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i i iiiiu 11 1 1i ii i iiii y 17 2 6 6 8 0 纵观我们的整个的历史,可以这样说:它是一部男性的历史。几乎所有的女性主 义者一直坚决地认为,中国的女性在历史上是沉默的是属于缺席状态的,从历史里找 出寥寥无几的女性记载也是经由男性过滤的产物。但是不能因为历史的无记载,我们 就真正判定了中国女性在历史的缺席,她并不缺席,她一直存在,她总是出现在文人 的作品里,而且,她在中国的文人作品里几经易形,或静静等待或微笑凝眸,总是以 温柔婉约的形象在文人们不得志的情况下成为他们退避的港湾,并蜿蜒发展,在今天, 经过长久的历程以独立坚强的形态不断成长,不断获得新的性格特点。并,期待能以 这样的方式为了解女性和今天的女性研究做锦上之添花。 淑女与神女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一直存在的两类类女性形象,以其美丽的外 表、温柔多情的性格、美好的心灵为其共同特征。本文就各个历史时期的最典型的文 学作品进行解析,以诗经与楚辞中为源头的淑女与神女开始讲起,梳理她们在各 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的形象特点,并分析她们的性格成因,:淑女形象由 诗经中的“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 发展到汉乐府中“和泪裹严妆 的节妇刘 兰芝和不畏强权的秦罗敷,神女则从洛神赋里获得了完整的外貌并在志怪小说罩 进行了第一次的人化;唐宋文学中,淑女又被确立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理想的女性 贤妇形象,而神女则在唐宋小说里进行了第二次的人化;元杂剧里的女性继承了 以往淑女们的品德并初步显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关照;明清小说中的淑女形象更强调了 贞节观,同样在明清小说里,淑女与神女演变为对立与博弈的关系,其斗争结局是: 淑女存活,神女归去。并在结尾处归纳她们的发展特征:形象上是由简单而立体,从 概念化走向具体化、细腻化;性格上是由静态而动态,随着情节的发展而发展。 关键词:淑女,神女,神女人化 a b s t r a c t _ - _ _ 一一_ a b s t r a c t t h r o u g h o u to u re n t i r eh i s t o r y , c a l ls a y :i ti sam a i lo fh i s t o r y a l m o s ta l lf e m i n i s t s h a v eb e e nf i r m l yb e l i e v et h a tc h i n a sw o m e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t h es i l e n ts t a t ea r ea b s e n t f r o mt h eh i s t o r yo fw o m e nf i n df e wr e c o r d so r ef i l t e r e db ya p r o d u c to fm a n b u tc a nn o t b e c a u s eo f h i s t o r y , n or e c o r d ,w er e a l l yf o u n dt h ea b s e n c eo fc h i n e s ew o m e ni nh i s t o r y , s h ew a sn o ta b s e n t ,s h eh a sb e e nt h e r e ,s h ea l w a y sa p p e a r si nl i t e r a r yw o r k s ,a n dh e r l i t e r a r yw o r k si nc h i n a , w h e r ea f t e rn u m e r o u sc h a n g e so fs h a p e ,o rq u i e t l yw a i t i n gf o r o r s m i l en i n g m o u ,a l w a y sg e n t l ea n dg r a c e f u li m a g ei nt h et e x tw h e r e p e o p l ed on o ta c h i e v e o n e sa m b i t i o nt ob et h e i rh a v e nr e t r e a t ,a n d w i n d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d a y , a f t e ral o n g j o u r n e yi no r d e rt of o r ma ni n d e p e n d e n tf i r mg r o w i n gc o n s t a n t l ya c q u i r en e w t r a i t s a n d , l o o k i n gf o r w a r dt oi ns u c haw a yt ou n d e r s t a n dw o m e na n dw o m e n ss t u d i e st o d a yd ok a m t i m ,o nt h ef l o w e r l a d ya n dt h eg o d d e s si st h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h a s a l w a y se x i s t e di nt h et w ot y p e so f f e m a l ei m a g e ,w i t hi t sb e a u t i f u la p p e a r a n c e ,g e n t l ep a s s i o n a t ec h a r a c t e r , ab e a u t i f u lm i n d t h e i rc o n l m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t h i sp a p e r , t h em o s t t y p i c a lo fv a r i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o