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1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 在泱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先秦是一个社会大冲突、政局动荡不堪的时代。在“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随着各种政治经济力量的相互冲击,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通过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形成了各自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和谐”观。 老子、庄子哲学思想中对于万物本源的探索始终是放在首位的,换句话说,老庄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基础上的。因此,老庄的和谐观因其有宇宙论的基础和个体心灵依据,已进入了高度思辨的领域。将老庄和谐观研究作为把握先秦和谐思想的“敲门砖” ,才显得意义非常。 老庄对于和谐的理解首先是“天” 、 “人”关系的把握,无论是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还是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 、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无不表明其追求“天道自然”的天人和谐观。其次,老庄在 “道” 的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后, 把目光的焦点又回归到了 “礼崩乐坏”的人类社会,使其天道自然观自然而然的落脚于社会和谐。老庄指出, “人道”应该与“天道”相吻合,消除社会的动乱,使万物和谐相处,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生的理想社会看作“和”追求的目标。从而为其宇宙生成论寻到了合理的归宿,更为扭转现代偏颇的发展观念,克服工具理性所导致的困境指明方向。人类创造了价值,反而常常被其奴役,这便是价值的异化,而价值的异化更导致了人性的异化。面对世俗的价值观和价值异化,老庄强调要从“道”的高度出发,在沉思冥想的悟“道”过程中,使人的心灵与本体和谐融合,达到和谐。 可见,老庄和谐观以其天道自然观为基础,侧重于形而上学问题的探讨,以自然为首位的思维角度,主张社会复归、无知无欲,为其内圣外王的人生哲学找到依据。对于强调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老庄的和谐观在扭转偏颇的发展观念,矫正唯科学主义与技术万能论的错误影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老子;庄子;道;和谐;现代价值 abstract 2 abstract in five thousand years history of china, pre-qin is a special period with social conflict and political instability. 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orces impact each other, the ideologists of taoism gradually formed their philosophy. in their theories, those thought about “harmony” is flash point. the taoists in pre-chin already entered philosophical field with profound thoughts, based on their universe theory and spirit. the understanding about harmony of laozi and zhuangzi began to their horizon t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nature and human. emphasizing 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human, taoism focus their eye to social harmony and they mentioned peoples action must abided the natures rule. its a unique method to keep social harmony. moreover, the people coinage the value, so the way how to reach harmony of heart and dao is experiencing the rule of daos circulating. in all, the harmony theories of taoism open a gate to make us recognize how to keep harmony among the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its valuable to correct the wrong logos of modern department and point to accurate direction to realize the harmony society. key wordkey word: : laozi;zhuangzi;dao;harmony;morden value目录 3 目目 录录 导导 论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5 一 中西哲学中的和谐概念6 二 老庄和谐观研究的意义10 第一章第一章 老庄天人和谐观老庄天人和谐观13 一 “天人合一” :老子天人和谐观14 二 “天人之境” :庄子天人和谐观17 第二章第二章 老庄社会和谐观老庄社会和谐观 20 一 “绝圣弃义” :老子社会和谐观21 二 “人乐之境” :庄子社会和谐观 23 第三章第三章 老庄身心和谐观老庄身心和谐观27 一 “和光同尘” :老子身心和谐观28 二 “乐物之通” :庄子身心和谐观30 余余 论论 老庄和谐观的历史作用及现代价值老庄和谐观的历史作用及现代价值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41 后后 记记43 contents 4 contents introduction harmony is a significant topic 5 section 1 the understanding of harmony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6 section 2 the purport of research about taoism harmony theory10 chapter one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nature13 section 1 human