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我国的封建历史中,道家学派的无为思想和儒家学派的干预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政 治纲领和经济政策都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朝代初期,统治者的政策常常加入了道家学派 的无为思想来管理国家的经济,可以做到有为与无为相结合。经济繁荣之后,随着统治 者个人欲望或者政治欲望的上升,作为正统思想的“儒”就会完全挤掉无为的政策,从 而对国家进行干预管理,成为单方面的有为而治。 本文主要研究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并将其总结成可作为 实践运用的经济理论,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证明无为论在经济中的作用, 再通过与司马迁的善因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儒家的干预主义三者的比较,证明 无为论的可行性无为而民自富。 关键词:道,无为,自由经济,自然 t h es t u d yo nt h ee c o n o m i ct h o u g h to fi n a c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i no u r c o u n t r y sf e u d a lh i s t o r y , t h et a o i s ms c h o o l si n a c t i o nt h o u g h ta n d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 c h o o l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t h o u g h ta l ee n o u g ht oi n f l u n c et h ep o l i t i c a l w h e nt h ed y n a s t yw a s b e g i n n i n g ,t h er u l e ra l w a y sg o v e r n st h ee c o n o m yb yi n a c t i o np o l i c yo f t h et a o i s ms c h o o l s t h o u g h t ,a f t e rt h ee c o n o m i cb o o m s ,a l o n gw i t hr u l e r s i n d i v i d u a ld e s i r eo rt h ep o l i t i c a ld e s i r e w e r er i s i n g ,t h e yw o u l dt a k et h eo r t h o d o xt h o u g h tt h a t “t h ec o n f u c i a n t os u b s t i t u t ei n a c t i o n p o l i c yt og o v e r n st h ec o u n t r yb yu s i n gt h ei n t e r v e n t i o np o l i c y , t h e n ,t h ef e u d a le t h i c sw a s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r e s e a r c ht h ei n a c t i o nt h o u g h to ft h et a o i s ms c h o o l sl i t e r a t u r e ”t a ot ec h i n g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i tt oe f f e c t i v ee c o n o m i ct h e o r y , t h r o u g h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 ,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t op r o v e dt h ef u n c t i o no fi n a c t i o ni nt h ee c o n o m yt h e ,a n dt h e n ,t h r o u g h c o m p a r e i tw i t hs im a q i a n s ”u t m o s tf r e e d o mo fm e r c h a n d i s e ”( s h a ny i nl u n ) ,a d a m s m i t h s ”t h ew e a l t ho f t h en a t i o n s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t si n t e r v e n t i o n i s m ,t op r o v e dt h e i n a c t i o n sf u n c t i o n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u s et h ei n a c t i o np o l i c yb u tp e o p l ew i l lb er i c h e r k e y w o r d s :t a o ,i n a c t i o n ,e c o n o m i cf r e e d o m ,n a t u r e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本人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 究所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或其它 相关数据库。 篡黧裹嚣翌一一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望 指导教师签名:宣2 幺 沙( 7 年z 月f 日 护夕 j 年月名日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巍j f 加p ( 7 年占月 ,6 日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1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一章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百家争鸣,各学派都提出了自己对治理国家,如何加快经 济发展的看法。