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_第1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_第2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_第3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_第4页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科学专业论文)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 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五氯酚 ( p c p ) 是氯代烃类杀虫剂和杀真菌剂, 最初被用于 木材防腐和防虫 蛀。 由于其作用机理是将生物代谢过程中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 使得它具有广谱 生物杀伤性, 在木材防腐之外, 亦被广泛用作落叶剂、 除草剂和生物杀伤剂。 在 获得广泛应用的同时, 五氯酚所造成的环境问 题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美国环 境保护局自 七十年代已 将其纳入优先污染物名单。 对五氯酚毒性和降解性及其所 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的研究, 一直是国际环境学、 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在水生和土壤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种类多样性和初级生产量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近年来, 随着对 有毒物质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整体效应关注程度的日 益增加, 藻类作为生态毒理学 的研究对象, 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开展有毒物质对藻类的生态毒理学研 究,了解毒物对单种藻类和藻类群落的毒性效应, 并进一步认识其对生态系统结 构和功能的整体影响, 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 义。 1 . 1五氯酚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五氯酚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川 p c p通过食物途径呈中等毒性,不同类型工业制剂对鼠的 l d 5 。 为 2 7 - 2 1 1 m g / k g( 大鼠 ) 、 7 41 3 0 m g / k g( 小鼠 ) , 对 兔的l d 5 。 为7 0 - 1 0 0 m g / k g l 2 1( 暴 露时间均未给出) 。 p c p 通过呼吸 途径也呈中 等 毒性, 据报道 对大鼠 ( r a t ) 的l c s 。 为0 .22 . 1 m 创 l ( 暴露时间 未给出尹 i ; 通过该 途 径的l d 5 。 值对大鼠 、 小鼠 分别 为2 2 5 . 3 5 5 m g / k g ( 暴露时间同 样未给出) 12 ) 。 另一 个实 验得出 的 对大鼠 的l d 5 。 值为 1 1 . 7 m g / k g ( 暴露时间为2 8 - 4 4分钟, 假定呼吸速率为8 0 m v m i n ) 1 1 1 . 经皮肤途径,p c p呈中等毒性。据报道,p c p对大鼠和兔经皮肤的l d 5 。 值 按配 方不 同, 分 别 为9 63 3 0 m g / k g 和4 0 - 1 0 0 0 m g /k g . 第一章绪论 皮下注射可能是最危险的暴露途径,有报道 p c p中毒的病例中与之有关的 超过5 0 例,其中3 0 例死亡p l p c p 对受 试动物的 粘 膜、 皮 肤和眼 睛都 有刺激作用 14 1 。 人手浸入0 .4 % 的p c p 溶液中1 0 分钟, 会造成疼痛和发炎 14 1 高度急性p c p 暴露会引起人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脱水,食欲不振,呕吐, 体重减轻,以 及神经学效应如: 震颤、 动作不协调、 腿疼、 肌肉 痉挛和昏 迷p .2 1 但其中一些症状可能是由p c p 中的杂质 造成的,而不是p c p 本身的作用12 ) 慢性毒性 许多对 p c p的研究所用的都是纯度较低的工业制剂,所观察到的慢性效应 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 其中二恶英等物质的 含量川 。 在一 个9 0 天的 大鼠 饲养实 验中, 3 0 m g / k g / d a y 的 剂量会 造成红血球和血色素 水平的降低,以及肝脏功能衰退, 甚至更低的剂量也会造成血液化学和酶含量异 常, 并伴随 肝 脏和肾 脏的 增 重 1 1 . 5 1 o p c p 对大鼠 的 抗体反 应也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 16 1 。 近来研究发现, p c p 之所以 影响大鼠 肝脏功能, 部分原因在于它抑制了 酚一 磺基转移酶 ( p - s l 几 t ) 和酚一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 p - u g t )的活性1 . s 1 以 猪为实验对象的 研究发现, 提纯的p c p 引 起猪血清中的白 细胞、 y 一球蛋 白 和免疫球蛋白( i g g ) 含量升高, 说明p c p 对于 造血 和淋巴 系统具有毒性19 1 对人来说,最常见的对 p c p的暴露途径是在工作场所的呼吸。