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 专业:美术学 研究生:薛帅杰 方向:书法 指导教师:侯开嘉 清代是帖学向碑学转变的时期。在碑学运动中,有i 个关键人物,即阮元、 包世臣和康有为。阮元仅仅吹响了碑学的号角,康有为对碑学给予总结,而包 世臣则是这场狂飙突进的碑学运动中的中坚力量。他的一些具有实际可行性的 碑学观念吸引了众多的书法学习者,并凝聚成“包派”。那究竟什么是“包派” 呢? 为什么包世臣的思想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昵? 文章从清代经世致用的大的 学术背景蹦发,挖掘包世臣的经典碑学理论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世思想, 并从包世臣的个人出发,阐述他的社会经历、人格魅力以及7 。泛交游在“包派” 形成中的关系网作用。当然,电不能忽视传播媒介特别是印刷业的兴盛存碑学 传播思想中的契机。通过以上分析,给予包圳:臣合理的历史定位。 文章第一部分首次提出“包派”的内涵。虽然康有为说“包慎伯之论档, 精细之至,为后世开山”,杨守敬强调包世臣的艺舟戳楫“风靡天下”。包世 臣的好友何绍基也曾提到“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 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相矜以包派”,但是,由于包世r 珀q 书法实际水平和书 法理论之间存在偏差,人们往往忽略或误解了“包派”的存在与价值。文章通 过史料记载与实际情况提出“包派”的定义一用笔以包世臣宣传“裹锋、 铺毫”为主,取法以包世臣倡导的碑刻范本为对象,以邓石如为学爿榜样的书 法流派。 文章第二部分重点分析包世臣碑学思想得以,“泛传播或者说“包派”形成 的学术背景,深入分析艺舟双楫中贯穿的经i 旦:思想。这个观点熊秉明先生 的中国古代书法体系中提到过,但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本人就包世臣如何 在其碑学论著中运用经世实学精神以及他的这种碑学理念贸穿的实际可操作仁l 二 深入考察。也正因为包世臣提出了区别与以往帖学的可行性的碑学思想,才赢 得更多的书法学习者去接受这种理论。 文章第三部分综述了包世臣的人生阅历、性格特征、人格魅力等个人因素, 这也是“包派”只所以叫做“包派”而不是“某派“的原因。包世臣的特殊经 历使其碑学思想具有民本意识,他的自负性格坚定他对碑学的信念。“德成为 上,艺成乃下”,他的人格魅力时时传为佳话,不断提高着自己的知名度,有 此高风亮节者,其著说时人能不喜欢吗? 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大量的篇幅,考证包世臣上至硕儒下至平民百姓的交游 经历。这种庞大的人际资源无疑为“包派”形成了广泛的关系网。终身以布农 身份出入幕府众官、文人书坛以及下罩巴人的包世臣正是有了这张网,他的石:! ! 学思想) 4 一出而众口传播,名扬天下。 出版业的繁荣为“包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准备,包魁臣的理论著作除了 口碑相传、辗转传抄之外,其著作作为正式出版物其印刷数岳是惊人的,至少 在1 0 0 0 册以上的。艺舟双楫正式出版,即免去了传抄的麻烦和不便,更加 速了理论的传播,为包世臣与读者的交流缩短了距离。 最后总结“包派”的意义及影响。 关键词:包派” 经世致用交游出版业 a b s t r a c t 0 i n gd y n a s t yis a ni m p o r t a n tt i m ef r o mn o t et u r nt os t e i e i n s c r i p t i o n t h e r e a r et h r e ei m p o r t a n tp e e p i e ns t e ie in s c rip tio nm o v e m e n t :y u a n y u a n ,b a os he h e na n d k a n gy o u w ei y u a n y u a n o n i ym a d et h ew a yf o rs t e f ei n s c r i p t i o n ,k a n gy o u w e i m a d ec o m e n tf o r i t b u t b a os h i t h e n st h em o s ti m p o r t a n to n e ,s o m eo fh ia i m p o r t a n t f a c t u a ic o n c e p to fs t e i ein s c r i p t i o na t t r a c t e dm a n y c a lii g r a p h y i o v e r s ob a o g r o u pw a sf o r m e d w h a tisb a o g r o u p ? w h yc g u l d b a os h i c h e n sc o n c e p tin f iu e n ts om u c h ? t h isar t i c i ea n a iy z eb a o s h i c h e n sc i a s s i cs t e i ei n s c r i p t i o nt h e o r yo fy i z h o u s h u a n g j if r o m i e a r n i n gb a c k g r o u n do fo i n gd y n a s