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北宋宰相范纯仁政治思想研究 研究生姓名:张念一 导师姓名:汪天顺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史 研究方向:宋 史 年 级:2005 级 摘摘 要 要 范纯仁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之子,自己也曾在哲宗年间两度拜相,是 北宋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范纯仁的政治思想,渊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渊源于他 的家世和社会交往,渊源于他数十年的从政生涯。范纯仁政治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 是行“尧舜三代之政” 、 “执政为公”的施政思想;二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公平取士、 举贤必以天下公议的人才思想;三是赏罚分明,宽严相济的法制思想;四是主张减轻农民 负担、重视粮食生产、鼓励桑植的惠民思想;五是反对滥用武力,争取和平相处、加强戒 备, 防止少数民族武装入侵的民族思想。 范纯仁继承了他父亲范仲淹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固邦本、厚农桑” 、 为国举才、 “贵纳谏、进危言”的思想。但范仲 淹主张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主张“急变” ,范纯仁主张循序渐进的改革弊政,主张 “渐变” 。范纯仁和王安石的私人关系甚好,王安石甚至对范纯仁还有提携之恩,他们的 政治思想有相同之处;但范纯仁和王安石也有冲突,冲突主要表现在对变法的态度上,王 安石是激进派, 范纯仁则是稳健派, 他们都主张变法, 只不过对变法的方法有所不同而已。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始终体现了重视国家的稳定、 体现了鲜明的实事求是的特色、 范纯仁的 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忠”和“恕” 。范纯仁的“忠” ,是对封建帝王的忠,同时是对整个封 建统治制度的忠。范纯仁政治思想中的“恕” ,是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处人理政。当然,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也并非全都是积极的。但总的来说,是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 关键词:范纯仁 政治思想 渊源 思想 评价 ii the research about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prime minister fan chunren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graduate name: zhang nianyi tutor name: wang tianshun specialized subjects: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direction: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grade: 2005 abstract fan chunre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well-known politicians,reformers fan zhongyans son, also in their own zhezong two years of baidoa,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 fan chunren political ideology,his origins in the era in which,in his origins family and social exchanges,sources in his political career for decades. fan chunren political ideas,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first,yao and shun three generations of governance,governing for the public, the policy thinking and the other is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morality-based, fair admission disabilities, will give the world - gongyi people thinking of the third is shangfafenming,kuanyan phase of the legal thinking. the fourth is that reducing the burden on peasant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grain production and encourage huimin sangzhi the idea of five is against the abuse of force,to live in peace, strengthen security to prevent ethnic minority armed invasion of thinking. fan chunren fan zhongyan inherited his fathers first world to show concern and worry, to enjoy oneself music, solid foundation of thick mulberry farmers,was cited for the country,is satisfied that your advice,jin wei yan. however,fan