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庄子这位“诗哲”站在相对主义立场上,从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认识标 准之主观性、认识对象之变易性和言说之困境四个方面,对一般人所从事的认识 活动的障碍予以揭示并对其作了相对主义的消解,最后走向了怀疑主义。然而, 庄子又不同于一般的怀疑论者和不可知论者,在求“真知”的过程中,他却并不 怀疑其最高本体“道”的存在,他甚至通过很多寓言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心 斋”、“坐忘”、“见独”等神秘主义的“体道之方”。庄子既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又 是一个直觉主义者,以相对主义为基础,把怀疑主义同直觉主义结合起来是庄子 认识论的主要特点。庄子的认识论是其逍遥人生理想的理论支柱,也是如何实现 从安命向逍遥过渡的方法论。其认识论不是去揭示关于世界最后的根源本质,不 是为获得知识而求知,而是通过“齐是非”、“齐万物”以及独特的“体道之方”, 着重于内在生命的修养,以提升人生自由境界为旨归,从而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 超越有限性的思想之路。这种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对独断论哲学起了矫正 作用,启发人们对既有的理论体系乃至意识形态进行大胆怀疑和新的探索,两千 多年来支撑起无数渴求自由生命情怀的真诚灵魂,且对中国的意境艺术影响深远。 可庄子这种认识论拒斥语言,消解逻辑的思维定势又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难脱 其咎,其导致的“不遣是非”、“随遇而安”的“随便”的人生态度两千多年来也 是吞噬灵魂的历史深渊。 休谟贯彻彻底的经验论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人性科学的体系,从而为科学知 识寻求确实可靠的基础。为此,他从一开始就以怀疑的眼光批判揭示了经验论和 唯理论这些独断论的内在矛盾。休谟运用形式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在感觉经 验和观察的基础上精确地考察和揭示了人性中的各种能力和官能,对人类知识观 念和因果关系的来源、性质最后得出了不可知的结论。休谟不超出感觉一步,限 制了人类认识的能力和范围,并从中发现促动人心活动的秘密机制和原则,极大 地影响了康德的批判哲学乃至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 庄子和休谟虽然都用怀疑主义去反对当时的独断论思潮,走向了不可知论, 可他们在认识目的、怀疑的对象和范围以及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等方面却存在着 诸多差异性。庄子和休谟认识论之差异,也是中西哲学差异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认识论;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道 h a b s t r a c t z h u a n g z it h i s “p o e t i cp h i l o s o p h e r ”s t o o do i lr e l a t i v i s mp o s i t i o n ,f r o mt h ef o u ra s p e c t s k n o w i n gl i m i t a t i o no fh u m a na b i l i t yk n o w i n gs u b j e c t i v i t yo fs t a n d a r d ,k n o w i n gc h a n g e o ft a r g e t sa n ds a y i n gd i l e m m a , h a v i n gr e v e a l e da n dd i s p e l e dr e l a t i v e l yt h ek n o w i n g o b s t a c l e so ft h ea v e r a g em a n ,f i n a l l yr e s u l ti ns k e p t i c i s m h o w e v e r , z h u a n g z ii s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o r d i n a r ys k e p t i c sa n da g n o s t i c s ,i nt h ec o u r s eo fs e e k i n ga f t e rt h e ”t r u t h ”,h ed o e s n o td o u b ti t sh i g h e s to r i g i n a ls u b s t a n c eo f - ”t a o ”t h ee x i s t e n c e ,h ee v e np a s s e dal o to f f a b l e sp r o v i d e du st h em y s t e r i o u s “m e t h o do fl e a r nt a o ”s u c ha s “f a s to fm i n d ”、 “s i t t i n gi nf o r g e t f u l n e s s ”、“g a i nt h ev i s i o no fo n e ”a n ds oo n z h u a n g z iw h oi s a s k e p t i k o sa n da ni n t u i t i o n e r , h e t o o kr e l a t i v i s ma sb a s i s ,c o m b i n e ds k e p t i c i s mw i t h i n t u i t i v i s mi st h em a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h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 z h u a n g z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i s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p i l l a r so fh i sf r e ei d e a l so fl i f e ,a sw e l la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m e t h o d o l o g yh o wt o c o m et r u ef r o mn e g a t i v ef a