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_第1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_第2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_第3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_第4页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环境工程专业论文)浙江省环境空气氟化物排放标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t 氟化物是环境空气中重要的污染物,毒性比二氧化硫强2 0 多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植物、动物与人体都有危害作用。 我国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氟污染、包头的家畜氟污染都曾造成巨大损失, 现症状,并分析了氟在粮食作物与蔬菜中的分布情况与危害作用,在 此基础上提出新的分类标准:一类敏感区保护对氟敏尊的作物与家蚕、 家畜等;二类区为一般农业区与林业区,保护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蔬菜以及森林等;三类区标准保护人体健康。 一由于环境空气中氟化物对动物与人体危害主要通过食物链上一级 埴轫引起的,因而研究空气中氟在植物体各器官( 主要为叶片) 的 积累作用以及与各环境条件如光照、温度、降水等因素的关系意义重 大 阐述了各行业如钢铁、燃煤电厂、磷肥厂、电解铝、铸造、砖瓦 与水泥等氟污染成因。在分析浙江省各地氟污染源基础上,指出本省 氟污染主要由砖瓦、水泥等建材行业引起的,且多集中在杭州、嘉兴、 湖州、绍兴、金华、衢州6 地。 由本省的氟污染类型可看出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主要来自于土 壤、萤石的煅烧,燃煤燃烧释放的氟化物也不可忽视。土壤中氟的含 量与来源对氟的循环有重要意义,并研究了氟在土壤中的逸出勰律, 土壤中的氟在加热到6 0 0 1 2 开始释放,8 0 0 c 一1 0 0 0 1 2 达到最大值; 燃煤电厂、钢铁厂等煤耗量大的工业企业,捧放的烟气经湿法处理后, 废气中的氟含量不足总氟的1 0 o 研究了氟化物两种不同采样方法之坷以及石灰滤纸法( l t p 法) 在不同采样时间的相关关系。两种方法由于原理与计量单位的不同, 需要换算。 在分析浙江省各地污染气象因素,如大气稳定度、风速、扩散参 数、混合层高度、逆温情况基础上,以稍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捧放标 准的技术方法 ( g b i 1 3 2 0 1 - - - 9 1 ) 为技术依据,研究模型参数,确定 其参数值如:平均风速、风速幂指数以及烟气抬升高度等,根据3 类 不同标准对氟化物的浓度限值,得出3 类不同区域氟化物允许捧放速 率。并对本捧放标准进行法律、技术与经济上可行性分析,指出本律 放标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的法律规定,且具有技术与经济上的可行性, 执行本标准能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最后综合了湿法与干法两种治理方法的原理与设备等,干法主要 关t 词: 环境空气声化物 捧放标准氟污染源 1 绪论 1 1 崩定浙江省氯化钧捧放标准的意义 氟化物是环境空气中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对动植物毒性大,是二 氧化硫的2 0 多倍,同时还可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与转移。浙江 省杭嘉湖地区在8 0 年代曾发生严重的蚕桑氟污染,使丝绸外贸出口工 作遭受重大损失,包头也发生过畜牧区氟中毒事件,我国南方的梅林 减产也与氟污染有关,在环境空气氟浓度较高时,还会危害人体健康。 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体健康,我国在1 9 9 6 年 颁布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 b 3 0 9 5 9 6 ) 增加了氟化物的环境 标准,1 9 9 7 年实施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捧放标准 ( g b l 6 2 9 7 - 9 6 ) 对 现源与新源大气污染物中的氟化物捧放限值作了规定。但由于不同地 域氟污染成因、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同作 物对氟化物敏感程度不同,以目前国家的捧放标准,不足以保证对氟 敏感的畜牧业以及农作物等生产的安全,因而有必要编制地方氟捧放 标准。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国家环境标准体系,它可分为日家环境标准、 地方环境标准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 即行业标准) 。今后国家环境 标准只对全国一般性指标作出规定,具有地方特点的环境指标由地方 标准制定。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1 9 9 8 年9 月2 4 日发文指出“地 方环境保护行政的主管部门应积极推进地方标准的制定与管理”,并相 继发出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与关于加强地方环境标准管理工作通 知 ,指出。