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有突出贡献的工艺美 术品。自东汉中晚期成熟瓷器出现以来,在六朝时期,青瓷器制造得到迅速发展。 六朝青瓷香熏是专为当时的世家大族、文人士大夫焚香熏衣而生产的一种较为特 殊的器物,在田野考古发掘的六朝贵族墓葬中常见。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其 造型既有简单借用青瓷罐进行镂空处理后的香熏,也有经过艺术构思后,在造型 和装饰上追求美感的香熏,更有在继承汉代铜博山炉造型基础上加以创新的青瓷 博山炉。特别是对青瓷香熏盖面的装饰设计,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这看似简单朴素的六朝青瓷香熏中,融入了中国古代遥远的巫术文化因 素,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玄学、道家思想,以及贯穿于六朝社会始终的佛 教思想观念及其象征性韵图像一这些隐含于六朝青瓷香熏内的中国传统文 化因素及其创作手法,对现代中国的工业产品设计具有许多启示。 关键词:六朝青瓷香熏装饰与造型文化内涵启示 a b s t r a c t p o r c e l a i nw a sc r e a t e db y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 ,a n di s ak i n do fa r t w o r kt h a th a sm a d eo u t s t a n d i n gc o n t r i b u t i o n st o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w o r l d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 s i n c e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m a t u r e p o r c e l a i ni nl a t e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c e l a d o np o r c e l a i ni n d u s t r y d e v e l o p e dr a p i d l yi nt h es i xd y n a s t i e sp e r i o d t h ec e l a d o np o r c e l a i n i n c e n s e b u r n e rf l o u r i s h e di nt h i sp e r i o dw a sas p e c i a lu t e n s i lt h a tw a s p a r t i c u l a r l ya p p l i e db ya r i s t o c r a t i cf a m i l i e sa n d1 i t e r a t io ft h et i m e , a n d w a sc o m m o ni nt h et o m b so fa r i s t o c r a t st h e n a sad a i l yu t e n s i l ,t h e r e w e r ev a r i o u ss h a p e so fi n c e n s e b u r n e r s ,s u c ha sb u r n e r sw i t he m p t y w o r k f m it a ti n gp o r c e l a i nj u g s ,a n db u r n e r si m it a ti n gt h eb r o n z em o u n t a i n s h a p e i n c e n s e b u r n e r s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t h ed e c o r a t i o n so nt h e1 i d si n p a r t i c u l a r ,c o n t a i n e dp r o f o u n dc u l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s e 1e m e n t so f a n c i e n ts o r c e r y ,a n di d e a so fm e t a p h y s i c s ,d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t h a tw e r e p o p u l a rd u r i n gt h et i m e ,w e r ea l lm e l t e di n t ot h es e e m l ys i m p l ep o r c e l a i n i n c e n s e b u r n e r s t h e s ee l e m e n t s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a n di t s w a yo fp r o d u c t i o n ,s h e dm a n yp o s i t i v ei n s t r u c t i o n so nm o d e r nc h i n e s e i n d u s t r i a ld e s i g n k e yw o r d s :s i xd y n a s t i e s c e l a d o np o r c e l a i n i n c e n s e - b u r n e r p a t t e r n sa n df o r m s c u l t u r a lc o n n o t a t i o n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变骓丝 日 期:逸脚1 9 l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 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建魏礁 导师签名:岳赵厶堑钽曼e l 期: 1v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第一节:课题来源及依据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自秦汉统一直至1 8 4 0 年的鸦片战争,分裂割 据时间占了将近一半,国家在分裂和统一的交互嬗替中曲折地向前发展。