t ya n dt h ev i e wo fb a os h i c h e nt o e l a b e r a t eh iss o c ia 1e x p e r ie n c e s e l f c u l t iv a t i 0 1 3a n dt h ef u n c t io no f a s s o c i a t i o ninb a o g r o u po fc o u f s e m e d iac a n t tb ei g n o r e d ,t o o k e yw o r d s :“b a og r o u p ”:t h e o r yp u tin t op r a c t i c e c o m r r l u r i c a t i o n :p u b iis h i n g 综述 清代是帖学向碑学转变的重要时期。清代碑学打破了帖学近亲繁殖的封 闭局面,在取法对象、笔法等方面为书法学习者提供了一条区别于帖学的全 新途径,扩大了书法学习的范围。提到碑学,我们不免想到阮元的北碑南 帖论和南北书派论,包【! ! :臣的艺,q - 双楫与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和南北书派论吹响了碑学理论的号角,可谓碑学 的一面旗帜。包世臣为碑学广泛传播立了汗马功劳,致使道成之后的碑学r - f 1 兴。康有为则对清代碑学寓于总结。就对碑学的贡献而言,包雌臣无疑是功 劳最大者。他的具有操作性的碑学宣言不仅指导着当时的书法学习者,掀起 了学习碑学的浪潮,形成“包派”j 而且为以后的书法学习肯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那么,什么是“包派”呢? 包世臣的书学理论为制么在当时和以后能 产生那么大的影响昵? 文章从多个视角,力图全而深入的分析促成包世臣碑 学思想广泛传播的各种原因。 一、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形成“包派” 包世臣( 1 7 7 5 1 8 5 3 ) 在碑学思潮的形成中所做的贡献是刁i 言而语的,所 著艺舟双楫广泛传播,出现了碑学学习的狂潮。此书一出,随以风靡天下 1 ( 杨守敬语) ,碑学于是如日中天 2 ( 康有为语) ,并形成了“包派” 3 ( 何绍基语) 。在这场狂飙突进的碑学思潮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包世 臣在碑学传播中的价值,康有为早年变法未果,听从老师沈曾植的意见,整理 碑刻,在包世臣艺舟双楫的基础上写了书镜,即广艺舟双楫。i 1 沈曾植自言学习包世臣的笔法,故康有为所特别强调因为包世臣的宣扬笔法爿 使碑学如同中天应该不是妄言。杨守敬( 1 8 3 9 - - 1 9 1 5 ) 也是清代碑学的宣传者, 去日本时,带去了大量的碑版拓片,对日本书法影响颇大,被称作“日本书道 之父”。杨守敬生活的时代正是碑学兴盛时期,他在少年时代一定听到不少包吐 臣的传闻或看到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因为,包的艺舟双楫陆续印了1 0 0 0 左右,其数量是相当客观的。从此可以推断杨守敬说“包慎f f l 侧锋为宗,所著 艺术双楫,随以风靡天下是有道理的。何绍基( 1 7 9 9 1 8 7 3 ) 。比包世臣小 2 4 岁,与包世臣交往甚密,且为碑学的成功实践者,他所说“从学者相矜以包 派”应该是可信的。 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包派”? 他形成的原因又是什么? 山于包1 廿臣的 书法实际水平和他在书法理论上的贡献相差有别,书法界往往忽视或误解了“包 派”的存在与价值。有的学者认为包世臣的字写的羞,“包派”子乌虚有,包 世臣这样的书法水平怎么能有那么多书法崇拜者呢? 这实际是对“包派”的简 单思考,缺乏深入的分析。仔细考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包世臣推崇的是邓石 如,他在书论中为品评书法做出了新的标准,以“平和简静,道丽天成” 为神品,把“邓石如隶书及篆书”定为神品第一。众所周知,篆隶遗墨多为碑 学的范畴,清代以前,篆隶一直被人忽视,虽略有人所及,却因为笔法的单一, 不成体统。包世臣把邓石如的篆隶列为神品本身就是有别与以往书法评判标准 的。在此,他充当了邓石如代言人的角色。清人丁港刚清人饽评日:“每 观安吴书,便忆道州语。终身学北碑,平直无些许。岂舟尊怀宁,同时少 所与。自谓宗二王,意若轻虞褚。实则学真山,更兼武氏女。良工不示人,安 身立命处。乃我发其减,玄秘可利举。可怜学包人,于包求机杼。” 4 这首诗 是很耐人寻昧的,王潜刚所言既是,艺舟双楫尊宠的是邓石如,也就是醴, 包世臣提供给当时书法跟随者学习的对象是清代鲜活的人物邓石如,而非其本 人。 此外,清代碑学的崛起也源于清人对笔法的探讨,这点包世臣也是广收 博取的。1 7 9 9 年,包世臣向邑人翟会兰学习笔势。1 8 0 2 年,在游江浙时,向阳 湖钱伯垌讨论兔毫、羊毫双钩与中线问题。同年又向邓石如请教书法,得“知 白当黑”的道理,并用六朝书给予验证。1 8 1 2 年夏,又在阳湖与黄小仲同客扬 州,朝夕辩论笔法“始艮终乾”问题。1 8 16 年秋,会晤朱昂之、二e 良士、吴育 等等。他还多次请教过张翰风在都下。当然,可贵之处在于,包世臣没有拘泥 于一种说法,而是身体力行,实验之,综合之。他酷:“于是笔宗小仲,而辅 以仲瞿,运锋用山予而兼及青立,结字宗完闩以台于小仲。” 5 最终以“裹锋 绞毫、逆入平出”概括之。难怪他的文章出,抄录首蜂: 1 1 j 而至,如江都的梅 蕴生、仪征的吴熙载、甘泉的杨季子、高凉的黄修存、余姚的毛仰苏、旌德的 姚配中,松桃的杨挹之都得益于包世臣传授的笔法。