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部分及其附属物,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空间场所, 这神奇的物质却因其过于常见、外表平儿而常被人忽视。但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精 神却源自于土。土地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锥,它所代表的生殖力是生命的象征, 在远古先民心目中有着崇高地位。其实,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已被抽象出来,其 生生不息的意蕴早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从远古先民对土的 狂热崇拜到儒家“仁”的思想的提出,从以“礼”为形制的对生命的崇敬到内化 于中国人生命之流的生生不息的思想底蕴,无不深刻反映了土生生不息的思想之 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意义。比如,中国古代艺术反映了对生生不息的思想内流的返 朴归真,“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更是中国古典美 学显著的审美尺标之一。艺术中暗含着节奏与律动的音乐感,这就是“韵”,也 即是生命的精神。然而土终究也还是平实之物,中国文化中的现世精神则源自土 的实在性。实用理性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所以,对土 的解读是理解中国文化之谜的又一通径。 以往学术界对于土的研究,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 神) 的崇拜,并由 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而少有专门探讨关于土与中国 思想文化之问内在联系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说明文化是热爱生活、敬畏生命 的人们张扬人性精神而进行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土生生不息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 且生动的启发,是解开中国文化之谜的通径,中国人的心灵是钟情于土的。中国 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强调本根性、生动性和实用性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士:生生不息;中国文化 s o l ia n d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n a n n o t 缸i o nf o rt h ec o n u n d r u mo f l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b s t r a c t s o i li ss o m eo ft h ee a r t h ss u r f a c ep a r ta n da p p u r t e n a n c e i t sa l s ot h er o o mf o r a l lb e i n g st ol i v i n g ,b e c a u s et h i ss u p e r n a t u r a li st o oc o m m o nt os e e ,p e o p l eu s e dt o n e g l e c ti t i nf a c tt h es p i r i to fl i v i n gi sd e r i v e df r o mt h es o i l i nt h em i n d ,m e nc r n n o tl i v ew i t h o u ts o i l s o i li st h ef e c u n d i t ys y m b o la n ds t a n d sh i g h l yi nt h ea n c i e n t p e o p l e sm i n d a c t u a l l y , c h i n e s ep e o p l ea b s t r a c t e ds o i lf r o mm a t e r i a l i t ss p i r i to f l i v i n gh a d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c h i n e s et h i n k i n ga n dt h er e a ll i f e f r o mt h ew o r s h i po f s o i li na n c i e n tt ot h ei d e ao fb e n e v d e n c e ,f r o mr e v e r e n c eo fl i f ew i t hc e r e m o n yt o t h es p i r i to fl i v i n gc o m i n gi n t oc h i n e s et h i n k i n g ,a l ls h o w st h a tt h ec i r c l eo fl i f ei s m e a n i n g f i dt o 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 f o re x a m p l e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a r t s s p i r i t ,w h i c he m p h a s i z el i f el i k e n e s s ,i st h el o f t i e s ts t a t u si na r ta n di st h ea e s t h e t i c s t a n d a r d t h er h y t h ma n dm u s i c a lf e e l i n gi sl i f er h y t h ma n ds p i r i t c o m et ot h eg r o u n d ,t h es o i li ss oc o m m o n ,b mt h es p i r i to f r e a lw