三国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分裂时期,从3 世纪初形成魏、蜀、吴三 国鼎立的局面起,直到6 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约4 个世纪。在这段时期里, 南方地区先后有孙吴、东晋、( 刘) 宋、( 萧) 齐、( 萧) 梁、陈六个王朝在南京建 都,历史上习惯将这六个王朝统称为六朝。六朝时期是政治动荡和民族融合共存的 时代,北方和南方长期陷于分裂和对峙的局面。南方地区在三国时期便开始进 行大规模开发,孙权曾派军队驱赶居住于山区的越人,迫使大批山越人民出山 定居,为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于是出现了“财阜国丰”的局面,时有“荆 城跨南土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之说。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繁荣,还出现了建康、京口、山阴、寿春、襄阳、江 陵、成都、番禺等重要城市。北方自西晋末年开始战祸频仍,民不聊生,使社 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中原地区广大人民和一些士族地主大批南渡,寻 找安身立命之地,而南方地区由于发生的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来自中原 地区的民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南方地区 的开发,人们垦荒治田,围湖修堤,开辟山林,江南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造成了整个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而南朝刘宋时期的“元嘉之治”,南齐永明年问 “百姓无鸡鸣犬吠之警”( 南齐书良政传序) ,梁武帝的四十多年小康之世 都得力于此。 六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使汉族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与南方原有 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六朝文化”。然而社会动荡、 政权更替频繁,各个朝代都难以逃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规律。 这客观上也造就了对人身和思想束缚的减弱,正如宗白华先生在论( 世说新 语) 和晋人的美一文中指出的:“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 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 绪论 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 。魏晋玄学、道教、佛 教风行当2 时,成为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取向,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为 后世树立了无法逾越的丰碑,“竹林七贤成为文人士大夫的楷模,山水画自此 起步,石窟寺艺术名垂千秋。这是一个哲学、宗教、艺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对 人们的生活习俗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这些影响不仅存留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典籍 中,也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陶瓷器具的造型和装饰中得到体现。 在整个六朝时期,与人们生活最接近、使用最广泛的器具,莫过于南方地区 烧造的青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瓷器自商代开始出现原始瓷器后,经过一千多年对制瓷原料的选择、 釉料配方的探索,以及烧制技术的不断改进,终于在东汉中晚期在浙江烧制成功成 熟的青瓷器,同时,在六朝时期,瓷器制造业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青瓷无论在 胎质、釉色、纹饰和烧制技术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器物种类不仅有盘、 碗、罐、钵、壶、盏等日常生活用具,砚台、水盂等文具,熏炉、灯具、唾壶、烛 台、虎子等卫生和照明用具,甚至还生产专门用于陪葬的谷仓罐、鸡笼、猪圈、狗 窝等模型明器。这些器物不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体现出物质文化的进步, 同时还隐含着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以及当时人们的审美观。本课题选择以六朝时 期独具特色的青瓷香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造型和装饰特征的分析,探索隐含 其间的丰富的六朝文化内涵。 