t et of r e ea n du n f e t t e r e df a t e h i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i sn o tt o r e v e a lt h e i rs o u r c e so nt h eo r i g i n a ls u b s t a n c eo ft h ew o r l d ,n o tf o rk n o w l e d g ea n d l e a r n i n g , b u tt h r o u g ht o “e q u a l i z ea l lt h i n g s ”、“e q u a l i z ei nr i g h ta n dw r o n g ”a n dt h e u n i q u e “m e t h o do fl e a r nt a o ”,f o c u s e do nt h ei n n e rl i f e o ft h es e l f - c u l t i v a t i o n ,t o e n h a n c et h er e a l mo ff r e e d o mf o rt h ei n e v i t a b l er e s u l to fl i f e ,t h u so p e n i n gu pau n i q u e b e y o n dt h el i m i t e dn a t u r e o f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r o a d s u c hs k e p t i c i s m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c o r r e c t e da g n o s t i c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 i n s p i r e dp e o p l et os u s p e c tb o l d l ya n de x p l o r et ob o t h f o r m e rt h e o r ya n di d e o l o g y t h ec r yf o rf r e e d o mc o u n t l e s sl i v e so v e rt h ey e a r s2 0 0 0t o s u p p o f tt h es i n c e r ef e e l i n go ft h es o u l ,a n df a r - r e a c h i n gi m p a c to nc h i n a sm o o d s a r t z h u a n g z i sm o d eo ft h i n k i n gt or e j c c tl a n g u a g ea n de l i m i n a t el o g i ch i n d e r e d c h i n a s c i e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h i s “i n d i s t i n c t ”a n d “c a s u a l ”a t t i t u d eo fk n o w l e d g ea n dl i f et o c o n s t i t u t e2 0 0 0y e a r so fh i s t o r ys w a l l o w e ds o u l h u m ec a r r i e do u tc o m p l e t e l yt h ee m p i r i c i s mp r i n c i p l e ,a t t e m p t i n gt oe s t a b l i s ha s c i e n t i f i cs y s t e mo fh u m a n i t y , s oa st os e e ka u t h o r i t a t i v es c i e n t i f i ck n o w l e d g eb a s e t o t h i s a i m ,h es t a r t e dt ou t i l i z es k e p t i c i s mt o c r i t i c i z ea n dr e v e a lt h ei n h e r e n t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o ft h e s ed o g m a t i s mo fe m p i r i c i s ma n dr a t i o n a l i s m h eu s e df o r mo f n i t h i n k i n g a n dr i g o r o u sl o g i c , o nt h eb a s i so fs e n s eo fe x p e d e n c ea n do b s e r v a t i o n , a c c u r a t e l yo b s e r v e da n dr e v e a l e dt h ec a p a c i t yo fh u m a n i t yo ff u n c t i o n a l ,h u m em a d et o d r a wc o n c l u s i o n so fa g n o s t i c i s mt ot h es o u r c ea n dn a t u r eo ft h ec o n c e p ta n dc a u s a l l i n k ,h u m ed i d n t s t e pb e y o n ds e n s ea n dl i m i t e dh u m a nk n o w i n gc a p a c i t ya n ds c o p e , a n df o u n dt h es e c r e tm e c h a n i s m sa n dp r i n c i p l e st op r o m o t et h em e n t a la c t i v i t i e s ,i t i n f l u e n c e dg r e a t l y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k a n t t sc r i t i q u ea n dm o d e r n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o u g hz h u a n g z ia n dh u m eu t i l i z e ds k e p t i c i s mt oo p p o s et h ed o g m a t i s ma n d h c a df o ra g n o s t i c i s m b u tt h e yh a v em o r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k n o w i n gt a r g