腹痛、胃部 不适、发烧、 呼吸加速,以 及眼睛、 皮肤和咽喉的刺痛, 可能源于此类暴露( 1 1 职业暴露于p c p ,导 致氯痊 疮的 发病率明 显 提高 ( 1 6 1 。 很高水平的 暴露会导 致肺 部循环系统障碍和心力衰蝎, 生 还者还可能 遭受永久性视觉和中枢神经损伤2 1 对生殖的影响 在交 配 前 和 哺 乳 期以3 0 m g p c p / k g /d a y 的 剂 量 喂 养6 2 天的 大鼠 体重 下降, 但繁 殖能 力 并 未 下 降 11 。 以5 0 m g / k g /d a y 的 剂量 喂 给工 业或 提 纯的p c p , 在3 5 天实验期内 雄鼠的精子并未出 现畸形川 。 以 雌绵羊为实验对象, 从交配前5 周至 哺乳期结束, 按 1 m g / k g / d a y 的剂量 喂以 p c p ,发现其血清中的甲 状腺素 ( t 4 ) 浓度降低,甲 状腺滤泡尺寸显著增 大川 ; 以 相同的剂量对雄绵羊进行实验, 也发现了甲 状腺素浓度降低的现象, 并 伴随有阴囊变大, 输精管萎缩, 附辜精子减少等症状(1 2 1 。 进一步研究发现,甲 状 -一一一m - y 一鱼一一 - 腺素浓度的降低, 部分原因 在于p c p 抑制了 碘化甲 状腺原氨酸的 硫酸化( 1 3 1 。以 上证据说明p c p 对甲状腺具有毒害作用,长期接触可能影响生殖功能。 对有过职业暴露经历的女工的病历进行研究发现,女工血液中 p c p浓度与 内 分泌 和免 疫参 数的 变 化间 存在 着显 著的 相关性 ” 4 , 1 5 1 。 有学者认为, p c p对卜 丘脑和前下丘脑有强烈作用, 可导致卵巢和肾上腺轻度机能不全, 从而对怀孕造 成一定影响p 4 , 1 5 1 致畸效应 在 交配 前 和 哺乳 期以3 0 m g p c p / k g / d a y 的 剂 量 喂 养6 2 天的 大鼠 后代 表 现出 存活率和发育速率的降 低, 3 m g l k g / d a y则不产生 任何影响d i 。 母体剂量为 5 m g / k g / d a y( 工业 p c p ) 时 对胚胎或胎儿有毒害效应, 在妊娠的 6 - 1 5 . 8 - 1 1 或 1 2 - 1 5 天 喂以5 0 m g / k g / d a y 的 剂 量, 导 致回 吸 增 加、 肿胀、 输尿 管扩张 和 骨 骼异 常( 1 1 致突变效应 对大鼠的研究发现,p c p 被细胞色素p 4 5 0 酶代谢为亲电的活性产物后,会 很快与邻近的蛋白或非蛋白 疏基共价结合,实验中没有观察到 p c p及其代谢产 物与d n a 或血红蛋白 结合的 现 象 1 1 6 1 。 另 有 研究发 现, p c p 对小鼠 有轻 微的 致突 变效应【 s 1 一项对职业暴露工人染色体变异的研究表明, 姊妹染色单体互换几率没有增 加,但另一项研究确实发现了 增加的现象。对人的淋巴细胞进行的 p c p暴露培 养发现了 微弱的 致突变效应15 1 以上证据表明,对哺乳动物而言,p c p 是非致突变或弱致突变物。 致癌效应 有研究表明, 两种配方( d o w c i d e a n d p e n t a ) 的p c p 在剂量为1 7 - 1 8 m g l k g / d a y 时, 导致大鼠 和 小鼠 脾、 肝和肾 上 腺 癌的 发 病率增 加 15 1 。 这些现象在使用d o w c i d e 对小鼠 进行的第二次研究中 未获得重现(5 1 。 以 大鼠 为对象开展了 一项为期两年的 实 验, 食 物中p c p 含 量 为1 ,0 0 0 m g l k g , 暴 露一 年, 然 后 停 止 暴露, 发 现 雄鼠 恶 性间皮瘤和鼻癌发 病率增加, 雌鼠 则无类似现象1 1 7 1 。 有研究认为, p c p对小鼠 的肝癌起促进作用, 而不是启动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与肝的氧化压力增大及肝细 胞的补偿性增殖有关( 1 8 , 1 9 1 。 近来研究发现, p c p的存在导致大鼠肝脏对氧的消 第一章绪论 耗 增 加, 降 低了 线 粒体 呼 吸 控制 率( 调 节比 率) 2 0 1; 并 发 现了d n a 氧 化损 伤的 标志物之一8 -经基一脱氧鸟昔 ( 8 - o h d g )生成的现象 1 9 1 有报道认为,职业性暴露于工业p c p与霍奇金病 ( 淋巴肉芽肿病) 、急性白 血病和软组织肉瘤之间可能存在着联系, 但是干扰因素如与其它物质的共暴露使 得难以对这些数据进行解释15 1 尚无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p c p对人产生致癌效应。 在人和哺乳动物体内的归趋 p c p 经消化道的吸收很快。 一般没有蓄积现象, 但确实发生蓄积时, 主要部 位是肝、肾、 血浆蛋白、 大 脑、 脾和脂肪1 1 3 1 . p c p 会很快从血液和组织中清除, 并以 原态或 共扼形态通过 尿 排泄出 去11 1 . p c p 在大鼠 体内的 半衰期为 1 5 小时, 在猴体内为7 8 小时, 在人体内 为3 0 - 5 0 小时i l l . 1 . 1 .z p c p 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 p c p对斜生 栅藻 ( s c e n e d e s m u s o b l i q u u s ) 的 毒性 较强, 其 i c s 0 ( 8天) 为 0 .0 8 6 m g / l 1 1 o p c p 对 浮 萍 的 叶 绿 体 活 性 和 过 氧 化 物 酶 的 活 性 也 有一 定 影 响 12 8 1 p c p对淡水无脊椎动物毒性较强。 对水蚤 ( d a p h n ia m a g n a ) 2 4小时l c s o 为0 .3 9 m g / l 2 ; 对 喇 咕8 天l c s 。 