zhongyan advocate radical comprehensive reform, advocating radical change,fan chunren advocated gradual reform bizheng,advocated gradual change. fan chunren and wang anshi very good personal relations,wang anshi even on the tu fan chunren tixie there,they have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imilarities,but also fanchun ren wang anshi, and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nflic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reform of attitude,wang anshi is radical,fan chunren is moderate,they have advocated reform,but reform of the method is different from it. fan chunren political ideology reflects the import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embodies the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an chunren is the core of loyalty and i am afraid. fan chunrens allegiance,the feudal emperors of loyalty,but also the entire system of feudal rule of allegiance. fan chunren political thinking of the i am afraid, is understanding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wards the people and political affairs. of course,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fan iii chunren is not all positive. generally speaking,however,are positive factors than negative factors. key words: fan chunren political thought origin mind evaluation 1 引引 言言 (一一)范纯仁简介范纯仁简介 范纯仁,字尧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卒于徽宗建中 靖国元年(1101)。以父恩补太常寺太祝,皇祐元年(1049)中进士及第,因事亲而不赴官,范 仲淹卒始出仕,知汝州襄城县,后历任地方和中央多项官职,年七十五卒,赠开府仪同三 司,谥忠宣。纯仁与孙复、石介、胡旦、李觏等名儒交往甚密,待人平易忠恕,常言:“但 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二二)对范纯仁研究的学术回顾对范纯仁研究的学术回顾 范纯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首先,他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范仲淹的儿子;其次,在 王安石变法时,他却持反对的态度;再次,元祐更化时,他却又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 石新法的做法;最后,在哲宗亲政后,他又被视为复辟旧党,落职罢官。其宦海浮沉的原 因何在,其政治立场的是非如何,这些都是饶有兴味,很有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 目前学术界对范纯仁研究相对薄弱,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有关论文、文章和相关著作 中。论文、文章方面主要有: 李霞的范纯仁的为官轶事一文,主要介绍范纯仁为官的一些轶事,内容比较简单, 主要是把宋史中有关范纯仁的部分内容翻译成白话文。 贾道民的秉持家风忠直济世范纯仁的政见与实践一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 部分介绍范纯仁心系苍生,为民请命的事迹;第二部分介绍他重国体,轻私利的政治态度; 第三部分介绍他强调“内圣”和“礼治”的政治思想;第四部分介绍他以德报怨,胸怀坦 荡的品德。该文认为范纯仁一生遵奉儒学“内圣外王之道”的理想,勤政爱民,秉直敢言, 公忠体国,宽厚仁恕,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试图抚平激烈的党争,在北宋政治舞台上产生 了较大影响,为北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建军、胡冲的范纯仁欲超越党派之争而不能的北宋政治家一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范纯仁在熙丰变法时期,与王安石的政治冲突;第二部分介绍他在元祐更化 时期与司马光的政见分歧; 第三部分介绍他营救蔡确的情况。 该文认为从范纯仁与王安石、 司马光等人的政治分歧,以及其不顾政治风险上书营救蔡确之举,可以看出,在党争激烈、 党同伐异之风盛行的北宋中后期政治舞台上,范纯仁是为数极少的不为党争偏见所左右的 李霞:范纯仁的为官轶事,社会科学论坛政府法制,1999 年第 7 期。 贾道民:秉持家风 忠直济世范纯仁的政见与实践,社会科学论坛,2007 年 12 月 下期。 2 政治家之一,其立朝为政,多从宋王朝长远利益出发,既不因私恩而放弃与王安石的政治 斗争,为自己飞黄腾达而依附权要,也不因私交深厚而附和司马光的“元祐更化”,特别 是能够抛开个人私怨飞甘冒被排挤的政治风险,坚持反对借文字狱对蔡确进行残酷打击。 大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乃父风范,不愧 为一代名臣范仲淹之子。