f l i t e r a t u r ef o ra n a l y s i st o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a n dt h es o n g so ft h es o u t ha st h es o u r c eo f t h el a d i e sis t a r tw i t ht h eg o d d e s sb e g a nt os o r to u tt h e i rv a r i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si n l i t e r a t u r ei nd i f f e r e n ti m a g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a n a l y s i so ft h ec a u s e so ft h e i rc h a r a c t e r , : l a d yi m a g ef r o m ”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 ”m a r t y ”a n d ”m yf a i rl a d y ”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t h eh a nd y n a s t y , ”a n dt e a r sw r a p p e ds t r i c ta t t i r e ”w i d o w sl i ul a na n dd e f y i n gt h e p o w e ro ft h eq i nl u of u ,g o d d e s sf r o mt h e ”l or i v e r ”i na p p e a r a n c ea n da c c e s st oa c o m p l e t en o v e li nt h eg h o s tw h oc a r d e do u tt h ef i r s to f ;s o n gl i t e r a t u r e ,l a d yh a sb e e n e s t a b l i s h e d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l i t e r a t u r eh a sb e c o m et h eb e s tw o m e n v i r t u o u sw o m e n i m a g e ,w h i l et h eg o d d e s sw a sc a r r i e do u ti nt h et a n ga n ds o n gn o v e l so ft h es e c o n dp e r s o n ; y u a nd y n a s t yi nt h ep a s t ,w o m e ni n h e r i t e dt h el a d i e sb e g a nt os h o w am o r a la n das e l fc a r e ; l a d yi nt h ei m a g eo ft h em i n ga n dq i n gn o v e l sm o r es t r e s s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 c h a s t i t y , a l s o i nt l l em i n ga n dq i n gn o v e l s 1 a d ya n dg o d d e s sg a m ee v o l v e di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t h eo p p o s i t i o na n di t ss t r u g g l et oe n di s :l a d ys u r v i v a l ,g o d d e s sg ob a c k a n ds u m m a r i z e d a tt h ee n do ft h e i rd e v e l o p m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l li m a g ei ss i m p l e ,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 ,劬m t l a b s t r a c t - - 一 c o n c e p t u a lt oc o n c r e t e ,d e t a i l e do r i e n t e d ;c h a r a c t e ri sf r o mt h es t a t i ca n dd y n a m i c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p l o t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yw o r d s :l a d y , g o d d e s s ,g o d d e s si n t oah u m a n , i i i 绪论 古典文学作品中淑女与神女两类形象分析 绪论 淑女与神女这一词自出现在诗经和楚辞中之后,就以她们独有的魅力成为了 中国文人解不开的心结,不管历史变迁,淑女与神女始终鲜艳地活在中国的古典文学 作品里,巧笑倩兮姣花照水,主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大部分的女性形象并成为人们追 求渴慕的理想女性形象。 在此,有必要先将淑女与神女的共性特征做出一个具体的阐释。所谓淑女,顾名 思义,从字面上来看,就是贤良淑德的女子,她代表的是一种美好,而从一个更为具 体的角度来说,淑女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一个类型,这个类型具有 这样的特征:从外貌来看是美丽的、从性格来看是温柔多情的、从心灵来看是美好的。 当然,这些特征只是淑女这一类型形象的一个具有共性的特征,在每一个论及到的具 体的形象上,又都具有她们的独特的角色魅力。神女开始出现的时候是因为她们具有 神的身份,在之后的文学发展历程中,被渐渐地人化,成为了活着具有神的身份活着 具有神的精神的一类文学作品形象,事实是中国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象常常是淑 女与神女的结合体,只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某一方面成为主流而已。