为5 3 m g / l ( p h = 7 .5 ) , 并 且当p h 降 至6 .5 时, p c p 对其毒性增 加5 .9 倍12 2 1 。 对 轮虫的 研究发 现, p c p 的 存在使轮虫对食 物的需 求量更多2 3 1 。亚致死剂量的p c p暴露导致轮虫 游动速度增加,从而增加了与捕 食者遭遇的几率, 即p c p 降 低了 轮虫对环境的适应性2 4 1 对许多种类的鱼来说, p c p具有很强的毒性,报导的% 小时l c s 。 值分别 为: 大磷大 麻哈 鱼6” 叭, 虹 蹲鱼5 2 p 叭 , 绦鱼2 0 5 v g / l , 绘鱼6 8 p g / l , 淡 蓝 色 大 太 阳 鱼3 2 p g / l 2 s 1 e 有研究发现,暴露于p c p导致结鱼染色体结构的损伤,观察到的现象有染 色单体断裂,偏离中心,呈环状,以 及非整倍构造。这表明p c p对水生生物有 一定的 致突变作用2 6 1 几种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体内 的p c p浓度远高于环境浓度2 1 ,表明存 在生物积累现象。 1 . 1 .3 p c p 对其它生物的毒性作用 第一章绪论 p c p 对鸟类毒性很 低。 据报导 对日 本鹤鹑的5 天喂食l cs。 大于s l39m gi k g 1, 7 1 , 对 绿 头 鸭 和 雄 的 急 性口 服l o , 。 分 别 为3 s o m g/ k g 和s o 4 ill g/ k g l2 7 。 1 . 1 .4 p c p 毒性效应研究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 对p c p 毒性的研究主要以动物 ( 尤其是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 着重于慢性和远期效应的 研究; 并且己 经由 简单的致死剂量或浓度等整体性指标 转向研究p c p的生理生化作用机理方面,己有多种分子生物学指标 ( 如p 一 u g t 等酶学 指标和lg g等免 疫学指 标等等) 被成功 应用于 研究p c p 的作 用机理,并 取得了一定成果。 第一章绪论 1 .2蛋白 核小球藻在生态毒理学中的应用 蛋白 核小 球藻c c h l o r e l l a p y r e n o i d o s a ) 是一 种普生性单细胞绿藻, 生 态分布 广泛, 生长速度快, 易于人工培养。 其结构简单、 对环境变化敏感的特点, 使得 其在环境毒理学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表1 - 1 列出了一些采用小球藻属不同藻种进行毒理实验的农药种类。 表1 - 1一些采用小球藻属不同藻种进行毒理实验的农药 农药种类测试藻种来源 gniji,飞飞甘4戈j6咋了月了1 2131333333口3333 单甲眯 甲基对硫磷 杀草快 五氮酚 禾草丹 c h l o r s u f u r o n 克菌丹 二 硫化四甲 基秋兰姆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 o re l l a p y r e n o i d o s a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 o re l la p y re n o i d o s a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o re l la p y r e n o i d o s a 普 通小 球藻c h lo re l l a v u lg a r is 小球藻c h l o re l l a o v o l i s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 o re ll a p y re n o i d o s a 小 球藻c h lo re l la s a c c h a ro p h i la 普 通小 球藻c .v u lg a r is c c a p 2 1 1 / 1 1 6 普通小 球藻c v u lg a r is n i g s 2 2 7 小 球藻c h l o re l l a s a c c h a ro p h i l a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o re lla p y re n o id o s a 蛋白 核小 球藻c h lo re l la p y re n o id o s a 普通小 球藻c h lo r e l la v u lg a r is 近年来, 随着对藻类在生态毒理学方面应用的日益重视, 对藻类致毒机理的 研究也逐步深入, 藻类毒理实验也逐渐由简单的以获取生长量半抑制浓度等指标 为目 的转向从分子水平了 解有毒物质对藻类的毒性作用机理。 目 前己经开展的机 理性研究包括毒物对藻类生物膜、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固氮作用以及生化组分 的影响等几方面3 8 1 一 6 第一章绪论 1 . 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论文以蛋白核小球藻为受试生物,以 6天为一个实验周期,研究五氯酚 ( p c p )对其生 长量 、生长速率 、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 ( n r)和 c a l ( m 罗- a t p a s e 的 毒 性 效 应; 对 生 物量、 叶 绿 素 含量 和 硝酸 还原 酶 活 性 进行 连 续观测, 分析五氯酚毒性效应与时间的关系; 并通过酶学指标测试和透射电镜观 察,研究五氯酚的毒性作用机理,为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章五氛酚对蛋白核小球蕊生长的影响 第二章 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在藻类毒性实验中, 细胞数、 干重以及生长速率是最常用的指标。 