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试析汉画像石的绘画性语言.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 b s t r a c t m a r xw r i t e sa b o u ti i k et h i si n ”d a sk a p i t a l ”:“m u s tk n o wa l r e a d yp e r i s h e dt h e a n i m a ls p e c i e sb o d i l yo r g a n i z a t i o n ,t h er e s e a r c hr e m a i n ss t r u c t u r ew a si m p o r t a n t ; m u s tj u d g et h ee c o n o m i cs o c i e t ys h a p ew h i c ha l r e a d yp e r i s h e d ,t h er e s e a r c hm e a n s o fl a b o rr e l i c ,h a dt h es a m ei m p o r t a n c e ”b yt h i sa n a l o g y , w h a th a st oc l a r i f yt h e c h i n e s et op a i n tap o r t r a i ts h iz h e it h eh i s t o r yp i c t u r es c r o l lt op r o d u c eb e h i n dt h e 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l i f ep o w e rt ot h ec h i n e s ed r a w i n gi s ? s p i r i t u a le c h oi nw h e r e ? s e a r c h e s t h es o u r c e ”i s “t h ec o r r e c tp a t h ”m u s t “h a v e t h ec h i n e s ee m p i r ec a r r i e s o nt h eq i ns y s t e m ,h a sh a dg r e a tc h a n g ew h i l et h ep r o d u c t i v ef o r c e sa n dt h es o c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t h ei d e o l o g y i st h ed i r e c ta b o u tc h i n e s ei s p a i n t i n g a p o r t r a i t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w h i c ht h es t o n ec o n t i n u e s t h i sw i t hm a r t i a le m p e r o ro fh a nd y n a s t y w h e nd o n gz h o n g s h ui n i t i a t e s “t or e v e r e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m e t h o dt oh a v ea l o n e ”t h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t h ei m m e d i a t ec a u s e a d d si t ,a f t e r w a r d st a o i s ma n db u d d h i s m i n v o l v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i sa l s oa g r e e i n gw i t h o u tc o n s u l t a t i o nt h e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t h e f 6 r mo fs o c i e t y , t h em o r a l i t y , t h es p i r i t u a lb e l i e fa n dw i t h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l a t i o n sw h i c hi tc h a n g e su n c e a s i n g l y w h e nt w os o n ga l r e a d yp a i n t e dap o r t r a i tt ot h ec h i n e s et h es t o n et ol a u n c ht h e r e s e a r c h 。