一尉竞行, 8 则认为历史并不一定是进步与发展的,日本在受佛教、儒教影响以前的日本才是 矛盾调和的理想状态,因此他从不采用文明批判;弗雷泽主张研究人类的宗教 的历史,因而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收集资料;而柳田国男则主张在同一社会同 一文化之中通过地域差异考察该社会该地域的历史,也就是说日本的地域差里隐 藏着日本的生活历史,因此他大量搜集日本各地的各种资料;他又非常重视语言, 认为以语言为着眼点,可以探明社会各种构造、行事、仪礼、信仰的历史。虽然 周作人从留学时期到五四时期主要是以弗雷泽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民俗理论为 理论吸收的主要来源,但是在日本留学末期,周作人自从接触到柳田国男的处女 作远野物语以来,就再也对柳田国男的乡土研究及日本民俗学等杂 志爱不释手了。据柳氏学说后继者直江广治的 、株式会社御茶。水害房、20 o0 年l0 月5 日第1 版第一刷凳 行,第3 5 页 。直江广治中国民俗学,岩崎美术社,1 9 6 7 年,4 7 页 从1 9 3 0 年以后,周作人陆续发表了关于柳田国男民俗学的介绍文章,主要包括水里的东西( 看云集 1 9 3 0 年) 、远野物语( 夜读抄1 9 3 1 年) 、听耳草纸 ( 夜读抄 1 9 3 2 年) 、和尚与小僧 ( 夜读抄 1 9 3 4 年) 、 中的部分段落附录在后面 1 0 然现在已无法复原周作人当时所见的祭礼行事、民俗艺能的场景,但是笔者在日 本的短短一年期间,也曾目睹和观看了各种各样的祭礼行事,比如滋贺野洲市五 月的田植祭( 祈祷丰收) 、七月穗谷自治体组织的穗谷盆踊祭( 也称夏日祭) ,十 月关西外国语大学的校园祭( 联络学生和大学以及学生之间的感情) ,十一月穗 谷乡民的秋收祭( 庆祝稻子和菜类瓜果的丰收) ,一月一日由神社举行的岁旦祭 ( 祈祷这一年的安宁) ,大阪市内小正月的御粥神事( 分给民众小豆粥,以驱除 邪气) ,以及一月十六日京都上贺茂神社的武射神事( 神职人员和普通男子一起 参加,同射一个写有“鬼 字的箭靶以驱除邪气) ,等等等等。可以说这些祭礼 和行事种类繁多,气氛非常热烈,参加的群体也是囊括了市、町、村的各类居民 或专职人员,不分男女,也不分老少,大家欢聚一堂、尽情享受。通过观看这些 行事,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日本的民俗祭典是和一般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 且被传承保存得特别完好。附录里以笔者观看到的一个祭礼一御田植祭为代表, 可以窥见日本民俗氛围之一斑。 日本的这些民俗行事和艺能虽然经过了日本自己的加工和发展,但毕竟很多 都源自中国,回首间总有着某种神似,或许正是这种神似,契合了周作人的性分。 他虽然在五四时期用西方的民俗思想反儒教反传统,但是传统这种东西从来都不 是身外之物,而是溶之于一个人的骨髓和血液。他曾津津乐道在日本的生活感觉 一半是活在异域,一半是活在古昔。可以推想他思想深处孜孜以求的可能正是原 始儒教传统中礼的理想状态,所以当他看到日本的生活习俗也好、祭礼行事也好, 都似乎把某种中国古代的理念和秩序保存演绎得很完好的时候,他心中个人的原 风景和民族的原风景重叠复现了,这足以激发起他全部的热情,去埋头关心民艺、 关心传承。正是这段在日本的实际生活经历,使他真切而实在地感受到了日本无 所不在的民俗气息,具体化了他所接受的西方、日本民俗学思想,养成了他独到 的民俗文化视野。 第二节民俗文化思想对翻译偏向的影响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兴起,与近代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等外来文化在中国的传 播与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可以说是外国学术文化思想与中国民族文化相撞击、 相交融的结果。作为成长于其中的一位学人,周作人的民俗学视野也不是狭窄的, 而是多维的。他的民俗文化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各国民俗的比较研究,在五四前 期,他认为要窥见一国文化的大略,必须从这个国家的文学美术角度着手。1 9 1 8 年4 月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小说研究会的讲演近三十年日本小说之发达的 时候,他这样论述,“中国新小说二十多年来毫无成绩,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不肯 模仿不会模仿,凡事不肯改革,不肯自己去学人,只顾别人来像我。即使勉强去 学,也仍是打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清洁处理承包合同协议书
- 渠道承包合同协议书模板
- 渣土车司机劳务合同范本
- 网上买卖设备的合同范本
- 电力产权分界协议协议书
- 湖北省劳动合同补充协议
- 艺人与酒吧合作合同范本
- 材料未签合同的进场协议
- 电梯维修安全协议书合同
- 签了合作协议不履行合同
- 快乐读书吧《人类起源的故事:爷爷的爷爷哪里来》导读课课件【知识精研】四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 三级教育培训试题及答案
- 物业工程考核管理办法
- 学生资助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究
- 河南省郑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
- 怀旧庙会活动方案
- 精密空调原理培训
- GB/T 33804-2025肥料级腐植酸钾
- (正式版)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
- 形式发票模板
-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