o r l dp r a c t i c a l r a t i o n a l i s t i ci so n eo ft h e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c h a r a c t e r s i naw o r d ,r e a d i n g t h es o i lc a l lc o m p r e h e n db e t t e r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s t u d yo ns o i lu s e dt ob et h ew o r s h i po fs o i la n dt h ee x t e r n a l l yc o m m o n e r s i ns o c i a ll i f e t h e r ei sl i t t l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s o i la n dv i t a l i t yw h i c hh a v em e a n i n gt o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t r yt oe x p l a i nw h yt h ev i t a l i t yo fs o i le n l i g h t e n su st ou n d e r s t a n d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b e t t e r t h es o l lo fc h i n e s el o v e st h es o i l ,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c h i n e s e c u l t u r ea r ep r i m a r y 、l i v e l ya n dp r a c t i c a l l y k e yw o r d s :s o i l :t h ec i r c l eo f l i f e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 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 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酋蕾 6 年7 月2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黄薷日期:如g 年7 月2 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 日 前言 前言 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前人已经著述颇多。在以往学者对土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 总的说来一般都是围绕着土的生殖功能而展开的民间对土的信仰和土地神的崇拜方面 的研究,而对于土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还局限在“安土重迁”的层面上。对于土的文 化意义及其背后深刻内涵的渊源虽有提及,但少有从土的生生不息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专 门论述。 关于土的文化意义的研究,学者们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 神) 的崇拜,对土 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土的化生万物功能,以及中国人自古就有的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 并由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在学术界,对“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 方面的研究已是司空见惯,但几乎没有直接以土与中国文化为题的专门论述的著作,探 寻土与中国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散落于文化通论和汉字研究一 类的论著中,重点论述的也大多局限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抟土造人、土地原型解析及后世 人们对土地神地崇拜这类问题上。但也有另辟蹊径,从文字学的角度探讨土的文化意义 成因,如臧克和所作的中国文字与儒学思想”从汉字中“土”字、“地”字的字型和 原初义来分析土的生生不息之意蕴,而朱狄著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 差异。则侧重于探究古人对土地的生殖崇拜的远古信仰等方面。杨利慧在女娲的神 话与信仰 一文中,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土的生殖意义进行探讨和思 考,她将女娲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在信仰中历史的与现时的状况入 手,探讨了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和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同样,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土的生殖意义上,如土地 原型与恋士情结。的作者肖四新认为神话中女娲用土创造了人,因而远古人对土是极 其崇拜的,而且因为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所以人们有着强烈恋土情结,深入到人的心 灵,则把土视为灵魂的归宿,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此产生的恋土情结是文学作品永叵 的主题。在对土的生殖文化心理探讨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从汉字中体现出先民崇土的 臧克和:中同文字与儒学思想,广西教育 n 版利,1 9 9 6 年版。 