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个概念。第三世界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区的130多个国家,占世界陆地面积和总人口的70%以上。第三世界国家绝大多数过去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附属国,它们取得政治独立后,还面临这肃清殖民主义残余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巩固民族独立的历史任务。它们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相对来说,第三世界国家都是不怎么发达且较贫困的国家。5.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即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6. 贸易协定(trade agreement)答:贸易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调整它们相互贸易关系的一种书面协议。其特点是对缔约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规定得比较具体,有效期一般较短,签订的程序也比较简单,一般只须经过签字国的行政首脑或其代表签署即可生效。贸易协定的内容通常包括:贸易额、双方出口货单、作价办法、使用的货币、支付方式、关税优惠等。二、习题1.GDP不是解释两国贸易量的唯一重要因素,距离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考虑到距离,澳大利亚的进出口运输成本相对更高,因此减少了贸易的吸引力。因为加拿大与美国相邻,而澳大利亚不与任何一个大经济体相邻,这使得加拿大更加开放,而澳大利亚更加自给自足。2.墨西哥与美国毗邻,但是距离欧盟很远,因此它与美国的贸易量很大。巴西离美国和欧盟都很远,因此巴西与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量大致相当。墨西哥贸易量比巴西大,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墨西哥离大经济体(美国)近,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北美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一。巴西远离任何一个大经济体,与它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经济规模都比较小。3.如果这每个国家的GDP都增加一倍,并不意味着贸易会增加四倍,可以用教材表2-2中的例子说明。结合教材表2-2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这四个国家的GDP都增加一倍,贸易也增加四倍,则表2-2中第一行数据应为:-6.4、1.6、1.6,显然这是与现实相违背的,因为这意味着A国所有的支出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未将任何的收入用于消费本国的产品。现实中,国家总是把绝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消费本国的产品。4.之前,东亚国家都是小经济体,这说明它们的市场规模很小,不能大量进口。随着它们越来越富裕,消费需求增加,互相也就成为了贸易对象。根据引力模型,当韩国和台湾GDP规模很小时,意味着尽管两国距离相近,但是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很小。现在它们GDP增加了,它们之间的贸易量也随之增大了。5.一个世纪以前,各国贸易产品是由气候或地理条件决定的。英国的气候和自然资源禀赋和欧洲其他国家很相似,这样英国只能从西半球其他国家、亚洲进口像棉花、橡胶这样的产品,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产品很少。工业革命之后,制造品贸易增长,并且随着交通和通讯的改进继续扩张,因此英国转而与欧洲其他经济体大量开展贸易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引力模型的一个直接预测。单位劳动。如果放弃1单位苹果的生产,这将释放出3单位的劳动,这3单位的劳动可以被用来生产3/2单位的香蕉。c. 劳动的流动性可以使得各个部门的工资趋同,竞争可以使得商品的价格等于它们的生产成本。这样,相对价格等于相对成本,而相对成本等于工资乘以苹果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再除以工资乘上香蕉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因为各个部门工资相等,所以价格比率等于单位产品劳动投入的比率,即生产苹果所需的3单位劳动与生产香蕉所需的2单位劳动的比率,即贸易前苹果对香蕉的相对价格是3/2。2.a. 外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是一条直线,在160(800/5)处与苹果轴相截,在800(800/1)处与香蕉轴相截,如图3-8所示。b. 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可以由苹果和香蕉的相对价格和相对供给量绘出,如图3-9所示。从图3-9可以看出,苹果对香蕉的最低相对价格是3/2,在这个价格上,苹果的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在3/2的相对价格上,本国对苹果的最大供给量是400,外国对香蕉的供给量是800,这时,相对供给量为1/2。只要相对价格保持在3/2和5之间,相对供给量就不变。如果相对价格成为5,两个国家都会生产苹果,香蕉的产量为零。这时,相对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从图3-9中可以看出,相对价格为3/2时,相对供给在0到1/2之间;相对价格在3/2和5之间时,相对供给保持1/2不变;当相对价格为5时,相对供给从1/2到无穷大。3.a. 相对需求曲线包括(1/5, 5),(1/2, 2),(1,1),(2,1/2)几个点,如图3-10中的A、B、C、D四点。b. 