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研究范纯仁的专门著作,只是在相关著作和图书中涉及到 范纯仁的研究。张其凡的宋代史 介绍了王安石变法、元祐更化、绍圣绍述的情况, 其中提及了范纯仁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的情况。 另外,吴邛编的智断疑案与逻辑推理介绍了范纯仁巧察伪供的事迹。 朱祖延, 张金煌主编的中华掌故类编(古文今译) 介绍了范纯仁开仓赈灾、为苏辙廷争、不计 较寺僧叱骂、莫枕待访客和宽待他人的事迹。 徐潜等编著的中国掌故大观介绍了范 纯仁向友赠麦的事情。 李桂生编著的学生实用掌故类典介绍了范纯仁主政地方时治 下无盗和范纯仁因遭人误会而被责备却向此人道歉的故事。 刘茂银,万爱珍的治学典 故介绍了范纯仁勤学导致帐顶灯烟迹如墨的事情。 周北辰等编选的宋史人物故事 ,介绍了范纯仁任宰相时荐才的情况和忠恕处世的 态度。 门岿主编: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续编介绍了范纯仁在地方任职时候以宽治盗之事。 唐麒主编的世界五千年智谋总集(中国卷) ,介绍了范纯仁识破伪拱,侦破杀夫案的 经过。 曾庆全,雷光照的历代佳话 ,讲述了范纯仁不记私怨,反对儿子对司马光落井 下石的故事。11王为国的新资治通鉴(第四卷) 介绍了范纯仁廉俭如一生活态度。12张 丁建军、胡冲: 范纯仁欲超越党派之争而不能的北宋政治家 m 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 论集 ,2006:83。 张其凡: 宋代史 澳亚周刊出版有限公司,2004:133。 吴邛编著: 智断疑案与逻辑推理 重庆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66 页载: 范纯仁巧察伪供充 分条件假言推理 。 朱祖延,张金煌主编: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编纂: 中华掌故类编(古文今译) 河南人民出版 社 1990 年版,第 26 页载: 范纯仁开仓赈灾 ,第 98 页载: 范纯仁为苏辙廷争 ,第 443 页载: 范 纯仁不计较寺僧叱骂 ,第 582 页载: 范纯仁莫枕待访客 ,第 622 页载: 范纯仁的度量 。 徐潜等编著: 中国掌故大观 北京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 页载: 范纯仁赠麦 。 李桂生编著: 学生实用掌故类典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7 页载: 范纯仁治下无盗 , 第 209 页载: 范纯仁被人误责还道歉 。 刘茂银,万爱珍著: 治学典故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02 页载: 范纯仁勤学帐 顶灯烟迹如墨 。 周北辰等编选: 宋史人物故事 新华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0 页载: 范纯仁荐才 、 得之忠 恕,受用不尽 。 门岿主编: 二十六史精粹今译续编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849 页 唐麒主编: 世界五千年智谋总集(中国卷) 广州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65 页载: 范纯仁识 破伪拱 。 11曾庆全,雷光照编: 历代佳话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344 页载: 范纯仁不记私怨 。 12王为国编: 新资治通鉴(第四卷)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0 页载: 范纯仁廉俭如 一 。 3 建国的实用奇谋大全.描写了范纯仁鼓励桑植和侦破疑吏暴死案件的情况。 仉雁秋等 编著的历代廉政故事集译 ,再现了范纯仁主政地方时护田救灾、宽以治狱的事迹。 孙 瑞琪、马淑凤编著的处世的哲学介绍了范纯仁忠恕处世的态度。 陈子典主编的廉 , 揭示了范纯仁不存私心,一心为“公”的高尚品德。 介绍范纯仁生平事迹的有:宫达非的资政大典 ,侯福兴、李春光著的中国历 代廉吏 ,张昕主编的安陆古代人物传,吕绍纲、吕美泉编著的中国历代宰相 志 ,彭勃主编的中华监察大典(人物卷) ,诸伟奇的白话智囊,魏洛的中 国宰相全传11,杨镰、薛天纬的诗歌通典12,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编写组编写的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13,中外名人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华文化名人录14等。 综上所述,从论文、文章的角度看,涉及到了范纯仁施政思想的只有两篇,且对其思 想来源没有叙述,对其施政思想的评价也比较简单,对其政治思想没有专门论及。从著作 和图书的角度看,均只是介绍范纯仁的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没有涉及他的政治思想。作 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范仲淹之子,哲宗朝的宰相的范纯仁,对北宋后期的政局有较大影 响,其政治思想也颇具特色。然而,在目前的宋史研究中很少有人涉足其间,因此,研究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其选题有新的角度,也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在他所在的时期有其独特的地位。其内容固然有惠民等与当时许多 士大夫乃至中国历代传统思想相一致的部分,同时也有其自己的特色。如他主张适当保留 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有益措施,反对对政敌的打击报复等施政理念在当时都显得不合主流, 然而后来的形势发展却显示出了其远见卓识。范纯仁的民族思想独具特色,他的“以土(人 或财)易人”的主张表现了其对普通百姓命运的高度关注,他在希望和平的同时,也对可能 的战争高度警惕,体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范纯仁的“举贤必以天下公议”的用人思想 在我们今天也被部分的借鉴。