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简·奥斯丁批评的道德维度问题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简奥斯丁一生共发表了六部小说,这些小说都是以士绅阶层的未婚男女为 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对他们在进入婚姻殿堂之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做出的不同 选择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于婚姻和生活的独特观念。其中,“判断”和“选择 作为两个关键词,一直贯穿于她的小说之中。读者通过小说中人物做出“判断 、 “选择 的标准和他们最后的命运,不难体会出作者在小说道德维度上的良苦用 心。 事实上,有关简奥斯丁小说道德维度的批评一直没有停止过。本文重点从 四个方面探讨简奥斯丁小说道德维度批评中存在的部分道德问题,分别是:文 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简奥斯丁小说与简奥斯丁批 评道德维度问题的总体状况;简奥斯丁批评道德维度问题个案研究;简奥斯 丁批评中的道德维度与形式维度关系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意图说明,简奥斯丁作品中包含的是对日常生活伦理 道德问题的探讨,她在创作中对艺术技巧的选择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其作品中的道 德主题。 关键词:简奥斯丁;批评;道德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j a n ea u s t j nh a sp u b l i s h e ds i xn o v e l sd u r i n gh e rl i f e ,a n dt h e s en o v e l sm a i n l y d e s c r i b e 姗啪删e dm e na n dw o m e no ft h e g e n t r y sc l a s s t h ea u t l l o re x p r e s s e sh e r u n j q u ec o n c e p to fm 硎a g ea n dl i f e ,t h r o u g hd e s c r i b i n gt h ev 撕o u sp r o b l e m sa n dt h e d i 虢r e n to p t i o n sf a c e db yt h o s eu r m l a r r i e dm e na n dw o m e nb e f o r em 2 l r r i a g e a s 似ok e yw o r d s ,j u d g e a n d “c h o i c e h a v eb e e nt h r o u g h o u ti nt h e s en o v e l s b y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t l l e 啦眦d a u r d so f j u d g e a n d “c h o i c e m a d eb yc h a r a c t e r si na u s t i n s n o v e l sa n dt h e i rf i 砌f a t e ,i ti sn o td 湎c u l tf o rr e a d e r st ou 1 1 d e r s 切n dm ea u t h o r sp a i n s a b o u td e s c r i b i n gm em o r a ld i m e n s i o n s i nf a c t ,t 1 1 ec r i t i c i s mt ot l l em o r a ld i m e n s i o n si nj a n ea u s t i n si l o v e l sh a sn e v e r s t o p p e d t h i sp a p e rf o c u s e so nf o u ra l s p e c t st ot a ( a b o u ts o m em o r a lp r o b l e m sb e i n gi n t h em o r a ld i m e n s i o n sc r i t i c i s mo fa u s t i n sn o v e l s ,彻m e l y :t 1 1 ec o 肌e c t i o no f1 i t e r a t u r e a n dm o r a j ,t l l em o r a lc r i t i c a 】t r a d i t i o no ft h ee n g l i s hn 0 v e l ,t l l et o t a lc o n d i t i o no fj a n e a u s t i n sn o v e l sa 1 1 dh e rc r i t i c a lm o r a ld i m e n s i o n s ,t l l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m o r a ld i m e n s i o i l s a j l dp a 仕e md i l l l e n s i o n si na u s t i n sc r i t i c i s m a c c o r d i n gt 0t l l ea b o v e m e n t i o n e d 锄a l y s i s ,也ew t i t e rw a n t st oe x p r e s st h a tn o v e l s o fj a n ea 鹏t i nt m r es h o w e dt h a te t i l i c a lp l l i l o s o p h yo fd a i l yl i f e ,a n dh e rc h o i c et 0 a r t i s t i cs l d l l i nh e r 、o r k sw h i c hd e p e n d so nw h e t l l e ri tc a ns e ef o rm o r a lt 1 1 e m e 硒 b e t t e ra sp o s s i b l e k e y w o r d s : j a n ea u s t e n : c r i t i c a l ; m o r a l h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鬼 签字日期:剑。