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内容摘要 有组织犯罪以其对社会巨大的危害性而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为有效打击有组 织犯罪,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便是斩断犯罪组织的经济来源,摧毁其经济基础,然而, 这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准确认定犯罪组织财产为前提的。但是,在我国,规范性依据没 有对认定规则系统的规定,理论上缺乏对认定规则深入透彻的研究,现实中犯罪组织的 违法所得又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态,加之当下对公民私有财产权保障的重视,这一切要 求我们对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以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对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设置的依据进行了详细阐述, 尤其对犯罪组织财产认定的具体规则进行了深入的论证。 正文除引言、余论外,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基本概念的界定” 。旨在准确阐明“犯罪组织”和“我国刑法中的犯 罪组织财产 ”这两个基本概念。本文通过对“组织”一词含义的梳理,并将犯罪组织 与犯罪结伙进行比较, 得出犯罪组织的概念, 即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织起来的, 有明显首要分子,内部有严格纪律,犯罪具有连续性,存续具有稳定性的团体。通过界 定“犯罪组织”的概念得出其特征,并对与犯罪组织相关的概念进行区分。对我国刑法 中的“犯罪组织财产”的界定,主要依据刑法第 64 条的规定,将犯罪组织的非法 财产分为:违禁品、供犯罪所用之物和违法所得。 第二部分为“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设置的依据” 。主要论述了设置犯罪组织财产 认定规则所要遵循的原则。 合理性原则要求规则的设置要符合刑法形式上的合理性与实 质上的合理性。确定性原则要求规则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合理性原则和确定性 原则是设置认定规则首先要遵守的。比例原则是西方国家公法领域的一项重要原则,对 于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平衡具有重大的意义,设置犯罪组织财产的认定规则一方面是 比例原则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受到比例原则的严格约束。而犯罪态势的变化则 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犯罪手段的变化,及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规则。 第三部分为“犯罪组织财产认定的具体规则” 。主要论述了违禁品的认定规则、犯 罪工具的认定规则、 违法所得的认定规则以及关于善意第三人的排除规则。 对于违禁品, 应按照“从新”认定规则,以裁判时法律为基准评价物品是否违禁。对犯罪工具的认定 2 规则,在梳理了国外“促进理论”与国内“直接专门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性规则” , 将犯罪工具划分为实行工具和非实行工具。对于违法所得的认定规则,其一,根据实务 中关涉犯罪组织的相应单位、个人的合法财产与违法所得相混淆的情况提出推定规则, 并对推定规则与举证责任倒置、无罪推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最后对推定规则给予 严格的限制;其二,根据实务中违法所得应该以全部收入为准还是以获利为准的问题, 提出扣除规则;其三,根据实务中违法所得究竟是多少的问题,提出当时当地规则。关 于善意第三人的排除规则,是根据在犯罪工具、违法所得流转过程中,被善意第三人取 得而“停止作为”其犯罪工具或违法所得性质的问题而提出的。 在余论中,针对立法上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关键词:犯罪组织;犯罪组织财产;关联性规则;推定规则;关于善意第三人的排 除规则 1 abstract organized crime, with its great harmfulness to society and become the focus of world attention. to effectively fight against organized crime,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measure is to cut off economic source of organized crime, to destroy its economic basis, however, this is according to certain rules for the premise of accurate cognizance crime organization property. but, in our country, the normative basis did not identify the provisions of the rules system, in theory, the lack of identified rules thorough research, criminal organizations in reality of the illegal income and presents a very complicated state, together with the people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guarantee of citizens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all this requires us to give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of the property identified rules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concept as the starting point , the basis for setting property identified rules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s elaborated depth argument , in particular, in-depth demonstration especially regulations on the criminal organizations of property. the full text,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definition of basic concepts. to accurately clarify criminal organization and propert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ese