在我国的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对于经济思想史的分期都是将 先秦或者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独立为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百家争鸣所留传下来的 思想内容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道德经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且已经留 传了两千多年,它是道家学派成立的开山之作,其地位在中国举足轻重。由于书中涉及 学科多样化,包括哲学、文学、军事学、经济学它更像是一部“百科全书。 道家学派的的理论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倡导经济自由。在我 国封建历史进程中,道家学派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从这个学派刚形成的时候( 如汉初作 为国策,武帝时独尊儒术) ,他就在以“不争 的姿态与其他学派竞争上岗,与各时期 的干预主义交替成为治国思想。在其学派自身的发展中,无为论,无为与有为的结合这 种追求阴阳矛盾均衡的理念一直延续着。基于此,本文对道德经中的无为论进行经 济层面的总结,并通过历史材料、理论对比,分析出无为论的合理部分。 1 1 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随着道德经在世界各地的发行,它的思想也越来越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而 其经济理论的核心无为论也被广泛的研究,认为这种理论与西方现在流行的自由主义有 相通之处:道德经开篇即谈到“道,现在一般认为道的意思是客观规律,书中讲人 们应该遵循道,以道为行为准则,无论人们有怎样的创造精神,也是在客观规律的支配 下进行。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论断是:生产关系必须符合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哈耶克认为,“重要的不是个人权利,而是市场秩序的制度框架 综上,道德经 的无为可以在众多经济思想中找到共同点。 2 、现实意义 现阶段,经济学理论逐渐趋于证明政府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开始 了有规模的宏观调控经济,一改市场经济初期的自由经济模式,而以宏观调控为主的我 第一章绪论 国经济,加强了货币、财政政策的引导,国家干预市场的行为得到了更多的肯定。然而, 笔者认为这并不代表自由经济模式的衰落,正如道德经中对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的哲 学分析一样,国家宏观调控一定要基于经济自由发展的前提之上,“辅万物之自然 ( 道 德经第六十四章) ,就达到了政府的作用,使得有为与无为相结合。本文正是基于道 德经的阴阳平衡论,通过对无为论的分析总结,使其思想更加理论化,能够运用在宏 观调控中,使有为与无为达到平衡。 1 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 2 1 研究的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理论方面,通过对道德经的研究,试图 总结出无为论的具体内容,并将其与司马迁的善因论、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相比较,分 析无为论的合理内容:保证经济开放、自由。第二、实证方面,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总结, 引用各种史料,分析无为论的实践效果,并将其与正统的儒家指导思想下的干预主义相 比较,证明无为论的可行之处。 1 2 2 研究的方法 本文在应用一般性经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突出了以下几点: 1 、演绎和归纳法 演绎和归纳法的主要运用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对到与无为论的阐述上。通过归纳总结 出经济思想,界定某些尚未达成一致的理论。 2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 都是一分为二的,而老子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有为与无为的结合,万事万物相生相 克,笔者试图以唯物辩证法来探讨道德经的阴阳平衡理论。 3 、历史唯物主义 引用史料,对照历史事件证明无为论的可行之处,以西汉初期与唐朝初期实施的政 策的背景、内容、效果为依据,通过合理的逻辑推测,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4 、综合分析法中的对比分析法。 本文通过三种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 第一,古代思想之间的对比,老之学的思想可以被看做是善因论的先声,封建社会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对比:第二,政策对比,通过已实现过的道家无为而治与儒家干 预主义之间的对比,分析有为与无为如何结合。第三,中外对比,通过与亚当斯密的自 由经济想想对比,找出适合现代经济理论的思想内涵。 1 3 研究的内容和基本框架 本文通过对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内容,以及历史上主要出现的道家学派的政策进 行分析总结,对无为论做出归纳,并进一步与儒家思想对比,阐述我国历史上的两大政 策理论,在此基础上探讨无为论的作用,并试图使其成为可运用于现代宏观管理的理论 思想。 第一部分绪论,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及方法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述评,并对几个哲学概念做出了解释。 第三部分是无为论的经济思想。这是本文的主体内容,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分析总结, 以道家哲学为基础,提出可行的经济思想。 第四部分是无为论的相关案例分析。本文主要以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为研究对象, 说明国家过度干预经济的弊端,以及无为论的可行之处。 第五部分为结论政策建议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 4 可能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对无为论的归纳,其特色是将以哲学思想为主的道德经通 过分析,得出可行的经济理论,对比善因论,将封建时期的无为而治总结成有借鉴意义 的经验,并以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对现实的启示。 