深入研究范纯仁的政治思想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北宋中后 张建国编:实用奇谋大全 气象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586 页载: 范纯仁鼓励桑植 , 第 776 页载: 范纯仁疑吏暴死 仉雁秋等编著: 历代廉政故事集译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776 页载: 范纯仁护田救 灾 ,第 285 页载: 范纯仁宽以治狱 ,第 287 页载: 范纯仁廉俭如一 。 孙瑞琪,马淑凤著编著: 处世的哲学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79 页载: 范纯仁忠恕 处世 。 陈子典主编: 廉 花城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80 页载: 范纯仁不存私心 。 宫达非: 资政大典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145 页载: 范纯仁 。 侯福兴,李春光著: 中国历代廉吏 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0 页载: 范纯仁 。 张昕主编: 安陆古代人物传 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9 页载: 范纯仁 。 吕绍纲,吕美泉编著: 中国历代宰相志 吉林文史出版 1991 年版,第 356 页载: 范纯仁 。 彭勃主编: 中华监察大典(人物卷)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65 页载: 子承父 业天下闻的范纯仁 。 诸伟奇编: 白话智囊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81 页载: 范纯仁 。 11 魏洛著: 中国宰相全传 工商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195 页载: 范纯仁 。 12 杨镰、薛天纬著: 诗歌通典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48 页载: 范纯仁 。 13 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历代名人辞典编写组编: 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第 253 页载: 范纯仁 。 14 中外名人研究中心著: 中华文化名人录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29 页载: 范纯仁 。 4 期的政治局势,而且对我们现代社会同样有借鉴意义。 (三三)本文的写作方法、框架及创新本文的写作方法、框架及创新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辅以政治学的方法,在尽可能搜集甄别范纯仁的有关文 献资料的基础上,先以时间为序排比史料,提炼出范纯仁的政治思想。 本文共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范纯仁的思想渊源, 第二部分介绍范纯仁的政治思想, 第三部分对范纯仁政治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对范纯仁的政治思想进行评价。 本文的写作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范纯仁的政治思想 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本文的写作,力求学术观点的创新。例如:一些传统的观点认为, “以杰出的政治家 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在宋神宗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年)进行的政治改革,不仅 是宋代历史上一个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重大事件之一。 ” “他是地主阶级内部矛 盾(具有进步性质的变法派和代表反动性质的反变法派之间的矛盾)的产物” 本文从变法 的目的来说和许多反变法派的政治家都主张改革两方面进行论述,以是否支持王安石变法 为标准,将王安石等列为变法派,将司马光、范纯仁等列为反变法派,而并没有一味将司 马光、范纯仁等人列为保守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范纯仁的思想渊源一、范纯仁的思想渊源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渊源于他所处的时代,渊源于他的家世和社会交往,渊源于他数 十年的从政生涯。 (一一) 渊源于范纯仁所处的时代渊源于范纯仁所处的时代 范纯仁的一生先后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此时的北宋王朝,已过 其鼎盛时期,正逐步走下坡路。其内部表现在“三冗”(即“冗官” 、 “冗兵” 、 “冗费”)局 面的逐步形成。北宋对辽和西夏每年支出数十万两银、数十万匹绢,以及大量其他物品以 换得和平局面。 北宋初期官员只有三五千人左右, 但由于实行了官职名称与职务分离的 “差 遣”制度,而且官员无论有无才能按年资升迁,加上由于科举及其他途径加入仕途的人数 日益增多,景德年间(公元 1004 到 1007 年)已有 1 万余员,皇祐年间(公元 1049 到 1054 年)更是多达 2 万余员,大量的官员享受着优厚的待遇,耗费了巨额的经费。形成了“冗 官”的局面。宋太祖时选练禁军,成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 19 万 3 千人。太宗时, 增加到 35 万。真宗时增到 43 万 2 千。仁宗时,对西夏用兵,各路郡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 漆侠王安石变法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5 禁军激增到 82 万 6 千人,全国军队总计 125 万 9 千人,变得空前的庞大。宋朝用来养兵 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多已死去,老弱的 又不能裁减。