b e c a m e “t h ee p i g r a p h y ”“t h ec a r da f t e rm a d eu pt h eh i s t o r y ”t h e c o n t e n t m o d e r nj a p a n ,f r a n c ea l s o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c a r r yo nt h ei n s p e c t i o nb yt h e f i n ea r t sa n g l e d i c t i o n a r ys e t ”i se x p l a i n sl i k et h i st o “t h ep o r t r a i ts t o n e ”:“a n c i e n t t i m e sa n c e s t r a l t e m p l e ,t o m b c h a m b e ra n ds o o nc a r v e ds t o n ed e c o r a t i o n p a i n t i n g t o d a y , p a i n t e dap o r t r a i tt ot h ec h i n e s et h es t o n er e s e a r c ht oi n t e g r a t eb y t h en e wv i s i o nm u l t i l y - d i s c i p l i n a r y ,c h a n g e dt h em o r et h o r o u g he x p l o r a t i o ne n e r g e t i c c u l t u r ea n dt h ei d e o l o g yd o m a i nf r o mt h e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d o m a i n a f t e rt o u c h e dt h e c h i n e s et op a i n tap o r t r a i tt h eb e e t l es o u l t h i sa r t i c l en a m e l ya t t e m p t sf r o mt h e p i c t o r i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e s t h e t i c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t oa n a l y z ep o r t r a i ts h iz h e it h e c h i n au n i q u ea r t i s t i cf 6 r m a ss o o na st h ea u t h o rb o d yf o rt h es c h o l a rw h oi s e n g a g e di n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 h o u t sf a c i n gt h et i m es u m m o n s ,i nt h el i m i t e ds c o p e ,h a st h e s t r e s st od oa t t e m p t s ,b e c a u s e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k n o w l e d g ei sl i m i t e d ,t h ef o r c e d p l a c ei su n a v o i d a b l e ,b u ta l s op r a y sf a n gj i a s h e nt h ec a r d ,i sw i l l i n gt h i st ob ea b l et o n j i i i l o 0 4 2 1 历史故事画像类5 2 2 战争、狩猎和庖厨类5 2 3 仙人世界和祠主升仙类7 2 4 拜谒图与车马出行类1 0 3 、汉画像石的绘画性手法1 2 3 1 线刻类1 2 3 2 浮雕类1 3 3 3 构图o oo oo ooooog 1 4 3 3 1 画像石运用的三种构图格式1 5 3 3 2 画像石早期的构图特点1 5 3 3 3 画像石中期的构图特点1 5 3 3 4 画像石晚期的构图特点1 6 3 4 透视1 7 4 、汉画像石绘画语言的美学特征1 9 4 1 气韵、意境1 9 4 2 韵律、节奏2 0 4 3 “拙 与“巧 2 2 4 4 “形 与“神”2 3 4 5 “包”与“容2 4 结语2 5 参考书目2 6 致谢2 7 i v 1 、汉画像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1 这是东方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分野,“祭祀和“战争”是当 时政权的重要标志。它是倾国家之力来堆砌的。汉画像石的本质属“祭祀性装饰艺术, 它以丧葬的形式,传达的是“礼制”的内容,这样就不难理解汉画像石是通过地下石棺 及地上祠堂、墓阙、庙阙等建筑形式倾注以灵魂和精神的符号,“礼又通过祭拜的形 式,作用于精神、意识形态。那么汉画像石无疑是当时国家最顶端的产物,是一代代艺 术家云集持续创作的结果,这同今天京城古建“地坛”、“天坛”是一脉相承的,国之大 事,用今天的话讲,属重点工程。 汉画像石积三百余年之精华,给我们今天立下了一个认识古代艺术巅峰的标杆,替 古人叫好一回,它是可读的汉代石头史,可清晰触摸的文化积淀;不朽永恒的丰碑,博 大精深的史诗,怎么为它骄傲都不为过。 横穿两汉疯狂“厚葬”之风从未停歇,在华夏之地留下了五大区域,万余块,究竟 是什么力量在操纵着前无先例且后无效仿的独一份。回首统一天下的秦国标志着一个新 的社会形态诞生,结束了“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灾难深重的漫长战争之苦。“始皇 帝”这三个字就充满了新时代的霸气。