e t s 、t h e s k e p t i c a lo b j e c t sa n ds c o p e a sw e l la st h ew a yo ft h i n k i n g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z h u a n g z i a n dh u m e se p i s t e m o l o g yd i f f e r e n c ei sam i c r o c o s mo fc h i n aa n dw e s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k e y w o r d s :e p i s t e m o l o g y :s k e p t i c i s m ;r e l a t i v i s m ;t a o i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 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了谢意。 躲蜘阻嗍日幽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扭魄删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导论 一、提出问题 人类从它产生开始,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认识,期间自然会引出不同的认识论问 题与结论。人类能否认识世界? 若能认识,那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换言之,我们 关于世界的知识是怎样得来的? 我们关于世界的这些知识是可靠的么? 怎样的认 识才是真理? 世人的是非争辩和见解是否可以得到检验? 这些问题我们通常称作认 识论问题。冯契把中外哲学史上提出过的这些认识论问题概括为四个:“第一,感觉 能否给予客观存在? 第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科学真理? 换一个提法,普遍必然的 科学知识何以可能? 用康德的话,就是纯数学和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 第三,逻辑 思维能否把握具体真理( 首先是世界统一原理、宇宙发展法则) ? 用康德的话,就 是“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第四,人能否获得自由? 也可以换一个提 法。自由人格或理想人格如何培养? ”回这揭示出了认识论内容的丰富性。认识论,顾 名思义,就是关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学说,英文名为e p i s t e m o l o g y ,它由苏格兰 哲学家j f 费利尔在形而上学原理一书中首先使用,以后便流行开来。其实 质是以人类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研究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及其 根据与基础、认识的形式和认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等。不 列颠百科全书对其释义为:“对知识本质及其确实程度的考察。因此,认识论研究 者就是要考察知识的确定性和概然性的程度,考察具有确定性的知识和不具确定性 的信念之区别,认识论的功能、范围以及它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作为哲学组成部分的认识论,是与本体论一样古老且互为条件的。古希腊的哲 学家们在建立本体论的同时,也进行了认识论的研究,但真正完善形态的认识论是 出现在欧洲近代的1 7 世纪。这时期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中心话题围绕着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方法和认识的界域等问题,即从以研究认识客体为主转向以研究认识主体为 主,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也就是说,近代西方哲学关心的不再是形而上学 的“实体”性方面的问题,而是关注如何获取切实可靠的、具有普遍必然性的自然 科学知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首先确立了精神性主体的存在,具有自我意识 和自由意志的主体能认识世界,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又 把人的主体性上升到了为自然界立法的新高度。而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的思想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卜册,卜海人民i 版社1 9 8 3 年版,第3 9 页。咀下只注书名页数 小列颠百科全书) ( 国际中文版第1 卷) ,中国大玎科伞书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9 4 页。 l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体谟怀疑论之比较 则把人的主体性推崇为推动世界自我展现、自我认识的“绝对精神”。这在一定程度 上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和理性,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在发挥主体性的条件下,可以不 断地认识世界,控制世界,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人可以利用外在客观世界的一切 可以利用的东西来为自己服务。可伴着知识的异化达到顶峰,其负面影响也随之出 现,如人类对大自然的盲目自信的征服所出现的自然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问题,飞 速的科学发展不仅重新导致了人的异化或人的自由的丧失,而且导致了对精神文明 和道德信仰的忽视。理性主义的绝对统治、总体化或整体性又重新产生了近乎恐怖 的思想禁锢和压迫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到了2 0 世纪,哲学家们对近代认识论 提出的问题重新反思,他们反对以主体为中心的“意识哲学”,特别是反对近代哲学 把理性主义和主体性发展成为一种压抑人的新的绝对。