criminal law the two basic concepts. this article by combing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organization, and comparing the organized crime and gang crime, and concluded the definition of organized crime, namely three or more per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organized crime, there are obvious ringleaders, internal with strict discipline, criminal continuity, surviving with the stability of the group. through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to distinguish between concepts associated with organized crime. th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organized crime in chinese criminal law, mainly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64 of the criminal law, the illegal property of organized crime can be divided into: contraband, things for the crime and the illegal income.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riminal organization property rules set basis.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perty that sets the crime organiz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rule.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ity requirement rules set up to accord with the criminal law 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deterministic principle requirement rules must be targeted and oper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rationality and deterministic principle is to set rules to follow the first. the proportion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princi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2 the field of public law,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between public power and private right balance, rules of criminal organization property on the one hand is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strict constraints on the other hand, must be subject to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while crime situation changes in the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the change of the crime, formulate rules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the third part is the criminal organizations recognized by the specific rules of property. mainly discusses the rules of contraband, crime tool that the rules, the rules of the illegal income and on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rule. for contraband goods,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ew rules, to referee law as the benchmark evaluation items are prohibited. rules of criminal tools, on the basis of foreign to promote the basic theory and the direct special theory, proposed the association rules, will be divided into criminal tools implement tools and non - implementation tools. for rules, illegal income which,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unit confuse legitimate property, related to organized crime in practice of individual and illegal income situation to put forward the presumption rul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sumption and burden of proof, presumption of innocence in detail, finally give strict restrictions on the presumption rules; second, according to the illegal income to total income in practice should prevail or quasi problem in order to make profits, proposed the deduction rules; thirdly,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illegal income is how much, suggesting that local rules.