扩年岁月多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态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垄选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互灿 导师签名杠编豸 签字日期:矽。矿年箩月 多日 签字日期:少3 譬年了月 l8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 家。 绪论 简奥斯丁( j a n ea u s t e n ,1 7 7 5 1 8 1 7 ) ,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英国经典小说作 简奥斯丁生于英国南部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牧师家庭。其父乔治奥 斯丁是个略有薄产的乡村牧师,曾经就读于牛津大学;其母写得一手好诗并很有 幽默感,经常编些琅琅上口的生动韵文和孩子们分享。她还有五个兄弟和个关 系十分好的姐姐卡桑德拉。 对奥斯丁家的孩子们而言,家就是他们的学校。“小辈奥斯丁们有时全家动 员在谷仓里排练演出整出的戏,比如谢立丹的情敌。哥哥们甚至会兴致勃勃 地自己写剧本、出家庭杂志。他们博览群书,连女孩都有在父亲书房随便翻书的 自由。他们不仅阅读还要说长道短快意批评,嘲笑哥特小说的荒唐或多情故事的 夸诞。”奥斯丁少女时代的习作就是对这类小说的滑稽模仿,并由此形成了她作 品中嘲讽的基调。父亲的藏书和全家人对戏剧、小说的喜爱对奥斯丁走上文学道 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奥斯丁“一生从未离开过英国南部圆,“她与当时的 著名人物鲜少联络,她是一个封闭、孤立的作者 ,所以“对奥斯丁来说,家人 不仅是她日常生活的同伴,也是她的第一读者,是她写作活动的公众。没有 这个群体,就没有她的写作 。 在简奥斯丁短暂的四十二年的人生中,她共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分别为 。黄梅著起居室的写者:简奥斯丁【l 川中华读书报2 0 0 7 年0 9 月2 3 日 。c h r i s t o p h e rg i l l j e ap r e f a c et o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7 页 国c h r i s t o p h e rg i l l i e ap r e f a c et o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7 页 黄梅著起居室的写者:简奥斯丁f n 】中华读书报2 0 0 7 年0 9 月2 3 日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理智与情感( 1 8 1 1 ) 、傲慢与偏见( 1 8 1 3 ) 、曼斯菲尔德庄园( 1 8 1 4 ) 、爱 玛( 1 8 1 5 ) 以及作者逝世后由其兄亨利奥斯丁整理出版的诺桑觉寺( 1 8 1 8 ) 和劝导( 1 8 1 8 ) 。这些作品都是以当时士绅阶层的未婚女子为主要的描写对象, 通过对她们在进入婚姻殿堂之前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做出的不同选择的描述,表 达了作者对于婚姻和生活的独特理解。 简奥斯丁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是1 8 世纪末1 9 世纪初,这一时期从文学史 的划分来看,通常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大行其道的阶段,但是奥斯丁作品 的风格却明显地偏向于现实主义。也许正是由于奥斯丁的这种与所属时代的主流 文学风格相异的原因,所以在很多外国文学史的编选中,都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这 位经典作家,而宁肯选择在小说创作上稍逊一筹,但风格却与时代相符的勃朗特 姐妹。 此外,简奥斯丁长期以来备受忽视的原因可能还在于作者的女性身份。翻 看各种版本的外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收录的女性作家屈指可数。什么 原因呢? 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这正是由于男性批评话语与女性作家创作之间的 “隔 造成的。男性批评家们“喜欢她一边从无比贞洁的茶壶里把茶倒进无比精 美的杯子里,一边对他们莞而一笑,既温文尔雅,又妩媚动人这种男性感觉, 即便在最严肃的英国文学批评中也在所难免”。而且,在许多男性批评者看来, 包括奥斯丁在内的许多女性作家,其作品内容和风格偏于琐碎、纤弱,缺乏对整 体人类生存命运的关注。可是,他们或许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整个人类的生 存命运也是由那些平凡个体的琐碎人生所构成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伍尔夫读书随笔【m 】刘文荣译文汇出版社2 0 0 6 第6 7 页 - 2 绪论 那些针对简奥斯丁作品中回避了对当时大的时代背景的描述的指责同样是 偏激的,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不可能不受到时代和环境 的影响,对他们真实生活的描述,更能真切地反映时代的变化。简奥斯丁正是 由于其用精湛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普通人们的真实生活,才使得她的作品历经两个 多世纪的大浪淘沙,成为英国文学的经典。 在英国,从简奥斯丁的第一本小说出版迄今,评论界对其作品的研究和批 评就不曾间断过,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前、中期,即简奥斯丁批评的萌芽阶段。英国1 9 世 纪著名历史小说家、诗人司各特( s c o t ts i rw a l t e r ,1 7 7 卜1 8 3 2 ) 的一篇未署 名的关于( 爱玛) 的评论是第一篇有分量的关于奥斯丁的批评文章。这篇文章 的意义在于,作者在当时主流文学风格与奥斯丁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的环境下,看 到了奥斯丁作品的价值,指出了她描写人物、事实的精确性,认识到奥斯丁小说 与以往小说的不同,并给予了肯定。司各特的这种对于与自己风格迥异的作家的 公平称赞,在今天来看,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理查德畏慧型大主教对奥斯丁 的批评,则触及到了对奥斯丁小说技巧和构思方面的分析。此外,英国著名思想 家、历史学家托巴麦考莱和文艺理论家乔治亨利刘易斯都注意到了简奥 斯丁小说的戏剧性特征并将其与莎士比亚进行比较。