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及其反思.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着力探讨了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挖掘了颦执自身抒情理想的海子诗歌的独特 性,把对他的运思方式的把握勾连在诗人营造的乡村、城市、麦地等一系列关键意象上面。 文章把海子的家园意识放置在当时的整个汉语诗歌特别是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的写作背景 中进行了审视,比较了海子的诗和第三代诗歌的不同之处,凸现出了海子家园意识的独特 性。此外文章还迸一步考察了时代语境和文化症候变化中的海子及其诗歌的命运,由此省 思了在非诗的时代如何开放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关键词:海子;第三代诗歌;家园;语境;乌托邦 a b s t r a c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m a i n l yd i s c u s s e st h eh o m e s t e a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h a lz ia n dd i g s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f o rp e r s i s t i n gh i si d e a l i t yo fl y f i c i s m ,w h i c hc a nb e e ns e e nf r o mas e r i e so fk e y i m a g e ss u c ha s t h ec o u n t r y , t h ec i t ya n dt h ew h e a t l a n di nh i sp o e t r y t h et h e s i ss c a n st h e h o m e s t e a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h a iz ii nt h et e m p o r a ls i t u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o e t r ye s p e c i a l l ys i n c e 8 0 s ,a n dc o m p a r e st h ep o e m so f h a iz iw i t ht h o s eo f t h et h i r dg e n e r a t i o np o e t r y , a n dt h e r e f o r e g i v e sp r o m i n e n c et ot h ed i s t i n c t n e s so fh a lz i sh o m e s t e a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f u r t h e r m o r e ,i t r e v i e w st h ed e s t i n yo fh a iz ia n dh i sp o e t r yi nt h ec o n t e x to ft h ea g ea n dt h ec u l t u r e a n d t h e r e o u tc o n s i d e r st h e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o p e n i n g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p o e t r yw r i t i n gi nt h en o n p o e m a g e k e y w o r d s :h a lz i ;t h et h i r dg e n e r a t i o np o e t r y ;h o m e s t e a d ;c o n t e x t ;u t o p i a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 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4 罚柱 日期:矽6 年歹廓7 日 首都师范大学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 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4 罚衫云 f = _ 期:弘噼铀胴 引言 2 0 世纪8 0 年代,在朦胧诗处在生存的焦虑、影响的焦虑和自我的焦虑三重情况交织 f ,“重聚自身的光芒”寻求自我超越的时候,第三代诗歌出现了。它主要以“他们”、“非 非”诗派为代表,倡导疏离传统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用地道的中国口语写作,朴素、 有力,有一点孩子的口气;强调自发的形象和幽默,但不过分强调自动作用,赋予日常生 活以奇妙、不可思议的色彩”。与朦胧诗在非人的时代中呼喊人的意义、尊严和价值, 表现强烈的救世激情和孤傲狂狷不同,第三代诗面对具体而复杂的日常生活,充满矛盾与 分裂的现实世界,主张返回生命本身,注重个人在世俗生活中的体验。在思想立场上,第 三代诗以自由、分裂的个人主义与朦胧诗的诗歌英雄主义相对抗;在诗学追求与艺术风格 上,则企图通过对朦胧诗深度模式的拆除,体现诗歌的感受力和文本的开放性。第三代诗 歌总体上追求的是诗歌原创与自由的活力,这突出反映在他们对语言的看重上:“他们” 诗派明确提出“诗到语言为止”。( 韩东语) 的主张,“非非主义”强调“诗从语言开始” 。( 杨黎语) 。因而他们放逐抒情,放逐崇高,沉于语言以至造成语言的过度增殖和超量消 费。 