本文另一个可能的创新之处,是在经济制度上对比无为而治与干预主义,在我国的 封建时期,其实也就是对比“道 家的政治思想与杂糅后的“儒家政治思想。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 道家学派的政治思想对于经济上的影响力,国内众多学者在思想史上都有过研究, 但由于研究深度有限,并未形成统一的理论。近年来,国内大多数学者对于书中所阐述 的经济、管理和设想做出了一定的评论,总体上是认为其中有值得现代人借鉴的经济管 理思想。 2 1 相关概念界定 l 、道:道德经对于“道 的解释看起来比较玄幻,认为“道可道,非常道。 在第1 章中,提出了两个相对的概念,即道、名,无、有。第一对概念中,“名 指的 是现象,那么“道可以理解为本质的客观规律;在第二对概念里,“无 是天地的开 始,“有”则孕育万物。宇宙中的无与有,分别指人类肉眼看得到与看不到的东西,他 们都是存在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刀从有无中都能体会到“道” 的存在,可以理解道是本源的东西,用文字来描述,暂且就把道当作自然规律讲。再回 到第一段,如果这种道以物质的形式展示在肉眼面前,那么它就不是道,因为规律是摸 不着,看不见,却是客观存在着的,第2 1 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 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第4 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都说明,道没有固定实 体,它是虚幻的,但是它的作用是无限的。 2 、阴阳平衡理论:由相生相克而达到的阴阳平衡,也可以说是矛盾平衡,这是道 德经全书的哲学理论基础,即使是玄之又玄的“道,当他产生了万物之后,也要符 合万物的“自然,道虽然先于造物主而出现,但他也可能出于最卑微的地位。 关于符合“道”的“阴阳平衡”理论,具体的行为在道德经各个章节是以例子 的形式归纳的。比如在人类的高低贵贱方面就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1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2 意为成就了功业,不必要做过多的夸耀。因为“高下相倾”, 高贵的上等人是以卑微的下等人为基础的,天之道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3 理是减损 多余的,补充不足的,高贵的人无论在身份地位方面都属于有余的一方,更要“以贱为 1 摘自道德经第二章。 2 摘自道德经第几章。 3 摘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 “以下为基4 ,尊重地位卑微的百姓,这样做就符合“阴阳平衡 ,才是达到稳定 的基石。而一味追求阴阳中其中一面的人或物往往是不能长久的。 3 、无:对于“无 的涵义,不能理解为没有用,道德经对于无做出过解释,能 发挥作用的事物是做到了有无相生,无其实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手段。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 作者通过这样的叙述首先提出, 世间的有无共同缔造了万物。有可以理解为物质,而无可以理解为非物质的东西,如空 间。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6 老子在这里指出,没有形状,本身也是 一种形状,“无 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7 有与无皆出自于道,天下以物质形态存在的万物 是从有演变而来,而“有”这种物质则是从“无产生而来。这是一种哲学的探究,探 索来源问题。 4 、无为:本文所指的无为不是单纯的不作为,而是政策有为的执行中,加入无为 的一面,无为与有为结合才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老子哲学中的无为有三种思想意义。 它的意义是自然,即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保证万物自由的发展;它的表现形式是管理 层面上的无事,“为无为,事无事, 8 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如果能达到君上无事,即做到 了无为;无为的第三层涵义是由一条引申出来的,即“善为,为了保证万物的自由发 展,统治者必须有所为,即善为,辅万物之自然,因此老子提出了许多治国的方法,也 由此,道家学派被认为充满了权术。 2 2 相关理论简介 2 2 1 消极避世与“小国寡民” 在研究经济思想史时,一般来说要借鉴的主要有:胡寄窗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三 卷,这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出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通史专著。它首次对从 秦汉到鸦片战争之间两千年的经济思想进行了开拓性研究。陈绍闻、叶世昌的中国经 摘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摘自道德经第一章。 摘自道德经第十四章。 摘自道德经第四十章。 摘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5 第二章文献综述 济思想简史。该书简明扼要地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对一些重要 人物的经济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赵靖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前四卷,他对中国 古代经济思想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赵靖教授在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中,用了两个章节分别陈述了先秦道家和汉初黄 老之学。先秦道家,对于老聃环渊学派,即道德经的评述中,赵靖先生认为老子反 对新技术、新产品,分配上具有“不积思想 9 ,消费方面提倡寡欲和崇俭,社会理想 是“小国寡民。对于书中提出的理想国,先生认为:“这种反历史进步的主张完全是一 厢情愿的幻梦 【赵靖,1 9 9 5 。叶世昌先生在古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则认为“道 德经提出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脱离现实而且无法实现 【叶世昌,2 0 0 3 。 2 2 2 无为论与经济自由主义 道德经有什么积极意义值得我们探讨呢? 