与此同时,简奥斯丁批评 也受到了来自与其作品风格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传奇和感伤小说所构成的文 化语境的攻击,如夏洛蒂勃朗特在给司各特的信中就称奥斯丁不懂激情为何物。 第二个时期是十九世纪后期,即简奥斯丁批评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 出现了两部对简奥斯丁批评研究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分别是奥斯丁的侄子奥斯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丁李的回忆录和理查德辛卜逊的评论文章。回忆录的出现对人们了解 “有血有肉的”的奥斯丁和她的思想、艺术有很大帮助。辛卜逊提出的“反讽” 观点,使奥斯丁作品中的思想与艺术统一起来:即奥斯丁以她的“反讽”艺术自 觉地对社会和人生进行评价。 第三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前、中期,即简奥斯丁批评的繁荣发展阶段。二十 世纪,批评家对奥斯丁小说的艺术技巧( 如反讽的复杂性及多种含义、人物塑造、 戏剧性语言等) 和思想内涵( 如作家的道德观、哲学思想、社会观等) 的研究都 有了新的发展。女作家玛丽拉塞尔( 1 7 8 7 一1 8 5 5 ) 的专著奥斯丁和她的艺术呈 现了一个全新的奥斯丁形象,一位自觉的艺术大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的著 作在奥斯丁批评研究上开了一代新风。在有节制的憎恶和简奥斯丁作品 中的素描人物和漫画人物中,r w 哈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奥斯丁小说中的人 物,并从作家本身的思想感情来解释其作品的倾向。小说理论家爱摩福斯特 在小说面面观中也选取奥斯丁小说中的人物作为“圆形人物”的典型例证进 行分析。此外,还有加拿大批评家大卫莫那翰在简奥斯丁:结构与社会观 中对奥斯丁作品进行了社会学角度的解读等。 第四个时期是二十世纪后期至今,即简奥斯丁批评进入持续发展阶段。这 一时期的特点在于,一方面对奥斯丁批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整理( 如骚塞姆主编 的简奥斯丁:批评传统上下两卷,汇集了1 8 1 1 年到1 9 4 0 年间的奥斯丁评 论文章;1 9 8 6 年哈罗德布鲁姆主编的简奥斯丁:现代批评观点汇集了1 9 7 2 年到1 9 8 3 年间有代表性的奥斯丁评论文章) ;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的奥斯丁批评 的理论倾向性比较强,批评者更乐于套用自己的理论对奥斯丁进行批评研究,并 绪论 力图使大家相信这种批评的正确性,如萨义德在文化与帝国主义中认为简奥 斯丁小说中隐含了西方宗主国与海外殖民地之间的关系问题等。在此过程中,“人 们越来越认识到奥斯丁的小题材涉及到女性处境、婚姻和家庭的经济基础、 不同人群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分配和运行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也直接 参与了有关道德哲学和认识论的论争。此外,还有从叙述学、语言学等角度进 行的奥斯丁批评,这些新的批评方法为简奥斯丁批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我国,对简奥斯丁批评的研究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发展较缓。从1 9 9 9 年 到2 0 0 8 年初,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共检索到有关简奥斯丁批评的文章1 9 7 篇,论文4 4 篇,其中主要集中于探 讨奥斯丁小说的艺术技巧( 如朱林的奥斯丁小说喜剧艺术的珍品等) ,同 时关于奥斯丁总论、专论和奥斯丁小说思想内涵的批评也比较多。此外,也有用 中西比较的方法分析奥斯丁小说的,如应锦襄将傲慢与偏见和红楼梦进 行比较,认为红楼梦是浩瀚的史诗,傲慢与偏见是精致的叙事诗;夏志清 将奥斯丁与张爱玲进行比较,认为二者都“涉笔成趣、“笔中带刺。 从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内的学者对奥斯丁的研究文章 大部分是散见于各类期刊、报章和文集中的单篇论文,这些文章数量虽多,但批 评角度比较集中,批评方法相对落后于国外同类研究水平。国内奥斯丁研究领域 中比较权威且做出较大贡献的是朱虹、黄梅等人。朱虹应该是比较早地进行了奥 斯丁研究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她1 9 8 5 年编选的奥斯丁研究是 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中文版的奥斯丁批评译著,而且也是奥斯丁研究者们必看的 。黄梅著起居室的写者:简奥斯丁 【n 】冲华读书报2 0 0 7 年0 9 月2 3 日 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部书。黄梅对奥斯丁研究的贡献在于,她研究的切入点比较新颖,如在着装 的焦虑一文中,她通过对奥斯丁作品中女性角色对于着装这一问题的特别关注, 透视出服装背后复杂的权势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年代所限,奥斯丁研究 只收录了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国外学者对奥斯丁的评论文章,朱 虹之后,似乎再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而且,迄今为止,似乎还没有国内学者为 奥斯丁出过研究专著。由此可见,我们国内的奥斯丁批评研究相较于国外同领域,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论文的材料搜集阶段,笔者注意到了简奥斯丁作品中对士绅阶层的日常 生活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结合近些年来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这一大的研究趋势,故而决定将简奥斯丁批评放在西方文学道德批评传统的大 背景下考虑,对道德维度下的简奥斯丁批评存在的部分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 批评传统 文学即人学。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必然会反映到作家的创作之 中。