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产业经济学专业论文)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的理论分析与对策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i 摘要 1999 年以来,随着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规发展,大学生初次就 业率呈下降趋势,而失业人数却越来越多,大学生失业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关系 到高等教育改革,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鉴于此,有必要对中国现 阶段大学生失业现象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论文主要以西方较成熟的经济学以及教育经济学有关失业的理论模型为依 据,并结合中国国情,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现象的本质,并提 出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的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从初次就业率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大学生失业现象 并提出问题,然后分析了大学生失业的国际背景、社会、经济、教育背景,并对 论文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论文的第二章对就业、大学生就业、失业以及大学生失业几个重要概念进行 了详细界定。 论文的第三章首先基于供求关系,实证分析了中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与 gdp 和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的相关关系,详细阐述了就业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变化 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得出大学生失业现象将会长期存在;然后从初次就业率、 考研者情况和过度教育率三个指标度量了大学生失业现状;接着分析了大学生失 业的特点,如失业对总体而言是长期性的,对个体则是暂时的,失业具有普遍性, 但主要体现在相对性,失业者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等;并划分了大学生失业的主 要类型,有总量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隐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 论文的第四章以失业理论模型为基础,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大学生失 业现象的本质进行了理论分析。包括工资竞争理论、供求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 理论、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工作竞争理论、工作匹配理论以及结构性 失业理论,涉及到供给方,需求方,就业市场结构、信息等。 论文的第五章提出了缓解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增加 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改善大学生供给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 关键词:中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理论分析,对策研究 英文摘要 iii abstract with the abnormal development of the scale of enrollment in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from the year of 1999, the 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 is declining while the number of unemployed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the increasingly apparent problem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s becoming the synthetic problem, affecting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the stability of socie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further study and discussion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n china during present stag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n china during present stage and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e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this paper mainly refers to the relatively mature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unemployment based on economics and educational economics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and combines the state of china. the introduction part firstly describe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n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 and poses the problems. then i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ncluding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society, economy and education. finally it defines several basic concep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defines several important conceptions in details, including employment, college employment, unemployment and college unemployment. the third part firstly empirically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 and gdp and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of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f the change of demand and supply in employment market on college unemployment. it turns out that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will last for long. secondly, this part measures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in three indices: 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 the situation of graduates who want to have further study, the rate of overeducation. thirdly, this part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such as the whole unemployment is long- term while the individual unemployment is