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 食,作战能力低下,形成了“冗兵”的局面。 而“冗费”则是指皇帝的各种祭祀活动, 修建佛寺宫观,以及各种赏赐等等的开支。 “三冗”导致宋朝廷入不敷出,政府为了维持 巨大的开支,只有加紧剥削人民。 田赋不均则是另一个重要问题,真宗在大中祥符六年 (1013)就曾说过: “人言天下税不均,豪强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由 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 ” 这种情况曾引起过部分地方官员的重视,尝试予以解决,如在 仁宗景祐三、四年(公元 1036 到 1037 年)间,郭咨在肥乡县(今属河北)为解决“田赋 不平,岁久莫治” ,用“千步方田法” , “除无地之租者四百家,正无租之地者百家,收逋 赋八十万” 。但全国田赋不均的情况,得到解决的只是极个别地区。 在对外关系方面,党 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不断崛起,多次与北宋发生战争,由于北宋的积贫积弱以及统治者重 文轻武的各项政策,使得宋朝军队在战争中胜少败多。战争以议和和向西夏输出岁币宣告 结束。 面对如此严重的内外危机,许多官僚阶层的人物反对对现行政策作重大改革。但也有 部分士大夫认为北宋政权面临严重的内外形势,必须要对现行政策作大刀阔斧的改革。范 纯仁的父亲范仲淹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庆历新政失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改革 趋于停滞。但仍有部分士大夫呼吁变革,典型代表就是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王安石,他在 仁宗时期上了著名的言事书 ,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但没有被采纳。但形势在神宗 时期发生了变化,年轻的神宗皇帝初登大位,主张彻底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洗刷在 与外敌战争中胜少败多的耻辱。 便启用他早已仰慕的王安石推行变法。 变法实行了十几年, 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遭到了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在神宗死后,哲宗即位,高太后 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所有新法,神宗时期从西夏手中获得的一些土地也被放 弃。 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又打出了恢复变法的大旗,重新起用新党,但此时的所谓 改革派已经不是真心变法,而是将变法作为打击异己的工具。哲宗病死后,徽宗又起用蔡 京变法,后来曾有人指出, “蔡京用事,举天下之财而尽用” , “非祖宗熙丰之法” 。蔡京号 称“绍述” ,实际上是对广大人民刻剥压榨,完全不是熙宁、元丰时的新法, 北宋政府的 统治因此越来越腐朽,最终导致了其灭亡。 变法派与反变法派的长期斗争,使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策多变,官员 变更频繁。 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 包括范纯仁在内的当时统治阶级中的重要人物, 范文澜: 中国通史 第五册 宋辽元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24。 白寿彝: 中国通史 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145。 徐松: 宋会要辑稿 食货一之十八,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78:314。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530。 参见李华瑞: 宋夏关系史 第三章第二节,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82。 范文澜: 中国通史 第五册 宋辽元时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202。 6 都不得不在政治斗争中明确表明自己的政治倾向。可见,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局势对范纯仁 稳妥施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 (二二) 渊源于范纯仁的家世和社会交往渊源于范纯仁的家世和社会交往 范纯仁出身名门, 他的父亲就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范仲淹。 范仲淹 (公元 989 1052 年) ,字希文,从小家境贫寒,两岁丧父,母亲改嫁池州(白寿彝: 中国通史第 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 认为是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平东) )的朱文翰,他也 因改名为朱说。范仲淹得知自己身世以后,赴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书院求学,学习 刻苦, “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范仲 淹一生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 1041 一 1048 年)的“庆历新政” 。宋 仁宗庆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上十事疏 ,主要内容包括: “明黜陟、抑侥幸、精 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范仲淹提出的 项改革措施,除“修武备”外,宋仁宗均下诏颁行全国,史称“庆历新政” 。