曾经作为哲学中心和荣耀的 认识论现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哲学家的挑战,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维特根斯坦、 怀特海等就从不同方面揭示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根本缺陷。克服或否定近代 以来的认识论成为一种思潮,认识论在西方面临被解构的趋势。伽达默尔在总结2 0 世纪德国哲学时认为:由于现象学运动,“新康德主义时代仍被作为基础学科、每一 个想于哲学的人必须首先研究的认识论正在消失。”。“认识论的研究求助于康德并 问道:我们有什么权利可以使用我们为认识事物、描述经验而创造的概念? 这个合 法性的问题在2 0 世纪通过现象学而获得一种新的面貌一或不如说,它已名声扫 地。” 我们承认,现代西方哲学家以不同方式对传统认识论进行了颠覆性批判,的确 使哲学发展出现了新的转向,可在真正意义上,它并不能完全驳倒理性主义认识论。 在我们看来理性和非理性,总体性思维和局部性思维,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构和 解构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我们与其说现代 西方哲学的发展取消了认识论问题,还不如说它只是改变了研究对象,近代西方哲 学研究的是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而现代西方哲学关心的是意义,迸一步说,即由追 求知识如何符合对象转向人如何在一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操持自身。 事实也是如此,许多后现代哲学家并不是一味否认认识论的价值,而是修正了 传统认识论指向,试图为认识论的困境找到出路。令我们惊讶的是,正是西方哲学 的这种转向,使其具有了与中国的庄子哲学进行深层次对话的可能。在认识方法上, 怀特海描绘了三种认识方式:“直接将我们自己身体的各个特殊部分领悟为对我们的 感知具有因果效应的部分;通过领悟我们的身体,直接领悟超越我们身体的现实;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夏镇甲等译, 同j :,第1 1 7 贞。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9 4 年版,第1 0 8 页。 2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漠怀疑论之比较 直接领悟超越人自己身体的现实。”。柏格森把直觉比作直接照亮生命冲动的灯,他 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理智无疑占主导地位,但驾驭理智的却是直觉。对认识论进 行批判最有影响的海德格尔在其认识方法与语言观上也呈现出同庄子具有某些一致 或相通之处。海德格尔把包括认识论在内的所有哲学问题,都纳入到本体论之中并 使之成为统一的本体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认识论思想在海氏的体系中不具有独立或 相对独立的形态他把自己的哲学、本体论的任务规定为“追问存在的意义”,即如 何把握存在? 这就必须从存在者入手。海德格尔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把 认识规定为揭示存在者。他反对西方传统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是试图在“觉悟” 和“体验”中把握事物的整体。海德格尔还反对逻辑分析主义利用语言分析代替传 统思辨哲学的方法,主张消解语言的分析功能,强调真正的语言不是逻辑的语言, 而是“诗”的语言,“在海德格尔看来诗而且是远思的诗是保持占说的纯粹性的唯一 见证只是重新让诗在诗的家里占说,让人在诗的言说中回归家乡,在思与诗的 渊始处受到寂静的轰鸣的召唤。”。即“诗”与“思”使人进入自由“栖居”并澄明 其意义。海德格尔“反对对世界作对象性或工具性研究,要求消除主客体之间的原 则性分离。站在西方传统哲学的立场上看,海德格尔的观点难以得到认同:如果站 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看,就不难发现,他的意思大体上同庄子的齐物论相似。 庄子反对以我观物,主张以道观物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也就是从存 在本身看存在,而不是从存在的外面看存在。” 德国特里尔大学h 松山教授在评析 德里达指出:“德罩达哲学通过攻击所谓的西方言说中心主义并拒绝征引以形而上学 方式固定下来的现有存在,也同样接近了庄子以致现在有人称之为德罩达道 家。”的确,后现代主义针对近代认识论的狭隘将内在体验、领悟纳入了认识方法, 完善了认识论的建构,他们从主客对立走向主客统一,坚持客体乃人化、生命化之 客体,为我们建构了有别于西方传统的“外在超越”的一种“内在超越”的全新哲 学模式。我们看到,这种“内在超越”的哲学模式亦殊途同归地为中国哲学家庄子 的学说所阐发和揭示。庄子在国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这位道家学派的“亚圣”,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兼有 哲人气质和诗人气质的思想家,鲁迅盛赞“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几千年来, 其思想与儒家思想一道,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无论在积极与消极方面,他 的思想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庄子哲学所关注的主题是人,是对人生困境的 【美l 大p 雷格掣芬:超越解构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中央编译h :版社2 0 0 2 年版第3 1 页。 陈春文:思绎验着自身的真理一论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载科学经济社会2 0 0 0 年第1 期。 葛荣晋:道家文明1 j 现代文明。中国人民大学h j 敝社1 9 9 1 版,第3 4 4 页。 l 德】h 松山:时代精神的玩偶一对西方接受道家思想的评述,载哲学研究1 9 9 8 年第7 期 3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沉思,是陷于困境的人所作的自由梦。可以说庄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就是他 所设计的以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为主要特色的逍遥游的人生境界,对于这点,没有 多少异议。可一些学者依傍西方哲学的强势语境。对庄子认识论思想不屑一顾,否 认庄子认识论对促进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这充其量只是庄子偶发的, 天才的思想,是滑头主义的表现,与真正的认识论扯不上关系,事情果真如此简单 么? 