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 : , 。, 目录 摘要一 a b s t r a c t 引言 第一章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对生命本身的忧患 一、时光流逝,生命蹉跎之苦。 二、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三、对自由生命的追求 第二节生命价值观的执着追求 一、忧君之失,匡君之过。 二、主张削藩,渴望统一 三、探讨兵法,以求报国。 第二章杜牧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社会历史因素 第二节家室的影响 第三节杜牧的个人性格与经历。 一、杜牧的性格: 二、杜牧的为宦经历 第三章杜牧生命意识在其诗文创作中的体现 第一节追求卓越的文学观 一、“文以意为主”的文学思想 二、“本求高绝”的艺术追求 三、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结合 第二节意象中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识 一、酒意象 二、光彩夺目的色彩意象 三、丰富多彩的自然意象 四、立意高远的意象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l 摘要 杜牧诗文的生命意识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肖际武 指导老师刘明华教授 摘要 杜牧,在中国文学史上以“风流才子”著称于世。但真实的杜牧,并非完全如此。他才 气纵横,理想远大,怀有建功立业之心,希望自己能够使天下河清海晏、四海升平。杜牧的 诗歌,在诗风萎靡的晚唐诗坛上,被誉为“情致豪迈”、“独持拗峭”,富有独创性,他追求一 种情致高远诗风;其文章,关心时政,以有助于政治教化,有益于国计民生为核心。其诗文 的特点与他独特的生命意识是分不开的。 本文旨在从生命意识的内涵出发,从生命本体和生命价值两方面对杜牧的生命意识进行 阐释,以求进一步接近真实的杜牧。杜牧生命意识中既包含着对生命本色的执着追求,同时 又热切的渴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他的诗文中,始终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意 识,这在晚唐是难能可贵的。具体来说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正如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文人一样,杜牧忍受着自然人生和社 会带给他的重重忧患。他有着对生命本身的忧患,对亲情友谊的歌咏,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把这些意识可以归结在生命本体意识和生命价值意识两方面。无论是感叹时光流逝,还是哀 叹命运不济,杜牧都没有放弃对生命的希望,他的一生都洋溢着积极的生命意识。 二、杜牧生命意识的形成原因。晚唐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杜牧生命意识产生的现实土壤; 其个人独特生活经历,宦海的沉浮更是其生命意识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原因。另外自身个性因 素,对其生命意识的形成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杜牧生命意识在其诗文创作中的体现。杜牧强烈的生命意识体现在其独特的文艺思 想上,具体表现为坚持“文以意为主”的文学创作原则,努力实现“高绝”的价值追求,实 现诗文情感与理性的完美统一。其诗歌中独特意象的运用折射着杜牧浓郁的生命意识,使生卷 1 掌7 命情绪热烈而深沉。 关键词:杜牧;生命意识;生命本体;生命价值;意象 一 屯 -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a r c ho nd u m u ,s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h i sp o e m sa n d e s s a y s m a j o r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e r a t u r e s p e c i a l t y :c h i n e s el i e r a t u r e f r o m t a n gd y n a s t yt os o n gd y n a s t y s u , , r v i s o r :p r o f l i um i n g h t :s u d e r v l s o r r o ii nn l l n r n u a i “ a u t h o r :x i a o j i w u a bs t r a c t d um u ,a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w h oi sk n o w na sa g i f t e ds c h o l a r i n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 b u tt h er e a ld um ui sam a i lw 鼢g r e a tt a l e n t sa n da m b i t i o n sa n di n h e r i t sh i sg r a n d f a t h e rd uy o u w i t h ”t o n gc a n o n ”a sa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o fa p p l y i n gw h a ti sl e a r n i n g h eh o l d sas t r o n gd e s i r eo f b u i l d i n gu ph i so w nc a r e e r d um uw r o t ep o e m si na nu n i q u es t y l e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c o