海子的诗歌写作与第三代诗歌有着相同的处境,然而,海子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写作动 力、写作理想却和第三代诗歌不同。在第三代诗歌不再为人们提供生活意义的追问,认同 世俗生活,只关心诗歌文本开放性的时候,海子却不与世俗生活妥协,坚持诗歌对人类苦 难的同情,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为我们再次展现了诗歌抒情的魅力。他说:“诗是情感的, 不是智力的”,“可能诗仍然是尘世。我依然要为善良的生活的灵魂歌唱,这些灵魂不需要 地狱。我们寻求互相庇护的灵魂。我仍然要在温暖的尘世建造自己就像建造一座房 子。”。他仍然坚信诗歌的情感性,把抒情作为诗歌的基本素质,而且要在诗歌中建构他的 精神家园,也为人类建构精神家园。当代诗学大师加达默尔说:诗是一种保证,一种许诺, 使人在现实的一切无秩序之中,在生存世界的所有不完满、厄运、偏激、片面和灾难性的 迷误中,与遥远得不可企及的真实意义相遇。o 海子坚持诗歌理想,期望通过建构诗歌来 缝合破碎的世界和现实,寻找人类在这个世界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改革开放后各种思想 涌入,市场经济对人的信念形成巨大冲击,第三代诗歌背叛朦胧诗精神,放弃对人文关怀 职能的时代,海子诗歌埘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弘扬,是对诗歌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最 后坚:) :。但随着社会由威权社会向后威权社会的转变,诗歌被放逐到边缘的边缘,单纯的 。叫、尼:远帆,青年诗人谈诗,北京大学五p u 文学社编,1 9 8 5 年。 “韩东:( 他们) 略说,诗探索,1 9 9 4 年第1 辑。 。第三代诗:对混乱的澄清尚仲敏、杨黎、蓝马、削伦佑成都对话繁,打印稿。 ”海f :寂静( 但是水、水原代后记)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 ”参涮力达默尔:美的现实性,p h i l i p p r e c l a mj u ns t u t t g a r t l 9 8 3 年版,第2 0 页,转弓i 自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 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一卜海人民出版社,1 9 8 8 年。 1 抒情已不能应付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同时随着诗歌内部的反思,海子式诗歌必然迎来转 型。 固然在海子生前,他的声名并不显著,这和他游离于当时绝大部分的写作取向之外有 关,但是,海子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骆一禾认为“海子是我们祖国给世界 文学奉献的一位有世界眼光的诗人”( p 1 8 ) ,谢冕称“他已成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 ( p 2 ) ,张炯主编的新中国文学五十年评价说: 他创造了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系列 全然有别。他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与前此流行的新诗潮的语言 他是当代最具独创性的一位诗人。 海子诗歌中有着统贯全局、贯穿始终的主题意象。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提 出“麦地、村庄、月亮、天空等,是海子诗中经常出现的、带有原型意味的意象”。:在 海子( 亚洲铜) 探析一文中,奚密提出了“火”:“以火为中心,诗人创造开展出许 多组意象;这些群组之间又互相联系,形成一复杂庞大的象征体系。”( p 8 7 ) ;在海 子诗歌:双重悲剧下的双重绝望一文中,宗匠认为海予诗歌中存在鼹类相对抗的意象: 一类是麦子、麦地,一类是太阳( 阳光) 、月亮( 月光) ,“这两类意象的相互碰撞、物质 与精神的永恒对抗,构成了海子诗歌的基本主题,也即生命痛苦的主题。”( p 1 5 1 ) ;邹 建军在试论海子的诗歌创作中提出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是“麦子”:“麦子意象之 于海子,犹如太阳意象之于艾青,雨巷意象之于戴望舒”( p 2 4 3 ) ;在海子: 诗人中的歌者一文中,王一川强调远方是海子诗反复出现的重要形象”( p 2 4 8 ) ; 杨秋荣在青春的单翅鸟中认为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是“青春远行”。但本人认为认 谚 海子诗歌的精神内核是家园意象,是他诗歌中深藏的家园意识。 关于海子诗歌中的家园意识,有学者认为是对汉语神性之维的唤起,神性家园的建立 9 :著名学者罗宗强认为海子诗歌中潜流着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可以说是海子诗歌对传统 文化家园的回归。而我们从他的诗歌意象中可以看到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本文主要通过 对海子诗歌及诗论中“马”、“太阳”、“麦子”、“家园”、“远方”等意象的分析,反映他在 诗歌这个语言世界及现代都市与乡村这个现实世界对精神家园的寻找,从而论述在8 0 年 代背景下家园对诗人和诗坛的意义,以及随着时代变化中国当代诗歌的走向来阐述海子式 诗歌所面临的转型,并由此省思在非诗的时代如何开放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可能性问题。 1 。棒p 、f :小死的海子,中国文联出版社,1 9 9 9 年。 。