当然,包世臣是当时今文 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文艺思想中无不渗透着可行的经世原则,具体表现为他 为碑学学习者提供了诸多碑刻范本,有法可依。故我们给包派下定义为:用笔 以包世臣宣传“裹锋、铺毫”为主,取法以包世臣倡导的碑刻范本为对象, 以邓石如为学习榜样的书法流派。 梁启超说:“凡启蒙时代之大学者,其造诣不必极精深,但常规定研究之 范围,创革研究之方法,而以新锐之精神贯注之。” 6 j 用这句话来形容包世臣 是再恰当不过了。包世臣本人的书法虽不是很好,但他为世人规定了碑学学习 的范围,为书法者学习者阐明了新的笔法,并把邓石如作为学习的楷模,可见, 包世臣不仅是当时经济专家,也是书法启蒙的教育家。 事物的产生总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派”的形成也不例外。“包派”是在 大的经世致用的今文学派的触机下,通过包世臣超人的素质,天才的演讲才能 以及,。泛的交游背景,同时也借助出版业繁荣而使他的言论能广泛与读者见面 的契机而得以形成的。为了写作的方便将分别仔细分析之。 二、经世致用“包派”形成的学术背景 任何一个书家都存在于他的时代当中,却不能飞出他的时代之外。包世臣 所处的时代,正是清代学术从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时期。当时是,清王 朝日趋腐败,再加上谢方列强不断入侵,遂使中国逐步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苦难深渊,清政府遭受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民族灾难。如此内忧外患的两难 处境迫切要求社会变革,以求救国图强。今文学派适应形式,应运而生。其倡 导者不满清代前期皓首穷经,不关心现实,一心津津乐道于古纸堆里的考据学 派。他们关心社会,抨击社会时弊,干预政治,鼓吹变法。在学术上,他们倡 导经世致用的有用哲学。与魏源、龚自珍、林则徐同叫代的包世臣就是此流派 指陈时弊、倡导改革的启蒙人物。 包世臣有敏锐的眼光,敢于正视晚清社会政治现实,注意了解现实情况, 要求改革和抵抗外来侵略。他对汉学无力解决现实社会中的迫切问题而仪仅沉 溺于名物训诂表示不满,抨击当利考据之学的不能旁通其大义,又莫适于用的 弊端,主张走经世致用道路。在很早的时候,包性臣就接受了顾炎武的经世思 想,从2 2 岁开始,他负芨出游,开始其幕府牛涯。先是得到芜湖巾江书院山长 程世淳的赏识,被推荐给徽宁兵各道宋镕,后又为安徽巡抚朱琏作幕友。自此 以后,他游幕四方,足迹遍及楚、蜀、苏、浙、燕、齐、鲁、豫等地。他曾被 陶澍延为上宾,对江南的漕河、盐事、海运出了好多主意,并自称“海运、海 淤、票盐,发之收之,皆由鄙人” 7 。林则徐去广东禁灿l 时,专门登fj 拜访, 以求策略。因为他的所言所行都是符合时事的具体措施,故常被当权者视为宝 典,他也因此闻名朝野。 包世臣的经世思想首先在于实事求是。l8 0 8 年包世臣约请著名水利专家郭 大昌携带潘季训、靳辅等前人之水利专著及有关南河历史档案等文献,实地考 察了黄、淮、湖、运的形势,研究南河古今成败的原因,以便得出符台实际的 对策。为了写筹河刍议,他亲自至海口,南自射阳湖,北至灌河n 徘徊 青淤尖上,度其情势。与此同时,往来扬州,见盐政! ;| 坏,私盐充斥而纲盐日 细,遂留意采访考察,略悉其本术,至1 8 2 0 年作庚辰杂著五,专门论述治 盐方略。1 8 2 5 年包氏编出中衢一勺,集中论述了他对当时河、漕、盐诸大 政的看法,此书一出,从j x l 者众,从地方到中央关注日寸事的官员莫不购置一本, 视之为理政秘籍。其中采纳他的意见的,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见,说储、 海运南漕议、筹河刍言、庚辰杂著五、中衢一勺等经世之作 均是他深入调查,潜心分析,总结出的切实可行的经济策略。特别是他对河、 漕、盐事的看法更是远近闻名、朝野共知,被时人褒为“固医” 8 。 综上所述,我们看出,包世臣是时代变革中具有前瞻性的出谋划策者,是 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出身于官僚幕府中的卑微的幕僚。虽然他的言论着重“改 革时弊的经世思想”而不仅仅是“针贬时弊的批判精神”。然而,包世臣毕竟 只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幕僚而已,他的有关经济方面的策略很多没有得到当权者 的足够重视,留下遗憾。可是,他的有关碑学的宣言却得以充分的传播,为毗 人所接受。这也难怪,因为书法理论的传播并不需要借助官府或某个官员的力 量去实施,只要包世臣讲的有道理,切实可行,书法界就很容易接受。事实是, 包世臣的书法理论一出,书法学习者即视为珍宝,不断传抄,形成了庞大的“包 派”。那么,包世臣是如何在他的碑学理论中贯穿经世致用思想的呢? “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帖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反映出诸多丌i 足, 特别是刻帖屡次翻刻,已经失去了他原来的面貌,再加i - 统治者喜好文质彬彬, 温文尔雅的书风,帖学者在只取所谓“经典”法帖的封闭范圈内,近亲繁殖, 毫无生机,走向低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成为清代书法界关注的问题。