被誉为世界奇观的“兵马俑”军阵图形象地展示 了封建帝国的皇权至上,炫耀国家因它而存在( 秦始阜陵的厚葬规模有待考古学进一步 的印证) 足见倾尽国之财力人力之猛。由于秦曾经镇压之举,历史赋予了它短命,但这 个“厚葬的发端及梦魇一直尾随。汉承秦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将封建帝国皇权至上推 向一个新高潮。从汉画像石这一厚葬产物来分析,汉初还不是这样,原因是秦末的战乱 的起息,导致经济疲软,从汉书食货志反映的内容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民无盖 藏,白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厚葬没银子,上上下下呈窘迫状,“文景之 治”时还处在创伤恢复期。汉初的皇帝都很节俭,以汉文帝的霸陵来看“皆以瓦器,不 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2 。文帝在临终还有遗诏,“厚葬以破业, 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重臣们甚至“以石为椁”都视为奢侈行为。从考古发掘有关 汉墓的相关资料也直接反映出这一时期文献属实。一九七二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 了一座西汉早期墓葬马王堆一号墓。随葬器物大致可分为丝织品、漆器、竹木器、 陶器、明器等。墓主人所处时代是文帝在位的最后几年,印证了霸陵的“不以金银铜锡 为饰”,这是对“薄葬 的诠释。那么墓主人是不是身份地位级别不显赫呢? 从封泥和 墨书提字“软侯家丞”、“软侯家 可资考证。据史记和汉书记载软侯系西汉惠 1 左传成公十三年 2 汉书文帝纪 3 同上 帝二年( 公元前1 9 3 年) 所封,传四代而废。第一代软侯利苍己任长沙国丞相而被封为 软侯,食邑七百户。墓主人正是他妻子。“侯”的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吧。 我们知道汉画像石是“厚葬”的产物,“文景之治”休养生息七十年后历史车轮终 于行进到武帝时代( 前1 4 卜前8 7 年) ,强汉一幕从此拉开。刘彻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谓 第二个“始皇帝 ,他非凡的魄力生发两大手笔,对外一反历史上防御被动的策略,转 而推行主动进攻。威武汉军,折剑黄沙,将军粉身碎骨,士兵血洒疆场,胜的惨烈,败 的悲壮,都为了“漠北决战”,花了二十年时间,透支了几代人的积累,终于赢得大捷, 赢得长治久安,和平的代价是战争。( “长安”即“和平之意) 战争使得疆域扩充,长 城加固,“和平 带来了封建帝国的大繁荣。农商小手工业得以全面大发展,这一史无 前例的兴盛,为汉画像石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和持续延伸的条件。他又一大手 笔在于对内一反汉初黄老“无为”学说,启用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一大批汉儒士大夫,以 独尊儒术为治国之道,使孔孟的学说第一次登上了统治地位。“仁孝 又是孔孟之道的 核心内容,简单地说,父母仙逝,要体现出“孝行只有“厚葬 ,“厚”才能体现出儒 家学说倡导的“礼9 , p “礼制 又对“厚葬 进一步理论化。( “礼制 源于西周的统治秩 序,孑l 孟将其进一步升华完善,因而把鼎盛时期的周王礼制置奉为王权象征,大力提倡) 从此,发端“厚葬”大潮产生了理论依据。 汉武帝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手笔大? 性情中人? 易剑走偏锋? 他在即位第二年 就开始了为自己死后陵墓的营造上,“茂陵 是众多汉陵当中规模最大,历时半个多世 纪的工程。陵园内外,不仅有庙堂寝殿等祭祀性建筑,还创作了供寂寞的灵魂逍游处, 名日“白鹤馆4 ,尸体躺在墓棺之中,灵魂出游,窥测宇宙,天地通达,与神相会,反 映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追求形式。这也就不难理解中国皇帝不叫“人 ,称“天子” 的缘由。用美好希望承载一切,灵魂的真实得以折射。地面如此大规模,地下必定宝物 多。据晋书索刍沐传王莽末年,成千上万起义军对茂陵蜂拥狂盗十余天,尚未尽一半 的记载。“厚葬”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它不仅是皇帝建立在独享这一个“点上,而是 被众多皇家贵戚、宠臣爱将的“面”所包围,一个陵区往往绵延一大片陪葬墓,这也是 关中多墓冢的原因。从骠骑将军霍去病的陪葬墓做一分析,对“厚葬”亦能窥一斑其“奢 。 在反击匈奴战争中的霍去病将军,因其领会武帝的战略意图具有天才般的创意发挥,以 战役的完胜立辉煌之功,又因英年早逝,令举国不幸。武帝为了平息内心的悲痛,命艺 术家为其营造以祁连山为象征的封土,配以纪念碑式的雕塑置于其间,以“马踏匈奴” 为主题,象征性的讴歌大汉威武精神和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这组雕塑在世界艺术史上堪 称“绝品 ,它以不同视觉揭示“人 与“马 在冷兵器时代的特殊感情,将堪托生死 4 刘庆柱、李筑芳:西汉十一陵,4 7 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8 7 2 的“马”推向前台,注入了崇高精神( 这与今人用做体育比赛的坐骑和参与赌博的玩物 大相径庭) 。这较之于西方雕塑直观反映战争题材“人 的搏击要更耐人寻味。