然而,对于文学与道德的关系的讨论,一直以来是存在争议的。 第一节欧洲文学批评史上的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 关于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的争论,大致可以分成两派:“艺术自律论和“澄 清论 。 主张“艺术自律论的批评者认为,“艺术的王国是自律的”j 艺术与道德领域 是彼此分立的,道德上的善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艺术品的总体价值。因而,他 们反对从道德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奥斯卡王尔德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 在道林格雷的肖像的前言中,他写到:“诸如合乎道德的书或者败坏道德的 书这样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书只有写得好和写得不好之分。这就是一切虽然人 的道德生活构成了艺术家创作主题的一个部分,但是,艺术的道德却存在于艺术 家对不完美的艺术创作材料的完美的运作之中。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想证明什么 东西,任何一位艺术家都没有伦理方面的同情心”。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王尔德看来,即使文学作品存在道德维度,那么这种道德维度也仅仅是体现在 作家对创作材料的处理上,而不是体现在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上。 主张“澄清论”的批评者则认为,艺术与道德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介 黑龙江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入或理解一部叙事性艺术品可能同时是一个深化人们自身的道德理解的过程”。 美国学者诺埃尔卡罗尔在其著作超越美学中,就通过对简奥斯丁作品的 解读来说明,奥斯丁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由于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已有 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被激发了出来。 要想弄清艺术与道德的关系问题,首先应弄清“道德”的内涵。当人们提到道 德时,大概包括下列三种含义:“他们首先想到的时常是一种道德律( m o r a lc o d e ) , 是一些与不要杀人、不要偷盗有关,或者与应当信守诺言,应当向慈善事业捐款 有关的道德规则,也就是一种支配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的准则;人们还可以从美 德方面来考虑道德,认为道德与仁慈、慷慨或者忠诚有关,遵守道德以成为某一 种人为目的;有时人们可能还会更加宽泛地使用“道德”这个术语,来指涉某种 一般的人生观或价值观,比如,人们在谈论某人面对朋友、家庭、工作、疾病或 死亡的态度时,往往暗含着这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圆。简言之,人们谈到道德 时,多指道德规则、美德或是价值观。 具体到对文学的道德维度的探讨,我们则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客观上, 我们主要分析文学这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自身是否存在对道德维度的要求,也 就是说,文学的本质是否包括对道德内容、道德效果方面的要求;主观上,我们 主要分析特定文学作品的创作者,他她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是否存在着主观上的 某种特定的道德意图,当然,这种道德意图在作品中可能是显现的也可能是隐含 的。 关于文学是否存在道德维度上的要求,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最早对这个问题 诺埃尔卡罗尔著超越美学【m 】李嫒嫒译商务印书馆2 0 0 6 第4 5 4 页 。安妮谢泼德著美学一艺术哲学引论【m 】艾彦译牛津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5 页 - 8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给予了回答。柏拉图是西方最早以道德教育的效果作为文艺评价标准的学者,他 要求文学要有道德教育意义。在理想国的中,柏拉图详细分析了文学在教育 理想国的未来统治者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我们必须寻找到一些艺人 巨匠,用其大才美德,开辟一条道路,使我们的年轻人由此而进,耳朵所听到的 艺术作品随处都是;使他们如坐春风,如沾化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熏 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他之所以强调文学的道德内容,这是因为,在他的观念里,文学作品的道德 内容和道德效果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是简单、直接的。举例来说,柏 拉图之所以认为荷马史诗中那些把英雄表现的胆怯或自我放纵的段落应该被删 掉,原因在于:“在他看来,阅读这些段落的人们会从感情上与这些虚构人物产生 共鸣,从而使得自己也变得胆怯和自我放纵 。同理,柏拉图之所以认可荷马史 诗中那些表现英雄展示勇气和自我克制的段落,正是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段落 可以促使读者去发展这些品质。柏拉图相信艺术的道德效果是直接而有力的,因 此,如果文学作品中表现了不道德的内容,那么在他看来,读者根本无法通过自 己的理性来避免这种影响。他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正是由于在他看来,诗 人“逢迎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会 对读者的道德方面产生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柏拉图主张在理想国中艺术应被置于 严厉的监督审查之下的主要原因。总的看来,柏拉图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文学与 道德的关系,并持否定态度。 