n c e p t i o n i n t h ed e p r e s s i n gp o e m s ,h ei n s i s t e do np u r s u i n gaf a n t a s t i cf e e l i n g si nh i sp o e m s t h el i n e sc a m ef r o m h i si n n e rf e e l i n g sa n dc o u l dp o i n ta tt h ep o l i t i c sa tt h a tt i m e ,w h i c hw e r eh e l p f u lt op o l i t i c s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a n dp e o p l e sh a p p i n e s s h i sp o e m s w o r k sw e r ef i l l e dw i t hs t r o n g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w h i c hw e r es p e c i a lf r o mt h ef e l l o w si n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a l t h o u g hm a n yw o r k so fo t h e rs c h o l a r s w e r ea l s of u l lo f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d um u sw o r k sc o n t a i n e dm o r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b o u tt h ec o u n t r y s f a t e f r o mh i sl i f ef e e l i n g s ,w ec a nf e e ld e e p l ya b o u th i ss e r i o u ss e n s e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a n dm i s s i o n t o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a n d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i sp a p e rs t a r t sf r o m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a n di n t e r p r e t sf r o mt w oa s p e c t s o fl i f en o u m e n o na n dt h el i f ev a l u e d um u s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o n t a i n e dak i n do fl i f el o n gp u r s u i t a n dt h ee a g e m e s st oa c h i e v eh i sl i f ev a l u e sa n da d h e r e dt ot h ep o s i t i v ee n t e r p r i s i n gl i f ea t t i t u d e , w h i c hi sv a l u a b l e t h ew h o l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i st h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d u m u s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sm a n yh i s t o r i c a l s c h o l a r so fc h i n a ,d u m ae n d u r e dh e a v yd i s a s t e r sw h i c ht h en a t u r a ll i f ea n ds o c i e t yh a db r o u g h tt o h i m a n dh eh a dah a r d s h i po fl i f ei t s e l f ,t h es i n g i n go ft h ea f f e c t i o no ff a m i l ya n df r i e n d s h i p , l o n g i n gt ol i v ei nf r e e d o m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t h ei d e a la n dt o o kt h e s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c o n c l u d e do n t w oa s p e c t so fo n t o l o g ya n dv a l u e d u m ut r i e dt oc h a n g et h es t a t u sq u o ,t u r nt h et i d eo fb a t t l ea n d c h a n g ey o u rd e s t i n y i nh i sp o e m s ,w ec a ns e eh i m i nt h es t r o n g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l i f e b u tt h es o c i a l 两南大学硕 :学位论文 a n dp o l i t i c a lc o r r u p t i o no fo f f i c i a l d o mt a n gl e dt oas t r o n gs e n s eo fl i f eb e i n gd e p r e s s e da n d t e n a c i o u sv i t a l i t yc a l l tb er e l e a s e d ,w h i c hl e dt od um u sl i f es e n