第二节: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对六朝时期青瓷器的研究,古陶瓷研究者往往从生产力角度研究者多,注重研 究烧瓷技术、窑炉结构、产品种类和销售方式等方面;但从生产关系角度进行研究 的较少,美术史研究者则仅仅注重其造型和纹样,也没有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方 面进行思考。由于制瓷业是创作“形下之器 的行业,在封建社会文人士大夫“重 道不重器 的背景下,很少有文献加以记载,仅在晋代文学家潘岳笙赋中有 两句:“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酃,来赞美青翠淡雅的瓯窑缥瓷。真正有 关瓷窑的文献著录始于唐代,著名的有陆羽的茶经,以及一些唐代的诗人如 陆龟蒙等写就的诗歌。近年来,随着田野考古事业的深入发展,那些不易腐朽的 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3 3 页 2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青瓷器从墓葬和遗址中被发掘出来,重见天日,极大地丰富了对六朝时期青瓷器研 究的资料。由于南京是六朝的都城,居住着当时绝大多数的皇室贵族和富人,在南 京及其周围地区出土的青瓷器在质量上均为上乘之作,具有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所以本文选取众多六朝青瓷器中的香熏为突破口,展开研究。六朝青瓷香熏是当时 的一个重要的器物门类。其功用主要是在居室中熏香驱除污秽气味。香熏早在六朝 以前就已经在古人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但六朝时期青瓷香熏生产的数量之多、造型 与装饰之丰富却是前所未有,后世不及的,这一现象发人深省。本人选择六朝青瓷 香熏这一类特殊器物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运用田野考古发掘得到的资料,并采用考 古学中类型学的方法对出土的香熏进行分类排比,通过对其渊源的追溯、器形特征 和装饰纹样的分析,探索隐含于这类器物中深刻的六朝文化和审美取向的含义。同 时,六朝青瓷香熏作为曾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器具,是实用性与美观性很好 结合的典范,亦是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对现代产品设计也很有启 示。 第一章:考古出土的青瓷香熏 六朝青瓷的产地主要集中在现在的浙江和江苏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 心,唐代诗人陆龟蒙曾诗赞越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此 外在江西、福建、湖南、四川等江南的大部分地区也都发现了少量的瓷窑遗址。 越窑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窑址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上 虞、余姚、宁波一带。青瓷器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极富美感,还具有经 久耐用,不沾污物、不怕腐蚀、便于洗涤、久不褪色等实用特点,所以自东汉 时期问世以柬,深受人们的喜爱。青瓷器作为当时最重要的日常生活用具,上 自阜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均习用之,并且作为陪葬物品用于丧葬。就目前所 知的六朝青瓷香熏资料的来源主要是墓葬出土,另有部分是窑址中发现的。本 文从考古资料的来源地作为叙述依据,参考青瓷香熏的断代,对迄今发现的六 朝青瓷香熏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第一节:浙江地区出土的六朝青瓷香熏 浙江是六朝膏瓷香熏的主产地,出土香熏的资料较多。具体有:1 9 8 7 年浙 江嵊县大塘岭三国吴太平二年( 2 5 7 年) 墓出土2 件青瓷香熏,其中l 件( 图 卜1 ) 。lj 径1 24 厘米、腹径2 22 厘米、底径1 22 厘米、高1 65 厘米。平底 内凹,口颈部贴塑二圆系。圆 唇,直颤圆鼓腹腹下部敛 收,假圈足。肩、腹部镂三层 总计3 5 个圆孔,上下相错,其 间划四道弦纹。通体施青绿色 釉,施釉不及底:另一件口径 1 34 厘米、腹径2 24 厘米、底 径126 厘米、高1 43 厘米。 , 国 、 氐 图1 1 越窑青瓷香熏浙江嵊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东南 学碗学位论文 腹部分四道,镂有7 1 个小圆孔假圈足,平底内凹3 。浙江武义陶器厂出土三 国吴青瓷熏炉l 件,口径74 厘米、底径8 厘米、高68 厘米。造型与瓷罐相 同,但腹部上下两周镬圆孔,各有1 4 个,直径l 一12 厘米。两捧圆孔上下饰 弦纹,施青釉不到底,釉层不匀4 。 浙江绍兴上蒋凤凰山西晋永嘉七年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 图卜2 ) 。 图12 西晋青瓷香熏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口径1 0 厘米、底径98 厘米、高86 厘米。直口, 圆肩,鼓腹,平底内 凹,肩部置对称双耳,肩饰 斜方格纹一周,下有圆形镂 孔三周。外施青釉5 。并饰 周斜方格网纹,腹部错落排 列三周圆形镂孔。外施青釉, 施釉不及底。浙江上虞牛头山 六朝墓出土东晋熏1 件,口径56 厘米、通高1 44 厘米。底盘呈碗形,炉身直 沿,敛口,球腹,上腹镂一圈三角形透孔6 。 圉】3 东晋青瓷香熏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浙江萧山市东晋永昌元年 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 图卜3 ) 。 口径1 13 厘米、底径1 5 厘米, 高9 厘米。敛口,弧腹,假圈 足,平底内凹。口肩部饰对称 双系,腹部镂两层圆孔。内外 饰青黄色釉,底部无釉,制作 鞍粗糙。 