冯契在深入考察了庄子思想后明确指出:“只要把认识论的范围限于前两个问 题,便会觉得认识论在中国哲学中不占重要地位,因为在中国古代没有近代的实证 科学,当然不会有人象休谟、康德那样来提出问题。其实,稍作一番考察就知道, 在中国古代,从孔墨开始,就已在讨论感性和理性思维的关系了。而庄子已对感 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和理论思维能否达到客观真理提出种种责难。”。其实, “中国传统哲学从一开始就面向人道,把伦理道德作为哲学思考的重点,使道德 观与宇宙论、认识论交织一体,形成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庄子思想也是如 此。庄子的宇宙论和认识论是其逍遥人生理想的理论支柱,其认识论也就是如何实 现从安命向逍遥过渡的方法论,它不同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以形式逻辑 思维为法则,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为目的。庄子的这种独特的认识论对中国以后哲 学的发展“重人生而轻自然,长于伦理而轻视逻辑”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 即就中国哲学不重视逻辑学与自然哲学的传统这点来说,庄子难脱其咎。直至现在, 在形式逻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和理性仍然是我们中国人需要补上的一课。基于 以上原因,我选取了庄子认识论作为我毕业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它与休谟认 识论做一简单比较,从而挖掘二者认识论思想的深层次内涵,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 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面,有针对性地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改造,从而为平衡现代 人们日益焦灼、浮躁的心灵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借鉴。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理解庄子思想的主要困难是来自庄子著作的难于鉴别,而这又与我们对庄子著 述活动所知甚少有关。目前传世的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 杂篇十一,是由晋人郭象删削编订而成。其中那些是庄子本人的著作,那些是庄子 后学的著作,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很显然,我们无意在此进行繁杂的考证,一些前 辈学者在这方面已花费了不少精力且成果颇丰,可供我们借鉴。我在这里所探究的 是庄子曾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认识论思想,也就是探究以庄子为代 表的庄子学派的认识论思想。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第4 1 页。 朱贻庭:中周传统伦理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9 年版,序言 4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在本文中我试图打破以往学者在研究庄子认识论思想上的零碎研究,从思想和 言说两个方面去“透视”庄子认识论思想,较系统地描述和探究庄子这种独具特色 的认识论之目的、方法,基础、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大体 遵循著名学者傅伟勋提出的“创造诠释学”方法。,意在立足庄子文本本身和尽 可能尊重庄子原意的同时,又能对庄子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批判的继承,为总体评价 庄子认识论思想以及廓清庄子思想的边界奠定基础。 分五个不町颠倒的步骤,分别足“实谓”、。意谓”、“蕴谓”,“当谓”、“刨谓”。实谓”和“意谓”主要考察 原典说,什么。侧重_ f 句的疏通,版本的考证,语义的分析;“蕴谓”主要考察胤典町能蕴含哪磐意思、意 义,透视作青的思想脉络和逻辑;“当滑”和“刨谓”是依据作者思想的内在理路推导或推演h 削释肯该为作 者说磐什么,创造性地表达些什么,尤其曲:阐释肯的与代说域观照下参蒯傅伟勋:从两方哲学到禅佛教, 三联书店1 9 8 9 年版,第5 1 贞。 5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蓑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第一章认识的障碍与言说之困境 一、时代背景 一个哲人在追寻他的精神家园时总是与他当时的历史境遇有关。庄子生活在一 个“天下共苦战斗不休”( 司马迁语) 的先秦战国时代、人们生命朝不保夕,用他自 己的话说: 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知之载;祸重乎地,莫知之避。 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 此外,在庄予以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如孔子、墨子、管子、孟子等在学 术上各执一说和“一曲之见”,他们大都具有独断论的倾向。从认识论来说,独断论 可以是经验论的,也可以是唯理论的。墨子强调感性经验,以人的耳目闻见为外界 客观事物“有”或“无”的标准,认为能听到见到的就是有,无人听见看见的就是 无。孟子继承孔子的学说,强调理性思维,以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从其大 体为大人”,把理性看作是天赋的,人生来就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这些诸子百家以己 为是,以彼为非,展开了激烈的争辩,而且这些学术争论常常和政治斗争交织在一 起,人性中为争权夺利而自相摧残的丑陋面充分暴露出来,庄子对此深感厌恶。 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饥,而天下衰矣。 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乎? 而杨 墨是已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面对世道的昏暗和死生的无常,乱世中的庄子感到了人生的虚妄,他以敏锐的眼 光关注着自己周围的世界,认为诸子百家的独断论严重破坏了人们心灵上的宁静, 加速了昏暗世界的“沉沦”。