站在这 组雕塑前能令人感受到它内在灵魂的跳动,千里沙场的回响和历史的一幕幕荣辱兴衰。 为辅的其它雕塑大都以动物形象进一步揭示了特定环境,战争的艰苦卓绝,身处险恶的 世界,对安定和平的向往,就“战争 一词已不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了。这组雕塑还暗 合着另一层含义,与其说它纪念的是将军霍去病,莫如说也讴歌了武帝自己,因为他才 是这场战争的幕后策划者,是他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时代。据说这些韦晶花岗岩巨石来自 于千里之外,遥想在农耕社会是多么的不易。 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令人难以琢磨的,有时会以跳跃式载入史册,越级“厚葬”就是 这一怪胎,有一例证可剖析这一过程的全貌。在汉宣帝时( 前6 8 年) 权倾一时三朝元 老大将军霍光陵,因蒙受宣帝恩许,破天荒的启用了帝葬制,谥日“宣成侯”,从此中 国封建社会丧葬制度的禁忌被跨越,打破了方圆的规矩,它的出台对死者是荣耀无比, 给活着的人树立了效仿的榜样,真可谓在“厚葬 上花尽心思。据汉书霍光传记 载:“改光时所自造茔制而侈大之。起三出阙,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盛饰祠 堂,辇阁通属永巷,而幽良人婢妾守之”。以此分析,在光妻还不满足的心态驱使下, 未经许可又将其陵扩建,这种膨胀已到了变异程度。关中大地汉墓大都以封土为陵,那 么分封到各路诸侯王就演变为以山为陵,因为山石较之厚土更有势、更坚固、更不朽, 自然带来的投入也就更大。此时战国时流行的画像砖因材质局限及规模无法满足而渐渐 退出历史舞台。 天高皇帝远,上行下效,追风族创意连生,层出不穷,地下有什么,地上也要有什 么,帛画画什么,石头也要刻什么,在对应嫁接的作用下,催生了汉画像石的问世,走 向了如影随行的漫长之路。 我们说两汉三百余年厚葬之风不绝,它的背后必然有一个持续不断演变升级的内容 做支撑。历史进入东汉,派生出了新点子,所虑深远,将任用官吏增添了“举孝廉”5 的 新内容并纳入制度。忠诚掺合着苦衷,这样一来,再一次从本质上将厚葬之风刮向巅峰, 给厚葬埋下巨患。从死人又刮向活人,看似满口天真,大有血肉同体,生死同命之效。 一明一暗,两不耽误。于是,汉代画像石数量之大的谜团、极盛期的缘由,我们终于看 到了它怎样形成超级的根源。 王符在潜夫论中这样记载:“崇饬丧纪以言孝,盛飨宾客以成名 京师贵戚, 郡县豪家,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镂玉,糯梓椴榍,良田造茔,黄壤致藏,多 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冢,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侈上僭,宠臣贵戚,州郡世 5 王符:潜犬论。 家,每有丧葬,都官属县,各当遣吏赉奉车马、帏帐,货假待客之具,竞为华观”。这 样一来,特殊阶层借丧葬一事,相互结网,深思熟虑谋乾坤,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攀比 之上,各个怀揣着怕被世人耻笑的心存顾忌,于是乎“子为其父,妇为其夫,竞相效仿”, 一场竞赛拉开了新的一幕,究其原因就是为了浪得“孝悌”的虚名,借儒家宣扬的伦理 道德,上承天道,下顺民意,就是无条件的顺从“三纲五伦 。情出一脉,孝心可鉴, 用意可叹,大有玉石同焚之势。这“虚 的光环下,笼罩的是“实 的欲望,暗藏“官 的诱惑,为向“礼”昭示衷心,欺君罔上,违法悖逆愈演愈烈。于是乎人人争先恐后, 更有甚者倾家荡产,“厚葬”至此,贯穿玄耀,大伪似真,大奸似忠,大行其道。形成 了既有横向的规模,又产生纵深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厚葬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 化背景下狂飙,形而上一路登上顶峰。 汉画像石的艺术性在世界美术史上可谓独树一帜,亘古难寻。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创 作才能与智慧,但它是寄生在人类文化历史进程中少有的膏肓病源上,畸形的深渊凝结 于“厚葬”的变异,变异又扭曲了“礼”的初衷,此时的“礼制”已演变成了毁灭肌体 的病毒,当幽暗的灵魂伴随乌云飘荡满天下时,一场暴风骤雨势必引发一个人人渴求天 蓝云美,空气湿润的新天地在孕育中生成,终在汉灵帝光和七年( 公元1 8 4 年) 重症缠 身,酿成激变,又一个要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悲惨轮回终于拉开了大幕。改朝换代的引 线终被“黄巾起义军”拉响了,它的大爆炸如汉墓被摧毁一般,瞬间土崩瓦解,在腐朽、 不见神奇的难堪中走向灭亡。分疆裂土,祸乱连年,经济凋敝,不难想象遍地荆棘、生 灵涂炭、十墓九空的荒凉。今天,我们在徜徉于博物馆面对汉画像石所寻求的思考不再 是表层的清雅装饰,它以特有的石头历史为我们留下了警示天下的足迹。沿着它的轨迹, 仿佛听到了千年前精神的回响,一个鼎定天下王朝的丧钟从此销声匿迹,大汉“厚葬 秀至此完成了使命,告别了历史舞台,湮灭于不尽的长河之中。 中国历史的进程往往呈现出沧桑巨变的漩涡,“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一怪圈其 根源就是一个“罪 字,“罪 又被形形色色“心魔的贪婪欲操纵着、纠缠着。