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专业论文)单位犯罪形态研究.pdf_第1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单位犯罪形态研究.pdf_第2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单位犯罪形态研究.pdf_第3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单位犯罪形态研究.pdf_第4页
(刑法学专业论文)单位犯罪形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abstractabstract 前前 言言 一、单位犯罪内涵及特征一、单位犯罪内涵及特征 (一)单位犯罪的内涵 (二)单位犯罪的基本特性 二、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二、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 (一)自然人犯罪形态法律评价 (二)单位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 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一)单位犯罪实行行为的确定 (二)单位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 (三)单位犯罪与直接责任人员在犯罪停止形态间的关系 四、单位共同犯罪形态四、单位共同犯罪形态 (一)单位共同犯罪的内涵及特征 (二)单位共同犯罪的形态认定 (三)单位共同犯罪停止形态 五、单位犯罪罪数形态五、单位犯罪罪数形态 (一)单位犯罪罪数形态的认定标准 (二)单位犯罪罪数形态的认定 结结 语语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致致 谢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 1 1 1 1 1 3 3 4 4 4 4 6 6 8 8 8 8 9 9 1414 1616 1717 1919 2020 2828 2828 3030 3434 3535 3737 3838 i 摘摘 要要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类犯罪, 它不是单位与其直接责任 人员的共同犯罪,也不是单位直接责任人员之间的共同犯罪,而是以单位为唯 一主体的独立犯罪。 在我国刑法学界, 关于犯罪形态并无一个通行的准确含义, 因此犯罪形态一语在使用上也比较混乱。尽管犯罪形态目前没有准确含义,但 在刑法学界约定成俗的一般认为,共同犯罪、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罪数形态 都属于犯罪形态的范畴。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一样也存在预备犯、中止犯和 未遂犯等多种犯罪形态。本文从单位犯罪的内涵为切入点,立足我国单位犯罪 实际并借鉴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单位犯罪的相关研究成果, 进而着重探讨单位犯 罪的各种犯罪形态、单位共同犯罪的形态及单位犯罪的罪数形态。 文章通过对单位犯罪内涵的探析, 认为单位犯罪是公司、 企业、 事业单位、 机关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或不履行其法律义务,故意或过失实施危害社会并且 法律规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单位和自然人一样都是刑法中规定的犯罪主 体,刑法理论中关于研究自然人犯罪的各种犯罪形态,单位犯罪同样存在,即 单位除存在犯罪的完成形态,同样也存在着犯罪的未完成形态。要区分单位各 种犯罪形态,确定某一具体的单位犯罪的实行行为尤为重要,只有单位犯罪主 体在犯罪过程中实施了实行行为,才存在单位犯罪的各种犯罪形态;单位的决 策行为并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在单位犯罪中,由于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 员对犯罪单位的从属性和独立性相统一的二重性所决定, 单位犯罪停止形态与 单位犯罪直接责任人员的犯罪停止形态的关系, 也即表现为两者的一致性和差 异性相统一的状况。 单位和自然人是刑法理论中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独立的犯罪主体, 刑法总论 中规定二人以人共同故意犯罪是共同犯罪,这里的“人”当然包括单位。在单 位共同犯罪中只有准确认定单位共同犯罪的形态, 才能对单位共同犯罪中各犯 罪主体准确的定罪量刑。文章正是从此立意出发,对单位共同犯罪的既遂、预 备、中止、未遂各形态进行分析,阐述单位共同犯罪形态与自然人共同犯罪形 态的区别。我国刑法学界约定成俗的一般认为,罪数形态也属于犯罪形态的范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ii 畴,故文章对单位犯罪的罪数形态也作出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单位犯罪;犯罪形态;罪数 iii abstract unit crime is crime in terms of natural persons in relation to a class of crime, it is not a unit directly responsible to their common crime, is not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units between a common crime, but in the main unit as the only independent crime. chinas criminal law in academic circles, there is no one on the current crime patterns have the exact meaning, crime patterns in the use of the phrase also is chaotic. although there is no crime patterns precise meaning, but in criminal law scholars agree that as the general customs, common crime, deliberately to stop the crime patterns of crime patterns are all forms of crime