对于汉初黄老之学的经济观点,赵靖 教授给了比较高的评价,认为“老子的管理思想在当时有着独特的积极意义,并逐渐成 为反映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的思想,那就是无为而治 【赵靖,1 9 9 5 1 。他对道德经的 管理哲学也是比较推崇的,在老子管理哲学的启示一文中概括出了“无为论和“弱 用 论。“国家政权和统治者、领导者的无为,事实上将导致百姓更能有为。【赵靖, 2 0 0 2 】 赵晓雷主编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对道家的阐述中,提出了无为论和寡欲论,将其 归为经济自由主义,而把桑弘羊等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思想归为国家干预 主义,可与西方世界的亚当斯密与凯恩斯两种经济态度相比较。 2 2 3 水式管理 水式管理来源于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一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许多学者对 道德经的水式管理有较高的评价,如裴倜在论老子的管理哲学中认为,道法自 然是水式管理的最高原理和指导思想,反映在管理思想上便是“清静无为 。水式管理 追求实事求是,一切用事实说话,而不要夸耀自己。 2 2 4 无为论与善因论 韦苇教授在走向富强的千年追求一书中,将黄老之学看作是“善因 论的思想 先声,它对后来司马迁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并且认为在汉初,“黄老之学成功的进行了 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由军事化的高度集权型向自由放任型的转轨,为司马迁系统总结善因 9 意为:不积累财富 6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实践基础和丰富的思想素材。【韦苇,1 9 9 7 】 2 3 道的哲学思想 无为论来源于道德经,因此,首先要了解道德经的哲学思想。这部书的哲 学主线是讲究矛盾的均衡,万事万物相生相克而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1 0 矛盾的任何一方想单独存在都是不成立的。 2 3 1 “道”的循环理论 相生相克的理论在在道德经中始终贯彻,包括哲学的本体论方面和管理方面。 “反者道之动 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这个循环的理论中,必须要提的就是“自然 与“万物 ,后面将要讨论的无为正是在“道法自然”的要求下提出的。下面,笔者试 图对道与其他几个常出现的名词做一下归纳。 1 、“道生一 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图一道的循环 f 一道,f 。追, 自 然 道与万物的关系有两种。 加摘自道德经第二章。 : : : 久 7 一l二i三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方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 1 1 这句话的解释有很多,一种说法是,道是一个无极,各元素处于混沌;无极生两仪, 即阴阳;两仪生天地人,而由天地人产生万物。其余的说法则五花八门的多,淮南子 指出:“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日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1 2 在他看来,世界就是由阴、阳,以及阴阳相互作用形成的“和 而产 生的;有的认为一二三只是名词;有的加入了道“象帝之先,即,道应该是造物主之 前就有了,并且认为道生一,是道产生了造物主。 另一方面,“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 3 有与无又出自一个地方。“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1 4 因此,笔者认为有无出自于道,可以设想的 是,道生一,是否可以理解为道生无;一生二,即无生有,二生三,即,在有无的世界 里,加入了人,成为天、地、人,由三者产生万物。 虽然具体过程没有统一,但结果道生万物,是没有异议的。 2 、“道法自然 第1 章,有和无产生天地万物,又来源于“道。第6 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都是讲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不仅 深远无限更显示了的母性。第4 2 章具体说明了道经历了几个阶段从而产生万物,“道生 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2 5 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也是讲指道在天地之前已经存在,可以作万物 的根本。既然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人类也是在道的养育中生存着,所以,他暗示人类 尊重她:“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 5 符合道才能长久,不会遭到危险。 那么,道的特点是什么呢? 那就是“道法自然。万物,由“道生之,德畜之。, 然而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1 6 就是说,万物由“道 产生,由“德养育,“道” “德 产生万物,但对万物不加干涉顺其自然。简单地说,也就是要妄自尊大,做事情 要符合客观的规律,要达到阴阳平衡。符合自然就能符合于“道”, 在这里,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为,不强求,不争。 道的特点是养育了万物,却顺其自然,作者以水为例做了比方:“上善若水。水善 摘自道德经第l i i 十二章。 摘自淮南子天文训。 摘自道德经第四十章。 摘自道德经第_ 二章。 摘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摘自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8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 7 他认为水是很接近于道的,因为他滋润 万物,但是却没有争斗之心,甘居人们所厌恶的卑下的地方。 3 、道与万物之间的循环 前已说过,道生万物,但是一旦有了隶属关系,即使是道也要符合阴阳矛盾的学说, 这也是他长久的原因,没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远的高高在上。“象帝之先的道是以无 为的方式卑微在下的,宗教中的造物主或者法王,如释迦摩尼、耶稣在人间也是放弃了 高贵而以卑微的身份出现。在书中,作者已经明示了道的行为:“人法地,地法天,天 法道,道法自然,1 8 人遵循地,地遵循天,天遵循道,而道遵循的是万事万物的自然, 周而复始。