苹果相对价格的均衡点是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相交点,也就是点(1/2, 2),即相对需求曲线与相对供给曲线的垂直部分的相交点。那么均衡价格为2.c. 本题的贸易模式是本国只生产苹果,外国纸生产香蕉,每个国家以本国生产的产品换得另外一国生产的产品。d. 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本国可以通过减少2单位苹果的生产获得3单位的香蕉,外国可以通过减少5单位香蕉的生产获得1单位的苹果。贸易是的各国都能够以2单位香蕉换1单位的苹果,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通过贸易获益。4.如果本国工人从1200增加到2400,则相对供给曲线上的转折点将从(1/2, 3/2)和(1/2, 5)变成(1,3/2)和(1, 5)。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将位于更低的水平区域上的点(2/3,3/2)。在本题中,外国仍可以从贸易中获益。但是,无论是否有贸易,本国以苹果衡量的香蕉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所以本国既没有从贸易中获益也没有从贸易中受损。5.本题的答案和第3题类似。因为劳动翻番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减半,所以“有效劳动”的量没有变化。6.这种观点仅仅是贫民劳动论的一个特例。关键问题在于相对工资率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由商品的相对生产率和相对需求决定。本章所给的数据已经表明,生产率水平和工资水平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的低工资反映了中国在大多数产业上的生产率要低于美国同行。正如本章举例证明的,如果生产率水平较高的国家与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国家进行贸易,那么低工资水平的国家的生活水平会提高。7.这个结论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所有的可以用来确定生产中比较优势的信息:本例中有4个部门对劳动有所需求(美国、日本的服务部门,美国、日本的工业部门,而不仅仅是两国的服务部门),仅仅比较服务部门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是不够的。如果aLSa*LS,本国服务行业中的劳动将比外国的劳动更有效率。这说明了尽管美国在服务行业有绝对优势,但这对于确定比较优势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要确定比较优势还需要知道行业比率。任何行业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行业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还取决于行业间的相对工资。8.虽然日本工人的工资水平和他们的美国同行差不多,而他们收入的购买力只有美国的1/3,这说明虽然两国工资水平大体相等,但是两国服务行业价格p美p日。因为在服务业上美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日本,所以其服务价格相对较低。这种额外的收益就增加了美国的购买力水平。然而,大部分服务业是不可流动的,即为非贸易品。这样日本就不能通过贸易从美国的服务业的低生产成本中获益,也就不可能使用这种相对较低的国际市场价格。同理,美国也不能通过贸易提高本国服务业的价格。所以,由于服务业价格水平相对较低,且服务业为非贸易品,所以美国的购买力水平高于日本。9.贸易所得还可以以非贸易的形式存在。当非贸易品份额增加时,贸易所得减少。换言之,越多的产品不进入国际市场,潜在的贸易所得就越低。如果运输成本高到没有任何贸易存在,那么很明显将不能获得贸易所得。10.如果有许多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世界相对供给曲线是一个阶梯函数,曲线上包含与具有不同劳动需求比率的国家个数相同的“阶梯”(水平点)数。相对需求曲线和相对供给曲线的交点左边的国家出口他们相对于交点右边的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果交点在水平部分的曲线上,则一国在这一相对价格水平上生产两种产品。a. 图4-13显示了资源的分配情况:如图4-13,长方形的四边表示劳动总供给和土地总供给。给定棉布生产中的土地劳动比例TC/LC,棉布部门的资源使用必定在OCC直线上,OCC直线的斜率等于TC/LC。同样,粮食部门的资源使用一定在OFF直线上。两条直线相交于点A,资源在两个部门的分配即由这一点表示。根据题中所给的数据,有aLC/aTC=20,aLF/aTF=5。又因为:aLC/aTC=(LC/QC)/(TC/QC)=LC/TC,所以LC=20TC。同理,aLF/aTF=(LF/QF)/(TF/QF)=LF/TF,有:LF=5TF。又有:L=LC+LF=600, T=TC+TF=60,所以本题答案为:LC=400,TC=20,LF=400,TF=40。b. 当劳动供给增加时,资源分配变化的轨迹如图4-14。如图4-14,劳动供给的增加使得用来表示一国资源的长方形变“长”了。如果商品价格保持不变,要素价格和土地劳动比例也保持不变,资源在两部门的分布会从点A移到点B、点C和点D,从而使得更多的土地和劳动被用于粮食生产。经过计算,本题的答案为:当L=800时:TC =33.33,LC =666.67,TF =26.67, LF =133.33;当L=1000时:TC =46.67,LC =933.33,TF =13.33, LF =66.67;当L=1200时:TC =60,LC =1200,TF =0, LF =0。(这时实现了完全专业化分工)c. 如果劳动供给继续增加,将会出现劳动闲置。这时,要素价格将会进行调整变化,否则,将会出现失业现象。3.充裕要素的“充裕”是相对的,指的并不是一国所拥有的该生产要素的绝对数量的充裕,而是该生产要素相对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相对充裕。可见,起作用的不是要素的绝对充裕程度,而是它们的相对充裕度。根据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各国倾向于生产并出口国内充裕要素密集型的产品,一国充裕要素的所有者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利。