s es t r o n g e rt h a no t h e rt a n gp o e t s i nc h a p t e rt w o ,t h ep a p e rf u r t h e ra n a l y z e st h er e a s o n sf o r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d u m u sl i f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r e a s o n sw e r ed i s c u s s e ds e p a r a t e l yf r o mt h es o c i a la n d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o r s ,l i f e e x p e r i e n c ef a c t o r sa n dh i so w np e r s o n a l i t yf a c t o r s ( a ) t h es o c i a lr e a l i t yr o o t f r o mt h es o c i a la n d p o l i t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i ta n a l y s e st h er e a l i s t i c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d u m u ss o i ll i f e ;( b ) p e r s o n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f r o md u m u s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e n c o u n t e ra n do f f i c i a lc a r e e ru p sa n dd o w n s ,i t a n a l y s e st h ei m p a c to nt h ef o r m a t i o no fh i s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c ) p e r s o n a l i t yf a c t o r s f r o md u m u sf a m i l yb a c k g r o u n da n d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i ta n a l y z e si t si m p a c to f f t h el i f ea n d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i st h ee m b o d i m e n to fd u m u sl i f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h i sp r o s ec r e a t i o n ( a ) d u m u sl i t e r a r yi d e a s t h et e x t - b a s e dl i t e r a r yt h o u g h ti so fh i g ha b s o l u t ev a l u eo ft h ep u r s u i to fp e r f e c t l o v ea n dt h ep u r s u i to fr e a s o n ;( b ) p o e t r yi m a g ec o n t a i n sar i c h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t h ea u t h o r c o m m o n l yu s e dw a t e ri m a g e ,t h ew i n ei m a g e r y ,g o r g e o u sc o l o ri m a g eg r o u p s ,r i c ha n dc o l o r f u l n a t u r a li m a g eg r o u p ,t h ei m a g eo fh i g hp u r p o s i v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t or e p r e s e n tt h ed i f f e r e n tf e e l i n g so f h i s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k e yw o r d s :d um u ,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f i f en o u m e n o n ,t h ev a l u eo fl i f e ,i m a g e i v , 引言 引言 生命问题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古老的话题之一,因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本能的 “恋”生“畏 死。生命意识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早就己出现,其萌芽在先秦时代。 它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和本质,也是我国古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属性。它由各种 观点、理念构成,同其他意识一样,都是来源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并且制约 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它密切关注与思考的是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人生的价 值、生存的意义等问题。生命意识是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体化,是一种对于生 存价值与意义的体认与感悟。