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_第1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_第2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_第3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_第4页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论文)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注意网络特点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for the master of education attentional networks in undergraduates with high social anxiety candidate : nie ya-fang major :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psychology supervisor : prof. zhang xiao-m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mattick 若中央把箭头指向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9 右,则按“l”键反应。靶刺激在屏幕上停留 2000ms,或直到被试做出反应。记录 被试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被试首先完成包括 12 个 trials 的练习,若被试对操作仍有疑问,则继续练习; 若被试无疑问,则开始主要实验,实验 trials 共分 6 个 blocks,每个 blocks 包含 48 个 trials,代表每一个实验条件,每个 block 中,每种不同的 trial 类型随机呈现。 图 4 ant-i 程序 (3)施测 bfne 和 stai。 实验结束后,告知被试实验目的及原理。 5.5 结果与分析结果与分析 5.5.1 问卷分析问卷分析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0 表 1 高焦虑组被试年龄、性别和筛选量表得分、两组被试问卷的平均得分及两组得分的比较 高焦虑组 年龄 性别 lsas bdi bfne-s stai-s stai-t 1 24 f 94 16 29 51 49 2 20 m 65 21 35 50 51 3 18 f 50 15 35 49 50 4 25 f 59 5 30 50 38 5 18 m 60 10 29 48 41 6 23 f 61 17 28 41 37 7 20 m 64 4 29 50 49 8 19 f 85 13 40 39 47 9 19 m 64 17 31 52 49 10 19 f 40 9 22 51 47 11 24 f 54 4 34 49 49 12 22 f 78 13 34 48 46 13 25 f 49 4 30 52 49 高焦虑组平均值 21 63 11 31 48 47 控制组平均值 22 19 45 45 p值 .000 .035 .36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两组被试正向计分的 bfne 和 stai 得分, 结果见表 1。 高焦虑组被试惧怕否定量表的得分较高,(1,24)36.70f;0.0005p ,有较高的状态 焦虑,(1,24)4.98f;0.035p ,特质焦虑得分差异不显著。惧怕否定量表是测量社交 焦虑最常用的量表,两组得分差异显著,表明被试的分组是有效的。 5.5.2 反应时分析反应时分析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的 anova 分析结果, 每个注意网络功能的效率按如下方法计 算:警觉效率=无警报音条件的平均反应时有警报音条件的平均反应时(仅限于中 性 trials) ;定向效率分为两个,一个为有效 trials 的收益(benefits) ,反映了锁定的 效率,其计算方法为:收益=中性 trials 的平均反应时有效 trials 的平均反应时;另 一个为无效 trials 的损失(costs) ,反映了脱离的效率,其计算方法为:无效 trials 的 平均反应时中性 trials 的平均反应时。执行控制的效率=不一致 trials 的平均反应时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1 一致 trials 的平均反应时。把这些指数与状态焦虑得分即特质焦虑得分进行相关分 析,以便更好理解影响注意网络功能的因素。 表 2 两组被试各种条件下 ant-i 的平均反应时 分组 无提示音 有提示音 中性 有效 无效 中性 有效 无效 高焦虑组 一致 575 518 541 545 513 550 不一致 653 580 617 620 584 634 控制组 一致 598 535 569 562 526 561 不一致 669 611 651 645 613 655 总效应。为验证 ant-i 是否如预期一样运行,首先检验三个被试内变量的主效 应。去除极端值(小于 200 或大于 1200ms)后,将每种条件的平均正确反应时进行 2(分组)2(警觉)3(定向)2(一致性)混合实验设计的 anova。与已有 研究结果一样,三个被试内变量主效应显著,警觉效应,(1,24)8.49f;0.008p ,定 向效应,(2,48)53.33f;0.0005p ,一致效应,(1,24)139.47f;0.0005p ,即 呈现提示音(即有预警)或者箭头方向一致(即需要较少执行控制)时,被试反应 较快,但是与已有研究结果不同的是,中性线索条件的反应时间不仅长于有效线索 条件的反应时间,也长于无效线索条件的反应时间,通常的结果是无效线索条件的 反应时间最长,中性条件次之,有效线索条件下反应最快。三个被试内变量的交互 效应,仅发现警觉与定向交互效应显著,(2,48)18.86f;0.0005p ,具体而言,呈 现提示音时,定向效应增加。 组间效应。未发现任何组间效应显著。 