life in a highly harmony with nature: laozis theory14 section2 human life and the nature have no boundary ”: zhuangzis theory 17 chapter two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society20 section1 “leaves the virtue and grandness”: laozis theory about society21 section2 “perfect moral world”: zhuangzis theory about society 23 chapter three the harmony of heart and body 27 section1 “together with the dust and light”: laozis heart harmony theory 28 section2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the happiness”: zhuangzis heart harmony theory 30 bibliography historical and modern value of taoist harmony theory33 postscripts 41 after words43 导论导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5 导导 论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当今世界,虽然区域性的冲突仍然存在,但维护世界相对的和平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已成为各国一致努力的目标。纵观世界历史,战争的存在打破了社会的和谐,给发展带来灾难,而对于和平的努力,也为进步创造了机会。和平是和谐的一种状态,我们祈求和平,希望在一个和谐发展的环境中实现自我,因此必须对于和谐有深入的研究和体会。 在人类思想史上,和谐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从斗争中产生的。他看到了事物对立与统一,更观察到了事物对立的斗争。他进而指出: “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人类为追求和谐而不懈努力;返观现实,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和谐仍然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这一任务的提出不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也反映了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思想指导。从那时起, “和谐” 、 “和谐社会”等字眼便广见于大众传媒和公众话语,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在举国上下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时,在思想研究领域,以和谐为主题,实是极具现实意义。 和谐是人类共同的永恒追求,但是当我们把“和谐”当作一种理想、一种口号到处贩卖,有没有仔细体会一下,和谐究竟是什么?和谐有什么价值?怎样才能实现和谐等问题,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充分把握,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在本文中, 笔者首先从 “和谐”的概念入手,分析中西哲学中对“和谐”的理解,然后将研究的重点聚焦于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和谐观,通过对老庄和谐思想的研究,深入浅出的把握“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的意义和内涵,进而揭示老庄和谐思想的历史作用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3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6 和现代价值,为现代人探寻和谐、追求和谐、实现和谐寻求出路。 第一节第一节 中西哲学中的和谐概念中西哲学中的和谐概念 古今中外,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中西学者身处不同的研究领域,也从不同的角度都对“和谐”曾下过定义,有政治学意义上的,有社会学视角上的,也有哲学思维上的,也有从环境伦理学、美学、自然科学等学科角度上的,总之五花八门,仁智各见,但是对于“和谐”本质、机制和价值上的研究却又是共同的,本文尝试探寻一下中西哲学中“和谐”的历史渊源,为进一步分析老庄“和谐”与“和谐观”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参考文献,将“和谐”定义为:事物之间相互协调而成的对生存与发展最为有利的状态。以下将就中西哲学中的“和谐”概念分别加以探讨。 一、中国哲学中的“和谐”一、中国哲学中的“和谐” 中国人对“和谐”的最早认识是杂多因素的有序与和顺,在古人那里, “和谐”也就是“和”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和”字;在易经“兑”卦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书中,“和”被广泛地应用到家庭、国家、天下等领域中去,用以描述这些组织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的状态。 从春秋战国中国哲学思想的萌发期开始, 思想家们就开始把 “和”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 (一)和谐的本质(一)和谐的本质 关于和谐,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命题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其本质特征。这里所谓的“和” ,指的是由诸多性质不同或对立的因素而构成的统一体,这些相互不同或相互对立的因素同时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形成了新的状态,产生了新的事物。而所谓的“同” ,则是完全相同的事物简单相加,不产生新的状态和新的事物。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和谐” ,不是简单的同一,而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其实,早在孔子之前,关于“和”与“同”的区别,古籍左传和国语上载有更详细的论述。 左传认为, “和”的关键是调节,就像厨师 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j,中国哲学史,1999,(4):116 论语子路篇 导论导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7 烹饪一样,需要各种佐料的调配;如果厨师只懂得“以水济水” ,这样做出的汤谁愿意喝呢?