通常来说,生命意识包括生命本体意识和生命价值 意识。此论据是来源于钱志熙先生的理论:“所谓生命观念,是指那种上升到哲学 层次的生命思想,它主要包含生命本体观和生命价值观两个部分。前者是对生命 本身性质的认识,后者则是对生命应有价值的把握和判断,后者往往是建立在前 者的基础上的。”就生命本体来说,是指生命的物质形式和感情欲望;就生命价 值而言,是指为了追求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而达到的理想生命境界。 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如论语子罕曾记载:“子在川 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屈原在离骚中“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 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无不昭示着当时人对于时光不在、四 季轮回、岁月流逝的明确意识。古诗十九首反复咏叹的是时间永恒与人生短暂 的矛盾,“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 坷长苦辛。 ( 今日良宴会)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 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刀等等,这些诗文中透漏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忧 患意识。魏晋时期是生命意识觉醒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深入地思考生命存在的价 值和意义,思考自己与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并继而上升为一系列的思想、 观念、意识。此后,人的生存价值也就越来越明显的体现出来,被历代文人所重 视。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抒写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随着人的觉醒,诗歌中关 于生命思考和生命忧患的主题流传并发展了下来。至唐代,卢照邻的长安古意、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九龄的感遇诗、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等,开 创了我国古代诗歌描写生命与时间这对矛盾的新境界,标志着唐诗进入了一个更 高的层次。 初盛唐时期,面对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无限,诗人们笔下的境界即使是有一 些伤感,但随之便会被建功立业的豪情所取代。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 大多远离政治,以求避祸。而杜牧积极入世,唱响了晚唐文学的最强音,其诗歌 国钱志熙:唐前生命观和生命意识主题,东方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3 页。 两南人学硕【j 学位论文 豪迈的境界不下于盛唐,诗歌中关于生命意识的迹象处处皆是,在文学上他无愧 于晚唐翘楚,通过对杜牧诗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杜牧笔下深藏着浓郁的生命情绪。 杜牧生命意识最突出的表现为对生命的忧患,生命忧患也就是时间忧患,对 时间的思考同样是对人生的思考。具体表现在对时间的永恒、无限和人类个体生 命短暂的对比,对时光易逝,人生不永的惆怅;在生命如此短暂的情况下,如何 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是杜牧不断思索追寻的主题。所以,本文中所谈 的生命意识主要是指生命价值意识,但其生命本体意识也是理解杜牧生命意识不 可忽视的方面。 2 第一章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一章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第一节对生命本身的忧患 生命意识首先以满足生命的存在为基础。蝼蚁尚且贪生,人作为万物之灵, 生活在世界上,维持个体生命的存在,成为人生存的第一要务。只有在满足生存 之后,才能谈人的价值与人生理想,正如古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 辱 。这与西方的人的需要理论相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人的需要是有 层次的,人发展的一个最简单的原则就是满足各层次的需要。他把需要分为七个 层次,其中最低层次是生存的需要,往上依次是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根据杜牧作品以及史料记载,我们发现杜牧有着对生命本色的执着追求,对 生命的无限热爱,同时又热切的渴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杜牧生命本体观具体 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叹息,对生命本身的爱与怜,对自由生命的追求。 一、耐光流逝,生命蹉跎之苦 中国的古代诗歌,长久以来就将生命忧患意识作为其抒情言志的一项重要内 容。无论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还是现实遭际的不满,都昭示着作家主体意识的焦 虑与不安。对生命的忧患本质上也是对时间的忧患,生命如时光一般,一去不返。 对时间的忧患,是个体基于生命有限性而追求生命超越与不朽的生命意识体现。 读杜牧的诗歌,我们就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个特点。 ( 一) 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人类对生命的忧患,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表现为对生命短暂的忧伤与恐惧。