这些都属 于整体性指标, 是细胞生理生化功能受到的各种影响的综合表现, 虽然无法根据 其变化来判断毒物的作用部位和机理, 但它们的地位是其它指标无法取代的。 作 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 藻类种群的大小、 生长速率的快慢会直接影响到 高营养级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供应。 2 . 1实验材料与方法 2 . 1 . 1 实验材料 五氯苯酚,化学纯,购自 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 蛋白 核小球藻( c h l o r e l l a p y r e n o i d o s a ) 藻种购自 中国 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 究 所, 采 用b o ld b a s a l 培 养 基13 9 1 , p h 6 .6 , 配 方 如 下: 大量元素:k 2 h p 0 4 0 .4 3 m m, k h 2 p 0 4 1 .2 9 n i m, n a n 0 3 2 . 9 4 m m, n a c l 0 .4 3 m m, m 9 s 0 4 0 .3 0 m m, c a c 12 0 . 1 7 n i m 微量元素: h 3 b o 3 1 8 4 . 7 p m , e d t a 1 7 1 . 0 9 v m , c o 创0 3 ) 2 1 6 . 8 g m, c u s 0 4 6 2 .9 g m, f e s 0 4 1 7 . 9 p m, m0 0 3 4 .9 p m, mn c 1 2 7 .3 p m, z n s 0 4 3 0 . 7 p m, k o h 5 5 3 w m 培养条件: 温度2 5 土1 c, 光照强度4 0 0 0 l u x ,光暗e t 1 2 / 1 2 仪器:y x q g 0 2 型电热式灭菌锅,山东新华医疗仪器厂 l r h 2 5 0 a型培养箱,广东省医疗仪器厂 x s p - 1 8 s 光学显微镜 2 . 1 . 2实验方法 以细胞数为生长量指标,采用显微计数法,每2 4 h r 测定一次培养液的细胞 密度。 2 . 1 . 3计算公式 生长量抑制率i=( k一n)/n 。 第二章 五 氮酌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式中n 。 和n 分别为对照组和染毒组的细胞数。 生 长 速 率 “ ”k l n ( n / n o ) 式中 t 为实验持续时间, n o 和n 分别为实验零时刻和t 时刻的细胞数。 生长速率抑制率 i =( k 一k)/k c 式中k c 和k 分别为对照组和染毒组的生长速率。 2 . 2结果与讨论 2 . 2 . 1 生长曲线的测定 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曲线如图2 - 1 所示。本实验选择第4 天的藻作为藻种 进行毒性实验。 nl急u哎u一u 0心嘴.几1几 省卜。1 试祠分su。pll。 0 1 2 3 4 5 6 t , d 图 2 - 1 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曲 线 2 . 2 . 2五氯酚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的影响 五级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2 - 1 和图2 - 2 e 由图2 - 2 可以看出,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 浓 度的升高, 抑制作 用加强。当 培养液中p c p 含量达到7 m g / l 时, 小 球藻的生 长曲 线已 成为与x轴接近平行的直线。随p c p 浓度的升高,小球藻的生长滞缓 期 逐渐延长, p c p浓 度为5 . 6 . 7 m g 几的 三组藻生长 滞缓期与 对数生长 期的区 别己经基本消失。 以对照组的蛋白核小球藻相对细胞密度为 1 ,可求得各染毒组相对细胞密度 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见表2 - 2 和图2 - 3 0 第二章五氧酚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表2 - 1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的影响 细胞密度 ( i p c p 含量 ( m g / l 6 . 0 0 0 . 3 1 0 . 4 4 1 _ 0 0 7 . 0 0 0 . 3 1 0 . 4 4 0 . 6 3 0 . 6 9 0 . 6 9 0 . 6 9 0 . 6 9 气、气口们 1八乙飞口 1 . 0 0 0 . 3 1 0 75 2 . 6 4 3 . 5 2 6 . 2 7 8 . 8 6 1 4 . 0 4 2 . 0 0 0 . 3 1 0 . 5 6 2 . 1 9 3 . 2 8 5 . 2 3 8 . 3 7 1 1 . 8 8 3 . 0 0 0 . 3 1 0 . 5 0 1 . 9 4 2 . 7 0 4 . 4 7 6 . 4 5 9 . 5 6 5 . 0 0 0 . 3 1 0 . 5 0 1 . 3 1 1 . 6 3 2 . 3 8 2 . 8 5 3 . 71 ,1,咭 8f fr7( d ) 对照组 0 . 0 0 0 . 3 1 0 . 7 5 2 . 8 5 4 . 0 1 7 . 