余姚市郑巷五联克山西晋元康七年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 图卜4 ) 嵊县i 管会浙江嵊县大埔峙东曼墓。t 考古1 9 9 1 年第3 期 套4 # 地k 空管会,武卫县主管会:渐征武史陶器厂= 困墓 ,考古1 9 8 1 年第4 期 m 江目* 凤凰m 两晋永嘉七年墓,t 文物1 9 9 1 年第6 期 浙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虞牛头m 古墓葬发掘见护杭自高速公路考古报告 。文物出版杜2 0 0 2 4 口径85 厘米、底径89 厘米 南京郭家山三国吴墓出土青瓷熏炉1 件,高9 厘米口径1 0 厘米。造型与 罐相同,腹部有3 2 个孔。 南京岔路口墓出土西晋青瓷香熏1 件( 图卜6 ) 。 高1 65 厘米,口径1 55 厘米,底径1 25 厘米。灰白胎,青釉,内不及底。 圆唇,直口,斜肩,鼓腹,底足外撇,平底稍内凹,肩附双耳,系上亥4 绳纹。 肩、腹部有四周圆形镂孔并饰四周弦纹。 南京殷巷墓出土西晋青瓷香熏1 件( 图1 7 ) 。 南京高家山的a 朝墓,考古1 9 6 3 年第2 期 6 东南大学硬学位论文 通高1 3 厘米,盖高48 厘米口径1 39 厘米,炉高58 厘米,口径1 4 厘 米,承柱高15 厘米口径84 厘米,承盘高3 厘米,口径1 3 ,8 厘米,底径 8 厘米。灰白胎,淡青釉。熏盖顶端为花蕾状尖纽,盖面圆弧,熏子母口,口 微敛,圆弧腹,底内凹。承柱粗矮,下有底盘。熏内圈有四个三角形镂孔,外 圈对称分布四组三个小三角形及两组双菱形镂孔。 围1 - 6 西晋青瓷香熏 图1 - 7西晋青奄香熏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南京殷巷墓出土西晋永兴二年青瓷香熏1 件( 图卜8 ) 。 通高1 53 厘米,盖高6 厘米,口径1 4 厘米,炉高37 厘米,口径1 25 厘 米,承柱高45 厘米,直径5 厘米,承盘高33 厘米,口径1 6 厘米,底径1 1 厘米。灰白胎青黄釉,由熏炉、承柱、承盘三部分组成。熏炉盖成覆钵状, 有莲瓣状纽,盖上雕菱形与三角形镂孔,并有一半圆形缺口,盖与炉子母口上 下扣合炉外表面饰绳纹三周和乳丁纹。承柱较相短。承盘钵状,宽唇,折沿, 斜腹平底。 南京郭家山东晋威和四年温峤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 图卜9 ) 。 通高1 2 厘米,炉高5 厘米,口径72 厘米、承柱高6 1 厘米,直径5 厘米, 承盘高34 厘米口径1 6 厘米,底径97 厘米。浅灰胎,青黄釉,熏口圆唇, 口微侈,折腹,肩及上腹雕二周三角形镂f l 。承柱较丰r ,中空,钵形承盘,平 底。 图18 西晋青瓷香熏圈1 - 9 东晋青瓷香熏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南京老虎山东晋颜镇之墓出土青瓷香熏一件( 图l 一1 0 ) 。 通高l g 厘米,炉高8 厘米,口径81 厘米承柱高9 厘米,直径75 厘米, 承盘高47 厘米,1 3 径1 48 厘米,底径1 0 6 厘米。灰白胎,青黄釉,口沿处 点褐彩。由熏炉、承柱、承盘三部分组成。熏炉圆唇,敛1 3 ,鼓腹,炉体透雕 - - 周- - 5 0 形镂孔。承柱较高,上饰数周弦纹,形似竹节。承盘圆唇,敞口,斜 腹,平底,口沿下饰二周弦纹。 南京东善桥东吴纪年墓出土青瓷香熏i 件( 圈卜1 1 ) 口径78 厘米、底径72 厘米、高74 厘米。圆唇,敛口,深鼓腹,假圈 足,近口部两侧各置一横系8 。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 2 9 5 年) 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高1 74 厘米、口径2l 厘米、底径1 0 8 厘米,上 半部为圜球形,有三角形孔五排,分别为8 、1 1 、1 4 、1 5 、1 6 共6 4 孔。在最下 面一排中有一个长径47 厘米、短径3 厘米的椭圆形进香孔。顶部留直径21 厘米、高08 厘米的圆柱口。基部为“豆”形。壁形足。球体上镂三角形孔的 空余部位饰划纹。基部饰弦纹和斜方格环带纹。通体施茶黄色玻璃釉,有微细 冰裂纹9 。 8 南京市博物馆、江中县博物馆:嫡京市东善桥“月凰= 年”东吴碧t 文物】9 9 4 年第4 期 9 曼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1 9 8 0 年第3 辑 末南大学碰学位论文 图1 1 0 东晋青瓷香熏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图1 1 1 东吴青瓷香熏 南京币博物馆收藏 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象山7 号东晋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高1 15 厘米。炉高 63 厘米,口径68 厘米,承柱高45 厘米,直径3 8 厘米,承盘高47 厘米, 口径1 5 厘米,底径9 1 厘米,灰白胎,绿黄色釉,釉不及底。熏炉圆唇,直口, 斜肩,折腹。肩腹部有两排三角形镂孔,共1 2 孔,承盘圆唇,直口,斜腹内收, 直底。口径外有一周弦纹,熏炉与承盘口沿处有酱色斑点,平底,中间为圆形 承柱相连,承柱较短。熏炉内尚有11 厘米的黑灰o 。南京栖霞区迈皋桥象山东 晋王氏家族墓出土青瓷香熏6 件。9 号墓出土香熏2 件。m 9 :3 ,直口,矮沿, 球形腹,承柱喇叭状,下部有凸弦纹,承盘敞口碗形,口沿下有弦纹,平底。 耿白胎,青釉,熏炉口沿有四个褐点斑,炉身有5 排三角彤镂孔。炉口径7 8 厘米、盘径1 54 厘米、底径96 厘米、高2 08 厘米。m 9 :4 ,球形腹,承柱凸 棱,青釉不及底,炉口沿有四点褐斑,炉身上半部有4 排三角形镂孔,盘上部 有嘲弦纹。炉口径68 厘米、盘径1 1 8 厘米、底径98 厘米、高1 9 厘米。 1 0 号墓出土瓷香熏4 件。墓室前部出土2 件,器身有三角形镂孔,尺寸一致。 m 1 0 :3 ,矮直沿,腹外鼓,喇叭形承柱,平底。青釉泛黄,釉面有冰裂纹,炉 身l 半部有三角形镂孔,口径73 厘米、底径1 18 厘米、盘径1 33 厘米、高 13 厘米。