淑女形象代表的 是一种符合整个社会的主流审美取向的一种类型,她们美丽多情、温柔贤淑,偏重的 是一种社会价值,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常常停留在内心的缱绻与缠绵,她们符合封建 社会的对于女人的种种规范,并被文人明目张胆地称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时代 特点:淑女形象由诗经中的“君子好述”的“窈窕淑女”发展到汉乐府中“和泪 裹严妆”的节妇刘兰芝和不畏强权的情女秦罗敷;唐宋文学中,淑女又被确立成了中 国古典文学中最理想的女性贤妇形象;元杂剧成为了淑女形象发展的关键期,元 杂剧里的淑女继承了以往淑女们的品德,难得的是初步显现了对自我的关照;明清小 说中的“淑女形象特点是对贞节观的强调。神女形象则代表了一种更偏向于爱情追 求的具有勇气的性格,她们有时候并不符合主流社会的审美倾向,文人们对于她们的 渴慕只能是放在内心深处的,她们所代表的则是一种更接近“人 的价值诉求,比淑 女更加率真更加具有勇气,她们对于爱情的态度是坚决的敢于主动追求的。神女形象 首先出现在楚辞中,楚辞神女与淑女不同是她们具有神的身份和性格,但她们的形象 还是粗粝的、模糊化的;神女在曹植的洛神赋里获得了完整的外貌并在志怪小说 里进行了第一次的人化,神女们拥有了与人一样的外貌并显现出一些人的性格特征; 神女形象在唐宋小说里进行了第二次的人化,人的性格更加明显;而在元杂剧中有了 彻底的人化痕迹;明清小说中泽出现了淑女与静女两种类型形象的对立与博弈,而最 终的结局则是:淑女存活,神女归去。 2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先秦时期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诗歌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从最初的 原始歌谣到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个体创作的诗人屈原,先秦文学经历了一个从群体 到个人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先秦时期,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一些 地方的礼教压迫并不十分严重,男女的交往有相对的自由,比如郑、卫一代的民歌, 就因为经常表现男女在爱情中的欢乐而被朱熹说成是“郑风淫。因此在这一时期的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部分都具有这样一个特征:她们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 多情,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而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形象,不管是淑女还是神女都具 有比较接近的形象特征。 第一节越人歌中的女子 先秦歌谣越人歌出现的这个越地女子了这样一个女性形象,她趁着乐声刚停 便怀抱双桨唱出了自己对鄂君的爱慕之情: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e l 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个女子说只要能与王子相好就不会计较别人的责骂和耻笑,表现出了对感情的 大胆和执着。据汉刘向说苑,卷十一,善说篇,第十三段的记载,鄂君明白歌意 后,非但没有生气,还走过去拥抱船女,给她盖上绣花被,愿与之同床共寝。 能够看出在先秦这个时期,女性具有自己的自主性,同时也能够得到男子的认同。 她们知道自己喜欢怎样的男子并大胆地去追求,这看起来似乎是对传统女性观念的颠 覆,但其实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并不如后来的那样低下。在说文解 字中有这样一句话: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说的是女娲造人创立世界的故 事,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其实一直还存在着一种女性崇拜。由于生产力的发展, 男子在劳作中承担了大部分的任务,所以导致女性社会地位的下降。可以看出,女性 地位的下降是随着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先秦的歌谣是这种 精神的反映,即使是后来的诗经里出现的大量具有大胆精神的比较开放的女性形 象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在先秦时期,封建礼法对人的约束并不像后来的宋元时期那 样强烈,所以女性就有了追求自己爱情的可能。 越人歌里的女子可以看出,她是同时具有淑女与神女两种性格的,她肯定是 美丽的、多情的,同时对于自己喜欢的男子是具有勇气的,是一个集美丽与勇气与一 身的女子。她既是符合主流社会标准的,同时她对于爱情是有勇气的、大胆的。 3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第二节诗经淑女 诗经的开篇周南关雎中,有一个“窈窕淑女”形象,诗里也明确说出 这个“窈窕淑女正是男子们喜爱的对象,有诗为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一首描写的是君子对淑女的追求与渴慕之情。本诗中的女性没有直接出场,而 是以君子的思慕的口吻来描写。“窈窕”这个词语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心灵美好、仪容 娴静的样子,这个解释当然结合了这首诗的语境,它包含了外貌和心灵两个方面的理 想,一个淑女不仅仅只要外表美丽就可以了,她还要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成为男子们 “寤寐求之”的对象,所以本首诗中的这个淑女有美丽的外表和美好的心灵,我们可 以看出这是一个男子们喜欢的淑女形象,而且是男子们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的对象。