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is based on the means of crime, the illegal income transfer process, is a bona fide third person to obtain the stop as the instrument of crime or illegal income nature of the problem. in the conclusion,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legislation and judicial practice problems put forward two suggestions. key words: criminal organizations; the crime organization property; association rules; presumption rules; the exclusionary rule of the bona fide third party 1 目 录 引引 言言 . 1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 3 (一)“犯罪组织”的界定 . 3 1犯罪组织的定义 . 3 2犯罪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 4 3犯罪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5 (二)“犯罪组织财产”的界定 . 7 1“财产”的概念 . 8 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组织财产” . 8 二、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设置的依据二、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设置的依据 . 12 (一)合理性原则 . 12 (二)确定性原则 . 13 (三)比例原则 . 14 (四)犯罪态势的变化 . 15 三、犯罪组织财产认定的具体规则三、犯罪组织财产认定的具体规则 . 16 (一)违禁品的认定规则 . 16 (二)犯罪工具的认定规则 . 17 1犯罪工具认定规则之比较 . 17 2关联性规则 . 19 (三)违法所得的认定规则 . 21 1.推定规则 . 21 2扣除规则 . 26 3当时当地规则 . 29 (四)关于善意第三人的排除规则 . 30 余论余论两点建议两点建议 . 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 35 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 1 引 言 有组织犯罪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犯罪现象,对我国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造成严重的危害。具体而言,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对社会正常生活秩 序造成严重破坏。犯罪组织所实施的各种犯罪,严重侵害了人们的生命、健康、财产安 全,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其次,对政治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犯罪组织尤其是作 为犯罪组织高级形态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不断向政治领域渗透。在现实生活中,黑社会性 质组织为了使犯罪活动得到方便和庇护, 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用财色腐蚀政府、 司法机关的意志薄弱者,使其充当他们的“保护伞” 。更有甚者,一些黑社会性质组织 头目还直接进入政界, 控制某个地方或区域。 再次, 对正常的经济秩序造成很大的冲击。 追求经济利益是大多数犯罪组织的主要目标,尤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了最大限度的 聚拢钱财,他们不按正常的市场规则办事,而是信奉暴力、黑色法则,对正常的经济秩 序造成严重冲击。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不仅能够把非法的资金投入到合法的经营中,漂白 “脏钱”使其变为“合法所得” ,还能够把合法的资本用于非法的经营中,以此来扩大 经济实力。总之,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严重影响到了社会各方面的正常秩序,对其进 行有效的打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而经济利益是绝大多数犯罪组织进行犯罪的动 力源泉,更是其继续严重危害社会的物质基础,因此采取各项措施剥夺犯罪组织通过犯 罪获得的利益,斩断其经济支撑显得尤为重要。若要彻底摧毁犯罪组织的经济基础,前 提是能够依据一定的规则有效的对其财产进行认定, 尤其是其财产中的合法财产和违法 所得,但这却在认定规则缺失的今天困难重重。 首先,从现行规范性依据上看,我国刑法只在第 64 条规定了对犯罪者违法所 得、犯罪工具和违禁品的处置,未涉及到犯罪财产的认定规则以及如何依据一系列规则 来认定通过犯罪而取得的财产。我国的司法解释也往往是针对个案所作的规定、批复或 解释。 1另外,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物的强制措施主要有搜查、扣押、冻结,其涉及的 对象是物证、书证、存款、汇款、债券、股票、基金等等。这些对物的强制措施的主要 1 与犯罪工具、违法所得相关的司法解释有:1965 年 12 月 1 日发布的关于没收和处理赃款赃物若干问题的暂行规 定 ,1989 年 9 月 16 日发布的关于为赌博提供的交通工具能否予以没收的批复 ,1992 年 8 月 4 日发布的关于 对用于毒品犯罪的他人财物是否应予没收的批复以及 2005 年 5 月 11 日发布的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 法律若干解释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功能就是证明犯罪。在涉财案件中的物证也大多是通过犯罪所获得、为犯罪所用或者是 犯罪所滋生的。对这些财物采取强制措施,一方面可以防止将其再用于犯罪,另一方面 也可以保障法院判决的执行。但是刑诉法中却没有对这些物品认定规则的相关规定,也 就是说没有认定这些物品的依据。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并没有系统的认定犯 罪财产的规则。 其次,在理论上,我国刑法学界对于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的研究甚少,一些论述 也只是针对个案、个例进行分析,缺乏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则,因此探讨犯罪组织财产的 认定规则在理论上显得迫切。理论研究的缺乏,必然导致实践中认定的混乱。在办案过 程中对于犯罪组织财产的认定,不同地域标准不一样,同一地域不同人的认定不一样, 同样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认定的也可能不同。 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犯罪财产的剥夺不 够抑或是过度剥夺而损害犯罪者本人或其家属的合法利益。