。安妮谢泼德著 美学一艺术哲学引论【m 】艾彦译牛津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6 页 安妮谢泼德著美学艺术哲学引论【m 】艾彦译牛津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6 2 0 7 页o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柏拉图的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托尔斯泰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托尔 斯泰也认为,文学作品对读者道德方面的影响是直接的。二人观点的不同之处在 于,“柏拉图坚信艺术就是模仿,因此,道德内容存在于艺术所表现的东西之中, 特别是艺术所描绘的人物类型上;而坚持简单表现论的托尔斯泰则认为,文学作 品的道德内容是从情感方面表现出来的。因此,托尔斯泰谴责那些表现从道德角 度看应受斥责的情感的文学,如傲慢、性欲和对生活的不满等,推崇表现兄弟之 爱和单纯的共同生活的情感的文学 。在这一点上,即注重情感表现方面,托尔 斯泰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果说柏拉图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文学对道德产生的影响的话,那 么亚里士多德则是更多的从文学本身来探讨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在诗学第六 章中,亚里士多德将“悲剧 定义为:“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 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 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 得到陶冶 。通过对“悲剧”的定义,亚里士多德暗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文 学自身价值的评判标准和伦理道德标准。他所说的文学的伦理道德标准是指悲剧 的最终目的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在他看来,文学( 悲 剧) 是通过陶冶人们的情感来提升人们的道德的。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托尔斯泰,他们三人 所认可的文学作品中的道德都是指品性、美德方面,而不是简单的道德方面的规 则。人们之所将文学与宣传手册区分开来,正是因为宣传手册表现的是简单的道 安妮谢泼德著美学一艺术哲学引论 m 】艾彦译牛津大学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第2 0 7 页 1 0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德性或政治性观点,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则常常表达道德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后,文学的道德价值取向越发明显。主流文学最重要 的价值就在于对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描写、评论和思考,甚至文学被用作某种伦 理道德的载体,以实现某种教诲目的。这突出表现在1 8 世纪的英国,当时的文学 ( 尤其是小说) 成为了宣扬作者某种道德观念的工具。 第二节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道德主题在英国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散文故事时期的乔叟到戏剧 时代的莎士比亚,从小说兴起时期的笛福、理查逊、菲尔丁到简奥斯丁、乔治 爱略特,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狄更斯、哈代到近现代时期的亨利詹姆斯、康拉德、 劳伦斯等等,道德主题一直为不同时代的作家们所关注、演绎。文学作品中对于 道德的探索,也体现了人类认识自我、改造自我、改造世界的要求。利维斯就曾 经说过,真正的文学兴趣就是对人生、对社会的兴趣。 道德批评( m o r a lc r i t i c is m ) 作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之一,其基本的 观点就在于,文学的更大功能在于道德劝诫和哲学探索。 在英国,小说的雏形可以追溯到1 6 世纪末的伊丽莎白时代,而像样的小说批 评则是到了1 8 世纪上半叶才开始出现。在此之前,小说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 散文故事。1 8 世纪英国小说全面兴起之后,英国小说批评才随之繁盛起来。之后, 有关小说与道德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就未曾停息,甚至在1 8 、1 9 世纪形成一种蔚 为大观的批评主流。 1 8 世纪初,当时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约瑟夫艾笛生( j o s e p ha d d i s o n ,1 6 7 2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7 1 9 ) 对小说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大加赞赏。他在1 7 0 9 年3 月1 8 日的闲话 报( t h et a t l e r ) 上发表文章称小说为“一种传授美德的令人愉快的形式”。可 以说,在英国小说批评产生之初,批评家们就注意到了小说的表现形式与小说的 道德内容之间的联系。此后,他还在一篇有关历史传记的文章中指出,尽管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事与愿违的现象,但是在小说中,我们总是可以很高兴地 看到善恶有报。 1 8 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批评家约翰逊博士( s a m u e lj o h n s o n ,1 7 0 9 一】7 8 4 ) 重申 “诗的正义”说,按照这一原则,不仅文学作品中所有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必须按 照道德的标准进行选择和创作,而且作品中的人物必须在作品结束时都能善恶有 报,从而为读者展现一个赏罚分明的道德世界。 