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资本而言劳动比较充裕。4.不同模型本题会有不同答案。(1)在李嘉图模型中,贸易可以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使劳动获益。因此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是不合理的。(2)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工人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也可能从贸易中受损。因为贸易使得用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上升,用另一种商品衡量的购买力下降。劳动的净收益(或净损失)要视具体情况而定。(3)在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出口生产,就越有可能从贸易中获益;相反,一种要素越是集中于进口竞争商品的生产,就越有可能因贸易而受损。在美国,劳动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因此,美国的工人会因进口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受损。所以,美国劳工运动支持政府限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是合理的。5.程序员由于来自印度的竞争,面临着工资的下降,但这与技术劳动力工资上涨不一致。通过使得变成更有效率,这项变化也许会提高软件业工人的工资或降低所有商品的价格。然而,在短期,这明显会损害那些在面临转移成本的需要特定技能的部门中就业的工人的利益。许多原因不阻止计算机编程服务的进口(或这些工作的外包)。首先,通过是的编程更便宜,它使得美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扩张,是的整个国家平均来说变得更好,这会导致必要的收入分配,但是不应该阻止将使得国家在总体上变得更好的贸易。此外,没有贸易政策行动存在于真空中,如果美国禁止编程服务进口,它也会导致别的国家也实行更加限制贸易的政策。6.要素比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应当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所生产的商品。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有着较高的资本-劳动比率,是资本密集型国家,所以,根据要素比例理论,人们理所应当的认为美国应该出口其资本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最近的鲍恩、利默和斯维考斯卡斯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资源禀赋和贸易模式之间的关系不再像理论上描述的那么清晰。对这种观点较为典型的解释有:(1)自然资源。在要素比例理论中,只考虑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与资本之间有一定的替代性,如果生产一种商品的自然资源不足,就要投入大量的资本进行替代。(2)人力资本。在要素比例理论的假设中,各国同类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比国外的劳动具有更高的效率。而美国的高生产率得益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果把这种人力资本投资折算进去考虑,美国的出口商品就是资源密集型的。(3)要素密集度逆转。在要素比例理论汇总假设同种商品在各国要么都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要么都是资本密集型商品。那么,如果同一种商品在美国是资本密集型的,在他国确实劳动密集型的,自然就可能产生与要素比例理论相反的结论。7.如果各国生产要素的效率不同,那么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可以适用于“有效要素”,就是在工人技能或(例如)土地差异中考虑技术差异。结果表明,调整后的模型比没有调整的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国家间的贸易模式。要素价格趋同概念也可以适用于有效要素。一个技能更好的工人或者是工人处在一个高技术的国家,该工人就相当于另外一国中的两个工人。这样,一个人就是两单位有效劳动。一个高技术的工人的工资是低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而且一单位有效劳动的价格还将趋同。2.a. 如图5-15(a)所示,挪威潜在产鱼数量的减少导致生产可能线边界大幅度地向内移动,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挪威福利水平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b. 如图5-15(b)所示,国际市场上鱼的相对价格的上涨导致贸易条件改善,挪威福利水平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3.如图5-16所示,假设一国生产X和Y两种商品,在生产要素完全不可流动时,生产可能性曲线为直角形状TT.从图5-16可以看出,生产点位于TT的拐角点Q处,消费点是相对价格线和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D1.贸易条件的好转会使得相对价格线沿着它与TT长方形的截点旋转,即从VV1旋转到VV2(因为没有不可流动要素的替代效应,所以生产点保持不变)。该国可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点也变成了D2。尽管供给方面没有变化,但该国可以从出口中获得更多,为进口购买支付更少。可见,当TT是直角形状时,贸易条件的改善将提高社会福利。4.如图5-17所示,假设一国生产X和Y两种商品,在产品不可替代时,无差异曲线为直角型,其角点与O点连线在一条直线上,记为OC1。从图5-17可以看出,生产点位于点Q,消费点是相对价格线和无差异曲线的交点D1。贸易条件的好转会使得相对价格线从VV1旋转到VV2,这时,生产点从D1变到D2。