如何打破这些独断论? 极富才情的庄子作了相对主义和 怀疑论的回答,他运用犀利幽默的语言批判了传统认识论,发展了他独具特色的认 识论,表达出他对现实的悲愤和怨恨。 相对主义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自然,把握相对主义是理解庄子思想体系的 一个关键。在庄子的认识论中,“认知的相对性是在起点就被充分揭示了的,相对主 序于在宥 序子人问世) 序了山术 庠了n :宥 庄子骈拇, 6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义成了庄子观察、对待自然、社会、人生各个领域内具体事物的立场和态度的认识 论的基础。”回何谓“相对主义”? “割裂相对与绝对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本身及 对事物认识的稳定性、客观性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它的特征是:片面 强调现实的变动性和不稳定性,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和确定性;夸大认识的主观形 式和对历史条件的依赖,否认客观真理;只看到事物和认识中存在的矛盾双方的转 化和互相过渡,否认矛盾双方的区别和对立,抹煞矛盾双方之间的界限。”。在哲学 史上,相对主义通常是作为独断论的对立面出现的,其英文译名为“r e l a t i v i s m ”。 列宁说“作为认识论基础的相对主义,不仅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并且还否定任 何为我们的相对认识所逐步接近的、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客观的准绳或模特儿。” 相对主义没有统一完整的理论形式,常被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原则表现于某些 哲学体系中。从理论上说,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对老子朴素辨证法思想中消极因素的 发展,他无限夸大了老子的“玄同”思想,根本取消了事物的“彼”、“此”差别, 并走向了极端,但这却也是人类认识的必经环节。 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首先揭示出人类认识活动的障碍和言说的困境, 批判了独断论哲学。 二、认识主体能力之局限性 认识是作为主体的人观念地掌握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人的认识除了要有所 依待的对象外,还需凭借主体的认识能力,“闻以有知知者也,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这里所谓“有知”与“无知”的“知”就是“智”,指主体的认识能力。而人作为 认识主体,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认识能力受到属于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条 件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庄子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在本性上是亏缺不全的,人所 能认识到的往往习惯于感觉知觉所触及的有形世界,其认识到的内容与外在世界相 比是极为有限的。 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 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 崔大华:序学研究,人民f 敝杜1 9 9 2 年版,第2 7 5 页。下只往书名、页数。 t 中围人玎科拿书哲学卷2 ,中国人订科伞书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1 0 0 2 贞 列宁伞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 9 5 7 年版第1 3 6 贞 序了人间世 ( r e 了则阳 ( :e - 于天道 7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致者,不期精粗焉。 庄子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知”即人的理智能力( 包括“视而可见”、“昕而 可闻”的感觉能力和“意”的思维能力) 所能达到的极限只能是“物粗”、“物之精” 等“有形”的现象领域,而至于不属于“精粗”范围的无形的“物之质”的领域则是 人的理智所不能达到的,人类对于全明、全聪、全知的追求、企望,是不可能达到的, 庄子这个朴素而深邃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人对外界具体事物认知的能力不仅是由自 身的自然本性所决定的,还受到外在时空的限制。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语于道 者,束于教也。 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局部的,而人的认知内容,或者说人所能认识到的对象 及其性质必然是相对的、部分的,就像井蛙无法理解海,夏虫无法知道冰一样;对于 人的认知,在一小片相对的已知之外,是大片广漠的无知,就像“朝菌不知晦朔,惠 蛄不知春秋”。一样。庄子充分意识到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渺小、孤独、无助。在他 看来,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心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认识对象无穷,人生在世之时 与宇宙的无限过程相比微不足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之大之 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既然如此,有限的个人还要穷毕生的精力去认识无穷的世界,势必劳形累心,陷 入疲惫、哀伤和茫然的困境。 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 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 。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茶然疲役,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其 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 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 者乎? 