阮元南 北书派沦和北碑南帖论的问世,为清代碑学的中兴竖起了一面鲜明的旗 帜,在“两论”中,阮元指出:“短笺长卷,意念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 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9 看来,阮元对北碑进行研究的根本h 的,仅 是想让碑学能与帖学在书坛上享有同等的地位。阮元是在强调碑帖各有所长的 基础上引出碑学理念的。正如书法学上所说:“他的贡献在于连接了从反 叛帖学流弊到尚碑思想的兴起再上升为碑学理论的真j f 确立,又为以后碑学发 展建立了新的起点。” 1 0 是的,阮元仅仅是提出了碑学的宏观概念,没有做 微观的分析与阐述,这个艰巨的任务落到了包世臣身】:。包世臣是在批判帖学 的基础上提出如何改变帖学萎靡措施的,其碑学理沦无不员穿着经世致用的具 体实施的可行性原则,超越了阮元以碑学的开放学习范围冲击帖学的只取“经 典”法帖的封闭模式的口号性的呼叫,对以往清朝书风氏期处于萎靡沉沦格局 以及帖学没落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遂执笔著就了艺舟双楫。此书在笔法、 取法范本、学习对象方面指出了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行书法变革之路。 述书上中,包讲述了他“学问” 1 1 参半的书法历程。1 7 9 9 年, 包世臣向邑人翟金兰学习笔势。1 8 0 2 年,在游江浙刚,l 向阳湖钱伯垌讨论兔毫、 羊毫双钩与中线问题。同年又向邓石如请教书法,得“知白当黑”的道理,并 用六朝书给予验证。1 8 1 2 年夏,又在阳湖与黄小仲同客扬州,朝夕辩论笔法“始 艮终乾”问题。1 8 1 6 年秋,会晤朱昂之、王良士、吴育等等。他还多次请教 过张翰风于都下。当然,可贵之处在于,包世臣没有拘泥于一种说法,而是身 体力行,实验之,综合之。他说:“于是笔宗小仲,而辅以仲鼹,运锋用山子 而兼及青立,结字宗完白以合于小仲。” 1 2 最终以“裹锋绞毫、逆入平出” 概括之。难怪他的文章一出,抄录者蜂拥而至,如江都的梅蕴生、仪征的吴熙 载、甘泉的杨季予、高凉的黄修存、余姚的毛仰苏、旌德的姚配中,松桃的杨 挹之都得益于他的笔法。 包世臣还在述书中中对各种笔法做了详细的捕述,期间更是“以己意 通诸言” 1 3 ,阐述深刻明白。并在述书f r i ,对结构等问题阐发自己的意 见,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诸多六朝碑刻的学习范本。更难能i j 贵的是,他为品评 书法做出了新的标准,以“平和简静,道丽天成”为神品,把“邓石如隶书及 篆书”定为神品第一,这是有很大意义的。邓石如是当时鲜活的人物,这样就 为当时的书法学习者提供了真实的榜样,包也充当了邓石如代占人的角色。自 唐以来,篆隶一直被人忽视,而篆隶遗墨多为碑学的范畴,其特点是“有定法 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 1 4 。显然,碑学是区别于着照行楷的| i 】 | ,学的另一种 书法形态。 也如包世臣被称为漕运、盐事、河淤等方面的“国医”一样,在书法方面, 包世臣也充当了一个“问字老人”的角色,以学问家的身份回答着当时书法不 惑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为碑学学习者指出了一条阳关大道。他的学生刘廉方在 书临平原祭侄稿后有云:“安吴沦书,所谓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1 5 这一点包世臣也是自我欣慰的。道光:i 十三年( 1 8 4 3 ) ,包时年6 9 岁,他 有一幅对联“三千余年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款文为“道光癸卯三月于 娄江舟次,泾县问字老人包世臣学篆” 1 6 。他自称自己是“问字老人”是有 道理的。在他的书学论著中,我们也确实发现很多问答式的论述,例如:答 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二问、 与吴熙载书等等。 也正是包世臣的经世可行的碑学理念,所著艺术取楫,随以风靡天下。也 因为艺舟双楫包含着这样的实学意识,才使得碑学最终形成了如同中天的 繁荣局面。 包世臣作为道、成时期的经世大家,他在海运、漕河、盐事等方面的过人 之处有目共睹。其间,无疑不贯穿着改革时弊的观念和学问结合、知行统的 实用哲学。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于他的经济方面,也波及到他的文艺理论。艺 舟双楫正是包世臣经世观念在书法领域的凸现。我们认为,包在艺舟双楫 的书论中提到的碑学理念恰是对当时低糜的馆阁体和帖学风气的时弊的补救。 而他在碑学书论中列举的六朝碑刻的介绍、关二笔法的学与问的反复实践、书 法品评标准、以及对邓石如的推崇,显示出他经世理沦中可行。盹原则,为书法 学习者提供了一条区别与帖学的全新的有效途径。艺舟双楫也因此成为了 清代碑学思潮中一部奠基之作。因此,我们说,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即属于 清代今文学派大树上的一朵美丽的艺术奇葩,又不愧为书沦长河中一排掀天的 巨浪。而在书法史上形成的这排巨浪却是在清代整个经世敏用的观念下催化形 成的。也正是因为包世臣的碑学思想的“经吐”因素。j 为众多的书法爱好者 心服口服,投身于碑学学习的热潮中。 三、过人之处“包派”形成的个人条件 包世臣的碑学思想固然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然“包派”的形成不论如 何也不能忽视包世臣自身的成长因素。