国语则进一步指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只有“和”才是产生万物的法则, 而没有对立面的 “同” 则是不可能产生新事物的。 由此看来,所谓“和” ,就是多种不同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换句话说,和谐的本质,就是多种对立性因素在事物统一体内的协调与差异。 (二)和谐的机制(二)和谐的机制 我认为老子哲学完全解决了哲学的机制问题。老子以“道”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论述了从“道”到宇宙万物的发生,其过程依次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一” ,这里的意思就是说道本身是一个统一体; “一生二” ,意思就是在“道”这个统一体中蕴含着阴阳两种元素; “二生三” ,意思就是阴阳这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衍生出第三种状态,即阴阳和谐的状态; “三生万物” ,意思就是在阴阳和谐的状态中衍生出宇宙万物。因此,在老子看来,和谐就是阴阳两种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状态。所谓和谐的机制就是在一个统一体中,尽管有内部的对立和斗争,但是这些斗争和对立始终是为了使和谐状态持久的发展下去。 (三)和谐的价值(三)和谐的价值 和谐有何价值呢?孔子的学生子思提出了“和为贵”的命题。所谓“和为贵” ,就是认为:和谐是天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也是宇宙和人生中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对和谐高度评价的价值判断。 “和谐”为什么具有这么高的价值呢?孔子提出“和无寡”的思想主张,从国家政治治理的角度肯定了和谐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稳定,不取决于财富的多少,而取决于分配是否公平;不取决于人口的多少,而取决于人心导向。后来者荀子则从更积极的意义上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的主张,他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力量就会增多,组织就会强大,就能战胜万物。而孟子更是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主张,认为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只要组织系统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 国语郑语篇 道德经四十二章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季氏篇 荀子王制篇 孟子公孙丑下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8 不胜。这是先哲们对和谐充分的肯定与赞美。 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二、西方哲学中的“和谐” 在西方文化史上, 哲学家们对和谐理念的研究, 也是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的。总体而言,其研究进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总体上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可称之为“总体的和谐” ;二是具体地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可称之为“具体的和谐”或“辩证的和谐” 。 (一)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一)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总体的和谐”“总体的和谐” 提及西方哲学史上的和谐观,不得不首先提到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明确把“和谐”作为自己哲学的根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 “什么是最智慧的数 ; 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这个学派的基本理论主张是:数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从数产生点,从点产生面,从面产生体,从体产生四种元素: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相互转化而产生了世界万物。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作为世界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因此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例如,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而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从自然界的角度看,整个的天体就是一个和谐体;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友谊也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由此,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这个著名命题。 德国近代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单子论中,提出了“预定和谐”的著名命题。在莱布尼茨看来,世界万物是由一种叫做“单子”的基本因素构成的,而“单子”由于绝对单纯而不能再分割,没有“窗子”可供出入,因而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宇宙万物却相互协调,构成一个和谐的总体。莱布尼茨认为来,这是因为上帝在创世之初就已经把宇宙的发展过程预先安排好了,每个“单子”都各自遵循自身的本性而发展变化,又自然地与其他一切“单子”的发展变化保持协调,从而形成了和谐的秩序。 上面简述的这种“总体和谐”的思想,被广泛地应用到西方发展史上的各个学科领域中去。例如十九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就综合了“重农学派”的自然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撰写了和谐经济论 ,鼓吹“一切正当 黎红雷和谐观中西合论j,中国哲学史,1999,(4):117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6 导论导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9 的利益彼此和谐”,试图建立一种彼此协调而又自由竞争的总体经济体系;另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观测行星运动的基础上,写出了宇宙和谐论一书,描绘了一幅天体运动的总体和谐图像,这些都值得我们重视。 (二)分析和谐的本质与机制(二)分析和谐的本质与机制“具体的和谐”“具体的和谐” 古希腊时代的另一个重要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他批评毕达哥拉斯 “不了解如何相反者相成:对立造成和谐”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他认为,自然界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例如雌雄相配;联合相反的东西才造成协调,而不是联合一致的东西。 针对毕达哥拉斯的“美德就是和谐”的命题,赫拉克利特提出了“正义就是斗争”的命题,强调斗争在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 ,而和谐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赫拉克利特虽然强调 “斗争” 的作用, 但没有因此而否定 “和谐”的价值。他只是要进一步探究隐藏在“和谐”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原因,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 。就此而言,他的“对立和谐观”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和谐理念。 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充分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并进一步发展了和谐理论,他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提到: 这对于赫拉克利特并不是个矛盾,他正是这样想的。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和谐正是绝对的变或变化不是变成他物,现在是这个,然后变成别的东西。本质的东西是:每一不同的、特殊的东西之与他物不同不是抽象的与任何他物不同,而是与它的对方不同:它们每个只在它的对方本身被包含在它的概念中时才是存在的。变化是统一,是两个东西联系于一,是一个有,是这物和他物。在和谐中或在思想中我们承认是如此的;我们看到、思维到这个变化本质上的统一。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黑格尔正是从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出发,一方 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34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 1 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02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10 面批判了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 ,认为这种由上帝确定的“和谐”是一种“抽象的同一” ;另一方面又扬弃了康德“二律背反”僵化的矛盾对立思想。他进而提出了包含差异与对立于自身之内的同一,即“具体的同一”概念,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有人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之为“矛盾的辩证法” ,因为它主张矛盾、差异、对立、斗争,这提法有一定道理。实际上,黑格尔强调“本质上的统一” 、 “具体的同一” ,利用矛盾、差异、对立、斗争这些概念范畴,大大丰富了“和谐”理念的内涵,使之更具有了内部的张力和想象的空间。 通观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的理念和涉及的领域,虽然理解的角度不同,但是对于 “和谐” 是有差别的统一均是认同的。 本文将老庄和谐观作为研究主题,目的也是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理念入手,深入探讨老庄和谐观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揭示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来看和谐,笔者认为对老庄的和谐观的探讨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 “天人和谐” ,即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人际和谐” ,即关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和谐;最后是“身心和谐” ,即关于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 第二节第二节 老庄和谐观研究的意义老庄和谐观研究的意义 相对于老庄的其他思想研究领域而言, 我们发现关于老庄和谐观的研究少之又少,特别是系统化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一块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当“和谐”在现代已成为一种显性追求目标时,我们去研究老庄的和谐观,简单来说具有以下研究意义: 一、重塑社会理想一、重塑社会理想 和谐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理想和目标。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处处迸发出和谐的光芒,他们在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去认识、定义“和谐” ,历史越往前推,情况越是如此。我国自然辩证法界曾大谈和谐原理,美学界盛议和谐美,但对和谐的另一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社会理想似乎渐渐淡忘了。今天的世界,虽然充满了斗争,但是斗争是为了和谐的发展下去,而立于在时代潮头的人们无不呼吁建立和谐的新秩序。当人们面对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双重冲导论导论 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和谐: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11 击,逐渐认识到人类正在逐渐被自己的发明创造异化,怎么解决现实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研究探索的方向。