areas. crime and crime units of natural persons as there are also prepared to commit, be committed and attempted crime committed, and other patterns. this article from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meaning for the entry point, based on the actual crime unit in china and draw on chinas criminal law on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academic research results, then focused on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various forms of crime, crime patterns common units and units of criminal offences patterns.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the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that crime is a unit companies, enterprises, institutions, agencies groups, violating the law or do not fulfil their legal obligations, intentionally or involuntarily again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and legal provisions should be subject to criminal penalties for acts. units and individuals were all the provisions of the criminal code in the main crime, criminal law theory on research in natural form of various criminal offences,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also exists that the existence of crime unit in addition to the completed form, there is also the completion of crime pattern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units of various forms of crime, identified a specific uni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iminal act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only unit in the main criminal offence in the cours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actice, only the existence of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various forms of crime; units of the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is not the comple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crime patterns.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iv crime in the unit, because of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crime unit from the attributes of unity and independence of the duality, which is determined to stop crime unit form of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and personnel to stop the crime patterns of relations and also showed that the two the consistency and unity of different conditions. units and individuals in criminal law theory in two totally different subject of an independent crime, criminal law provided for in the general duo to co-intentional crime is common crime, here the people including of course the unit. common crime in the flat, only accurately identify crime patterns common units to common units on crime in the criminal conviction of the main accurate sentencing. the article is from this conception of the common units of the crime occurs, the preparatory, suspension,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patterns, common crime unit on natural form and shap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mon crimes. chinas criminal law scholars agree that as the general custom, the number of crimes is a crime patterns also form the context, the article on the crime of crimes committed by units of several forms have also made a brief study. key words: crime unit ;crime patterns ;number of crimes 前 言 1 前前 言言 如果说犯罪构成是刑法科学的基石,那么犯罪形态就是刑法学的框架。