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浚县方言语气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浚县方言语气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浚县方言语气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浚县方言语气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浚县方言语气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有语气词是汉语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语气词的应用“是汉藏语系的语言所特 有的现象”( 高名凯,1 9 9 0 ) 。语气词是一个语法成分,但它不是处在句法层面上, 而是处在语用层面上。语气词的研究本身属于语法学问题,同时又是语法研究特 别是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个突破口。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地认识语气词 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揭示方言的语法系统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它还可以为语 气词的历时研究提供活的语料和证据。 方言语气词的研究从1 9 2 6 年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 开始,到现在虽然已经七十多年,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多,并且缺乏系统性和 理论深度。事实上,正像方言语法自成系统一样,方言语气词自身也是一个严密 的系统。本文在具体分析浚县方言各类语气词的基础上,力求揭示它们内在的联 系。 文章首先对浚县方言的研究现状作了一个简短的小结,接着简单的概述了语 气词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然后具体讨论了浚县方言中的各类语气词。句末语气词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四类,即陈述句句术语气词、疑问句句术语气词、祈使 句句末语气词和感叹句句术语气词。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又细分为两小类:是非疑 问句句术语气词和非是非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大部分与旬术语气词同 形,共有五个。另外,浚县方言还有比较丰富的结合语气词,用法也较为复杂。 单用语气词有的比较特别,如“家”、“不咋”、“散焉”等,但大部分与普通话有 一个大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语气词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它们在语气意义和用 法上的若干特点。 关键词:语气词;方言语气词;浚县方言;句末;旬中;语气词的连用 a b s t r a c t w i t hi t sc h a i a c t e rt oc h i n e s e ,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o d a lp a r t i c l ei sw i d e l y i n v o l v e d i nt 1 1 eu s eo fc 1 1 i n e s e t e b i tl a n g u a g e ( g a om i n g k a i ,19 9 0 ) b e i n gap a no f 黟撇m a r ,i t 印p e a r si np r a g m a t i cl e v e l r a t h e rt h a l lb e i n gi ns y n t a ) ( 1 e v e l t h es t u d yo fm o d a l p a r t i c l eb e l o n g st ot h en e l do f 伊a m m a rm a t t e ra sw e l la sa b r e a k t h o u hp o i mf o rt h e r e s e a r c ho f 伊a m m a r ,e s p e c i a l l yd i a l e c t a lg r a m m a r 7 r h es t l l d yo fd i a l e c t a l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w i l lh e l pu st o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i t sn a t u r ea n df e a t u r e s ,d i s c o v e rd i a l e c t 伊a m m a r s y s t e m sc h a r a c t e r f u n l l e rm o r e ,i t c a l l p r 0 v i d e v i v i de v i d e n c ea n dp r o o ff o r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r e s e a r c ho n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t h es t u d yo fd i a l e c t