人 寿的短促,岁月的瞬逝,青春难以常在,衰老不期而至,这一切都使人产生强烈 的忧患情绪。我们回顾整个文学史发现,生与死,存在与消失,是人类在自身生 命意识觉醒后最先遇到的课题,抒发这类主题的作品比比皆是,蕴含着作者对生 命短暂的深锐敏感与无形忧惧。杜牧继承了这种生命意识,在晚唐社会动荡,世 人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往往更加关注自然生命本身,思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杜牧生活的时代,社会政治腐朽黑暗,局势动荡不安,诗人理想落空,仕途 受挫,功业未建,而时光飞逝更使作者思想苦闷,在其诗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如 惜春: 春半年已除,其余强为有。即此醉残花,便同尝腊酒。怅望送春杯,殷勤扫 花帚。谁为驻东流,年年长在手。 春天刚过,一年就好像已经过了一半,足见作者对春天的珍惜之情。俗语讲: 达对现实人生的不满,正隐含着对理想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面对无限的时光, 杜牧感到自己年华流去,却功业未建,心中不免充满无奈。在湖州正初招李郢 秀才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千里暮山重叠翠,一溪寒水浅深清。高 人以饮为忙事,浮世除诗尽强名。看着白蒴芽欲吐,雪舟相访胜闲行。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心境苍凉而沉静。面对千里暮山、一溪寒水,回顾过 往岁月,深感功名利禄皆为强求之事,只有与诗酒为伴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与安 宁。于是他想学晋人之飘逸、潇洒,在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交往中安度天年。从此 诗不难看出诗人在经历无数人生的悲欢离合后,志气消沉、壮心衰退的精神状态。 4 第一幸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 i i- , , 曼量鼍曼蔓曼曼皇曼舅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毫曼曼曼蔓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曼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笪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鼍 相同的情感在以前写的池州送孟迟先辈中也有体现: 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跳丸相趁走不住,尧、舜、汤、文、 武、周、孔皆为灰。酌此一杯酒,与君狂且歌。离别岂足更关意,衰老相随可奈 何。 诗人出守外州,来往江湖时,感到经世治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加之年岁渐长, 颇生无奈之感,对人事已看得非常冷淡,认为“尧、舜、汤、文、武、周、孔皆 为灰,一切功名皆会化为尘土,只有对酒当歌,及时行乐才是真实的。与前诗相 较,该诗情感虽稍微昂扬一些,但同样也透出人生空虚的感觉。面对江河日下的 局势杜牧无能为力,只得选择暂时逃避的态度。但实际上他并非对自己的遭遇感 到无所谓,也没有放弃对国事的关心,他只是用麻痹自己方法,化解这忧患重重 的现实人生。现实的苦难没有使杜牧放弃生的希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杜牧没有像其它晚唐诗人一样,选择隐居。生命的挫败感,仕途的不顺并没 有让杜牧彻底消沉,而是唤起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中美好东西的更加珍惜。 二、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 人类一切的痛苦与悲哀,往往亦是其积极心态的一种体现,因为它的前提是 欲望和追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 每个人都 因心中对生活的执着热爱而实现着生存的价值与意义。正因如此,在他们面对生 命中的种种缺憾时,才表现出对生命的无比珍惜和深深的眷恋之情。杜牧正是如 此,他对生命有着执着的热爱,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 杜牧热爱生命,进而热爱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体现在他对一切有生之物 的怜悯。他有一颗仁爱之心,因而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遭到摧残的痛苦。家人 不能团聚,知心的朋友不能彻夜长谈,平民百姓无辜受难,下层女性生命不能自 主,生命的种种不幸不断地折磨着杜牧,使他对生命本身有了深刻的反思,因而 更加的珍惜生命。 ( 一) 对亲情、友情的咏叹 杜牧为人天真热情,交游虽不甚广,但其非常看重亲情友谊,对亲友常常表 现得情真意厚,这在他的诗文中表现的特别明显。对亲情友谊的歌咏,大都体现 在杜牧的酬赠、离别诗中。喜欢会合,厌弃离别是人之天性,但世事难料,人生 无常,人总不能按照自己的生命本愿生活,杜牧的人生经历就是如此。自从出仕 为官,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度过,被迫与家人、朋友分离。因此在其诗中这 种生命情绪表现的较为明显。诗人在别家中抒发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无奈之 情: 两雨大学硕1 j 学位论文 初岁娇儿未识爷,别爷不拜手咤吒叉。拊头一别三千里,何日迎门却到家? 离开娇妻幼子,远赴他乡并非杜牧所愿,但是又无可奈何。为了自己的理想, 踏上远方的征程。还未离家,却先想到“何日迎门却到家”,可见杜牧对家的眷恋 与离家的无奈。杜牧的家族十分庞大,兄弟子侄甚多,而且杜牧生命中的宗族观 念很浓,因此其亲情诗甚多,诗中情真意笃。开成五年,杜牧因不放心安置在堂 兄杜储家中的弟弟杜额,特意从长安请假赴浔阳。