1 2 1 0 . 9 3 1 5 . 7 8 0 / m l ) 染毒组 4 . 0 0 0 . 3 1 0 . 5 0 1 . 5 6 2 . 4 4 3 . 4 6 4 . 7 7 6 _ 7 9 月峪、 2 1 2 表2 - 2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相对细胞密度的影响 对照组 相对细胞密度 6 . 0 0 1 . 0 0 0. 5 8 0 . 3 5 0 . 2 8 0 . 1 8 0 . 1 3 0 . 1 3 7 . 0 0 1 . 0 0 0 . 5 8 0 . 2 2 0 . 1 7 0 . 1 0 0 . 0 6 0 . 0 4 加八uzn月呀j兮ij,乙 民inuo000n“ 2 . 0 03 . 0 0 染毒组 4 . 0 0 1 . 0 0 0 . 6 7 0 . 5 5 0 . 6 1 0 .4 9 0 . 4 4 0 . 4 3 00676867635961 in八uu八”八曰0 0075778273”75 ,.0八u八曰onuo 1 . 0 0 1 . 0 0 1 . 0 0 0 . 9 3 0 . 8 8 0 . 8 8 0 . 8 1 0 . 8 9 0000000000000000 0一111 p c p 含量 ( m g / l nl,乙1一j兮 、产0 时间 ( d) n口nd且n乙nu864n乙 (旧/li。忿扮叫的uapll。 t , d 图2 - 2 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的影响 二 耐1 一l m g / l 8. 2 m g / l - i 4 - 3 m g / l 4 m g / l - 0 -5 m g / 1 t6 m g / l -7 m g / l 1 0 ngr,口行n民曰dcjn乙,.八u . 100c户0卜un户nn甘on 补一的uapll。公目曰。 图2 - 3 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细胞相对密 度的 影响 - 0呢/ - - j ie -4 m g / 一1 m g / l - b -2 m g 八 - o 4 - 3 m g / l - - o -5 m g / 1 1ee 6 m g / l - - 7 m g / l 由图2 - 3 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相对细胞密度随时间的变 化。 对于1 m g / l 染 毒组 来说, 实验第1 天其细胞密 度与 对照组相同, 未受到p c p 的明显影响; 从第2 天起, 该组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 有降低趋势, 但降低量很 小;从第3 天到实验结束,其细胞相对密度基本稳定在0 . 8 - 0 . 9 之间, 略有波动。 p c p 浓度从2 m g / l 起, 实 验第l 天均 对蛋白 核小球藻细胞 密度产生明 显影 响,并且随p c p浓度升高,蛋白 核小球藻细胞相对密度呈降低趋势; 2 m g / l组 在第1 天细胞相对密度显著降低, 从第2 天起, 细胞相对密度基本趋于稳定, 在 0 .7 3 - 0 .8 2 之间 略 有波 动; p c p 浓度 为3 m g / l 和4 m g / l 的 染 毒 组 第1 天 表 现出 来 的 趋势与2 m g / l 组 相同, 细胞密度均有明 显下降, 从 第2 天起, 其 趋势与l m g / l 组产生差异: 该两组相对细胞密度并没有稳定, 而是继续降低, 但降低的速率明 显小于第 1 天的情况。 p c p 浓度为5 , 6 , 7 m g / l 的 各染毒组情况又 有所不同, 其相对细 胞密 度急 剧 f 降的时间一直延续了2 天, 到实验第3 天其相对细胞密度降低速率才开始有所 缓和,但与上述其它染毒组相比,其降低速率仍然较大。 综上所述,p c p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相对密度的影响呈现明显的浓度一 效应 关系,在实验浓度范围内, p c p随浓度的升高,对细胞密度的抑制逐渐增强; 不同浓度染毒组细胞相对密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也有差异。 低浓度p c p ( 1 - 2 m g / l )对细胞相对密度的影响可分两个阶段,即细胞相对 一一 一 一一 一 一 选望 二 型 巡些望 丝 生 丝 些 些 竺 一 密度下降区和稳定区, 在染毒初期, p c p 导致染毒组细胞相对密度逐渐减小, 随 时间延长, 染 毒组细胞相对密度趋于 稳定。 p c p 浓度较高时( 3 - 7 m g / l ) , 上 述稳 定区消失, 细胞相对密度在实验时间内 始终在不断降低, 但有急剧下降区和缓慢 下降区的差别。 这种阶段性差异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藻细胞对p c p的适应、 细胞数增加使得单个细胞p c p负荷降低、 p c p的部分降解。低浓度时,有可能 由于上述原因,蛋白核小球藻细胞随时间延长,逐渐从p c p的毒性效应中恢复, 细胞相对密度逐渐趋于稳定;而 p c p浓度高时,细胞功能恢复程度较差,细胞 相对密度持续降低,只是降低速率较实验初期有所减小而己。 2 .2 .3 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半抑制浓度i c 5 0 随时间的变化 如上文所述,实验时段内的不同时刻,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的抑制程 度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刻所求得的半抑制浓度i c s 。 值也是不同的。