a lm o d a jp a r t i c l eh a sl a s t e dm o r et h a i l7 0y e a r ss i n c em r c h a o ,yr s 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w ea r es t i l ll a c ko f e 仟o r to ni t ss y s t e m a i l dt h e o 巧i nf 配tj u s tl i k ei d i o mg r 猢a r b e i n gas y s t e m ,m o d a lp a n i c l ei so fl o g i c s y s t e mi t s e l f b a s e do nt h ec o n c r e t ea n a l y s e so na l lt y p e so fm o d a lp a j l i c l e si nx u n x i a n d i a l e c t ,t h i sp a p e ri n t e n dt od i s c o v e rt h e i ri 彻e rr e l a t i o n s t h i sp a p e rf i r s tm a k eab r i e fs u m m a d ro ft h ec u 丌e n t l ys t u d yo fx u i i a n d i a l e c t t h e n ,s 啪m a r i z et l l eh i s t o r i ca 1 1 dc u 盯e n t 似u so f m o d a lp 矾i c l e f l n a l 】y d i s c u s sa l lk i n d so fm o d a lp a r t i c l ei nx u n x i a nd i a l e c ti n d e t a i l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r a d i t i o n ,t h ee n d i n gm o d a lp a i r t i c l e s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4c a t e g o d e s :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 t h ee n do fd i s c r 印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m o d a lp a n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t h em o d a lp a n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i m p e r a t i v es e n t e n c e ,t h e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sa t t h ee n do fe x c l 锄a t o r ys e n t e n c e t h em o d a lp a n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d i s c r e p t i v es e n t e n c e a r ed i v i d e di n t o2c a t e g o r i e s :t h em o d a lp a n i c l e sa tt h ee n do ft h ey e s n o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n t e n c e ,t h em o d a lp a n i c l e sw h i c ha r en o ta tm ee n do ft h ey e s n o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s e m e n c e t h e r ea r e5m o d a lp a n i c l e si nt h em i d d l eo fs e n t e n c e ,w m c hh a v et h es 锄e f o 锄a st h o s ea tt h ee n do fs e n t e n c e s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 r ea r ea 】s oe 商e h e dc o n j u 工1 c t i o n m o d a lp a n i c l e w h i c hi sr a t h e rc o m p l i c a t e d m o s to fi n d i v i d u a lm o d a lp a n i c l e sc a n i i c o n s p o n dt om a n d 撕ne x c e p ts o m es p e c i a l 、v o r d s ,s u c ha s “家”、“不咋”、“散焉”, e t c b yt h ea n a l y s i so f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w ec a nf i n dc e n t a i nf - e a t u r e si nb o t ht h em e a n i n g a n dt h eu s a g e k e yw o r d s :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d i a l e c t a l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x u i i a nd i a l e c tt h e e n do fs e n t e n c et h em i d d l eo fs e n t e n c ec o m b i n e dm o d a lp a r t i c l e i i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申请人e 学位论竟作者釜名:。