地方环境标准是我国匡家环境标准体系与地方环境法规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环境保护执法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根 据以上规定,地方环境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观部门组 织编制,报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负责编号发布。 浙江省萤石资源丰富,氟化工比较发达,同时水泥砖瓦等建材行 业也较发达,氟化物捧放量大,陆续出现过一些区域与局部的氟污染, 因而有必要编制地方氟捧放标准。 1 2 目前国内氯化物环境标准及存在的问题 l 工1 有关空气氟化钧的环境标准 l 工1 1 环境质量标准 国家在1 9 9 6 年修订后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 g b 3 0 9 5 - 9 6 ) 新 增加了氟化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其分类依据与本标准中其它空 气污染物有所不同,其它空气污染物分为三类功能区:一类区为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与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 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区、一般工业区与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 定工业区。而氟化物的空气质量虽然也分为三类,但其三类分别是城 市区、牧业区与以牧业为主的半农半牧区以及蚕桑区、农业与林业区。 其中城市区采用日平均与小时平均浓度值以滤膜动力法采样分析; 其它功能区采用月平均与植物生长季平均浓度值,以石灰滤纸法采样 分析 国家在1 9 8 8 年专门为保护农业环境质量而制定的保护农作物的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 g b 9 1 3 7 8 8 ) 是以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为 目的的。根据不同作物对氟化物的敏摩程度不同,划为敏感、中等与 抗性三个等级,规定了植物生长季与日平均浓度限值,其采样监测也 采用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l m 工捧放标准 大气污染物综合捧放标准 ( g b l 6 2 9 7 - 9 6 ) 根据不同环境空气 质量功能区,分别规定不同高度捧气筒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同时对 捧气口的最高允许捧放浓度与无组织捧放浓度作了限值规定 另外,一些行业捧放标准,如水泥、工业炉窑也对氟化物的捧放 浓度作了规定。 l 存在的闩题 1 2 工l 环境质量标准之间分类角度不同 g b 3 0 9 5 - 9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与g b 9 1 3 7 - 8 8 保护农作物的 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在保护农业环境质量方面,分类角度不同 2 g b 3 0 9 5 - 9 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按照牧业区与蚕桑区、农业区与林 业区规定了相应的标准值,而g b 9 1 3 7 8 8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 最高允许浓度 是按农作物对氟化物的敏感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分别 规定了最高允许浓度限值,两种不嗣的分类标准就给标准的实施、执 行带来了困难。 l222 环境质量标准与捧放标准之间不一致 捧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具体特点,以及社会、 经济、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对污染源捧入环境的有害物质与产生 的有害因素所做相应的控制标准。捧放标准的基本依据之一,即为环 境质量标准,捧放标准应以实现环境质量标准为基本前提的。但环境 质量标准中有关氟化物的浓度限值是按牧业、蚕桑区与农业林业区以 及城市区分类,而捧放标准仍按其它空气污染物分区推行三类标准, 两者之间分类不协调,这样的捧放标准不能有效保证相应区域环境质 量达标。 2 化鞠的危害与环境功能区分类研究 环境空气中氟化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动植物与人 体都会造成危害。 从氟化物易对生态系统及人体造成的危害看,环境空气氟化物对 植物的伤害是由于长期暴露下,植物叶片与其它部位吸收与富集氟 使农作物明显减产或降低品质:对食草动物而言,空气中氟化物也主 要通过在植物中富集,被食用而进入动物体;环境空气氟化物进 人 体有两种途径,一种通过食物链,另一种通过呼吸作用。研究氟化物 的危害特征,对确定环境空气氟化物的环境质量分区是很有必要的。 2 1 氯化钧对植物的危害 环境空气氟化物包括气态氟化钧h f 、s i f 4 以及一些尘态氟化物, 尘态氟化物粒径较大,不易通过气孔进入植物体内;气态氟化物中s 3 所占比重较少,且毒性较轻,对植物危害起着主导作用的氟化物是空 气中的h f 。 对植物而言,h f 毒性比s 0 2 大1 0 1 0 0 倍,且比重比空气轻,扩 散距离大,因而危害性强。