实验第2 , 4 , 6 天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的抑制率如表2 - 3 所示。 表2 - 3 时间对生长量抑制率的影响 5一1 p c p 浓度 ( m g / l )3 . 0 0 浓度对数 0 . 2 3 0 . 2 7 0 . 2 5 1 . 1 0 0 . 3 2 0 . 3 7 0. 3 9 4 . 0 0 1 . 3 9 0 . 4 5 0 . 5 1 0 . 5 7 0 , 5 4 0 . 6 7 0 . 7 7 6 . 0 0 1 . 7 9 0 . 6 5 0 . 8 2 0 . 8 7 7 . 0 0 1 . 9 5 0 . 7 8 0 . 9 0 0 . 9 6 抑制率 注:本论 文中若无特别说明, 对数均指自 然对数。 由表2 - 3 可知,各浓度的p c p 对细胞生长量的抑制率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 仅2 m g / l 组第4 天和第6 天稍有不同,因而, 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的半 抑制浓度值应随时间延长而减小。 以抑制率对p c p 浓度对数作图, 可得实验第2 , 4 , 6 天的抑制曲线,分别如图2 - 4 , 2 - 5 , 2 - 6 所示。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2 天y = 0 .4 2 8 7 x 一 0 . 1 1 3 4 , r 2 二 0 .9 5 3 9 4 天y = 0 .5 3 0 5 x 一 0 . 1 6 2 8 , r z = 0 .9 6 0 6 6 天y = 0 . 5 9 2 8 x 一 0 .2 0 7 8 , r 2 二 0 .9 7 8 5 由 以 上 方 程可 计 算出 对 应的i c s 。 值分 别 为4 . 1 8 m g f l ( 2 天) 、 3 .4 9 m g / l ( 4 天) 、 3 . 3 0 m g / l ( 6 天) 。随时间延长i c s 。 值逐渐减小, 表明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 量的毒性效应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 第二章五氮酚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1 . 0 0 . 8 0 . 6 0 4 0 . 2 0. q y 二0 . 4 2 8 7 x一0 . 1 1 3 4 r z二0 . 9 5 3 9 .f旧口ot祠qtqul 0 . 5 2 . 0 l n p c p 图2 一 4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抑制率曲线 (2天) 1 . 0 0 . 8 0 . 6 0 . 4 0 . 2 0 . 0 。护口。祠叫月叫心口引 0 . 5 图2 一 5 1 . 01 . 52 . 0 l n p c p p cp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抑制率曲线 (4天) nsbdn l众仓仪仪 0祠目0引祠叫q叫月口叫 0 0 0 . 5 2 o ln 代p 图2 书 pcp 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抑制率曲 线 ( 6 天) l 3 /, 第二章五氛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2 .2 .4 接种量对半抑制浓度i c s 。 值的影响 曾有研究指出, 半抑制浓度i c 5 。 值的大小除了与实验持续时间有关外, 还受 实验初始接种生物量的影响13 1 1 .本论文进行了 接种量不同的两组对比实验。实 验结果如表2 - 4 所示。 表2 - 4 p c p 对接种量不同的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的抑制率对比 细胞密度 ( i 对照组 0 / m l ) 染毒组 p c p 含量 ( m g / l ) 第初始 结束 0 . 0 0 0 . 0 3 4 . 2 9 0 . 0 0 0 . 3 1 1 5 . 7 8 0 . 0 0 1 . 0 0 0 . 0 3 4 . 6 8 - 0 . 0 9 0 . 3 1 1 4 . 0 4 0 . 1 1 2 . 0 0 0 . 0 3 4 . 9 3 - 0 . 1 5 0 . 31 1 1 名8 0 . 2 5 4 . 0 0 0 刀3 2 . 7 0 0 . 3 7 0 31 6 . 7 9 0 . 5 7 3 . 0 0 0 . 0 3 3 . 6 2 0 . 1 6 0 . 3 1 9 . 5 6 0 39 5 . 0 0 0 . 0 3 0 . 9 4 0 . 7 8 0 . 31 3 . 7 1 0 . 7 7 6 . 0 0 0 . 0 3 0 . 7 5 0 . 8 2 0 . 31 2 . 1 2 0 _ 8 7 赫丽儡 组一第二组 注:实验持续时间为6 天。 由表 2 - 4可以看出,相同浓度的p c p对接种量不同的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 程度存在着差异,当p c p浓度较低时,这种差异更为明显。实验第 1 组接种量 接近第2 组的1 1 1 0 . p c p 浓度在1 - 4 m g f l 范围内, 其 对第1 组蛋白 核小 球藻生长 量 的 抑制 率 要小于 第2 组; 1 m g / l和2 m g / l 的p c p 对 第1 组蛋白 核小 球 藻的 生 长 表现出 一定的 刺激作用, 对第2 组则表现为抑 制。 p c p 浓度为5 m g / l 和6 m g / l 时,两组抑制率相差不大。 