犯 罪形态的法律后果集中体现着刑法的基本内容犯罪和刑罚。而单位犯罪无论 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都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在刑法上规定单位犯罪已经 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所以单位犯罪形态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新刑法规定单位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方面由于单 位与自然人有很大的区别,即单位犯罪的最根本特点就是单位是一个“人格化 社会系统” ,它不具备自然人的属性。另一方面由于单位犯罪在双罚制下表现为 “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刑罚主体” ,而在单罚制下又表现为“一个犯 罪、两个犯罪主体、一个刑罚主体” 。因此,单位犯罪是个非常复杂的研究问题。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人们比较重视关于单位犯罪的新刑法分则规定,而对 关于单位犯罪新刑法总则规定缺乏应有的关怀,以至于在司法实践涉及单位犯 罪的预备、未遂、中止、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等犯罪形态问题极为鲜见。刑 法分则是刑法总则的具体化,其适用必须以刑法总则为指导。因此,要正确处 理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的案件,就必须研究单位犯罪的各种形态,否则就不可 能正确处理单位犯罪的案件,也不可能对单位犯罪给予正确的定罪量刑。 一、单位犯罪内涵及特征一、单位犯罪内涵及特征 (一)(一)单位犯罪的内涵单位犯罪的内涵 新刑法第 30 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 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应如何理解该条规 定,意见不一,有人认为,本条是关于单位犯罪的概念的规定; 有些人则持 否定态度; 有的认为这是关于单位犯罪的法定原则的规定。 关于单位犯罪的内涵,在新刑法修订之前,我国刑法学界在争论法人犯 朗胜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解释 ,群众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版,第 35 页。 陈兴良主编: 刑法全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4 月版,第 177 页。 阮民方: 论单位犯罪的概念与构成 ,高铭暄、赵秉志主编: 刑法论丛 ,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7 期, 第 47 页。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2 罪的有关问题时,曾有过一定的研究,但却众说纷纭,并不统一。关于法人 犯罪的内涵有以下四五种之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第一种观点 是“法人名义说” ,即认为法人犯罪是指一切以法人名义实施的犯罪,包括盗 用、冒用法人名义所进行的犯罪;第二种观点是“领导批准说” ,即认为法人 犯罪是指在法人决策机关指挥下,由其法定代表人或代理人实施的侵害社会 主义社会关系和法律秩序的行为;第三种观点是“法人利益说” ,即认为法人 犯罪应该是指法人的代表或代理人,直接责任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为了法人 的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第四种观点是“折中说” ,即认为法人犯罪,是法 人的主管人员或者直接责任人员,根据法人决策机构的旨意,为了法人的利 益,以法人的名义所实施的刑事法律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客观而言,上述几种观点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而都难以适用 于新刑法所规定的单位犯罪。首先,就“法人名义说”而言,其缺陷在于将 那些不具备单位犯罪意图的冒用、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的个人犯罪行为也列入 单位犯罪的范畴之内,混淆了个人犯罪与单位犯罪的界限。其次,就“领导批 准说”而言,其不足是将法人犯罪只局限于在法人决策机关批准指挥下所实 施的犯罪行为,而将在法人决策机关的默许、容忍下所实施的犯罪行为排除 于法人犯罪范畴之外,过于狭窄地界定了法人犯罪内涵。再次,就“法人利 益说”而言,这种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根据新刑法有关条文的规 定,有些单位犯罪并不要求为单位谋取利益才能构成单位犯罪,例如刑法第 327 条规定的非法私赠文物藏品罪,只要国有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有违反文 物保护法规,将国家保护的文物藏品私自送给非国有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 即可以构成单位犯罪,而并不要求赠送单位从受赠文物人处寻找什么利益回 报。最后,就“折中说”而言,其也不尽符合新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 笔者认为,要弄清单位犯罪的内涵,就必须尽可能地揭示出单位犯罪的 本质特征。一方面,在研究单位犯罪内涵时,应着重于对单位本质属性进行 科学的概括,尽量不要涉及犯罪构成的内容。关于单位犯罪的内部结构问题, 应在犯罪构成中解决; 另一方面, 我国在刑法上确立了单位刑事责任之后,刑 法第 13 条规定的犯罪概念,揭示单位犯罪的本质属性,离不开犯罪之一般 苏惠渔主编: 刑法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 8 月第 1 版,第 148 页。 前 言 3 概念 的指导。