但因反对势 力太大,庆历五年(1045)被出邠州(今陕西彬县)知州, “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还 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对宋代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通过教育培养人才, 是范仲淹治国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庆历年间,他将教育作为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推广到 全国,兴学运动掀起了高潮。范仲淹也十分爱惜人才,北宋的许多著名人物,如富弼、狄 青、孙复、张载等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范仲淹有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范 纯仁自己则有二子:正平、正思。范正平,字子夷,范纯仁长子,生卒年不详, “长于五 言,学行甚高。圣绍中(公元 1096 年左右)为开封尉。为蔡京所嫉,蔡京当国,言正平 矫撰父遗表,又谓纯仁行状妄传圣语,遭逮狱羁管。后事白得释,闲居。 ” 范正思,子直 方,范纯仁次子。父卒,诏官其子孙,范正平将官位主动推让给幼弟范正思。 范纯仁从小受父亲的严格要求,父亲的政治理念对其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 作用。 范纯仁的政治思想继承了范仲淹政治思想中的部分内容, 如 “固邦本、 厚农桑” 、 “明 黜陟、抑侥幸” 、 “贵纳谏、进危言” 等。如在“固邦本、厚农桑”方面,范纯仁就有重 视农业的思想与之对应,在“明黜陟、抑侥幸”方面,范纯仁有赏罚分明、宽严相济的思 想与之对应此外,在“贵纳谏、进危言”方面,范纯仁更是有重视言路的思想与之相似。 当然,他在是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方面与其父的变革政治思想有很大差异,但从他后来 在反对司马光完全废除变法的一切措施的态度看,范仲淹的改革思想在他身上还是产生了 一些烙印。 范纯仁交友广泛,他与司马光等同时代政界名流均有交往。 “时耆贤多在洛,纯仁及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67。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67。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94。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94。 赵继颜: 范仲淹的政治思想 j ,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0 年第 2 期。 7 司马光,皆好客而家贫,相约为真率会,脱粟一饭,酒数行,洛中以为胜事。 ” 此外,他 与当时的许多名儒也交往甚深, “仲淹门下多贤士,如胡瑗、孙复、石介、李覯之徒,纯仁 皆与从游。昼夜肄业,至夜分不寝,置灯帐中,帐顶如墨色。 ” 如此亲密的交往,对他的 政治思想也影响颇深,如他的施政理念与司马光“同人之利” 的惠民思想是相似的。范 纯仁重视教化,这与李覯、胡瑗和孙复也是相似的。例如,李覯明确指出“所谓安者,非 徒之、饮之、食之、治之、令之而已也,必先教化焉。 ” 胡瑗则十分重视人格的感化,他 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其显著特点是注重人格的感化。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 去感化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接受封建道德规范。蔡襄在太常博士致仕 胡君墓志中说胡瑗为苏湖二州教授, “严条约,以身先之” 。 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也 称“先生倡明正学,以身先之” 。 孙复同样重视“伦理道德” ,视其为“治世之本”的思 想。 可见范纯仁的家世和社会交往是他政治思想的重要思想来源。 (三三) 渊源于范纯仁的从政生涯渊源于范纯仁的从政生涯 范纯仁自仁宗年间出仕,至徽宗时卒,从政四十余年。仁宗皇祐四年(1045) ,范仲 淹卒,范纯仁始出仕,任汝州襄城知县,开始其政治生涯。后任签书许州观察判官,襄邑 知县。英宗治平元年(1064) ,任江东转运判官。英宗治平二年(1065) ,任殿中侍御史、 知制诰,后因“濮议” ,贬为安州通判、蕲州知州,陕西转运副使。神宗时,召为兵部员 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谏院、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判国子监。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 河中府,成都府路转运使、和州知州、知信阳军、管勾西京留司御史台,河中知府。熙宁 七年(1074) ,任庆州知州。元丰八年(1085) ,除给事中。哲宗立,进吏部尚书、同知枢密 院事。元祐三年(1088),范纯仁到达其从政生涯的最高峰,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即 拜相),后因在车盖亭诗案中为蔡确辩护,先后贬任颍昌、太原和河南三府知府。元祐七年 (1092), “召还,复拜右仆射” (即复相)。哲宗亲政后,贬颍昌、河南、陈州、随州知府, 后为武安军节度副使、观文殿大学士,充中太一宫使等官职。从范纯仁一生所任官职来看, 他的从政生涯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任职于民政的经历,也有曾任职于军队的经历。同时, 既担任过封疆大吏,也担任过中央官员直至宰辅。这些丰富的政治阅历,是其政治思想的 实践来源。如他的惠民思想正是在其任封疆大吏而主政一方时得以有机会实践的,而他的 民族思想则是在他任职于军队得到了亲身的实践。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67。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67。 司马光: 温公易说 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李覯: 李覯集 安民策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1 年。 