因此我们追本溯源,对于全面认识和谐的意义,重新唤起人们对和谐观的社会伦理意义的关注及对和谐观宇宙基础、心灵依据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世界哲学基础二、世界哲学基础 今天的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各个领域之间也以空前的速度相互融合。但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与高速融合的社会现实成为矛盾,从而导致地区间不平静因素广泛存在, 建立人类共同思维方式的世界哲学似已成为一种新潮流。全人类的世界哲学的形成,必须在世界和平与世界共同体的出现,并且在完全平等基础上各民族哲学相互承认、相互理解的条件下才能逐步实现。世界和平说到底就是世界人民之间的一种和谐的、融洽的关系。因此,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通过老庄和谐观的研究,重现中国文化中“和谐”思想的光芒,从根源上理解和谐的意义, 把握和谐的灵魂, 追寻和谐的法则, 寻求和谐的社会伦理价值、宇宙依据及心灵依据,建立理想的和谐社会等,都是创立世界哲学的根本前提。 三、充实现实和谐观三、充实现实和谐观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丰富的思想资源,特别是先秦诸子学说更是如此,怎样从这丰富的思想宝库中挖掘出恒久的原则和现实的意义, 确是我们这一代研究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到“和谐观”思想上,我们看到,先秦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灿烂时期,诸子们虽各持其趣,但对于“和谐”观念却一致倡导。道家哲学从宇宙论基础上挖掘和谐的本源,为和谐的实现寻求根本性的方法,儒、墨、法等诸子学派,从礼制、尚同、法制等各个层面讨论和谐的价值及表现,使天道和谐进入社会和谐最终落脚于心灵和谐,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和谐理论系统。而诸子文化中共同体现出的对和谐强烈追求的取向, 正是是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显著特征之一。 现实的和谐观,在阶级思想和社会伦理的影响下,一味的迎合统治阶级的胃口,缺乏充实的内涵,因此在指导社会发展时显得很无力。老庄和谐观作为中国哲学中对和谐本源性的思想,恰恰是现代和谐观的有力补充。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有内涵充实、外延广大的和谐观作为指导。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12 大背景下,无论此时我们把和谐看是一种人类理想也好,或者称为一个政治目标也罢,对于老庄和谐观的发掘与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理参考、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第第一一章章 老庄老庄天人和天人和谐观谐观 13 第一章 老庄天人和谐观 “天人和谐”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老庄思想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这里的自然不是单指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指万物人事的一种存在状态、运动规律、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即自然而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呵,繆呵,独立而不垓,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返。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浑然一体的,是产生与天地之前的原初混浊的元气,独立长存、滋生万物、永不衰竭,元气中自然包含着阴阳,阴阳运转生出千差万别的物质,因此万物都包含着阴阳。显然,万物无不存在于阴、阳的协调运转中,阴阳的和谐也就构成了宇宙的初始状态,也成为万事万物发展必备的条件。 庄子发挥了老子的这一思想, 明确提出: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宇宙万物是由天地阴阳交合而生的。 从世间万物的角度看, 万物亦各自是一个整体, 一个小系统。人应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勉强去做违背其发展的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中的自然,是形容“道”和宇宙万物的“本体如此” 、 “本性如此” 、 “自然而然”的状态。在老子看来, “自然”既是“道”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法则,任何事物都必然受到这一宇宙法则的制约。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这里的“自然” ,是自生自成、本性使然的自然,这里的“道” ,体现着整个宇宙的大和谐,这是老子所勾画的一幅关于宇宙大和谐的蓝图。庄子也把“自然”看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明确提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可见在老庄看来,宇宙是一个充满生 道德经二十五章 道德经四十二章 庄子田子方 道德经二十五章 庄子齐物论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14 命活力的有机整体,人只是大自然有机体中的一员,而不是主宰万物的主人。因此,面对人类的妄自尊大,以自己为中心,把自然当成自己的征服对象和统治臣属的态度, 老庄是持反对态度的。 人类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违反自然规律、掠夺自然、戕害环境,人类对于宇宙万物只能“放德而行,循道而趋”,即依据自然之德而行,遵循自然之道而动。 总之, 老庄和谐观中关于天人关系论述的精彩之处在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由两个过程构成的:一个是由道到万物的生成过程,另一个由万物到道的效法过程。天人互为融通,人要按照天道自然生存和发展,这就构成了老庄天人哲学的核心内涵。 一、 “天人合一” :老子天人和谐观一、 “天人合一” :老子天人和谐观 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根基于其宇宙生成思想,“道法自然”是老子天人哲学的核心内容。这里的“自然”是指一种不受外力胁迫之自成状态,它强调不加外力强制和干扰的自己完成的存在、生长和发展。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老子的“天”是与人相对的没有人格、没有意志的自然之天。