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 务上,加强对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的研究迫在眉睫。 最后,从私有财产权保障的层面看,现代社会公民最重要的一项基本权利便是私有 财产权,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现代法治国家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一般都上升 到了宪法的高度,除了保障公共利益等特殊情况,不得对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权做出限 制。而且,为了防止国家公权力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侵害,宪法必须对限制公民基本权利 的行为做出详细的规定。 在我国, 2004 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也将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上 升到了宪法的高度。 2由此可见,在我国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已经受到了高度重视。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犯罪组织的违法所得呈现出极其复杂的状态,加之当下犯罪组 织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其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后洗钱手段多元化,尤其是当合法 财产和犯罪组织的非法财产相混合时,如果不加甄别的对其财产进行没收,在客观上虽 然能够有效的打击犯罪,斩断犯罪组织的经济来源,但是这种做法简单、粗暴与当今注 重保护人权, 强调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理念格格不入, 还会严重损害司法的权威性。 因此,从有效打击犯罪,剥夺犯罪组织违法所得以及保障公民财产权的角度看,研究犯 2 2004 年宪法修正案:一是将宪法第 10 条第 3 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 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 ;二是将宪法第 11 条第 2 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三是将宪法第 13 条“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 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 受侵犯” 、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 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 3 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科学的界定概念是人们进行研究的逻辑起点,有利于区分不同的事物,正确地反映 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因此,要研究犯罪组织财产的认定规则,先应廓清犯罪组 织及犯罪组织财产这些基本概念。 (一) “犯罪组织”的界定 1犯罪组织的定义 我国大陆地区并没有对犯罪组织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 只是借犯罪组织给犯罪集团 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而在我国台湾地区的组织犯罪防制条例中则有对犯罪组织的界 定。 3根据该条例可以得出犯罪组织的特征:第一,犯罪组织是三人以上,有内部管 理架构的组织。根据台湾官方解释,所谓“三人以上,包含本数计算,无责任能力人除 外之一切自然人均属之” 。所谓“内部管理架构,只要具有内部指挥从属等层级管理的 特性即可” ; 4第二,犯罪组织主要以从事犯罪活动为宗旨;第三,犯罪组织从事的犯罪 活动带有暴力性、胁迫性等特征。从以上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台湾地区界定犯罪组织 的概念范围较狭窄。 笔者认为,界定犯罪组织的定义,主要是界定“组织”的含义。从我国语言习惯上 来讲, “组织”一词含义丰富,既可以作动词用,也可以作名词用。作动词用时,指将 零散的事物整理在一起的行为;作名词用时,指一种配合、协调的关系或是一个集体。 5因此可以得出犯罪组织指称的是一个集体,即应该把“组织”一词理解为组织机构。那 么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犯罪有多人参与时,这些人在“组织”方面达到何种程度,才 能称这个组织为犯罪组织。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犯罪组织与犯罪结伙的区分,只有区分这 两个概念,才能认定犯罪组织在“组织”方面的最低程度。所谓犯罪结伙,是指三人或 3 我国刑法总则第 26 条第 2 款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 ”我国台 湾地区的组织犯罪防制条例第 2 条规定: “本条例所称的犯罪组织,乃指三人以上,有内部管理架构,以犯罪为 宗旨,或以其成员从事犯罪活动,具有集团性、常习性及胁迫性或暴力性的组织。 ” 4 许皆清: 台湾地区有组织犯罪与对策研究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0 页。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1546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者三人以上为了经常性实施犯罪活动而聚结在一起的、结构非常松散、没有固定成员、 组织化程度很低的团体。由此可以看出,它只是低层次的犯罪结合体。比它更具组织性 的团体就是犯罪集团。也有学者称之为狭义的犯罪团伙。 6由此可见,犯罪组织和犯罪结 伙最直接的区别就是组织化的程度, 而组织化程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这个团体内部有无 严格的纪律以及团体的存续是否具有稳定性和犯罪活动是否具有连续性。 犯罪结伙往往 是某些人为了实施临时起意的犯罪,而单个人的力量又难以完成时,凑结在一起实施犯 罪,其内部并无一定的纪律,没有明显的首要分子,人员随时可以变动,团体的存续不 具有稳定性,犯罪也不具有连续性。 综上所述,犯罪组织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织起来的,有明显首要分 子,内部有严格纪律,犯罪具有连续性,存续具有稳定性的团体。 2犯罪组织的类型及特征 按照组织程度的不同,可以将犯罪组织分为一般的犯罪组织和特殊的犯罪组织。这 两类犯罪组织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人数上的要求。人数上应为三人以上,人数为 三人以下的,不能称为组织;第二,目的上的要求。在组织成立的目的上,是为了犯罪 而成立的,或者在组织成立后,所实施的行为主要为犯罪行为;第三,结构上的要求。 