张炯:新中国文学五十年,山东教育版社,1 9 9 9 年,第1 0 页。 ”洪于诚:中围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3 0 9 页。 o 杨秋荣: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的主题意象解读,北京教育学院学搬,2 0 0 0 年9 月,第1 4 卷第3 期。 o 廖建国:试论海子的“殉诗之路”,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0 年1 0 月。 o 罗宗强:论海于诗中潜流的民族血脉,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2 年第2 期。 2 第一章家园:放逐与坚守 在2 0 世纪8 0 年代的诗坛,以“他们”、“非非”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是相当引人注目 的,总体上他们和艨胧诗的写作姿态表现了很大的不同。一一般地看,朦胧诗把被长期禁锢 的个人话语空间予以了有力的张扬,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道德批判的激情和力量,在主体 关怀的层面是理想主义的,而第三代诗歌虽然不能笼统地归入某一类写作,因为他们的诗 学观念是驳杂多样的,不过大体上都是以反朦胧诗的姿态出现的,某种意义上说可以把破 除文化对人的束缚视为他们的一般追求。”“非非”主要体现为理论上反文化,主张回到 一种“前文化”状态,通过三个“还原”和“逃避”、“超越”的策略。三还原创造还 原;意识还原;语言还原。创造还原的具体途径:三逃避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 意义;三超越超越逻辑,超越理性,超越语法。而他们又宣称:“非非不是反文 化的。恰恰相反,它致力于探寻文化创造的本源,致力于凿通文化所以由来的源泉。”圆不 过,这种“前文化”写作理想未免带有乌托邦的性质,这种假想的不可企及性在于,任何 意识与思维活动都无法真正超越既存的语言材料与工具。 “他们”则刻意追求平凡,拒绝文化代言人身份,这从他们以第三人称复数为名即可 看出。他们主张返回诗和生命本身,而诗和生命本身就是真实。如其代表人物韩东就主张 诗歌应当回到真实,“在艺术作品中,善的标准是虚假的,只有真实的东西才是我们追求 的对象”。对于主体,他主张“返扑归真”,摆脱“俗不可耐的精神贵族的角色”,而回到 “民间和原始的东西”。他又进而指出:“我们关心的是诗歌本身,是这种由语言和语言 的运动所产生美感的生命形式。我们关心的是作为个人深入到这个世界中去感受、体会和 经验我们完全是在无依靠的情况下面对世界和诗歌的。”。如他的你见过大海:“你 想象过大海然后见到它就是这样你见到了大海并想象过它可你不是一个水手就是 这样也许你还喜欢大海顶多是这样你不情愿让海水给淹死就是这样人人 都这样”。完全从个人感受出发,没有文化或其他意义的干扰,只是呈现想象过大海然后 见到它的一个事实也许会喜欢它,但也不情愿被它淹死。他认为这才是艺术作品应追 求的标准真实,彻底地返朴归真。对于诗歌的本质,“他们”认为,诗是表现世界的 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以往的诗歌都是“时代的表现”,失却了真实存在的生命状态。“我就 是我”,不是别的:生活就是生活,没有更多的意义。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有关大 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在于坚等人的诗 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取向,主体完全“是一群小人物,是一群凡人,喝酒,抽烟,跳迪斯科, 。关于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的论述町参阅王光明现代汉诗的订年演变,第l 一章“诗歌话语空间的重建”河北人民 f f 版社,2 0 0 3 年。 。诗选刊,1 9 8 7 年第2 期,第6 7 页。 。韩东:关于诗的两段信,青年诗人淡诗第1 2 4 1 2 5 页。 “1 他们第3 期。 3 性爱,甚至有时候还酗酒,打架”,他们只是在生活,并不追寻生活的意义。 这种反文化还表现在对诗歌语言的态度上:主张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人工“陌 生化”的知性语言,不强求暗示性、内涵、张力、弹性、音乐性等语言效果,否定诗歌的 语言与日常语言的界限;追求结构的自然、灵活,反对“朦胧诗”式的“高层建筑”;拒 绝象征、隐喻等复杂技巧,反抗诗歌的抒情暴力,看重语言自身的繁殖力量,或以“纯粹”、 人性的语言携带冗烦、纠缠不清、意义矛盾的细节,造成文本的戏剧性或戏谑效果。如于 坚的作品第5 2 号: 很多年,屁股上拴串钥匙,裤袋里装枚图章 很多年记着市内的公共厕所,把钟拔到七点 很多年在街口吃一次一角二的冬菜面 很多年一个人靠着栏杆,认得不少上海货 很多年在广场遇着某某说声“来玩” 口语化、生活化的日常语言,结构自然、灵活,拒绝象征与隐喻,摒弃了对应深度精 神的变形诗歌世界,呈现为“生活”化的、平淡的、表面上无主体介入的冷淡铺排风格, 表现出一种重复、单调的都市边缘人平庸的生活。 反文化表现在美学精神上就是“反崇高”。如“大学生诗派”所宣称的:“它所有的魅 力就在于它的粗暴、肤浅和胡说八道。它要反击的是:博学和高深。捣碎! 打破! 砸烂! 它决不负责收拾破碎后的局面。它的艺术主张:反崇高。它着眼于人的奴性意识,它把 凡人那些流落街头,卖苦力、被勒令退学、无所作为的小人物一股脑儿地用一杆笔抓 住。狠狠地抹在纸上,唱他们的赞歌或打击他们。”。类似的还有以李亚伟为代表的“莽汉 主义”,声言“捣乱、破坏以求炸毁封闭式假开放的文化心理结构”。李亚伟的中文系 将以往涂满神圣肃穆的釉彩的中文系写得如此俗浅戏谑:“中文系是一条撒满钓饵的大河 浅滩边,一个教授和一群讲师正在撒网网住的鱼) l 上岸就当助教,然后当届原李白的 导游然后再去撒网要吃透野草花边的人把鲁迅存进银行,吃利息”。 “非非”、“他们”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用通俗的日常化语言,体现人们平凡、琐碎的 日常生活,正如于坚所说,“伟大的健康的诗歌将引领我们,逃离乌托邦的精神地狱,健 康、自由地回到人的现场、当下、手边。”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代”诗 歌的这种反文化倾向造成了文本的解构性意义的消解,如“天亮后我发现高原已被踩 得稀烂? 大树们像一群遇难的鸵鸟”( 于坚昨夜当我离去) ;语言的过度增殖和超量消 费:相当多的诗人过分看重感觉和语言本身的繁殖力,迷恋于言说的解放和欢悦感,如“自 。典型作品有于坚的尚义街六号等。 。诗选刊,1 9 8 7 年第2 期,第7 3 页。 8 诗选刊,1 9 8 7 年第1 期,第1 6 页。 。关于第二代诗歌的论述町参阅张清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版社,1 9 9 7 年。 。十坚:棕皮手记,东方出版中心,1 9 9 7 年,笫2 3 8 负。 4 己看着自己赤身裸体的小丑一次次从时间之镜上滑一f ”( 于坚独自) 。与“非非”、“他 们”不同的是,海子主要着力于一种意义的建构,重建乌托邦的精神家园。海子看到“由 于丧失了土地,这些现代的漂泊无依的灵魂必须寻找一种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肤浅的 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来代替和指称,可见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东西。” o 土地就是我们的家园,失去了土地我们就无所归依,只能陷于欲望之中。海子要回归土 地,回归家园。他知道“可能诗仍然是尘世”,仍然要受世俗生活所困,但他“依然要为 善良的生活的灵魂唱歌”,因为灵魂不能为世俗世界所牵绊,“这些灵魂不需要地狱。我 们在地上找水,建设家园,流浪,拖儿带女。我们寻求互相庇护的灵魂。我仍然要在 温暖的尘世建造自己就像建造一座房子。我是一个拖儿带女的东方人,手提水罐如诗稿, 那么,永恒于我,又有什么价值。”在土地中,在家园里,诗人也想像一个平常人一样, 拖儿带女,不需要永恒。“太阳照亮了成家立业的人们。即使离去了,这一次生命和爱依 然是我们温暖的时光。”。而只有理想能照亮尘世,让人感觉到温暖。 8 0 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面对着政治、技术理性、商品经济结盟的意识形态压力,尤 其是市场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使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换,人的生存变得日趋表层 化、平面化,对内在精神的渴求愈来愈被肤浅的欲望所取代。我们应该重新定位诗歌在世 俗世界的意义,不能仅仅充当某种世俗的职能。相反,诗唯一能做的即是认识人类破碎的 生存处境,赋予它深刻的内容、直面的勇气。由此,诗才能成为世俗世界中真理、爱和神 圣为目的的生命领域,这才是诗的本质。面对着“时代脱节”的事实所导致的绝望的事实, 人要求的是获救的信念;面对生命的无意义,人非得肯定某种有意义的观念;价值虚无的 世界中孤苦无告的灵魂需要的是爱的救护。因而,诗不仅要呈现生活中的无聊、空虚,更 重要的还是建构起人们生活的意义。因此,在“非非”、“他们”等许多第三代诗人们随时 代一起破碎、瓦解、变动时,海子却仍然执着于本体上的价值追问,这体现了一种基本不 同的写作取向,是从拆解与重构的不同角度给当下的诗歌本体命名。以“非非”、“他们” 为代表的第三代诗歌倾向于书写当下的生存状态,包括对琐屑生活细节的迷恋、排斥,对 个人感受的呈现等等,总体上表现出对生命领域的全面暴露,如于坚的诗作品第3 9 号、 远方的朋友,韩东的我们的朋友、一切安排就序等,诗歌从总体上来说揭示了 欲望对精神世界的扼杀,展现现代人灵魂的漂泊状态,丧失家园的疼痛感、焦灼感。此时, 对家园的寻找,重建家园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海子以社会良知、历史和文化代言人 的身份主动承担价值重构的责任,关注人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重塑诗歌作为人类家园的重 要作用,“诗唤出了与可见的喧嚷的现实相对立的非现实的梦境的世界,在这世界中我们 确信自己到了家。”9 海德格尔认为,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的黑夜中追问终极价值之责任的诗人,都称不上 这个贫困时代的真正诗人,贫网时代真证诗人的本质在于:诗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对丧失 海f 诗学:一份提坌 ! | ,西j i l 编:海子诗全编, 。海二二鹾书店,1 9 9 7 年。 。海了寂静,西川编:海子诗牟编,上海联书店,1 9 9 7 年。 。【两德j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与诗的本质,伍蠡甫、胡经之土编西方文岂理论名著选编( 下) ,北京大学 版社 1 9 8 7 年。 了绝对价值的诗的追问。对海子而言,诗负有对人类的精神归宿、对人的灵魂道路的抉 择和确立的崇高责任,负有克服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意识和无意识、自我和世界分裂 的责任。不管这种叩问和建构“精神乌托邦”的努力在当代显得多么虚幻和软弱( 海子 对世俗生活的脱离及弃世) ,它毕竟给这个贫困时代注入了“灵魂”因素,而把人类引向 深度生存的形而上问题。 o 诗人何为? ,:德 m 海德格尔i ;寻语音思,彭富存详,戴晖校,文化艺术版礼,1 9 9 1 年。 