temporary, the unemployment is universal but more relative, the educational level of the unemployed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high and high. finally, this part categorizes the types of the unemployed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the total unemployment, the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the frictional unemployment, the hidden unemployment and the voluntary unemployment. the fourth part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theoretically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model about unemployment,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china, including theory of wage competition,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theory of segmented labor market, theory of occupation searching, theory of wage reservation, theory of job competition, theory of job match and theory of structural unemployment, which involve the factors of supply, demand, the structure and information of employment market and so on. the fifth part rai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 on how to mitigat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mainly including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of college students, improving suppl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erfecting college employment market. keywords: china, present stage, college unemploy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countermeasures 1绪论 1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大学生是社会人力资源中最宝贵的一部分,更是促进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最 珍贵的人力资本,是实现我国“ 科教兴国” 和“ 人才强国” 战略的重要保证。自 1999 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性步伐,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历史 阶段,这无论从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方面看,还是从适应国家 现代化建设以及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方面看,都是一项战略性和历史性 成就。但是,从现在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初次就业率日益下降的现象 推断, 社会上不少人认为我国已经开始出现大学生“ 毕业即失业” 的现象, 甚至有的 还对高等教育应不应该这样快速发展产生疑问。由于我国虽然是人口大国,却不 是人力资源大国。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而言,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和 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尚属稀缺资源。2003 年,具有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只 占我国总人口的 5.15%。 大学生失业意味着国家培养投资和家庭培养投资收益无法 得到回报,影响我国人民投资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关系着我国能否从人口大国 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这是一个需要正确认识 和回答的问题。 关于我国现阶段是否存在大学生失业现象,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在计 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其就业实行的是“ 统包统分” ,初次就业率达 到 100%,大学毕业意味着就业,即使存在失业也是隐性失业。自从 1985 年对大 学生就业分配体制开始改革后,大学生就业逐渐向市场化过渡,大学生显性失业 便已经开始出现,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一度比较突出,但此后形势有所缓和。 2002 年,不仅大学生就业开始全面市场化,建立了“ 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 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 的就业机制,而且 1999 年开始的高校招生规模的 超常规扩展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提前进入大众化阶段,毕业生供需比为 1.26:1,毕 业生供需状况由单一的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虽然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每年仍有 一定量增加,但其增长速度远不及高校招生规模增长速度,大学生失业问题更加 突出。本文便是研究 1999 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失业问题。目前社会上主要采用初次 就业率来描述大学生失业情况。自 1996 年国家首次公布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以来, 它是唯一能够衡量我国大学生失业情况的量化指标,虽然对其统计不够科学和准 确,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失业程度。 为了比较我国扩招前后大学生失业情况,本文将教育部公布的大学生初次就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业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6年- 2001年 , 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依次为: 93.7%、 97.1%、76.8%、85%、76.1%、70.0%,此间初次就业率呈波动状态。第二阶段: 2002年- 2005年,此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虽然2005年有所回升, 但升幅不大。2002年开始, 高校扩招的第一批大专生陆续毕业, 6月初一次就业率 64.7%,比扩招前的2001年下降约5.3个百分点,到12月底,就业率上升到80%,仍 有20%的毕业生尚未就业; 2003年是高校扩招的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 6月初一次就 业率为50%,9月初,就业率上升到70%,仍有30%处于失业状态;2004年一次就 业率仅为47%,9月初,就业率上升为73%,截止年底,就业率达到84%。2005年 初次就业率为50%,到9月初,毕业生就业率为72.6%,预计到年底,毕业生就业率 可达85%,基本与上年持平。尽管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生就业率能够达到或接近 100%,日本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1991年为80%,如今已降至60%- 70%。我国在扩 招前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也没有达到100%。