该国可以达到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消费点也变成了D2。该国的进出口量都有所变化,福利水平的变化由OC1的斜率和相对价格线的变化幅度决定。5.日本是制造品(M)的出口国和原材料(R)的进口国,其贸易条件由世界制造品和原材料的相对价格PM/PR来衡量。通过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和相对需求曲线(制造品相对于原材料)的变化可以确定贸易条件的变化。在以下的解答中,世界相对供给RS和相对需求RD反映的总是M和R的相对关系。假设所有国家都是大国,所以这个变化会影响世界的相对价格。a. 中东石油供给的突然中断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压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b. 韩国汽车产量的增加会加大制造品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的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将向外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c. 美国发明的一种对石油燃料的替代品,可以降低对原材料的需求,进而增加世界相对需求。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外移动,提高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改善日本的贸易条件。及时日本没有安装反应堆也将发生这种情况,因为世界对原材料的需求减少了。d. 俄罗斯的歉收会减少原材料的供给,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向外移动。由于俄罗斯对制造品的需求减少,会导致世界需求减少,所以世界相对需求曲线将向内移动,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e. 日本将原材料关税下调将提高国内制造品的相对价格。这个价格变化将增加日本的相对供给,降低日本的相对需求,导致世界相对供给增加,世界相对需求减少(即世界相对供给曲线外移动,世界相对需求线向内移动),并降低制造品的世界相对价格,恶化日本的贸易条件。6.如图5-18所示,服务相对于制造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使等价值线逆时针旋转,导致美国服务产出相对减少,而制造品产出增加,这减少了美国的福利。7.在生产过程中,当一种要素供给增加时会导致经济的偏向型增长。无论哪个国家,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导致X产品产量上升,劳动供给的增加会导致Y产品产量上升。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裕要素所生产的产品。所以,A国应该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但该国福利水平的变化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得一国福利水平上升。a. A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上升(也有可能恶化,但可能性极小),B国福利水平上升。b. A国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水平上升,B国福利水平下降。c. B国贸易条件改善,福利水平上升,A国福利水平下降。d. B国贸易条件恶化,福利水平上升(也有可能恶化,但可能性极小),A国福利水平上升。8.当一国贸易条件恶化的效应超过了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增加的效应时,就会产生福利恶化型的增长。发生这种情况的前提是,一国的经济增长必须有很强的偏向性,而且这个国家必须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一个足够重要的地位,这样它的行为能够对贸易条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只有这些条件同时被满足,才会出现福利恶化型增长。但是,在实践中这些条件很难同时被满足。9.如果印度对外开放能够降低中国出口到美国产品的相对价格,并因此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则印度开放对美国有利。显然,美国在与中国贸易中利益受损的部门将转而被印度损害,但是总的来说,美国能从中获得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做出的关于印度生产和出口什么产品与美国相比是可贸易的假设与在第六题中做出的假设是不同的,这里假设印度出口当前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中国由于印度产品产量增加导致出口产品相对价格下降而利益受损。10.如果援助国要求接受国将援助用于购买援助国的产品,那么,建立在出口基础上的援助增加了该国出口产品的需求,进而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所以,援助国的贸易条件将会改善,而援助接受国的贸易条件会恶化。因为接受国对援助国出口产品的边际消费倾向为1,所以接受国的福利水平在理论上有可能恶化,而援助国因贸易条件改善而受益。11.如果一国对出口产品进行补贴,那么世界相对供给和世界相对需求的变化将导致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如果另一国家对这种产品征收高关税来抵消补贴产生的影响,那么第一国的福利水平不仅会因为贸易条件恶化而有所下降,而且会受到新的内部相对价格扭曲的负面影响。相反,第二国不仅会从第一国的出口补贴中获得好处,而且还会从自己的关税中受益。如果第二国实行出口补贴作为对第一国的“报复”,那么这将抵消其贸易条件带来的好处。所以,“报复”性的出口补贴对第一国有益,对第二国有害。专业化供应商掌握相关产品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在对外部经济的解释中,厂商的地理集中能促进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形成,从而使得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这样就产生了外部经济。