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区别于并独立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种犯罪,单 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的根本区别,即其本质属性就在于其犯罪主体与自然人 的犯罪主体不同,换言之,单位犯罪的主体是单位而不是自然人。 综上,笔者认为,所谓单位犯罪,就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 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或不履行其法律义务,故意或过失实施危害社会并且法 律规定应受刑事处罚的行为。 (二)(二)单位犯罪的基本特性单位犯罪的基本特性 单位犯罪有其特有的特性,这可以从其本质特性、犯罪形态方面看出。 单位犯罪具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性: 1、犯罪主体的复合性 单位是相对于自然人而言的社会、经济、民事等活动的一个重要主体。 作为犯罪主体的单位,其本身是由自然人组成的,但又不是自然人的简单组 合,而是一种既不能脱离自然人而孤立存在,又可以在形式上优于单位成员 而构成的特定组织形式。自然人随意组合在一起共同实施犯罪,那不是法律 上的单位犯罪,而是普通的自然人共同犯罪。自然人只有在与单位这种组织 形式相结合后,才能构成单位犯罪的主体部分。 2、主观罪过的多样性 对于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有人认为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具有为单位谋取 非法利益的目的,单位犯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过失。笔者认 为,单位犯罪的主观罪过应当具有多样性,既包括故意,也包括过失,还存 在混合罪过形式。首先,在意识因素上,单位对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行为 后果预见性有明确的认识能力,这是通过单位内部决策人员的认识表现出来 的,也就是说单位整体意志的体现是通过单位决策人员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 为所表现出来的。决策人员在行为性质的认识上是明知而为之并希望危害结 果的发生,还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疏忽大意还是过于自信,都将反映 到单位的整体意志和意识上来,这是单位犯罪罪过形式多样性的根据。其次, 刑法关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规定对单位犯罪也是适用的。虽然我因刑法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4 分则规定的大多数单位犯罪是故意犯罪,但同时也规定了少数单位过失犯罪, 其罪过形式表现出既可以是间接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还可以是二者兼有的混 合罪过形式。 3、客观表现的整体性 任何一种犯罪都是通过一定的客观行为表现出来的,同样在单位犯罪实 施过程中,所有的行为归根结底也都是自然人作为或不作为得以客观实现的。 但这种表现过程与自然人犯罪有着根本的不同,即它是以单位的整体性为基 础的,个人的行为都必须体现出单位整体的意志,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单位犯 罪。单位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的行为, 无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都不再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由若干个自然人的 行为经一定的结合方式组成的整体性行为。虽然一些责任人员在实施单位犯 罪时带着一些个人的私利和目的,但只要是以单位的整体意志表现出来,即 为单位犯罪,否则就不构成单位犯罪。 4、严格的法定性 我国刑法第 3 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 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也即法无明文不为罪,法 无明文不处罚,这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无论是单位犯罪还 是自然人犯罪,都必须有刑法条文的明确规定,即具有法定性。与自然人犯 罪相比,单位犯罪有其自身特点,具有更为严格鲜明的法定性。单位是享有 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组织,特别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事业单位、 人民团体等单位都有一定的职权,其利用职权进行犯罪活动的社会危害性比 自然人犯罪更为严重,影响更大;因此国家在立法严惩单位犯罪活动时,就 必须以条文明文规定的形式严格界定单位犯罪的主体及范围。 二、二、自然人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 (一)(一)自然人自然人犯罪形态法律评价犯罪形态法律评价 刑法学通常意义上的犯罪形态是指自然人犯罪形态。犯罪形态是现实存在 二、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 5 的犯罪现象在法律上的反映,在某种意义上讲,犯罪形态就是犯罪的同义语。 任何犯罪现象都呈现着一定的犯罪形态,犯罪形态实际是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 表现形式。 关于犯罪形态,有人将犯罪形态称为犯罪的某种类型,如经济犯罪、暴力 犯罪、职务犯罪等等;有人将犯罪形态理解为故意犯罪形态,即故意犯罪过程 中的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还有人将犯罪形态作为故意 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罪数的总称。在我国刑法学界,关于犯罪 形态并没有一个通行的准确的含义,因此犯罪形态一词在使用上也比较混乱。 尽管犯罪形态目前没有准确含义,但是刑法学界约定俗成的一般认为,共同犯 罪、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罪数形态都是属于犯罪形态的范畴。笔者认同这种对 犯罪形态的理论定位。 