1 8 世纪2 0 年代起,以笛福、理查逊、菲尔丁为代表的英国小说之父们开始主 张将小说作为劝人向善的工具。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当然有为小说正名,提高小 说在文学界的地位的目的。出于为小说体裁在文坛确立地位的考虑,小说捍卫者 们将目光投向某种功利主义的探讨:小说要打破旧有的文坛格局,摆脱低下、粗 鄙的体裁形象,必须要寻找一种可以提升自我的学说,而探究小说这一文学体裁 表现的道德功能,正是为小说通向高尚体裁打开了一扇门。此外,作为一种新兴 的文学体裁,小说的理论建构必然需要依附于其它文学类型的研究成果,而文学 批评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新古典主义批评家,对文学的道德功能的关注始终没有 停止。另一方面,他们也确实从内心深处将小说视为帮助世人树立道德规范的工 具。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在英国产生之初,就与道德有了割 不断的联系。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笛福在鲁滨逊漂流记的序言中强调小说有三个主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小 说应具有道德启示的作用。在摩尔弗兰德斯的序言中,笛福宣扬了在今天 看来是十分简单的道德观,他写道:“全书没有一项邪恶的行为没有给行为者招来 不幸和厄运。全书没有一个绝对的恶棍不是以悲剧告终或开始悔过自新。没有邪 恶甚至仅仅涉及邪恶的事件不曾受到谴责,没有美德不曾受到颂扬 。在笛福看 来,小说的道德启示作用体现在通过对书中人物善恶有报的描写来教育读者在现 实生活中向善。 理查逊同样关心小说的道德启示作用,在他看来,自然的艺术风格和逼真的人 物形象不仅能打动读者,而且还能有力地传达作品的道德含义。伊恩瓦特在小 说的兴起一书中就“理查逊创造了一种集叙述样式、情节、人物和道德主题于 一体的文学结构 。在给朋友的信中,理查逊也提及自己希望采用一种简单、自 然的方式来创作故事,使年轻人获得阅读不同于华而不实的罗曼司作品的乐趣, 并促进宗教和道德事业的发展。从以上这些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理查逊强调了 小说对读者的教育作用和道德启示作用。此外,他还将“理想的正义 从“善有 善报的单一对等关系发展到“善未必有善报 的不对等关系。他认为,“即使是 最优秀的人们也有过错;这些过错足以说明为什么上苍会把不幸和痛苦降临在人 们的头上。然而,这不意味着许多罪孽深重的人有权力得到幸福。最好的人也可 能受到惩罚,但是最坏的人决不应该获得幸福。 理查逊的观念与笛福的不同在 于,他提出为了真实地表现现实生活,因此小说中的人物“善未必有善报”,但是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著英国小说批评史f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杜2 0 0 1 年第2 4 页 。伊恩瓦特著小说的兴起f m 】高原、董红钧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 9 6 页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著英国小说批评史f 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顾及读者的感受,小说中的恶人必须“恶有恶报 。他的这种观点较之笛福有 了很大的进步。 而对“理想的正义 真正进行反思的是詹姆斯费兹詹姆斯斯蒂芬。如果说 1 8 世纪的人们在讨论小说的道德功能时,还体现着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局限、并带 有某种功利性目的的话,那么到了1 9 世纪,以斯蒂芬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已经开始 对小说中简单道德观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他在小说和生活的关系中谈到:“就 小说家们而言,最常见的倾向莫过于想当然地把某些道德箴言视为真理,并根据 这样的假设来安排自己的故事情节,即任何违反那些道德箴言的行为都会招致各 种各样的灾难。他们对现实世界未加观察就形成了有关道德箴言必定会得到维护 的观念,而根本没有考虑客观事实和自身的经验是否验证了这些观念 。他认为, 这种因果报应的模式反映了一种浅薄的道德观,在他看来,小说的道德功能并不 在于坏人是否受到了惩罚,而是在于读者是否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在情感上产生 了对坏人的憎恶之情;同样,对好人的真正回报并不是财产或世俗上获得的成功, 而是其善行的深入人心。在这里,斯蒂芬将小说的道德功能集中在读者的接受效 果层面。他认为,只有当读者对小说中的恶人产生了憎恶之情,对好人的行为产 生了效仿之心,这时,小说的道德目的才算达到了。至此,斯蒂芬将“读者反映 批评 中的部分因素引入对小说的道德功能的考察,使以往单一从作者主观意图 出发的道德批评获得了更加全面的研究视角。 1 9 世纪的梅森和利顿不再把道德因素视为小说的外在目的,而是把它看作是 小说艺术的固有属性。这一时期,对小说与道德关系问题的研究比1 8 世纪更加细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著 英国小说批评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5 7 页 第一章文学与道德关系问题及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传统 致、深入。如罗斯科,他强调通过对小说剪裁方式的研究,发现何种剪裁方式会 引起读者在道德方面的何种反应。当时,英国小说批评还达成了普遍共识,即实 现小说道德功能的最佳途径是“作者引退”。概括来说,这一时期英国小说道德批 评的特点在于,对小说道德功能的探讨,从主题、内容层面,扩展到艺术表现形 式层面,探讨小说的艺术形式在表现道德内容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2 0 世纪是英国小说理论的繁荣时期,有关小说与道德关系问题在近两个世纪 的反复论证中,学界似乎已经对此达成了某种共识,而对小说形式技巧的研究逐 渐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热点,但是道德论题并没有真正退出理论研究的舞台。卢 伯克的小说技巧( 1 9 2 1 ) 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书中,有关小说形 式的论述构成全书的主体,但其思想的前提是“主题决定方法。