朱狄:信仰时代的文1 埘:中西文化的趋l 司b 差异中国青年“i 版礼,1 9 9 9 年版 杨利慧:女娲的神西j 信仰,中国社会科学f f | 版社,1 9 9 7 年版。 肖川新:十地原型ij 恋十情结,成宁师专学报1 9 9 5 年第2 期。 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险释 文化心理,如韩伟所作的汉字中所蕴涵的崇土文化心理管窥,该文作者认为先民 的崇土文化心理的成因有三:人类生存对土的依赖、部落首领居山岳而形成的丘岳文化 之遗迹对先民心理的影响、洪水之时先民登高地获救而发展之历史记忆之作用,并进而 说明崇土表现在一些汉字的构造中。但是,很显然,学者对土的抽象意义的挖掘都只停 留在土的生殖功能和通常所理解的生生不息的精神,而几乎没有对土的生生不息的精神 作进一步的拓展研究,即对土中的生生不息精神之于中国人的思想文化及心灵上的意义 还是鲜有创见的。 除了史学研究、民俗学研究外,对于土的研究,学者触角还延伸到了文学和音乐学 的领域。如从唐人小说看传统文化中的土地崇拜情结。作者赵维江认为,土地崇拜 是民族文化心理中最具活力的原型之一。它对于唐人小说的商贾题材创作,有着深刻的 影响,直接导致了作品对于商贾带有强烈贬抑色彩的描写。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传统 的农本文化在商业大潮中所面l 临的价值信仰危机。农本文化的价值信仰在这类作品中, 往往借助非现实的志怪形式,来完成其神圣化、宗教化的过程。可见,土的抽象意义其 实也是有学者探讨的,但是论述的方向是土对于农业社会的文化意义,即在土的生殖意 义是农本文化的价值信仰产生的根源,由此,一些古代的小说以之为题材。这也是从一 个方面生动表现了土的生气与活力。河北易县、涞水两地的后土崇拜与民间乐社。则 是探究后土崇拜的民间信仰习俗与民间音乐事象的关系。他们认为,民间乐社每年定期 举行后土祭祀仪式和仪式音乐,构成了当地后土崇拜的礼乐典范。对这种信仰习俗和音 乐行为的研究,无疑开拓了我们对中国民间后土信仰的视野,同时也启发了我们更深入 地了解中国民间的信仰意识及其仪式音乐等行为的文化成因。所以,对于土、土地的思 想文化探寻其实是可以多角度的。此类的相关文章还有 土地神形象的民俗考 察。和论中国墓葬封土之源流 等等。 其实,土虽是平常之物,但对于人类而言,其重要性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类生 存之本就在于从泥土中获取各种各样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所需并繁衍后代。所以,人对 于土地有着与生俱来的、极深的依赖和崇拜,并视为神物。然而,中国人对于土,却不 韩伟:汉。中所蕴涵的崇士文化一i l , 耻管窥,郑卅1 人学学撤(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4 年第5 期。 趔维江:从唐人小说看传统文化中的七地崇拜情结宁波人学学撇( 人文科学版) 1 9 9 8 年第3 期。 曹本治、薛艺兵:河北易县、洙水两地的后土崇拜民问乐社,中国音乐学2 0 0 0 年第1 期。 徐【毛菊: 十地神形象的民俗考察,青海社会科学2 0 0 4 年第1 期。 林留根:论中国墓葬封十之源流,东南文化1 9 9 6 年笫4 期。 前占 仅仅局限在对土的生殖崇拜上。土的本质是生动活泼生命赖以生存并获得延续的根 本在于土的生殖潜力。人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人f 是通过在土地上的劳作,利用其可 使万物生长的特质而生存,人类的繁衍生息也正是体现了生生不息,所以,土是活泼生 动的,它不仅是生命依存的物质必须,同时土的生生不息和人类的繁衍本质上是一致的。 而这生生不息的意蕴之于中国传统文化是意义非凡的,对我们理解儒家“仁”的思想、 “礼”的内涵等等有着强烈的启发意义,是我们解开中国文化之谜的一个重要通径。所 以,我认为,土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已被抽象出来,其文化内涵早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 所以,本文拟从中国人心灵深处对土的钟情出发,探讨中国文化的本根性、生动性、 实用性特征,从而对中国文化之谜作新的探讨和诠释,力图揭示土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及对中国人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 七与中周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 第一章钟情于土的中国心灵 第一节中国历史上的土崇拜 尽管从总的方面说,世界各民族都曾经有过自己的土地崇拜,但对于中国人而言, 土地似乎有着更加特殊的意味,因为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既深且久,中国人对土地的崇 拜伴随了中国文化的始终。 泥土是黄色的。确切的说,“黄色”是因土而得其名为黄色。白虎通义号篇云 “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色为五色中最高贵,代表中央,因此, 汉族古代皇帝均尊黄色为正色,皇帝穿的龙袍又称“黄袍”;祭祀时也要穿黄色的衣服 以示隆重、庄严;不仅道教敬黄色,服黄色,而且佛教也认为黄色素雅、绝俗,有超然 物外的情味,故其服装、建筑及其他装饰多用黄色,器皿多“鎏金”( 即“涂金”) 。汉 族民间贵黄最典型的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甚至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政治口号。古书中有“三皇五帝”之说,其中“五帝”是指东 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和中央黄帝。据说,黄帝在五个天帝中,是管 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这大概源 于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古史称“黄帝”为“以土德为王”。后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黄色, 黄色逐渐变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 古人敬仰土地神,来自对土地的崇拜。因为土地生长五谷,滋长万物,是人类赖以 生存的基础,便从崇拜土地到祭土地神,这是古人“亲地”的自然崇拜。