这就是“包派”之所以称为“包派”而 不是“某派”的个人原因。 包世臣的一生充满着苦难、离奇。乾隆p q 十年( 1 7 7 5 年) ,包世垭出生在安 徽径县农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他“自小聪明过人,幼受庭训,读书能 一目十行” 1 7 ,少年时就闻名乡早。从尊甫郡学君学甫( 齿匕) 齿,曾读孟 子至五亩之宅,“即问今日制民产,何以不如此? ” 1 8 郡学君惊奇不已,稍 长,亦从俗为人比六韵之学,而出语时见本原。看来,包1 j = ! = 比从小就关注民生 的疾苦。然而由于家境贫寒,包世臣不得不年幼失学。一h l 岁时,父亲忠疥痔 病,家里生活难以维持,他便种菜换钱,买药为父治病。即使这样的艰难处境 丝毫没有耽搁他读书的信念。他“五载侍药隙,夙夜读选史,冥心探原委” 1 9 , 就是凭着这股韧劲,包世臣测读了大量书籍。“书非借不能读也”。他一直借书 自学,潜心学习,达到了烂熟于心的程度。有次,两淮运使使郎曾公燠正在 欣赏某人赠给的百韵诗,叹其精妙于席上出示,包世臣看后,索纸笔,和原韵, 顷刻立就,同座惊绝。 2 0 可见他的思维的敏捷,诗韵掌握的深刻。贫寒的家 境与过早参加生产劳动,使包世臣在青年时代便初步了解到民问疾苦,也积累 了一些农业生产的经验。他曾写道:“唯以食贫屏贱,知民间疾苦,则心求所以 振起而补救之者” 2 1 。可见这一段经历对包世臣后来所走的道路,是不无影 响的。包世臣立志甚早,少年时读孟子) 尚志之说,他便“立志深究天下之利 病”,十二、三岁时,则“慨然有立于用世,不肯枉己以端其基” 2 2 。包世 臣的青少年时f 值乾隆朝的后期,社会己出现严重的危机,暴动时有发生。在 危机四伏的年代,包世臣目睹政治上的腐败和民众的苦难,他不愿走不问世事、 皓首穷经的道路,最终以幕僚身份,游走于众官之中,侧商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抱负。 可以看出,包世臣是目睹了地层民众疾苦并经历社会磨练的下层民众的一 员。民本意识是他的所有经济、文艺理论著作中一直贯穿的红线,缔学思想也 是如此。碑学的取法范本都是无名书家或一般书写者的随意之作,是被以前书 法界不齿的对象。而树立的学习榜样邓石如并不是什么金榜提名者。而是出生 卑微、一生没有获取功名的普通民众。 此外,包世臣是孤独、自负的先知先觉者。他的独特思想似乎穿越了i t , j 空, 很难被一般人接受。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理论,自信自己的想法,以至- j 7 自负。 包世臣全集中,有4 i 少包世臣过度自信的言行。当然,包i j j = 臣是当i _ i , t f f , j 闻 名朝野的著名幕僚,是河、盐、漕运等经济方面的专家。他对事情的因果分析 往往能结合实际,有理有据,切实可行,也有自负的资本。他说自己“至j i 海 运、海淤、票盐三事,发之收之,皆由鄙人”,口i 足女uj j l 之大。事实也确实 如此,凡是听取他的建议,履行事务的,均收到良好的效果。他还说:“天之 生人盏有白痴失志、不审是非者。其从事诗书则用终身不通文理,名不出罩巷 者,其去乡井则有展转流离、露宿草食,比蒙一哀怜之者,而仆免于是。” 2 3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包1 日:臣对读死书者的不齿,电反映了他的自醒与自信。更 有意思的是,包世臣曾为别人代写了+ 篇书信,其中自夸日:“敝友包慎伯孝 廉,吾皖之泾县人也,早负奇才,为朱文丁e 师之所激赏。辛未随计八都,金兰 畦前辈闻声订交,与商大政。其学无所不窥,其才无所不达,从来学问之道, 各有分科,求备人,鲁公守诫。是以淹典籍者拙于辞华,瞻辞华者暗于政事, 通政事者薄于自修,勤自修者滞于应变。唯吾慎伯则兼之矣。” 2 4 在包世臣 为钱献之写的传记中,包世臣曾引用别人评价自己的一段话。日: “包君诗妙 接陈思,而赋如平子,观其与人书,累千占皆率笔无稿草,然条畅雅密。” 2 5 包世臣在这样的文章中提到自己,恐怕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其得意之心 流露其中。 作为幕僚身份的包世臣,他表现出这样的“自信”是符合职业身份的。他 也只有不断推销自我,才能得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他自然明白这一点, 他的这种观念也在碑学思想中有所体现,他曾自言自己是j :羲之后第人,其 自负程度可想而知。 包世臣闻名朝野、人皆共知与他的以上的不断表现自我不无关系。据姚柬 之回忆:“屡试春明,与同舍生询乡贯,闻隶安徽,即问贵省有包君,岂识之 乎? 揭晓在礼部看榜,每闻榜下人云安徽包君被放,登篇人可想,吾辈 亦足自豪。 2 6 包世臣一生参加过无数次的考试,最终只捞得一个小小的 县令,颇为遗憾,然当时的士人以包t u :臣自比,有如此大的影响亦是很不容易 的事情了。 包世臣还有一段坐怀不乱,守身之严,操持之固的经! ; 事迹,被时人传为 佳话。乙丑( 1 8 0 5 ) 夏初,包世臣负禊被从扬州乘船至芜湖,但炕舱已满,只 剩下半个舱尚有位置,和包世臣同一舱的是二二十左右的少妇。此少妇纤跗丰发, 肌肤鲜皎,引来众多注视的目光,当时是,包世臣无可更易地,少妇关房舱门 而睡,引来好多倾而静听着,却没有发现一点声息。第。一天,到东梁山,包世 臣独上山寺眺望,一会,少妇也下船。这样前后二十个昼夜,包世臣没有和少 妇说一句话。评日:“古人坐怀不乱,不过一宿,如包君者少矣。” 2 7 是呀, 时年包世臣3 0 岁,在这样的年龄阶段能如此! 性怀不乱,是属不易。