。前记,弛倾向1 9 9 8 年第1 期。 第二章论海子诗歌意象中的家园意识 从理想的层面看,海子把诗歌理想太阳作为他的精神家园与寄托,但因为现实的 黑暗而最终不能实现。通过诗歌中“马”的意象我们看到他诗歌生涯的苦难,而“太阳” 意象则说明他所坚持的理想之高贵和崇高。从现实的层面看,诗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很 紧张。通过对“城市”及其有关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现代都市爱情遭受挫折, 而事业在诗坛也一直得不到认可。从频繁出现于诗中的“孤独”意象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由 此经受的生存上和精神上的孤独。而对“乡村”、“麦地”、“麦子”等意象进行分析可以得 知诗人在都市失落后转向乡村寻找家园也遭受挫折,“麦地”、“麦子”作为他精神的最后 栖息地也只能带来绝望。对“家园”、“流浪”、“远方”等意象进行分析则更进一步说明他 深刻的家园意识。无论是在诗歌这个语言的世界还是在现代社会这个现实的世界诗人都无 法安身,找不到精神的家园,离去不可避免。由此我们看到,家园是海子与现实世界关系 紧张时寻找的精神乌托邦,在诗歌或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因而注定了家园的幻灭。 诗歌与太阳 诗歌就是海子的精神家园,就是他的生命本身,他用全部的青春与生命献身于诗歌。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海子经常使用独特的意象来象征他的诗歌世界。比如,以“马”的意 象来隐喻他的诗歌生涯。首先,马和人有着特殊的关系,是人类的伙伴和朋友。在农耕文 明占主导的社会,马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运输工具。对在农村生长了1 5 年,经历了 农耕文明的艰辛的海子来说,以这个意象来隐喻诗歌,诗歌对海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 次,马奔腾的所展现的飒爽英姿与奋斗精神,来象征作为诗人青春与生命的诗歌极为贴切。 再次,我们都知道马不会迷失方向,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找到回家的路,诗人乘负诗歌之马 可以寻找到精神的家园。因而海子选择“马”来隐喻他的诗歌生涯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的。他在日记中提到,“我的诗歌之马大汗淋漓,甚至像在流血仿佛那落日和朝 霞是我从耶酥诞生的马厩里牵出的两匹燃烧的马、流血的马但是它越来越壮丽,美丽 得令人不敢逼视。”在诗中也说:“诗歌生涯本是受难王子乘负的马饮血食泪苦难的盐 你从大海流放于草原迁徙、杀伐、法令和先知的追逐皆成无头王子乘马飞翔”( 太阳土 地篇p 6 1 5 ) ”。诗人就是那无头王子,借着诗歌之马飞翔,超越这个充满物欲的世界。 “众神的黄昏杀戮中最后的寂静马的苦难和喊叫构成母亲和我的四只耳朵倾听 内心的风暴和诗季节循环中古老的悔恨”( 太阳上地篇p 6 2 8 ) ,在这个喧嚣的尘世, “以下史中标沣页码的部分均选自西儿i 编:海- f = 诗伞编一匕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 7 面临的是众神将隐匿的黄昏,在这最后的寂静中只有诗歌能宣泄出人们内心的挣扎,尽管 诗歌受到诋毁、贬低或者被抛弃的苦难。“我就是那疯狂的、裸着身子驮过死去诗人的 马整座城市被我的创伤照亮斜插在我身上的无数箭枝被血浸透就像火红的玉米” ( 马) ,整个尘世都会被诗歌的创伤照亮,被诗歌的创伤所警醒,因为那是浸蕴着诗人 血泪的诗歌。“马疯狂地奔驰一阵横穿整个法兰西成为纯洁诗人、疾病诗人的象征” ( c f 幸) ,因而诗歌是在这个物欲尘世保持着纯洁的诗人的象征,也是因此而担忧害病 的诗人的象征。“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岁月易逝一滴不剩水滴中有一匹马儿一 命归天”( 祖国( 或以梦为马) ) ,海子心中理想之梦在诗歌中获得实现。“我骑上诉说 咒语和诗歌一匹忧伤的马我骑上言语和眼睛内心怯懦的马和忧伤之马我的内脏哭 泣那个流亡的诗人抓住自己的头颅步行在江河之上路啊诗歌苍茫的马在河畔怀 孕的刹那禽兽不再喧响我不知道自己还要向前走得多远”( 太阳土地篇p 5 6 9 5 7 0 ) , 诗歌是诗人内心怯懦、忧伤的象征,也是内心创伤的语言:“诗歌语言之马渡过无形而 危险的水上语言发自内心的创伤”( 太阳土地篇p 5 8 0 ) 。 如果说,“马”恰切地象征了海予苦难但充满理想与激情的诗歌生涯,那么,“太阳”就 是他诗歌的理想,是诗歌王国中的神,因为太阳是最光辉灿烂的事物,它可以驱散一切黑 暗。他引凡高的话说,“那些不信仰太阳的人是背弃了神的人”,相信理想,相信诗歌为 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而且“是人,都必须在太阳面前找到自己存在的依据。”。在这个被工 业、理性压榨的社会,诗人想成为“太阳”照亮世人,希望重建诗歌与人的价值与尊严, 从中可见海子所坚持的理想之高贵和崇高。他将太阳作为自己的事业目标,立志成为太阳: “我的事业就是要成为太阳的一生他从古至今日他无比辉煌无比光明和 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最后我被黄昏的众神抬入不朽的太阳太阳是我的名字太阳是 我的一生太阳的山顶埋葬诗歌的尸体一一千年王国和我骑着五千年凤凰和名字叫 马的龙我必将失败但诗歌本身以太阳必将胜利”( 祖国) 。太阳是他的幸福, 尽管在这个贫乏的现代之夜有苦难,但太阳就是他的幸福:“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 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 夜色) 。