为了酬劳那些 对农业生产作出贡献或有功于民的人物,便把他们奉为土地神,加以祀奉。礼记祭 法载,传说在三皇五帝时,共工的儿子句龙长年累月辛勤开垦九洲荒地,种植五谷, 死后被奉为土地神。但早期崇拜的土地神,是抽象化的大地之神,既没有职司,也没建 立神庙。大约到汉代,才有朝廷设的后土祠,作为祭祀土地的场所。汉唐之际,土地神 才由自然之神衍化为人鬼之神。此后,土地神进一步人格化,是民问最为亲近的神,也 是无处不在的神。我国民间土地神的原型是古老的社与社神。社与社神源于原始自然崇 拜,是原始先民对“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土地的敬奉。在古代社会,社是氏族部落的神 第一章钟情于土的中国心炙 圣之地,也是奴隶制、封建制国家王权、皇权的象征。社神是氏族部落、奴隶制国家和 封建制国家奉祀的神灵,与稷神合称社稷。社与社神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皇权 象征的发展过程。中国很早就有土地崇拜活动。人们认为土地生长万物,是生命之源, 因此封土地为社神。民间传说中的社神管的是一条街,一方土,地位虽不高,却是“县 官不如现管”,人人敬畏。 曾以“造人”、“补天”而被尊崇为女神的女娲是中国的远古神话里,也是中国历史 上一个重要的人物。说文解字中说:“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化生万物者, 非大地莫属也。”山海经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意为“大地女神”。太 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 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中国的创世神话中关于人的诞生的记载与希伯 来民族的创世神话基本相似。埃及神话认为人是赫诺姆神塑土创造的,巴比伦神话也认 为人是主神马尔都克用地上的粘土和神血创造的。神话当然不是历史,但它也并非随意 创造的,而是古代人认识事物的特殊方式。正如维柯所说:“原始人没有推理能力,却 浑身是强旺的感觉力和生动的想象力。”女娲抟土造人是人们想像力的必然汇合之处。 大洪水中鲧曾窃天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而这“息壤”乃一种能自己生长的土壤,一 种土地的神化形态。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确乎相信土地自身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且力 量惊人。而必须基于特定的原型,这些生动的想象力才能生发出来。“原型即人类种族 记忆显现形式的原始意向。”荣格心理分析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就是他认为作为历史进程 中反复出现的形象的原始意向或原型都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中,它并不是通过个体有意识 的追忆而从其祖先那里获取,也不必经过先人的传授,而是通过人类心理经验的遗传先 天性地获取,它往往集中地显现在原始的神话、宗教、仪式或不可理喻的梦中。9 土地, 就是这样一个原型,它渗入人们的深层意识和心理结构之中,牢牢地扎下了它的根,成 为了一种归宿的象征。所以,我们发现远在远古时期的中国,土地作为一种原型常见于 远古的神话和仪式之中。可见在中国人心灵的深处,土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高贵,带给 人生的希望,是生命存续的根基。 从中国人对土地的崇拜中,可以看到,土地在钟情于它的中国人心目中,已经被神 虑大利 维柯( v i c o ,g ) 并:朱光潜译新科学,人民文学 :版社,1 9 8 6 年版第1 5 2 页。 瑞h 荣格( j u n g ,c g ) 并:冯川、崭:克译心理学,文学,二联书店1 9 8 7 年版。 十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 格化、人格化了。我们可以看到,土已经作为中国人心灵深处不可或缺但又已经抽象化 了的心灵的依恋。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土地不仅是生命的依存也是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不仅是精神的家园、灵魂的归宿也是感情的依托。没有了土地,人的精神就陷入了无家 可归的困境。中国悠远动人的历史传说也将黯然失色。 第二节内在于中国人生命中的土情结 中国人对泥土的感情是超越时代的。从远古洪荒时代中走来的中国人,即便是到了 现代,依然还是对脚下这方泥土由衷的热爱。 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里,“土地”不仅是最近于人性的神毋,也是中国人心中神奇 的物质。在费孝通著的乡土中国里记载这样的事情:“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 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 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圆秦 牧的土地一文足以证明这不是个别的现象。他在土地中写道:“离乡别井的人 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罩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 做乡井土。”这真是神奇而富有人情味的泥土1 接近泥土就意味着接近自然,也就意味着身体与精神上的康健,对此,林语堂的如 下表述可谓情真意切:“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 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当一个人悠闲陶醉于土地上时,他的心灵似乎 那么轻松,好像是在天堂一般。事实上,他那六尺之躯,何尝离开土壤一寸一分呢? 。 郑板桥曾给其胞弟的家书中也有这么一段,说的是他若有“五千钱”就买地盖房子。在 板桥的一t t , 目中这是个怎么样的房子呢? “吾意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草花,用 碎砖铺睦径一条,以达二门。”