刑法理论界通常把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括为以下四种:犯罪预备、犯 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这四种犯罪形态又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犯罪 的未完成形态,即犯罪预备、未遂和中止。二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即犯罪既遂。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表明故意犯罪行为对于特定犯罪构成的程度,反映犯罪行 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和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 从而决定行为人刑事责任的程度。 1、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一般只规定未遂犯,所以,在刑法理论体系中,犯罪的 各种未完成形态都是在未遂犯的名目下加以论述的。在前苏联刑法的影响下, 我国刑法也将处罚范围从着手实行犯罪扩展到犯罪预备,并将犯罪预备、犯罪 未遂与犯罪中止相并列。我国刑法理论界以“犯罪形态”说对上述犯罪形态加 以概述。 2、犯罪的完成形态 犯罪既遂是犯罪的完成形态,对于犯罪既遂,在学理和判解上一般有三种 观点:一是结果说,主张犯罪既遂就是故意实施犯罪行为并且造成了法定的犯 罪结果时所呈现的停止形态。二是目的说,主张犯罪既遂就是故意实施犯罪行 为并且达到了行为人预期的犯罪目的时所呈现的停止形态。三是构成要件说, 主张犯罪既遂就是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具备了特定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所呈现 的停止形态。我国刑法通说采用的是第三种观点。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6 3、单独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形态 犯罪是一种复杂社会现象,司法实践中,大多数犯罪是由一个人单独实施 的,然而也有很多犯罪是由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因此从刑法理论上可以把犯 罪现象根据其主体结构分为单独犯罪和共同犯罪两种形式。单独犯罪是指刑法 分则规定的一个人单独能够实行的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第 25 条第一款的规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单独犯罪与共同犯罪最主要的区分就 在于其实施犯罪行为主体的数量不同。单独犯罪是一人主体,而共同犯罪则要 求必须是两人以上。另外从罪过形式上来看,单独犯罪既可以是故意犯罪也可 以是过失犯罪,而共同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是故意犯罪。 4、犯罪形态的特征 任何犯罪形态都具有如下特征: (1)犯罪形态是构成事实与法律评价的统 一,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要求。犯罪形态是由一定的行为事实构成 的,是犯罪现象的客观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缺少行为事实,犯罪形态 便是无源之水。但是,犯罪形态也是法律规定的产物,是某种危害社会行为的 法律形式。法律规定是犯罪形态成立的前提,缺乏法律依据,犯罪形态就是无 本之木,没有刑法意义。 (2)犯罪形态是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统一,这是刑 法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的直接体现。 这是刑法的主客观相一致原则的直接体现。 我国刑法反对主观归罪,也反对客观归罪。认定犯罪形态,既要分析行为人的 主观心理,也要考察行为的客观活动。犯罪形态都是主观特征与客观特征的统 一。例如犯罪中止,主观上必须打消犯罪意图,客观上必须避免危害结果的发 生,缺少哪一方面的条件都不能成立犯罪中止; (3)犯罪形态是定罪与处罚的 统一,这是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要求。犯罪形态的法律后果是定罪与 处罚,既是认定犯罪的问题也是适用刑罚的问题。定罪是处罚的前提,处罚是 定罪的结果。研究犯罪形态,就是要解决各种犯罪形态的定罪、处罚问题。 (二)(二)单位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单位犯罪存在未完成形态 单位犯罪是否存在未完成形态呢?从刑法理论上讲,单位犯罪停止形态包 括单位犯罪的完成形态和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事实上,只有在单位直接故 姜伟著: 犯罪形态通论 ,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 版,第 2 页。 二、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 7 意犯罪中,才存在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传统刑法理论认为,自然人犯罪中 过失和间接故意犯罪都是以危害结果的发生才能认定为犯罪。根据刑法总论的 原则,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具有共性。故此,单位过失犯罪和单位间接故意 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然而在直接故意犯罪中,也不是所有罪种都存在犯罪 的未完成形态。举动犯、情节犯没有犯罪未遂形态; 结果加重犯、情节加重犯 同样也不存在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学界对于在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是否存在未 完成形态,有肯定论和否定论之争。 1、否定论者认为,单位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其理由是: (1)我国刑法 所规定的单位犯罪,基本上都是经济方面的犯罪,而它们是以数额大小作为认 定罪与非罪的基本依据,所以对单位犯罪,不惩罚没有造成实际经济损失的未 遂犯、中止犯和预备犯; (2)单位犯罪客观行为,包括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的决策行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如果仅有决策而未实施,即使其一旦 实施,对社会造成多大的危害性,都不构成单位犯罪。