一幕 幕汉画像石的回放,无疑是一场视觉刺激,体验的不仅是千年前的饕餮盛宴,更是明亮 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这一分野。社会生活的巨变往往能使人看问题更清晰、更深刻、 更具不可更改性。 2 、汉画像石的绘画内容 汉代在思想领域推崇儒术,阳刚行健,又集道家的空无阴柔,文化上“兴太学、 协音律、重词赋、开建安风骨。 汉画像石的内容不是自由随意的创作,它是与社会的 作用、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恶以诫世,善以示后”。以反映现实世界的事物为 4 题材,将历史故事和古代宗庙祭祀分别展示。 2 1 历史故事画像类 历史故事大都围绕儒家倡 导的“忠、孝、节、义 加以赞 颂、善类行圣贤之道,恶类受后 世唾弃,将“善 、“恶“剥离, 以示儒家的道德规范,它不仅对 社会的政治制度影响深刻,也是 宣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戒 条,就汉画像石而言受其支配, 图l山东嘉祥武梁祠两壁的荆轲刺秦千图 成为儒家“传道、授业、解惑”的宣传工具。如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荆轲刺秦王 ( 图1 ) ,荆 轲以英雄人物登场,表现了对子丹的“忠 、“义” 精神,被儒家推崇为士人阶层最高尚的道德楷模 和不朽的典范。再如古代帝王先贤“三皇五帝” 画像,歌颂开天辟地的创世女神( 图2 ) ,无疑在 崇敬始祖,激励后人履行圣贤之道,无愧于先祖, 反映了儒家尚古的历史观,也表达了希望在位的 统治者以先皇圣贤为榜样,实行仁政,以达天下 大同、大治。前文提到儒家视“孝悌”为“万世之 本”,因此,孝行的内容也是重点之一。如孝子丁 兰图( 图3 ) ,行孝关乎到不仅是个人的名义,也决 定了一生的荣辱生黜。汉墓祠堂中的历史故事很 多,各地画像石均有不同反映,但都是为了表现自 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高尚。 2 2 战争、狩猎和庖厨类 图2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的伏羲 以反映征战、狩猎业是常见的内容。最具典型 图3 山东嘉祥武梁祠两壁的孝子丁兰图 的是“胡汉战争图( 图4 ) ,这与汉朝的历史背景有关系,它既有纪念的意义,也含有 享云 h _ j f 、,0 、j _ _ - _ h - - j _ - _ - _ _ - - _ _ - _ - _ j l! 擞叁。乏墨j 。溺lo 。o 图4 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两壁的胡汉战争摹 政治性、祭祀性活动。我们可以从画面中看到一 左一右交战双方各持兵器,进行厮杀。这幅画面 图像如影视般展示了古代战场一连串的内容。有 胡人被杀头裸露,首级架悬着人头,架两边各立 一大斧,执行军法的刽子手随时准备着。画面左 端则呈现了另一个二层楼阁,有将军官吏而坐, 似乎在聆听厮杀的战况汇报。有专家认为“在古 代社会中,通常人身供养是祭祀的主要因素。那 么我们就不难理解这幅画面正揭示了于“供牺牲 相关 。“战俘 往往被奉献给“神 沦落为牺牲 品,接受这种奉献的神就是“天帝使者”。图中的 受祭者“俘”已经不是高官显贵家族的行为,而 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政治活动了。 与“胡汉 战争图相同的还有庖厨图、狩猎 图、乐舞图等内容,都与先秦时期宗庙祭祀活动 有联系。以狩猎图为例( 图5 ) 被猎的动物往往 是兔、鹿、鸟等,狩猎人使用犬、弩等狩猎,以 牺牲兽供奉给死者享用,狩猎同时也是一种军事 训练,这就吻合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的意 义。因此,狩猎的内容也不是随意的悠闲娱乐, 而是一种与军事和礼制活动相关,将猎获的鸟兽 牺牲品,在宗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在汉画像 石狩猎内容中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猎取不同的动 物,但原则是不变的,不能误农事,从一个侧面 也反映出古人对农业的重视程度。 6 :r h 啤_ 糖嘲一叩。”h l 图5山东嘉祥纸坊镇敬老院 j 士 祠堂西壁( 第七石) 画像 图6 山东嘉祥纸坊镇敬老院出土 祠堂东壁( 第十石) l 画像 汉画像还有一种常见题材就是“乐舞 图和“庖厨图 常相伴一起配置( 图6 ) 图为三层,上为奏乐,五人各持不同乐器, 席地而坐,组成一排,有吹奏、有击打, 静中有动。中层为乐舞,以击鼓为中心, 左右同步舞桴,动态富有节奏感,鼓被固定 在一个倒三角的伞状物中,长长的流苏飘逸 两边,更增添了曲中的韵律感。往下固定在 回眸虎形基座上,画面以此为中心( 此舞 “鼓”既不是在战场上,使人精神振作壮胆、 刚硬,也不是和平年代可使人乐而忘忧,昏 昏欲睡的靡靡之音) 旁有二人随击鼓节奏表 演杂技,做一正一倒状,右上方安坐一人静 观,身前置有酒樽,整体看上层中层是一台 戏,有乐队阵阵节奏,有舞者轻盈飘逸,有 杂技的惊险夺目,更有美酒相伴的观众。下 层为“庖厨图”,这也是祠堂画像中不变的 内容,从左看起有灶台、有釜甑,有灶前烧 火做饭,上有悬鱼两条,看中间两入围案于 盆钵,似正在加工炊食,下方还备了一个待 加工,右端为操刀杀猪的屠夫,一膝顶住猪 臀,双手娴熟剖肚扒皮。从整版内容可以看 髓f i 畿鬻瀚 崖,塞慧銎弘 出歌舞、酒肉都是用来取悦于祖先灵魂,为祭祀而存在,向先祖灵魂供奉牺牲和祭食, 是祭祀典礼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这些常见的内容都是反映阳界的事和人。