以土筑墙,看似古代技术条件下非此不可的选择,但是 确实是文人亲近自然的心理选择的结果。亲近泥土其实也是人们很现实的想法:曾国藩 它的性别青男性也肓生性,完全和人世一样。老夫老妻自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问一切的| = 4 事。他们象征着口r 贵 的泥土。 费孝通:乡卡中爵之乡十本色i 三联书店,1 9 8 5 年6 月版。 林语掌:生活的艺术白序+ # 岂版礼2 0 0 1 年版。第1 负。 第一章钟情于士的中国心灵 建议他的j l 子侄儿“种菜,养猪,给农田施肥。”在曾国藩看来,无论仕途如何,后代 都应保持不忘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即从土中靠劳作取食。这是对农业生产的不绝弃的具 体表现,也是在他看来家族得以持续生存、繁荣的保证。所以,人们心里对土的依赖或 者说依恋是不分阶级的。 中国文人更是安于与土为朋的幸福生活。明人陈继儒在其所作的清平乐闲居书 付儿辈一词中即云: 有儿事足, 一把茅遮屋。 若使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 世家闭户先生。 多么悠然自得的农家乐式的理想生活。事事与生产相关,自给自足。在中国,生产 的东西一旦满足了生活的需要就不屑与外面的世界产生联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 是土地可以满足人的生存所需,中国人因此而自足常乐。 土,除了给人以生命可依的安慰之外,还承载着中国人对家园的深刻情感。艾青在 我爱这土地中这样深情的吟唱: 假如我是一只乌,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一一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逄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写这诗时,是一九三七年的深冬。这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北京、天沣等 地旋即陷敌。中国的大地是悲哀的,诗人把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难的担忧都寄于土 里,此时的土,象征着九州大地,象征着诗人生长的家园,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能像 土这样能承载这么厚重的感情呢? 人们对于土地持有的神圣情结是集体性的,反过来,土地之于眷恋着它的人们也是 有多角色下的统一土地既可以代表国家的根基,也可是每个人的心灵永久的归宿, 即故乡之土。当人们走出故乡,到外面的世界去求索去闯荡,总是对故土有深深的依恋。 回到生养他的故土之时,总有一种温馨的飞鸟入林、游鱼归渊的快乐。 中国人对于土的这份情感到底会意味什么呢? 它对中国文化又会产生哪些影响 呢? 下面将就此作一探讨。 第二章七及其文化象征 第二章土及其文化象征 第一节土的物质属性及自然特征 中国人之所以对土有这么深的执着,这首先应该从土所具有的物质属性及自然特征 中寻找答案,而在这里,我们对土的物质属性及自然特征需要关注的有以下三点,即: ( 1 ) 本根性;( 2 ) 生动性;( 3 ) 实用性。 ( 1 ) 本根性: 从根本上说,土地就是一层覆盖在地球表面脆弱的,松散的,不同色彩的,却又神 奇的物质。如果非要进行严格的限定,可以认为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部分及其附属物, 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空间场所。它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 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演化产物与经济综合作用产物。 高山、平原、草原、河流、湖泊、峡谷、沙漠、戈壁组成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又以陆 地承载的土地不分贵贱地养育着所有生灵。地球运动不断变动,无数次“易容”手术之 后,大地的面貌一次又一次改变,但是根本不变的是我们人类脚下的这个世界主要还是 由土组成的。远古的人类即使在刀耕火种以前是靠捕杀动物获食而生,然而在生物链中, 最原初的一端还是植物,植物必须从土中获取养分,因此才有了动物界的生存,才有了 人类的生存所需的所有来源。传说中的炎帝以“人身牛首”的外在形象显示出“仁慈” 者的风范。他教人制作耒耜、种五谷,为民求雨,尝百草为民治病,甚至最后为此献出 自己的生命。所以,人们总是把远古始祖与大德大仁的事迹联系起来,以民族共同祖先 的大名加在大仁者的身上,这些大仁者的伟大事迹都是和人的生产生存活动有关,这就 表明了人们对于为他们生存作出极大贡献的人的顶礼膜拜。在道家倾向明显的淮南子 一书中,炎帝神农氏及其所象征的那个时代被描绘得妙不可言:“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 神不弛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藩植:春生夏氏,秋收 冬藏。”美好的生活都与物产的收获为主题,食物的生产可能就是远古居民生活的中心 之物。食物的生产无疑离不开土地的滋养。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类生存所依靠的食物正 淮南了土术训 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醚的新硷释 是从土而出,所以人生而对土有着与生俱来的依恋和敬畏,以致于人类创造的文明都留 下了土的印记,中国文化中的本根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下章将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 2 ) 生动性: 土实际上是变动不居的,活泼生动不拘一格却是它的个性。 土是一种生命存在所依赖的物质,也因而具有强烈的生命的意味。它固守一方,但 它本身是不断自我更新,变动不居的。土地虽是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但在不同的民族 的人们看到的是不同的土。土是不拘一格的。他们不仅都把土地作为丰饶的象征,许多 民族也都把土地作为女性神灵。人们在表现当地物产丰富的时候多赞叹土地的肥沃,是 一种生命力旺盛带给人希望的意思。