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pdf_第1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pdf_第2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pdf_第3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pdf_第4页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论文)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摘要 生命哲学视野中的综合课程研究 高师硕士专业学位申请人刘燕 指导教师唐智松教授 摘要 首先,本文阐述了综合课程的内涵、历史及现状,分析了现行综合课程中存 在的问题,其中最基本问题就是知识量的无限增长和课程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 盾。从综合课程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来看,综合课程越来越趋向于有利于课程容纳 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所提供的新内容,特别是各种跨学科的内容。同时,源于自 身的学习与工作需要和对综合课程存在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综合课程的生命哲学观 察,明确提出了综合课程中存在生命哲学观弱视现象的观点。 其次,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出发,主要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绵延”、“直觉 等特点出发,研究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体现生命的内涵和价值的综合课程目标的制 定与实施、课程的形式、内容、结构、评价等,用生命哲学的观点对综合课程的 目标、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教师等进行了重新的审视,认为 综合课程本质上反映了生命哲学的真正内涵,其实施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 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出发,弘扬人的主体性,唤醒人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 人的能动作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再次,用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综合课程中生命哲学弱视的成因及其影响进 行了分析,阐述生命哲学视角下综合课程设置的多学科基础,特别是其生命哲学 基础,“生命 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感悟或直觉,是心灵的内在冲动,是 具有“流动性 的活动过程。综合课程的综合过程和生命哲学所认为的生命过程 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实质上,综合课程也是为了更好的展现生命的自由生存、自 主活动、自我实现,使人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最后,从“直觉 理论、“绵延理论、“两种道德 理论、“创造进化论” 理论出发,阐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对综合课程设计的启示,即是综合课程的 设计和实施必须以生命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综合课程生命哲学启示 课程重构 两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mm_m r e s e a r c ho f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u n d e r t h e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a b s t r a c t f i r s t ,t h i st e x te l a b o r a t e dt h ec o n t e n t ,h i s t o r ya n dp r e s e n tc o n d i t i o no ft h e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p r o b l e mo ft h ec u r r e n t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w a sa n a l y z e d t h e m o s tb a s i cp r o b l e mi st h ea n t i n o m yo fi n f i n i t ek n o w l e d g eg r o w t hw i t ht h ec u r r i c u l u m l i m i t e dc a p a c i t y f r o m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i n t e r g r a t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i t i n c l i n et o w a r dt oa c c e p tt h en e wc o n t e n t s p r o v i d eo f s c i e n c e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s o c i a ln e e d s ,e s p e c i a l l yv a r i o u sc o n t e n t st h a t a c r o s s k n o w l e d g e a tt h es a m et i m e ,c o m ef r o mt h es t u d ya n dw o r ko ft h eo n e s e l f d e m a n d , ia d v a n c ea p o i n tt h a td i dn o tr e g a r dt h e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i n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s e c o n d l y ,u n d e r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b e r g s o n