以相应抑制率对p c p 浓度对数进行线性回归,得图2 - 7 e 八uon内们d且,目n :,: ,.工00000 。衬口0洲护分刀喇二洲 0 . 5 1 . 0 1 . 5 2 . 0 l n p c p 图2 - 7 不同接种量蛋白 核小球藻的抑制率曲线 . 第1 组 第2 组 第二章 五氛酚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相应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 第一 组 v = 1 .0 5 2 5 x 一 1 .0 1 5 7 , r z 二 0 .9 4 2 0 第二 组 y = 0 .5 9 2 8 一 0 .2 0 7 8 , r 2 = 0 .9 7 8 5 按上 述方 程可求 得半 抑制浓 度i c s 。 值分 别为4 .2 2 m g / l ( 第i 组) 和3 .3 0 m g 1 l第 2组) 。 上述实验表明,半抑制浓度值随实验初始接种量不同而有所变化,在应用 i c s 。 值进行比较分析时, 应该考虑初始接种量这一因素。 至于i c s 。 值随初始接种 量的变化规律及相应作用机制,尚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2 .2 . 5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2 天、 4 天和6 天生长速率的影响见表2 - 5 。 由表2 - 5 可 以看出,随p c p 浓度的升高,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明显降低。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的影响 表 2 - 5 对照组染毒组 p c p 浓度 ( - g / - 0 .0 03 . 0 0 1 . 1 0 7 . 0 0 浓度对数 1 . 9 5 ll0 2 天生长速率 抑制率 4 天生长速率 抑制率 6 天生长速率 抑制率 0 . 7 8 0 0 . 6 6 0 0 . 9 2 0 . 1 7 0 . 6 7 0 . 1 5 0 . 5 7 0 . 1 3 4 . 0 0 1 . 3 9 0 . 8 1 0 . 2 7 0 . 6 0 0 . 2 3 0 . 5 1 0 . 21 5 . 0 0 1 . 6 1 0 . 7 2 0 . 3 5 0 . 5 1 0 . 3 5 0 . 4 1 03 7 0 . 3 5 0 . 6 8 0 . 2 0 0 . 7 4 0 . 1 3 0 . 8 0 6 刀0 1 . 7 9 0 . 5 9 0 . 4 7 0 . 3 5 0 . 5 6 0 . 3 2 0 . 5 1 注:采用表2 - 1 数据计算。 分别以各生长速率抑制率对p c p 浓度对数做图,得线性回归方程为: 2 天y = 0 .5 5 7 3 x 一 0 .4 8 3 4 , 扩二 0 .9 0 6 1 4 天y = 0 .6 9 6 1 x 一 。 .6 8 4 7 , 扩= 0 .9 1 4 7 6 天y = 0 .7 4 7 7 x 一 0 . 7 6 7 6 , 扩= 0 . 8 9 7 6 由上述方程计算得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5 . 8 4 ( 2 d ) , 5 .4 8 ( 4 d ) 和5 .4 4 m g / l ( 6 d ) 。 与p c p 对生长量的 半 抑制 浓度变化情况相 似,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率的半抑制浓度值也随时间延长而减小。 第 二 童 五 氯 酚 对 蛋 白 核 小 球 藻 生 兰 鱼 兰 堕 0. 8 y二0 . 5 5 7 3 x一0 . 4 8 3 4 0 . 6 :.: 0 . 0 尸招uo叫户一q叫二叫 2 0 l n p c p 图2 - 8 生长速率抑制率曲线 ( 2 天) 0 . 8 m 卜 巴0 . 6 d,卜u : 0卜uo uo叫祠洲q叫q口叫 8 2 . 0 l n p c p 图2 - 9 生长速率抑制率曲线 ( 4 天) 0 . 8 八幻 - 0 山户司卜 d通n0 月,- 000 召。训护洲q洲二u训 1 . 01 . 24 1 . 6 82 . 0 l n p c p ) 图2 - 1 0 生长速率抑制率曲线 ( 6天) 1 6 第二章 五氮酚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 1 ) ( 2 ) ( 3 ) ( 4 ) ( 5 ) 2 .3结论 p c p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 p c p浓度的升高,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抑制作用相应增强,呈现明显的浓度一 效应关系。 p c p 导 致蛋白 核小 球藻生长 滞缓期延长, 浓 度较高 时( 5 m g / l 以 上) 甚 至 导致对数生长期消失。 p c p对蛋白核小球藻细胞相对密度的影响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当p c p浓 度较低 ( 1 - 2 m g / l )时,细胞相对密度在实验初期有所降低,实验后期则 相 对稳定; 当p c p 浓度较高 ( 3 - 7 m 叭 ) 时, 上 述 稳定区消失, 细胞相 对 密度在实验时间内始终在不断降低,但有急剧下降区和缓慢下降区的差 别。这种阶段性差异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藻细胞对 p c p的适应、 细 胞数增加使得单个细胞p c p 负荷降低、p c p 的部分降解。 p c p对蛋白 核小球藻生长量的抑制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i c s 。 