5.5.3 准确率分析准确率分析 将每种实验条件下的错误反应比例进行 2(分组)2(警觉)3(定向)2 (一致性)混合实验设计的 anova,和 callejas 等人(2004)的原始研究结果一致, 发现一致性主效应显著,1,24 =30.79f ();0.0005p ,警觉和定向主效应以及被试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2 内变量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组间效应均不显著。 5.5.4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 以无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减去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作为定向网 络的指数,并去除异常值后,状态焦虑得分与执行控制指数以及定向网络指数强正 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43r ,0.58r ,定向网络指数与状态焦虑得分或特质焦 虑得分均无显著相关。 5.6 讨论讨论 和假设不一样,本实验未发现高低社交焦虑组在执行控制网络和注意脱离功能 存在组间差异,实际上,本实验未发现任何组间效应,也即高低社交焦虑组三个注 意网络功能不存在差异,这与预期相悖。 本实验 ant-i 的结果未完全复制 callejas 等人(2004)设计施测 ant-i 的原始 结果,除去本实验发现的三个主效应及警觉与定向交互效应显著之外,警觉与一致 性、定向与一致性的交互作用也显著,ant-i 未完全按预期一样运行可能是未发现 组间因素的原因之一。但是更可能的解释是,高社交焦虑个体注意网络功能并未发 生改变,而情绪性刺激可能是关键,即高社交焦虑个体可能仅在评价情境下,才表 现出注意网络功能的变化,即其注意网络功能的改变可能是情境性的,而非特质性 的。这一结果暗示社交焦虑障碍与其他焦虑障碍之间在注意网络功能上可能存在质 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具体研究不同焦虑障碍的注意网络功能特点。 pacheco-unguetti 等人(2011)同样采用 ant-i 的研究结果表明,焦虑障碍病人的一 致效应增加,无效线索条件下的损耗(cost)增加,其被试样本包含多种焦虑障碍, 但是不包含社交焦虑障碍,pacheco-unguetti 等人(2011)的解释强调病理性焦虑是 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联合,而本研究的问卷分析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社交焦虑的 测量,得分差异显著,但特质焦虑得分差异不显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3 6 实验实验 2 6.1 引言引言 该实验的目的是考察负性刺激分别对高社交焦虑个体三个注意网络的影响。采 用 e-anti 程序,e-anti 为 2(组别:高社交焦虑组 vs. 控制组)2(警觉:有警 报音 vs. 无警报音)2(词语效价:负性 vs. 中性)2(定向:有效 vs. 无效) 2(一致性:一致 vs. 不一致)混合设计,组别为被试间变量,后四个变量为被试 内变量。研究假设:负性刺激导致高社交焦虑个体的警觉网络功能过度运行,对另 两个注意网络不做预测。 6.2 被试被试 与实验 1 被试相同。 6.3 材料与仪器材料与仪器 警报刺激为 2000hz 的音调。 情绪性刺激采用词语, 从以往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 研究中搜集负性词和中性词各 32 个,匹配笔画数和词频,词语见附录。 同样采用 e-prime2.0 编程,实验室电脑进行实验。 6.4 程序程序 图 5 e-anti 程序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4 与上述 ant-i 相比,星号线索换成词语刺激,去除中性线索条件,并将其呈现 时间延长为 100ms,除此之外,其他均与上述 ant-i 相同。共 256 个 trials,分为 4 个 blocks。 6.5 结果结果与分析与分析 6.5.1 准确率分析准确率分析 一个被试的准确率仅为 0.49,故未将其反应时数据纳入分析,其他被试准确率 均超过 0.9。 错误反应率的混合设计 anova 和 pacheco-unguetti 等人 (2011) 的 ant-i 结果一样,定向和一致性主效应显著,其中定向效应,(1,23)16.39f;0.0005p , 一致效应,1,23 =35.67f ();0.0005p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效应显著,未发现速度 准确率权衡(speed-accuracy trade-off) 。 6.5.2 反应时分析反应时分析 表 3 两组被试各种条件下 eant-i 的平均反应时 分组 无提示音 有提示音 有效 无效 有效 无效 高焦虑组 一致 负性词 498 550 492 543 中性词 499 546 484 538 不一致 负性词 567 621 578 645 中性词 575 651 557 640 控制组 一致 负性词 513 558 507 535 中性词 523 554 496 544 不一致 负性词 598 614 570 642 中性词 601 640 572 640 删除极端值之后,将每种条件下的正确反应时进行 2(分组)2(警觉)(定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5 向2(一致性)2(词语效价)混合实验设计的 anova。 同样地,为验证该任务是否如预期一样地运行,首先检验三个被试内变量的主 效应及其交互效应,结果完全复制了已有研究的结果,三个被试内变量主效应均显 著。警觉效应,(1,23)8.54f;0.008p ,即呈现提示音时,被试的反应较快。定 向效应,(1,23)226.16f;0.0005p ,有效线索条件下,被试反应快于无效线索条 件。一致效应,(1,23)386.91f;0.0005p ,箭头方向相同时,被试反应较快。此 外,这三个变量间的交互效应均显著,警觉与定向的交互效应,(1,23)6.00f; 0.022p ,警觉与一致性的交互效应,(1,23)5.67f;0.026p ,呈现提示音时, 被试定向效应和一致效应增加; 定向与一致的交互效应,(1,23)14.49f;0.001p , 有效线索条件下,一致效应减少。警觉、定向和一致性的三重交互效应也显著, (1,23)4.04f;0.056p 。 