形成一种循环,一方面,由道开始,经过一系列变化到万事万物,另一方面, 由人开始,到“天法道 之后没有终结,道再返回卑微低下的自然。 2 3 1 “道”对经济管理的启示 道德经常常写到圣人,因为这部书对于统治者的意义很大,所以笔者认为,即 使他开始了一个宗教,但在百花争鸣的时代,也许他的初衷就有着治世的意义,其中的 圣人,正是老子希望的有道德的执政者,而道的循环理论套用在管理方面是可行的。 1 、处无为之事 作者认为,即使拯救了天下的圣人,在治理百姓时也应该同道一样符合自然,才能 长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弗居。1 9 2 、希言自然 在发号施令方面,“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2 0 做到“希 言自然 2 1 ,减少政令,不带有偏爱的色彩,这就要求严格守法,维护规则。 3 、以百姓心为心 在利益方面,“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 2 然而效果却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2 3 4 、以贱为本 摘自道德经第八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章。 摘自道德经第五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摘自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摘自道德经第七章。 9 第二章文献综述 在姿态方面,“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仅求把事 情做好,自然得到爱戴,这也是遵循道的原理,因为“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 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 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2 4 也是因为矛盾均衡的原理,所以“贵以贱 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2 5 只不过,后世的君王自称孤寡,却 没有能做得到的。 5 、慎终如始 在事业的发展进程方面,由于“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2 6 成功前的一步往往是失败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定要头脑清醒,如历史上大 多数起义都是失败在被胜利冲昏的的头脑之下。所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2 7 不头脑发热,不冒进,在 战术上重视敌人; 在这种无为的治理之下,即使受益的百姓也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圣人“悠兮其 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2 8 6 、辅万物之自然 那么圣人在什么地方发挥呢? 这就是道的第二个循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一 老子说:“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 而不敢为。 2 9 即使市场经济中,政府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避免微观个体的短视, 所以,老子认为,圣人要追求微观个体不追求的,如不能带来足够利润的卫生、医疗、 教育等,不与人民追逐珍宝;鼓励学习民间有可能被忽略的,如传统文化,补救微观个 体所犯的错误,如处置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就这样,让万物自然发展辅之 以纠正而不妄加干预,从而做到无为和有为的结合。 对于圣人的指导思想,作者简单地归纳就是“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 俭,- - e l 不敢为天下先。 3 0 即仁慈,政令宽明,军事重视防御;节俭,轻徭薄赋,国家 就富裕;反对过多宏观干预,更能发挥微观个体的能动性。 摘自道德绛第三十四章。 摘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摘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摘自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摘自道德经第卜七章。 摘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摘自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1 0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无为论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3 1 “无为论”的内容 前已说明,作者认为“道 从哲学的高度落到经济管理层面上来讲就是无为与有为 的结合,做到阴阳平衡,而在具体管理中,国家治理者往往会有好大喜功、冒进、随心 所欲的风险,所以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无为在道德经中共出现十三次,这也是老子 的核心思想。这种观念与西方的市场经济的理念是相似的,都偏向于自由放任,在宏观 经济上的放任自流,而让微观上的个体趋利避害,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福利的提高。 3 1 1 “无为论”的具体内容 前已描述过有无的矛盾,“无在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用。 3 1 作者用车轮、器皿和门窗来举例说明,“无在生活中 的作用,正是因为器皿与房屋中空的“无 才发挥了这些物品的作用,因此有无是要结 合运用的。两者都是为了发挥事物功能而结合在一起。同理,有为与无为相协调时,才 能促成事物的发展与进步。然而,无为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或者误解,以为是无所事事。 试想,如果老子真是提倡彻底的不作为,他也不会在乱世中提出可以作为治国的见解了。 这里要再提一下的阴阳平衡理论,“无为论就是在此之上建立的,这是无为论的 哲学基础,老子的目的是达到有为与无为的结合。并且,“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坚。 3 2 老子认为,天下最柔的东西可以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虚无的东西在可以进入 没有缝隙的地方,老子从这里提出了无为的益处甚至是高于有为的。 