s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f o re x a m p l eb e c o n t i n u o u s ,g n o s i se t e ,t h et e x ts t u d y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c a ne m b o d i m e n tt h e 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t h ev a l u eo fl i f ei nb a s i ce d u c a t i o nr e f o r m ,t h e yc o n t a i nc u r r i c u l u ma i m w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a n da c t u a l i z e d , c u r r i c u l u mf o r m ,c o n t e n t , f r a m e ,e v a l u a t ea n dt e a c h e r e t c a u t h o rt h o u g h t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r e f l e c tg e n u i n e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l i f e p h i l o s o p h y c u r r i c u l u m f o l l o wo u tt h e p r i n c i p l eo fp e o p l e o r i e n t e da n ds e to u t c o n c e r n i n gp e o p l e ,t a k i n gg o o dc a r eo fp e o p l e ,r e s p e c t i n gp e o p l e ,d e v e l o p i n gp e o p l e s m a i nb e d yn a t u r e ,a r o u s i n gp e o p l e ss e l f - a w a r e n e s s ,e x e r t i n gp e o p l e si n i t i a t i v ea c ta n d a d v a n c i n gd e v e l o po fp e o p l ea n da d v a n c e m e n to fc o m m t m i t y o n c em o r e ,t h et e x ta n a l y s e dr e a s o na n de f f e c tt h a tt a k en oa c c o u n to fi n t e r g r a t e d c u r r i c u l u mu n d e rb e r g s o s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i te x p o u n d e dt h eb a s i co fm o r es u b j e c ti n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s e t t i n ge s p e c i a l l yt h eb a s i co f t h e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i tt h o u g h tt h a t l i f ei se x p e r i e n c e ,r e a l i z ea n di n s t i n c ti no n e s e l f t h el i f ei sai n h e s i o na c t u a t i o ni nh e a r t a n daa c t i v i t yp r o c e s sf o rf l u i d i t y t h e r ea r em a n yc o m p a r a b i l i t yw i mp r o c e s so f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a n dl i f ep r o c e s so f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ye x h i b i tf r e e d o m s u b s i s t e n c e ,i n d e p e n d e n c ea c t i v i t ya n ds e l f - r e a l i z a t i o nf o rl i f es ot h a tp e o p l ee s t a b l i s h h i sm a i nb o d ys t a t u st h r o u g hs t u d y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l a s t l yt h et e x te x p o u n d e dt h ep r o j e c to f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u n d e rt h e o r e t i c so f b e r g s o n s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t h e o r e t i c si n c l u d ei n s t i n c tt h e o r e t i c s ,e x t e n dt h e o r e t i c s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b s t r a c t 鼍量鼍量罾昌| 喜皇皇量皇曼皇量量皇鼍一i 一 a n dt w om o r a l i t yt h e o r e t i c s 1 1 1 ec o n c l u s i o ni st h a t i n t e r g r a t c d c u r r i c u l u m m a yb r i n gu pm a i nb o d y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i n n o v a t i o ns p i r i ta n dp r a c t i c ea b i l i t yw h e ni tg e tl i f eb yw a yo fi t s j u m p i n g - o f f p l a e e k e yw o r d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 l i f ep h i l o s o p h y , c u r r i c u l u mb u i l d i n g i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题目:生金蜇堂褪墅生的绫金逯猩班究 本人提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出版过的研究成果,文中已加 了标注。 