刘方: 从唐宋文化转型视野中透视胡瑗思想的价值 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 第 28 卷年第 4 期第 38 页。 吴德义论孙复思想的贡献及其时代意义 j 晋阳学刊1990 年第 4 期第 81 页。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10366。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8:10290。 8 二、范纯仁的政治思想二、范纯仁的政治思想 范纯仁政治思想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行“尧舜三代之政” 、 “执政为公”的施政 思想;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公平取士、举贤必以天下公议的人才思想;赏罚分明,宽严 相济的法制思想;.主张减轻农民负担、重视粮食生产、鼓励桑植的惠民思想;反对滥用武 力,争取和平相处、加强戒备,防止少数民族武装入侵的民族思想。 (一一) 范纯仁的施政思想范纯仁的施政思想 施政思想是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纯仁主张“行尧舜三代之政” ,他主张维护社会稳定, 进而在稳定中求发展,因此他反对王安石的激进变法,但他也主张适当地保留王安石变法 中的一些有益措施,这与司马光等一些反变法派主张完全废除变法有所不同。 1行“尧舜三代之政”行“尧舜三代之政” 范纯仁施政主张行“尧舜三代之政” 。范纯仁认为的“尧舜三代之政”主要内容是, 对民重视教化的作用,主张道德在先而施法居后。对北宋王朝所面临的一系列内外问题, 他主张循序渐进的进行改革,以实现民富国强,反对激进的变法措施。在民富国强的关系 方面,他主张民富在前而国强在后。他认为统治者应“以知人安民为大,以富国强兵为末 务” , “先道德而后事为,先教化而后法度”言“安石不可久在中书”。还指出“事大 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急求,积弊不可顿革” 。对王安石变法的的大部分措施,他视之 为“议五霸之法富国强兵之术” ,还把其比喻为“言财利背孟轲” , “效桑羊均输之法, 而使小人为之,掊克生灵,敛怨基祸” 。会导致“道不驯则有偃苗之患,事速成则有达 之虞,人急求则才佞进而巧伪生弊” 的严重后果。 范纯仁作为著名改革家范仲淹之子, 却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如范纯仁与当时许多 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一样指责王安石所实行的均输法是与天下争利。像苏辙认为王安石 “虽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足,然法术不正,吏缘为奸,措克日深,民受其病。” 范纯仁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3。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04:74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004:75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9。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8。 脱脱等: 宋史 卷三百一十四,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1028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上,四库全书本,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4。 脱脱等: 宋史 卷一百八十六,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7:4541。 9 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反对均输法。二是范纯仁对王安石党同伐异之举极为反对。范纯仁自己 就因为反对变法就被贬为河中知府,可见范纯仁称王安石党同伐异并非无中生有。 如果实行了范纯仁的主张,不继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循序渐进的逐步改革弊 政,结果究竟会如何,这涉及王安石变法的是非曲直问题,不是本文探询的重点,这里就 不详细阐述了。 2 “执政为公” “执政为公” 蔡确的车盖亭诗案最能体现范纯仁“执政为公”的思想。车盖亭诗案是北宋典型的文字 狱,高太皇太后以此将蔡确贬到新州,有人认为新州太远,可以稍移近州,以示宽容,但 高太皇太后坚持说:“山可移,此州不可移。” 宋代的政治气氛相对宽松,较少兴文字狱和 处死大臣,一般以流放代之。当时,被流放岭南到这样偏远的地区,实际上与被判了死刑 无异。从范纯仁营救蔡确一事可以体现出范纯仁心中的“执政为公”的思想,他的政治主 张从没有过动摇,一直指导他言行的都是他心中 “执政为公”的思想。 范纯仁主张适当地保留王安石变法中的一些有益措施,这与司马光等一些反变法派要 求完全废除变法有所不同。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神宗病死,其年仅十岁的第六子赵煦 即位,这就是宋哲宗。当时曹太皇太后已死,因哲宗年幼,无法亲理朝政,神宗母高皇太 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高太皇太后一向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当时宫中反变法 派的代表,她一执政,便招回司马光为相。司马光当权后,便在短短几个月内废除王安石 变法除科举和教育外的其它措施。对此情况,同样身为反变法派的范纯仁却认为不妥。他 在这方面体现出了实事求是的政治态度,主张适当保留王安石变法的一些有益措施,如差 役法和青苗法等。他指出“法固有不变,然有不可暴革,盖治道惟去太甚耳。 ” 范纯仁主 张保留差役法,建议高太皇太后和司马光将其“先行于一州,候见其利害可否,渐推之一 路,庶民不骚扰而法可久行。 ” 然而, “光弗听”,差役法最终未被保留。范纯仁对司马 光这种一意孤行的行为十分不满,叹曰“又一王介甫矣! ” 。