总结的无为论如下: 1 、无为与有为结合为矛盾统一体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 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 3 有为与无为在世人看来就是矛盾的结合,老子的哲学是讲究 中庸,讲究对称与平衡,人们往往看到了有的一面,为达目的总是有为,而忽略了矛盾 的另一方面无为,这就像前面举房屋的例子,正是因为房屋的中空,才能发挥他的 3 1 摘自道德经第十一章。 3 2 摘自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3 3 摘自道德经第二章。 第三章无为论的经济思想及】# 发展 作用。亚当斯密也提出的政府的天职是守夜人。因此,老子劝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 在大家都有为的时候自己无为,保持矛盾的平衡,让他们顺其自然。最后达到“功成而 弗居 ,看起来好像是经济水平自发的提升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一百姓们 都以为经济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2 、政治经济自由放任,反对执政者过多干预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 4 道常常是顺其自然的无为,然而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它所为。 这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不妄为,要求做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能 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因此,无为论提倡在管理上自由放任,反对国家过多干涉。 对于统管全局的执政者而言,无为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微观的个体都在有为的满足 自己的自然欲望,甚至争名逐利,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个时候要保证有为与无 为的结合,执政者就必须放弃面面俱到的意图,让微观个体各司其职,自然达到社会的 资源优化,老子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谈到了几种统治者,“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 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3 5 在评价当 世的统治者时,最好的统治者,人民甚至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 并且赞美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在心里轻蔑他。统治者 的诚信不足,人民就不相信他,所以,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的,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 成功了,老百姓都说这本来就是应该的,也因此最好的统治者,在当世时也许得不到高 的评价,人民都安居乐业了,以为幸福的生活本就是自己追求而来的,当然,这是最理 想的情况,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 这种经济上的无为甚至也可以运用到军事上,一个统帅者制定的是全局的政策方 针,不可能对突发事件面面俱到,为了避免统帅者的主观臆断,真正达到运筹帷幄的效 果,军队里是可以接受“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 3 、追求自然之欲 老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然追求的东西,如吃穿、娱乐、获得别人的尊重等,每个人 都应该满足自然地欲望。不过,老子的哲学是在阴阳矛盾学说中提倡中庸的,月盈则亏, 水满则溢,一味的追求某种欲望,高高在上,阴阳失衡,就会伤害到自身,所以,在世 人都为美丽所动容,为音乐而陶醉的时候,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弘摘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茆摘自道德经第十七章。 1 2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3 6 但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他的观点只针对圣人。也只提到圣人是“为腹不为目 的,这样,圣人才能控制自己的 欲望去符合“道 。而结果却是“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3 7 显而易见,老子讲控制自己的欲望看作一种达成目的的手段,因为他不 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无私而成其私,无为而成其为。春秋时,晋国的重耳正是在离 开国家之后保住了性命,进而成就了他的霸业。所以道家学派其实是- f q 有着很深城府 的管理学,而不是简单的压低欲望。 在这里就要纠正一个普遍的误解,即许多人认为道家学说是忽视人类自身欲望的, 通过上述证明,其实恰恰相反。 4 、“无知无欲 可以“无不治 许多人对道家学派产生误解,是因为他提出了“不尚贤和“无知无欲 ,于是对 他断章取义,其实这两句话出自于道德经第三章,他认为好的统治者在治理国家的 时候,应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 也。为无为,则无不治。”3 8 首先来说无知无欲。 一部分人认为“常使民无知无欲是主张愚民思想。其实不然,这是“圣人处无为 之事以及“为腹不为目之后的社会表现,在无为的政策下,君上不主观的评价贤良 ( 关于圣人的不偏爱在书中是被强调的) ,不高估某些货物,他们表现出“为腹不为目 , 这样,百姓就对君上的喜好“无知,不能通过智慧或手段钻国王、法律的空子,只能 遵守规则、遵守法律,踏踏实实做人,就达到了“无知。无知,也就不会主动讨执政 者的欢心,从而更安心的追求自己的自然之欲,不成为君上欲望的奴隶,就达到了“无 欲”。于是,百姓吃饱穿暖,有着强健的体魄,追求自身需求的满足,而狡邪奸诈的人 对严谨的法律和不偏爱的君主也无计可施。 