汉画像石里 面还有另一类对阴间的描绘,描绘仙人的世界和祠主人升仙的画面。 2 3 仙人世界和祠主升仙类 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仙人是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世界就是仙境,表现仙人世界 墓主升仙类。以昆仑山为对象创作出了仙山。从西汉开始,这种宇宙观影响一直贯穿, 太多的文物都反映出长生不老的神和人的身体合一为仙,其中西王母、东王公是其中代 表。这一观念不仅仅在画像砖中有所呈现,比如西汉帛画则更清晰的反映了这一宇宙观。 ( 图7 ) 。 7 帛画上部内有三足乌的日轮和内有蟾蜍的月轮,它寓意的是天上的世界,日月并 存,具有永恒的含义。下方为三座呈曲线的斑纹山峰,大概就是昆仑山的图案装饰化。 山下有一所豪华的大屋,墓主人端坐接受四妇女拜谒,显得恭敬安详。再往下是一组乐 舞人物和待接见的官吏。最下部为跃虎腾龙怪兽组成。这一幅长长的构图将天上、人间、 地狱分为三等份,统统展示了出来。代表仙境的昆仑山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古代传说中 它是百神之所在的圣地,万物尽有,都是人间无法寻觅到的神奇。汉武帝在营造自己的 陵墓就是追随仙境,从而不惜“厚葬”上加“厚”的典型代表。 再看画像石女娲像( 图8 - 2 ) ,此图顶部的仙人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手持圆规,人 首蛇身的女娲,顺祥云气腾空而起,面对三人两犬,身后尾随一仙人,动静分明。第二 图8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东、西侧壁上部l 田像摹本 层有两组人物分别抬着冠服贵人前行,前后分别有送迎的侍者。第三层以正襟危坐的西 王母为中心,两边恭顺地跪侍着仙人和兽头、鸟头怪神,另有执戟护佑武士,配以仙禽 异兽,捣药的玉兔、九尾狐、三足乌。伏羲图( 图8 一1 ) ,手持矩尺,同样在云气中漂浮, 身随一小人,象征着始祖创造的后代,右坐一人为佛陀状。第二层中问位建筑顶具中, 左右两边人物手持楔状的为天罚神,持枝状物的为闪电神。第三层建筑殿堂为居中,冠 服人物抱弓而坐,风伯用笛状物吹出阵阵狂风,殿顶被掀起,身后雷公乘坐鼓雷车由神 人牵引行进,后面头顶钵状物为雨师,右侧有八位冠服人物准备接受会面。将西王母和 8 ( i 东王公等仙人图像配置在祠堂中,表达 了墓主希冀死后升仙到昆仑山的愿望。 从中我们分析出它的内涵并不是仅仅停 留在装饰上。再分析一个例子( 图9 ) 这幅画非常清楚表明了升仙的意图,第 一层为中心,端坐为西王母,坐的台座 下部越过两层分界线将两层内容有机联 系在了一起,座台下有一对玉兔操杵捣 制长生之药,右侧有仙人,双人首神兽, 有翼仙人以及九尾狐、三足乌等仙禽神 兽。这些形象无疑都是作为西王母昆仑 山仙界的景象所描绘,左侧则表现了墓 主升仙于昆仑山的过程,所乘云车由仙 人驾驭,三只仙鹤牵引跟随的是骑在神 兽上的持幡导引仙人。这幅图像墓主的 图9山东嘉祥县嘉祥村祠堂西壁画像 目的表现的非常清楚,就是要奔向昆仑山西王母仙界。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西王母所居 住的地方极远且险,而且还有各种神兽把守,乘坐人间的车是无法实现的,要升仙必须 由西王母派遣仙人和三足乌等使者迎接和引导,乘无轮的专用云车才可实现。以上两幅 图像都表明了墓主在驶向昆仑山过程的描绘。这个没有痛苦的行程,没有死亡的永生和 幸福的憧憬,在艺术家的安排下得以完美呈现。 关于表现天上诸神的内容,按照当时人们的宇宙方位观念,天上诸神类大都配置在 祠堂屋顶天井部位。形象生动且怪诞诡异。早在商周人们已形成“畏天之威”的观念, 经儒家人物董仲舒有选择的演绎形成了“天人感应学说,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天人 合一 思想,这一学说认为天上是有神的,它是宇宙的最高主宰,终极的存在,只是人 的肉眼看不到。它是现实物质世界的最高审判者,它既能降灾祸于人间,也能赐福于世 人,比如他的发怒就是自然灾害,人永远是可怜的,只有全身心信靠,祈求恩赐。这一 观念的神秘性影响到社会各个层面,它决定了人的思维轨迹和社会观念,这一观念在汉 画像石中得以形象再现。 由于当时人们的宇宙方位观念来自于上天,因此,将这类天象图安置在祠堂顶上 图l o 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隔梁石底面的天象图摹本 9 ( 图1 0 ) ,这一天象图有两组:右端由直线连接成一体的五颗星辰组成的星座和两颗独 立的星辰,四周被神秘的带状云气围绕,一只神鸟串行其间,五星所组成的星座应为五 帝坐,它实际表现的是天帝。靠左边为南宫星象图,旁有日轮,日轮内有一只向下展翅 飞翔的跋乌,日轮旁为织女,她正在织机上劳作,头顶上三颗以直线连接的星座,为织 女星座,旁边两组串联的星座分别为牵牛星和河鼓星。画面左部为北斗七星,旁边的月 轮图内有玉兔、蟾蜍,另有一组直线串联的星辰为三公三星。这幅图像以织女星最引人 注目,它不仅以人物形象刻画居中,更为它那优美的人神恋情故事为人人熟知喜爱,七 月七为牵牛织女聚会,从这幅星象图反映出墓主人祈求幸福的愿望。从以上有跋乌的日 轮,有蟾蜍、玉兔的月轮,有朱鸟象征天上世晃东、南、西、北的方位完成的组成了天 上宇宙。 2 4 拜谒图与车马出行类 拜谒图的内容是指“祠主受祭,子孙在祠堂祭祖。( 图1 1 ) 试分析图像楼阁一层, 主人即祖先崴坐占构图主要焦点,体量拉开了主次对比关系,众跪拜者无疑皆为孝子贤 孙。