23. 行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答:行业内贸易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同国家之间就同一产业的产品所进行的贸易。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各国将分别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行国际交换。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活动中,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主要的国际贸易内容,同一产业内的产品贸易又在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针对这一事实,克鲁格曼提出了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推动了产业内的贸易活动,规模经济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较比较优势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由此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传统的贸易理论。此外,产业内贸易也与各国消费者对差异产品的追求或偏好有关。二、习题1.a. 反映的是外部规模经济。美国印第安纳州艾尔克哈特的十几家工厂生产了美国大多数的管乐器,说明这个产业是通过集中在几个地点进行生产而降低这个产业的成本的,即使单个企业的运作规模很小也是如此。b. 反映的是内部规模经济。单个企业生产的产量越大,其生产成本越低。美国销售的本田车要么从日本进口,要么在俄亥俄州的马里斯维尔生产,这样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c. 反映的是单个企业层次上的内部规模经济。空中客车公司的所有飞机都在法国凸轮组装,导致了航空部门的不完全竞争,降低了垄断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典型的内部规模经济。d. 反映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哈特福德成为美国东北部的保险业中心,地理上集中有很多好处:有更多种类的支持产业运作的专业化服务、有更大的劳动力市场、更多的投入市场。2.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垄断厂商获得了利润最大化。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低于价格,因为当厂商卖出一个单位的产品时,它必须降低所有产品的价格而非只降低这个产品的价格。所以,当市场是非完全竞争的,某些企业存在内部规模经济时,厂商的定价就会高于边际成本。3.通过在一国之内集中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产品,而不是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生产,世界可以使用同样数量的劳动力生产更多的产品。在垄断竞争模型中,这种劳动力的集中对本国有利,也能使得本国获得一些垄断租金。但是,这将伤害世界其他国家,因为它们面临更高的消费品价格。在外部经济情况下,这样的垄断定价行为不太可能发生,因为不完全竞争市场存在可能性比较小。4.第一步是确定n,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的生产数量。已知公式: AC=F/X+c(其中,AC是平均成本,F是固定总成本,X代表每个企业的销售量,c代表边际成本。)P=c+1/(bn) (其中,P代表价格,比代表需求参数。)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遵守定价规则,那么:X=S/n,S表示整个行业的销售量。使AC=P,有F/X+c=c+1/(bn),用X=S/n替换X,则可以得到:n2=S/(Fb)根据已知数据,S=900000+1600000+3750000=6250000,F=750000000,b=1/30000,可以得到n=15.8。因为0.8个企业在现实中是没有意义的,故n=15。N不能等于16,因为最后一个企业无法获得正利润。通过X=S/n,可以算出每个企业的产量是41666单位;通过P c+1/(bn),可以算出边际成本c等于5000美元,价格P等于7000美元。5.a. 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3家,欧洲汽车市场上均衡的厂商数量是4家。b. 没有对外贸易时,美国汽车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17050美元,欧洲汽车市场的均衡价格是17037.50美元。c. 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将有5家汽车生产厂商。汽车新的均衡价格是17030美元。d. 美国和欧洲汽车市场上的价格都降至17030美元,此外,美国两个市场上的消费多样性增加了,在自由贸易前消费者能够在3个品牌中选,现在,他们能在5个品牌中选。在欧洲,在贸易前消费者能够在4个品牌中选,现在他们能在5个品牌中选。6.据生物技术和飞机设计两个例子来说明。生物技术是创新、创造新产品的产业,但是也是一个学会如何成功学习经验和创造能获利的产品、并且要在实践中才能学会的产业。飞机设计既需要创新去设计更安全、更高效的新飞机,新飞机也可以在就模型基础上稍微改变,丰富的经验对于创造新飞机有巨大的帮助。7.a. 体现了规模经济。相对少的生产地点说明了生产中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如果这些企业的产量足够大的话,那么生产中也可能存在大的内部规模经济。b. 体现了规模经济。因为在飞机的生产中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飞机是由少数(不完全竞争)企业集中在某些地点进行生产。如波音飞机的生产就是在西雅图进行的。c. 体现了规模经济。