在“无欲 这一点,可以对照欧美国家,相对而言,这些国家更好的做到了“虚其 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些国家没有经过中国的封建社会,“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理念相对较少,求名的渴望较低,他们更多的是追求个体自身的需求,金钱、 家庭、个人利益等等,即使拜金,也是表现的很直白,认为这是一种达到幸福的手段, 也因为这样,欧美国家不过高重视官员的地位,使民众“弱其志 。而毋庸置疑的是, 3 6 摘自道德经第十二章。 3 7 摘自道德经第七章。 鲳摘自道德经第三章。 1 3 第三章无为论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大多数欧美的居民是可以做到“实其腹,强其骨。 5 、“不尚贤 ,上德不德 老子的道德观,是“不尚贤的,但这不是不尊重人才,而是主观上不推崇先进个 人,他写的书名虽然是道德经,但他除了规定了“圣人 的做法之外,对百姓是鼓 励让其自由发展的。这与儒家文化的追求仁义道德完全是两回事。为了实现这种政治理 想,就要要求严格公正的以法治国而不是人治社会中的以德治国。 老子讲圣人“不仁 ,不偏爱,管理者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而判断谁对谁错。在人 世中能做不偏爱的是依赖制度。这是达到“无知手段。它就要求收益和惩罚必须在制 度中体现出来。 在遵守规则方面,德国人迷信规则的程度甚至达到了教条与死板。这是因为他们的 传统,民族的特点,这种特点发挥到极致的时候就比较接近于老子所说的“道,已经 由被动的接受规则变为自然而然的“上德不德 了。( 意为:上等品德的人不刻意的追 求“德 ,而是把做有“德的事情当作了一种自然的价值观) 。在德国的社会规则中, 做一个有信用的人,有道德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如金钱。规则的力量得到发挥 之后,就不需要大力宣传无私奉献以及模范作用。 6 、严谨而宽容的法制 无为而治需要制度来规范,但是规则应该以严谨、宽容为主,执法要客观、公正, 不因疏密而有所不同,而酷刑、暴虐的惩罚并不是严谨的法制,有时过重的判罚实际是 对法律的蔑视,也就更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 道德经提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3 9 法律过于森严,量刑过于严酷,反而 会导致盗贼的增多,也就是所说的官逼民反。 7 、轻徭薄赋,“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反对繁重的经济剥削,认为应该给与人民足够的经济发展空间,他反对国家宏 观调控经济的原因之一是执政者不应与民争利。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 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在这里,他把人民同统治阶级也作为一种矛盾,税 赋过重,人民就饥饿;君上太有作为,国家就难以治理;统治阶级的俸禄过于丰厚,人 民就轻生。我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无论军事、经济力量都很强大,但依然覆灭的原因之 一就是赋税的问题,造成赋税高的原因很多,比如宋朝,我国经济的鼎盛时期,却难以 卵摘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1 4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支持冗官冗员的开支问题,即使王安石变法也难以达到足够的财政收入,反而激起了矛 盾。 在道德经中,老子又用哲学的思维分析了为什么要轻徭薄赋,因为“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4 0 天之道,是减少多余的部分,补 充不足的部分。他看到人世间往往是穷人奉养富人,许多辛苦耕耘的劳苦大众养活着一 个有权有势的富人,并将其侍奉为上等人。这违背了天之道,一旦,穷者越穷,富者越 富,矛盾不能调和,不能互相转化的时候,阴阳不均,社会就会出现问题。所以,老子 认为合理的分配制度,要做到用多余的补充不足。因此,在封建社会时期,对穷苦农民 应该实行低税率,对地主商人实行较高的税率,而可称之为圣人的执政者更是要“去甚, 去奢,去泰。4 1 8 、以贱为本的水式管理 道家的“阴阳平衡 思想贯穿了整部书的始末。在经济管理上来讲,正是因为管理 者的责任很大,地位很高,所以要保持矛盾的均衡,他应该以卑微的姿态表现出来。这 就是“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4 2 高贵的人要以卑微的人为根本,高高在上的人要知 道他的基石是底层的人。如果一味追求尊贵,那么迟早会垮台。在整部书中,作者用大 量的篇幅提出执政者或者管理者的姿态问题,以维持矛盾的均衡为哲学依据,在开篇即 提到,“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4 3 他认为,即使养育万 物的人也不应该有霸权的思想,建功立业了,也不应该过于自我夸耀。 道德经将好的管理比作水,并且认为能做到如同水那样,是最接近于客观的道。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4 4 将水比作治国的方式, 也可称作水式管理,水养育万物,他是顺其自然的,哪里低下,他就往哪里去,做到了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也是因为水是往低处流的,所以他不争名逐利,甘愿卑 微,“处众人之所恶 ,能做到这样的管理者是最接近于道的。人们在生活中时时用水, 却已经习惯成自然,不会一直夸耀他,赞美他,他养育了万物,但“百姓皆谓我自然。 自然,最低下的地方,道最接近的地方。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十分严谨,既通过 哲学角度讲解,也以客观实在举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 5 摘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摘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章。 摘自道德经第八章。 摘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第三章无为论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 9 、道德的“自由放任 这是发达的法治社会中达到的一种良性循环。要实现道德的自由放任,即自然而然 的符合道,笔者认为前提是无知无欲,所以历朝历代的道家学派,都是要求淡泊明志。 然而,在封建社会时期,无知无欲被篡改了,加入了儒家文化,被统治阶级作为愚民的 工具,以所谓的仁义道德来阻止人们正常的追求,从而更好的维持自己的统治,这也就 改变了无知无欲的初衷。这也使得人们通常不会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的无知无欲, 更是内心的利欲熏心,空谈仁义。因此,道家的思想沦为了统治手段,一度成为阻碍经 济发展的因素。