鹜、缝一蓥 i 2 0og ? 年6 月f 日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楼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和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索、奎闻分本人授权河南犬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皑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甄质文本乖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睿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洁、笠l 茧 2 0og 年6 月f 臼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茎名: 一、绪论 1 1 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 1 1 1 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1 9 9 4 年被国务院命名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浚 县商代称黎,西汉初年置黎阳县,明初改称浚县至今。浚县原属安阳市,1 9 8 6 年 1 月8 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管辖至今。 自古以来,浚县人口中占绝对优势的一直是汉族,其他几个少数民族都是后 来从外地迁入的,因此汉语一直是全县境内通用的语言。但在语言发展的历史长 河中,明朝初年来自山西的大量移民对浚县方言产生过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至 今,浚县方言中还有相当多的语言现象跟山西方言( 包括晋语) 有着千丝万缕的 联系,比如“圪头词”、“分音词”、“子变韵”、“d 变韵”等等。1 浚县位于豫北晋语区和中原官话区的交界地带,贺巍先生在河南山东皖北 苏北的官话( 稿) ( 1 9 8 5 b ) 中,将浚县方言划归为中原官话中的郑曹片,在中 原官话的分区( 稿) 中对中原官话的分片重新做了调整,把浚县方言从郑曹片中 划出,但在中原官话的其他小片中也未见到浚县方言。辛永芬根据贺巍先生给中 原官话分区的标准,认为浚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本文描写的对象是浚县方言中 的语气词,以屯子镇的语气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屯子镇位于浚县的西北部,处在 浚县和汤阴县的交界地带。 目前,方言语法研究,包括方言语气词的研究,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但是对浚县方言却很少有人研究。在笔者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仅找到研究浚县方 言的五篇论文和一本专著。论文是高永奇浚县方言中的体貌系统初探( 2 0 0 1 ) 、 辛永芬浚县方言中“在”的语音形式、意义和用法研究( 2 0 0 4 ) 、辛永芬河 南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 2 0 0 6 ) 、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子变韵( 2 0 0 6 ) 、辛 永芬豫北浚县方言的反复问句( 2 0 0 7 ) 、郑献芹浚县方言的人称代词( 2 0 0 7 ) 。 辛永芬2 0 0 6 浚县方苦语法研究p 4 5 ,中华书局。 1 专著则是辛永芬的浚县方言语法研究,这是迄今为止笔者见到的第一部对浚县 话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方言语法专著,它因在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汉语语 法史研究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而体现出重要的学术价值。浚县方言语法研究中 把语气词放在助词中进行讨论,作者所说的语气助词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气 词,笔者拜读后,发现还有可讨论的余地。本文着力描写分析浚县方言语气词的 用法及特点,把浚县方言语气词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研究,从语法结构、语用等 角度考察各个语气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并结合历史研究的已有材料,考求部分 语气词的分化情况,最终总结浚县方言语气词的特点及运用规律,希望能对汉语 语法及语气词的专门深入研究做些贡献。 1 1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描写法和比较法。通过共时描写揭示浚县方言语气词的特点和 用法,通过共时比较,找出用法貌似相同的语气词之间的细微差异。本文在对方 言现象进行详细描写的基础上,尽可能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相关现象进行比较 分析,努力探求浚县方言语气词的特点。 