学位做作者弘乡 签字眺砂5 年厂月哆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部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本论文:叻;保密, 口保密期限至年月止) 。 、 学位做作者签名:别够导师签名:p 签字日期:吩年了月7 ) 日签字日期:洲年f 月乡日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教育者都认识到,无论是 基础教育还是终身教育,人的素质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教 育的起点与归宿,人的个性彰显只有很好的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 社会的进步,才能实现个人的发展。而现有的学科课程体系由于过于分化,脱离 现实生活,在课堂上传授的许多彼此孤立的学科知识往往无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断受到激烈的抨击。同时,现有学科体系趋于僵化,难以纳入人类研究的最新 成果,与更新课程的需要形成尖锐的矛盾。那么,如何走出学科课程的困境呢? 人们开始转向综合课程,试图从综合课程中探求出路,于是课程综合化便成为世 界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 0 0 1 国发2 1 号文件) 为 我国的基础教育明确了发展的方向。纲要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 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的水平要求,在开设必 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 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 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综合课程的开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繁、难、偏、旧 的教学内容和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性的思 维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综合课程在我国的开设时间较短,无论是 课程内容或是教学方式仍处于探索之中,没有一个较为成熟的体系。从综合课程 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具有时代使命感的一代新人。综合课程的实施,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注 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些理念,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我国教育哲学的研究范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研究综 合课程的构建、实施及其存在问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本论文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绵延 和“直觉”理论入手,从教育学,教育心理 学、教育哲学,生命伦理学等研究范畴探讨生命哲学下的综合课程。 ( 一) 综合课程的内涵 1 、综合课程的界定 综合课程( i n t e r g r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 是一种课程的组织取向,它有意识的应 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问题或主题。综合课程是 用全新的思维角度和方法把相关学科综合起来,不仅从内容上包含更为广泛的科 学知识,而且从结构和功能上对被合并的学科实现严密的整合。综合课程具有信 息量大、整体性强、思维角度新和探索性强等特点。 对于综合课程概念的界定,在英、美教育界有专用术语i n t e g r a g t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和c u r r i c u l u mi n t e g r a t i o n ,我国教育界一般译为综合课程和课程综 合化。词根i n t e g r a t e ,在英语里可译为整合,而整合是有机体联在一起。在我 国习惯上称之为“综合课程,即各类知识互相联系和整合。“综合 并非合并, 而是有机体相互渗透,是各类知识互相联系和配合,揉合在一起,按照布卢姆的 李帅军,问题与对策:对我国教育研究现状的反思辽宁教育研究 j ,2 0 0 7 ( i ) 第3 7 4 0 页 - l 西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说法是“重新组合先前获得的经验与新的材料,构建一个新的更加完全或较完全 的整体 ,这意味着综合课程不是将分裂开的事物要素机械地联系起来,而是有 一定的创新。 我国许多学者对综合课程的涵义作了不同的界定。“综合课程应该是一种采 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是使学校课程系统中分化了的各科知识、各要素及其成 分之间形成的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它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是原来学科课程 的补充和超越,而不是学科课程的简单相 。“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 - 1 3 综 合的学科之中,于是产生了综合课程或广域课程”。 “所谓综合课程,是指打破 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了两门以上学科领域构成- - i 1 学科”。 “在做了 将学科联系起来的第一种尝试之后,人们进行了各种改革以修正早期计划中的不 妥之处。其中一种就是综合课程,在这种课程中,几门学科被合并成一门学科。 与综合课程密切相关的是混合课程,正如名称所指出的那样,它将两门或几门学 科合而为一。它倾向于围绕混合学科中的一门学科加以组织;当情况许可时把其 他学科吸收进行整合 。叭一些国家的课程从课程表上,从形式上看是分科课程, 但在教学中,有些学科是结合在一起教学的。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 采用的是综合课程,只不过是没有综合课程教材。