对于词语效价,仅与警觉交互效应显著,(1,23)14.44f;0.001p ,相比于中 性词,负性词减少了警觉效应,分别为 15ms 和 1ms。 组间效应,仅发现定向与组间因素交互效应显著,(1,23)5.834f;0.024p , 高焦虑组的定向效应大于控制组,分别为 60ms 和 43ms,由于 e-anti 去除了中性 线索条件,因而不能判断这一效应是由于快速锁定的收益,还是难以脱离的损耗。 6.6 讨论讨论 本实验的注意网络测试完全按预期一样运行, 三个被试内效应及其两两之间的交 互效应均显著,进一步证实了三个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posner(1994)提 出,警觉网络会抑制执行控制网络,以提高对感觉输入的反应,便于探测不常出现 的目标并阻止注意系统专注于感受或想法,或者对刺激进一步的加工。和 callejas 等人(2004)的结果一样,本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假设,即呈现提示音时,一致效应 增加,执行控制功能受到抑制反应为被试对方向不一致的箭头反应时延长。呈现提 示音时,定向效应也增加。本研究同样发现定向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之间的交互作 用,即有效线索条件下,一致效应减少,这可能是由于线索和之后呈现的靶出现在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6 相同位置,有助于集中注意于该位置,进而忽视干扰箭头,而无效线索条件下,线 索与之后靶箭头的位置不同,注意从星号转移时,会注意到两旁的干扰箭头。 词语效价仅与定向网络交互效应显著, 负性词减少了警觉效应, 这可以用资源分 配理论来解释,即主体调用认知资源忽视情绪性刺激,从而将认知资源从之后的任务 转移了。组间效应仅发现焦虑组的定向效应大于控制组,但未发现定向网络、词语效 价与组别之间的交互效应。和实验假设不一样,未发现负性刺激导致高社交焦虑个体 的警觉网络功能过度运行,这可能和词语刺激的生态效度较差有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7 7 总总讨论讨论 本研究分别以无情绪性刺激的ant-i以及引入情绪性刺激的e-anti考察高社交 焦虑个体的注意网络功能是否存在损害,结果发现无情绪性刺激条件下,高社交焦 虑组与控制组被试的三个注意网络功能无差异;引入情绪性词语刺激后,高社交焦 虑组表现出较大的定向效应。 与本研究结果不同,pacheco-unguetti 等人(2011)的研究同样采用无情绪性刺 激的 ant-i,结果发现,相比于控制组,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较大的干扰效应,并且 难以从中性刺激注意脱离。他们认为,病理焦虑是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效应的结合, 其中特质焦虑与自主控制行为或自上而下的控制相关,而状态焦虑与自下而上的机 制有关,即由外界刺激引发的注意。执行控制功能以及从中性刺激注意脱离均需要 激活内源性注意系统,而病理性焦虑的高特质焦虑使得这两个功能受损。他们认为, 焦虑障碍患者日常生活的许多困难也与此有关,如注意力分散,侵入性想法以及难 以专注于一项任务等。对于其研究未发现焦虑障碍患者警觉功能损害,他们的解释 是,焦虑障碍患者一般长期受焦虑之苦,不可能长期处于高焦虑或高警觉状态之中。 pacheco-unguetti 等人(2011)的实验组被试均患多种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 虑障碍(gad) 、惊恐障碍、强迫障碍以及 ptsd,其中接近一半患有广泛性焦虑障 碍(gad) ,而本研究则以 lsas 筛选出高社交焦虑被试。当然,由于无法进行其他 诊断,不能排除筛选出的被试患有其他焦虑障碍共病的可能,但是,社交焦虑肯定 是其首要的问题。不同焦虑障碍的神经机制不同,etkin 和 wager(2007)的综述表 明, 社交焦虑和特殊恐惧症与 ptsd 用以进行情绪加工的神经相关物不同, bournea 和 vladeanu(2011)研究了加工面孔情绪的偏侧性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社交焦 虑的相关,结果表明特质焦虑与社交焦虑可能存在不同的神经回路。这些研究均表 明,社交焦虑与其他焦虑障碍存在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实际上,本研究中,高社交 焦虑组与控制组 bfne 和状态焦虑得分差异显著,但是特质焦虑得分差异并不显著。 因此,可以推断,社交焦虑和上述焦虑障碍在注意网络功能上存在质的差异,导致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8 其在中性刺激条件下,注意网络功能并未表现出损害。 以往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注意偏向可能是注意难以从威胁刺激脱离, 情绪性刺 激可能是关键因素,即社交焦虑的注意网络功能的改变可能是情境性的,而非特质 性的。实际上,本研究中,引入情绪性刺激后,高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较大的定向 效应。和特殊恐惧症一样,社交焦虑个体害怕的刺激物谱系较窄,仅评价性情境能 诱发其焦虑状态,广泛性焦虑障碍则不同,这可能也是高社交焦虑个体未表现出执 行控制及对中性刺激注意脱离功能损害的原因,以上结果表明,需要更多研究来考 察不同焦虑障碍的注意网络的功能特点,以区分其间是否存在质的差异。这提示我 们针对不同焦虑障碍的注意机制,应相应制定不同的干预方式,如针对社交焦虑注 意网络功能的特点,其治疗可以偏重于改变患者对评价性情境的不合理认知。 引入情绪性词语刺激后的 e-anti,也未发现高社交焦虑组执行控制网络功能的 损害,可能的一个原因是词语刺激的生态效度比图片差(ledoux,1995;ohman, 1993) 。实际上,bogels 等人(2004)的研究综述就表明,使用词语的点探测任务研 究社交焦虑注意偏向的研究仅得到“试验性”的结果,而使用图片的研究,得到的 结果则更有说服力。 