“天”是自然 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规律性、客观性和长久性。在自然天地的世界里,万物以各种形体而出生,成长变化为各样的形态,各自有其一份充实的生命生存,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的造作。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所论述的“人”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自觉的人, 如“上士”修真证道者,“古之善为道者”,以道莅天下的真人、圣人;一种是世俗的人即“下士”,如“俗人”、“众人”、“百姓”,其严重异化的如“强梁者”、“盗夸”;介乎两者之间的是“中士”,闻道而“若存若亡”。老子要求上士闻道而勤行,中士反俗而修炼,通过“涤除玄鉴”,坚持自我革命,自觉地把握大道的规律,掌握 庄子天道 道德经七十九章 道德经四十章 第第一一章章 老庄老庄天人和天人和谐观谐观 15 人生的命运, 从而修真证道与“天”合一, 达到“天人合一”的真人、 圣人境界。“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老子所讲的“四大”之一的人即是第一种人自觉的人。老子把人列为“四大”之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由自发自在进入自觉自由,达到高度觉醒的伟大标志。人要成为“四大”之一,具有自主性,才不再是芸芸众生,苦海无边,而是自觉地把握大道,以人之道合乎天之道,认识天地,认识自我,唯道是从,无往不利。 老子的“道” “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情,通古今之变,应人生之事,证大道之争,是世人修真成圣之道。 ”它不仅克服了春秋时期天道自然观的局限,超越西周的上帝主宰论,深邃的回答了“天人源于何处” 、 “天人何以合一” 、 “天人如何合一”等问题,其终极目的在于“因大道以明人事” ,整合春秋时期出现裂隙的天人关系,使天人关系从天人相分、相抗变成天人合一,为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现实社会的存在样式和合理性找到一个可靠的依据。“天”与“人”都同源于道,统一于道。“天道”即宇宙自然之道,“人道”即以道修之于身、修之于天下的真人之道、圣人之道,人道应当遵循天道。老子从天道出发,由天道而人道, 故人道应效法天道, 人道以天道为依归, 不是以天合人, 应是以人合天。天与人就在“自然之道”中达到了相互融合、贯通的境界。 道生万物,道赋予了万物以本性,人的活动应该与道相吻合,是谓和谐,可是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既是自觉的又是盲目的。人类一方面创造着文明,一方面滋生着愚昧;人性一方面在丰富,一方面在异化。老子天人思想正是希望人们能够悟道、守道、效法天道自然,去掉主观随意性,去掉私心私欲,在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中发展。 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呢?老子提出了一个原则:“无为而无不为” 刘笑敢先生说: “从概念的形式特点来说, 无为不是一个清晰的单纯的概念,而是一个集合式的簇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各种反习俗、反惯例的、以否定式表达的行为方法的集合与代表,换言之,无为的根本特点在于超越世俗的悖道行为,以否定的方式,复归于道。因此老子的无为论亦是玄同论。”这段话说得非常明白。 “无为而无不为” ,无有其他,恰恰是老子要求超越世俗的逆道行为,复归 道德经二十五章 黄友敬老子传真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 道德经三十七章 刘笑敢老子之自然与无为概念新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社,199664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16 于道,达到天与人的一种和谐,其实质就在于从道的高度超越世俗的主观任意、偏执唯我的办事方法,以实现个体自由、群体和谐以及天人合一。 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老子思想论述中的“和” 、 “常”之辩,因为这里面体现着天人和谐的思想。 “常”是老子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它蕴涵着和谐规律的含义。 “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 在这段论述中,同时出现了“和”与“常” 。老子以初生婴儿“和之至”的状态来比喻含德深厚的人,通过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保持婴儿般崭新的生命力。 “复归于婴儿”也就是“复命” 。 “天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 ” 一方面说我们从万物蓬勃发展、 纷纭的活动中, 探讨其自然秩序、 宇宙法则;另一方面,作为万物一分子的人存在,在纷扰中透过静定的工夫,以储蓄生命的能量。所谓“归根” ,就是凝聚内在生命力;所谓“复命” ,就是保持生命开端的那种活力。 “复命”的“复” ,是周而复始、重新再始,这个规律可称之为“常” 。复始、重新中以见“常” ,可见常是在变化中不断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是十分强调虚静的,也可以称为守静。他说虚静,或者说是守静,一方面是道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是人体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以虚静之心态才能体悟虚静之道, 达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 人要做到虚静,就必须“不欲”。“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欲,并不是否认欲望,而是超越世俗的各种欲求。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乃至人际关系时, 对待自身欲望应有道德要求。 它要求人们节制自身的欲望,不一味地索取,否则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适得其反。贪欲过分,不仅会丧失自身的本性,还会危及生命。我们只有敞开心扉,使自己胸怀坦荡,不为外物所累,保持心态虚静,在玄同生死、贵贱、贫富、宠辱、利害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才 道德经五十五章 道德经十六章 道德经十六章 道德经六十九章 第第一一章章 老庄老庄天人和天人和谐观谐观 17 能冲破现实和内心的樊笼以寻求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当今许多有识之士有鉴于此, 热切的呼唤: 人类复归于自然, 复归于大道。 实是历史辩证法的必然趋势。 ” 总之,“无为”是道的功能,更是道的境界,同时也是实现“天人合一”的途径。