不同植物对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敏感程度 不同,有的抗性强,不易受害;有的则较为敏感,易受害。 2 1 1 植钉伤害症状 植物主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来吸收环境空气中的i - i f 。h f 危害植 物的症状,首先发生在植物的嫩叶、幼芽上,叶、芽的尖端或边缘先 出现伤斑,进而逐渐增大,在受害组织边缘有褐色或近红色条带,有 的植物还表现为大量落叶。以下就具体植物加以说明。 禾本科作物首先在新叶尖端和边缘出现黄化,特别是抽穗前后的 剑叶与幼穗最敏感,当危害加重时,叶尖、叶缘的伤斑迅速扩散,再 严重时,短时间内叶片出现褐斑,并在1 2 天内枯萎。这类作物,在 生育后期受害较重,尤其在开花期受害,减产明显。 柑橘类受i - i f 危害时,叶片萎缩或呈黄色,叶尖、叶缘有伤斑, 萎缩现象一般在新叶展开前后即出现,叶缘停止发育,中部继续生长, 因而凹陷成勺状。受害严重时,叶片脱落,橘树光秃,损失很大。 葡萄受害时,先在叶缘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绿褐色斑块,以后逐 渐扩大坏死,也有早期落叶。 桃树受i - i f 危害时,除叶片表现性状外,果实发生组织软化现象, 受害挑在成熟前表现早熟,收获时合缝部位软化,易腐烂,沿合缝处 易爆裂。 梅对氟化物敏感,受害之初,梅叶尖与叶前缘处出现承溃状斑痕, 此后逐渐变成淡褐色、褐色,斑痕与叶的正常部分分界处有明显的棕 红色分界线,最后引起落叶。 针叶树在春季迅速生长时对i - i f 曩为敏感,易表现为叶尖褐绿, 进而显红褐色或浅褐色症状,急性危害可在短期内变成一片烧焦状, 表现严熏伤害。 4 2 1 2 伤吝机理 i - i f 危害植物时,与s 0 2 有所不同。i - i f 等氟化物从叶片气孔侵入 后,酋先溶于气孔下腔的溶液中,后通过叶内细胞壁上非原生质空间 随蒸腾作用转移到叶尖与叶缘,并在那里积累,所以叶尖与叶缘首先 受害。 在植物出现可见伤害症状之前,氟化物对植物的生理生化已经造 成影响,这种早期的生理生化反应,属于不可见伤害,它对可见伤害 起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进入植物体内的氟化物齄够穿过质膜进入细胞并在线粒体、叶绿 体等细胞器中积累,发生化学反应,通过干扰一系歹4 酶的活性,在亚 细胞水平上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如氟化物抑制烯醇化酶等与t c a 循 环有关的酶活性,使糖酵解( n 伸) 途径向i - i m p 转变,而影响呼吸 代谢;通过影响r u b p 羧化酶、a t p 合成酶以及含镁的酶的活性,使 光合作用受瓢抑制:氟化物还作用于质膜a 1 1 p 酶,从而影响植物膜系 统的活性;氟化物对参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核酸代谢的酶都有一 定作用,因而影响有机物代谢;另外氟化物影响植物中的衰老因子, 如纤维素酶、乙烯等。 2 2 氟化物对动物与人体的危害 2 工l 氟化橱对家蚕的危害 2 2 1 1 伤害症状 家蚕是一种重要的饲养动物,又对氟化物特别敏感。家蚕氟中毒 多在春蚕期,一般在5 月中旬开始。按照中毒症状与程度,可分为急 性中毒与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时,蚕不活跃呈现平伏状,桑叶食量 减少或不食,很快死亡;慢性中毒时,食桑不旺,入眠推迟,群体出 现大小参差不齐,体皮易破,环节隆起,皮肤失去光泽,皮下膳肪积 累,弹性差,陆续死亡 2 工l 工家蚕氟伤害的生钧化学机制 家蚕氟化物添食试验表明中毒蚕体呼吸减弱,血液过氯化酶活 5 性增强,而谷丙转氨酶、蛋白酶、碱性磷酸酶等活性减弱,体内物质 代谢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旦中毒,家蚕生理状况根难恢复。另外, c a 2 + 与m 矿能部分解除氟对家蚕的毒性 氟对家蚕的毒害作用,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阻止糖酵解途径,造 成供能障碍,使蚕中毒,理由如下: ( 1 )蚕体的呼吸代谢需要酶的参与,烯醇化酶是糖酵解途径 必需的酶,可以催化2 磷酸甘油脱水生成p e p 。对昆虫而言, 烯醇化酶对氟化物特别敏感,其抑制的机制是形成m g - f - t m 酸 化合物。因此认为,氟化物进入家蚕中肠被肠壁细胞吸收后, 揶制烯醇化酶活性,从而阻碍糖酵解途径,使t ( a 循环缺乏原 料,a t p 形成减少,导致机体供能障碍。 ( 2 )家蚕氟中毒后,呼吸强度的减弱也间接表明机体内的供能 障碍。 ( 3 )磷是形成a t p 、a d p 、n a d p h 等供能化合物的重要组分, 能参与蚕体内能量的转移与储存,而氟能明显影响家蚕血液、 中肠磷酸物质的代谢,也说明氟中毒与能量代谢有关。 ( 4 )氟中毒后蚕中肠糖原磷酸化酶a 与b 活性均明显下降,特 别是磷酸化酶b ,也可证明此一点。 互址氟化物对脊椎动物与人体的危害 z l z l 氯化物与脊椎动钧以及人体的关系 人体与动物有两种途径摄入氟化物,一种通过饮食,如摄入高氟 地区含氟量较高的饮水、被氟污染的叶菜类蔬菜、粮食与水果等:另 一种通过呼吸,直接吸入特定地区,如氟污染源附近或氟化- v 企业p q 部无组织捧放引起的高浓度环境空气氟化物,经长期积累,会导致呼 吸系统与骨齿疾病的发生,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发生较少。 对脊椎动物而言,氟是必需元素之一,通过饮食摄入一定量的氟 化物是必要的。一般认为,每人每天摄入2 - 4 m g 的氟,有利于骨骼、 牙齿的发育,约占总摄入量7 5 的氟会随尿液等捧洹物而被捧除。氟 对人畜的作用包括地方性氟病以及环境污染引起的氟中毒问愿地方 性氟病与其地球物理化学因素有关,一部分地区属于低氟区,另有一 6 部分属于高氟区。