本研究也未得到 cohen 等人 (2011) 采用图片刺激的原始 e-anti 的研究结果,即相比于中性线索,负性线索延长了箭头方向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而未延长箭头方向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 作者的解释强调自上而下的控制机制 (影 响执行控制功能)与自动的自下而上机制(影响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 ,即需要执行 控制资源时,情绪性刺激的干扰效应受到抑制。dennis 和 chen(2007)也将负性刺 激引入 ant,不过他们将情绪性图片,放在每个 trial 的开头,其结果也表明情绪性 刺激减少了一致效应,但是并不能明确其机制,可能是情绪性刺激提高了执行控制 注意,即加快了对不一致箭头的反应,还是延缓了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本研究中, 负性词减少警觉效应与 dennis 和 chen (2007) 的研究结果一致, 可能的一个解释是, 认知控制用以忽视情绪性刺激,从而将认知资源从之后的任务转移,这符合资源分 配模型(wood et al.,2001) 。 此外,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三个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模式,特别是 e-anti 的结果。尽管 fan 等人(2002)的初始 ant 研究表明三个注意网络是相互独立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39 并且各自对应不同的神经网络(posner,1994) ,但是在一个复杂的任务中同时测量 三个注意网络时,能观察到三个注意网络之间的交互作用,每个注意网络同时受另 两个注意网络持续的影响,以做出有效的适应性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存在如下局限。首先,本研究的样本量比较小。本研究高 社交焦虑组 lsas 平均分虽然高达 63,达到 mennin 等人(2002)建议的广泛性社交 焦虑障碍的截断值,但采用量表筛选被试的仍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存在“假阳性” 的可能。此外,本研究也未进行其他焦虑障碍的诊断,这会影响对实验结果的解释。 其次,由于无法获取图片刺激,而采用了生态效度较差的词语刺激,且未验证词 语刺激在本样本中的效度。 最后,实验时间偏长,一个被试出现疲劳,准确率下降,而疲劳效应可能同时也 影响到被试的反应时间,加上样本量较少,以及实验室环境的干扰,有可能进一步 加大实验误差。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0 8 结论结论 高社交焦虑个体的注意网络功能在无情绪性刺激的条件下并未表现出损害, 已有 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障碍患者的执行控制功能和注意脱离功能受损,该研究的样 本包含如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及 ptsd 等多种焦虑障碍,但不包括社交焦虑 障碍,因而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考察不同焦虑障碍在注意网络功能上是否存在质的差 异。引入情绪性刺激后,高社交焦虑个体表现出较大的定向效应,即社交焦虑个体 注意网络功能受情绪效价的影响。基于此,社交焦虑障碍的治疗则应如认知疗法强 调的那样,偏重于改变病人的认知。尽管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以及未进行其他焦 虑障碍诊断等局限,本研究的结果仍然提出了一种可能性,需要更多以单一焦虑障 碍为对象的研究来考察其各自的注意网络功能特点。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1 致致 谢谢 回顾即将结束的研究生生活,要感谢的人太多。首先要感谢导师张晓明老师三 年来的敦敦教诲和辛勤培育,张老师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处处为学生着想,不 仅教我们如何治学,更教我们如何为人,张老师的人格魅力必将在我未来的人生道 路上随时激励、提醒着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还要感谢教科院各位老师的教诲。 感谢于海琴老师, 还记得于老师对心理学各 个流派的精彩讲解,使当时没什么基础的我得以领略心理学的魅力,还要感谢于老 师课堂上对我的鼓励,给了我学习心理学极大的信心。感谢周治金老师严谨治学的 风格使我受益颇多,还要感谢周老师在我准备论文期间,给我的指导。另外,还要 感谢陈建文老师课堂上的点拨以及杨一平老师对我的帮助。 我要特别感谢各位同门及同学三年来对我的帮助。 感谢陈玲丽同学多年的革命友 谊,感谢胡会同学,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均给我极大的帮助,感谢于全磊同学在 我做论文期间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问题,感谢李贝同学在我做试验期间给我的帮助, 还要感谢朱洁义、王芳、张磊、丁辉和陈静同学,感谢你们,在我们一起合作时对 我的帮助和宽容。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室友胡标、董艺乐和张权力同学,特别是胡标 同学在我看看文献时对我的督促以及经常在寝室进行的“学术交流” 。 这里要特别感谢三年来的挚友张同学, 感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 以及忍受我时不 时发作的纠结与抱怨。 最后,感谢我的亲人们,你们的宽容,你们对我的爱,我都感受到了,你们是世 上最好的父母。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2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陈春锋.当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博士 论文. 2 高莉玲,董毅,汪凯,张志军,季益富,周珊珊.(2008). 广泛性焦虑注意网 络的功能评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43(1) ,105-107. 