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扩招以后,大学 生初次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失业人数则呈绝对上升趋势,二者形成鲜明的对 比(见图1.1和图1.2)。若将这些数据对照1998年国际统计年鉴颁布的标准:失 业率在2.9%以下为无警区,3%- 4.9%为轻警区,5%- 8.9%为中警区,9%- 14.9%为重 警区,15%以上为巨警区,那么我国约为30%的大学生失业率是相当惊人的,远远 高于2004年我国4.2%的城镇登记失业率。 93.70%97.10% 76.80% 85% 76.10% 70% 64.70% 50% 47% 5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5.46 2.61 24.5915.1725.57 34.50 51.19 106.00 148.40 169.00 0.0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40.00 160.00 180.00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图1.1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图1.2大学生失业情况统计(万人) fig1.1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fig1.2statistics of college unemployment (million people) 资料来源:1996年- 1998年初次就业率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报1,1999年- 2004年数据来自 于大学生失业保险问题探讨2,2005年数据来自于国家发改委:分析就业问题及政策建 议3一文。1996年-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数数据来自于中国教育年鉴1997- 20044, 2004年- 2006年数据来自于教育事业统计公报和教育部学生司有关文件。大学生失业人数则根 据每年毕业生数 与初次就业率计算而得。 1999 年扩招的第一批专科生是在 2002 年毕业,所以本文以 2001 年为分水岭。 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目前有两种统计数据。一种是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见附录表 a1) ,一 种是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见表 3.2) ,二者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发展趋势是相同的,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学 者普遍使用的中国教育年鉴上的数据。 1绪论 3 在以上现象描述基础上,我们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 分析发现普通高等教育招 生规模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呈高度负相关,为- 0.944(见表1.1)。虽然按照李岚清副 总理所讲的“ 常数法则” ,即使不扩招,这部分失业人口照常存在,并且是低素质的 失业,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大学生失业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本 文认为超常规的扩招虽不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因素,但却是诱导因素之一。 当然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引起大学生失业的深层次原因。 随着招生规模的继续扩大,大学生失业人数将会越来越多。根据教育部部长 周济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五期间高等学校共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万 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将有2500万以上毕业生需要就业5,因而,在未来相当长时期 内,我国将有大量大学毕业生源源不断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 度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之间将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意味着劳动力供应远 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因此至少在未来的几年内,大学生的 失业问题将始终是一个大问题。由于大学生的高人力资本存量得益于政府、社会、 家庭、个人的长期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引致人力资本投资 的损失,并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不仅基于大学生失业的现实考虑, 而且更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前瞻性战略思考,我们对大学生失 业问题应给予特别的关注。 表1.1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大学生初次就业率相关分析 table1.1the relationgship between scale of enrollment of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and first rate of college employment 招生规模初次就业率 pearson correlation1.000- 0.944 sig. (2- tailed)0.0000.000 招生规模 n1010 pearson correlation- 0.9441.000 sig. (2- tailed)0.0000.000 初次就业率 n1010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 tailed). 大学生失业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我们要正确合理地解决大学生失 业,就必须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也 正在经历大学生失业,与之相比,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呢?我们怎样来度量这一现状?它具有什么特点?怎样划分失业类型?随着就业 的多样化,就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拓展,我们应如何转变原来的就业观念,怎 运用 pearson 相关系数分析的条件是两个变量呈线性关系,本文运用散点图得到二者的确呈负线性相关,可 以运用 pearson 相关系数进行分析。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样定义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与大学生失业?我国现阶段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变 化对大学生失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影响大学生失业的其他因素是什么,我们 怎样从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又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由于大学生失业问题涉 及的面很复杂,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 识。因而,本文拟从新的理论角度,对大学生失业问题加以一定的分析和解读, 希望有助于我国大学生失业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 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失业是在一个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包括国际背景、经济、 社会以及教育背景,明确大学生失业产生的背景有利于更深刻分析大学生失业现 象的本质以及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 1.2.1 国际背景 本文的国际背景是指国外大学生失业现状。在先进经济体,总体上说,大学 生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这种优势也为良好的大学生就业状况所证实。