又有资料说: “南河苇荡久败坏,惟慎伯悉其要,因出使佐白泉司其事。采毕出运,有啖以 白金二万,求堆收仍旧勿驳诘者,慎伯拒之。” 2 8 贫者不受嗟来之食,虽然 包世臣一生瓢泼流离,仅仅靠出谋划策维持生计,对于天上掉下的二万白金, 只需他视而不见,马上可以归为己有,而包世臣却宛然杜绝,其人格魅力可想 而知。 此外,包世臣具有天生的演讲才能,为他从事幕僚,以及宣传自己的独到 见解提供了交游资本。( 在交游一章中阐述) 包世臣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下。”显然,在仕途上,包世臣是穷困的,但他以幕僚身份为国为民分忧献策, 给世人留下了诸多美好的记忆。写到这忽然想起朱光潜先生的人生警旬,即“以 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包世臣就是如此,以上种种因素是包世臣的个 人特点,这些性格特征一方面为碑学跟随者树立了人格魅力,【乜直接转化为碑 学思想。 四、广泛交游“包派”形成的人际关系网 历史上能著述立说,并自我宣传者,火都有天才的演讲才能和善于交游的 本领。包世臣显然属于此类。他过人的演讲天才和广泛的交游为他的碑学理论 的传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关系网。根难想象,一个不善于表达、缺乏演讲才能 的幕僚会是什么样子? 难以置信,一个不具演讲才能的人如何回答有关经济、 文艺等各方面的问题? 显然,包世臣以演讲家的口爿、切实可行的经世实用思 想具备了游历于文人墨客间的双重条件。在史料中可以找到了不少关于包世臣 演讲家式的形象描述: “世臣短小精悍,口若悬河,届金陵,布衣攸然。江省都督遇大兵,大荒、 河、漕、盐诸巨政,无不屈节咨询,世臣办慷慨言之,虽有用有不用,而其言 皆足传于后。” 2 9 一素喜交游。延揽知名人士。居鼓楼侧之绸口市,户外之履常满。又善谈论, 娓娓千百言,皆使人意消。” 3 0 “重以君子( 包世臣) 才望博辨,足以动当路之观听,一言而活亿万,其 能无意乎。” 3 1 姚柬之是包世臣的好朋友,他对包世臣的学术品行总结日: “倦翁( 包世臣) 言语妙天f ,政事任艰巨,文学冠群流,宇内共知之。即 力排之者办无异议。而其宅,0 之厚,守身之严,操持之司,则有非人人所共知 者。” 3 2 何绍基更具体描述了他在书法方面的叱诧风云,他在东洲草堂书论钞 说: “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从学者 相矜以包派,余以横平竖直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深髓也,融问浩博, 口若悬河,酒后高大谈,令人神往,今不叮复得矣。”f 3 3 以上种种资料己足以证明包世臣的演讲天分。包世臣正是凭借着这样的超 人的口才能力游走于各个社会阶层,鼓吹自己的碑学理念的。包世臣为人重情 重义而少一般陋儒之自鸣清高,他的朋友上至硕儒卜至屠贩均在其列,他也冈 此被人称作交接品类不齐之类。为了说明的方便我把包世臣的交游分为三种: 一、以幕僚身份游院于众官之中;二、以学问家身份谈笑于文人书坛;三、以 布衣身份交流于僬夫屠贩间布衣之交。 ( 一) 、以幕僚身份游说于众官之中。 包世臣以深谙河、盐、潜、兵诸政,有经济大略著称东南。是嘉、道、成 时期著名的幕僚。十九岁时,他受中江讲院故歙侍御程公世淳的知遇,程世淳 把他举荐给徽宁道宋公镕,当时正值奉大旱,命包世臣作诛旱魃文,包世 臣蹴而就,于是名声大振,从此开始他的幕府生涯。嘉庆元年至四年,包世 臣先后受聘于安徽巡抚朱桂、湖北布政使祖之望、川楚左参赞明亮。后为清廷 平息起义出谋划策又以知兵闻名。嘉庆十四年( 1 8 0 9 ) 以后,包世臣入京会试, 连续考了十三次,均不中。此问他常常出游,足迹遍及南北诸省,兼作刑、钱 幕僚,以此谋生计。所谓“东南大吏每遇兵、荒、潜、盐诸巨政,无不屈节咨 询”正是此一时期包世臣身为布衣而名动公卿的写照。在道光初年筹划海运中, 上至户部尚书英和、两江总督陶澎,下至江苏金匾县知县齐彦槐、青年幕僚魏 源等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在施行海运过程中,包世臣更亲拟章程、具体筹划, 发挥过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于他涉足领域均为当时巨政,包世臣存幕职上 为当局的出谋划策,得到当时当权者的赏识。道光十氕年( 1 8 3 5 ) ,6 1 岁的包世 臣终于以一等签江西任职,还未赴任,母亲去逝,包 : :臣守制家居三年。道光 十八年( 1 8 3 8 ) ,赴江西任新喻县知县,吲处理潜务遭人陷害,一年即被撤官。 此后,又游走于大江南北,此时鸦片成为清政府的头疼事件,包世臣早在二十 年前已对鸦片和英人有着高度警觉和深刻分析,这使他此一时期又成为时事顾 问和外事专家。钦差大臣林则徐、参赞大臣杨芳南下赴,。东查禁鸦片剥,或将 包世臣召至舟中,委问竟日,或下顾荒寓,征求对策。 包世臣一生辅助的官员很多,很难一一论述,文章也就包世臣林则徐的交 往重点考述之。 林则徐也是倡导经世致用的专家,是大家公认的民族英雄,他的禁烟的壮 举一一直被后人称颂。然而,孰不知,包世甩也是禁烟的先 ? 者,早期西方列强 的侵入,激发了包世臣强烈的民族自救意识,在道光六年( 1 8 2 6 年) ,他就觉察 到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企图,竭力主张禁烟。他还指贵清政府中许多官僚和地方 劣绅与英国鸦片贩子勾结,狼狈为奸的社会丑恶。1 8 2 8 年,他致广东按察使姚 祖同书,尖锐地指出鸦片不异鸿毒,并预言1 0 多年后,英国必以新加坡为基地 侵犯中国,要求政府须早预防之。