刀 “综合课程强调整体性, 从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出发,从内容上强调选择各学科之 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构成一个综合的体系,尽可能广泛地利用综合性的问题, 整体化的和有结构的阐述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会用整体的观点分析事物,发 展综合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 、综合课程的发展 在西方,关于综合课程的设想也早在1 6 - 1 7 世纪的教育家的课程理论中就已 经出现了。不过限于当时社会发展水平和认识水平,人们对综合课程的研究还很 不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综合课程理论最早发源于赫尔巴特的“教材联络说”, 即在课程中安排各学科时,要使一门学科的教学经常地联系其它学科的教学。麦 克默里兄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主张,提出了课程的关联问题一“关联说”,就是 使一门科目成为注意的核心,并努力使这一科目得到其它有关科目的支持。根据 联络论在二战前的十年里出现了相关课程。2 0 世纪二三十年代,改造主义教育家 就在一些学校采取了介乎活动课程与教材联络论之间的某种妥协形式,出现了广 域课程、融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等。 2 0 世纪中叶,以布鲁纳为代表的学科结构课程在美国盛行一时。改造主义教 育学派针对6 0 年代后期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爆发,批评结构课程脱离社会现实,忽 视学生今后生活的实际应用和广泛的社会环境。并以当时的社会问题为中心设计 中小学课程。主要形式有两种:以生活领域为中心的课程和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介 于“学科中心课程 和“活动中心课程 之间,它打破了学科界限,从问题出发 把两三门学科结合起来。 人本主义课程思潮流行于7 0 年代的美国,它将课程的中心从学科转向了个 人,关注个人的价值和目的。人本主义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注重统合,这种 周海银关于综合课程的思考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j ,2 0 0 3 ( 3 ) ,第4 0 - 4 2 页 陈侠课程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m ,1 9 8 9 ,第2 4 2 页 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m 。2 0 0 0 。第2 5 7 页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 m ,1 9 9 0 ( 2 ) ,第1 8 2 页 范树成国外综合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外国教育研究 j ,1 9 9 0 ( 1 ) ,第9 8 页 钟启泉日本合科教学的源与流外国教育资料e j 1 9 9 5 ( 3 ) ,第6 2 页 西南大学硕七学位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 曼曼曼曼量量量量。m , m -ii i 皇鼍舅量鼍量量| 曼量曼鼍目舅| 量量曼曼皇舅曹量曹量皇曼皇邑量量量一 统合包含三方面的意义:一为学生心理发展与教材结构逻辑的吻合:二为情感领域 与认知领域的整合:三为相关学科在经验指导下的综合。因此,人本主义提倡实行 一种与当时社会流行的分科课程完全相反的综合课程并且这种综合课程着眼于人 的全部能力发展。 国外综合课程的发展在2 0 世纪7 0 年代逐渐形成了高潮。从s t s 课程到美国 的2 0 6 1 计划,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都在许多国家进行,而强调课程综 合化也成为年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 我国对综合课程的研究起步于2 0 世纪3 0 年代,与美国对综合课程的研究是 同步的。到7 0 年代末,我国综合课程的研究停滞,没有什么发展。到2 0 世纪8 0 年代,我国对综合课程的研究重新开始起步,研究在局部地方开展,主要集中于 上海和浙江。两地的实验各有侧重点,以上海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综合课程的综 合理科课程和社会研究,以浙江为代表的研究侧重于综合课程的社会研究和自然 科学课程。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是对传统课程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传统分科课 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思想观念的一种冲击,为综合课程进入基础教育奠定了基础。 2 0 世纪9 0 年代,尤其到9 0 年代末,我国对综合课程的研究向纵深发展,综合课 程在基础教育中逐渐普及锄。 2 0 世纪7 0 年代以来,综合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呈现出如下三个趋势。 课程改革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知识量的无限增长和课程容量的有限性之间的 矛盾,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更新课程观念,摒弃通过学校课程为学生提供全部知 识的想法,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终结,而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学校教育 成为终身学习的起点意味着应促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态度和能力。 换言之,在教给学生足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愿和独立思 考、独立学习的能力。综合课程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基础。 从强调给学生综合的知识到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一个综合的基础。兴 趣是学生成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它因年龄、个人天赋、以往经验以及社会机会的 不同而有无数的差异,教育的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将兴趣作为综合课程 与综合学习的起点,在学生综合学习中达成兴趣的实现。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 不应予以压抑,兴趣应成为达到较高学习水平的一种推动力。