因此,单位犯罪不可能 存在未遂犯、中止犯和预备犯; (3)单位犯罪通常都是结果犯罪。单位的危 害行为,只有造成法定的严重危害结果,才能称为犯罪行为。否则,其危害行 为只能认定为一般的违法行为,而不构成刑法意义上的犯罪行为。 2、肯定论者认为, “单位犯罪应存在未完成形态” 。 其理由主要有: (1) 根据新刑法总则的原理,单位故意犯罪与自然人犯罪相同也存在完成和未完成 犯罪的各种形态; (2)1997 年刑法分则既然大规模规定了单位犯罪,使单位成 为与自然人一样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那么刑法总则关于犯罪未完成形态 的规定,也应当同样适用于单位犯罪;(3)将单位犯罪归结为结果犯罪,从而得 出单位犯罪不存在未完成形态,是对单位犯罪立法的错误认识,更是对犯罪停 止形态理论的错误理解。刑法分则规定的单位犯罪,不但有结果犯,而且有行 为犯、危险犯、情节犯、数额犯等多种形态。按照犯罪停止形态理论,既遂形 态是结果犯的犯罪,同样存在未完成形态; (4)以仅有单位的决策行为而没有 李文燕、杨忠民主编: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第 146 页。 石磊著: 单位犯罪关系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192-193 页。 丁慕英主编: 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 ,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第 1 版,第 328 页。 赵晓光: 略论单位犯罪的构成特征 ,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 年第 3 期,第 11 页。 王斌、雷雨: 论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第 2 期,第 24 页。 石磊著: 单位犯罪关系论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1 版,第 190-192 页。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8 单位的实施行为,而得出不能成立单位犯罪,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因为单位在 作出决策后,在犯罪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同样可能成立犯罪预备、未遂、中止 等各种未完成形态;(5)刑法规定的单位犯罪不仅限于经济犯罪,在危害国家安 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多类犯罪中,不仅规定了单位 犯罪,而且可能存在单位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笔者赞同上述肯定论者的观点和 理由,认为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不仅存在完成形态,同样存在着未完成形态。 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一)(一)单位犯罪实行行为的确定单位犯罪实行行为的确定 确定某一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对于区分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以及犯罪 中止和实行中止,具有重要意义。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 所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的要件行为。犯罪的实行行为与危害行为之间是一种属 种关系,前者只是后者的一部分。所以实行行为与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是同一 概念。实行行为是非实行行为的对称,后者包括组织行为、帮助行为、教唆行 为等。实行行为是危害行为的核心,而非实行行为都是为了促使或保障实行行 为的发生和顺利进行。实行行为的含义以及其与非实行行为的关系的理论,理 应同样适用于单位犯罪。 然而,对于单位犯罪实行行为的含义,存在争议。目前刑法学界大多数观 点认为,单位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包括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 决策行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有的学者指出,因为单位犯罪的实 行行为是由单位决定,因此决策行为本身就是单位犯罪的实行行为。但也有观 点认为,单位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虽然包括确立单位犯罪意图的行为和实 现单位犯罪意图的行为两部分,而只有后者才是单位犯罪客观要件的行为。 笔者认为,单位形成犯罪意志的决策过程,即“确立单位犯罪的行为”只 是单位故意罪过的形成过程,不是单位犯罪危害行为。 首先,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其有 三个基本特征:客观上是人的身体动静;主观上由行为人的意志支配;在法律 二、自然人犯罪形态与单位犯罪形态 9 上对社会有危害。危害行为的这一含义和特征,不仅适用于自然人犯罪,而且 也同样适用于单位犯罪。在单位犯罪中,单位是犯罪的唯一主体,其直接责任 人员,包括作出单位犯罪决策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单位 犯罪主体,所以单位的决策机构或者负责人员决策单位犯罪活动,尽管对单位 决策机构的成员和单位负责人员而言,是其职务行为,但是从单位是单位犯罪 唯一主体的角度看,只是单位意志或意思形成的过程,即只表明了单位犯罪意 志的本身,仅仅凭此根本不能说明单位已经在其意志支配之下实施了危害社会 的行为。 其次, 单位犯罪就是单位犯的罪, 不是单位成员以单位为形式的共同犯罪。 犯罪单位具有独立性,并非是直接责任人员的附属,即单位犯罪的本质就是单 位实施的犯罪,并非是以单位为形式的自然人犯罪。对单位犯罪与其直接责任 人员之间的关系这一定位,是单位犯罪立法的合理性以及单位犯罪区别于自然 人犯罪的理论基石。从犯罪单位与其直接责任人员之间具有的这一关系观之, 所谓单位犯罪的危害行为包括单位犯罪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决策行为和其他直 接责任人员的实施行为的观点,实际上是将单位犯罪看作单位成员共同犯罪的 观点,混淆了单位犯罪与自然人在主体上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 单位犯罪否定论的观点。 