而氟不足会导致龃齿,可用在饮水中加入少量氟化 钧、使用含氟牙膏以及饮用高氟茶叶来防治:在高氟区与氟污染区, 氟对牛、羊、马等大家畜威胁很大,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我国包 头地区就曾发生过。 22 22 伤害症状与病理作用 骨、齿病变是人畜氟中毒的重要症状。家畜的瓤中毒初期症状与 人的糟斑牙相似,牙呈黄褐色至深褐色,牙齿粗糙不平,并有“长牙 病”症状,病畜牙畸形,丧失咀嚼能力。在骨质方面,表现明显疏松 易于折断或者特别紧密硬化。活动时关节处有摩擦音。人在氟中毒 严重时,骨骼会畸形、瘫痪甚至死亡。 氟摄入过多,不仅会导致氟骨病,还会引起鼻黏膜、喉气管炎等 呼吸遒疾病以及造成胃、肠、心脏等器官的损伤,并进一步导致癌 变氟还会导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这与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 使乙酰胆碱在组织中滞留有关:另一方面,氟会抑制d n a 、r n a 的 合成,因而影响中枢神经乃至大脑的生长发育,r n a 合成抑嗣是氟中 毒的主要表现。 2 3 氟化物对农作物的危害案饲分析 2 3 1 氟化豹对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危害分析 氟化物不仅直接影响水稻等作物苗期的生长发育,使其叶面发黄, 叶片枯萎,生长停滞;而且在水稻等作物对氟化物的敏感期扬花期, 阻碍其开花受粉,使空瘪粒增加和千粒重下降,以致于严重减产,氟 化物对其它禾本科粮食作物如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等同样有此现 象 水稻等粮食作物的受害与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浓度密切搬关,氟化 物浓度又与污染源距离有关,因而距污染洱越近,受害越重下表为 某地砖瓦厂含氟废气在仅由高度为1 5 m 烟筒捧出后,对周圉水稻危害 的报告。 7 表2 - 1 污染源外不同距离处的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 距膏株高稿长每穗稻谷千粒空秕粒( ) 计算产量产量指 ( 1 )( e 1 1 )( c )粒数 重( g ) ( k s h a )数( ) 1 5 09 8 01 5 07 3 61 4 53 0 15 1 4 3 23 3 2 2 5 01 0 3 11 6 11 0 7 62 1 02 4 69 0 1 4 75 8 5 4 5 09 9 31 5 09 9 42 2 92 1 89 0 9 7 i5 8 8 2 01 0 9 51 6 51 6 2 52 3 99 81 5 4 7 6 51 0 0 0 0 讲算产量= 每蕾粒数千粒重每公顷穗数( 咀4 0 0 万穗计) 1 0 1 从表2 1 可看出,若以2 0 0 0 m 处水稻作为对照,1 5 0 m 处稻谷千粒 重下降2 6 6 ;空秕粒是对照的1 5 倍:每穗粒数只有对照的4 5 3 ; 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比1 0 0 0 m 处降低6 6 8 。 水稻各器官含氟量差另! f 较大,其趋势是稻叶 稻茎 稻根 糙米 ( 如表2 吨) 表2 _ 2 不同距离处水稻各器官含氟量( m g k g ) 距离稻叶稻茎稻根糙米 ( m ) 1 6 9 7 18 9 42 6 71 6 5 2 5 03 1 6 14 4 72 0 5 4 5 01 5 5 73 0 62 6 53 8 2 0 0 03 6 91 6 32 0 4 51 5 稻根含氟量与距离之间关系小,稻叶含氟量变化显著。1 5 0 m 处稻 叶含氟量是对照区的2 4 倍,说明植物叶片对氟有强吸收作用稻茎含 氟量变化介于二者之间。此处糙米与稻草含氟量都超过了食品中氟允 许量标准( m g k g ) 与饲草含氟量基准( 3 0 = g k g ) 若长期食用这种 含氟粮食与饲科,则对人畜健康将会带来危害。 2 氟化钧对蔬菜的危害分析 蔬菜对氯化物的抗性也可分为敏感与抗性两类。在污染源附近, 对氟较为敏感的蔬菜( 如葱、蒜、韭菜等) 叶问与叶缘会出现部分枯 焦的急性伤斑,据分析,同一植株上,叶闻枯黄部分含氟量比叶片中、 下部绿色部分高出几倍;对氟抗性强的蓬菜( 如青菜、甘蓝等) 即使 叶片内含氟量达到惊人的程度( 超过食品卫生标准l m g k g 几十倍以 上) ,叶面仍不出瑰枯黄色伤害斑纹,其外观与清洁区蔬菜檀株无异 0 长期食用此类蔬菜,很可能导致氟中毒。 同粮食作物一样,蔬菜的不同种类与器官的含氟量差异相当明显。 对氯化物敏感的藏菜由于吸氟力最强,因而含氟量最高:番茄氟量最 低;其它类中等。不同器官的氟化物含量中,除莴苣外,大多以叶片 的氟含量为最高,而莴苣的茎部氟含量超过叶片。 表2 3蔬菜不同种类与器官的氟含量比较 不同器官的氟含量( 弼k g ) 蔬菜种类根茎叶果 青菜 6 44 91 0 2 芹菜 84 99 4 番茄ff黾 莴苣8 78 55 7 大蒜 2 7 21 1 23 7 2 韭菜 l o 91 8 3 2 4 氟化物在植物叶片中的积累 氟化物对农业生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食物链,即由植物叶片的累 积吸收作用实现的,如蚕、牲畜吞食含氟的桑叶牧草而引起氟中毒, 以及植物本身氟中毒也要先通过呼吸作用在叶片积累,并且在叶片上 首先出现中毒症状,因此探求环境空气中氟化物在植物叶片积累规律 以及影响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空气氟化物浓度与植物含氟量密切相关,这已被大量研究所 证实,而叶片含氟量与植物受危害程度又有很好相关,也已明确,但 后一个相关比较复杂,因为受害程度还与叶片含c a 、p 、s i 水平有密 切联系,且氟化物形态也有差异,所以不能仅用含氟量一个指标来判 断植物的不同种类、部位叶片的受害情况。 