3 蒋军,陈雪飞,赵晓,陈安涛.(2010). 情绪对注意的影响:基于注意网络的 分析.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4) ,163-167. 4 李朝霞,杨孝. (2008). 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武汉科技大学学 报(社科版)10(2) ,7780. 5 刘兴华,钱铭怡. (2005). 焦虑个体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 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5) ,337-339. 6 邵秀巧. (2008). 特质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的注意偏向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 士论文. 7 彭纯子.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团体干预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8 彭纯子,龚耀先. (2004). 社交恐怖症认知偏差的研究. 国外医学精神病分 册,31(2) ,118-121. 9 钱铭怡,王慈欣,刘兴华. (2006). 社交焦虑个体对于不同威胁信息的注意 偏向. 心理科学,29(6) ,1296-1299. 10 肖融,吴薇莉,张伟.(2007). liebowitz 社交焦虑量表在成都市大中学生中 的应用. 华西医学,22(4) ,708-710. 11 叶冬梅,钱铭怡,刘兴华,陈曦.(2007). 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和社交恐惧量表 的修订.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5(2) ,115-117. 1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94).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4th ed.). washington, dc: author. 13 amir, n., beard, c., taylor, c. t., klumpp, h., elias, j., burns, m., & chen, x. (2009). attention training in individuals with generalized social phobia: a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3 randomized controlled 14 trial.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7(5), 961-973. 15 amir, n., elias, j., klummpp, h., & przeworski, a. (2003). attentional bias to threat in social phobia: facilitated processing of threat or difficulty disengaging attention from threat? behavbiour reasearch and therapy, 41, 1325-1335. 16 bar-haim, y. (2010). research review: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abm): a novel treatment for anxiety disorders. th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51(8), 859-870. 17 bar-haim, y., pergamin, l.,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 van ijzendoorn, m. h. (2007). threat-realeated attentional bias in anxious and nonanxious individuals: a meta-analytic study. psychological bullein, 133(1), 1-24. 18 beck, a. t. (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19 beck, a. t., rush, a. j., shaw, b. f., & emery, g. (1979). cognitive therapy of depress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0 beck, a. t., & emery, g. (1985). anxiety disorders and phobia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new york: basic books. 21 b gels, s. m., alden, l., beidel, d. c., clark, l. a., pine, d. s., stein, m. b. & voncken, m. (2010). social anxiety disorder:qstions and answers for the dsm-v. depression and anxiety,27,168-189. 22 b gels, s. m., & mansell, w. (2004). attentional processes in the maintenance and treatment of social phobia:hypervigilance, avoidance and self-focused atten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4, 827-856. 23 b gel, s. m., mulkens, s., & de jong, p. j. (1997). task concentration training and fear of bushing.