可见,单位犯罪的实行行为就是刑法分则规定的单位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 要件的行为,这一点与自然人犯罪并无区别。在刑法规定的 130 余种单位犯罪 中,除少数纯正单位犯罪之外,大多是不纯正的单位犯罪。不纯正的单位犯罪 与自然人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主体的不同,不是犯罪构成的不同,也就是说, 对于同一犯罪来说,根本不存在单位犯罪构成和自然人犯罪构成两种不同的构 成。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既然是符合同一犯罪构成的行为,其危害行为也应 当是同样的。 (二)单位犯罪停止形态(二)单位犯罪停止形态的认定的认定 1、单位犯罪预备形态 对于犯罪预备, 有的认为, “犯罪预备行为是直接故意犯罪阶段中的一个初 级形态,也是故意犯罪发展过程,出现在犯意形成之后,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之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10 前的中断状态” 。 有的认为, “犯罪预备是指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但由于 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犯罪形态。 ” 至于单位犯罪预备, 笔者结合刑法界关于犯罪预备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单位犯罪预备是指单位 已经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但由于单位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行犯罪的 犯罪形态。构成单位犯罪预备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客观要件:其一,客观上要求具有犯罪预备行为,即单位已经着手实 施犯罪准备条件。无论单位的实际组成情况如何,单位的业务范围如何,单位 在现实的管理中一般包括两大机构,即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因此,实际上单 位预备犯罪的“着手准备”应包含两种情况: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在单位中担任 法定代表人或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通过集体研究等方式和程序将他们的个人犯 罪意志上升成为单位的整体意志,由单位的决策机构确立单位犯罪决策之后, 决策机构的执行机构已经开始为实现犯罪目的使犯罪进入实行阶段而采取了一 系列积极行为;还有一种是在单位的执行机构为达到为单位谋利益的犯罪目的 已经开始制造条件、准备工具等预备活动之后,经其决策机构的负责人事后认 可的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单位成员在单位犯意的支配、引领之下,为进 行特定的犯罪活动而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而不仅仅是单位犯罪意图的形成。 这是构成单位犯罪预备的前提条件。 其二, 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被迫停止下来。 单位在为某种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过程中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未能 进入下一步的犯罪实行阶段,也就是尚未着手犯罪而被迫停顿下来。这是区分 单位未遂与单位预备的显著标志。如果单位在预备行为进行完之后已经着手犯 罪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就是单位犯罪未遂,而不是单位犯罪 预备。如果单位在其预备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意志的支配自动放弃或自动有效 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只能构成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再次,必须是出于单 位意志以外的原因使整个预备活动未能转化为实行行为。单位犯罪活动被迫停 止不是出于单位自己的意志,而是由于意志以外的因素使整个活动不能进一步 发展到实施阶段。 (2)主观要件:单位预备犯罪的主观要件表现为故意,即单位决策机关已 樊凤林主编: 犯罪构成论 ,法律出版社 1987 版,第 236 页。 马克昌主编: 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90 页。 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11 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性质和目的,准备通过自己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希望或放任 有利于本单位利益的犯罪结果的发生。因此,犯罪预备行为是一种反映犯罪意 图的行为。 2、单位犯罪中止形态 犯罪中止,是指在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 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形态。 犯罪中止是基于刑事政策思想而设立的一种 刑法制度,目的在于为犯罪分子放弃犯罪架设的一座“回归的桥” 。对于犯罪中 止,有的国家刑法将其作为犯罪未遂的一种形式,称为中止未遂。我国刑法将 之规定为与犯罪未遂相并列的一种犯罪形态。 犯罪中止的特征: (1)犯罪中止的及时性;犯罪中止发生在犯罪过程中, 这是犯罪中止的时间性条件。 (2)犯罪中止的自动性;犯罪分子基于本人的意 愿而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这是犯罪中止的主观条件, 也是区分犯罪中止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主要标志。 (3) 犯罪中止的有效性; 犯罪分子停止继续实施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这是犯罪中 止的客观条件,也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之所在。 