植物叶片暴露于空气中,对气态、尘态与气溶胶态氟化物均能积 累,气态氟化物可经气孔进入叶内,而在叶面可吸附尘态与气态氟, 吸附的氟化物占氟比重在1 3 l 2 ,与叶片叶龄、环境状况有关。 叶片氟浓度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环境空气氟浓度 ( q ) 、暴露时间( t ) 与降水清洗以及其它因素有关。 9 2 4 1 空气中氟化物浓度 国内外研究一般认为植物叶片氟浓度( c ) 与暴露系数即( q x t ) 成正比。 但未成熟时与成熟叶对氟的吸收积累规律并不尽相同,未成熟叶 氟浓度除与暴露系数有关外,还与本身生长特点有关:叶面积增大, 对氟吸收加大,使桑叶浓度升高;而干物质的积累增多,则又使氟浓 度下降。植物叶片在生长的某一阶段,由于气候原因,生长很快,即 干物质增加很快,可能引起所谓。自身稀释”现象,叶氟浓度不升反 降,但这并不表明植物叶片在此阶段停止对氟的积累,叶片的总氟量 仍随暴露时间在增加 对成熟叶,叶面积与干重均不再增加,在一定的氟浓度范围内, 即氟浓度不很高时,可认为成熟叶氟浓度与暴露系数呈很好的线形相 关。 厶i 2 降水清洗 植物叶片上吸附的氟化物,在田阃条件下可被降水所去除。降水 不仅可净化空气,降低植物叶片对氟的吸收与吸附,减少积累,同时 雨水冲洗作用又可去除部分已在叶片上积累的氟因而降水对植物叶 片中氟浓度影响是很大的。 2 柏其它因素 影响植物叶片氟浓度的因素除环境空气氟浓度( 正效应) 与降水 清洗作用( 负效应) 外,光照因素与温度效应也不可忽视光照可使 光合作用加强,气孔开度加大,因而使叶片氟浓度增加( 正效应) ,但 过强过长的光照会使叶片脱水气孔关闭,光合作用减弱;温度对氟 积累的效应也比较复杂春季与夏季不完全一致,春季日平均气温一 般低于叶片最适净光合气温( 约2 3 c ) ,在此温度之下,日平均温度 升高,先合作用速率提高,环境空气中氟随二氧化碳进入气孔并累积, 对氟浓度表现出正效应;在此温度之上,则为负效应,沮度过高,蒸 胯加强,导致气孔开度藏小或关闭,氟进入叶片减少 1 0 2 5 浙江省氯化物环境质量标准分区 从氟化物的危害与基准研究的结果看,氟化物对生态系统及人体 的危害可按危害方式与敏感程度分为三类:食草动物以及敏黪植物、 一般植物及农作物与人类。若按照其它空气污染物标准的分级方法, 将会造成定义不确切。同时若按其它项目的环境空气质量区知分原则, 也不能有效地控制氟污染及其危害。由于氟污染的特殊性,在国家环 境空气质量标准) ( g b 3 0 9 5 - 9 6 ) 中氟化物标准分级与环境空气质量区 划分原则与其它标准不同。 另外,由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氟化物的功能分区比较笼统, 如农、林业区中也有对氟化物敏感的作物,执行相应的标准,不能保 证其生长安全。因此,在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对 作物所作的氟化物伤害阈值试验,我们提出浙江省氟化物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分为三类: 一类标准针对敏感区,以保护蚕桑区与牧业区的生态系统中最敏 感的家畜,家蚕以及本身对氟化物敏感的梅,葡萄,杏,春季快速生 长的落叶松与马尾松等针叶类嫩叶等为目标 二类标准针对农林业一般区,以保护农业区主要农作物如水稻、 小麦、玉米、大麦、高粱、柑橘等正常生长,不发生减产:叶菜类富 集氟化物的量不达到危害人体健康:林业区松,柏等针叶类的老叶不 发生危害为目标。 三类标准针对城市区,在城市工业区以保护人体健康,不发生急 性、慢性氟中毒为目标。 3 污染豫及浙江省污染状况分析 3 1 氟污染源i 酗奄 3 1 1 氟污染源及其主要成因 环境空气的氟化物( 主要成分为h f 与s i f 4 ) 主要来自人类的生 产活动。砖瓦厂,化工厂、玻璃厂、钢铁厂、水泥厂、磷肥厂,燃煤 电厂,铝厂等是大气氟化物的主要污染源。我国大气氟化物的年排放 量约为3 0 万吨,其中燃煤捧放6 5 万吨,磷肥工业4 万吨,砖瓦生产 捧放1 4 万吨,其它行业5 _ 6 万吨。 各行业氟化物产生的主要成因为: ( 1 ) 钢铁:冶炼过程中使用萤石( c a | f 2 ) 以产生低沸点矿渣。 ( 2 ) 磷肥:原料磷灰石 c a 3 ( p q i ) 舷如 含3 - 4 的氟,无论 是以酸处理生产普通过磷酸钙( 普钙) ,还是以高炉法生产 钙镁磷肥,都有s i f 与h f 逸出。 ( 3 ) 水泥:主要是机立窑小水泥,为改善水泥质量,提高标号 而添加萤石。 ( 4 ) 玻璃:生产过程中使用萤石作澄清瘌。 ( 5 ) 铸造:使用萤石作为熔剂。 ( 6 ) 电解铝:采用含氟5 4 的冰晶石作为铝土矿的溶剂,在电 解过程中,放出翘7 气体。 ( 7 ) 燃煤电厂:煤中含氟3 0 - 3 0 0 m g k 8 ,燃煤电厂煤耗量大,因 而成为大气重要氟污染源。 ( 8 ) 砖瓦陶瓷:原料土壤含有几百m 班g 的氟,高温烧制过程 中约5 5 气态逸出。 3 1 2 不同扮染源氟化物的存在形态 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主要以两种形态存在:气态与尘态气态氟 化物以i - i f ,s i f 4 为代表,它可以通过叶片上的气孔直接进入植物体产 生伤害。不同地区环境空气中气态氟占总氟的百分比有一定差异,在 无主要氟捧放源的城市空气中,气态氟占8 0 。不同污染源捧放的氟 1 2 化物,形态有所不同,如砖瓦厂以气态i - i f 为主,而水泥厂以尘态氟 化物为主。砖瓦厂、陶瓷厂附近空气中气态氟占8 0 ;而钢铁厂、磷 肥厂、铝冶炼厂附近空气仅有4 0 - 5 0 为气态的。尘态氟化物如a i f 3 n a s i f 6 ,c a f 2 n a f 等部分能缓慢进入植物体内,大部分在体表积 累,在叶面潮湿时易渗入植物叶片内,因而尘态氟化物的毒性与溶解 度有关,难溶性氟化物毒性对植物较弱,但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 体内,产生危害。 