1 2 语料来源和体例说明 1 2 1 语料来源 本文的语料一部分是实地调查所得,一部分是笔者自拟的。笔者在二十岁以 前从未离开过浚县,能讲地道的浚县话,基本具备“活语料”的身份。调查对象 主要是家人和亲友,他们都是土生土长、很少离开过浚县的本地人。 1 2 2 体例说明 本文标音一律采用国际音标,行文中在音标外面加上方括号“ ”。非轻声 音节的调值用数字标示,标在音节的右上方,如“妥了 t u a 拍l a 、散焉 s a n 2 1 = i a n 2 1 ”。轻声音节不标调值,只用圆点标在音节的前面,如“嘞 l e 、 家 t g i c 、嗝 1 i a ,。 方言语料中尽量采用本字标写,本字不明的或考不出本字的用同音字替代, 具体所用同音字将随文注明,不做统一标注。无同音字可写时用“口”并后加国 际音标标示,如“口口 訇b i a u 纠位。i 2 m 早晨、口 k e 们 捉争”。 浚县方言中的音变现象特别丰富,为行文方便,都做统一标注。子变韵在本 韵字右上方加标“z ”,如“桌7 、勺幻。2 d 变韵在本韵字右上方加标“d ”,如“慢 d 、给d 。3 合音字在前字的右上方加标“h ”,第一次使用时在后面加注合音音标 并用小号字给予说明,如“白” p 4 2 不贾,的 音、里h 1 i o u 弱 里头,的台音”。 与方言例句相对应的普通话意思,在例句后面用小号字加以说明,较容易理 解的不做说明或只做个别字的说明,如“有人嚷她呀没人吵她呀”、“放到口口 i a 4 2 x u 口r2 1 3 现在哟,不少值钱”。对例句进一步解释的在例句后面用同样大小的字加括号 加以说明,如“买几斤嘞? ( 你不说我怎么知道) ”。文中所有例句一律用同号字的 楷体表示,如“咱妈去哪儿嗝? ” 不合语法的句子用“车”标在例句前面,如“妈妈回来”。两可的情况用“” 标示,如“有钱散焉拉倒”,其中“散焉”和“拉倒”两可。对于普通话中没有 的字或者普通话中虽然有但读音和普通话不同,都随文标注读音。如“你有钱有 眦u 2 4 】? ”、“没 m 4 2 恁多”。 1 3 语气词研究概述 语气( m o d a l i t y ) 在西洋语言中,是通过动词的曲折变化来表示的,而汉语 的语气主要通过语气词来表示,语气词属汉语所独具的一类词。关于语气词的具 体所指,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高名凯、朱德熙、黄伯荣、胡裕树、张谊生所说 的语气词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语气词,以上各家看法的不同只是各自认定的语气 词数量多少的不同,其中张谊生所认定的语气词的数量最多。4 吕叔湘认为语气词 2 关十了变韵见辛永芬河南浚县方言的予变韵( 2 0 0 6 ) 。 3 关十d 变韵见辛永芬 l 叮南浚县方言的动词变韵【2 0 0 6 ) 。 4 参看高名凯1 9 8 6 汉语语法论p 4 7 l ,商务e | j 书馆:朱德熙1 9 8 2 语法讲义p 2 3 4 ,商务e 书馆: 黄们荣、廖序东1 9 9 l现代汉语( 增订本) p 4 5 ,高教版 l :胡裕树1 9 9 l 现代汉语( 重力本) p 2 9 8 上海教育出版社;张斌土编,张谊生著2 0 0 0 现代汉语虚词p 2 6 6 ,仁东师范人学版礼。 3 除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旬首、句中、句尾语气词外,还包括一些副词及叹词。i 齐沪 扬认为语气词研究要放在大语气词的范围内,并指出大语气词包括传统的语气词、 语气副词、助动词和叹词。6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的是传统的语气词,不包括语气副 词、助动词和叹词。 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气词”,古人统称为“辞”“语助辞”等,并没有为它们 专立一个名目,马氏文通中称之为“助字”。此后,人们对“助字”的理解逐 渐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将“的、地、得”等词称之为结构助词,此后又有人将“着、 了、过 等称之为时念助词。如此一来,原来所说的“助词”就只好称之为“语 气助词”。随着“助词”范围的不断扩大,而且,后来归入的助词同语气助词i 目的 共性又如此之少,语气助词终于从助词中被独立了出来,单独立为“语气词”。7 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至少在西周时期,语气词已经出现,但用的很少。到 春秋时代,语气词已经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语气词系统。 在古代,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语气词的专著和论文,仅有一些对语气词的零 星论述,如“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唯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 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 柳河东集卷3 4 ) 笼统的指 出了语气词的两大类。学者们一般只是在研究虚词时涉及到了语气词。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在它之前的语气词的研究是不成系 统的,马氏文通将表语气的词称为“助字”,按照马氏的观点,助字“结煞字 句”,它所传的语气可以分为“信”、“疑两类。传信助字有“也”、“矣”等,传 疑助字有“乎、哉、舆( 欺) 、邪( 耶) ”等。传信助字就是陈述语气词,传疑助字 就是疑问语气词。其中“也”“者”“焉等还表提顿语气,不属于语词或句读, 是“信”、“疑”以外的语气。