当学生达到目的的 兴趣逐渐同有思考的努力相结合,并且为之从事探究和学习时,兴趣就成为开阔、 丰富他们个人活动和更有启发作用的自然源泉。 3 、综合课程的发展趋势 从对课程内容综合程度由弱到强的视角来看,综合课程的模式主要有:交又课 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课程等唧。这些模式在国外 大都被广泛应用,也有部分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而目前我国学校开发和设置的 综合课程的具体模式大都综合程度较低。 交叉课程,是指在实施学科教学之外,各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通过 一些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贯穿各门学科中应贯彻的一些基本原则、技术和主题, 以便向学生提供较完整的认识。交叉课程不改变现有的学科框架,在多门学科及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m ,2 0 0 2 ,第1 1 7 页 陈旭远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 j ,1 9 9 1 ( 3 ) 。第6 7 一韶页 白月桥我国中学综合课程研究现状与改革前景教育研究与实验叫 ,l 2 ( 6 ) 第3 2 3 4 页 有宝华综合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 j ,2 0 0 2 ,第1 1 3 1 1 6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何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领域中选取综合性的具有科际性质的主题与课题。 相关课程( c o r r e l a t e dc u r r i c u l u m ) ,也叫“关联课程”或“协调型课程 。 指各学科分立,分别按自己的学科体系组织成逻辑结构,但要增强有关联的学科 课程之间在知识、技能和方法上的联系。关联课程可以克服学科课程彼此封闭、 各自为政的缺陷,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整 合起来,以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也使教师避免对知识的不恰当重复。 融合课程( f u s e dc u r r i c u l u m ) 也叫“组合型课程。融合课程由相关学科 合并而成,它比相关课程在综合程度上更进了一步。在融合课程中,每门组成的 学科都要丧失它们各自的特性,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组合。 广域课程( b r o a d - f i e l d sc u r r i c u l u m ) ,也可称“混合型课程 。指能够涵 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广域课程和融合课程都围绕一个核心而将不同学科 课程组织成一门新的课程整体,不同的则是广域课程“整合 的范围要比融合课 程大一些,它不仅包括与学科有关的领域,而且人类的所有知识与认知领域都可 被整合进来。 核心课程( c o r ec u r r i c u l u m ) 。核心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保证基本教育内容 的统一性。把比较价值上最为重要的内容作为核心,其他则为扩展内容。 经验课程( e x p e r i e n c ec u r r i c u l u m )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 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它源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 上述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的视角来看,综合课程的范式大致有学习领域、 综合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三种。 学习领域,即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关性将学生原有的过于分化的学习内容统 整为儿种学习领域,分别为:健康与体育、语文、社会、自然与科技、数学、艺术 与人文、综合活动课程等七个学习领域。 综合学科,即将原有的分科课程统整为包容性更强的学科: 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在实践中综合 掌握并运用分科知识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之一是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 主,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师需要设计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并 且尽可能多地采用小组或个体的教学形式。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变为 课程主题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 者和服务者。教师必须从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 题的办法。 4 、综合课程的特点 我国原有的课程体系深陷于分科主义的泥沼之中。这种课程体系至少存在如 下缺陷:第一,它基于原子论、机械论的视野认识个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忽视 了世界的整体性,也把原本内在统一的科学、艺术与道德割裂开来:第二,它以谙 熟学科知识和训练技能为宗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第三,它过多倚重接 受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探究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价值:第四,它把学习理解为封 闭在书本上和禁锢在屋子里的过程,忽视了人的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 成。 综合课程有助于改变分科课程的弊端,关注学生的兴趣,明确他们的需要、 兴趣和目的,并帮助他们利用周围现实的客观条件,“深入”兴趣,将兴趣转从 关注为学生提供系统学科知识,到关注学生的兴趣、重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 供基础强调综合课程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提高课程的灵活性。