正如他所言,“最 佳的形式是最能体现主题的形式,再没有别的有关小说形式的定义了。此时,关 于单纯道德话题的讨论已经渐渐退出了批评话语的中心,更多新鲜的观念和术语 充斥其间。“2 0 世纪中期,英国剑桥派学者利维斯提出,英国小说的伟大传统乃是 存在于形式之后的深刻的道德关怀。戴维洛奇虽公开反对小说批评对道德判断 的偏重,但却主张从语言的角度去把握作品的意义,这其实与利维斯强调通过文 学的敏感性来培养道德意识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章小结 从上文不难发现,英国小说批评的道德传统从小说批评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 了,并一直贯穿英国小说批评史。 。殷企平、高奋、童燕萍著 英国小说批评史【m 1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0 页 1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前期阶段,英国小说的道德批评更多关注于小说中表现的“美德”品性和 “善恶终有报”的情节。到了后期阶段,批评家开始将道德视为小说的固有属性, 不仅从内容,而且从形式技巧方面探讨小说的道德功能。这些都反映了英国小说 道德批评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笔者认为,随着道德批评理论的逐步完善,我们对道德批评应当形成一种新 的认识:即如果说一部小说存在着道德维度的话,并不意味着说这部小说就一定 是道德说教的宣传手册,而是指这部小说藏于形式之后的深刻的人文关怀、道德 关怀。同时,由于“道德 本身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语,几乎没有人可以给予它 一个具体而又明确的界定,因而道德批评的标准就相应的难以界定。所以,笔者 认为,与其勉强给道德批评标准一个通用的界定,不如从具体的作者出发,分析 不同作者笔下的不同道德关注点。这未尝不是道德批评的一个合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简奥斯丁小说与简奥斯丁批评道德维度问题的总体状况 第二章简奥斯丁小说与简奥斯丁批评道德维度 问题的总体状况 在前文中,我们集中探讨的是从客观上看小说具有道德方面的要求,而对主观 方面特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道德意图没有展开说明。在本章 中,我们从简奥斯丁这个具体的作家出发来对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说明。 第一节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道德观 简奥斯丁研究专家朱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奥斯丁像个迷,你捉不住她, 她总是让你意想不到。她不过是个涉世不深的女人,一辈子在家做女儿,从来没 有过自己的一间屋子,写的无非是些女流关心的家庭、婚嫁的琐事。就算是吧, 可是婚娶的事在她笔下就不一样这过程里,包含了多少现实内容:遗嘱、遗嘱 的附加条款、继承权、等级、地产、军队、教会、新兴商业阶层、法律、道德、 教养等等都尽在其中。 本节主要分析的就是简奥斯丁小说中表现的道德观。 一、婚恋道德观 “在英国,小说是中产阶级的产物,”,“小说更能代表1 8 世纪、1 9 世纪英 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从其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简奥斯丁写作 的对象主要是中产阶层、小资产阶层中的有闲女子,在奥斯丁生活的那个年代, 。朱虹编选奥斯丁精选集【m 】山东文艺出版社1 9 9 9 年第1 5 页 。c 埘s t o p h e rg i l l i e ap r e f ;嵋et o m s t j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6 5 页 母c l l r i s t o p h e r g i l l i e a p r e f ;坞c t o 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6 5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这两个阶层中的家庭里,婚姻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从1 8 世纪开始,在英国国内的人口比例调查中,女性的人数开始高于男性, 而且,由于贫穷的原因,单身男性的数量也有所增加,这一切都给女性的婚姻问 题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的生产模式和家庭模 式也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手工生产生活资料变为机器生产之后,未出嫁的女儿 在家庭中再不能起到积极作用;传统的大家庭模式变为主要由夫妻双方构成的小 家庭模式之后,未出嫁的女儿在父母去世后如果没有经济来源,则要靠亲戚供养, 变成整个家庭的累赘。另外,为了使婚姻长期稳定,还应以爱情为基础寻找婚姻。 然而在1 8 世纪的英国,民风还是十分淳朴,未婚男女之间接触的机会非常少,于 是,家长们就通过舞会、拜访来增加青年男女相互接触的机会,但这些都是在公 众场合进行,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深入了解的机会,尤其是女子只能被动地等待。 这一切,都成为寻找合适丈夫的重要性的原因。这也是理查逊之后,经由奥斯丁, 直到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家们一直在写婚恋题材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这也成为简奥斯丁从来不脱离婚姻写爱情的原因。奥斯丁笔下的爱 情都是以婚姻为目的产生和进行的,在她看来,一段感情的产生若不是为了婚姻, 而仅仅是为了寻求刺激的话,是十分不道德的。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女 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的爱情被奥斯丁描写成粗俗、放荡的爱情,因为她 追逐爱情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而仅仅是为了刺激、好玩。