此外还有祈使语气,用“也”字,马氏归入传信助 字;感叹语气,用“哉”、“夫”等字,马氏归入传疑助字。马氏把说话者的态度 也归入助字的语气,“设问”拟议”“咏叹”就不纯粹是传疑助字本身的语气了, 5 吕叔湘1 9 9 0 凸叔湘义集,商务e 1 j 书馆。 6 齐沪扬2 0 0 2 语气侧与语气训系统p 2 2 ,安徽教育 i ;版社。 4 这给语气的确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虽然马氏对助字语气的划分还不是很清晰, 但他对助字的分析为以后语气词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此后,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著作大量涌现,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各 家对虚词分类体系的研究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虚词中语气词的研究也不断深 入。影响较大的有黎锦熙、吕叔湘、王力、高名凯等学者的研究,他们分别在自 己的语法书中论述到语气词。 2 0 世纪7 0 年代开始,发表了大量研究语气词及语气系统的论文,开阔了研 究视野,将语气词及语气系统的研究扩展开来。 现代关于语气词的研究始于赵元任先生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 该文从语法角度对语气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之后,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和发展,对语气词进行专门描写和分析的文章越来越多。陆俭明先生的关于现 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 1 9 8 4 ) ,邵敬敏先生的语气词“呢 在疑问句中的作 用( 1 9 8 9 ) 等论文,从句法的角度对普通话语气词进行考察和分析,突破以往对 语气词只进行描写性分析的框架,为后人研究语气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吕 叔湘、刘叔新等语言学者也开始关注语气词的研究,对语气词的一些理论问题进 行了精辟的解释。 与此同时,涌现出了大量研究方言语气词的论文,如胡明扬的北京话的语 气助词和叹词( 1 9 8 1 ) ,宋秀令的汾阳方言的语气词( 1 9 9 4 ) ,汪国胜的湖 北大冶话的语气词( 1 9 9 5 ) ,林华东闽南方言语气词研究( 2 0 0 7 ) 。这些文章 从语气表达角度对方言语气词进行了系统详细的描写和分析。此外,还有一些研 究整个方言语气词功能和特点的硕士、博士论文,如范慧琴的山西定襄方言语 气词研究( 2 0 0 1 ) ,方小燕的广州话旬末语气助词对句子表述性的作用( 2 0 0 2 ) , 弯淑萍的山西洪洞方言语气词研究( 2 0 0 3 ) ,史冠新临淄方言语气词的研究 ( 2 0 0 6 ) 。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各自方言的语气词系统,这些论文的作者结合句 式分析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和语法特点,使对语气词的研究更加细致和丰富。方言 语气词研究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可以为语气词专项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论据。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方言语气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个大环境下,河南方 言语气词的研究却不尽如人意,在笔者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仅找到三篇涉及到河 南方言语气词的论文:翟富生关于濮阳方言中的“咧”( 1 9 9 9 ) 、王晓红南阳 方言中的助词“哩”( 2 0 0 3 ) 、郭熙河南境内中原官话中的“哩( 2 0 0 5 ) 。郭 熙的论文详细探讨了“哩”的各种用法,是对“哩的一个系统的专题研究。 就浚县方言语气词来讲,与普通话语气词有一致的地方,一些普通话中有的 语气词浚县方言中也有,如“吧”、“了”、“呗”,表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但浚县方 言中更多的是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语气词,是浚县方言特殊表达的外在形式标 志,普通话中没有完全与之相应的语气词,如“嘞”、“不咋”、“家、“哟”等。 1 4 浚县方言语气词的内部分类 在浚县方言中,用于句中的语气词和用于句术的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意义有 明显区别。句末语气词表示某种具体的语气意义,而句中语气词一开始只表暂顿, 没有较为具体的语气意义,有的语气意义是由整个句子的语义引申而来的。如在 “苹果嘞,梨嘞,桔子嘞,啥都有”这个句子中,“嘞”因用于列举项的暂顿,因 而生发出表示列举的语气意义。因此,我们把浚县方言的语气词首先分为句中语 气词和旬末语气词两个大类。 我们先来看句末语气词。按照传统的句子语气分法,浚县方言的句子可分为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术语气助词可以分布在这四种语气的句子 末尾,帮助表达语气和表现丰富、复杂和细腻的情感。在浚县方言中用于句木的 语气词,除了单音节语气词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多音节语气词,大部分是双音节 的,只有一个是三音节的。 