“在黑暗的尽头太阳, 扶着我站起来我全身的黑暗因太阳升起而解除”( 日出) ,有了诗歌理想太阳, 所有的黑暗都消失了,太阳能鼓起诗人生活的勇气。海予随时准备献身于太阳这一诗歌理 想中:“村中的韩波毒药之父( 1 8 6 4 1 8 9 1 ) 埋于此:太阳海子的诗”( 献给韩波:诗 歌的烈士) 。对于太阳,诗人愿意献出他的全部,包括青春和生命,只要“太阳你要了我 吧我觉得自己像尸体。一样飞翔也已经将五脏倒入这路途一根从远方向你飞动的骨头就 是我它会在火中开出凤凰太阳你要了我吧”( 太阳- 断头篇p5 2 9 ) ,“太阳! 在我的 诗中,暂时停住你的脚步让我用回忆和歌声撒上你金光闪闪的车轮让我用生命铺在你的 脚下,为一切阳光开路献给你,我的这首用尽了天空和海水的长诗”( 太阳弥赛亚 d 8 0 1 8 0 2 ) 。忍受不可忍受的:“在空无一人的太阳上我怎样忍受着烈火也忍受着灰烬” ( 太阳诗剧p 7 7 2 ) ,“在太阳的中心谁拥有人类就拥有无限的空虚”( 太阳诗剧 4 海r :动作( 太阳断头篇代后记) ,西川编海子诗伞编一f i 海二联书店,1 9 9 7 年。 8 p 7 8 0 ) 。海子正是在太阳的中心心怀人类才感受到如此空虚和寒冷。而诗人对自己的要求 也是很高的,尽管他一直在尽全力于诗歌创作,但仍然觉得自己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 义:“在青麦地上跑着雪和太阳的光芒诗人,你无力偿还麦地和光芒的情义”( 麦地 与诗人) 。他不断榨取自己,献身于诗歌理想。 然而,征如有太阳的地方就有阴影一样,太阳在代表着光明的同时,也意味着黑暗的存 在。写太阳的诗是血淋淋的,是夜晚和地狱的,是破碎天空和赢腥大地的。诗人做好了孤 军奋战的准备,有孤军奋战的力量和勇气。他真的以全部的生命之火和青春之火投身于太 阳的创造,以全身的血、土与灵魂来创造永恒而又常新的太阳。太阳作为诗人的一种理想 是光明的,但现实却是黑暗的。也正因为黑暗现实的存在,才有对光明理想的向往。所以 太阳是包孕黑暗和光明的,“创造太阳的人不得不永与黑暗为兄弟,为自己。”。而“太阳 就是我,一个舞动宇宙的劳作者,一个诗人和注定失败的战士。”。所以“我和黑夜,同母。” “我是如此的重视黑暗,以至我要以黑夜为题写诗。这应该是一首真正伟大的诗,伟 大的抒情的诗。”。诗人在诗歌中经常写到黑暗、黑色、黑夜、夜、黑风、黑雨滴,作为标 题的就有黑风、海子小夜曲、夜晚亲爱的朋友、八月黑色的火把、一滴水中 的黑夜、夜色、黑翅膀、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黑夜的献诗。他认为太 阳断头篇“这首诗,是血淋淋的,但同样是温情脉脉的,是黑暗无边的,但同样是光 芒四射的,是无头战士的是英雄主义的但同样是人民的是诗人心上人的,是夜晚和地狱的, 是破碎天空和血腥大地的,但归根到底是太阳的。”“归根结底是太阳而夜晚将同时存在 f 去”( 太阳断头篇p 5 1 9 ) 。太阳的到来是为了要驱散黑夜。正因为这个寒冷的现代 之夜,用繁富包裹贫乏,所以诗人要用诗歌理想太阳来驱赶。 黑夜不是白昼,它是白昼的背面,不为人们的目光所熟悉、所习惯。它令人感到陌生、 神秘、捉摸不定。因而它包含一种否定,意味着经由否定而分离出去的那种东西,是一个 “它”。跟踪这个“它”的人,必定也是分离出去的,换句话来洗,是在心灵、情感上经 受了分离、分裂的人。没有一个内心和谐并与环境和谐的人会首先选中黑夜。那些进入黑 夜者是被驱入者,是一些漂泊的灵魂。因此,“黑夜”一旦被“说出”,某种残酷的心灵解 体已经发生。“黑夜”的“说出”是海子与现实世界紧张关系的反映,是他内心挣扎的 痕迹,是海子在这个现代之夜漂泊的灵魂。 俄罗斯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说:“从前的诗人和现在的诗人中哪一个不是黑人”。似乎也可 以说从古到今的诗人都是黑色的,“黑思想,黑命运,黑生活”9 。海子也是黑色的,他面 对“时代生活中的种种黑暗、无聊、愚蠢、邪恶”感受到了灵魂中的孤独、凄凉和绝望: “黑夜比我更早睡去黑夜是神的伤口你是我的伤n 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 最 后一夜和第一r 的献诗) ;“黑夜降临,火回到万年前的火来自秘密传递的火黑夜回到 ”海子日记,两川编:海子诗全编,i 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 ,海了动作,西川编:海子诗全编, j 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 。海了日记,凶川编:海子诗全编, :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 。崔p l - :真理的献祭,栏1 1 平主编不死的海子,中围文联:| ;版社,1 9 9 9 年 【俄1 菠维塔耶娃:我的普希金,世界文学,1 9 9 8 年第4 期,第7 9 8 2 页。 9 黑夜永恒回到永恒”( 献诗)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丰收后荒凉的 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黑夜的献诗) 。诗人在土 地诗前引用叶赛宁的诗句:“迷途不返的人哪,你们在哪里? 我们的光芒能否照亮你的 路? ”这声音是由叶赛宁发出的,海子呼应着:这声音也是海子发出的。他说:“诗和远 方一样。”而“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所以诗歌也是除了诗歌一无所有。“黑夜一无 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诗歌一无所有,最终也不能给海子以安慰,他只有孤独地离去。 二城市与孤独 与太阳这个光明理想同时存在的黑暗是现实世界。理想不能实现正是因为现实与理想 之间差距太大。在现实世界中的种种不如意使海子理想的精神家园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落。 