而实际上,道家的道德观是要达到一种自发道德,这需要许多因素,如 个人修养、制度等来规范。 儒家文化是讲究德义礼智信共同发展,而道家学派讲的是道先,其次德,其次仁, 其次义,最下是礼。“独尊儒术一之后,提出了太多美好的口号,将其纳入到礼中,君 臣之礼,长幼之礼,一个微观个体可以因为礼教而剥夺另一个微观个体的利益。盛行的 礼教走向了道家的对立面,后世的道家学派,甚至出现较为极端的玄学,公开反对礼教, 如阮籍猖狂,刘伶纵酒,都是对一本正经的正人君子的讽刺,他们认为真实的,才应该 是追求的。 道家学派的道德观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 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 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是不刻意的追求名义或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总是 不放弃追求名义上的道德。真正有德的人,他做的事是顺其自然,如同饿了就吃,累了 就睡,他们认为有德之事就是普普通通应该做的,下乘品德的人是为了成为所谓“有德 之人 而刻意做某些事情。追求仁爱的人做一件事,是出自于仁爱之心,所以他能做好; 追求义的人常常怀有私心,所以他们做的好事是有限的:追求礼仪的人去做一件事,也 许不是发自内心,如果对方不接受,他们就想办法让对方屈服,即先礼后兵。因此,那 些一味追求礼仪的人,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主要原因。 3 1 2 封建时期实行“无为而治”的条件 1 、公正 铂摘自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1 6 西北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公正的要求是尊重规则。这点在道德经中非常重视。 封建社会中,规则其实常常被统治阶级自己违反。规则被践踏,百姓怎么做都是弱 者,到最后就会“民不畏死, 如果因为私欲,钻法律的空子,使得甚至像杀人这种案 件都没有法律去惩罚,那么社会就会动荡,“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 孰敢? 老子认为如果严惩违法份子,维持社会秩序,人民就会安居乐业,百姓珍惜安 定的生活,也就会惧怕死亡。 关于执法,老子认为必须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必要的程序,其他人不得干预。“常 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在这 个制度面前,人们各司其职,执政者不应该随着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判定百姓是否有罪, 而应该交给专门的司法机关。就像做木料活的必须是木匠一样,即使木匠出错,也不应 该由旁人的眼光来来纠正,我们换一个更好的木匠就行,但是做木工活的只有木匠,以 避免因个人感情而毁掉木材。 关于执政者的公正,不随意发号施令,在道德经常常体现,有时候,多数民众 所认为正义的事情不一定是真的,这就要求保护少数者的利益,民主不是少数服从多数, 而是一视同仁,每个人都有被保护的权力,都有为自己辩驳的权力。“天地不仁,以 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4 7 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万物之 主不会因为怜悯温顺的羊,而去让羊跑得更快,降低狼的速度。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 姓自己发展,圣人治人,不会偏袒什么,任何情况下,都有法、理来评判对与错,执政 者恪守公正。 因此,老子得出结论,政令繁冗,会加速败亡,不如保持自己中立的立场。在历史 上,能做到以道家的模式来经营的朝代大都可以做到昌盛,如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时期, 黄老之学比较受推崇,皇帝是不能随意下达旨意的,大臣们有一定的权力阻止皇帝的意 愿。 2 、“无事而民自富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媚能治理天下的人,常常是没有什 么具体的事情可做的,如果经常有重要的事情要做,他的能力就不足以治理天下了,这 和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详解(名校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综合练习附参考答案详解【研优卷】
- 2025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牙克石莫拐免渡河农牧场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训练试卷附参考答案详解【b卷】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押题密卷附答案详解【培优b卷】
- 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考前冲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详解(培优)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练习题包含答案详解【培优b卷】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幼儿教师招聘》题库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年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题库检测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典优)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检测卷讲解【夺分金卷】附答案详解
- 政府专职消防员入职考试250题及答案
- 砖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体系方案全套资料汇编
- 35KV集电线路安全施工措施
- 四川九寨沟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22-2035年)
- 七上数学期末26天复习计划
- 铜矿选矿厂废气净化与能源回收
- 18项护理核心制度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可下载打印)
- 2024年高中英语衡水体书法练字字帖
- 装配式结构吊装施工计算书
- JB-T 14400-2022 食品机械 隧道式蒸烤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