因为与中国有一衣带水的地理位置和长久以来的文 化渊源,让日本在历史文明的各个领域都烙上了深深的中国式的烙印。在各国的创始神 话中,日本神话与中国的神话极其类似,主张从混沌中化生大地。从泥土中萌发生命。 这与其他一些民族的由一个创造神来创造出天地万物的思想不尽相同。或者可以说,其 特征就是,在中国神话和日本神话中不存在一个超越性的神先于天地而存在并创造天地 的想法。所以土并不是只有固定的形态的,它是变动不居,不拘一格的有着顽强生命 力的物质。 另一方面,土的生动活泼还表现在生命激情的张扬上。植物从土而生,土不仅给它 们生长的养料还给了它们生命的气质。如同一株树苗,从根部到茎,再到枝再到叶,生 命的张扬是渐进而生动向上的。所以,从土中走出的生命,是活泼的。中国文化特征之 一的生动性就与土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将对此进行专门分析。 ( 3 ) 实用性: 对于人类来说,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从般层面上看,土是绝大多数农作物生长 的必须,离开了阳光和空气,人和动物自然不能生存,但是,离开了土,也是不可想象 的。所以给人类的生存提供根本的食物供给的土,实实在在的让生命将得以维持下去的, 也才使得人类创造出绚丽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文明。正是这样,土的实用性在中国文化 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之,本文的第五章节将对此问题进行详细 在圣经里,砸当和夏蛙是e 帝创造世界以来的第一代人类。 :帝确:混沌中分开光明畸黑暗r 形成了白天和黑 夜这是上帝创造世界的第一天。枉以后几天单,陆陆续续地创造了万事万物,于是有r 天地、【1 月、星辰、植物、 鱼虫鸟兽等,在第六天卜帝按照自己的模样用泥土先塑造丁男人咂当,然后从咂当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又做了一 个女人吐j 砸肖给她取名叫做夏娃。碰然,n 西方文化的源头存a 一个超越性的神,可先十天地而存在。这一点 中国文化大相符庭,小过也正困为此,东两方的文化柏许多方面才具f 差异傩。 第二章t 及其文化象征 叙述。 所以,在事实上,土在中国人的心里早已超脱出它原本的物质属性,而是“创造” 了神话,又走出了神话,融入到中国思想文化中。 第二节作为文化符号的土 土的自然特征在中国古代以观念的形式转化成了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这 就使得“土”字在中国古代不仅只是泛指我们脚下的泥土,而是具有了多重耐人寻味的 文化隐义。 钱钟书认为“一代于心性之结习成见,风气扇被,当时义理之书熟而相忘,忽而不 著者,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在以有文字流传的古代,汉字所体现出来的最大民族特 点便在乎“以形表义”。所谓“以形表义”,根本的意旨是说早期汉字在成体系地记录有 整体联系的早期汉语词义之际,为以形与义、象与意的密切结合来婉转表述当时所发生 的历史文化事件。由此自可推知,早期汉字成批的形与义、象与意成系统的字本义,在 它们整体贯通之中,业已凝结了远古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此意义之上,人们称汉字 为中国社会历史思想的“活化石”,似乎是适当的。思想家史学家大多认为文献不足证, 在青史上,大半属诬作,于是才齐心共叹:“唐虞三代古文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 。所以,在土的本根性只能从它字型的源头上推测古人的思想意识。 从字型上看,“土”就像株苗牙,刚刚从泥土中钻了出来,开始了一个生命的生 长历程。同时,在对“生”的解释上,说文日:“像草木生出土上”,此处表示人的 出生,说文女部:“姓”表明人由谁所生。“女”则表示人生之由。再看说文谓: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又如白虎通五行云:“土,吐含万物”。而在古文训 诂中“土”与“地”的意义是一样的。如白虎通五行云:“地,土别名也,比于 五行最尊。”可见“土”与“地”的意义完全相同。我们看“地”的意义:地字从土从 也,也字。说文谓日:女阴也,象形。在这罩,“地”正是由“也”的比喻象征而来 钱钟书:管锥编卷三,中华书局9 7 9 年版,第9 0 9 页。 喊克和:中国文字1 j 儒学思想,广西教育出版社,1 9 9 6 版,第4 兵 说义解宁孙氏重刊味奉说史序,中华书局1 9 6 3 年j ; ;日j 。 七与中图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 的,“也”字是对“土”字功能的解释。可见土与也是同意互训。后汉书隗嚣传中 干脆说:“地为母”。地之所以象母亲,正是由“也”字和“土”字的互训而来。原始先 民不仅仅把土、地看作养育的根本,还把女子作为母亲生育,繁衍后代比喻为地之功能, 即“养育人者为也,养育物者为土,为地。”像这样的表达先人对生命的认识的文化符 号还有许多,比如“孕”字,腹中之“子”象征胎儿,生出后就为“好”。“好”字的本 意为妇女产子之意,正是在此基础上才引申出切美好的意义。在先人们看来,生活的 美好就是因为有了生命的诞生,在洪荒时代,人类的繁衍,种族的延续是不容易的事情, 所以,生命的诞生对先人们而言,意义重大,是他们生活中一件大事情。这样,我们就 可以理解甲骨h 辞中妇好的记载,殷周钟鼎中妇好和发掘出来所谓“妇好墓”,“妇好” 的意思正是母亲生育英雄的意义。换句话说,“妇好”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那是由 于古代对生育的祟尚,是对多子多孙的母亲的奖赏与鼓励。从这一点出发,“妇好”的 意思不妨理解为英雄母亲。再比如“后”字,“后”字的字型像极了妇女怀胎即将诞儿 的场景。“后”还是古代史籍中记载最早的君称,象征着最高的权威。虽然“后”也曾 一度作为男性君王的象征,但它的最初意义都是指女性首领的权威。何新谓:“实际上, 后字的初义,就是全族之尊母。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上古社会中,生育了本族全 部子孙的高母,乃是理所当然的领袖和权威,而其名称就是后。所以后字的字型从女, 女象征后的性别身份,而女下的子,正象征她的子系即子民。当母权制被父权 制取代以后,后就变成了男君,但这一具有权威性的名号,却仍然在相当长的时间 内由于习惯的力量而保持下来。”。由此看来,文化符号传达着生命的信念。