后部出土的2 件,器身为圆形镂 l ,尺寸一致,m 1 0 :7 ,矮直沿,沿 上有一周凸弦纹,腹外鼓,喇叭形承柱,承盘似大碗,盘外沿有两周弦纹,炉 身上半部有两周弦纹及两圈圆形镄孔,青釉泛黄,灰白胎。口径64 厘米、盘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 号、6 号、7 号幕清理简报,文物1 9 7 2 年第1 1 期 9 里二至垂直! ! 主堕重壁童曼 径1 3 8 厘米、底径8 厘米、高1 36 厘米“。 南京孝卫街墓出土东晋青瓷香熏1 件( 图卜1 2 ) 。通高1 65 厘米,炉高68 第三节:其他省区出土的六朝青瓷香熏 除了浙江、江苏发现的六朝青瓷香熏外,在安徽、江西、湖北,甚至远到 广东、广西等地,也有少量青瓷香熏出土。主要有:安徽全椒县上元村出土三 国时期青瓷香熏l 件,口径74 厘米、腹径1 4 厘米、底径8 厘米、通高76 厘 米。敛口,宽口径,扁圆腹,平底内凹,2 个对称环耳贴于肩部,肩部镂一排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 号、6 号、7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 9 7 2 年第1 1 期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8 号、9 号、1 0 号墓发掘简报,文物2 0 0 0 年第7 期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圆孔1 9 个,腹中部镂一排圆孔1 9 个,孔径1 厘米。通体施青釉,底部露胎1 3 。 湖北枝江县拽车庙出土东晋时期青瓷熏炉1 件,高1 4 8 厘米、底径1 0 厘米。 钵形承盘,承柱中空。香笼顶端有伞形钮,其下饰绚纹,上端饰菱形和三角形 镂孔,一侧有弧形加料口,下端饰绚纹及三枚旋涡纹乳钮。施青釉,底部露灰 白胎,有行书墨书文字“是敬? ,香笼内有香料炭粒及灰烬1 4 。广西大地湾南 朝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高1 3 厘米、口径6 厘米。直口,圆身,肩开4 个月形 窗,圆盘底,通体施青黄釉,开小冰裂片1 5 。此外,山东、北京、甘肃等北方地 区因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的青瓷器无法运销到那儿,人们以陶制香熏 来满足生活的需要。 1 3 安徽全椒县卜集东吴砖室墓,考古1 9 9 7 年第5 期 1 4 宜昌地区博物馆、枝江县博物馆:湖北枝江县拽车庙东晋永和元年墓,考古1 9 9 0 年第1 2 期 1 5 广西恭城县黄岭大地湾南朝墓,考古1 9 9 6 年第8 期 第二章:六朝青瓷香熏的造型 六朝青瓷香熏的造型,一般说来比较简单而相对稳定,变化不太大,样式 也不太多。早期的香熏器型因袭两汉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器型发生了相应 的变化,从三国时期起由简单的罐形逐渐向富有形式美感的炉形演变,其装饰 纹样和题材也日趋复杂。其造型既有简单模拟生活日用器罐的造型,也有模仿 汉代铜博山炉复杂的设计。总的来说西晋时期的青瓷香熏造型最为丰富,艺术 性又特别强,拙朴规整,淳厚稳重,在整个瓷器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第一节:六朝青瓷香熏造型溯源 燃香之习,在我国由来己久,始于商周时期周人升烟以祭天,称作“烟” 或“烟祀”,诗周颂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棰。”笺:“文王 受命始祭天。”即是说,这种祭祀制度始于周文王。“烟祀”所指的,一是点火 升烟,二是烟气为香气。以香烟祭神,就是后世所谓的“烧香”,但那时还只 是对香木、香草进行不子加工的简单使用。 1 9 9 6 年陕西周原遗址齐家村东壕一西周灰坑出土了一件单錾多孔陶罐( 图 21 ) 。这件陶罐出土时已被挖破。从 断茬看为央砂扶褐陶,高l l5 厘米, 1 2 1 径46 厘米,底径83 厘米,最大腹 围4 0 厘米。錾长43 厘米,高26 厘 米,宽18 厘米。圆形,小口外侈,颈 短而柬,- - n 有截面为长方形錾。颈 下饰一圈阴弦纹,肩部素面,腹部饰 竖细绳纹,底部四周略高中间内凹, 饰细绳纹。肩部钻有6 孔,但有高有低 位置没有在一个水平上。腹部钻孔6 行 囵 图2 - 1 单錾多孔陶罐不详 每行2 孔,嚣下侧还有一孔,底部中央一 孔,周围5 孔。全罐共2 6 孔。无论肩、腹、底上的孔,其间距都不完全相等。经 过多方而考证,认定这件单錾多孔陶罐是一件熏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久远的熏香用具,可以说它是我国历代香熏之滥觞。 汉代,由于受到神仙方术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专用的香炉,以及调和多种 香料制作合香的技术,香熏作为祀神、礼神、拜祖的祭祀用品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东汉时,西域人进入中原,带来了西域的香料和使用香料的习惯,洪刍香 谱引用东汉郭宪著汉武洞冥记中说法:“汉代金日碑以胡人入侍,欲衣服 香洁,变胡虏之气,自合香物一种,后世即名金碑香。”西晋张华的博物志 对此也有记载。西域之进口的纯香料,不但香气长久浓烈,而且可以去病提神。 因此十洲记中才有“返魂香 之说。正是西域香料得到了汉武帝的赞赏, 一种上行下效的熏香文化从此开始。在六朝时期,逐步扩展到文人阶层,燃香 之器就叫熏炉。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张端君墓出土的铜熏炉,上有“张端君熏 炉一”等铭文1 6 ,证明汉代叫“熏炉”。唐人杜佑在通典里引用晋贺循关于 晋代随葬品的叙述:“神位既定,乃下器圹中”、“其明器:瓦香炉一、釜二、 枕一、”器名更加通俗,就如同此时的香炉器形更加简洁样。 早期的焚香器皿熏炉多为的陶制豆形炉,做工也不太讲究,还不能认为是 严格意义上的香炉,这种豆形炉在广州、长沙等地的西汉早期墓葬中已经出土 不少。当时烧的香主要是禾本科的茅香。茅香香气不甚浓郁,烟火气亦大。西 汉丝绸之路开通后,加强了对外交流,苏门答腊、叙利亚等进口炭火熏烤的龙 脑和苏合香等固体香料进入中国。