3 2 浙江省氟化物污染状况分析 3 工1 浙江省各地废气污染及氯化暂污染分布状况 氟污染捧放源中,乡镇工业企业由于分布广泛,影响范围大,且 难于集中治理等因素,氟化物污染更为严重。以下为浙江省各地市1 9 9 5 年乡镇工业企业氟优物捧放情况统计 表3 5浙江省各地市乡镇工业企业氟化物捧放情况 废气捧放总量氟化锈捧放占氟化物捧 市( 地) ( 亿标矗) 总量( 吨)放总量的 嘉兴 9 0 8 35 2 0 2 92 1 2 湖州 2 8 3 74 9 6 9 22 0 2 杭煳 3 1 34 3 5 6 61 7 7 金华 1 5 2 43 2 7 5 51 3 3 衢州 1 7 9 21 9 2 1 77 8 绍兴 2 9 1 81 1 5 5 a4 7 台州 l o o 31 0 4 6 44 3 宁波 1 1 8 19 9 3 64 丽水 1 6 38 7 13 5 温州 9 8 36 7 5 32 8 舟山 9 61 2 9 5o 5 全省 2 4 7 12 4 5 9 7 5l 0 由于我省各地乡镇工业企业的工业布局、行业结构、能源消耗结 构的差异,全省乡镇工业企业废气及其污染物捧放呈现明显的区域特 征。废气及污染物捧放量主要集中在浙北的嘉兴、杭州、湖州与绍兴 4 市。这4 市乡镇工业企业捧放的污染物占全省乡镇工业企业废气排 放总量的7 2 7 、氟化物捧放总量的6 3 8 。而浙东南的丽水、舟山、 台州、温州等4 市的乡镇工业企业捧放的废气及其污染物则要少得多, 分别仅占全省总量的9 1 与1 1 1 。 另外,乡镇工业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气以燃料燃烧废气为主,其消 烟除尘治理效率低下。乡镇工业燃煤耗量占全省工业燃煤消耗量的 3 8 1 ,而烟尘捧放量却占全省工业捧放总量的7 5 7 ,工业粉尘更 为严重,捧放量高达1 7 0 3 万吨,占全省捧放总量的9 0 1 ,因而, 我省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来自于乡镇工业废气污染物的排放。 3 2 2 浙江省废气污染主要表现为建材型污染 我省乡镇工业企业废气及其污染物捧放的行业分布高度集中,非 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废气及其污染物捧放量高居各行业之首。该行业主 要生产水泥、砖瓦、陶瓷、石灰、玻璃、耐火材料等建材产品,其排 放的空气污染物分别占全省工业企业废气捧放总量的7 5 3 ,氟化物 捧放总量的8 8 2 。其中尤以砖瓦、水泥行业的污染物捧放量贡献为 最大,我省乡镇工业的废气污染主要表现为建材型污染。以下选取水 泥、砖瓦、金属冶炼与化工4 个行业的氟化物废气捧放量在杭州、嘉 兴、湖州、绍兴、金华、衢州6 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1 4 表3 吨行业一区蚓q l t _ i 废气与氯化物捧放情况 行废气捧放总 生产工艺废燃料燃烧过程 氟化钧 业区域量( 亿标- 1 ) 气捧放量( 亿废气搏放量( 亿( t ) 标_ 3 )标_ ,) 杭卅市1 0 9 51 0 4 55 1 1 5 7 2 5 嘉兴市1 9 4 81 8 6 44 2 5 9 7 1 润州市b & 68 7 70 93 3 1 3 5 水 绍兴市6 9 76 3 95 70 泥 制 金华市4 5 24 0 s51 5 3 4 1 造 业 篱卅市9 3 39 3 20 11 3 0 0 9 小计6 0 1 55 7 6 32 5 21 0 3 1 8 2 占全省同行驰29 9 29 9 49 8 2 业总量( ) 杭,h 市1 1 701 1 77 2 7 6 嘉兴市 6 2 0 30 6 2 0 32 3 6 5 1 潮州市 l 吆7o 1 0 2 71 5 2 2 2 砖 绍兴市2 2 80 1 12 2 78 2 t 6 瓦 制 金华市4 9 204 9 21 3 7 0 9 造 业 譬娴市船802 8 84 1 8 9 小计8 3 5 5d 1 l8 3 臣47 2 规6 占全省同行 8 7 598 7 57 0 7 业总量( 鼍) 杭闸市 7 81 26 65 9 5 蠢兴市 1 1 80 。61 1 30 潮州市 10l0 1 5 金绍兴市 3 4 0 23 27 5 属 冶 金华市 1 90 11 ,70 炼 衙州市 0 200 20 小计2 6 12 12 46 7 占全省同行 6 1 66 7 26 2 29 2 业总量( ) 杭州市 1 72 51 4 51 9 6 3 嘉兴市 1 1 101 1 21 1 2 8 湖州市l l 50 9 1 0 61 1 0 1 化 绍兴市 8 21 17 15 8 4 工 金华市 6 40 26 21 2 0 衢州市 6 11 151 6 9 2 小计 35 8弛62 5 3 3 5 占全省同行 6 0 86 3 46 0 56 业总量( ) 合计 1 5 2 3 45 8 4 39 3 9 12 0 1 4 8 占全省总量( ) 6 1 79 1 15 1 3 8 1 - 9 可以看出:捧放氟化物废气的4 个行业中,以砖瓦、水泥行业氟 化物捧放量最大 以上6 市的水泥行业废气污染物捧放量占全省同行业总捧放量的 比率为最高,废气捧放总量占全省同行业总量的9 9 2 ,氟化物捧放 量占全省同行业总量的9 8 2 ,说明本省的水泥制造业集中于以上6 市。 6 市的砖瓦、金属冶炼与化工行业氟化物废气捧放量均占全省同 行业的7 0 以上,其中,金属冶炼业与化工行业氟化物捧放均以杭州 市为最高;砖瓦业则以嘉兴、湖州为主,金华、杭州次之。 1 6 3 2 3 主要氟污染潭状况分析 浙江省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砖瓦、水泥( 机立窑) 生产过程的排放。 砖瓦厂废气中的氟主要来自砖坯土中所含氟在高温烧制过程的释 放。