。 在这极其有限的“生之时”里,人们“终身役役”,其意义究竟何在? 这的确是 序于秋水 庄子秋水 庄子逍遥游 序了养生主 序子秋水 庄了知北游 庄子齐物论 8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人生的困惑。所以人们不应企望能够认识世界,而应放弃一切认知活动。这是庄子敏 锐地从认识主体的有限性这个角度,揭示出人生有涯与客观世界的无穷以及由此制约 着的个人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人类认识长河的无限性的矛盾。庄子对这一矛盾的揭 示,客观上对独断哲学是一个有力的否定。在中国认识论史上,这是第一次提出了一 个有深刻理论意义的问题,标志着对人类认识的反思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尽管庄子 得出了要从根本上否认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错误结论。在西方近代,休谟 和康德的哲学都是从考察人类认识能力之限度出发的,他们的理论大大推进了西方哲 学的发展。 三、认识标准之主观性 庄子不仅对人的认识能力抱怀疑态度,而且对人类获得的知识的可靠性也表示 了怀疑。庄子认为认识的标准是难以确定的,这是因为认识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是 主观的。任何判断都不可避免主观性的参与,这便有失客观性。由于个人的立场、 角度的不同,要想建立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十分困难。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往往 会只依据个人自我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且常常习惯于“同于己者为是之,异于己者 为非之”。故是非根本无法分辨清楚。在此,“是非”具有价值论的意义,指观点和 行为的j 下确与错误、应该与不应该。扩展来看,人类在与他物之间,又常会持执人 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庄子以相对主义为基础,打破异类不比的原则,把作为认识主 体的人同其他类生物都当作认识的主体同等看待,用其对同一对象的不同好恶和反 应来否定人们用以检验是非的感觉经验标准,从而说明是非根本无法得到检验。 民湿寝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 木处则惴僳恂惧,猿猴然乎哉? 三者孰知正处? 民食刍豢,糜鹿食荐,鲫蛆甘带鸥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猿碥狙以为雌,麇与鹿 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麇鹿见之决骤,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庄子认为万物各类各有自己生存的条件和习性爱好,而不是相同的,他用人和 动物对“正处”、“正味”、“正色”各以自己的感觉嗜好定取舍,来比喻利害、是非 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和可靠的尺度,彼此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庄子接着说“自我 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能知其辩! ” 人们的是非标准各不相同, 通常所谓的是非,完全是主观的,都是以自己的“成心”为师法。“夫随其成心而师 之,谁独且无师乎?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 愚者与有焉。”。所以儒家有儒家的 9 ; ,论论论占物物物寓齐齐齐了于子 庄序庄庄 西北师范大学硬士学位论文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煮与休谟怀疑论之比较 是非,墨家有墨家的是非,他们又各以对方所非为是,以对方所是为非,“是非”只 是“人”的是非,而不是所是所非的对象的客观属性,究竟谁是谁非,是辩论不清 楚的,也是无法判断的,故辩论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 我胜若,若不 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 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 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熬暗吾谁使正之? 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 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 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 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 然则 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 可以看出,庄子认为在一个充满皆是皆非的相对性的世界里,是非之辩是不会 有胜负的,这是因为论辩的双方都偏于一曲,它们需要第三者作出仲裁,而第三者 的仲裁的结果是否可靠,这又需要另一个人做出判断,而另一个人的结论是否可靠 又需要另一个人做出判决,这样就产生无穷的循环,谁是谁非最终仍不能确定。 就像因为类有各性,各有其宜而无法判定人与兽、鸟、虫,鱼不同物类“孰知 正处”、“孰知正昧”、“孰知正色”一样,庄子对具体事物的价值判断也作了相对主 义的揭示。他说: 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已。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 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梯米也,知毫末之为 丘山也,则差数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二无 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 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 则趣操睹矣。 任何事物都有它大的方面,也都有它小的方面。从大的角度去看,万物皆大; 从小的方面去看,万物皆小。