在这期间,杜牧想起一位远房 侄儿,于是写了冬至日寄小阿宜诗寄给他: 小侄名阿宜,未得三尺长。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一日读十纸,一 。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总语诸小道, 此诗不可忘。 诗歌充满着对小侄阿宜的怀念之情,表达了杜牧对这一孩子的喜欢。阿宜在 杜牧笔下显得生龙活虎,富有生气。作者对他充满了期望,希望他将来能够“取 官如驱羊 。可是由于相距遥远,作者无法当面诉说心中之语,只能寄信以表心意。 第二段谈起自己的家世,讲到祖父杜佑的传世之作通典,勉励阿宜用功读书, 将来成就大器。最后讲到,不要依赖自己的父辈,而应该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成 就一番事业。全诗流畅易懂,好比一首儿歌,但其中蕴含着浓浓的亲情。亲情之 外,也暗含着作者对自己现实生命的不满。下面这首诗,情感更为真挚,送杜颚 赴润州幕: 少年才俊赴知音,丞相门栏不觉深。直道事人男子业,异乡加饭弟兄心。还 须整理韦弦佩,莫独矜夸玳瑁簪。若去上元怀古处,谢安坟下与沉吟。 诗中表达了兄长对弟弟的关心与勉励之情,劝告弟弟不要因为得到府主的重 视而自满,对于自己的上司要直言进谏。后来杜颧真的做到了直言规劝。李德裕 被贬袁州时,不禁反思,对人讲到后悔没有听杜颈的建议。真正的兄弟情谊不是 相互吹捧,而是诤言规劝。 杜牧和弟弟的感情很好。他非常关心弟弟,开成二年,杜牧因为其弟弟杜颚 在扬州眼病加重,心急如焚,于是告假离开洛阳前去看望弟弟。唐代制度,“职事 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 杜牧告假已满百日,可是为了照顾弟弟,他放弃了监察 御史的官职。在其自传墓志铭中也有记载:“以弟病去官,授宣州团练判官、 殿中侍御史皆兼史职。 杜牧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越发的感受到亲情的重要, 为了弟妹的生活,他数次上书宰相请求外放为官,在自传墓志铭中写到自己 外放的原因:“以弟病,乞守湖州 为了照顾弟弟,杜牧可谓是煞费苦心。可 是却无奈的一次次与弟弟被迫分离,最终也没能治好弟弟的眼病,成为杜牧永久 的遗憾。人生总不能尽如人意,生命总是不能圆满,杜牧对此充满了无奈之情。 吴在庆,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 0 0 8 年版,第8 1 2 页。下引杜牧诗文皆出此书,不另出注。 6 第一章杜牧乍命意识的内涵 杜牧对朋友亦是十分关心,关注朋友的命运,担心朋友的前程。朋友落难, 杜牧如同己受;朋友升迁,他亦是高兴不已。李甘诗抒发了作者对好友忠而被 谤的不平之情,几次想为朋友伸冤“予与后四年,谏官事明主。常欲雪幽冤,於 时一裨裙。 可是却因宦官势力太大,作者不敢直言“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 诗中感情真挚。杜牧毫不掩饰自己对生命的珍视,也对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慨叹。 诗中讲到李甘当年“如何干斗气”,而今却被奸人所陷害“竞作炎荒土 ,反映出 作者深刻体会到人生是如此的无常,即便是杰出的人才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 二) 对普通生命的同情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杜牧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内心时常担忧天下苍生的 疾苦。既包含对战乱中普通百姓的同情,也包括对下层人的怜悯之情,尤其是无 依无靠的人。 还俗老僧中记载了一位老僧人的不幸遭遇,虽然杜牧主张灭佛,可是面 对无辜受难的老人时,他感触很深,几欲下泪。“雪爱不长寸,秋寒力更微。独寻 一径叶,犹挈衲残衣。日暮千峰裹,不知何处归。夕阳西下,孤苦无依的老僧人, 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原本为了避开乱世而躲进佛寺,可是此刻这里也非世外 桃源了。生命的无常,人事的沧桑使老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归属究竟在哪里。崇 佛,可是佛主也没能保佑他。会昌五年前后,唐武宗大肆灭佛,大量佛寺被毁, 僧尼还俗,无家可归。这首诗正是对这个现象的真实写照。作者虽然反佛,但是 这并不代表他无视生命,相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 杜牧以风流才子著称,可是他的诗集中与女性相关诗歌数量不是很多,冯集 梧樊川诗集注、补遗加别集、0 1 - 集共5 1 3 首,女子题材诗约4 5 首, 如果只计裴延翰所辑的樊川诗,其比例更小,2 5 8 首中此类诗作仅2 2 首。 虽数量不是很多,但是大多是感情真挚的作品,是杜牧真性情的体现。诗中 表达了对女性不幸的同情,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体现了杜牧无差别的对待个体生 命。杜牧并没有把娼妓看作是玩偶,而是把他们看作是一个个生命。其代表作张 好好诗就体现了这一观点: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洛城重相见,嫜婢为当垆洒尽满衿泪,短歌 聊一书。 诗中充满了作者对歌妓命运的同情之泪。杜牧在认识张好好时,她正是当时 色艺双绝的名妓,许多名士为之倾倒,杜牧也不例外。可是人世无常,几经波折, 张好好沦为洛阳酒店中的当垆妇。诗中不仅为张好好洒下同情之泪,同时寄寓了 作者对生命无常的反思与无奈。同样的情感在另一首诗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女子 固不定,士林亦难期”( 杜秋娘诗) 。对女子命运不能自主的同情,由此而引发 7 此刻的人去楼空,更是对生命中美好事物不能永驻的无奈。杜牧寄情于声色,留 下风流之名,可是他在与这类女子的交往中,却与他们建立了真正的感情,体会 到娼妓的悲惨命运。他们堕落为妓女,多出于无奈。有的由于贫困,无法生存, 沦为娼妓。如薛涛本是良家女子,同父亲去四川为官,结果流落蜀中,被迫为娼。 当然也有政治原因,被抄家成为官妓的,如唐书林蕴传:“出为邵州刺史, 尝杖杀客陶元之,投其尸江中,籍其妻为娼。 