这些香料多为树脂类,须置于其他燃料上熏 烧,不像茅香等草本植物,干燥后本身就是可燃物,因而熏炉的形制也随之发 生变化。早期的豆形炉炉身较浅,炉盖较平。为了熏烧树脂类香料,炉身要作 得深些,以便在下部容炭火。为了防止炭火太旺,炉身下部的进气孔缩成很窄 的缝隙,同时将炉盖增高,轮廓多呈圆锥形,其上再饰以山峦等雕饰,这就是 香熏的始祖,名为博山炉,于西汉中期在广州地区首先出现。据南宋赵希鹄洞 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考证:“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 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唯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 于此。” 几乎同时或稍迟,中原地区也出现了博山炉,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 开来。艺文类聚卷七十引汉刘向熏炉铭:“嘉此正器,蜥岩若山;上贯 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 博山炉名称的得来有两种说法:一、 1 6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汤家岭西汉墓清理报告,考古1 9 6 6 年第3 期 1 3 雕罴 东南大学颤 :学位论立 骑兽人物博山炉高3 2 5 厘米,盖高1 3 厘 米盖径1 3 1 厘米,炉口径1 21 厘米,底盘 径2 23 厘米此博山炉由炉身、炉盖和底盘组 成。底盘内有一骑兽力士屈膝骑在卧兽上, 左手撑于兽颈,右手擎托炉身。炉盖透雕壁 饰宽带纹一周。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 峦和流云,云山间有虎熊出没,下层铸龙、虎、 朱雀、骆驼以及草木、云气等纹饰。 由于当时熏香的风气蔚然,博山炉的品种 相对比较多。除了铜质博山炉外,还有原始青 瓷炉,黄釉、绿釉三足兽纹炉,东汉时还有褐 釉鸟钮双耳熏炉和青瓷叶脉纹、三角纹镂空熏 炉等。博山炉以匠心独运的设计、玲珑精致的 图2 - 3 骑兽人物博山炉 河北省博物馆藏 造型、精湛的工艺和多样的形制体现了汉代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的繁荣。汉代 博山炉的造型,在六青瓷香熏造型中得到继承,只是表面的装饰趋于简单,并 且多以莲瓣作饰而已。 第二节:六朝青瓷香熏的造型特点 三国时,因瓷器刚兴起不久,瓷器造型和装饰基本仍保留着汉代的许多特 征,纹饰简单香熏也是如此。到了魏晋南北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总体上来说,青瓷器的造型与装饰还是以简略为主要特色的。承袭着汉代 熏香的习俗,特别是受到六朝审美取向的影响,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 粉施朱”的风尚,促进了青瓷香熏制作的发展。在青瓷香熏的设计制作过程中, 由于受到不同时期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各不相同的造型特点。 三国时期青瓷香熏造型相比于汉代的博山炉要简略得多,主要是借鉴青瓷 罐的形制,只不过在罐的肩、腹部镂上圆形的孔,以让袅袅香烟从圆孔中飘出。 制作方法比较简单,施青釉不到底,釉层不匀。造型多为倒唇,敛口,鼓腹, 平底的罐形或盆形及提篮状,多数装双耳,也有口部装丁字形提梁或无耳的。 器腹镂几排小圆孔,咀便空气流入或出烟。浙江武义陶器厂出土的三国时期的 墨三芏查型重童垂墨塑堕型 熏炉,口径74 厘米、底径8 厘米、高68 厘米。造型与瓷罐相同但腹 圆孔上下两周各有1 4 个,直径l l _ 2 厘米。两排圆孔上下饰弦纹。由 时的制瓷业属于起步阶段。制约了青瓷釉色、工艺技术的发挥,香蘸在生 p 也井未普及,因此,此时的香熏只是满足生活实用,较少考虑其审美价值。 东吴孙权朱然墓出土双耳青瓷 e l 件( 图2 - 4 ) 。该熏得形状 卜篮子,置有对称的双耳,高 9 厘米,口径1 78 厘米底径 l 厘米灰白胎,青黄釉,圆 i 颈,扁圆腹,圈足外撇,足内 口,肩部饰弦纹和网格纹带,肩 $ 镂雕5 排圆孔计9 5 个。排 不规整釉层有剥落,整器纯 实,双耳结实,提携方便。 图2 4 东吴双耳青瓷香熏 朱然家旅墓地博物馆收藏 不过1 9 6 7 年湖北鄂城出土的- - n 青瓷佛像香熏( 图2 - 5 ) 却是个例 2 - 5 三国青瓷佛像香熏 忆鄂州市博物馆收藏 外,通高1 59 厘米直径1 45 厘米,坐 佛高4 厘米。器盖作半球形,上有横向 6 排三角形镂空,顶饰一立鸟。炉身盆形。 下有承柱和承盘。炉耳外有两道附加堆 纹。承盘口沿上分望三尊佛像,着披肩外 衣,头顶有肉髻。其中一尊完整,两尊略 残”。鄂城在三国时期是著名的武昌城, 曾经是孙吴控制长江中游地区的军事重 镇,孙皓还曾迁都于此。因此,在湖北鄂 城出土此件贴塑佛像的香熏就显得更有 深意,应该是当时社会上层人物墓葬中的 陪葬品。 西晋虽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是制瓷成就十分突出的时期。瓷窑激增,青瓷 鬻物局靴仲匿文物待靴辞典阿锄海辞鞫”艇牡、商鲋”书谊漕酆”舭航第 1 6 束南大学顿+ 学位论女 的产晕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器的造型与装饰都丰富生动起来。特别是普遍 将动物形象与器物造型结合起来。如狮形辟邪、羊形烛台、蛙形水盂、熊尊、 鸡首壶、神兽尊等,阻及以这类动物作为装饰的器物。新颖有趣,使器物本身也 充满了灵性西晋的青瓷香熏也在这一时代风格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 征。三国时期罐形、盆形造型的青瓷香熏依然没有停止生产,如浙江慈溪明湖 浙江余姚博物馆收藏 公社西晋太康元年墓出土的青瓷 香熏,整体呈罐形,直口,丰肩 圆鼓腹假圈足。肩部置双耳, 井施一周弦纹。器身上部交错镂 双排小圆孔”浦f 江余姚博物馆收 藏的提粱镂空瓷香熏( 图2 6 ) , 高1 46 厘米,口 图2 - 6提粱镂空瓷香熏 径1 32 厘米底径1 28 厘米。 