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或信息:增强 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进入课堂知识的多个切入点;促进发散思 维;实践各种学习方式和不同的知识;培养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教师和教 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不同学科逻辑上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思想概 念,而不是把知识单纯停留在事实和数字方面。 总之,综合课程易于适应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有利于课程容纳科技发展和 社会需求所提供的新内容,特别是各种跨学科的内容。综合课程有助于师生应付 知识的变化,包括应付知识的扩充、知识的退化等。发展综合课程有利于减少课 程门类,避免重复,增强学科间的联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综合课程比较注意 按学生的心理顺序组织内容材料,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积极主 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并学会自己求知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综合课程有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创造性、合作性和促进性的学习, 使得教师和学生能教研相长、学研相长、教学相长。综合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 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从而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当代的社会问题,以促使学生能 更好的适应社会、改造社会。 ( 二) 选题缘由 本论文拟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绵延 、“直觉 等特点出发,研究在基础 教育改革中,综合课程目标的制定与实施、课程的形式、内容、结构、评价等, 以期通过生命哲学的基本理论,探索更加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课程结 构和体系。之所以要以此为选题,主要缘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源于自身的学习与工作需要 硕士学习阶段,在唐智松教授的悉心指导和西南大学任课教师精心讲授下, 我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拓展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为论 文的撰写和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个人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也具 备了研究该问题的条件。在大学本科时读的是生物,所以比较关注对于生命现象 和本质的多学科研究,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研究范畴,特别关注了新的 课程改革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同时,本人还参加了“全国新 课程改革生物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担任了多年的综合理科专业的教学法课程 的授课和指导多届学生教学实习,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特别是对学 生科学素养及其创新能力、主体意识等培养和形成作了一些思考,撰写了相关的 研究论文。因此,在这次毕业论文的撰写中,希望能把自己以前所学专业和现在 的专业结合起来,发挥自己的优势,也为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所创新,将工作 完成得更好。 第二、对综合课程存在问题的关注 综合课程是以实现知识的内在整合为价值取向的新型课程形态,实施综合课 程已日益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然而综合课程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 和实验阶段,有诸多因素制约着综合课程的有效、合理实施,使综合课程实施困 参见拙作:开放式教学滚动式实践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模式 (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1 , 0 3 ) :培养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4 ,0 2 ) :科学教育专业中的生物学 教学研究( 生物学通报,2 0 0 3 ,0 9 ) ;试论如何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2 , 0 3 ) ;浅议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现代中小学教育2 0 0 2 ,0 5 ) :科学探究与学生科学素养的 培养(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0 4 ) ;对贵阳市中小学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 中国科技教育2 0 0 2 , 0 4 ) 等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_,。 i p q i i 鲁皇鼍量曼曼鼍舅皇皇皇一 境重重。叫综合课程自身建设的不完善使综合课程实施缺乏有力的硬件支撑。综合 课程目标的确定及表述的模糊化,我们目前对如何将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 学校培养目标转化为具体的综合课程目标缺乏系统研究,而且从目前有关综合课 程设计与开发的研究中发现对综合课程目标的确定及表述越来越笼统、概括化, 对综合课程目标的确定没有将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所涉及的问题表达出来,没有明 确教师、学生在实施课程时应做些什么,只是表明了开发者的意图和确立目标时 的一种价值取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课程目标。因而,难以切实指导综合课程的 实施。综合课程内容的综合度的主观随意化。