不论何种原因,他们为娼都是迫不 得已。他们内心深藏着深深的痛。诗人在张好好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他们的怜 悯之心,情之所至,真切感人。 还有一首非常出名的秋夕: 。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瑶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可贵之处就是含蓄。杜牧这首小诗之所以脍炙人口,千古流传,因为他 塑造了一位秋夜中栩栩如生的宫女形象,含蓄传神,给人以无限遐想。正如孙洙 在唐诗三百首中说:“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一个花季的少女,美 好的年龄,却被葬送在皇帝的深宫之中。她的年龄所应该拥有的一切美好事物, 她都无法得到。可怜美丽的少女,青春却将葬送在罪恶的封建制度之下。杜牧借 这位宫女的动作神情,婉转地斥责了万恶的封建制度,表达了对这类女性遭遇的 无限同情,对生命遭到如此摧残的控诉。诗中对现实的批判,体现的是作者对生 命的终极关怀。这种对普通生命的同情,源于杜甫的“民胞物与 的精神境界。 杜牧在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同时,看到生命的不同遭遇,足以显示他与众不同的生 命意识。 ( 三) 对自然生物的关怀 斫竹“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江南苦吟客, 何处送悠悠。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会昌年间,唐武宗大肆灭佛,无数寺庙被毁, 僧尼还俗,无家可归。寺中之物寸草不留,连无辜竹子都被牵连。作者心中不禁 感慨万千。 如果不了解唐末灭佛运动,将无法理解杜牧生命观中对佛家若即若离的态度。 8 第一章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曼皇曼鼍皇皇曼曼曼曼量曼曼曼皇曼曼曼曼量曼曼罡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岂曼曼曼曼皇曼曼曼i ;ii i 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舅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会昌年间,唐武宗反佛,至会昌五年八月废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达二十 六万之众,废私立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杜牧对此积极赞成,曾写下反佛檄文杭 州新造南亭子记。但是当他看到还俗的那些老僧人时,不禁悲从中来,文人的悲 天闵人之情溢满纸笔。“雪鬟不长寸,秋寒力更微。独寻一径叶,犹挈衲残衣。日 暮千峰里,不知何处归。”此时宗教已不再能羁绊杜牧对生命的同情。杜牧对生命 的关注还体现在对物的关怀上,早雁、伤猿、柳长句、独柳等等。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 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旱雁 “秋半 言刚刚入秋,还未到大雁南飞之时,可是由于“虏弦开 ,大雁不得 不四散飞走。形象的描绘了北方人民由于战火而到处奔走的情景,暗含了自己对 普通百姓生命不能自保的怜悯之情。最后作者发出无奈的劝慰,安慰北方的百姓 即便是逃到南方也不必太计较,因为至少可以保住生命。凄惨的诗句中,包含的 是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战争的控诉。 伤猿中表达了自己对动物死亡的伤感之情: 独折南园一朵梅,重寻幽坎已生苔。无端晚吹惊高树,似袅长枝欲下来。 “独折”、“幽坎 、“晚吹 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凄清的画面,让人不禁感到一 种凄凉。作者独自漫步在幽静的南园,忽然一阵风吹过,叶子和树枝在风中摇摆, 好像是以前的那只猿又从树上攀绕而下。平淡的诗句中,暗含作者对死去之猿的 怀念,对生命逝去的悲哀与无奈。 鹤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仙鹤的喜爱之情,他把仙鹤比作自己,不惜浓墨重 彩描写仙鹤清高的形象: 清音迎晚月,愁思立寒蒲。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碧云行止躁,白鹭性 灵粗。终日无群伴,溪边吊影孤。 诗人抓住了仙鹤的特点,清高孤洁。为刻画鹤的这一特点,杜牧创设了一幅 以“晚月 、“寒蒲 为特点的凄清画面。杜牧喜欢仙鹤,于是运用了美好的典故, 把它比作“西施 、“四皓”,都是美丽高洁的象征。最后作者说出鹤的特点是:“无 群伴 、“吊影孤 。杜牧对鹤的描写也是对自己的生命关照,同情鹤的孤独,赞美 鹤的清高,这些都是自己生命情绪的抒发。暗喻了自己宁肯孤高自赏,也绝不同 流合污,绝不放弃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寻。 三、对自由生命的追求 任何一个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发展,都必须以某种方式塑造其社会成员的 性格,即“社会性性格 ,使他们能够去做他们不得不去做的事情。一个人一旦偏 9 两雨,:学帧 :学位论文 离其“社会性性格 ,就会被视为“叛逆 或者“不正常”。可是我们忽略了人本 身的个性追求,追求快乐选择生活的权利。杜牧生活的时代,是儒家思想控制整 个社会的时代。但杜牧并没有完全受儒家思想的羁绊,其生命意识呈现出与众不 同的特点,他渴望挣脱时代的限制,既希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又向往自由的 生命。杜牧对自由生命的向往之情概括起来表现在他放荡不羁的情怀,不顾时人 非议的魄力,敢于冲破时代牢笼的精神,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与妓女之间真诚的 相爱。他的形象特立于时代,就如一个带着镣铐的独舞者。 背负着士大夫应有的礼法与尊严,当时很多官员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自由。 