当 然,诗经里的淑女并仅仅只有这个女子,诗经里有大量的美好的女性形象,比 如野有蔓草中的“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的美人,还有硕 人一首中的那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女子等等都是符合了男子的理想的淑女。 其中,邶风静女一首中的那个静女也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原文为: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这是一首描述民间青年男女恋爱的情歌。诗借一个青年男子的口吻,用喜悦、欢 快、深情的笔调,生动地记叙了一对恋人幽会的情景:一对年轻的恋人,相约在城角 相会。姑娘先到,见小伙子远远地来了,就故意躲藏起来捉弄他。小伙子为迟到已经 心急如焚,明明看到姑娘的身影一闪便不见了,坐立不安,抓耳挠腮。 诗中描写的这个女子首先有着美丽的外表,“静女其姝”和“静女其娈”两句即 使对这个女子美丽外貌的描写。其次,这首诗描写的这个女子的性格,性格一般是从 一个人的语言和行动表现出来的,诗中写这个女子性格的句子是“爱而不见 、“贻我 彤管 、“自牧归荑”,前一句的意思是看见这个男子来了,静女便故意地躲藏起来, 显示了静女的天真可爱、精灵活泼,后两句意思是这个女子送给男子彤管和荑草此类 的东西,表现了静女性格中的多情和大胆。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女子的形象:一个美丽的、可爱的、多情的姑娘。并且 自从这个姑娘在诗经中明艳照人地出现后就再也没有消失过,她被后代文人以各 种身份塑造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是在静女这首诗中出现的女子的形象,然而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诗经中,并不仅仅出现了这一类的淑女形象,还有一些具 4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有命运与她们不同的淑女形象。 我们还要看到,诗经里的淑女形象其实并不都以以上的面貌出现,她还能以 另一种身份被发现,那就是弃妇。 诗经里很多弃妇诗,比如卫风氓。朱熹在诗集传里说:此淫妇为 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当然着是对氓的主人公的一个封建j 下统 式的曲解。氓的主人公并不是朱熹所说的“淫妇 ,其实也是一个淑女,甚至可以说 是一个比以上的淑女们更遵守礼法规范的淑女。她也有美丽的外貌和美好的心灵,诗 里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来比喻她的美貌,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和“女也 不爽,士贰其行 来描述她的美好的品德:说她是比那些淑女们更遵守礼法规范是因 为她的婚姻也是经了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在男子求婚无媒的情况下,她对男子说:非 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一直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才与男子 结合。但是,最后的结局是怎样呢? 结局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于是这个女子 发出了“老使我怨”和“亦已焉哉 的决心。我们可以看到,淑女们的生活并不完全 是那样光鲜亮丽的,她有自己的痛苦,虽然是那样奔放热烈地追求了自己的爱情,但 最终的结局往往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样美好。 诗经里的淑女形象是有很多的,她们一般都有美丽的容貌,有美好的品德, 往往能成为男子们思念追逐的目标,成为君子理想的伴侣。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并不是王子遇到公主就能从此幸福地生活下去,由于当时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些美 丽多情的淑女们经常是“多情却被无情恼,落得一个悲伤的结局。 第三节楚辞神女 诗经罩出现了大量的淑女形象,那么,作为中国文学两大源头之一的楚辞罩, 是否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美貌与德行具备的女性形象呢? 答案是肯定的,只是,楚辞中 的女性形象不是以淑女的形象出现,而是以另一种身份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就是神 女。 在楚辞里出现了诸多的神女形象是和楚地的风俗有很大关系。楚地风俗,民神不 分,迷信巫鬼。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指出:“昔同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 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这种信巫、事鬼、祭神的风俗不 仅流行于民间,就连楚王也身体力行。汉书郊祀志中有记载:“楚怀王隆祭祀, 事鬼神,欲以获福助,却秦师。可见,这种迷信巫鬼,求神赐福,乃是楚国代代相 沿的风习。 正是这样一种巫风俗的影响,才能在楚辞中出现众多的神女形象。当然,需要表 明的是这些神女的形象并没有脱离现实的女性形象,她们大多数还是具有人的特点, 5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只是不同的是她们拥有神的身份。 屈原是楚辞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进行个体创作的诗人。 他的楚辞作品有很多,在他的作品里就出现了众多的神女形象,最为典型的则是山 鬼和湘君两篇。 先来看山鬼里的女性形象。