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4(4), 251-258. 24 bourne, v. j., & vladeanumul (2011). lateralisation for processing facial emotion and anxiety:contrasting state, trait and social anxiety. neuropsychologia,49, 1343-1349. 25 callejas, a., lupi nez, j., & tudela, p. (2004). the three attentional networks: on their independence and interactions. brain and cognition, 54(3), 22522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4 26 clark, d. m., & wells, a. (1995). a cognitive model of social phobia. in r. g. heimberg, m. r. liebowitz, d. a.hope, & f. r. schneier (eds.), social phobia: diagnosi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pp. 6993).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7 corbetta, m. (1998). frontoparietal cortical networks for directing attention and the eye to visual locations:identical, independent, or overlapping neural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95, 831838. 28 corbetta, m., & shulman, g. l. (2002). control of goal-directed and stimulus-driven attention in the brain. nature neuroscience, 3(39), 201215. 29 cohen, n., henik, a., & mor, n. (2010). can emotion modulate attention? evidence for reciprocal links in the attentional network test.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58(3), 171-179. 30 eriksen, b. a., & eriksen, c. w. (1974). effects of noise letters up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target letter in a nonsearch task. perception and psychophysics, 16, 143- 149. 31 etkin, a., & wager, t. d. (2007).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of anxiety:a meta-analysis of emotional processing in pts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and specific phobia. am j psychiatry,164, 1476- 1488. 32 eysenck, m. w. (1992). anxiety: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hove, england: psychology press. 33 fan, j., gu, x., guise, k. g., liu, x., fosella, j., wang, h., et al. (2009). testing the behaviour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attentional networks. brain and cognition, 70, 209220. 34 fan, j., mccandliss, b. d., sommer, t., raz, a., & posner, m. i. (2002). testing the efficienc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attentional networks.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14, 340347. 35 hakamata, y., lissek, s., bar-haim, y., britton, j. c., fox, a., leibenluft, e., ernst, m., & pine, d. s. (2010). attention bias modification treatment: a meta-analysis to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novel treatment for anxiety. biological psychiatry , 68, 982990. 36 heimberg, r. g., horner, k. j., juster, h. r., safren, s., brown, e. j., schneier, f.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5 r., & liebowitz, m. r. (1999).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liebowitz social anxiety scal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9, 199-212. 