我们再来看句中语气词,句中语气词是指用于句子中的词、短语、分句后的 语气词,它主要用来表示暂顿。所谓暂顿,“就是将句中某些词语或分句的最后一 个音节加以延长来表示对该词语的强调,以便于考虑后面要说的内容”,“语气词 正好可以用来承载这种延长出来的暂顿音节”( 李小凡,1 9 9 8 ) 。也就是说,它是 说话者在言语过程中在所说的话中间的停顿。暂顿语气词产生后由于频繁使用, 受整个句子语义的限制和影响,会产生各种具体的语气意义,如列举、强调、假 设等。 关于句中语气词,很多学者有过论述,如赵元任、刘叔新、胡明扬、方梅、 孙汝建等,鲍厚星在长沙方言研究中就把语气词分为句中语气词和句末语气 词来进行描述。 以上谈的都是单个语气词的情况。在浚县方言中,几个语气词结合在一起使 用的现象不是太普遍,我们在分析时只对仅有的几个结合语气词的某种或某几种 用法作举例性的说明。 浚县方言的句末语气词 句子从语气的角度看,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分别表一 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句末语气词可以分布在以上四种 语气的句子末尾,帮助表达丰富、复杂、细致的感情和态度。因此,根据旬术语 气词所依附的句类来划分,我们可以把浚县方言的句末语气词分为陈述句末的语 气词、疑问句末的语气词、祈使句木的语气词、感叹旬末的语气词。 2 1 陈述句末的语气词 陈述句是浚县方言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句子。吕叔湘在中国文法要略中把 陈述语气称为“直陈”语气。陈述语气可以由语调独立表达,不用语气词,如“我 知道”。但也可以用语气词,如“我知道了”。陈述句末加上语气词表示说话者的意 见、态度或者动作的完成和事件的变化。浚县方言中常用在陈述句术的语气词有: 嘞 1 、啦 l a 、么 m 9 、呗 p 、哟 i o 、呀 i a 、吧 p a 、 哺 1 i a 、了 l a 、妥了 t u a 祈l a 、散焉 s a n 2 ”1 i a n 拉倒 1 a 2 4 t a u 、 不咋 p u 纠t s a 、就是了 t g i o u 2 i l a 。 2 1 1 嘞 l e “嘞”,音 l ,当它前面音节的韵尾是 n ,常读作 n ,是语流中的同化 作用引起的。“嘞”是浚县方言中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之高是方言中 较为少见的。就其功能来说可以大分为四类:结构助词、体貌助词、语气词和构词 语素。就其意义来说可以再分为七个,分别记作“嘞,”( 副词性成分标记功能上 属于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地”,即朱德熙先生所说的“的。”) 、“嘞! ” ( 形容词性成分标记,功能上也属于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的”即朱德熙 先生所说的“的:) 、“嘞:。( 名词性成分标记,功能上也属于结构助词,相当 于普通话中的“的”,即朱德熙先生所说的“的:;) 、“嘞,”( 补语标记,功能 上也属于结构助词,相当于普通话中“得”的一部分用法) 、“嘞j ”( 表示事态 拘体貌助词,大致相当于普通话句尾的助词“呢”) 、“嘞。( 语气助词) 、“嘞 ”( 构词语素) 。像“嘞”这种集多种功能和意义于一种形式的语言成分,整个河 萄方言中都广泛存在,但各地的读音不尽相同,有人写作“的 1 i 7 ( 贺巍1 9 8 9 ) 、 卣人写作“咧 1 i e ”( 翟富生1 9 9 9 ) 、有人写作“哩 1 i ”( 贺巍1 9 9 1 ;郭熙2 0 0 5 ) 等。8 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语气词“嘞。”,为了方便,其它用法的“嘞 以后文中 步及时不再加标注,统一记为“嘞”,其具体用法随文注解。 语气词“里”( 即我们方言中的“嘞。”) 应来源于方位词“里”,太罔辰夫 酱明确说:“它的来源是里、裹等表示处所的词。”9 据王力先生考证, “哩”大约产生在十三世纪左右,在元代已经普遍应用了。正字通说:“哩, 音里,元人词曲借为助语 。“哩”字的较早形式可能是“裹”。“哩”就是“裹” 拘另一个写法。1 0 在元代,“哩”主要是用来表示夸张语气的。如: ( 1 ) 说汉朝大臣来投见哩。( 元曲汉宫秋) ( 2 ) 二位老丞相,他还不信哩。( 同上,陈州粜米) ( 3 ) 俺兄弟两个将一瓶酒来与哥哥上寿哩。( 同上,杀狗劝夫) ( 4 ) 店里有个好女子请你哩。( 同上,救风尘) ( 5 ) 在后花园亭子上,正在那里吃酒哩。( 同上,燕青博鱼) 在元曲罩,“哩”有时候也用来表示疑问和反诘。如: ( 6 ) 你怎么量米哩? 俺不是私自来粜米的。( 陈州粜米) ( 7 ) 仙子,可再有何人思凡哩? ( 张天师) ( 8 ) 你父亲立与我的文书上,写着的什么哩? ( 东堂老) 1 1 语气词“嘞。”位于陈述句句尾,给所附加的句子添加一定的语气意义,跟 普通话类似情况下的“呢:”相同,1 2 我们把这种用法的语气词“嘞”记为“嘞。”。 8 辛水芬2 0 0 6 浚县方高语法研究p 2 0 1 ,中华书局。 9 太【ij 辰火1 9 8 7 中困语历史义泫p 3 5 0 ,北京大学出版社。 1 0 参看i i 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2 0 0 5 年。 一j :述例句均见一i :力的汉语语法史p 3 1 8 3 1 9 。 1 2 江蓝生( 1 9 8 6 ) 结合对”尼”字近代汉语来源的考察,把北京话的“呢”分成两个,“呢”表示疑问语气,“呢 :“f i 表j 疑问。 9 语气是比较虚灵的语法意义,语气词在不同的句中往往司以表不不同的语气葸义。 总起来看,“嘞”可以表示以下几种意义: 1 ) 表示肯定的语气,有时略带夸张或者申辩的语气,句子中往往有“还” “才”等表示强调的词语。如: ( 9 ) 你还年轻嘞,好起“【t g i a i 5 5 】- 起来* 的舍音也快。 ( 1 0 ) 他还去过北京嘞。 ( 1 1 ) 她还会写诗嘞。 ( 1 2 ) 他胆儿才大嘞。 ( 13 ) j 狮看嘞。 上面例子中的语气词“嘞。”强调某种情况确实存在,“嘞。”都要拉长,以 示强调,提醒对方忽略或并不知情的事实。如例( 1 2 ) 表达了他去过北京,见多 识广意思,带有提醒对方不要小看他的口气。 2 ) 表示轻蔑、不满、不相信、不以为然等语气。例如: ( 1 4 ) 你还哄我嘞你还骗我呢。 ( 1 5 ) 我才不怕他嘞。 ( 1 6 ) 谁信嘞。 3 ) 表示提醒、声明某一事实的语气,有时带有责怪的口吻。如: ( 1 7 ) 他明个走嘞。 ( 1 8 ) 我才懒嘞的管嘞我才懒的管呢。 ( 1 9 ) 你快来吧,我待在家等”你嘞。 ( 2 0 ) 你早该给。她说嘞。 上面例子中的例( 1 7 ) ( 1 8 ) ( 1 9 ) 表示提醒、声明某一事实,例( 2 0 ) 则带 1 n 有责怪的口吻,暗含“你早不说现在才说已经晚了,没什么作用的”意思。 浚县方言中语气词“嘞e ”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就是相当于晋通话中的语气 词“的”,1 3 用于句尾表示一种肯定、强调、确认的语气,其信息焦点往往落在谓 语或谓语动词前的状语、主语上。我们把这种用法的“嘞”记为“嘞”,其具体 用法如下: 1 ) 用于陈述句尾,表示对整句话内容的确认和肯定( 包括对否定情况的确 认) 。如: a :( 2 1 ) ( 是) 他说嘞是他说的。 ( 2 2 ) 韭菜是咱妈栽嘞韭菜是咱妈种的。 ( 2 3 ) ( 是) 他叫我镇着说嘞是他让我这样说的。 ( 2 4 ) 那张纸是我夹在书里”嘞那张纸是我夹在书里的。 b :( 2 5 ) 我是坐汽车来嘞。 ( 2 6 ) 我是夜个回来嘞。 ( 2 7 ) 他是一个人过嘞。 ( 2 8 ) 本质本来就是我买嘞。 c :( 2 9 ) 他会骂你嘞。 ( 3 0 ) 我不会给。他说嘞。 ( 3 1 ) 放心吧,他一定会来求你嘞。 ( 3 2 ) 她不会诓你嘞她不会骗你的。 d :( 3 3 ) 家里“里头,的舍音乱七八糟嘞。 1 3 “的”的语气词身份虽己被绝人多数人所接受,但一直还有人在怀疑确:否定,直到今天,意见仍未达成统 一。我们这毕遵从绝人多数人的看法,认为有语气训“的”的存4 :。 1 1 ( 3 4 ) 他怪能说。嘞他很健谈。 ( 3 5 ) 这不是诓你嘞这不是骗你的。 ( 3 6 ) 说话怪里怪气嘞。 a 组句子是对现实事件责任者的断定,b 组句子是对现实事件实现方式、时间等 条件的强调,c 组句子是对非现实事件的肯定推断,d 组句子是对现实情况的认 定,以“嘞”为句术语气词的句子基本上可以包括在这四种情况里。但是这四 组句子并不属于一类。其中a 组和b 组属于一类,c 组和d 组属于一类。a 组和 b 组句子旬末的“嘞不能去掉,这说明“嘞”在这两组句子中不但有加强对 事实的肯定作用,还有足句的作用。c 组和d 组句术的“嘞”去掉后,句子的 意思基本相同,但加上“嘞”会使句子的语气表现的更加肯定、确信,毋庸置 疑,足以使听话人放心。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嘞”虽然是对整句话的内容 起作用的,但同时可以强调、认定句中的某一部分,这个认定的对象常位于 “是嘞”之间,距“是”最近的位置,强调、认定的对象即焦点,因此“是” 通常被称为焦点标记。在c 组句子中常常有肯定性能愿动词,“嘞2 ”强调认定的 对象常位于能愿动词之后,对于d 组这种既没有判断动词“是”又没有能愿动词 的句子,“嘞”强调认定的对象常位于“嘞”前。 正因为“嘞”字句通常用作告知( 所谓告知就是把自己已知的信息作为新 信息告知对方) ,所以多为静态句。“是”和“嘞”呼应加重句子的语势。如: ( 3 7 ) 你是摩仑吁泰来嘞 ? ( 3 8 ) 这些人是誊誓嘞。 ( 3 9 ) 我是否拿零蟹专嘞。 这组句子因有了“是”和“嘞”,语势加重了好多,表现为焦点部分( 加着重 号的部分) 在语流中读为重音,a 组和b 组这两组句子中的“是”和“嘞”呼应 对句子语势的影响就是加重语势。没有“是”与“嘞”呼应则减轻句子的语势, 如: ( 4 0 ) 他不会来嘞。 ( 4 1 ) 他都一齐儿走嘞他们一起走的。 ( 4 2 ) 放心吧,我不会上当嘞。 ( 4 3 ) 有钱不会娶不上媳妇嘞。 这组句子因有了语气词“嘞,语势减轻了好些,口气变得婉转。相反,如 果去掉“嘞”,语气不会改变,但是显得生硬,不柔和。c 组和d 组中的“嘞” 属于减轻语势这种情况。比较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对句子语势起加重作用的 是“是”,对句子语势起减轻作用的是语气词“嘞”。 2 1 2 啦 1 a 孙锡信先生在近代汉语语气词中认为,“啦”是清代中叶以后出现的,清 末才普遍运用的。对于“啦”的产生形式,语言学界普遍持“合音说”,认为“啦” 是“了”和“啊”的合音。 浚县方言旱的“啦”总包含有事态助词“了”的语义成分,准确地说应该是 “了”和“啊”的合音形式。但因为“啊”在浚县方言里很少单独使用,就“啦” 出现的句法位置而言,“啦总位于句尾,跟表示情况实现的体貌助词“了”位置 相同,可以认定“啦”是“了”“啊”的合音,有很强的凝固性。“啦 还具有完 句的功能,这跟它是“了”“啊”的合音不无关系。“啦”是“了 和“啊”的合 音,是二者的复合形式,兼有“了”和“啊”的作用,但以“啊”的作用为主。“了” 的语气意义是申明本来没有这个情况,现在才有或者本来没有注意或知道这件事, 现在才注意或知道。“啊”的语气意义为引起注意,并期待着对方作出积极的反应。 “啦”的语气意义是它们二者的结合,但是意义往往偏重于“啊”。如: ( 4 4 ) 县长来咱村儿啦。 ( 4 5 ) 你好象又年轻啦。 ( 4 6 ) 你这两天咋啦? “县长来咱村儿啦”可分析为这样一个过程:县长来了县长来了啊一 县长来啦。用以申明“县长来”这一新情况的出现,而这是听话人事先所不 知道的,或者没有注意到的;加上“啊”,使焦点( 县长”或者“来”,依具 体语境确定) 突出,引起听话人注意,并且期待着对方对此变化作出积极的反应, 比如“恁都快去瞧吧俐门快去看吧”等,“了”、“啊”合音为“啦”,二者意义集 于“啦”一身。