但杜牧却不在意,其为人风流倜傥,不拘小节,对外界的非议全然不顾,只求追 寻一种自由的生命形态。其精神表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如兵部尚书席上作: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召分司御史来? 偶发狂言惊满座,三重粉面一时回。 偶发狂言,率性而为,掩饰不住的是作者的任情天性。另据唐人孟柴本事 诗高逸篇所载:“杜为御史,分务洛阳时,李司徒罢镇闲居,声伎豪华,为当 时第一。洛中名士,咸谒见之。李乃大开筵席,当时朝客高流,无不臻赴。以杜 持宪,不敢邀置。杜遣座客达意,愿与斯会。李不得已,驰书。时会中已饮 酒,女奴百余人,皆绝艺殊色。杜独坐南行,瞪目注视。饮满三卮,问李云:闻 有紫云者,熟是? 李指示之。杜凝睇良久,曰:名不虚得,宜以见惠。李俯 而笑,诸妓亦皆回首破颜。杜又自饮三爵,朗吟而起意气闲逸,傍若无人。” 一段佳话,彰显着杜牧傍若无人、狂放自信的气势与神态。“名不虚得,宜以见惠 此话说的如此粗鲁直率,可偏偏又出自杜牧这个著名的诗人才子之口,并且还担 任着专门纠察官员过失的监察御史,惹得李司徒不由得低头暗笑。宴会上两排歌 舞的女郎,也全都忍俊不禁,回头向着杜牧笑起来。而杜牧却不慌不忙,全不在 意,站起来朗声吟了这首诗。杜牧本是御史,专门监督官员的得失,李司徒本不 愿请他,担心自讨没趣。可是杜牧却让人带话给李司徒请他前去,体现的正是杜 牧内心深处对封建礼教的叛逆,昭示着他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杜牧为官之后,在江南幕府中做了十年的幕僚,大好青春年华付之东流,远 大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苦闷经常郁结于心。江南奢靡之风盛行,加上杜牧本来就 有贵公子的风流习气。为了释放这种苦闷情绪,他选择了一种“释放愁苦”的生 命方式青楼狎妓。其文学作品中有关狎妓的诗篇,成为后人诟病杜牧的一个 依据。可是我们看来,恰恰是这些诗歌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杜牧,体现了杜牧对自 由生命的向往。最能反映杜牧风花雪月生活的作品当推我们熟知的遣怀,现录 诗歌如下: 落拓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占得青楼薄俸名。 这首诗是诗人风流生活的自画像。虽然时过境迁、“大梦 初醒之后,作者感 l o 第一幸杜牧生命意识的内涵 到后悔、惭愧、自责,但是诗文中还是不难读出他对以往生活的怀念和留恋,对 自由生命的向往。扬州生活成为杜牧永恒的回忆。此后在写到扬州时,杜牧都是 充满了感情,比如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等。因为才华横溢,壮志满怀, 更因为时运不济,沉沦下僚,杜牧只好放浪形骸,沉湎酒色。潦倒江湖,以酒为 伴,浪迹青楼,美女相依。这种生活表面看来实在是风流快活之至,其实蕴含了 作者壮志难酬的无奈之情。 杜牧与歌妓的交往,不是简单的声色之恋,而是一种真实情感的交流。作者 向往纯真的爱情,自由的恋爱。这种情感在杜牧与情人的离别诗中体现较为明显, 这类作品包括给歌女的“留”、“赠”之作,代别人写情人分离的“代远”、“寄远 之作。如椭别二首: 娉娉袅袅十三余,蔓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两首诗作于大和九年( 8 3 5 年) ,是杜牧将要离开扬州时所写,诗中充满了 恋人之间的柔情蜜意。诗歌第一首,着力刻画了这位女子的天真美丽,表达了诗 人对少女的慕悦。似有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之意。诗中 表达了作者对女子的痴心与专一。后面一首则是上升到思想感情层面上,诗歌内 容真挚,把情人离别不忍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动万分。借蜡烛垂泪到天 明,暗喻这对情侣彻夜未眠,他们互诉衷情,不忍离别。诗中没有亵渎轻薄的描 写,杜牧尊重这一年轻歌妓,毫无男尊女卑的封建等级观念。身为封建士大夫的 杜牧,能够不受礼法的约束,与歌妓真诚相恋,实属难得。诗中体现了作者对自 由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生命的向往。关于这方面的代表作还有: 红铅湿尽半罗裙,洞府人间手欲分。满面风流虽似玉,四年夫婿恰如云。当 春离恨杯长满,倚柱关情日渐曛。为报眼波须稳当,五陵游宕莫知闻。 宣州留赠 情人离别,泪湿衣襟,肝肠寸断,不忍分离却又无可奈何,诗中洋溢着恋人之间 的真挚感情。赠答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远方恋人的无限相思,真情溢于言表: 前山极远碧云合,清夜一声白雪微。欲寄相思千里月,溪边残照雨霏霏。 寄远 鸳鸯帐里暖芙蓉,低泣关山几万重。明缢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送人 云阔烟深树,江澄水浴秋。美人何处在,明月万山头。 有寄 这类诗歌抒发了作者的真实情感,他完全沉浸在与歌姬难舍难分的缠绵和别 后的思念之中。杜牧的情诗体现了他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样昭示着他对自由人 两雨大学坝i 学位论文 生的追求。当然游子思妇的相思别离之诗,很早就已出现,诗经里就有很多这 样的诗篇,像周南卷耳、召南殷其雷、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等。正如“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常情也。 与诗经相比,杜 牧笔下的诗歌充满着更多的是文人的生命意识和仕途感慨,其情感也更为深沉。 关于杜牧与情人的诗歌,我们看到的是评价多是记载他不拘绳检的韵事,他 自己也以“十年一觉扬州梦,占得青楼薄幸名。 ( 遣怀) 的风流轻狂自命;历 代诗话、诗词也多对他的诗品人品进行品评: 杜牧之诗,轻倩秀艳,在唐贤中另是一种笔意。 。 杜牧诗冶荡甚于元白。鼍 牧才高,俊迈不羁,其诗豪而艳,有气概,非晚唐人所能及也。 杜牧的这类作品,内容上固然表现了诗人的放荡不羁情怀,但其实质上表达 的是杜牧对自由生命,自由爱情的向往之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