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全诗采用山鬼 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 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 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 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狄齐鸣中,倍感伤心、 哀怨。原文如下: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子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儋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 兮狄夜呜;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首先,山鬼是一个美丽的女性,也是一个多情的女性。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 描绘了山鬼的美好。“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 感。“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等写山鬼的 装束,既活画出 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又暗示了她外表和 内心的美好。“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她的美好形象让人们眼前一亮。 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这个描写不禁让我们想 起静女中的“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的行为,一样的大胆,一样的多情。 其次,山鬼又是一个温柔痴情的女子。天色变了,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 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 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 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这句心理描写, 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 再次,山鬼也是一个品行高洁的女子。“山之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赞 美山鬼的美好高洁;“君思我兮然疑作”承上“君思我兮不得闲”而来,至此时,山鬼的 忍耐已到了极点,她不由自主地要往坏的方面想;天黑了,雷声隆隆,雨大起来了, 猿狄也凄厉地呜叫起来,风飒飒地吹过树林,这一切,让山鬼倍感孤独、凄凉, 她怎能不抱怨呢? “思念你只会徒然地让我饱尝忧愁啊! ” 从山鬼的形象可以看到,她美丽多情,品行高洁,温柔痴情,虽然具有着神女的 6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身份,却她从外表到行为无不是人的性格的显现。 即使是神女,即使她们等到了所爱之人,有了片刻欢乐之后,最后陷入的还是更 加漫长的等待,这便是中国大部分女性的宿命。比如湘夫人,有着自己的伴侣湘君, 但是却还是要继续等待。 再来看湘夫人一首。湘夫人是九歌组诗十一首之一,是祭湘水女神 的诗歌,和湘君是姊妹篇。全篇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描绘出那种驰神 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原文如下: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追吾道兮洞庭。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望涔阳兮极浦,横 大江兮扬灵。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谖,隐思君兮啡恻。 桂樟兮兰柑,斫冰兮积雪。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心不同兮媒劳,恩不 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乌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块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兮容与! 同样从屈原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美丽的女性,她说自己是“美要眇兮宜 修”,有着美丽的容颜,“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两句也从侧面烘托了湘夫人的 美好,是用薜荔作帘蕙草作帐,用香荪为桨木兰为旌。然后,湘夫人又是多情甚至是 痴情的,“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横流涕兮潺滠,隐思君兮啡恻”,飞扬的 心灵无处安止,多情的侍女为我发出叹声。眼泪纵横滚滚而下,想起你啊悱恻伤神。 湘夫人由期待到幻想再到失望,并由失望产生了哀怨之情,最后是“捐余块兮江中, 遗余佩兮醴浦 ,把我的玉环抛向江中,把我的佩饰留在了澧水岸边。可见,湘夫人 又是一个美丽多情的神女。 这是出现在屈原的作品中的两个神女的形象。在屈原的同时期,在其他人的作品 里也出现了与屈原的神女一直在等待的形象有些不同的神女形象。在相传为宋玉所作 的高堂赋里有一个自称为巫山神女的女子: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蟀兮直上,忽兮 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日:“此何气也? ”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 王日:“何谓朝云? 