单位犯罪中止,笔者认为,是指在单位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其 犯罪行为,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犯罪状态。构成单位犯罪 中止应具备以下条件: (1)时间性条件: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从产生、发展到完 成所经过的程序就是单位直接故意犯罪的过程。这是单位直接故意犯罪运动、 发展和变化的连续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在单位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过 程包含了从形成犯罪意思到完成犯罪活动所经过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时期,而在 各犯罪阶段上,由于内在的或外在因素的影响,又可能产生不同的犯罪形态。 作为一种未完成形态的犯罪,单位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从犯罪预备到犯罪结果 发生之前的整个过程中。 (2)自动性条件:中止犯罪的自动性,是指单位在确 能将犯罪进行到底的情况下,基于单位的意志决定停止犯罪行,或者主动防止 危害结果的发生。自动性条件不仅是构成中止犯的本质要件,而且也是区分预 备犯和未遂犯的主要标志。要正确地认定单位停止犯罪的自动性,要注意以下 陈兴良著: 刑法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2 页。 陈兴良著: 刑法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2184 页。 单位犯罪形态研究 12 两个方面:其一是单位自认为自己能够完成犯罪是认定自动性的基本前提;其 二是出于单位的意愿而停止犯罪,是自动性的实质内定。单位犯罪中止的有效 性,是指犯罪单位彻底抛弃犯罪意图,停止犯罪行为,或者有效地防止了危害 结果的发生。有效性意味着,犯罪单位主观上真正抛弃了某种犯罪意图,而不 是恶意犹成,伺机再犯;客观上彻底终止犯罪行为,或者事实上特定危害结果 的未发生,而不是暂时中止或危害结果的发生已经成为现实。 3、单位犯罪未遂形态 关于犯罪未遂或未遂犯的含义,在各国刑事立法和刑法理论上,有着不同 的规定和见解,广义的未遂犯,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犯罪未遂外,还包括自动放 弃犯罪意图并停止犯罪活动的犯罪中止;而狭义的未遂犯,则仅指由于意志以 外的原因而被迫停止犯罪的情况。这里所说的未遂犯,当然是狭义的未遂犯。 刑法第 23 条第 1 款规定: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 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据此,所谓未遂犯是指,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 行犯罪,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达到犯罪既遂的一种未完成犯罪形态。 由此可见,构成未遂犯必须具备下列三个条件: (1)犯罪分子已经着手实行犯 罪; (2)犯罪行为未能达到既遂状态; (3)犯罪行为没有达到既遂状态,是由 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 根据刑法界有关犯罪未遂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单位犯罪未遂是指犯罪 单位已着手实行犯罪,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达到犯罪既遂的一种未完成 犯罪形态。由此可见,构成单位犯罪未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单位已 经着手实行犯罪。这是构成犯罪未遂的前提条件,也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 备的主要标志。单位犯罪的着手,是指犯罪单位的有关责任人员或它的执行机 构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具体犯罪的实行行为,它既是实行行为的起 点,又是区分预备行为与实行行为的显著标志。仅仅是单位决策机关做出决策 并非意味着整个犯罪活动的真正开始,其关键点在于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已 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以,对于“着手”应该紧 密结合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犯罪客观行为要件,针对不同情况予以认定,不能人 为扩大或缩小。 (2)单位犯罪未能达到犯罪既遂,即“未得逞”是区分单位未 马克昌著: 犯罪通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年修订版,第 438 页。 三、单位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13 遂与单位既遂不同单位犯罪停止形态的一个重要标志。单位实施的危害行为, 只要具备了法律所要求的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无论其犯罪结果的完成在 何种场合,也不论完成犯罪时间的长短,无一例外地都应当以单位犯罪既遂论 处。反之,如果尚不具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要件,不管犯罪行为距离完成犯 罪的远近程度如何,只要已被迫停止其发展过程,都不构成单位犯罪的既遂形 态。 (3)犯罪行为未达到既遂状态是由于单位意志以外的原因。单位意志以外 的原因,是指违背单位的犯罪意志并能够阻止单位犯罪达到既遂状态的主客观 因素。主观原因包括单位认识对象错误或犯罪方法错误,客观方面包括不可抗 力的自然原因,单位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客观条件欠缺。对于单位 犯罪的未遂,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单位决策机关不知道的情况 之下,单位执行机关停止了犯罪活动,而事后执行机关又未得到决策机关的同 意和认可,这种情况应该作为出于单位意志以外的原因,而认定为单位未遂。 4、单位犯罪既遂形态 既遂犯是指行为人在犯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