因为在半导体的生产中外部规模经济非常重要,所以半导体企业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地方生产。如果因为一些历史性的原因在某个特定地方进行半导体的生产,那么这个国家的半导体出口是因为规模经济而不是比较优势。d. 体现了比较优势。只有苏格兰出产“真正的”苏格兰威士忌。苏格兰威士忌的生产需要一种极为熟练的蒸馏技术,具有这种技术的工人集中在苏格兰地区。另外,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也适合使用当地谷物来进行生产。所以,这反映了比较优势。e. 体现了比较优势。法国具有别处不可比拟的气候条件与土地的特殊组合方式。这在葡萄酒生产中形成了一种比较优势。8.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因为日本的生产厂商对日本市场和美国市场实行了价格歧视,所以相同的产品在美国的售价要低于在日本市场的价格。有时候,即使考虑关税和运输成本,日本商人从美国回购日本产品并在日本出售仍然可以获取利润。可见,只有当市场间的价格差异非常大时,这样做才有利可图。9.a. 假设两国都能生产一种产品,其供给曲线均向下倾斜,且两国情况类似并有类似的供给曲线。如果一国首先生产某种产品,譬如由于历史偶然性它成为了领先者,那么这个国家将生产所有的产品,并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b. 当贸易使得外部规模经济最大化、所有生产位于一个市场时,两国的消费者将支付较低的价格。在这个例子里,没有一个国家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与一国自给自足相比,每个国家的情况都不会恶化。10.当规模经济存在于行业内而不是单个厂商内部时,就被称作外部经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导致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加速瓦解,这是,外部经济对一个企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这种进程的放缓,外部经济给传统的制造业所带来的好处越来越少。于是,企业为了生存转而寻找低工资地区进行生产。企业逐渐认识到,集中分布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不应该选择高工资的原产地国家,而是应该选择劳动力低廉的国家。11.a. 外部规模经济,因为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共享,需要持续的创新和学习。b. 内部规模经济,因为很难看到当市场上有多个厂商时,单个厂商的平均成本会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而且其技术相对于软件技术支持服务和癌症研究更为稳定。c. 外部规模经济,因为需要大量的相关供给商的存在和劳动力市场的共享,且学习效应很重要。d. 外部规模经济,因为周围若有其他癌症研究机构对它是有利的,且存在很强的边干边学效应。e. 内部规模经济,因为很难看到多个厂商共存时成本能够低,且因为技术相对稳定。贸易中,生产可能性曲线表述的不再是一个经济在两种现期产品之间的交替,而是在现期和未来消费品生产上的交替。那些在未来消费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未来消费品,“进口”现期消费品,即以资本借入来完成现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的交换,成为借债国;而那些在现期消费品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将专业化生产并“出口”现期消费品,“进口”未来消费品,即推迟现期消费以换取更多的未来消费,因而成资本的接触过。8. 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答:垂直一体化又称为“纵向一体化”,是指一个企业控制了一个以上的生产或销售环节的现象。垂直一体化可以通过扩大自身的生产规模,增加自身的生产环节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垂直兼并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下游的产品购买企业来实现。完全的垂直一体化包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阶段,但是,并非所有的工业部门和公司都能实现完全垂直一体化经营,在国际化经营中更是如此。垂直一体化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保证关键投入品的供给,增强市场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将外部经济内部化,纠正因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二、习题1.如表7-1所示,当本国雇佣11个工人,外国有3个工人的时候,本国的边际劳动产出是10,外国的边际产出是18,。外国工资比本国高,所以工人会移民去外国工作,知道本国和外国的边际劳动产出相等。这时,每个国家有7个劳动力,各国的边际劳动产出为14.2.a. 土生土长的外国人情况变坏,因为工人数量增加,作为劳动边际产量的工资下降。b. 外国土地所有者情况变好,因为由于移民流入,现在有更多工人,且工资比以前低。c. 留在国内的工人情况变好了,因为他们的边际产量增加了,从而工资也提高了。d. 国内土地所有者情况变坏,因为工人数量减少了,且工资提高了。e. 移民工人情况变好了,因为工资提高了。结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无移民限制,即边界开放,美国的工资水平会下降。3.外国直接投资会减少从墨西哥流动到美国的劳动力,因为外国直接投资导致墨西哥边际劳动生产力相对上升,继而会导致墨西哥工资增加,从而减少墨西哥工人移民至美国的激励。4.如果两国要素价格相等,那么就不会产生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本题中假定两国使用同样的技术)。如果A国征收关税,那么这种商品在A国国内的相对价格就会上升,在B国的相对价格将会下降。如果这种商品是劳动密集型的,那么A国对劳动的需求上升,导致A国的劳动报酬上升,B国的劳动报酬下降。这种现象符合斯托尔珀-萨缪尔森理论。