不仅要无为,更要无欲、无求;不仅要知常,更要守静、致虚,如此这样才能实现“人之道”配合与“天之道”的“天人合一”境界。老子天人和谐观不仅是古代善为道者至高无上的准则和境界,从理论的根源点而言,其人际和谐观和身心和谐观都只是他“天人合一”思想的局部体现,都是把“天人合一”引申出来并作为一条基本原则而贯彻的。 二、 “天人之境” :庄子天人和谐观二、 “天人之境” :庄子天人和谐观 庄子把自然看作一个“和谐” 、 “大美”的整体,他所谓的“大美”是一种毫不做作的美,是一种自然的美;他所谓的“天籁”则是一种自然天成的音乐。与此同时,庄子肯定了人的一切来源于自然,在知北游篇中,庄子提出了身是“天地之委形” ,生是“天地之委和” ,性命是“天地之委顺” 。个体生命从天地产生,万物也本是天地并生,则其生命活动也当与天地万物一样,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也就是说,人的存在与天道自然是一体的。既然人的身体、性命、性格、禀赋均来源于自然和顺之气的聚集,那人就应该尊重天地自然,尊重一切生命,与所有生物为友,形成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天人之境” 。 庄子对天人之境的描述是与其思想框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通天下一气耳。 ” ;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 ” 庄子认为,气是万物的基本原质,它有阴阳二气之分,阴阳之气相互交通而形成新的和谐统一体。在这里,庄子描述了阴阳和合及其变化规律,这个观点是道家各派都共同拥有的,但庄子的描述远比老子的描述更为清楚细致。在庄子看来,宇宙自然是万物之始、万物之生的母体,它既为个体生命所从出,也为个体生命所依归,个体生命是宇宙自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 黄友敬老子传真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499 庄子齐物论 庄子知北游 庄子田子方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18 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 “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 ” 在这里, “天”是非人为的自然, “人”是有目的的行为,天与人本为一,不管人喜好不喜好,它们都是一,天与人应该是自然和谐的,天人不相胜也是庄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原则。人类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人类能从大自然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状态,也是事物协调完满、充满生命力的最佳状态。和谐得以保持,世界就充满生机,就兴旺进步;反之,和谐受到破坏, 事物就向相反方向转化, 无论是生态、 世态还是身心状态, 就会失调、失序、失衡,影响其发展和进步。 “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的,人的朴素的本性与大道是一致的, 但是由于外在礼法的约束, 自然无为的本性被有意识、 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取代了,善良的天性受到了戕害,因此造成天下大乱。那么如何克服人与宇宙自然“主客对立”的关系,建立人与宇宙自然的和谐、平等、共存的关系、实现和谐的“天人之境”呢?庄子认为这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情,古人在此方面的做法已给后人树立了榜样。他说: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他把历史上在生态环境方面处理得最好的时代称为“至德之世” 。在至德之世里,人类与禽兽同居,与万物共聚,无知无欲,耕食织衣,没有任何相害之心。在此之时, “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这样的境界实际上与老子同出一撤,就是要把人还原成完全的自然人,摒弃一切文明与技术。 要达到人与宇宙自然的平衡和谐的“天人之境” ,庄子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古之真人,以天待人,不以人入天。 ” 首先, “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即去除人为,拂去尘垢,恢复本性之真,从而消除天与人的对立。 庄子秋水 庄子大宗师 庄子缮性 庄子马蹄 庄子徐无鬼 庄子应帝王 第第一一章章 老庄老庄天人和天人和谐观谐观 19 其次,必须顺物之性。只要能做到顺应天道,那么“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顺物之性,则使物得以自然生长,如养鸟,应根据鸟的本性, “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鰌鯈,委蛇而处,则安平陆而已矣。 ”养鱼,应根据鱼的本性,“穿池而养给。 ” 再次,庄子不仅把大自然当作人类的生息之地,而且把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美的享受。他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美丽的自然环境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他兴奋地说: “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可见,庄子对天人和谐的境界是充满着何种的快乐心情,对天人境界的和谐状态是抱着何等的期待心理。 综上所述,在庄子看来,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每一物种都是大地有机整体的组成部分。庄子依据宇宙整体的思想,认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不能把贵贱观念强加于自然界,把自然当征服的对象,人类对宇宙万物只能“依德而行,循道而趋” 。庄子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看做人生之至乐,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违背了天道的人道, 实现一个合乎天道的天人之境。 庄子山木 庄子知北游 庄子齐物论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20 第二章 老庄社会和谐观 社会和谐思想,或者可以理解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古希腊,有很多学者认为,公开发展了的个人私有财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纷争, 但他们又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单纯追求财富并非人的本质所在,而认为人的本质在于追求“正义”和“善” 。