据实测与调查的情况,平均日产5 1 0 万块砖( 九五标准砖) 的砖 瓦轮窑,其捧气筒高度一般在4 0 m 左右,出口内径约为l m ,烟气温 度1 2 0 - 1 6 0 ,烟气量约为2 4 0 0 3 4 0 0 m 3 h ,氟化物捧放浓度大致在 1 9 - - 2 6 m g m 3 ,捧放速率在0 4 6 - - o 8 3 k g h 另外,含氟废气的无组织捧 放约占捧放总量的3 佐右。 水泥厂的氟捧放主要来自于机立窑尾,其废气中的氟主要来自生 产工艺中添加的萤石。根据对年产7 - - 1 0 万吨水泥的机立窑测定,其窑 尾废气捧放高度为2 8 - - 4 0 m ,捧气筒内径1 2 1 7 m ,捧气温度1 3 0 1 8 0 ,捧气量1 8 7 4 9 4 x 1 0 3 m h ,废气中的氟的浓度多在6 0 i 劬1 1 3 左右, 3 3 土壤与燃煤中的氟化物 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归根结底来自于土壤、含氟矿物以及煤炭的 燃烧过程我省氟化物污染主要表现为建材型污染,另外,燃料燃烧 产生的工业废气相当可观,其中所含的氟化物也不可忽视因此,有 必要了解氟在土壤与煤炭中的含量与来源,以及研究其燃烧后氟的逸 出规律与分布状况。 3 3 1 土壤中的氯化物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土圈是组成地球的四大一层之 一,也是包括氟在内的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理环境中循环的一个重要的 中间介质。7 0 年代以来,氟被普追确认为一个污染元素后,从环境科 学的角度对土层中氟的研究有了更加迅速的发展。 3 1 1 土壤中氟的含量 氟在地壳中的含量为6 2 5 p p m ,克拉克值为2 7 0 p p m 土壤中含氟 量变幅很大,在o - i s 4 0 0 0 p p m 之间,极竭值高达1 8 4 0 0 0 p p m ,出现在 英国某氟石矿附近的土壤上。在对丈量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一些学者认为土壤总氟的平均含量在2 0 0 p p m 左右,另一些学者则认 1 7 为土壤总氟比较有代表性的变化范围在n 1 0 n t 0 3p p m ,平均含 量为n 1 0 2 p p m 。就中国而言,总氟含量水平大致与世界各地土壤总 氟含量相当,其上限值可达6 0 0 0 p p m ,见于四川境内一磷矿体的亚表 层土壤,下限为几个p p m ,常见于南方各地红、黄壤。 3 3 1 2 土壤中氟的来源 绝大多数土壤中氟的来源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由各式各样的岩 石、矿物风化而来,已报道的含氟矿物有1 0 0 多种。其中,与土壤氟 关系最密切,对土壤氟化学影响最大的重要含氟矿物首敦萤石( 萤石 作为钢铁、水泥、玻璃、铸造等行业的生产工艺不可缺少的原料,对 氟污染贡献根大) ,其次为冰晶石、氟硅酸盐、氟磷酸盐这几种矿物 广泛存在于多种岩石中,分布面广,对土壤形成与氟的构成有重大意 义。 3 3 2 土壤中氟的逸出规律 3 3 上l 囊土的逸出规律 土壤在烧制过程中向外逸出大量氟化物。明确土壤在不同温度下 的逸出规律,对氟污染捧放与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藤吉加一( 1 9 7 5 年) 采用陶土为实验材料,将起置于马弗炉内分别在8 0 , - , 1 1 0 0 温度 下加热l h ,然后分析陶土氟残留量。结果表明:陶土在6 0 0 时开始 向外逸出氟化物,至8 0 0 , - - 1 0 0 0 达到最大值,并且在1 1 0 0 时氟的 残留量为0 。 表3 - l 陶土加热滠度与氟残留量关系 3 站工青紫混的逸出规律 嘉兴某砖厂以青紫泥为原料,不同温度下氟的残留量及释放率见 下表。其氟含量为6 6 3 _ 2 m g k g 1 8 _ _ 一一一 表3 - 2 青:紫泥加热温度与氟残留量关系 据测定,在8 0 0 - 1 0 0 0 ,特别在9 0 0 - - 1 0 0 0 时,氟的释放效率 为最高。采用酸性红壤土的试验结果也基本相似。 以上结果与日本藤吉的试验结果有所差异,主要原因在于试验所 用土样粒度的不同。藤吉用的是粒径在0 5 m m 以下的颗粒土样一呈粉 末状,而国内用的是5 0 9 左右的块状土样,前者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3 3 2 3 土壤中氟的逸出率 从选出氟在土壤中的形态来看,由于氟主要的原生矿物萤石 ( c a f 2 ) 的熔融温度为1 4 2 3 ,因此,可以认为土壤在制砖过程中 选出的氟主要不是来自萤石,而可能是来自土壤中的水溶性氟、有机 态氟、吸附态氟与部分络台态氟。 从氟的逸出率看,国外报道,制砖过程中有3 0 * , - - 9 0 的氟化物逸 出,原浙农大环保系认为平均8 5 ,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综合调查后 认为砖瓦生产过程氟释放率为5 4 5 ,陶瓷为6 5 8 。 3 3 3 燃料煤中氟化物的释放 环境空气中的氟化物除来自于土壤与萤石的烧制过程外,另有部 分源自煤的燃烧煤作为主要燃料,在国有大型企业如火力发电厂、 钢铁厂涝耗量巨大,而燃煤中古有部分的氯化物因而也成为重要的 氟污染源。 3 j 1 燃煤中氟的含量 煤中含一定量的氟化物,其氟含量一般在几十至几百m 刚吣之间。 据晋北4 2 个煤矿的蔫定资辩,煤中氟含量平均为1 5 6 m g k 8 ( 2 4 4 5 0 m g k g ) ,且7 6 的样品低于1 5 6m 班g 东胜煤田平均氟含 1 9 量为7 7 9 m g k 鹋,极值4 9 8 m g k g 。浙江地区通过对商品煤样进行测定, 得其平均值为1 5 7 m g k g 。 3 3 3 2 攥燃烧后氟化物的分布 煤燃烧时煤中的氯化勒在高温下分解,大部分生成气态氟化物, 如h f 、s i r 4 等,存在于燃烧后产生的烟气中,少量残存于干灰与炉渣 中。