此外,范纯仁还建议恢复青 苗法,当时“司马光方以疾在告,不与也” ,但当其得知后, “遂力疾入对”,导致青 苗法遂罢” 。 元祐更化时期,身为反变法派的范纯仁却反对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新法的做法,是 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范纯仁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范纯仁稳妥的政 治态度,范纯仁始终主张对弊政(当然他所认为的弊政也包括王安石变法)进行循序渐进的 毕沅: 续资治通鉴 卷八十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135。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四百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2004 年。 10 改革,即“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急求,积弊不可顿革” 他认为无论这些弊政对社 会造成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也不应一次性的全部废除了之,而应将可能有积极一面的政 策暂时保留,在个别地区实行,以观后效。其二,其父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改革家,曾主导 过北宋另一次著名改革,即“庆历新政” ,范纯仁在这一观点上与父亲有明显的不同意见, 但在其它政治观点方面,却与父亲的主张较为相似。不难想象,他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的变革主张虽然为他所反对,但还是在他的身上产生了一些烙印。 范纯仁的主张不为当权者所容,对北宋的政局有很负面的影响。从王安石变法产生的 正反两方面影响和北宋在真宗后的严峻形势来看,如果范纯仁的主张被采纳,可能推迟北 宋的灭亡。 (二二)范纯仁的人才思想范纯仁的人才思想 任何国家和政权, 无论其政策和法律多么完备, 如果没有优秀的官员去认真贯彻执行, 都只是一纸空文而已,甚至会出现各种违背政策的混乱局面,而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 帝能否选拔优秀人才辅佐他治国,更显得格外重要。范纯仁为了国家的稳定,主张为国举 才。他选拔和使用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主;方法是科举考试,公平、公正选拔 人才;“举贤必以天下公议”。 1德才兼备、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以德为主 在中国封建社会,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优秀的官员呢。范纯仁在此方面赞成德才兼备、 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他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处理好国家事务。在两者之间,又 以德为先,呼吁君主应宽待有德之人。 范纯仁指出用人 “必须才德兼复” ,只有 “誉望出众、才德过人之人方可以倚办 国事,化服群心” 。但 “德”和 “才”是两个不同的标准,这其中又以哪一个为重呢, 范纯仁认为应采取德才兼备、以德为主的用人标准。他多次上书批评皇帝“责君子太重而 奖小人太深” ,但他也知道这样生硬的说教可能难以说动统治者,于是用“天人感应” 这样带有封建迷信的传统说法来劝谏皇帝“诏三省选用正人” 。 2公平取士公平取士 范纯仁在科举改革方面,主张用策论代替诗赋,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并在文化教 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大力兴办学校教育,以提高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 宋代的科举制度相比唐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制度趋于完善,科举考试已经成为选 拔中高级官员的主要方法,考试的公平性也比唐朝有很大提高。但在考试内容方面,宋初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下,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4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下,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37。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下,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83。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下,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54。 范纯仁: 范忠宣集 ,奏议卷下,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8。 11 仍然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这种考试方式,没有考虑治理国家的实际需要和不同地区读 书人的传统特长,范纯仁看出了这些弊端,他赞同富弼的观点即“朝廷取士路狭,天下必 多遗佚,按两汉有贤良、孝廉、孝弟、明经、秀才、进士之科。在唐亦有制举五十余科。 本朝唯进士、学经二科,及近复制举,大概所取文士而已,其它人材悉皆弃遗,愿以临难 不顾,武勇绝伦,智足安边,才可将帅,谋虑宏远,可使绝域之类,多设科目,委逐路监 司察访选举,以尽遗佚之才”。 他指出“进士多取文赋,唯闻闽蜀江浙之人所长,至南 省则与西北之人一处糊名通考,故西北之人得进者少”。为此,范纯仁提出以后的科举考 试 “南省只试策论、经义”, 并在北方创办学校,以促进教育和考试公平,改变 “朝 廷不能均取地方之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