综合课程的综合是一个富于弹性、 动态的过程,综合的强弱应该依据具体的综合课程形态、综合的层次水平,学生 的年龄特征以及具体的教育需要,灵活加以把握,不可能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加以 套用,也不可能毫无依据随意综合。如相关水平的综合课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 强度上均小于或弱于领域水平的综合课程;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综合度的要求必 然低于初高中阶段学生的要求。而我们现有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并且仍存在较 大的主观性、随意性,这使得综合课程实施充满困难。同时,教师专业素养的缺 乏及课程观念的淡薄使综合课程实施“乏力。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直接参与者, 课程只有通过教师的具体实施才能对学生产生现实作用。教师对于综合课程实施 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素质,涉及教师是否有能力胜任综合 课程的教学;二是教师的观念,涉及教师对综合课程的认同和接受,即教师是否 愿意进行改革,进行新课程的实施。 另外,江慧还指出了目前我国综合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回( 1 ) 认识不足,缺乏紧迫感。( 2 ) 能满足新课程要求的师资极度短缺。( 3 ) 教材编 写难度大。( 4 ) 是亟需更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 课程改革面临的另一个基本问题是社会变化的加剧和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考虑如何增强课程自身的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 综合课程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为此提供了可能。综合课程的形式灵活,教学时间 可长可短,易于随时调整课程内容,吸取科技发展新成果。综合课程所倡导的知 识联系性和整体认识观易于激发整体“顿悟”,解放学生的创造潜能,丰富学生的 想象。与此同时,综合课程向学生呈现的自然、社会、技术及其相互作用的整体 世界有助于从全球性的角度出发传递具有相对永恒价值的知识、观念、方法与技 能。因此,综合课程有利于促使教育变革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 综合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阻碍了综合课程目标的实施,限制了课程优势的 发挥。如何更快的改进综合课程的结构、内容、评价等体系,使之更好的服务于 社会,就是每一个关心综合课程发展的研究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第三、源于对综合课程的生命哲学观察 生命哲学是1 9 世纪末至2 0 世纪上半期在德、法等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 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生命哲学的主题与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有关它本质上 不是一种自然哲学,它的理论对象是人,人的生命,人的生活,人的心理状态和 人的历史文化,并由此透视人的周围世界。生命哲学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学派, 它包括了大约从1 9 世纪8 0 年代至2 0 世纪3 0 年代在西方各国流行的许多非理性 主义的理论小派别。它们的共同之处是都认为世界不是机械刻板的公式,而是激 王平对综合课程实施困境的思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 0 0 3 ( 1 ) 。第3 8 - - 3 9 页 江慧综合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3 ( 3 ) ,第“4 一1 1 7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问题的提出 荡着的生命。 生命哲学把揭示人的生命的性质和意义作为全部哲学研究的出发点,进而推 及人的存在及其全部认识和实践,特别是人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再由人的生 命和存在推及人的历史和文化,以至人与周围世界( 社会和自然) 的关系。换言 之,由对生命的揭示而推及对整个世界的揭示。生命哲学不把生命看做是物质或 精神、感性或理性的实体,而看做是主体对自己存在的体验、领悟,也就是心灵 的内在冲动、活动和过程;强调生命的变异性和创造性以及作为人的生命的体现 的心灵世界的独特性。留 柏格森( h e n r ib e r g s o n ,1 8 5 9 1 9 4 1 ) 是“二战 前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 家,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于1 9 2 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柏格森的哲学中始终贯穿着 生命的原则,其学说曾以倡导“绵延和“直觉 蜚声世界。绵延是柏格森生命 哲学的核心概念。柏格森就用他的绵延的概念贯穿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柏格森 采用直觉的方法,从分析意识的本性出发,提出了绵延的概念。绵延既是持续涌 进的时间之流,也是使各个瞬间的时间得到保持的纯粹记忆,因此也就是纯粹自 我的本性。柏格森认为一旦我们认识到意识的本性是绵延,我们就可以从绵延的 本性出发,解决自由意志问题,因为意志就其本性而言,就是自由的。而一旦我 们把意识、自我的本性把握为绵延,在其中贯穿着生命的原则,就可以从直觉的 角度建立生命的形而上学。回 对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研究,常见于其在哲学领域中的研究。如谭裘麟首先 对绵延一词进行了考察;锄王晋生考察了柏格森关于绵延概念的多方面的论述; 朱 鹏飞在他的文章里也对“绵延 进行了阐述,指出了“绵延 的四个特点:第一, 绵延就是不可测量、陆续出现的时间。第二,绵延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第三, 绵延是一种前进与创造。第四,绵延是无法预知的。 李庚香认为,柏格森对绵延 的论述,受康德从“质”、“量 、“关系和“模态 四方面论述审美的影响。