敛口,圆唇,溜肩,实圈足平 底。r n 沿安一竖一横绳纹提粱。肩部饰弦纹六周,腹部镂空三圈,每圈均1 3 孔, 问饰弦纹3 道。底部镂空3 排共7 孔。 1 9 8 2 年在江苏常熟西晋太康三年墓( 公元2 8 2 年) 出七西晋提粱香熏1 件 ( 圈27 ) ,此熏作收敛口折沿体 式,胎色灰白,胎质坚硬细腻青 黄色釉釉层厚而均匀,役有剥落 现象,其形状象个圆扁提篮高 1 02 厘米+ 口径1 15 厘米,底径 1 25 厘米,平底口沿置有“丁” 字形提梁,替握顺手。腹体镂雕圆 形三层熏孔,以阴弦线间隔,每层 有孔3 0 个,共9 0 个排列规整。 整器完好无损。 圈2 7 西晋提粱香熏常熟博物馆收藏 ”p 宝如主编:拣溪遗珍巷溪市博物镕典藏选集 l 拇辞* 出版杜2 0 0 8 年版,第3 4 页 1 7 西晋时香熏造型丰富,圜球形的香熏是 那一时期常见的造型。浙江省嵊州文物管理 会收藏的越窑青瓷香熏( 圈2 - 8 ) ,高1 6 厘 米,口径21 厘米装饰丰富而又规律,整 体器型线条简单明快,具有典型的西晋特征。 圈2 - 8 越窑青瓷香熏 浙江省嵊州文物管理会收藏 西晋青瓷香熏顶部往往饰有飞鸟造型 的纽。浙江省余姚市博物馆征集的西晋青 瓷三足香熏( 图2 一g ) ,分上下两层:上层 圆球状,镂有1 2 个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锯齿 边香熏孔问饰弦纹。平底。顶部塑一昂 首展翅的鸟形钮;下层为承盘,饰二周弦 纹,下承三蹄形足。伴随香熏中袅袅升起 的烟气,鸟若展翅高飞。飞鸟是古代器物 造型的一个重要元素诗经商颂玄 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吴越 春秋则有“天美禹德,使百鸟还为民田。” 飞鸟振翅翱翔,上与霄汉相接又表现出图2 - 9 西晋青瓷三足香熏 “祭天”与“齐天”的思想,因此代表着 浙江余姚市博物馆收藏 神灵观念、祖先崇拜、祥符瑞兆与宇宙生息等集体的民族精神。在魏晋这样的 山水、田园诗派滥觞的时期,飞鸟还是士族名流们逃避黑暗现实、寄托美好理 想的意象。曹植在九愁赋中感叹“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嵇康 把自己想象成“轻举翔区外,濯濯扶桑津”的飞鸟陶渊明也经常以鸟自比, 表达了对自然风物的追求和对自由内心世界的渴望。因此飞鸟造型在当时嚣物 中的广为利用。 1 9 5 3 年江苏宜* 西晋周处墓出土了一件青瓷镂空三兽足香熏( 图2 - 1 0 ) 此器由炉体和承盘两部分组成。通高1 95 厘米,1 3 径1 7 7 厘米,圆球形的熏 东南 学碰学位论文 体,饱满丰韵。上部镂三层三角形孔下部开有一椭圆形炉门,球体顶端有圆 管状口颈,顶部为鸟形钮,昂首展翅形象逼真。底及承盘下各贴三只小熊作 足,熊直立躬背肩负香炉,炉体下连承盘,盘口折沿,平底,器表印网纹及联 珠纹饰”。通体施黄釉,造型端巧玲珑,制作精致。 1 9 8 2 年浙江嵊州城关镇剡山西晋太康八年纪年墓出土青瓷香熏1 件( 图 2 1 1 ) ,通高1 86 厘米,腹径1 l6 厘米,盘径1 47 厘米,由焚香熏炉和三足 承盘驵成。熏炉呈球状,中空,束颈,小n ,口上饰一伸颈向前跳望的鸟。炉 壁镂孔三层,孔作多层凸字形,底附三兽足,烧结在承盘上。承盘敛口平沿, 平底略内凹,底下匀置三兽足。灰白胎,施青釉, 图2 1 0 西晋飞鸟熊足香熏 图2 - 1 1西晋飞鸟熊足香熏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浙江嵊州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藏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人们日常生括所使用的器具已经相 当齐备,器物的造型更加注重经济实用,器形由西晋时的粗矮胖硕圆逐渐向高 瘦修长发展,轮廓也从刻板的圆弧到富于变化的优美吐线整体形象就更为秀 气了。西晋青瓷香熏的承盘为折沿,且有三足支撑;到了东晋承盘多为圆唇, 边沿不向外折,管状口,圆球体的炉身置于豆形承盘七。圆球腹镂空呈三角形, 承柱圆柱形钵形底座。体积较小,式样大方,承盘用以承接香灰和手执,使 用方便。东晋青瓷香熏出现了褐釉、黑釉,反映了青瓷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其他 品种。 ”南京博物院:江苏宜* 晋墓驻掘报告5 ,考古学撤j1 9 5 7 年第4 湖 1 9 里= 里查型童童垂璺塑堕型 1 9 7 4 年浙江余姚丰山出土的东晋黑釉 瓷香熏l 件( 图2 一1 2 ) 高1 65 厘米,口径 68 厘米,底径l l4 厘米。分炉身和承盘两 部分:炉身呈圆罐状,镂有若干圆孔和三角 形孔。炉身与承盘以一空心柱相连。承盘为 平底。通体施黑釉。 图2 - 1 2 东晋黑釉瓷香熏 浙江余姚市博物馆收藏 江宁陶吴镇娘娘山出土东晋褐釉瓷香熏1 件( 图2 1 3 ) 高1 12 厘米,口径 52 厘米,褐釉由熏炉,承柱和承盘 组成上部熏炉为球形,敛口,圆唇, 鼓腹腹上布满三角形镂空,分三行排 列。承柱为圆柱形,较低矮,承盘口沿 宽边,盘口处旋刻一周旋纹。通体施褐 釉色调低沉。 图2 1 3 东晋褐釉瓷香熏 南京市博物馆收藏 这一时期香熏的造型和装饰是对前 而有些很难和西晋香熏区别开来。这一现象说明晋室和中原民众的南渡,对于 作为南方先进工艺代表的西晋以来的日常生活的青瓷还是继续使用的,只不过 舍弃了其中作为旧俗象征的模拟小明器和堆塑罐一类非实用性青瓷器。东晋中 后期,香熏形制与前期略同,罐形,小口鼓腹,腹部满布三角镀孔,承柱为耜 短圆柱形,盘形承座。还见有一种博山炉式香熏再次成为一种时尚,说明经济 的恢复使人们开始追求汉代博山炉的奢华。 1 9 7 2 年江苏镇江东晋隆安二年( 3 9 8 年) 墓出土的青瓷博山炉( 图2 - 1 4 ) , 通高2 08 厘米,直径94 厘米。形如花蕾中腰开口。盖上部作峰峦叠嶂状, 分为3 层,每层5 峰,交错排列。在二三层峰后有十个镂孔为出烟用。圆顶 东南大学颂学位论文 上附有扁平半球钮。下部由腹、承柱和盘 组成,高1 0 ,3 厘米,腹半球形,腹间有 平行弦文两组,承柱矮。承盘敞口浅腹, 平底。炉体下有竹节状短柱,立于承盘中 央,形制承袭汉代铜博山炉”。