虽然,在 小说的结尾,奥斯丁还是让她在达西先生的帮助下,较为体面地嫁了出去,但是 从字里行间我们还是会发现,她后来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经济拮据、不受尊重、 夫妻之间也是情淡爱驰。这些都体现了奥斯丁对她不道德婚姻观的小小惩罚。 第二章简奥斯丁小说与简奥斯丁批评道德维度问题的总体状况 在简奥斯丁早期的作品苏珊夫人中,奥斯丁塑造了她小说中最坏的女 性形象“苏珊夫人 :自私、虚伪、无情。奥斯丁对她的惩罚是让她嫁给一个“不 是打老婆的恶棍,不是酗酒的穷鬼,也不是挥霍无度的恶少,奥斯丁对她的惩罚 是嫁给一个傻乎乎的贵族! ” 这是因为,在奥斯丁看来,对笔下女性最大的惩罚不是让她生活悲惨,而是 让她嫁不出去或婚姻不幸福。如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就让自私、虚伪的宾 利小姐嫁不出去。在与朋友的信中,奥斯丁曾经说过:“单身女人最害怕的就是贫 穷,这也是支持婚姻的一个强有力的论断 。那么,在奥斯丁眼中,幸福的婚姻 模式是什么呢? 她作品中的婚姻道德观又是怎样的呢? 笔者认为,奥斯丁笔下理想、道德、幸福的婚姻应当是以爱情为前提、彼此 之间互相尊重并且有助于提升至少一方( 通常被描写为女方) 的社会地位。也就 是说,奥斯丁笔下“嫁得好同时要求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提升” 。 奥斯丁作品中最理想的婚姻模式应该是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与达西的 婚姻了。二人的爱情经历了初次印象恶劣、威克姆的中间挑唆欺骗等重重考验, 最终在逐渐了解中互生情愫,改变了对彼此的傲慢与偏见,结成了以爱情为前提、 彼此尊重的道德婚姻。而且,伊丽莎白的社会地位也随着婚姻的缔结而得到提升。 “奥斯丁描述的好的婚姻总是有助于提升社会地位的,而社会地位提升的一个主 要方面就是财产的提升。由此许多人认为,奥斯丁作品中的爱情或是婚姻不够 纯粹,因为她总是考虑财产、地位方面的因素。这是无可否认的,正如诗人奥登 。朱虹编选奥斯丁精选集【m 】山东文艺出版社19 9 9 年第1 7 页 。c 嘶s t o p h e rg i l l i e ap 他f ;l c et o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9 8 页 。c 肺s t o p h e rg i i l i e ap r e f a c et o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1 2 2 页 。c “咖p h e rg i l l i e ap r e f 缸et oa u s t i n 【c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第1 2 1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曾在一首长诗中所说,拜伦再惊世骇俗 也抵不过她( 奥斯丁) 给我的震惊; 在她身旁乔伊斯真纯如嫩草一样。 我真是好不自在心绪难平 看英国的中产阶级老姑娘 描写“铜臭”招情惹爱的力量, 如此直自而又清醒地揭示 支撑人间社会的经济根基。 在奥斯丁所处的那个年代,婚姻早已成为交易的一种方式,财产、地位成为 婚姻双方彼此衡量对方价值的筹码,在这种现实之中,奥斯丁还能将爱情作为理 想、道德婚姻的首要前提,其实已经是十分具有颠覆性的观念了。不论是从她本 人的经历在2 7 岁那年拒绝了明知可能是最后机会的庄园主的求婚;还是其作 品中的理想角色伊丽莎白对卢卡斯小姐仅从经济利益出发决定嫁给愚蠢、自 大的柯林斯先生,奥斯丁都在冒着极大的风险对传统的婚姻道德观提出质疑。 二、家长道德观 在简奥斯丁的小说中,有许多不称职的父母形象。正是由于他们对于自己 在教育子女问题上应负的道德责任的疏忽,导致了子女做出有损家族体面的行为。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托马斯爵士。 托马斯爵士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一直是比较松懈的,这导致了其子女在他出 国处理海外庄园事务时,不顾当时道德规范对绅士淑女的要求,在家中排演充满 打情骂俏情节的戏剧情人的誓言。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影响是非常严重 。黄梅著起居室的写者:简奥斯丁咖中华读书报2 0 0 7 年0 9 月2 3 日 2 0 第二章简奥斯丁小说与简奥斯丁批评道德维度问题的总体状况 的:已有婚约在身的玛丽亚和亨利克劳福德私奔了,妹妹朱莉娅也和耶茨私奔 了。在奥斯丁笔下,这些都被归结为选择不道德戏剧进行排演给他们提供了相互 调情的机会。托马斯爵士重返庄园后,他意识到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存在着可悲的 管理不善,在他的教育中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观、自我克制与谦虚的重视。万幸 的是,他马上采取了果断的行动来加强对孩子们道德上的教育:在小说的结尾, 一些责任感被注入他们的心中,他们学会了控制偏爱和脾气。托马斯爵士意识到 问题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北京专升本测试题及答案
- 合肥市H小学流动儿童家校合作:困境剖析与突破路径
- 合建式奥贝尔氧化沟工艺:低成本与高脱氮除磷的协同探索
- 合募配穴针法对改善应激性胃溃疡胃电的实验探究
- 2026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必一 9.2 中国与新兴国际组织 课件
-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前冲刺测试卷包(轻巧夺冠)附答案详解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模拟考试题库B卷带答案详解(达标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得分题)打印含完整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通关模拟卷及参考答案详解【预热题】
- 厨房设备施工方案
- 《比热容》说课-完整版课件
- 北京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明细
- EN61238-1额定电压36kV电力电缆用压接和机械连接器 试验方法和要求
- 各种轴载换算计算方法
- (高职)《会展策划》(第三版)ppt课件(完整版)
- 商超类企业抖音代运营方案(综合)
- 海上保险法课堂笔记(国航上课版)
- 精选文档大跨度梁板混凝土浇筑方案
- 数学算24点题目
- 顾问式销售培训(PPT46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