该理论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所导致的这种商品所密集使用的要素的价格上升幅度要大于价格本身上升的幅度。所以,国际间的工资差异导致劳动力从B国流向A国。5.a. 从图7-6中可以看出,Guatarica工人数量下降,Costamala工人数量增加。b. Guatarica和Costamala的工资都增加。c. Costamala的GDP增加,而Guatarica的GDP下降。d. Guatarica的资本租金下降,而Costamala的资本租金的变化未知。6.分析跨时贸易和两种普通商品之间的贸易遵循的是同样的思路。将“棉布”和“粮食”换为“未来消费”和“当前消费”。相对价格即为相对于当前消费的未来消费的成本,也就是1/(1+r)(r为实际利率)。当前消费相对便宜的国家(实际利率比较低的国家)将“出口”当前消费(即借出)给当前消费相对昂贵的国家(实际利率比较高的国家)。借贷发生后的均衡实际利率值,位于借贷发生之前两国利率的中间。从借贷中获得的利益类似于贸易所得,跨时生产商品效率更高。7.放弃当前消费意味着增加未来消费。如果放弃当前消费能够获得更多的未来消费,那么人们会倾向于未来消费。在本章分析中,如果无国际借贷情况下的实际利率高于世界实际利率,那么人们将选择未来消费(即储蓄)。a. 大量移民的涌入意味着资本边际产品的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实际利率将上升,一个像上世纪的阿根廷或加拿大这样的国家会倾向于未来消费。b. 对英国或美国这种领导地位日渐没落的国家而言,资本的边际产品下降,所以这两个国家更倾向于当前消费。c. 选择当前消费还是未来消费取决于石油价格和世界实际利率增长幅度的比较。推迟开采石油意味着想从石油价格上涨中获益,然而,世界实际利率既有可能高于,也有可能低于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d. 放弃当前消费进行资源开发意味着更多的未来消费,所以一个发现了大量石油资源但却需要巨额投资方可开发的国家更倾向于未来消费。e. 像韩国一样已掌握了生产工业产品的技术并正迅速赶上发达国家的国家,其资本回报率比其他国家要高,因此,这个国家倾向于未来消费。8.a. 1000万美元不能获得IBM的控股权,所以并不能被称为外国直接投资,它是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b. 如果将公寓楼视为以租金形式获得回报的资产,那么这是外国直接投资。c. 如果这些美国控股持有者能够获得新的法国公司的控制权,那么可以算作外国直接投资;如果不能,就不能成为外国直接投资。d. 因为意大利公司是一个“雇员”,只是作为俄罗斯政府的承包商为俄罗斯管理工厂,不能完全控制公司,所以这不是外国直接投资。9.一家公司宁可建立它自己的生产厂家,而不愿外包给海外企业,原因与生产分布和内部化有关。在许多场合,在一个企业内部交易比在两个企业之间交易成本要低。通常,如果一企业在生产中要使用无形技术或其品质声誉对它是至关重要的,该企业就会更喜欢自己生产而不是外包。10.本题体现了跨国公司的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中间产品交易无法经由外部市场来完成,或者需要承担较高的交易成本。此时,更有效率的中间品转移方法是交易双方合二为一,省略外部交易程序而在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项资源。如果交易双方属不同的国别,那么成本最小化的中间产品转移方式便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巴西设立子公司,卡玛计算机公司可以躲开巴西的进口限制,把产品打入巴西市场;通过内部化,卡玛公司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不用出售专利就可以保证自己的技术优势。1.进口需求MD是从本国需求等式中减去本国供给等式得到的:MD=S-D=(100-20P)-(20+20P)=80-40P如图8-14所示,在没有贸易的情况下,国内价格和数量调整的结果是进口需求等于零,即MD=0,这样在没有贸易时价格P是2.2.a. 外国出口供给曲线为XS,XS是从外国需求等式中减去外国供给等式得到的:XS=S*-D*=(40P+20P)-(80-20P)=-40+40P如图8-15所示,在没有国际贸易的情况下,XS=0,可以得出P=1。b. 当存在国际贸易时,出口供给等于进口需求,即XS=MD,利用第一题和本题a问得出的等式,有:80-40P=-40+40P可以得出:世界价格为P=1.5,贸易量为20.3.(1)如图8-16所示,如果对进口货物征收0.5的从量税,则新的MD曲线是MD1=80-40(P+t),其中,t是值为0.5的从量税率,外国出口供给曲线XS没有变化。根据图8-16可知:a. 各国小麦价格:MD1=XS,即-40+40P=80-40(P+t),可以得出世界价格为1.25,本国的内部价格是1.75.b. 征收从量税后,本国对小麦的总需求(从自由贸易时的70)下降到65.外国对小麦的总需求从50上升到55.c. 根据-40+40P=80-40(P+t),可以得出新的贸易量减少为10.在解答问题时,应该区分从量税和从价税。在从价税的情况下,MD方程就应该表示为:MD=80-40(1+t)P(2)用图8-17可以很好地解答问题(2)和(3):图中的面积为:a的面积为:55*(1.75-1.50)-0.5*(55-50)*(1.75-1.50)=13.125b的面积为:0.5*(55-50)*(1.75-1.50)=0.625c的面积为:(65-55)*(1.75-1.50)=2.50d的面积为:0.5*(70-65)*(1.75-1.50)=0.625e的面积为:(65-55)*(1.50-1.25)=2.50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为-(a+b+c+d)= -16.875; 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为:a=13.125;政府收益变化:c+e=5。贸易条件变化收益e大于效率损失b+d,社会福利净收益=e-(b+d)=1.254.利用与习题3相同的分析方法,当本国为小国时,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非常小,并且小国更容易受到从量关税的影响。在自由贸易下,价格为1.09,贸易额为36.4.如果征收0.5的从量税,新的世界价格是1.045,国内价格为1.545,国内需求为69.1,国内供给为50.9,贸易额为18.2.当本国为小国时,对世界价格的影响要小于大国。当本国与外国的规模相近时,0.5的关税将导致世界价格下降25%。