下表为某燃煤电厂煤燃烧后各产物氟化物的测定情况。 表3 - 3 煤燃烧后产物量与氟含量 燃烧产物燃煤干灰炉渣烟气 氟吉量( m g k g ) 1 3 6 313 0 8 1 7 m g n m 3 氟产量c k e , h ) t 5 2 0 6 70 0 6 61 4 5 占总氟量比( ) 1 0 0 4 40 49 5 2 可见。燃煤中9 5 以上的氟化物以气杏形式存在于烟气中,而存 在于干灰与炉渣中的氟化物不足5 ,含氟烟气经湿式除尘以后,大部 分气态氟化物被转移至液态灰水中,发生反应,从而实现烟气脱氟。 表3 _ 4 湿式除尘后产物量与氟含量 囊蕊产物酴尘器下灰水飞灰 炉渣捧出烟气 氟含量( m g k s ) 氟产量( k g h ) 占总董量比( ) 4 2 1 2 8 9 0 2 8 5 43 0 8 0 0 8 0 0 6 6 o 5 0 4 可见,在湿式除尘过程中,烟气在淋洗水作用下,9 0 以上的氟 化钫固定在液态灰水中,说明湿式除尘器对烟气的脱氟率高达9 以 上,除尘后捧出的烟气氟含量不到总氟量的1 0 。 2 0 o = 鼬 4 渐江省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4 1 浙江省概述 浙江省位于东经1 1 8 。1 2 3 。,北纬2 7 。1 2 - 3 1 。3 0 ,滨临东 海,幅员为1 0 2 万k m 2 陆域面积,2 0 0 m 等深线的海域面积为笠3 万 k m z 。其中,丘陵山地占7 0 4 ,平原占2 2 4 ,河流、湖泊占5 2 , 海涂占2 ,是一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省份。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 风气候区,自然资源丰富,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良好,农垦历史 悠久,人口众多,劳力充沛,是一个精耕细作与生产水平较高的省份; 水力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农、林、牧、副、渔业综合发展,生 产门类齐全,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4 1 1 浙江省地形特征 浙江省东临大海,北接太湖,南部与西部位于我国著名的浙闽丘 陵山区,地势起伏不平丘陵占总面积的7 0 以上,多数为高约4 0 0 m 左右的山岭,也有海拔1 0 0 0 m 以上的高峰。从本省外貌形态来看,大 致可分为两个地区:一个是北部平原区,包括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 平原与钱塘江以北的太湖流域;另一个为南部丘陵山地,占全省大部 分面积,山脉有怀玉山、天目山,向东有括苍山、天台山、会嵇山及 雁荡山。山脉多东北西南走向,在山脉间有一个狭长的金餐盆地。 4 1 2 浙江省气象特征 浙江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河气候区,具有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 候温暖湿润;拥有丰富的气候资源,但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 条件时有发生的总特征。由于浙江省地形条件的多样性,使得各地的 气候有所差异。 4 1 2 1 季风显著,四季分明 浙江省晨典型的季风气候,季节风明显,盛行风向交替变更。冬 季受北方冷空气强烈影响,冬季风强于夏季风,并且来得快,夏季风 则馒。但在夏季向冬季转换的过程中,夏季风撤退较迅速。麓着冬、 夏季风的转换,天气与气候也随之变化,同时带来季节转换干冷的 2 i 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造就了浙江寒冷的冬季;暖湿的热带海洋气 团带来湿热的夏季;当冬季风减弱、夏季风增强时,产生温暖多雨的 春天;反之秋高气爽的秋季出现。 4 1 2 上雨量丰富,气候浸润 浙江位于东南沿海,又多丘陵山地,充沛的水汽,加上地形影响, 使浙江降水充足,年降水量在9 8 0 吨0 0 0 m m ,为全国降水资源丰富的 省份。浙江有3 个多降雨时期,即:春雨期,时问长达1 个多月,但 降水量较小:初夏的梅雨( 梅汛期) ,一般为1 0 - - 3 0 天,降水强度大, 雨量集中,约占全年雨量的2 5 ,经常出现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9 月的秋雨,暖气团南退,北方冷气团前进在浙江交合,造成秋雨绵 绵但雨量较小。 充沛的降水与来自海洋的丰富水汽,使浙江全年气候湿润,年平 均相对湿度在7 5 - - 8 5 9 , ,且一年四季湿度均维持较高水平,变化不大。 4 1 2 3 热量较优,水、热同季 热量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气候资源,气象上通常是以全年日平均温 度稳定通过i o 期间的活动积温及其持续日数作为判别热量资源的 指标。浙江稳定通过1 0 积温,全省在4 9 0 0 - 5 8 0 0 之间,持续日 数为2 2 5 2 6 0 天,在全国较高。 浙江气候的天然优势是在喜温作物生长期间,雨水亦充足,3 个 多雨时期:春雨、梅雨、秋雨都出现在作物的生长时期,扣1 0 月的降 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 往右,同时热量丰富,l o 以上的活动积 温都在5 0 0 0 左右,高者可迭5 7 0 0 ,水热匹配得当,使作物生长 旺盛。有利于农业生产。如开春后,温度升高,作物生根发芽,对水 分需求增加,此时正是春雨时期;5 - 6 月,虢着温度进一步上升,作 物生长发育活跃旺盛,对水分的需求倍增,此时又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