玉日:“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妄, 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 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 故为立庙,号曰朝云” 当然,这个女子肯定是美丽的,不然王不会宠幸于她;这个女子的品德用封建正 统眼光来看也许是不符合正统规范的,正如朱熹说氓的主人公是淫妇一样。但是 封建正统的观点却不能影响我们去认识这个形象美好,她与山鬼和湘夫人不同,山鬼 和湘夫人虽然美丽多情但还是温婉含蓄的,她们纵有爱恋总有怨恨也都是含情脉脉 7 第一章先秦文学:淑女、神女之缱绻与缠绵 的,她们所作的只能是或在原地徘徊或到处游走的等待,等到最后换来的还是一场哀 怨。这个神女却大胆主动,敢于追求,敢于为爱情献身,可见其情感的热烈。这在诗 经里的淑女们是无法想象的,只有赋予了她神女的身份,才能做出一些与人类不同 的举动。这是淑女与神女在行动上的不同之处。 不管楚辞里的神女们是温婉含蓄的还是热烈奔放的,我们都可以看出其实她们并 没有脱离人的范畴,神仅仅只是诗人赋予她们的一种特殊的身份,她们从外貌到性格 都是与诗经里的淑女一样的。这一在先秦文学中的淑女形象与神女形象,她们从 外貌到性格到精神,其实我们还不怒蕲看出太大的差别,她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某 种相通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一时期的淑女与神女形象的发展时期称为淑女与神女 形象的缱绻与缠绵期。 同时我们更要能够清醒地看出的是,不管是诗经里的淑女还是楚辞里的神女, 她们的出现,她们的一颦一笑爱恨情仇都是为男子而存在,她们的美貌和德行都是男 子赋予她们的,是文人从男性角度作出的选择,除了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最后因 为清醒而作出的决绝选择之外,其余的或温柔可爱讨男子欢心或为男子含情脉脉或为 男子大胆献身。因此,淑女与神女这两类形象的出现其实是男性选择的结果,是男子 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处处闪现着男性化的审美倾向。 8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与先秦时期女性少受封建礼教束缚不同,在汉魏时期,女性受到封建礼法的束缚 加重。汉代自从汉武帝尊崇儒术以来,礼教大兴,人的天性特别是青年男女的爱情不 免受到了压抑。这个时期的淑女形象在先秦时期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具体 表现为文学作品中的淑女形象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淑女发展为以刘兰芝为代表的节 妇类型,她们美丽忠贞,充满智慧,对于自己的爱情有清醒地认识但是却缺乏追求的 勇气;而另一种形象神女则是在神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一次的人化,在曹植的洛 神赋里神女们获得了自己完整的全面的外表形象,但是这个外貌形象是完全人类化 的,所不同的是她们的神的身份,j 下因为她们的神的身份,因而受到社会条件的限制 较少,从而保持了先秦时期的淑女与神女的一些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时期的 神女形象与淑女还是存在着一种貌合神离的关系的。 第一节淑女之刘兰芝与秦罗敷 一、淑女之节妇典型:刘兰芝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 诗 ,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 辉诗篇之一,诗罩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末建安年间,庐江太守衙门里的小官吏 焦仲卿的妻子刘兰芝被焦仲卿的母亲赶回娘家,她( 回娘家后) 发誓不再嫁人。她的 娘家逼迫她改嫁,她便投水死了。焦仲卿听到( 刘兰芝投水而死) 这件事,也在( 自 家) 庭院的树上吊死了。当时的人哀悼他们便写下了这首诗。 首先来看刘兰芝的外貌,从外貌上来看刘兰芝绝对可以说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诗 中有对她外貌形象的描写: 鸡呜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翌! i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几句铺陈,描写上求细,艺术上求美,充分调动汉语言文字在描述美时的功能, 以令人无法招架的方式描绘了刘兰芝的巨丽大美。 刘兰芝不仅美丽而且多才多艺、知书达礼。从诗歌的第二节兰芝自述“十三能织 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颂诗书。”可以看出她自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具 有儒雅的气质。从她被遣回娘家后,母亲对她的责备“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 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谓言无誓违”也为兰芝的自述做了佐证。再加 上被遣回娘家不久就有“窈窕世无双”的县令的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太守的公子来 求婚,也反衬出刘兰芝的身价。又如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只断五 o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匹,大人故嫌迟。”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刘兰芝不是卤莽顶撞或是哭哭啼啼,而是 勇敢地对焦仲卿说“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谴归。”她知道婆 婆在鸡蛋里挑骨头,迟早有一天会把她赶回娘家的,还不如自己请回,可见她的聪明、 能干。再如,第十段写到她与婆婆的告别的情形:堂上拜阿母,阿母怒不止。刘兰芝 却很镇定、从容,没有与婆婆发生争吵,可见她有很高的涵养。 刘兰芝还是一个温柔多情的女性。