遗憾的是,他的远见卓t 被当局笑为迁法, 置之不议。1 8 4 0 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包世臣提出不要被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 吓倒,应坚决抵抗英国的武装侵犯。1 8 4 2 年5 月,英圈侵略军又悍然举兵,6 月 犯吴淞,占上海,7 月入侵镇江,8 月侵入南京江面。当l 付包f 吐臣正旅居南京,8 月2 9 日晚,6 7 岁的包世臣连夜奋笔疾书歼夷议,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忧民 之心和振国兴邦愿望。 包世臣与林则徐的交往也因为禁烟问题交往频繁起来。1 8 3 8 年,林则徐去 广东督办禁烟,路过江西豫章( 今南昌) ,特地“召至舟中,委问竟日”。包世 臣明确地提出,要搞好禁烟,须“止浊必澄其源,行法先治其内” 3 4 。还一 再建议林则徐招募澳门一带习海性的游勇,以加强抗英的防御力量。这些建议 以后都被林则徐采纳。其实,包世匝在鸦片战争前后一直在关注禁烟、制夷问 题,他这几年与林则徐交往甚密,包世臣也经常以军师的身份出入林则徐的府 中,林则徐集日记中曾有两处包世臣与众贤相聚林家,切磋政事,彻夜交 流的记载,时间分别为道光十九年( 1 9 3 9 ) 年三月初二: 3 5 和道光二十年 ( 1 9 4 1 ) 年四月初七日 3 6 ,这也充分说明林则徐与包世臣的紧密关系。 ( 二) 、以学问家姿态谈笑于文人书坛 包世臣不仅以幕僚身份游说于众官之巾,以此实现自己的经世思想,而且 在文坛书法界广泛交游,切磋交游,互为滋养。如经世专家魏源、龚自珍、常 州李兆洛、武进张惠言及其甥董士锡、阳湖张琦、张敦仁、款县凌廷壤、荆溪 周济、吴县沈钦韩、张际亮、李祖陶等等,均为当时学界名流,包世臣与他们 交游,在学术上互有促进。当时活跃在江淮一带的各家各派,与包世臣都有关 联。他的学术,是建立在广泛汲取众氏的基础l _ _ 的。作于嘉庆九年的述学诗 正好说明了他的与当时明硕的交往经历。 “幸每遇宿儒,容我居子弟。问难析其疑,一一铭心将。刘生( 逢禄) 缁何 ( 休) 学,为我条经例。证此独学心,公羊实纲纪。易( 经) 义不终晦,敦复有张( 惠 言) 氏。观象得微言,明辨百世侯。私淑从董生( 十锡) ,略署消息旨。读书破万 卷,通儒沈( 钦韩) 与李( 兆洛) 。益我以见闻,安我之周殆。郑学黄( 乙生) 心通, 许学钱( 坫) 神解。既得明册籍,又得亲模楷。乃见善恶途,判异如河济。乃令 苟得怀,涣若冰释鼻。” 3 7 黄乙生、钱坫是朴学专家,刘逢禄是今文经学者,张惠言是阳湖派古文领 袖、常州学派巨子,李兆洛、沈钦韩是一代通儒包一方面与这些学术届的 知名人物切磋技艺,另一方面也提到了包世臣的知名度。此外,阳湖钱鲁斯、 镇江邓石如、丹徒伊秉绶,则是他书法上相互切磋的挚友。 魏源,清乾隆五十九年农历三月二十四日( 1 7 9 4 年1 月2 3 r ) 出生。比包世 臣小1 9 岁,清末著名的经世大家,曾受江苏布政使贺睦龄之聘,辑皇朝经世 文编1 2 0 卷,后又助江苏巡抚陶澍办漕运、水利诸事。道光_ 十一一年( 1 8 4 1 ) , 投入两江总督裕谦幕府,参与浙东抗英战役,并在前线亲审俘虏。后见清廷和 战不定,投降派昏庸误国,愤而辞归,潜心著述。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等 论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改革中同军队,提倡创办民商: 业,是倡导经世致 用和主张改革的启蒙人物。 关于魏源与包世臣的交往的详细资料我们无法叙述,电只能从现存的史料 中了解大概。包世臣和魏源相识应该是在陶澍、贺长龄的府卜,当时,他们都 是陶澍、贺长龄的幕僚,包世臣主要是雇商海运槽粮改革的专家和幕后策划存, 魏源则负责具体操作和公文起草。 道光五年( 1 8 2 5 ) ,魏源开始受江苏布政使贺k 龄之聘编定皂朝经世文编, 收录包世臣论河、盐、漕文章五篇,并先后在道光六年 3 8 、七年 3 9 会晤。 道光廿三年( 1 8 4 3 ) 魏源圣武记1 1 册完成,曾送包世臣“嘱为审定”。( 4 0 魏源对包世臣的著作也都是认真阅读的,也经常互相通信交流思想,新刊的安 吴论书出版后,魏源马卜给包写了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4 1 1 此外,魏源还 就包世臣文集赞诗两首: “陆游学杜吟君国,衔枚思渡桑乾侦。正当 胃用兵时,南圆昌陈恢复计。 陈亮上书气纵横,开扩万古请迁京。堂常难正矜旗阵,过寓对策忘生平。贸刚 省饧水心策。似道公田竟亡国。坐言行儿贾生,青苗攘臂安石。有用之用 人共争,不如无用用斯神。芋头饱噢蜗庐卧,谁向自云隐王佐。君 唾壶我徐 和。 君不见,渊明不肯折腰归,乞食柴桑不救饥。评中无架花满篱,安得日r f 送酒来自衣。等为一食俱乡里,胡忍于此不忍彼。人生安往非腹,谢此除非 仙与死。尹喜抱关吏,老聃柱下史,尼父乘田办禄仕,大圣真人犹若此。艳朴 若非勾漏令。丹砂不成空没齿。乃知渊明书甲子,五斗之弃毹词耳。奈何今仕 为贫仕,有似雕梁忙燕垒。安得黄花满篱酒满樽,看云h 涌乐志论。扬州鹤背 今何人。” 4 2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源对包世臣的尊敬,在现实中,魏源的地位远 远高于包世臣。人们似乎习惯的把魏源、林则徐、龚自珍作为令文学派的代表 人物而忽视了包世臣的鼋霹性。其实,包世臣的经世观念要比魏源早的多,乜 深刻的多。 包世臣和龚自珍同为当时今文学派的启蒙者。相列来说,包世臣比龚自珍 的经世思想也要早的多。龚自珍、魏源的恩师、公羊学领袖刘逢禄与包世臣是 朋友往还。