首先,从他生存的环境北京这个都市来说,他与现实格格不入。这种紧张关系的造成 我们可以从诗歌中的“城市”及其相关意象看出。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城 市化进程也曰益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明显改观在城市中 表现得尤为突出。中国城市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社会的主导 思想意识逐渐转化到都市人所构造的都市精神上来。价值失范和精神虚无的危机问题在城 市生活中比任何时代都要突出。多种文化冲突,多元价值差异带来的压抑、绝望、紧张、 焦虑成了都市精神的现代病区。一些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认知丧失了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 量、召唤力量,丧失了赋予意义的权威地位,人们对生命的本质认同和生活的既有意义, 包括审美活动的习惯被经济实利原则无情地瓦解,“有用”的金钱日益成为人们的基本价 值依据,“没用”的精神价值退居价值观的边缘。 海子就生活在这样的都市中,“夜晚的血,梦中的火照亮了破碎的城市北京啊,你 城门四面打开,内部空空在太平洋的中央你眼看就要海水灭顶”( 日落时分的部落) 。 作为天分极高的才子,他1 5 岁就考入了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由偏僻的乡村来到了首 都。其后的十年,他一直生活在这个地区。然而,城市的繁华、冷漠与妄自尊大却无时无 刻不在挤压着这位一贫如洗的农民的儿子。他诗人奈地唱到:“荷马啊,我们都手扶诗琴 坐在大地上我们都是被生存的真实刺瞎了双眼”( 太阳诗剧) 9 。虽然“这城里,有 我的一份工资有我的一份水这城里我爱着一个人”( 城里) ,但是爱情和工作都不能 让他找到归宿,爱情最终失去,在事业上也得刁i 到认同。在城市,他就是一个浪子:“我 是浪子我戴着水浪的帽子我戴着漂泊的屋顶灯火吹灭我家乡赶走我来到酒馆和城市 我本是农家子弟我本应该成为迷雾退去的河岸上年轻的乡村教师从都会师院毕业 后在一个黎明和一位纯朴的农家少女一起陷入情网但为什么我来到了酒馆和城市” ( 诗人叶赛宁) 。在爱情上,恋人的父母不同意他们之间的交往,嫌他穷,他家里穷, 4 ,海予:我热爱的诗人荷尔德林,西川编:海子诗仝遍,上海三联书店,i 9 9 7 年,第9 1 7 贞。 o 西川编:海子诗伞遍,上海三联书店,1 9 9 7 年,第7 7 4 = | j f 。 1 0 而且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余的家庭成员俯伏在锅勺上”( 得不到你) ,“你的母亲是樱桃, 我的母亲是血泪”( 太阳和野花) ,他们两个家庭之间的差距就是乡村和城市的差距,所 以爱情只会是悲剧“得不到你我的有弱点的妇女”、“得不到你有弱点的爱情”( 得 不到你) 。相对于城市,乡村是有弱点的,它的物质是贫乏的。他在诗歌中把恋人比作城 市也是有意味的:“两个陌生人朝你的城市走来”、“两个猎人向这座城市走来向王后走 来”( 爱情故事) ,“蒙占的城市噢青色的城”( 马) ,“一只船停在荒凉的河岸那就是 你居住的城市”,因为他和恋人成长的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对比出乡村和城市的不同。他 把自己比作擅入都市的农民:“我径直走入潮湿的泥土堆起小小的农民对粮食的 嘴停留在西安多少首饰的外围多少次擅入都市像水血和酒这些农夫的车辆 运送着河流,生命和欲望”( 吊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 。在都市,他找不到自我:“走 遍一座座喧闹的都市我很难梦见什么”( 眺望北方) 。然而,为了爱情,为了爱人,他 还是作过尝试,努力融入这个城市:“第三人是那位世上唯一的公主为了她我把自己那一 只粗笨的头颅搬到了城市的铁砧”( 太阳大札撒) ,尽管最终没有成功。 对比同时期宋琳、张小波等人的“城市诗”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海予的孤独。如 宋琳的站在窗前一分钟: 作为一个城市公民 我必须习惯起早 在窗子前对着街道剃胡须 顺便安排了一天的事情 楼下停着一辆车是别人的 我也不会错过伸出车门的一条腿 回过头来察看自己的脸 泡沫退去的部位有了皮革的硬度 我满意还是悲哀 我将带上饥饿的胃出去 排在任何一个屁股后面平静地等待 睾丸里枯竭的河流 抓住一天中可能出现的一切变故 也许就发生在拐弯的地方 象上次那场车祸 有人朝这边就有人朝那边 我应该接受阳光的邀请 从上午到黄昏 - 一“城市诗”:在上海出现的明确表现人在城市中的困境的诗作,主要以求琳、孙晓刚、张小波为代表,他们曾h 版诗 歌台集城市人。 1 1 迈流稳重的双脚 然后怀着作客的心情回来 象憋在喉咙里的一口痰 准确地进入瓷缸 想起生锈的膝盖还需要卸下来修理 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作为一个城市公民不得不经受一些生活程式、泯灭个性的都市化, 的悲哀与无奈。他完全是作为一个局内人来叙述这些感受的,因而无从逃离,也不会想到 逃离。而海予却不一样,他一直就没有真正融入过城市,是一个在城市外围观看的孤独的 局外人。他是流浪到都市的一个浪子( 诗人叶赛宁) ,向这座城市走来( 爱情故事) , 尽管在都市生存,有一份工作,还有爱情( 城里) ,但他始终像一个擅入都市的农民( 吊 半坡并给擅入都市的农民) ,走遍喧闹的都市却很难让内心停留下来( 眺望北方) 。 张小波的在蚂蚁和蜥蜴上空: 在那里就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城市 在股票交易所的对岸 在石板下面 打字机和一只跳蚤同时跃起 最接近心脏处出现, - t l - 翅膀下露出眼睛窥视隐私 在那里清官也要逃走 郊外的狗朝城市吼叫 一条河上的王座铁桥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站在哪里能望见故乡 火车向西奔去 我躺在地上 只有肚皮的起伏 使我看到内脏挂在树上的场面 在我们上空 蚂蚁和蜥蜴爬满星斗 闪电从脑门上退去 诗人对城市的感觉都建立在细节上,是一种从生活的具体状念出发来写的。