记录着原始 先民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和对生命崇拜的激昂情绪。他们对生殖的崇拜信念深深的潜伏到 了图腾崇拜、艺术象征等多种文化深层结构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远古的文化是为着高 扬生命与礼赞生命而创立的。 在中古思想中,土字被赋予着非凡的意义。扬雄在太玄玄术中全面总结了以 往古人们对五行当中的土的解释:“仁、义、礼、智、信”配五行“木、金、火、水、 土”。“信”的地位为中央、属土。“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同戊巳,辰辰戌未, 声宫,色黄、味甘,臭芳,形殖,生金,胜水,时该( 疑为亥) ,藏心。存神、性信, 帝黄帝,神后土,星从其位”。由上可知,土位于血行的中心地位,有明显的生长、繁 何新:中周远古神讯与仂史探新,黑尼江教育f 版社1 9 8 8 年版,1 7 3 1 7 4 页。 第二章土发其文化象征 殖的意味,是为土之德。周易云:“易以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 俯以察以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 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 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苟爽日:“安土”谓否卦,乾坤相据,故“安 土”。“敦仁”谓泰卦,天气下降,以生万物,故“敦仁”。生息万物,故谓之“爱”也。 疏:坤为安,又为地,否卦以乾据坤,故日“安土”。坤厚为敦,乾复震为仁。泰卦内 乾,故为“天气下降”。坤为万物,互震为生,故“以生万物”。以坤乘乾,故日“敦仁”。 乾仁博施,生息万物,故“能爱”也。系辞上传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 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所以“安土敦乎仁”实是微言大义,从生命之初到社会人生的终极理想都说尽了。并且 要我们效法天的大公无私,安于自然、敦厚仁爱的本性。全段话概括起来说就是人只有 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以期豁达开朗。而且,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 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从上可以看出,华夏先哲认为,安于土地的人厚道朴 实、富于爱心。如果不能安于土地,就不能乐观向上;不能乐观向上,就不能形成完整 的人格。然而,“安土敦乎仁”中的“安土”并不是简单的“安土重迁”的“安土”,而 是对于土中“生生不息”精神本质和对生命之大仁的感悟。 只有内在心灵的认同,文化符号才具有象征义,有什么样的社会心理才会有什么样 的文化表现。由此看出,“安土”这一心理实质上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是对土的物质属性的根本体认,也是土作为文化符号,具有的文化象征义在社会生活中 的心理体现。 周易鹅p u 章 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硷释 第三章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本根性 上文已经交待,土的物质属性及自然特征之一就是它的本根性,而土的这一特性也 恰好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审视它的具体表 现,即:( 1 ) 以古代为本位的社会理想;( 2 ) 以家族为本位的人生归宿;( 3 ) 以孝为本 位的道德模式。 第一节以古代为本位的社会理想 就空间维度而言,故土是生命之根的象征;就时间维度而言,则古代是生命之根的 象征。因此,恰如中国人对待故土一样,中国人对待古代也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留念,而 这种留念既造就了中国心灵,也造就了中国文化。 中国人对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曾作过多种多样的构想,而每一种这样的构想几乎都 与他们对于远古时代的留念密切相关。比如老子,他就对远古时代小国寡民社会无限憧 憬:“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心! i i 中的理想社会与礼记一书所构想的大同社 会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关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 谋闭两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二者虽说侧重点并不相同, 但以古代为本位来构想理想社会却是相同的。 此外,庄子所构想的理想社会显然也是基于相同的思路,庄子书对所渭的“至 德之世”是这样描述的: 老了第八 章。 礼记礼运 第三章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本根性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 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 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 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 胜箧)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 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 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马蹄) 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 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 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天地)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 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乐,其 死可葬。