但 是,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也存在着巨大波动。在美国,经历 2001 年新经济挫折之后, 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劳动力市场上其他富有经验的失业人员的竞争,2002 年美国 1200000 名春季大学毕业生中有近 1/3 在离开校园 6 个月后仍处于失业状态,进入 2003 年后,他们当中还有超过 360000 的人继续求职。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 的预测, 到 2005 年, 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中将有 30的人会面临失业, 或将从事资格要求远低于他们实际水平的工作6。 在英国,90年代以来,其大学生就业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1992年为49.7%, 93年为53.4%,94年为56.5%,95年为63.4%,96年为65.6%,97年为67.8%,98年为 69.2%,99年为66.0%,2000年为65.7%,2001年为65.1%,近几年呈下降趋势 7。 在日本,1998 年以来,高中、大学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在毕业时已 经找到工作的比例越来越低。2002 年 2 月,大学生成功找到工作的比例是 82.9, 6 月份的调查显示大约为 90。但实际的劳动力市场形势要严峻得多,因为这些 数据已经扣除了那些已经放弃寻找工作的大学生了8。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反而容易出现人才相对供过 于求和人才就业困难的现象。印度在高等教育扩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大学生失 业现象。 根据印度劳动和就业部门的数据, 印度大学生失业数在 1951 年为 24.4 万, 英国计算毕业生就业率和失业率时遵循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就业和失业的界定,就业率为毕业后6个月内拥 有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数占全部合格毕业生数的比例,失业率为失业的毕业生数占全部合格毕业生数的比例。 全部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进入劳动力市场,不属于就业或失业的范畴,因此,其就业率和失业率之和不 等于100%。 1绪论 5 1966 年为 92 万,而在 1972 年升至 328 万,1985 年为 470 万,1992 年为 680 万, 1992 年的数字是 1951 年的 27 倍9。 可见,大学生失业在世界上是一种普遍现象。并且,90年代大学生失业特点 除了表现为高失业率外,还呈现出其他形式:如工作搜寻时间延长;供求不一致 处于上升趋势;过度教育率提高,隐性失业人数增加;就业越来越不稳定,兼职 工作,临时就业,签订临时合同等等变得越来越平常10。 1.2.2 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 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经济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下降。主要 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传统工业由追求数量走上了追求质量和效益的道路, 面临转岗分流问题,对大学生需求的数量减少、层次提高,增员空间不大。另一 方面,高新产业发展却又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创造的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不多。这 给大学生就业在客观上造成一定的影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我国传统就业主渠道的第二产业已走上了一条向集 约型发展的道路, 正在经历“ 资本深化” 的过程, 从而降低了对就业人口的吸纳能力。 而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面向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滞后 的情况下,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结构性失业增加。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批国有企业停工、停产、倒闭、破产等,导致国有企 业不仅不能吸纳社会新增劳动力,还得向社会释放冗员,从而形成了近年来最受 关注的职工失业、下岗问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隐性失业将 会逐渐显性化,从而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减小。 可见,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学生就业的传统渠道和部 门萎缩,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失业率明显上升。 1.2.3 社会背景 中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在中国现有的经济总体规模和经济 增长速度下,中国的就业面临着城乡的双重压力、总量与结构的彼此困扰、新生 劳力与失业人员的相互交织。据中国社科院预测,2006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达 到峰值。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失 业人员。如果经济增长保持8左右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多万就业岗位,加上 补充自然减员,可以安排就业1000万人左右,每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400万人 左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长期内不会改变,而且矛盾将更加突出11。目 前,我国面临三大就业压力: 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就业市场长期供大于求。2005年开始,在20世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的同 时,90年代出生的人口陆续达到就业年龄。我国庞大的育龄人口基数决定了未来 16年新增劳动人口每年仍然保持在15002200万之间,新长成劳动力就业需求十 分旺盛11。 国企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2003年底下岗职工达464万人,而再就业率则逐 年下降,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年为35%,2001年为31%。下岗失业 现象持续发生,实际失业率远远高于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关研究估计当前 城镇实际失业率已达7%9%11。 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2002年进城 务工经商的农民达9460万人,并以平均每年500万人的速度递增,2003年预计将达 到1000万人以上。 今后10年还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 镇转移11。 在以上三大群体呈现三峰叠加的态势下,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 势。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虽有所下降,但是失业人口却达到827万人,比上年 增加了27万人(见图1.3)。 严峻的宏观就业形势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大 学生求职竞争加剧了。所谓大学生失业实际上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侧面或缩影。 0.0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79年 1981年 1983年 1985年 1987年 1989年 1991年 1993年 1995年 1997年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1978年 1981年 1984年 1987年 1990年 1993年 1996年 1999年 2002年 2005年 图1.31979- 2004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图1.41978- 2006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情况(万人) fig1.3registered unemployment in chinafig1.4statistics of enrollment of ordinary (1979- 2004)higher education (1978- 2006)(milliong people)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512。