她虽然在与婆婆道别时表现得从容镇定,但在 与小姑道别的时候却显露了温柔多情的本性,她“却与小姑别 时,立刻忍不住了, 立刻“原形毕露”:“泪落连珠子”。尤其是“出门登车去 的时候,更是“涕落百余 行 ,简直是“泪飞顿作倾盆雨。这才是刘兰芝此时此刻的真实心境和心态。她的温 柔多情也表现为对爱情的忠贞上,如她的第一次拒婚,面对的是县令的三少爷,年轻、 帅气、窈窕绝伦,便言多才。她的母亲本来支持她,但是也动了心,劝她“汝可去应 之”刘兰芝没有被那公子的地位和相貌所打动,只是想到与焦仲卿的铮铮誓言,想 到与焦仲卿的情投意合,从而断然拒绝了这门亲事。她说“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又如太守家迎亲的场面热闹、富贵、繁华:“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青雀白鹄舫, 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葱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 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这里的铺陈词藻 华丽、描写细致,通过渲染府君迎娶人数之众多、嫁妆之丰厚、场面之宏大。可刘兰 芝不为所动,从侧面衬托出她对爱情的忠贞,不为金钱所动,不迷恋权贵,最后的“揽 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用死来成全自己对于爱情的坚持。 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刘兰芝无疑是封建社会规范下的一个典型的淑女形 象,她美丽多情、温柔善良、知书达礼,那么这样一个温柔淑女为什么却被她的婆婆 看不惯呢? 据大戴记本命记载:“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 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对照之下,我们看出刘兰芝并没有触犯这七出之条, 却依然被遣归,唯一的原因是焦母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因为焦母的挑 剔与苛刻刘兰芝不肯奴隶式地去服从才是真正的原因。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汉乐府民歌 中的另一首诗歌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罔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 缣e l 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这首诗罩的女子相比于丈夫新娶得妻子并不逊色,新人不如她美丽,不如她勤劳, 不如她灵巧,总言之是“新人不如故”,但是依然还是被丈夫抛弃。这个女子也是封 建社会礼教下的一个典型淑女,美丽勤劳、聪明善良,但是遭遇了和刘兰芝一样的命 运。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时期,在乐府民歌中出现此类贞妇形象并不是一个偶然, 而是当时社会现实产生的必然。 1 0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自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皂实施了包括“行同伦”在内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实现由多 元向统一的转变。汉代建国之初,也同样面临伦理道德重建的问题。萌芽于周代的礼 教经汉儒整合和发展,服务于现实,白虎通的颁行标志着礼教的正式形成。在此过 程中,意识形态里不断加强对于妇女的约束: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受到强调:夫妻关系 被纳入三纲”,并定格为“夫为妻纲”;男子处分妻子的七项条款被首次提出;贞节观念渐 趋成熟;“三从”、“四德”得到重申和详细阐释。此外,还出现两部深远影响的女教著述 列女传和女诫,为女性的行为作出了种种严格的规范,因此,当时的女 子受到这些规范的影响,在家受诗书教训,婚后勤于侍奉劳作,小心翼翼,即使被抛 弃也甘于默默承受自己的命运。 二、淑女之秦罗敷 在礼教形成的时期,妇女的生活呈现出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受礼教影响很深的,比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用死来维护自己的誓言与贞洁,是封建社会典型的淑 女,也可以叫做节妇形象。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森严的礼教并不能完全扑灭人 们得本真性情的,也有一些受礼教影响不深的女性,她们保持着纯真的天性,率真的 个性,有不甘于命运的勇气,她们的情感浓烈,我们可以称之为“情女 ,比如陌 上桑罩的秦罗敷: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 喜) 蚕桑,采桑城 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 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1 9 f | i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 锄。朱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逵吏往,问是谁家 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 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鬃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秦罗敷的美丽是不必多说的:“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 上襦是她的穿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 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是她的美丽所产生的影响。 