( 山木)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故命之日有 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农 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 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盗跖) 可以说,以古代( 确切地说应该是人类社会的早期形态) 为本位的社会理想深深地 影响着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实际发展进程,且这种影响从先秦一直延续了下来,如洪 秀全拟定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所倡导的“天下为公”以及建国以后所出现的“共 产风”都可以被视为这一社会理想的新时代翻版,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始 终一贯性。 土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之谜的新诠释 第二节以家族为本位的人生归宿 中国文化的尚根性还体现在对宗族社会的深刻依赖上,即中国人以家族为本位,视 其为人生的归宿。“与西方相比,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以家族为社会活动的中心。 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古人讲内圣外王,最完整 的一系思想,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要建立在内圣的基础上必须从家庭社群中看。因此,家族是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庭的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 构,生育指它的功能。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 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 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中国的家族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渗透力在于宗法制度与儒家学说的紧密结合。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因其文化生态的特殊性,使得它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哲学观点和价值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更是对此有深刻的洞悉,“中国人最 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所以中国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 以“父子”这血缘性的纵贯轴关系为主导而成的格局,依次而生的家庭,我们可以 称之为“宗法家庭”,继而由聚族而居,终而形成“宗法社会”,而这宗法社会是依礼俗 而成的,故亦可称之为“礼俗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乃是在血缘性自然连 接下的个人。所以,在中国宗族社会里,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人的概念,所以中国人也鲜 有西方人独立精神。“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相渗透而成为一体 之两面。血缘性的自然连结将个人的生命深远的植根于过去,并通向未来。生命不只是 现世而当下的,而是深入过去,并迈向未来,这使得每个人的存在基础变得极为深厚稳 重。 在血缘性的氏族性团体里有一共同的内在根源,具体的内在于人自身互为主观的存 粱漱淇:中国文化要义i 海人民版引2 0 0 3 年版。 礼记大学篇 杨知勇:家族主义1 ,中国文化序,西南人学m 版礼,2 0 0 0 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之家族,三联书店,1 9 8 5 版6 月版。 孙中山选集第5 9 0 贞。 第三章中国文化特征之一:本根性 在,并一切由此推扩出去,像投石入水那样的波纹式展开。不像利益共同体,讲究的是 权力分配的问题,讲究的是客观的权利与义务。由于血缘性、土根性、道德性三者紧密 联系在一起。内聚性的德行与生命之气的感通,有其密切的依存关联。就中国传统社会 而言,则是以“血缘性的纵贯轴”( 父子、君臣、夫妇) 为核心而展开的政治社会共同 体。如果我们说原先西方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在于“权力的制约”与“理性的确定”,那 我们可以说原先中国传统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在于“生命的感通”与“情志的相与”。上 帝是通过“言说”的方式而创造这个世界的,但是“天”则不然,“天”是经由“非言 说”的方式,经由气运的方式,是以默运的方式,而创造了天地万物的。宗族社会的内 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的基础就是共同的祖先,在有着对祖先的共同崇拜的心理 认同下,宗族社会才得以维护,这是- - 4 t 生命的感通,一种民族最基本的心理特征之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根性一 聚村而居,即内聚的德性。有“血性”,更重要的是有“土”性,因为这“土”性, 而有其“根”性,进而有其“德”性。都是建立在“土性”之上的。乡土社会的确定性 是来自于内聚的熟悉,是由于生命的声息感通而达到的信任,这样的信任是一切德行调 合的根祗,是具有土根性的。礼俗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