例( 2 ) “你好象又年轻啦”可分析为:你好象又年轻了你好 象又年轻了啊 你好象又年轻啦,句意为本来就不老,现在突然发现好象变得 更年轻了。用“了”申述这一新情况的产生;加上语气词“啊”使焦点“年 轻了”突出,引起听话人注意,并且期待着对方对此变化作出反应:因为被人夸 又年轻了而高兴。当然,此时如果对方如期作出反应一高兴,则是遵循了会话中 的合作原则,如果对方表示不高兴的话则违反了合作原则。“了、“啊”合音 为“啦”,二者意义集于“啦”一身。( 3 ) “你这两天咋啦? ”可分析为:“你这 两天咋怎么了? ”“你这两天咋了啊? “你这两天咋啦? ”,这是疑问句, 但是也可做同样的分析。中的“了”用在这罩仍然是申述新情况的产生:你这 两天好象有些与往日不同,加上语气词“啊”突出焦点“咋”,引起听话人的注 意,并且期待着对方针对此焦点作出回答。积极的回答应该是听者承认自己这两 天是有变化,回答为“心情不好”或做出具体的回答等,这种反应是问话人所期 待的。有时会有消极的回答,即听者否认自己有变化,回答为“有咋没有怎么”等, 这就违反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将导致问话的回旋,问话人会接着问“那我咋瞧 你脸色不好”等。 “啦”的具体用法如下: 1 ) 表示解释、提醒的语气。如: ( 4 7 ) 天不下啦。 ( 4 8 ) 今个天不好,他可能不来啦。 ( 4 9 ) 我不去啦。 ( 5 0 ) 明个这个时儿他就到北京啦。 2 ) “啦”用在形容词或描写性的词语后面,在一般情形下,表示对已经出现 的情况或状态的某种评价。如: ( 5 1 ) 她长嘞的比原先好瞧多啦她长的比原来漂亮多啦。 ( 5 2 ) 这小孩儿口口 i a 4 2 x u 3 r 2 ”】现在知” t 5 0 2 4 知道的旮音啥多啦这个小孩比原 来懂事多啦。 ( 5 3 ) 地口【t 弘r2 4 太小啦,人立嘞的地口 t 弘r 2 4 都有地方太小啦,人站的地 方都没有。 3 ) 当句子叙述虚拟的事态变化时,“啦”多表示肯定、推测甚至是警告的语 气。如: ( 5 4 ) 再不来就不等你啦。 ( 5 5 ) 再不听说。就不要你啦再不听话就不要你啦。 ( 5 6 ) 你再不给。她她就要哭啦。 2 1 3 么 m 9 王力认为语气词“麽”是从“无”演变过来的,并以现代方言中的粤语和客 家话作为证明。孙锡信在近代汉语语气词中认为,麽( 即“么”) 是唐五代时 期产生和运用的语气词,可以用于是非问、测度问、句中停顿和表示感叹。元代 时语气词“麽”也记作“末”,元曲中用“末”作为“麽”的替代字有两方面的原 因:一方面是“术”与“麽”局部字音相同,音m u 3 ,同音替代,故“麽作“末”; 另一方面,“末”又与“麽”局部字音不同,即一部分“麽”不读m u 3 ,而读m a , 为了同这类“麽字相区别,故以“末”字记音。 1 4 工力2 0 0 4 汉语史稿p 5 2 3 5 2 4 ,中华书局。 “麽”字两读始自宋代。“麽”本音m u a ( 五代时记作“摩”“磨”,均音m u a ) , 由唐入宋,“麽”按语音演变规律,一般改变读音为m u 3 。但作为语气词的“麽”, 有的读音仍保留原来字音的主要特征,即主要元音a 保留了下来,仅介音u 失落, a 的舌位前移,由 q 变 a ,“麽”音m a ,后来用“吗”表示;有的读音改变为 m u 3 。“麽”字两读不是宋代一时的语言现象,后代一直延续,直至如今。 “麽”写作“么”在明代拟话本小说石点头中已经出现。“吗”在明末 已经使用,但极其罕见,在1 8 世纪中叶以前很少见到例证。由于形声字的“吗” 在表音方面比有两读的“么”更为便利,清代中叶以后“吗”便逐渐用开,但文 康的儿女英雄传刊行初刻本问世后,“吗”才真正的普及丌来,“么 的使用 就减少了好多。“吗”也继承了“么”的非疑问语气词的用法,即“吗 不是用于 是非问、测度问和反问,而是表示对事实的完全承认,带有不满或无可奈何的情 绪。1 5 在现代汉语中,“么”在有的书面语作品也记做“末”,表示不容置疑的语气, 含有“我认为显而易见、本来如此、理当如此 的言外之意,大致相当于普通话 中的“嘛”,是个带有较强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语气词。在浚县方言中“么”用在陈 述句末尾,有四种用法。如: 1 ) 加强肯定的语气,表示事情很清楚,不必多说,隐含“你应该知道、懂 得,而你却不知道或我担心你不知道,所以提醒你这个事实、情况”的意思。当 句子强调客观事实时,句首常常有副词“明明、本来等。如: ( 5 7 ) 就是么,他早就该来了。 ( 5 8 ) 你不就是那个谁么,我知”你。 ( 5 9 ) 你这个人,明明是我先看见嘞的么。 ( 6 0 ) 你明明说嘞的不对么。 ( 6 1 ) 你本来就有没有说请我么。 2 ) 用在“n p 就n p ”或“v p 就v p ”这样的句式中,帮助表示“不在乎、 5 以f :内容均见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语文版社,1 9 9 9 年。 1 6 无所谓”的语气,有时故意表现出大度豁达的胸怀,其实有责备、不满、愤怒之 义。如: ( 6 2 ) 走就走么。( 还磨蹭啥嘞) ( 6 3 ) 一个人就一个人么。( 有啥可害怕嘞的) ( 6 4 ) 听见就听见么。( 也有啥见不嘞秤人嘞的) 3 ) “么 还常常表示一种带有撒娇意味的执拗语气,这种语气多用于小孩 或女性。如: ( 6 5 ) 我不想吃这个么, ( 6 6 ) 我肚子疼么。 ( 6 7 ) 快点儿给我买么。 4 ) 表示出乎意料、惊讶的语气,带有戏谑的意味。如: ( 6 8 ) 你还怪能干嘞的么。 ( 6 9 ) 脾气还怪大嘞的么。 ( 7 0 ) 写嘞的还怪好嘞的么。 2 1 4 “吧 p a ”和“呗 p e “呗 由表示不肯定语气的“吧”与表示提请注意的“欺”合音而来,胡明扬 把这种由于语气词叠用发生连读而产生的语气词称之为“合成语气词”。1 6 这种合 成语气词的语音形式已经稳定下来,一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