资料来源:见附录表a2。 1.2.4 教育背景 大学生失业的教育背景主要是指1999年开始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超常 规发展。1999年,高等教育招生增长速度最快,比上年增长46%,达到历史最高水 平。此后,招生规模连续7年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14%。 虽然招生增长速度有所下降,但是招生规模绝对数却呈不断扩大趋势(见图1.4)。 2000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33.4万,比上年增长 1绪论 7 38%, 毛入学率达到11%。 2001年招生284.4万, 比上年增长22%, 毛入学率为13.3%, 仅一年时间就提高了2.3个百分点。2002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突破300万,达到 340.8万人,比上年增长20%,毛入学率为15%,自此我国提前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 阶段 。2003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达到409.1万人,同样比上年增长20%,毛 入学率为17%。 2004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479.94万人, 比2003年增长17%, 毛入学率为19%。2005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2万人,比2004年增长13%,整个高 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1%以上。而根据教育部公布的 2006年招生计划,普通本专科生初步安排530万人,研究生初步安排为40万人,招 生人数又有上升(见附录表a2和a3)。 可见,虽然1978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直在扩展,但是1998年 以前发展态势一直很平稳,1999年开始却经历了超常规发展,每年以几十万的规 模在增加, 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1年开始每年上升两个百分点。 而1998 年我国毛入学率仅为9.8%,2005年是1998年的2倍多。我国仅用几年的时间,就走 完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用十几年甚至几 十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见表1.2)。 表1.2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表 table1.2the process of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in main developed countries 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 5%左右1911年1954年1960年1947年1966年 15%左右1941年1970年1970年1970年1980年 资料来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 源强国13。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失业的研究现状 第一,国外失业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对经济社会中失业现象的生成机制及治理对策已做了长期的探讨,并取 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在此只选择了几个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失业理 论进行了概括和介绍。 古典学派自愿失业理论。古典学派长期以来一直信奉亚当 斯密“ 看不见的手” 原理和萨伊“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 定律, 他们假定货币工资具有完全弹性, 由此得出 中国政府在 1998 年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到 2010 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 率接近 15%”的目标。鉴于 1999 年以来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2001 年初,我国政府在所公布的教育 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将原定 2010 年实现高等教育规模和入学率的目标进一步要求提前五年实现,即 在 2005 年实现高等教育入学率 15%的目标。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劳动力市场会完全出清的结论,即仅存在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 新古典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理论。该理论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市场自发调节可 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的观点,认为工资的自由浮动调节着就业均衡的 实现。该理论主要功绩在于确定了劳动的边际成本等于劳动的边际收益为就业边 界的原则,合理地解释了自愿失业的存在,但不能解释非自愿失业现象。 凯恩斯的周期性失业理论。该理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货币工资的刚性, 它使得实际工资有可能高于均衡工资,从而造成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均衡。二是即 使货币工资不是刚性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也会引起非自愿性失业,并系统地提出 了一套治理非自愿性失业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却不能对经济繁荣阶段,有效需求 旺盛时的非自愿失业现象做出合理解释。 现代新古典主义的自然失业理论。现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在新古典充分就 业理论框架内来研究失业问题,将失业成因归结为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障碍。弗里 德曼将这些障碍因素引起的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概括为自然失业。在探讨自 然失业成因的过程中,经济学家逐渐提出了许多失业假说,如职业搜寻理论,隐 含合同理论,结构性失业理论,内部人 外部人模型,二元劳动力市场模型等。 这些假说成功地解释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障碍引致失业的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 治理失业的政策主张,但对总量性失业缺乏解释功能。 刘易斯的隐性失业理论。刘易斯在对二元经济的传统经济部门进行分析时认 为,在传统经济部门劳动边际生产力很低,甚至是零或负数。但劳动者的工资必 须要维持劳动者的最低生存,按这种价格提供的劳动超过对劳动的需求,劳动的 供给是无限的。在劳动力供求均衡点以外,尽管劳动的边际成本高于劳动的边际 生产力,但在传统经济部门中,劳动者都能直接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就业, 劳动者实际上是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刘易斯提出解决隐性失业是将传统部门的剩 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但对解决整体性总量失业人口问题是行不通的。 以上理论的共同点是先解释失业生成机制,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不同理论在解释失业和解决失业方面都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我国失业问题研究有 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国内失业理论研究综述。 