阳湖派张惠言、李兆洛与包世臣的交往也早于龚、魏二、三十年。 我 f i g 知道,今文学派的重大特点是“针对时弊的批判精神”和“改革时弊的经 世思想”。显然,龚自珍面对当时的政治状况,不断的发牢骚,仪仅作到了第 一点。f 如梁启超所说的那样:“自珍所学,病在不深入,所有思想,仅引其 绪而止,又为瑰丽之辞所掩,意1 i 豁达。” 4 3 此批评r , r n 直击要害。应该说, 龚自珍也是帖学的反叛者之一,他曾批判“二王”书法只合为奴仆。 4 1 他是 阮元的晚辈,对阮元的道德学问十分敬重,阮元对龚自珍的学问识见也很欣赏。 魏季子羽垮山民逸事记载有“阮元耳聋,遇龚则聪,阮元俭啬,交龚必阔” 4 5 之语,在阮元六十寿时,其子为父定年谱,即请年仪3 2 岁的龚自珍为年谱 作序。当龚自珍读了阮元的南北书派论与北碑南帖论后,他即抛弃 素不喜欢的馆阁体而学习六朝碑刻。在他3 6 岁的时候( 道光七年) ,斋中所悬 的是南北朝摩崖瘩鹤铭和文殊般若经,并诗云: “南书无过瘴鹤铭, 北书不过文殊经。” 4 6 结果,他在那以馆阁体判优劣的科场中饱受苦头。3 8 岁( 道光九年) 去参加会试,朝考钦命题安边绥远疏,他的文章“胪举师 事,洒洒千馀言,直陈无隐,阅卷诸公皆大惊” 4 7 。按理说,他应浚被录 取,结果却因为“楷书不中程”而遭遇“殿上三试,三不及格”不入翰林,考 军机处不入直,考差未尝乘轺车。 4 8 在他4 3 岁( 道光1 4 年) 的时候,他写了 新干禄字书,以刺执政, 语人日:“我家妇人,无一不可入翰林者。” 4 9 我们似乎不会忘记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深情呼唤, 然而,龚自珍也只能如此牢骚而已。相比之下,包世臣则比龚自珍深刻的多。 包世臣曾对龚自珍的书法学习提供过指导,他的“从今誓学六朝书”正是包世 臣所赠瘗鹤铭时发的感慨。在碑学问题上,包世臣没有仅仅停留在如龚自 珍那样对时弊的意义不大的批判上,而就如何改变帖学的低靡的状况做深入的 分析,给出对策。但他们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衙门也经常有鸿雁往来,诗歌互 答。龚自珍写有投包世臣日:“郑人能知邓折子,黄祖能知称f 来。乾隆狂 客发此议,君复掉罄今公卿。” 5 0 如果说包世臣在幕府和文坛的交游奠定了他的在经济和诗文方面的地位, 那么他在书法圈子的交往则直接奠定“包派”的范围。正如包世臣说的那样:“君 学书三十年,尽交天下能书之十,备得古人执笔、运锋、结体、分行之奇,其 法双钩,悬腕、实指、虚掌、逆入、平出、峻落、反收,而归于气满,盖兼秦 篆、汉隶,以为六朝f 草书,遂称书家大宗。” 5 1 1 7 9 9 年,包世臣向邑人翟 金兰学习笔势。1 8 0 2 年,在游江浙时,向阳湖钱伯垌讨论兔毫、羊毫双钩与中 线问题。同年又向邓石如请教书法,得“知白当黑”的道理,并用六朝书给予 验证。1 8 1 2 年夏,又在阳湖与黄小仲尉客扬州,朝夕辩论笔法“始艮终乾”问 题。1 8 1 6 年秋,会晤朱昂之、王良士、吴育等等。他还多次请教过张翰风在都 下。同时,他也象书法教育家一样,回答着书法滚岁着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江 都的梅蕴生、仪征的吴熙载、甘泉的杨季子、高凉的黄修存、余姚的毛仰苏、 旌德的姚配中,松桃的杨挹之都得益于他传授的笔法。 提到包世臣与书友之间的往来,第一个提到的应该是邓石如( 1 7 4 7 1 8 0 5 ) 。 他是清代书法家、篆刻家。安徽怀宁人,少时好篆刻,为寿州寿奋书院诸生, 后客梅缪府,因得纵观历代吉金石刻,每种各i 饰百本。每| 二1 早起,研墨盈盘, 至夜分墨尽乃就寝,寒暑不辍八载,遂工四体书,其书功力极深,曹文植称其 四体书清代第一人。由于他法书基础雄厚,其篆刻作品中的各种篆体精神饱满, 加以刀法苍劲浑朴,婀娜多姿,其篆刻成就更为突出。他在赠罗聘一印“乱描 繁化向晴吴”边款上,刻有“两峰子梅、琼瑶璀璨。古浣予篆刻,刚健婀娜” 等字,确非自负之语。他性廉介,名成后,仍以书刻自给,遂以布衣终身。其 书法和篆刻对后世影响很大。 f 如以上所言,包世臣充当了邓石如书法代言人的角色,在艺舟双楫 中把“平和简静、道丽天成”定为神品,把邓石如的隶书和篆书列为神品第, 人。实际上,邓石如只是包世臣留给当时书法学习者学习的样板。他们也是因 为书法才成为忘年交的。开始是通过张翰风的介绍,后逐渐熟悉。嘉庆七年 ( 1 8 0 2 ) ,包吐臣拜见了邓石如,此时邓石如已经6 0 岁了,包世臣才2 8 岁。他 们在江苏镇江知遇后,一见如故,邓石如授包世臣日:“疏处可以走马,密处 而不透风,唱以计白当黑,奇趣乃出。” 5 2 包世臣也曾写诗赠邓石如日:“斯 冰骨既朽,千载绝妙迹。吾皖产布衣,壮观顿还营。自从一:徐来,气象若逼窄。 不谓见君书,激宕震心魄。结构何窕深,森森露矛戈,问骀丽姿,旌旗战风 黑。和若母乳子,纵似马惊蜉。乃至无画处,逸均流空碧。又工为八分,气与 中郎迫。其余作行草,亦足偶凝式。专精古所难,兼技况绝迹。二李如可作, 正宜复舌咋。闻名七八岁,于今奉颜色。修髯初飘摇,质雅到裙屐。忆昔吾友 张( 翰风) ,述君足奇逸。担簦游歙州,五摩天都脊。嗟稿负此才,不勒燕然 石。蓬转市肆间,邂逅歌代食。曹霸貌行路,俗眼反遭白。真诚故罕逢,妻子 当嗷喷。唯余亦蹭蹬,诗笔颇无敌。监狗办有人,凌云竞何益。名怀矩步伤, 况日足可惜,不歌已三年,歌语殊刺刺。” 5 3 嘉庆八年夏,包与邓再次在京 口( 扬州) 相值。嘉庆九年秋,邓石如从山东到常州,得知包世臣和张翰风在 扬州就特地乘船返回扬州,欲在天心墩看望包世臣,不巧的是,包世臣f 好有 事去东台,邓石如等了好多天,仍不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