37 ingram, r. e. (1990). self-focused attention in clinical disorders: review and a conceptual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7, 156176. 38 leary, m. r. (1983). a brief version of the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9(3), 371-375. 39 leary, m. r. (1983). social anxiousness: the construct and its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7,66-75. 40 liebowitz, m. r. (1987). social phobia. modern problem in pharmacopsychiatry, 22, 141-173. 41 macleod, c., mathews, a., & tata, p. (1986). attentional bias in emotional disorder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5, 1520. 42 macleod, j. w., mcconnell, m. m., lawrence, m. a., eskes, g. a., & klein, r. m. (2010). appraising the ant: psychometric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of the attention network test. neuropsychology, 24(5), 637-651. 43 mathews, a. (1990). why worry? the cognitive function of anxiety.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28, 455 468. 44 mathews, a., & macleod, c. (2002). induced processing biases have causal effects on anxiety. cognition & emotion, 16, 331354. 45 mattick, r. p., & clarke, j. c. (198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measures of social phobia scrutiny fear and social interaction anxiety. unpublished manuscript. 46 mcneil, d. w. (2001). terminology and evolution of constructs related to social phobia. in s. g. hofmann & p. m. dibartolo(eds.), social phobia and social anxiety: an integration(pp. 8-19).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47 moriya, j., & tanno, y. (2011). the time course of attentional disengagement from angry faces in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2,122-128. 48 navon, d., & margalit, b. (1983). allocation of attention according to informativeness in visual recogni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35, 4975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46 49 mulkens, s., b gel, s. m., de jong, p. j., louwers, j. (2001). fear of blushing: effects of task concentration training versus exposure in vivo on fear and physiology. anxiety disorders, 15, 413-432. 50 pacheco-unguetti, a. p., et al. alterations of the attentional networks in patients with anxiety disorders.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011), doi:10.1016/j.janxdis.2011.04.010 51 posner, m. i. (1980). orienting of attention.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41a, 19- 45. 52 posner, m. i. (1994). attention: the mechanisms of consciousnes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91, 73987403. 53 posner, m. i., & petersen, s. e. (1990). the attention systems of the human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13, 25- 42. 54 rapee, r. m., & heimberg, r. g. (1997).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anxiet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