楼阁二层为昆仑山仙界,西王母居中而坐,凌空飞翔着带翼仙人及形态各异的仙禽 图l l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龛室后壁( 第九石) 画像 神兽“天上人间”用于祭祀祖先的“祠堂 是维系现实人间世界与地狱鬼魂世界关系 的纽带。在汉人的观念中,墓地和祠堂皆有神灵,住在墓地祠堂里,祖先的灵魂是由各 路神灵来护卫,因此,拜谒图大都有带翼仙人,仙禽神兽。左旁有西王母世界里的神树, 象征着再生的东方神树。那些御驾车马,反映的是祠堂主人乘车而来抵达目的地,这扶 1 0 桑树其意义就非常明确了,它是人间通向天国之阶梯的象征。整个构图内容非常整体, 双层楼阁( 为祠堂祭祀性建筑) ,双阙( 表示茔地大门) ,马和车、神树、涉猎,都构成 祭祖这一中心主题。以图( 图1 2 ) 试分析大王车马出行图,这幅画像石以雄伟壮阔的场 面令人感受到气势恢宏,以十人排成两列迎接从左面络绎走来的出行行列,前面两位欢 迎者为头戴进贤冠的官吏,身后各有两名持戟步卒和两名持板小吏。大王出行的车马以 两名持弓伍佰为前导,其后随导骑两名,持弓伍佰一名,载二人的骆驼和载三人的大象 孪攥霉粼滁一买 图1 2 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大王车马出行图”的东、西壁 各一头,持戟步卒五名,骑吏四名,单驾轺车两辆,骑吏两名,持戟步卒两名,下面转 接各式马车四辆,骑吏三十名。最前面为骑吏两名,其后为立乘三人的二马轺车两辆, 其中前面的轺车后部斜插着两根戟,十二名骑吏成两列随后,接着是两名持戟步卒和十 名骑吏,后为华丽的鼓乐车和富丽堂皇的“大王车 。最后是四名骑吏。鼓乐车由二马 牵驾,高高的伞柄立于车中央,顶端和半腰张着一大一小两重伞盖,从而将车舆分为上 下两层,顶端小伞盖前后各垂一流苏。车上两名鼓手以优美的姿态沉浸于乐曲之中,忘 情挥桴。车下层为四名乐手吹笙笛以和鼓乐。最后的驷马安车为“大王车”,车盖和车 身装饰得奢华( 这无疑就是诸侯王的配制出行规模) 车后还有骑吏、轺车、持戟士卒拥 簇而行。此图共绘有一百多人,马车、马匹众多,还有大象骆驼,构图之复杂,其奢令 人惊叹。也同时使我们看到了此兴盛必走向衰落的背影。 汉画像石的内容大都反映的是社会生活、风俗、信仰、及礼制,形象的揭示了 生死观和宇宙观。这与其他国家在宗教和祭祀基本相同。汉画像石还有一个特点就 是传承性很强,延伸两百多年里内容和数量有所增减,但本质意义没有更改的地方。 它的目的性很强,是严格按照当时礼制和受制于宇宙观的反映。人生活在现实世界, 总被这样的自然灾害和那样的人间苦难所纠缠,生命又被幸福的向往所吸引而存 在,然而死亡不仅带走青春和生命,还构成了恐惧心理。仙人世界被人创造出来, 解决了这一软弱的心态,从此仙境构成了个新的宇宙。人会走近长生不老的神, 在永存的世外桃源不仅生命的幸福有寄托,而且“御风而行”成为仙人。从“仙” 这个字,我理解了这么一个意思,早期“企 字是“人 在“山 上,随后演变为 “人 在“山 旁,要想“人”上“山 距神更近,就必须行孝道、守礼法,顺从 向山上行。 从以上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人的观念中,墓地祠堂是为后代祭祖之处, 被想象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宇宙世界,整个系列的形象一组组生动的表现了人间世界与其 信仰的关系,死亡已不令人恐惧,灵魂依然可以怀恋人间,享受后人的物质祭祀和精神 交流,这一切都是“祭祀的功能和意义。 3 、汉画像石的绘画性手法 汉画像石艺术之所以登峰造极、独立伟岸,见证了汉帝国历史的变迁。全世界独 一份,吸引世人眼球,这也源于历史大背景下集团化的制作队伍。( 许多文献也显示了 这样的记载) 鉴于它是一项费时又花钱的工程这一特性,因此分工非常细,从选优质石 材到切割打制规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被文献称为“画师 的设计人描绘完后,兢兢业 业的刻制才慢慢展开。从大量的汉画像石来分析,分以线条为表现的“线刻”和“浅浮 雕”两大类。 3 1 线刻类 由于石 材的特性,画 工是反映不 出金石味,因 此刻工就成 为非常重要 的环节( 俗话 说三分写,七 圈1 3 河南南阳“二桃杀三士”画 分刻) 。我们可以从阴线刻手法,看到仅凭线的表现力保持平面如白描画般追求一种线 刻美。凹凸刻手法可以看到虽有变化,但总的味道都是反映物象的轮廓。( 有的将轮廓 外的底子刻下去,物象主体高出轮廓,具有一种影像美,可以从拓片中分辨出 图1 3 、 著称。东汉则以线条 洗练,造型古拙,质 感中显细节的华丽。 3 2 浮雕类 为了进一步强调 物象的立体感,将图 像面以外的余白进一 步削低,塑造影像, 从而获得强烈的立体 效果( 图1 5 ) ,已经 有了雕塑的浮雕语言 特征。还有一类进而 图1 4 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后壁下部的车马出行图( 局部) 图1 5四川成都曾加包画 像石墓门扉衄像 采用了镂空,将物象以外的没有内容的地方镂透, 这样就给人以高浮雕,近圆雕的错觉( 图1 6 ) 。总之, 不管哪种手法,都为力争出神入化的效果所作的尝 试。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汉代艺术家不断探索的精 神和汉画像石丰富性的这一特点。 图1 6 山东安斤董家庄【母像石 墓前室中柱下部画像 圈1 8山东嘉祥来山小俐堂两壁画像一霾一 一蘧 3 3 构图 由于汉画像流行了二百 多年,这个过程也发生了配置 上的一个变化,这些变化反映 在构图上有一定规律( 图1 7 ) 。 