然而在本题中,0.5的关税导致世界价格下降5%。本国规模较小时,其国内价格要比规模较大时更接近自由贸易价格与t的和。在本题中,政府从关税中得到的福利是9.10,消费者剩余损失了33.51,生产者剩余增加了21.089,关税导致的损失(b+d)为4.41,贸易所得为0.819.从这个小国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关税导致的损失大于贸易所得。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越小,关税导致的损失就越大,贸易所得就越小。5.有效保护率=(200*1.5-100)-(200-100)/(200-100)=100%6.有效保护率要考虑进口中间物品的成本。在本题中,成本的55%能被进口,显示在没有扭曲的情况下,增加的国内价值为45%。然而,乙醇价格增加到15%意味着国内价值增加将高达60%。有效保护率=(Vt-Vw)/Vw,其中Vt是在贸易政策下增加的价值,Vw是在没有贸易扭曲下增加的价值。在本题中,代入相关数值可得有效保护率=(60-45)/45=30%.7.(1)首先利用外国出口供给曲线和国内进口需求曲线得出新的世界价格。当外国对出口商的每单位出口产品提供0.5的补贴时,XS=-40+40(1+0.5)P,MD不变,为:MD=80-40P,则新的世界价格为1.2,外国国内价格为1.8,贸易量为32.(2)利用外国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计算补贴的成本和收益。政府必须提供(1.8-1.2)*32=19.2给出口商提供补贴。补贴导致外国的生产者剩余增加15.3,而外国的消费者因为商品价格上升7.5而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下降了。补贴导致的外国净损失为:7.5+19.2-15.3=11.4(3)当存在出口补贴时,本国国内价格是1.2,生产者剩余下降44*0.3+0.5(6*0.3)=14.1,消费者剩余增加70*0.3+0.5(6*0.3)=21.9,净福利为7.8.8.a. 错误。因为失业率更多地是跟劳动市场状况和经济周期有关,而非跟关税政策相关。b. 错误。正相反,大国征收进口关税能有效降低进口品的世界价格,从而对消费者有利。c. 这种政策会降低墨西哥的汽车产量,也会提高美国汽车售价,并且会导致跟任何税额相关的福利损失。9.如图8-18所示,若艾瑟瑞马国以每袋10美元的价格进口大豆,则国内需求为:D=300,国内供给为:S=100。此小国进口大豆数量为200袋。如图8-18所示,若将进口配额限制在50袋花生会产生如下效应:a. 根据D-S=(400-10P)-(50+5P)=50(即图中BC段),可以得出大豆的价格上升到没袋20美元。b. 配额租金即图8-18阴影部分c的面积,为:(20美元-10美元)*50=500美元c. 消费扭曲损失即图中三角形b的面积,为:0.5*100袋*10美元/袋=500美元d. 生产扭曲损失即图中三角形d的面积,为:0.5*50袋*10美元/袋=250美元10.原因主要是这些政策的收益主要被少数人获得,而成本是由很多人共同分担。因此,获益者比受损者远远要更关心这些政策。这些与贸易政策相联系的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在农业中可能更麻烦,因为有农民和农村群体要坚持他们生活方式的文化原因,这使得他们的利益比正常情况下放大了。11.它将改善该经济的收入分配,因为制造业的工资会上升,由于制造品价格提高,经济中其他人的实际收入将减少。这只有在制造业工资比经济中所有其他部门工资都低的假设下才成立。如果,制造业工资高于经济在其他部门的工资,那么关税政策会恶化收入分配。善贸易条件而提高福利的速度与减少贸易量而降低福利水平的速度不一致,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优关税,在这个最优关税下,该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尤其是能够显著影响世界市场的大国,提高关税税率能够使其因贸易条件改善而获得的收益超过相应的成本,从而在总体上提高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随着关税税率的提高,其成本增长速度将逐渐超过收益的增长速度。关税税率最终必将达到这样一点:该国从贸易条件改善中获得的边际收益恰好等于实行关税的边际成本。关税税率超过该点后,边际成本将超过边际收益,导致社会福利的绝对下降。只有在此点水平上的关税税率能够实现最大的社会福利水平,因而称之为“最优关税”。22. 世界贸易组织(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答:世界贸易组织(WTO)是1995年1月1日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WTO的职能是:制订、执行、管理和实施国际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以增强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WTO的基本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二、习题1.在这些陈述中支持自由贸易的论据有以下几点:(1)在价格没有被政府政策扭曲而是由实际成本决定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可以使得消费者和生产者以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作为决策基础。(2)菲律宾是一个效果,所以他几乎不可能影响市场价格,也不能从贸易条件的改善中获得福利的增加。(3)“脱离狭隘的国内市场的限制”使得企业有可能因为生产地域性的扩大和规模经济而获利。(4)自由贸易为企业家开辟了发展空间,让他们尽情施展才华。(5)特殊利益集团可能会以自己的需求为中心制定贸易政策,而非大众的利益。当特殊利益者对公共政策施加不适当影响时就产生了腐败,而自由贸易政策有助于减少腐败。2.a. 这句话建立在美国有能力影响世界价格的假设之上,是支持关税的有效论据,是从最优关税理论的视角出发的。如果美国预计到世界价格将上升,那么它将鼓励增加石油储备,并千方百计地减少不利情况的发生。b. 一方面,美国的消费者从大幅下降的价格中得到了好处;另一方面,因为进口的非时令水果不与美国国内的生产者展开竞争,所以美国国内的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