国内经济学家对失业理论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起点:一种是从西方已成熟的 理论出发,如袁志刚、袁乐平等,系统地整理、介绍西方的失业文献,并用这些 成熟的失业模型来分析中国的失业问题。另一种情况是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总 结出中国自身的失业理论。以下本文便从失业成因出发,简单介绍中国目前几个 比较流行的理论观点。 体制转轨失业论。该观点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实行的是“ 低工资、高就业” 、“ 统 1绪论 9 包统分” 的就业制度,企业不能自主经营,造成国企囤积了大量隐性失业。在向市 场经济体制转轨中,要求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然会出现大批职工下岗失 业。 总量性失业论。该理论认为中国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 需求。劳动力资源丰富与资本稀缺的矛盾非常突出,要用不足世界 4%的投资资源 来解决占世界 1/4 以上人口的失业问题,无论如何难以实现。 结构性失业论。该理论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衰退部门转移出的劳动力不能适 应新兴部门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于是出现了岗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 周期性失业论。当经济处于萧条或收缩阶段时,总需求不足,生产停滞,劳 动力需求极度萎缩,失业迅速扩大,需求不足型失业与其它失业结合在一起,使 失业率迅速上升,从而形成一种以周期循环为特征的失业类型。 自愿失业论。由于择业观念误区,一些人只愿意在国企和集体企业就业,而 不愿意到个体和私营企业就业,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去劳动条件差、劳动强度大、 工资待遇低的岗位就业,从而造成自愿失业者。 制度性失业。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不存在的。该观点认为制度性失业是由制 度缺陷造成的失业,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构造设计或变迁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 有效利用所造成的就业岗位损失,主要包括所有制构成、经济体制、经济政策和 发展战略等这些可由政府人为塑造的正式因素,这些因素降低了经济效率,从而 使就业岗位的创造能力大大降低。 失业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国 内学者已经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失业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他们对中 国失业的产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治理等方面做出了详尽分析,其指导意义是 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失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广泛关 注的,目前虽然许多学者从各个角度探讨了大学生失业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但是 缺乏对大学生失业的系统理论研究。 1.3.2 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失业的研究现状 第一,国外关于大学生失业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大学生失业的研究多是教育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起步早,在早期主 要形成了以下三个有关大学生失业的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假设,该理 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在工资率的作用下,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 会自动达到均衡,因此,不会存在大学生失业。但是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并不满足 完全竞争的假定,一些因素如体制障碍、不完全信息等导致工资率调节作用的发 挥有限,因此人力资本理论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教育筛选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大多数就业市场上,雇主难以直接判断求职 者的技能和能力,教育作为一种信号可以间接向雇主展示不同水平所具有的不同 能力,求职者为了更容易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会不断提高教育层次。因此,整 个社会教育水平上升。在工作岗位有限的情况下,一部分高层次人才要么接受低 层次的工作,要么失业。教育筛选理论仅把教育作为一种筛选装置,否定教育能 够提高个人生产能力,有失偏颇。 依附理论。该理论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学生失业提出的。该理论指出, 发展中国家产生大学生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没 有形成独立自主的社会经济结构。这种经济结构使理工科学生的供给超过了十分 有限的职业需求,从而形成了失业。此外,过高的人口增长率、国家错误的就业 与工资决策、错误的课程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刺激或引发了大学生失业的产生。该 理论适合于经济依附性较强的国家,而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大国,依附性差, 因此该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失业的解释性较弱。 西方国家对大学生失业的研究比较成熟,除了理论解释外,还从多角度研究 了与大学生失业有关的问题。 当前,把握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成因是国外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的基础。大 多数的研究分别从需求、供给以及供求匹配等三个角度来进行。从需求角度看, 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 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就就业结构而言,既存在大学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 位,也存在着因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从供给角度看,核心问 题是就业能力不足。对个人而言,就业能力取决于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 度等资产,取决于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产的方式与向雇主展示这些资产的方式 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从供求匹配角度看,就业服务是关键。 国外对大学生失业问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有关在校大学生收入预期 的研究。betts(1995)发表的关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1269名在校生收入预期的报 告,dominitz和manski(1996)对威斯康星州110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收入预期进行 的合作研究,以及欧盟十国在1999 2001年间对高校学生就业预期开展的联合调 查研究,都是这方面的代表14。尽管它们的研究方法各异,研究重点也各有侧重, 但都获得了一致的研究结论,即高校学生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他们的 收入预期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收入预期会受到性别、家庭背景、学校、专业、 年级、成绩、求职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本科学生一般是在四年级才形成关于 收入预期的成熟想法等。