犯罪组织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首要分子,有严格的纪律,有严明等级特性;第四,存 续时间上的要求。犯罪组织在存续时间上具有持续性、稳定性,不是为了某一特定的犯 罪目的而临时聚集起来的。 但不同的犯罪组织,自身或者在从事违法犯罪的方式上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里 就典型的犯罪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特征进行分析。 黑社会性质组织较之一般的犯罪组织, 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会为该组织寻找 “合法” 的身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逃避法律的制裁,使其犯罪活动更具有隐蔽 性。犯罪组织主要采取以下途径使其具有“合法”的身份:其一,将社会上本来合法的 组织,演变为个人控制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即一些人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合法的 组织或者企业,然后将其演变为个人违法犯罪的工具。其二,是以成立合法的公司或者 企业为名组建黑社会性质组织,并主要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其三,将犯罪组织与合法组 6 何秉松: 何秉松刑法学文集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1 年版,第 643 页。 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 5 织相结合,即犯罪组织以合法组织的名义,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7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另一大特征就是“企业化” 。犯罪组织企业化,就是根据现代企 业制度来改造、组建黑社会性质组织,建立如同现代企业的犯罪集团。从表面上看,黑 社会性质组织以开办合法企业为名,进行正常的生产活动,但是在这些貌似合法的活动 下面, 却隐藏着大量的非法活动。 这些犯罪组织, 把合法的活动和非法的活动相互交织, 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犯罪活动的隐蔽性,加大了打击惩处的难度。另一方面,这些组织用 “合法”的身份出现在周围人面前,更容易消除他人的反感和防范心理,因而也更容易 实施更多的非法活动,更容易达到犯罪目的。另外,黑社会性质组织之所以成立公司, 是因为其把公司做为一种敛财的平台,通过公司参与经济活动来聚拢财富。因而,其成 立的公司所参与的活动也主要表现为非法经营或垄断经营。 黑社会性质组织也会为了公 司的非法经营或垄断经营活动,去“摆平”其他竞争者,并在组织内部建立这样的“摆 平”机制。 3犯罪组织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与有组织犯罪的区别 犯罪组织与有组织犯罪两个概念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严格的区别。前者是指组织, 后者是指行为,不能混为一谈。目前人们对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存在严重的分歧。国际官 方组织,一般认为有组织犯罪即为黑社会犯罪。 8在我国不同学者的看法也大相径庭,有 学者认为,我国指称的有组织犯罪应与国际社会相接轨,即有组织犯罪仅仅指黑社会性 质犯罪, 只有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组织才符合有组织犯罪集团的概念和特征。 9另有 学者对有组织犯罪持犯罪组织犯罪说, 认为有组织犯罪是指犯罪组织所实施的各类具有 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犯罪活动。 10另外,根据我国学者在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观点认为,多 人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聚结在一起,形成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团体,经常性实施犯罪活动 的,是有组织犯罪。 11 笔者认为,将有组织犯罪概念定义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这种做法虽然与国际公 约有关规定相衔接,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并不恰当。有组织犯罪区别与其 7 郭子贤: 黑社会(性质)组织形成研究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68 页。 8 赵秉志、赫兴旺: “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 , 政法论坛 ,1997 年第 4 期,第 3 页。 9 何秉松,前注 6,第 648 页。 10 康树华主编: 犯罪学大辞书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1094 页。 11 高一飞: 有组织犯罪问题专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第 14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他形式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其“有组织性” ,有组织犯罪既有低级形态,也有高级形态。 因而对有组织犯罪应该持广义说, 即只要是有组织的犯罪, 都是有组织犯罪。 综上所述, 在我国, 犯罪组织与有组织犯罪两个概念, 应理解为: 犯罪组织是有组织犯罪的实施者, 有组织犯罪是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 (2)与共同犯罪的区别 犯罪组织与共同犯罪的区别, 主要是区别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即有组织犯罪与共同 犯罪的区别。共同犯罪按照有无组织形式的标准,可分为两类,即一般的共同犯罪和特 殊的共同犯罪。 一般的共同犯罪指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 在结构上较为松散的共同犯罪。 特殊的共同犯罪是指在组织结构上较为严密的共同犯罪。由此可见,共同犯罪既可以是 有组织的,也可以是无组织的,犯罪组织实施的有组织犯罪必然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 不仅仅包括有组织犯罪。 (3)与单位犯罪的区别 单位犯罪与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尤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 黑社会性质组织通常以企业、公司单位的合法实体形式来掩盖其非法的本质,这在法律形 式上与犯罪单位的是一样的,很难区分;其次,犯罪单位和犯罪组织都有一定的财力、物 力作为其违法犯罪的经济基础;再次,犯罪组织和犯罪单位在内部都表现出一定的组织形 式。