温 韧在她的文章里主要谈了柏格森的时间概念及其时代意义; 张艳玲认为,柏格森 的直觉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抓住了科学研究中孤立的分析方法的弱点,企图通过直 觉获得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反映科学发现中直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把直觉 在认识中的作用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是有一定意义的。唧胡燕春认为,禅宗的直 觉观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是人类本体论思维框架结出的两枝并蒂之花,都为人类 提供了精神关怀的意义。画舒远招认为,哲学是人类生命的理性表现,生命哲学是 2 1 世纪哲学的主流,从总体上看,2 1 世纪的哲学将把人类的生命,尤其是它在当 代活生生的表现作为关注的焦点,将通过理性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生活的 境况,反思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而切实地提升、完善人类的生活。生命 李帅军问题与对策:对我国教育研究现状的反思辽宁教育研究 刀,2 0 0 7 ,( 1 ) ,第1 9 - 2 1 页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岫,2 0 0 1 ,第1 1 9 页 张琼柏格森哲学中的“绵延”概念解析: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吉林大学,2 0 0 6 ,第5 - - 6 页 谭裘麟唯有时间( 绵延) 真实柏格森自我意识本体论初探 j 哲学研究,1 9 9 8 ( 5 ) 第6 6 6 7 页 王晋生柏格森绵延概念探讨 j 山东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 6 ) ,第1 1 1 页 朱鹏飞“绵延”说与柏格森哲学的兴衰 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 0 0 5 ,( 9 ) ,第1 4 1 1 4 2 页 李庚香论柏格森的生命美学 j 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2 ,( 6 ) ,第1 5 5 页 温韧柏格森的时间概念及其时代意义 j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0 0 0 ,( 3 ) ,第2 7 。2 9 页 张艳玲评柏格森的直觉主义 j 张家口师专学报,1 9 9 9 ,( 3 ) ,第5 9 6 4 页 胡燕春试论禅宗与柏格森的直觉思维 j 青海社会科学,2 0 0 5 ,( 5 ) ,第7 3 7 6 页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问题的提出 哲学是一种创造生活的哲学。 综合课程以实现知识的内在整合为价值取向,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 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和生命哲学所关注的提升 和完善人类生活的焦点是相一致的,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和研究综合课程, 将促进综合课程向着更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 三) 文献综述 1 国外综合课程研究的现状 从国外综合课程的研究与发展情况看,2 0 世纪7 0 年代逐渐形成了高潮。国 外综合课程的高潮可以说是从s t s ( 科学一技术一社会) 课程到美国的2 0 6 1 计划, 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直都在许多国家进行,而强调课程综合化也成为年 代以来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仅在1 9 7 0 年,就至少有三次重要的会议专门 讨论学科融合问题。7 0 年代初,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一些综合科学项目,而教育 展望在过去年中至少发表了三篇关于这一论题的研究文章圆。 ( 1 ) 美国美国的课程改革与普及科学基础知识一一美国2 0 6 1 年计划 密不可分。美国2 0 6 1 年计划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为了使美国学生受到足够的 教育,确保美国在国际上的科学技术竞争力而在1 9 8 5 年开始着手制定的普及科学 基础知识的长远教育计划。 在这个长远计划中,他们提出:教育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长期的、以全体 学生为中心的改革:课程改革必须以学生在每一个年级水平上所掌握的基本知识 和技能为基础:标准代表的只是一种界限或限度,而不能代表完美的成就:课堂 中使用的教材容量必须削减。教师要坚持重质不重量,少就是多,理解重于 记忆的原则;标准并不意味着统一的课程、教学方法或教材,而是要使教师能够 在考虑课程要求、学生背景与兴趣以及教师所能够提供的帮助和当地的客观环境 等前提下,甄选出能够适合学生个人的学习经验。印 ( 2 ) 日本日本十分重视综合教育,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绝大多数是通过综合 课程组织和实施。日本综合课程的教育目标是:通过对有关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观 察、实验和对自然环境的调查等,来培养对自然的看法和思考方法,理解自然的 事物和现象,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律性、理解原理和法则;着重培养学生从事观察 和实验的技巧、训练搜集信息情报的各种方法以及归纳、类推、演绎等思维方法。 ( 3 ) 欧洲在欧洲各国,课程改革的一大特征就是注重综合课程的设置。英 国教育界认为,教学应该围绕学生进行,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基于这些原则,他 们一边主张把“周围生活的要求和学生兴趣 作为编制课程的基础,一边主张课 程综合化。他们主张在小学将所有学科合并为- - i - j 统一的课程,而中学的课程可 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学科的合并。 在德国,初等教育阶段在基础学校实施“事实教学一,其内容构成很大一部 舒远招2 1 世纪:哲学是人类生命的理性表现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9 7 ( 0 3 ) ,第l - - 4 页 乔治维德阿努教育中的学科融合初步研讨综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中文版 j ,2 0 0 0 ,( 6 4 ) , 第8 3 8 5 页。 国家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