这些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印证并完善了人们对高等教育投 资预期和投资回报的既有认识。 第二,国内关于大学生失业的研究现状。 1绪论 11 相对于国外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对大学生失业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这些解释 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宏观经济的需求影响。从需求角度考虑,劳动力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取 决于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等。岳昌君和丁 小浩15计算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的一般就业弹性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弹 性,发现经济增长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大学毕业 生的吸纳作用相对而言更明显。如果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不大,按目前8%左右的经 济发展速度计算,难以吸纳年益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 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从供给角度看,一些学者认为高等教育的专业结 构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产出与社会需求不一致。例如,莫荣16等认为,大学生就业 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是主要矛盾。 大学专业结构和教育体制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亚洲开发银行的汤敏17博士认为,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表现,而造成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一个 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问题。 现存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赖德胜18认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转型过程中 劳动力市场分割这一制度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结果。过大的 城乡收入差距和过高的工作转换成本,使大学毕业生“ 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 幢房” ,但城里的用人单位却因过高的解聘成本和户口成本而不能吸收更多的大学 毕业生。 行业收入差异。岳昌君19使用2000年国家统计局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利用明 瑟教育收入函数方程对我国工资收入差异进行了分解。在控制了受教育年限变量 和工作年限变量后, 得到了“ 行业收益” 对从业者收入的影响, 较高的行业收益差异 是造成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出现“ 有业不就” 和“ 无业可就” 矛盾现象并存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汤敏17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当转变,不能再用计 划经济的眼光和办法对待就业问题。高等教育已经由“ 精英” 时代转为“ 大众化” 阶 段,社会精英岗位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大学生不愿意 去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是造成大学生 “ 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 矛盾现象并存的主要原因。 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大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经历 过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印度 和韩国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展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困难阶段。 对于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属于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 象。 例如20,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从1991年的80.9%开始逐年下降, 1995年为67.1%, 此后一直都徘徊在60%70%之间。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总结上述已有的研究发现,国外对大学生失业研究分析的框架是建立在成熟 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经济,目 前仍然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制度变迁时期,有其自身的独 特性。因此,必须从中国自身的国情出发,在现有的教育、经济、社会背景下来 研究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以得出适合缓解中国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国内已有的研究似乎都言之有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我国教育发展和大学 生失业中存在的问题,尝试解释了我国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失业现象,并对解决这 一问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主张和对策。但是这些观点仅从单一角度来解释复杂 的大学生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以偏概全或“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局限。 从总体上来看,这些研究从多视角的即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面 临的问题的很少。特别是运用模型化来研究问题的更少。再次,对西方发达国家 有关失业的理论介绍还不够,缺乏利用上述理论系统分析中国实际。尽管西方国 家的理论很多是建立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上的,但对我国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所以,本文认为,目前的大学生失业问题应当以经济学和教育经济学这门新兴学 科共同作用来分析,这样更清楚、更明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志愿者的活动总结13篇
- 汉字注拼音的课件制作
- 汉字教育课件
-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政治试卷(含解析)
-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柯坦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数学试题(含部分答案)
- 2024-2025学年甘肃省白银十一中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大数据技术应用趋势分析
- 快递公司工作总结(集合10篇)
- 跨境电商市场发展瓶颈分析
- 汉字之美课件
- 高速天桥拆除方案(3篇)
- 2025年中国冷链物流行业投资前景分析、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2025合作合同范本下载
- 手外伤急救诊疗流程标准化
- 农村土地托管培训课件
- 老年专科护士学习培训汇报
- 基孔肯雅热防控培训课件
- 公司岗位补助管理办法
- 游戏与儿童发展课件
- 捐赠助学活动方案
- 健康体检服务投标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