要用这种“正义”和“善”来约束人的私欲,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先秦道家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儒家用“礼”来规范人们行为以求社会和谐的思想。在道家学说中,“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是自然的规律,是形而上的本体;“德”则是这本体与规律的外在显现,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应遵循的准则,因而也是一种形而下的社会人生层面的东西。人的本真状态是“和谐” ,只要顺应道,复归于朴,就能恢复本来的和谐。 扩大到整个社会的层面, 凡在社会生活中效法自然之“道”的便是有德,否则便是无德。“道”是自然的,“德”的内容便是顺任自然,即无为、致虚、守静、居下、不争、取后、抱朴守慈、清心寡欲等等。这是道家所追求的人格理想,也是社会和谐的先决条件,更是对当时那个蝇营苟利、纷攘贪争的社会的否定。 人的自然本性是无知无欲,质朴无华,如同婴儿一样纯真、自然,即“见紊抱朴,少私寡欲”。但是,由于“多欲”使人的这种自然本性受到破坏,而造成人际失和。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 此言旨在指出人的最大罪孽莫过于纵欲,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灾难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老子主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无知无欲”,即要求人们不要过度地膨胀自己的欲望,无止境地追求社会财富。庄子发挥老子的思想,也认为“多欲”是一种罪孽。在他看来,“多欲”不仅在道德上由于追求“难得之货”而出现私欲、争夺、虚伪、欺诈等丑恶现象,造成人际失和。而且也会导致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道家认为“多欲”是社会人际失和的重要原因, 道德经四十六章 道德经三章 第第二二章章 老庄老庄社会和社会和谐观谐观 21 所以要想实现社会和谐,就必然会由此得出“复归于朴”的结论。 人与社会、 人与人的和谐是老庄和谐观的一个重要目标, 老庄以 “道” 论天,无论是老子对“天人关系”的整合,还是庄子对理想中“天人之境”的描述,其最终落脚点仍然是“因大道而明人事” ,为其社会和谐观奠定基础。因此,无论是老子的“小国寡民”,还是庄子的“至德之世”,都描绘了一种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物互不侵击的和谐社会,这也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 一、一、绝圣弃义:老子社会和谐观绝圣弃义:老子社会和谐观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提及老子在社会和谐方面的论述,很多人立即想到的就是“小国寡民” 。 从字面上理解, 老子认为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消灭一切技术、 消解一切文明, 将文化、文明所造就的人还原为完全自然人。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要切断所有那些引起纷乱的社会交往关系,让人们一辈子固守在自己的家园里,不相交往。虽然这种淳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画卷,固然属于和谐社会的一类, 但它更像是没有任何人活动的世界, 显然是不符合老子和谐观的深意的。从另一个层面审视一下老子关于“小国寡民”的论述,我们研究发现,老子之所以推崇一个貌似“乌托邦”的理想社会,正是由于他首先看到文明发展对人类本身带来的伤害,于是从另外一个思想高度抨击了文明技术,甚至不惜采用把人类还原为完全自然人的方式,来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老子对和谐的关注,是对社会文明技术的反思结果。 可以说,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注异化现象的哲学家。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权力风暴席卷之中,权欲的贪婪与恣肆是造成了人间祸患的总根源。针对人间社会失和的状态,老子提出“无为” 、 “不争” 、“柔弱” 、 “处厚”的原则,特别是“绝仁弃义”的社会总则,希冀能够消除社会动乱,促进社会和谐。 老子参照宇宙秩序以建立社会秩序,因循自然法则以保持人间和谐。宇宙在 道德经六十七章 同上 同上 老庄和谐观研究老庄和谐观研究 22 和谐有序地运转着,然而天地间却也有受到激扰而失序的时候,“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暴风骤雨不会长久下去,冲突、对立只是暂时的,和谐才是永恒的。人类社会也是这样,暂时存在着不和谐,但是终究会达到和谐的。在老子看来,所有的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源于道的内质,但是却存在着两种完全相反的类别,一种是知“天道”之玄妙,并以“天道自然”为行为准则的真圣人,是“上德”之人;一种是违背“天道”,以亲疏贵贱,造人与人之间就分裂对立的假圣人,是“下德”之人。所以老子提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故天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会岗位月度报表编制操作指南
- 员工离职原因调查表设计与分析
- 餐饮企业食品安全自查表模板
- 2025年电气工程专业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死因监测考试题及答案
- 交管12123学法减分2025考试题库答案
- 2025年安徽省考计算机专业科目笔试试题及答案
- 环境保护项目管理岗位职责及考核标准
- 术后护理重点措施及流程规范
- 2024年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报告
- T/CHC 1005-2023破壁灵芝孢子粉
- 图像几何变换讲解
- 高一上学期《国庆假期安全教育+时间规划》主题班会课件
- 分拣部管理制度
- 2025年铁路货装值班员(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参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单招数学函数的性质专项复习试题和答案
- 星级酒店的各类客房类型介绍
- 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唤醒内驱力-开启自主学习成长之旅》主题班会课件
- 养成良好习惯遇见更好自己-2025年春季学期习惯养成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光缆通信基础知识
-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无偿划转意向协议书(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