感情细腻。 而海子则是从生活的整体感觉来描写城市,对城市及在其中的生活都有一种隔膜。 往事业上,海子的诗歌在诗坛也得不到认同。尽管他写了麦地、五月的麦地这 样出色的麦地诗歌,但海子的诗歌要发表很凼难,他的麦地是写出三年后才发表的。 关于海子当时在诗坛的窘迫境遇,燎原的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评传有详细的描述。 海子居住在昌平,体会到的只是一种没有回声的寂寞。他曾写下在昌平的孤独,谈到 “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放在泉水中”、“拉到岸上还是一只鱼筐孤独不可言 说”。西川在死亡后记。中曾这样写道:有时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希望与别人交流。有 一次他走进昌平一家饭馆。他对饭馆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 而饭馆老板的答复则是: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居住带 给人物质的困难、缺乏是可以捱过去的,但精神的贫乏却让人难以忍受,因为在这里你的 价值没有人认识到,没有可以对话聊天说心理话的人,更不会有人尊重你的价值。更何况 是海予这样有远大理想和伟大抱负的性情诗人。人是社会的动物。虽然很多时候人可以忍 受一个人的孤独,但这是有环境保障的,周围有着很多潜在的可以交流的对象,一旦人寂 寞、孤独起来可以很快找到倾吐的对象。如果缺少了这一点人群的保障,人很容易变得阴 鸷、孤僻甚至走向疯狂、癫狂。 如果说这是生存环境给海子的影晌,尚可以克服的话,那种内心深处的彻底精神上的 孤独却是致命的。在以“非非”、“他们”为代表的大多数第三代诗人都顺应现代思潮,呈 现人类生存的破碎境地,解构一切价值的时候,海子却是一个眺望源头、向后看的诗人, 要在这个喧嚣的尘世坚持人类的价值与尊严。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说,海子的孤独是极少有 人能够理解的。“你说你孤独就像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 歌或 哭) ,他就像黑夜降临时第一颗星星照耀着祖国大地那样孤独地坚持着人类的尊严与价 值。他就是荷尔德林诗中所说的诗人,在神圣的黑夜中走遍大地的酒神的神圣祭司。要做 到这一点,也需要孤独,“切都会平安。我从荒野里回来,我只在夜里重复东方的事情 做这些简单的事。需要雨水不能多也不能少需要月亮和身体,需要理解,也需要孤独” ( 但是,水、水p 2 3 6 ) 。这种孤独是神圣的,“青海湖上我的孤独如天堂的马匹”( 七 月不远) 。“歌手再次离开我们孤独的成为人问最深处秘密的饮者,幸福的饮者”( 传 说) ,他只能远离众人,远离世俗生活,为人类孤独的灵魂歌唱,但他是幸福的。 在现代文明带来物质丰富、一片丰收景象的同时,留下的是心灵的空虚,海子乘坐诗 歌的马车向远方寻找精神的家园:“在什么河岸,你最寂寞搬进了空荡的房屋,你最寂寞, 点亮灯火什么季节,你最惆怅放下忙乱的箩筐大地茫茫,河水流淌是什么人掌灯, 把你照亮哪辆马车,载你而去,奔向远方奔向远方,你去而不返,是哪辆马车”( 夜 晚亲爱的朋友) 。在晨雨时光、汉俳等多首诗中海子反复强调“当众人齐集河畔 空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当众诗人只会空泛地为物质的满足而歌 唱生活时,海子坚决拒绝向“他人”认同,为护卫人类的价值和尊严,孤独一人返回空无 一人的山峦寻找精神之家。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诗人与“非非”、“他们”等许多第三代 诗人放逐对诗歌人文关怀的不同。“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了整个天空没有任何夜晚 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他说:在这一千年 。燎原:扑向太阳之豹海子订传,南海版公列,2 0 0 1 年,第1 8 3 1 9 0 页。 。挂i i 甲主编:夼死的海了,中国文联出版社,1 9 9 9 年。 1 3 里我只热爱我自己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没有任何泪水使找变成花朵没有任 何国王使我变成王座”( 西藏) 。这块不屈不挠的石头正是海子自身的写照,海子借用这 一形象表明了抵制一切外来诱惑或腐蚀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孤独是海子的心境, 是他远离尘嚣、保持自我的姿态。为不被他人异化,诗人干脆远离他人的世界,去与孤寂 作伴。比如在祖国( 或以梦为马) 中他写道:“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 暂情人”。在太阳太阳王中,他孤身一人去往赤道,并向世人宣布:“我夺取了你们 所有的一切我决定独自度过一生。” 他宁愿一个人忍受孤独,把痛苦留给自己个人承担,“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 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祖国) ,他都要成 为后来者不可略过的一位永远的诗人。“总是有寂寞的日子总是有痛苦的日子总是有孤 独的日子总是有幸福的日子然后再度孤独”( 太阳和野花) ,虽然寂寞、痛苦、孤独, 但总有幸福的日子,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