此形制与 1 9 6 8 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出 土的错金博山炉和骑兽人物博山炉有异 曲同 图2 1 4 东晋青釉博山炉 工 之妙。 镇江市博物馆收藏 南朝时期,香熏生产开始走向衰败,特别是浙江、江苏地区的瓷窑很少烧 造,但在福建、江西等地的瓷窑如新兴的洪州窑则开始生产这类器物,不过 此时的造型主要选取博山炉式并且炉顶的装饰以莲瓣为饰,表明佛教因素对 制瓷业的影响。 1 9 7 3 年江西清江南朝宋泰始三年( 公元4 6 7 年) 墓出土南朝洪州窑青釉博 山炉l 件( 图2 - 1 5 ) 胎骨扶白青黄色釉,釉汁莹润,开冰裂纹细片。炉身上 部呈山岭状,作二十五峰耸峙,正中立一拱手俑。昂首远眺,腹部开一梯形方 孔。炉座为喇叭形圆支柱平底圆盘承托。 ”镇江市博物馆镇江东晋画像砖幕,文物1 9 7 3 年第4 期 2 1 圈2 - i5 南朝青釉博山炉图2 1 6 膏瓷博山妒 清江县博物馆收藏江西省博物馆收藏 在今福建、江西等地的香熏盖部有的堆贴前后交错的细长莲瓣或多层乳 钉,形似升腾的火焰。这种造型一直延续到隋代。1 9 9 2 年泉州市文管会、惠安 县博物馆发掘隋墓( 开阜十七年十一月十二同) 出土2 件青瓷博山炉”,子母口, 盖顶部堆帖多层乳丁,形似火焰,另镂有小孔,最底层饰有四莲瓣。炉为斜腹 底与承牲盘连在一起,可活动承柱盘为翻唇平底。扶胎,通体施青釉,大 多剥落。炉内有颗粒状碳化物。一九六二年江西永丰县沙溪镇的南朝墓出土青 瓷博山炉l 件( 图2 1 6 ) 该炉通高1 79 厘米,底径1 2 厘米。通体旖莹润洁净 的青釉。炉体成圆盘承托重瓣莲,蕊部塑立一只展翅欲飞的仙鹤。当中香烟冒 出后,仙鹤似在云雾中飞翔。炉身下部开一拱形火门,花间设孔隙,烟香由此 飘出。炉腔中空平底。带托盘。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炉身正面设圆,炉身 下连喇叭形短支柱,立于炉座托盘上。托盘浅腹平底。全嚣施青黄色釉,开冰 裂碎片,此器造型秀巧别致,独具匠心。 泉州市文管会、惠安县博物馆:( 福建惠安县曾厝村发现两座隋墓,考古1 9 9 8 年第 1 i j i l j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六朝青瓷香熏的装饰特点 关于六朝青瓷香熏的装饰,除了仿汉代铜博山炉形的香熏外,其余形制的 香熏相比于其它青瓷器,如谷仓罐等来说,要简朴得多。其主要装饰纹样为弦 纹、联珠纹、斜方格网纹等,同时,为了熏香的需要,对出烟口的镂空处理呈 现出不同样式,如圆孔、三角形孔、五峰山形孔等等。此外,在装饰题材上, 却有动物瓷塑、佛像贴塑等。 三国时期香熏的装饰纹样以弦纹、水波纹、联珠纹样为主,其中弦纹与水 波纹在汉代的越窑中已普遍使用,是汉代瓷器纹样的延续。弦纹是用竹、木或 金属利器刻划而成的,分为单弦纹和双弦纹。这一时期主要采用纹饰带装饰, 纹饰带一般由辅助纹饰和主题纹饰组成。其中,可单独出现作为主题纹饰,但 更常见是作为辅助纹饰。如单独使用则主要作为主题纹饰使用出现,但与佛像、 铺首等纹饰同时出现,则为其地纹。根据现有考古资料看,这类纹饰带主要流 行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其中西晋中晚期又是其繁荣期,不仅在香熏上,罐、壶、 钵、盂等器物上使用也极为普遍纹饰带的出现和此阶段瓷器纹饰借鉴汉代铜器、 漆器装饰技法和纹样有关。我国成熟瓷器在东汉才正式烧成,瓷器在创烧之初, 器形和纹饰势必从很大程度上借鉴当时常见器物的造型和装饰。魏晋瓷器上所 饰纹饰带从内容到装饰部位上都与东汉以来铜器的装饰极为相似。 三国晚期与西晋时期,青瓷香熏的装饰纹样变得丰富起来,常见有斜方格 网纹、弦纹和联珠纹组成的花纹带,使器物更显稳重端庄。江苏吴县狮子山西 晋“元康五年七月十八日( 2 9 5 年) 墓出土青瓷香熏基部饰弦纹和斜方格环带 纹。联珠纹多数用金属或竹管戳印,或用木制模板压印而成。前者珠圈内与器 表平,只有珠圈内凹:后者一般圈较宽,且多有小短线,只有极小的圈心与器 表平,似花蕊,因而有的也称“芝麻花纹或“花蕊纹”、“轮状纹 ,也有的圈 心完全内凹。联珠纹是魏晋时期较常见的青瓷器纹饰之一,使用很广,它常常 被装饰在网纹与弦纹的上下端组成纹饰带。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初期联 珠纹为戳印而成,珠圈窄细,内与器表平。后珠圈演为双层。再后发展为压印 而成,珠圈较宽,内凹,上有短线。同时,这时期的网纹多为压印,变化比较, 蔓i ! 丛塑查壁量曼鲤芝塑壁曼 有单纯用斜方格纹组成,有在斜方格内用细斜线分成9 格或1 6 格粗细相杂: 或者只印出内凹的棱形,而没有凸起的细线,就在这一细节上可以具见匠心。 所谓压印。就是用一个刻有纹饰的模印工具在半干的坯子上用力压印而成的, 压印后再施釉。此外,三国末期出现以铁为着色剂的彩料,在已施釉坯件的口 沿或肩部以圆点的形式着彩的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网络编辑师考试网络编辑人工智能与智能数据清洗技术试卷
- 文件存档及资料管理系统设计规范
- 外包加工制造协议规定内容说明
- 2025年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培养)职业技能鉴定全真试题卷
- 2025年无损检测员(初级)职业技能鉴定真题模拟解析技巧
- 期中试卷数学试卷
- 《树和喜鹊》课件 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 宁夏的中考数学试卷
- 去年江西省会考数学试卷
- 七宝实验小学数学试卷
- 化工装置静设备基本知识
- 电脑节能环保证书
-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非事业编制聘用人员公开招聘1人(专业学位培养办公室助理)(必考题)模拟卷
- 2021社会保险法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
- 露天矿山危险源辨识汇总
- 罐头食品加工工艺课件
- 口腔修复学-纤维桩-PPT课件
- 《排课高手》用户手册
- 变压器套管课件
- 血液透析管路及透析器安装操作评分标准
- 物业交接表格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