将多种内容溶合在一个构图 中,这罩有歌舞、庖厨、墓主、 车马出行、双阙楼阁的墓主 等。没有分层是早期的特征, 随后慢慢产生了从上至下的 水平线风格,分割为一幅幅横 长形小画面,这种款式对绘画 和书法的形成起到了基石作 用。也就是说中国画的横或竖 的条幅深受汉画像构图的影 响,说明汉画已具有了成熟画 面的基本特征。( 图1 8 ) 分层 式汉画像在发展完善中更趋 于成熟,说它更完善是指内容 的需要。上层“西王母”往下 为“周公辅成王 ,“提弥明杀 犬救赵盾 和“祠主车马出 行 ,这种形式吻合宇宙方位 观念和伦理学说。最接近天界 的是西王母,高耸入云的昆仑 山,弥漫着宇宙的仙气天界, 图1 9 山东沂南北寨村画像石墓的 荆轲刺秦王图( 下) 和聂政刺侠累图( 上) 底下为人间世界以时间顺序,先“周公辅成王 再是“提弥明杀犬救赵盾”,分层扩大 了天上人间的空间,也分出了时间跨度,而且内容各自独立,画面完整。 构图有分割,这种配置法,往往以花纹带装饰营造气氛同时也起到了各自内容 的完整性。( 图1 9 ) 汉画像石是受祠堂建筑构件的制约,因此,汉代艺术家们充分 利用了视觉某些特征使横幅在左右延展中产生扩长延伸的错觉,避免了因过分而产 生的险仄感,使得在自由构置中有了随意经营的表现空间,这与西方的黄金律构图 1 4 各有千秋。长幅的优势则更适用于表现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廊阔感,它内涵着 艺术的心境。汉画像石的构图形式很丰富,对以后历朝各代有着诸多的影响。我们 可以从唐代的绘画作品找到传承的身影。如果说西方的黄金律构图接近于0 6 1 8 , 那汉画像里也有类似这尺寸的画面,这兴许是巧合,但这说明一个问题,汉画像的 丰富构图不是缘于计算的结果,而是受建筑构件影响产生。就东西方建筑来分析, 也不难看出,反映的是不同世界观和文化史。就款式而言,中国画的今天仍以不定 比例横或竖继承着、延伸着。没有限制长卷尺寸的规定,应该说汉画像构图受艺术 家对空间认识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今天为了表现时代感运用“斗方 构图都 在汉画像构图中找到身影。 3 3 1 画像石运用的三种构图格式 画像石运用的平视图、立视图、格立体三种构图格式,贯穿于汉墓建造及画像石创 作的始终。其构图格式之一是平视图,这是一种完全平面的表现,没有远近透视,表现的 景物是由远拉近“以小观大”效果的各种形态。构图格式之二是立视图。这种格式使画 面出现局部透视,但没有灭点,类似中国画使用的散点透视,景物是由近推远,形成“以大 观小”的效果,前不遮后,从而尽收眼底。而格立体格式则纯粹用于图案纹样的组织,即 在方格中找出中心线,利用米字格、九宫格等骨骼线组织图案纹样。这三种格式,在每一 块画像石中均有定位,它们驾驭题材,经营组织景物,恰当地表达了主题。这三种构图格 式,一方面来自对传统因素的传承,另一方面,又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和需求有所变化。所 以,汉代画像石的构图在三个不同时期出现了似无规则又有规则的变化,在统一中显示 出阶段性的特点。 3 3 2 画像石早期的构图特点 仅用平视图一种格式是早期汉代画像石构图的突出特点。这一时期,汉墓初建,画像 石的题材尚未拓开,仅限于历史故事和建筑两个方面。加之工艺技术不太熟练,画像石中 形态较少,构图自然单纯,意境也缺乏深度。如二桃杀三士,画面中的人物和道具一 字排开,由于构图上没有疏密变化,加之人物复杂心理活动构成的形态特征不突出,因而 紧张的气氛未能渲染出来,意境也更无从谈起,效果也就般了。总的来说,早期汉代画 像石构图比较单一,画面虽然独立完整,但其效果未能达到完美,然而它却为画像石风格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 3 3 画像石中期的构图特点 汉代画像石中期为鼎盛阶段,其内容在保留了初期题材的同时,拓展到表现现实 生活、天文景象、神话传说、羽化升仙、祥鸟瑞兽及装饰图案纹样等。可以说,汉代 工匠艺人把现实的、传说的、幻想的所有内容,围绕着灵魂升天、归宿的主题在画像 石上给予了全面的表现。由于题材的拓宽,构图也出现了平视图、立视图两种形式交 替、结合运用的显著特点。构图形式的多样,使画像石画面充实完整、自由灵活。以 中期再创作的二桃杀三士为例,其画面仍用平视图将三壮士与高脚盘中的两个桃 子平面排开,但不同的是,排列中有了较明显的疏密变化,人体的比例也出现了大小的 不同,前后也有了微妙的移动。更重要的是三个人物的感情变化,形成的典型动态, 将生离死别的氛围渲染得非常到位,深邃的意境也随着构图的调整而溢于画面。同一 题材在不同时期的构图变化,说明了汉代工匠艺人注重创新,使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 汉墓墓门的各部位全用平视图格式构图,汉代工匠艺人用相对固定的题材与模式,在 门楣、门柱、f - - j , 扉上组织画面,使造型与构图并俪和谐,显示出一种华美、富丽的装饰 趣味。立视图格式单独运用多表现天文星象题材。在这里,画像石的画面象征奥妙的 宇宙天穹,用散点透视经营布势,大小不同的形象表示宇宙中星象的内容,疏密变化呈 现的是星象方位,使画面的有限扩展为意境的无限。平视图、立视图两种格式结合运 用,可发挥平视图平面性、平列性的特长,巧用立视图局部透视的变化,可使画面灵动 活泼,取得极佳的效果。在狩猎出行画面中,先用平视图,将出行的驷马大车朝同 一方向横向拉开,在画面的左边沿处刻出前车的尾部,右边沿处刻出后车的马头,显示 出驷马大车队伍的连绵不断。每辆车的四匹马,用立视图透视规则将其交错排列,产生 局部透视,画面即出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