值相应减 小, 实 验第2 , 4 , 6 天i c s 。 值 分别为4 . 1 8 , 3 .4 9 , 3 .3 0 m g / l o 实验初始接种量不同, p c p 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量的半抑制浓度值也有所 差 异: 接种 量为3 x 1 0 5 个 / m l 和3 . 1 x 1 0 6 个 / m l 时, 对应的i c s 。 值( 6 天) 分别为4 .2 2 m g / l 和3 .3 0 m g / l 。 在应 用i c s 。 值进行比 较分析时, 应该 考虑 初始接种量这一因素。 p c p导致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速率明显降低,半抑制浓度 i c s 。 值分别为 5 . 8 4 ( 2 d ) , 5 .4 8 ( 4 d ) , 5 .4 4 m g / l ( 6 天) 。 第 三 章 五 氮 酚 对 蛋 白 核 小 球 藻 叶 绿 遨 翌 型 丝 堕 第三章 五氯酚对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光合作用是植物物质和能量代谢的基础。 毒物对于藻类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多 方面的, 如破坏叶绿体的 膜结构 (4 1 1 、 改变类 囊体膜的 流动 性四、 抑制光 合作用 的电子传递过程4 2 1 以及改变叶绿素含量13 1 1 等等。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简便易行 的特点使得其成为藻类毒性实验的一项常用指标。 3 . 1实验材料和方法 3 . 1 . 1 实验材料 试剂:9 5 %乙醇,分析纯, 仪器:7 2 2 型分光光度计,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 8 0 - 2 台式低速离心机,江苏省金坛市医疗仪器厂 b c d - 1 8 2 型冰箱,中意电冰箱厂 3 . 1 .2 实验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叶绿素:每 2 4 h r 将对照组和染毒组培养液各取 5 m l , 5 0 0 0 r p m离 心1 0 m in 以 提取藻 细 胞: 用5 m l 9 5 % 乙 醇 将藻 细 胞 溶出, 转移 至带塞离心管中, 静置于4 冰箱内, 避光: 2 4 h r 后取出 离心管, 5 0 0 0 r p m 离心 1 0 m i n ,取上清液分别测定波长6 6 3 , 6 4 5 n m 处的吸光度。 3 . 1 . 3计算公式 采 用 校正 后的a r n o n 公 式 计 算乙 醇 提 取 液中 的 叶 绿 素 含量 43 1 叶绿素a 含量c a二1 2 . 7 2 a 6 6 3一2 . 5 8 5 a 6 4 5 叶绿素b 含量c b二2 2 . 8 8 a 6 4 ,一4 . 6 7 1 a 6 6 3 总叶绿素含量c t=c a十c b 以上式中a 6 6 3 , a 6 4 5 分别为提取液在波长6 6 3 和6 4 5 n m处的吸光度。 由于本实验中每日 所取培养液体积与提取液体积相同, 故上述公式计算结果 就是培养液中叶绿素的相应含量。 第 三 章 五 氧 阶 对 蛋 白 核 小 球 藻 叶 a 奎 $ 到 丝q 3 .2 结果与讨论 3 .2 . 1 p c p 对蛋白 核小球藻培养液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根据实验测定乙醇提取液的吸光度a 6 6 3 , a 6 4 5 值,按校正的a r n o n 公式计算 得到叶绿素 a , 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列于表3 - 1 . 3 - 2和3 - 3 。为方便直观地了解 培养液中叶绿素含量变化情况,故依据表3 - 3 作图,得图3 - l 0 表 3 一 1 对照组 培养液中叶绿素a 含量 叶 绿素a 含量 ( m g 1 l 染毒组 0 . 0 0p c p 含量 ( m g / l ) 2 . 0 0 3 . 0 0 时间 ( d) 0 . 0 8 0 . 3 3 0 . 9 0 1 . 7 0 3 . 5 2 4 . 8 4 6 _ 5 865 9 1 . 0 0 0.0 8 0 . 2 7 0 . 7 0 1 . 3 5 3 . 1 1 4 . 0 8 6 . 2 1 0 刀8 0 . 2 0 0 . 5 0 1 . 0 8 2 . 4 1 3 . 8 4 5 . 1 4 0 . 0 8 0 . 1 8 0 . 3 8 0 . 7 4 1. 7 9 2 . 6 4 4 . 0 9 4 . 0 0 0 . 0 8 0 . 1 4 0 . 2 9 0 . 5 5 1 . 0 9 1 . 7 6 2 . 8 4 5 . 0 0 0 . 0 8 0 . 1 4 0 . 2 0 0 . 3 4 0 . 5 2 0 . 8 4 1 . 1 3 6 . 0 0 0 . 0 8 0 . 1 0 0 . 1 3 0 . 2 2 0 . 4 0 0 . 4 5 0 . 5 9 ,且,1 表3 - 2 培养液中叶绿素b 含量 对照组 叶绿素b 含量 ( m g / l ) 染毒组 p c p 含量 ( m g f l ) 时间 ( d) 0 . 0 0 0 . 0 3 0 . 1 0 0 . 1 9 0 .41 1 . 0 1 1 . 3 4 2 . 0 6 1 . 0 0 0 . 0 3 0 . 1 0 0 . 1 4 0 31 1 . 1 0 1 . 1 3 1 . 91 2 . 0 0 0 . 0 3 0 . 0 6 0 . 0 8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