同样道理,也可以说力物皆有,皆无,皆然,皆否。 懂得了天地和米粒一样小,毫毛的尖端和大山一样大,那就认清了什么叫量的区别。 懂得了任何事物都象东和西那样相反相成,就知道如何确定相反的事物的作用了。 懂得了圣君尧和暴君桀都肯定自己而非难别人,就看到所谓正确的行动的不可靠了。 这就是说,空间没有大小的区分,方向没有正反的区别,行为没有好坏的区别。 总之,贵贱、大小、有无、是非、同异、利义,所有这些对具体事物存在状态 和价值的认知、判断都是相对的,随着观察的立场不同而不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庄了齐物论 庄子秋水, 1 0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体谟怀疑论之比较 就此而言,庄子关于认识标准的主观性、相对性的证论不无合理之处,他揭示了在 人的主观意识之中一不论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的主观意识中是找不到判断真理的客 观标准的。可他在相对主义基础上否定认识的主观标准的同时,也找不到认识的客 观标准,从而根本否定了客观真理,这一错误使他有从怀疑主义走向诡辩乃至虚无 主义的危险。 四、认识对象之变易性 庄子还认为,作为认识对象的外在客观事物一直都处于变易流转之中,它们如 白驹过隙一样,始终变动着,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人们是无法区分清楚的。 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 夫知有所待而后当,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 所谓人之 非天乎? 。 认识是“有所待”的,就是说,只有有确定的前提,认识才是确定的。庄子举 “天人”之例表明天之所为与人之所为并没有确定的质的区别,所以怎么知道我所 认为的是“天”的就不是人,是“人”的就不是“天”呢? 因此,所谓天人之分是 不确定的,这是由认识对象的“天”“人”之分本身就没有质的确定性所决定的。认 识的确定性要有所待的对象才能产生,但所待的对象却是变化无定,那么确定性的 认识显然无从判断,这个观点在齐物论中得到了更明确地体现: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日: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 非,因非因是o “是”在上古汉语中的基本意思是“此”,即“这一个”。相对于“是”的“非” 也就具有了“彼”或“不是这一个”的意思,所以庄子有时把“是”与“彼”作为 相对词而论。可以看出,“是非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在现代汉语中好像纯粹只 有价值论的意义,指观点和行为的正确与否、应该与不应该,可在这里,是非还具 有了存在论的意义。”。指着眼前的一个东西说“是”,表明这个东西在眼前存在着。 因此,“是非”并不仅仅是说某种观点或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问题,也是指某物是这个 东西或不是这个东西、在此或不在此的问题。庄子在此就向我们表明“彼”“此”是 随生随灭的,即揭示出外界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流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就 是形容事物发展变化的倏忽不定,没有停止。由于对象的变化不息,永不停留在一 序于- 秋水 庄子丈宗师 序了:齐物论 徐克谨:庄于哲学新探一道言自由荚,中毕书局2 0 0 5 年版,第9 7 页。 1 1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子的相对主义研究兼与体谟怀疑论之比较 定状态,一切对待的关系也变幻不定。这颇类似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 切皆流,无物常住”的观点。万化如长流,所有的认识关系常处在转变中,因此价 值判断产生了无穷的相对性,就不可能确定。除此之外,人之生死、祸福、梦醒都 处在变易不定之中,结果仍难以确定,故人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不可靠的。 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 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焉,而悬者自以为觉, 窃窃然知之。 梦境与现实的真实性无从确定,睡着时全然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所以人在梦 中总以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乡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招聘考试热点分析
- 2025年农村医疗保障员招聘面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人力资源管理实战模拟题及案例分析教程
- 2025年中成药制药生产线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市政工程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镍压延加工材项目发展计划
- 福建省莆田市某校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
- 心内科考试试题及答案
- 抗焦虑失眠药课件
- 抗心律失常课件
- 印章U盾管理办法
- 2025年重庆市永川区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电气自动化基础知识课件
- 家畜繁殖员上岗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DG-TJ08-2097-2025 地下管线探测技术标准
- 数学鲁教版九年级上学期分层计划
- 甘肃省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 新解读《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DBJ-T 15-248-2022》
- 第十三章 三角形 单元测试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数学上册
- 女生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 以《论语》为翼:高中生价值观构建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