正确区分二者的界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事业单位、 团体,不一定是共同犯罪的形式,而犯罪组织实施的犯罪是典型的共同犯罪形式。其二, 犯罪组织和犯罪单位虽然都以敛财为目的,但在所有权归属上存在很大差别。单位犯罪所 获取的财物归单位所有;而犯罪组织所获取的财物大都归组织者、领导者和参加者所有。 其三,在犯罪手段上,不同的犯罪组织犯罪所实施的手段不同,而单位犯罪主要是采取非 法经营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犯罪组织和犯罪单位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限。现实中,一 些单位最初设立时是合法的,但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利用这种合法的身份,既从事合法 经营活动又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久而久之,该单位就有可能演变为犯罪组织。 (4)与犯罪组织设立的企业的区别 在当前的实践中,有人把犯罪组织所设立的公司、企业与犯罪组织混为一谈。之所 以产生这种混淆是因为当前犯罪组织特别是黑社会性质组织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并不 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 7 是直接通过暴力手段获得,而是通过在暴利行业以其注册的合法公司、企业为掩护,通 过违法犯罪活动为公司非法获取市场份额。这二者之间的区别是:前者是由特定人群联 系起来的组织,后者是一个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实体,是犯罪组织借以进行非 法经营活动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平台,是其壮大经济实力的手段。犯罪组织与其设立的公 司、企业的不同是正确认定犯罪组织以及区分合法财产和非法财产的基础和前提。 12典 型案例便是王天伦案。以王天伦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为使今普公司垄断当地的猪肉 市场,实施强迫交易,故意伤害他人致死等犯罪活动。在法院对该案进行处理的时候也 正确区分了以王天伦为首的黑社会性质组织和今普公司的关系, 由当地政府安排相关部 门工作人员进驻该公司,全面监管其经营,以维护企业稳定。 13 (5)与合法组织的区别 在上文犯罪组织的特征中提到过,很多犯罪组织对外以“合法”商业组织的面目出 现,为其犯罪作掩护。犯罪组织以“合法”的面目出现,使其更具有隐蔽性,同时也易 于让人们与真正合法的商业组织混淆。因此,需要揭开犯罪组织的伪装,将其与合法的 商业组织区分开。 合法的商业组织与犯罪组织有根本性的不同。首先,二者成立的宗旨或目的不同。 合法的商业组织成立之初的宗旨是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是以提供服务为目的等 等。而犯罪组织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犯罪,其所从事的活动也主要是犯罪活动,其 表面上的“合法”身份只不过是为其进行犯罪做掩护。其次,二者实施的犯罪范围也不 尽相同。合法商业组织进行的犯罪是由法律限定其范围的,法律规定可由单位实施的犯 罪,才能认定为单位犯罪。而犯罪组织的犯罪可以是刑法规定的各种犯罪。再次,对二 者处罚的原则也不完全相同。合法的商业组织大多具有法人资格,因此对其处罚应适用 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而对犯罪组织处罚, 主要是依据其成员在犯罪活动中的不同地位, 对其中各个犯罪成员进行处罚。 (二) “犯罪组织财产”的界定 可以肯定的是,犯罪组织的财产包括合法财产、非法财产和处于中间地带的灰色财 12 石经海: “涉黑组织犯罪若干疑难问题探析” , 人民检察 ,2011 年第 22 期,第 57 页。 13 刘湘廉: “涉黑资产处置的重庆样本和立法建议” ,余捷主编: 2010 刑法理论与实践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年版,第 247 页。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产,而对犯罪组织财产的认定主要是认定其非法财产。 1 “财产”的概念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第二条中对“财产”的定义是指各种物质的或 者是非物质的资产,以及证明对资产享有的法律文书。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 “财产” 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为人可拥有的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物或者权利。 需要说明的是, 认定犯罪组织财产是为了更加准确的进行追缴、 没收。 认定是追缴、 没收的前提。那么由此可以得出,本文对“财产”的界定是基于刑法第 64 条规定 的财物,而不是基于刑法第 59 条规定的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 刑法第 59 条规定的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应该和公约规定的“财产”内涵相一致。有学者 指出,没收财产刑实质上是剥夺犯罪者所拥有的私有财产权。换言之,没收财产刑没收 的不是被判刑人这样或者那样、有形的或者无形的物,而是犯罪人在被判刑时作为公民 拥有财产的资格,即其私有财产权。 14由此可见,没收财产刑中 “财产” 的范围明显 要大于追缴、没收的“财产” 。其实, 刑法第 64 条并没有使用“财产”这个词,而 是用“财物”来表述。所谓“财物”是以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本文讨论“财产” 的概念实质上是指作为可追缴、没收的对象的财物。 因此,诸如,电、光、热、气味,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都不能称为“财物” 。 因为它们不可能称为刑法第 64 条规定的追缴、没收的对象。另外,明确了非物质 性的利益也不属于本文“财产”的范围。综上所述,本文“财产”的范围是狭义上的财 产,是能够进行追缴、没收,具有经济价值的物。 2我国刑法中的“犯罪组织财产” 具体到我国刑法中,根据我国刑法第 64 条规定以及人们目前的认识,犯罪组 织的非法财产一般包括违禁品、供犯罪所用的财物以及违法所得之物。 (1)违禁品 一般而言,犯罪组织所实施的犯罪比普通的犯罪、一般的共同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 危害性。而这种更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表现之一就是其持有法律明令禁止的危险物 品,并极有可能利用这些危险品进行犯罪,或者犯罪对象是有巨大社会危害性的为法律 14 万志鹏、黄晓斌:“论没收财产刑中的财产”,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 年第 4 期,第 10 页。 犯罪组织财产认定规则研究 9 严禁的物品。前者如犯罪组织所拥有的用于犯罪的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后者如贩毒 集团走私贩卖的毒品。而这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