秦罗敷与刘兰芝不同的是,秦罗敷甘于当面拒绝使君,而不是如刘兰芝般采取举 身赴死的方式。秦罗敷以夸耀自己夫婿的方法来断绝使君想据她为己有的荒唐想法: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自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 人洁白皙,鬃鬃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罗 敷说自己是由丈夫的,并且自己的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 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我们看到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她的人性特征要比 刘兰芝强烈,她的反抗采取了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 汉乐府中的女性虽然受礼教的影响,但是她们同样有自己强烈的情感抒发,又如 有所思的女主人公,得知自己所爱的人有了外心后便要烧掉礼品,且当风扬灰烧 个干净,从此再不想他;再有( 1 - - 邪一首: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诗中充满了对爱情的坚决和炽热。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虽然在汉乐府民歌中 淑女形象具有不同的身份且拥有一些与诗经淑女更新的性格,她们比诗经淑 女更符合封建礼教的规范,但是,依然能看出她们对于爱情对于人性之真的一种一脉 相承的血统。 第二节神女的第一次人化 神女形象自从在楚辞里出现以来就一直为文人所钟情,因为神女们具有神的身 份,因此她们可以跳脱开这和世界日益森严的礼教束缚,去追求最真率的情感和性格。 她们同样拥有美丽得令人炫目的外表,比生活在现实中的淑女们有更强烈的情感需要 和更加直接的行动。 一、神女之完整形象:洛神 神女第一次获得完整的人化的外貌是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曹植以华丽非凡的 笔调描写了洛神之美: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 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裱纤 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 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 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 湍濑之玄芝。 曹植笔下的洛神从长相到穿着打扮都有十分具体的描写,洛神拥有令人不敢直视 的美,首先从身材来说,她的体态轻盈柔美象受惊后翩翩飞起的鸿雁,身体健美柔曲 像腾空嬉戏的游龙,远远望去,明亮洁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阳,靠近观看,明 丽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丰满苗条恰到好处,高矮胖瘦符合美感;她的 肩部美丽得象是削成一样;再从长相来看,她的腰部苗条如一束纤细的白绢;她的脖 颈细长,下颚美丽,白嫩的肌肤微微显露,头发是浓密如云发髻高高耸立,眉毛是修 1 2 第二章魏晋文学:淑女与神女之貌合神离 长微微弯曲,嘴唇是丹唇里洁白的牙齿鲜明呈现,眼睛则是晶亮动人的眼眸顾盼多姿, 就连隐现在脸颊两只酒窝儿都是美丽非凡的。洛神形象是丰满而立体的,这是自楚辞 神女形象以来的一种进步,因为楚辞里的神女们并没有从文人的笔下获得自己的长相 外貌,她们的美是朦胧化和概念化的比如湘夫人,我们不知道她到底长得什么样,只 知道她很美,是“美要眇兮宜修 。再次来看洛神的衣着打扮,她穿着奇特人间罕见, 骨骼相貌象画中的仙女;她披着鲜丽明净的绫罗做的衣服,戴着雕刻华美的美玉做的 耳环;黄金和翠玉做为配挂的首饰,点缀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丽的容颜;她踏着绣着 精美花纹的鞋子,拖着雾一样轻薄的纱裙,隐隐散发出幽幽兰香。这相对于楚辞神女 来说又是一个进步,楚辞神女们的穿着有的不曾提及,有的则是披着香草,比如山鬼 是“被薜荔兮带女萝”。还要看看洛神的动态,最为传神的描写是“凌波微步,罗袜 生尘,她在在水波上细步行走,脚下生起蒙蒙水雾,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那么, 这样美丽的洛神,她的他们图又是怎样的昵? 诗人说“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她真是太完美了,不仅懂得礼仪而且通晓诗歌,因为她的惊鸿一现,于是诗人翻山越 岭,上下追踪,四下寻找,平添惆怅。 由此可以看出,曹植笔下的洛神,拥有人一样的外貌和穿着,并且还懂得礼仪通 晓诗歌,是个不折不扣的神女形象,美丽的多情的,还是大胆的,诗人说“抗琼玮以 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她举起美玉与我应答,指着深深的潭水约定会面的同期, 于神的身份下显露出比常人更为热烈的情感。 当然,要看出的是洛神的形象完全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是是 他的精神寄托,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所以诗人失落无限。 汉魏时代的“神女 形象则在曹植的洛神赋里形成完整的外表形象,到后 来的志怪小说中则出现了大量的以神的身份出现的仙女、鬼女、妖女形象,她们大都 带有“人的特征,是“神女形象的第一次人化,她们给男子带来莫大的帮助,主 动追求爱情,结局多是被伤害后默默无语地退出。不可否认的是“神女”形象其实只 是一个女性符号而已,她们的出现只是为了承载诗人的落寞与失意。 二、志怪小说:神女人化的开始 志怪小说是在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突出成就,是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